“民樂光複,文化巔峰!”
“逝去的榮光再次綻放!”
“這才是屬於我們民族自己的音樂!”
媒體們用相當“含蓄”的文字表達著對《梁祝》一曲的讚譽,這一下子便讓中華大地無數黎明百姓將目光聚焦在這首堪稱“第一”的文藝作品之上。
這樣的文字顯得頗為大氣,既沒有暴發戶般的熱議追捧,卻仍然獲得了各大媒體以及人民群眾的高度關注,也同樣給了所有人一個非常明確的認識。
“民樂早就應該擁有如此成就了。”
“民樂沒有這麽優秀才是真正的奇怪,畢竟是我泱泱大中華的文化精粹啊!”
是的,即便普通民眾不會特意去關注它,但它就在那裏,當它再一次閃現榮光的時候,沒有人會過於興奮的去追捧,一切自在心中。
但這種在心中的榮耀感卻是血脈賦予人們的,比起那種一時興起的多元文化,要深沉無數倍!
《新華社》點名表揚《梁祝》一曲,“哀婉淒豔,動人心魄。”
八個字,字字鏗鏘,將梁祝故事的內核完完整整的體現了出來。
《中華新音樂》也同樣在版頭的位置給了《梁祝》一塊極大的版麵。
“梁祝傳說是一則淒婉動人的愛情故事,與《孟薑女》、《牛郎織女》、《白蛇傳》並稱我國古代四大民間傳說,而其中又以梁祝傳說影響最大,無論是其文學性、藝術性和思想性來說都居各類民間傳說之首,是我國最具影響力的口頭傳承藝術,經由諸位民樂大師精心編撰的樂曲更是將這種與封建禮教對抗的堅貞意誌體現的玲離盡致,可以從樂曲中明確的體驗到,民樂家們渴望衝破束縛,完成進步的決心!”
“同樣,也要在此感謝我國青年音樂家沈武寰沈教授,是她一手促成了《梁祝》的現世,在我國文藝曆史之上添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前麵的長篇大論雖然沒有任何和沈武寰有關的文字,可在最後的結尾處,卻特別強調了她在這裏起到的作用,讓一切不知道真實情況的人都大吃一驚!
“沈教授不是搞西洋音樂的嗎?怎麽也弄起民樂來了?”
“果然沈教授非同小可,什麽樣的音樂她都玩的轉。”
“這也算是跨界了吧?不是說這都是不務正業嗎?”
很快普通民眾們注意到了這個地方,但這次和上一次漫畫事件產生的反應卻截然不同。
“你懂個屁哦,沈教授那是學者,民樂、西洋音樂,那都隻是音樂的分支,大音樂家自然能夠包羅萬象,這怎麽能叫跨界呢?更何況,沈教授這件事情做的可是有利於國家,有利於百姓的大好事,那絕非是不務正業,我甚至希望沈教授幹脆統領民樂好了,這樣我們國家的音樂就更有出頭之日了!”
這話一聽就不是專業人士說的,民樂和西洋音樂就算同屬音樂,那也絕非是可以輕易跨界的,但普通老百姓們卻非常吃這套。
和跨界到漫畫中去相比,跨界到民樂之中卻要好包容的多,更別說這件事直接的影響就讓整個民樂行業風氣煥然一新,即便再會挑刺的人恐怕也找不到噴點。
難道還能說沈武寰這件事幹的不對?
不存在的!
不過沈武寰自己是不可能再和民樂牽扯太多了,首先,她自己確實不屬於那一掛的,其次,如果自己在民樂之中話語權逐漸加重,官方也會想通過她控製民樂,而民樂派的演奏者們也會對自己產生不必要的誤會,那就不是她想要看到的了。
在看看民樂相關的人們,在這個報道出現後,所有人都感受到了這股東風帶來的活力。
民樂演奏者們在這次的發布會後,真正的和現實世界接軌了。
每個人都希望在更多的舞台上大展拳腳,將自己數十年裏努力修煉的技藝讓更多的人看到,這樣的心情讓整個行業換膚如春!
