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小康生活?大梁城出來後,一路上雖然是走馬觀花,劉常滿的心高興。
百姓們生活的變化,甚至不用進入百姓的家中詢問,單是看百姓們的房子,臉上的神情,身上的衣裳,出行的車馬,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了。
就象如今我們看電影時候,英美等發達國家的生活,一眼就能看出來,那是富裕的生活;而古巴、朝鮮這些國家,幾乎就是貧困的代名詞,雖然我們連這些國家的電影也不怎麽看到,但隻要從報紙上時常發布的“古巴近期開始放開國民自行購買手機、個人電腦等物品”,“朝鮮人民共和國發生饑荒,六百萬人挨餓”之類的報道中,就可以想象得到它們的情況了。
按照我國後來的區分,國民的生活,可分為溫飽以下,溫飽,小康,富裕等標準,劉常滿不知道現在自己的百姓們,生活水平應該怎麽劃分,不過好象應該達到溫飽是沒有問題的吧。
漢朝的百姓們,一天都是隻吃兩頓飯的——實際上,一直到元朝末年,中國人都是隻吃兩餐的,據劉常滿幾次故意闖到百姓家混飯吃得來的印象,百姓們的日子還是過得的。
記得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劉常滿還很小的時候,常常聽奶奶歎息道,什麽時候能一頓炒上兩三個菜,衣裳都穿的確良的,那可就是天堂了。
而爺爺當時也還活著,他老人家的最大夢想。
就是頓頓能吃上幾片牛肉,一天能喝上二兩燒酒。
要是照奶奶地標準,劉常滿覺得自己這些百姓們,可比八十年代初時候,很多農村的百姓們日子過得好多了。
“的確良”布這個時候當然是沒有的,可是每人每年用上一兩匹絹做做衣服,還是可以的。
至於吃飯時炒的菜,劉常滿發現。
普通百姓的生活。
普通也達到了九十年代時候農村的生活標準——每頓至少能用油炒上一個菜下飯。
劉常滿記得很清楚。
八四年地時候,地剛剛分產到戶不久,農村才能每天吃上一頓白麵。
八九年劉常滿上初中地時候,農村地日子,過得還是極艱苦的。
他出生的地方,就是河南省鞏義的山區裏,條件當然算是比較差的。
不過全國農村拉起來算,劉常滿家的地方,當然算得上是中等的了。
可八九年劉常滿上初中時候,因為全鄉隻有鄉政府所在地地村子——那時候還沒升鎮,所以不能叫鎮上——有一所初中,而劉常滿家離學校有二十多裏地,所以當然隻能住校。
住校的情況下,吃飯當然也隻能在學校內解決了。
那時候。
學校的大夥房裏。
每天早上供應的是河南話俗稱為“稠糊湯湯”(前一個湯讀如糖,後一湯兒話音,讀如湯兒)。
中午供應麵條,晚上供應的是“稀糊湯湯”和饅頭。
所謂“糊湯”,是玉米麵的俗稱,所以稠糊湯湯,其實就是玉米麵稠粥,而稀糊湯湯,自然是玉米麵稀粥了。
那時候的玉米,可遠不象現在吃的那樣,是去了皮地精細玉米。
沒有一點油滋潤地情況下,那玉米粗難咽得很。
而中午的麵條更絕,吃過大夥飯的都知道,一般大夥裏賣地麵條,多半都是煮成一小段一小段,介乎麵糊糊和麵條之間的東西了。
但劉常