當然,還有另外一劑強心劑狠狠的打入了民樂演奏者內心,讓他們明白了自己未來要走的道路。
上方大領導特意接見了民樂代表人物廖文淵,並對民樂團的表演滿意至極,最後,獲贈一副牌匾,上書四個大字。
“民樂第一。”
這可以說是至高無上的榮譽啊!
此時的民樂團簡直如同黃袍加身,即便再如何想要深思熟慮的去糾結到底要不要走出這一步,但全國的觀眾們已經迫不及待了,他們在沈武寰的安排下,隻能前進不能後退!
事情到了這種時候,已經不需要沈武寰再去操縱什麽。
民樂派的演奏者們隻不過是被規矩束縛住了思維,可不是傻子,眼下事情都已經水到渠成,再讓沈武寰照顧他們,那可就真是扶不起的阿鬥。
更何況,如果他們至此仍然如同以前那樣,什麽事情都不做,圍在自己的小園子裏唱大戲,那也完全配不上這“民樂第一”四個字,全部回家賣紅薯好了!
隨後的時間裏,廖大師和方大師兩人帶著隊伍展開了《梁祝》的全國巡演,在全國各地開展文藝活動及商業演出。
這雖然都是後話,但也標誌著民樂真正的走向商業化。
不要歧視商業化,如果一個行業連這一步都走不出去,如何能夠發展進步?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忍受貧窮,在悲慘的環境下創作,隻有真正走出這一步,一個行業才能真正的走入正軌。
是問文藝工作者連自己都養不活又如何能夠創作出膾炙人口的佳作呢?
拜沈武寰一曲所賜,整民樂真正的開始開疆擴土,雖然暫時還沒有公開表態要遵從官方管轄,但破冰已成定局。
剩下的事情則還是需要官方自己去努力爭取,畢竟是數十年沒有完成的工作,總不可能沈武寰動動手指就全部搞定,那也太小看天下人了吧?
一切都看似如同預料好的一般有條不紊的發展著,而沈武寰暗地裏組織的反擊,也正在悄然展開。
“之前你送的大禮,我可要如數奉還!”
“逝去的榮光再次綻放!”
“這才是屬於我們民族自己的音樂!”
媒體們用相當“含蓄”的文字表達著對《梁祝》一曲的讚譽,這一下子便讓中華大地無數黎明百姓將目光聚焦在這首堪稱“第一”的文藝作品之上。
這樣的文字顯得頗為大氣,既沒有暴發戶般的熱議追捧,卻仍然獲得了各大媒體以及人民群眾的高度關注,也同樣給了所有人一個非常明確的認識。
“民樂早就應該擁有如此成就了。”
“民樂沒有這麽優秀才是真正的奇怪,畢竟是我泱泱大中華的文化精粹啊!”
是的,即便普通民眾不會特意去關注它,但它就在那裏,當它再一次閃現榮光的時候,沒有人會過於興奮的去追捧,一切自在心中。
但這種在心中的榮耀感卻是血脈賦予人們的,比起那種一時興起的多元文化,要深沉無數倍!
《新華社》點名表揚《梁祝》一曲,“哀婉淒豔,動人心魄。”
八個字,字字鏗鏘,將梁祝故事的內核完完整整的體現了出來。
《中華新音樂》也同樣在版頭的位置給了《梁祝》一塊極大的版麵。
“梁祝傳說是一則淒婉動人的愛情故事,與《孟薑女》、《牛郎織女》、《白蛇傳》並稱我國古代四大民間傳說,而其中又以梁祝傳說影響最大,無論是其文學性、藝術性和思想性來說都居各類民間傳說之首,是我國最具影響力的口頭傳承藝術,經由諸位民樂大師精心編撰的樂曲更是將這種與封建禮教對抗的堅貞意誌體現的玲離盡致,可以從樂曲中明確的體驗到,民樂家們渴望衝破束縛,完成進步的決心!”
“同樣,也要在此感謝我國青年音樂家沈武寰沈教授,是她一手促成了《梁祝》的現世,在我國文藝曆史之上添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前麵的長篇大論雖然沒有任何和沈武寰有關的文字,可在最後的結尾處,卻特別強調了她在這裏起到的作用,讓一切不知道真實情況的人都大吃一驚!
“沈教授不是搞西洋音樂的嗎?怎麽也弄起民樂來了?”
“果然沈教授非同小可,什麽樣的音樂她都玩的轉。”
“這也算是跨界了吧?不是說這都是不務正業嗎?”
很快普通民眾們注意到了這個地方,但這次和上一次漫畫事件產生的反應卻截然不同。
“你懂個屁哦,沈教授那是學者,民樂、西洋音樂,那都隻是音樂的分支,大音樂家自然能夠包羅萬象,這怎麽能叫跨界呢?更何況,沈教授這件事情做的可是有利於國家,有利於百姓的大好事,那絕非是不務正業,我甚至希望沈教授幹脆統領民樂好了,這樣我們國家的音樂就更有出頭之日了!”
這話一聽就不是專業人士說的,民樂和西洋音樂就算同屬音樂,那也絕非是可以輕易跨界的,但普通老百姓們卻非常吃這套。
和跨界到漫畫中去相比,跨界到民樂之中卻要好包容的多,更別說這件事直接的影響就讓整個民樂行業風氣煥然一新,即便再會挑刺的人恐怕也找不到噴點。
難道還能說沈武寰這件事幹的不對?
不存在的!
不過沈武寰自己是不可能再和民樂牽扯太多了,首先,她自己確實不屬於那一掛的,其次,如果自己在民樂之中話語權逐漸加重,官方也會想通過她控製民樂,而民樂派的演奏者們也會對自己產生不必要的誤會,那就不是她想要看到的了。
在看看民樂相關的人們,在這個報道出現後,所有人都感受到了這股東風帶來的活力。
民樂演奏者們在這次的發布會後,真正的和現實世界接軌了。
每個人都希望在更多的舞台上大展拳腳,將自己數十年裏努力修煉的技藝讓更多的人看到,這樣的心情讓整個行業換膚如春!
當然,還有另外一劑強心劑狠狠的打入了民樂演奏者內心,讓他們明白了自己未來要走的道路。
上方大領導特意接見了民樂代表人物廖文淵,並對民樂團的表演滿意至極,最後,獲贈一副牌匾,上書四個大字。
“民樂第一。”
這可以說是至高無上的榮譽啊!
此時的民樂團簡直如同黃袍加身,即便再如何想要深思熟慮的去糾結到底要不要走出這一步,但全國的觀眾們已經迫不及待了,他們在沈武寰的安排下,隻能前進不能後退!
事情到了這種時候,已經不需要沈武寰再去操縱什麽。
民樂派的演奏者們隻不過是被規矩束縛住了思維,可不是傻子,眼下事情都已經水到渠成,再讓沈武寰照顧他們,那可就真是扶不起的阿鬥。
更何況,如果他們至此仍然如同以前那樣,什麽事情都不做,圍在自己的小園子裏唱大戲,那也完全配不上這“民樂第一”四個字,全部回家賣紅薯好了!
隨後的時間裏,廖大師和方大師兩人帶著隊伍展開了《梁祝》的全國巡演,在全國各地開展文藝活動及商業演出。
這雖然都是後話,但也標誌著民樂真正的走向商業化。
不要歧視商業化,如果一個行業連這一步都走不出去,如何能夠發展進步?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忍受貧窮,在悲慘的環境下創作,隻有真正走出這一步,一個行業才能真正的走入正軌。
是問文藝工作者連自己都養不活又如何能夠創作出膾炙人口的佳作呢?
拜沈武寰一曲所賜,整民樂真正的開始開疆擴土,雖然暫時還沒有公開表態要遵從官方管轄,但破冰已成定局。
剩下的事情則還是需要官方自己去努力爭取,畢竟是數十年沒有完成的工作,總不可能沈武寰動動手指就全部搞定,那也太小看天下人了吧?
一切都看似如同預料好的一般有條不紊的發展著,而沈武寰暗地裏組織的反擊,也正在悄然展開。
“之前你送的大禮,我可要如數奉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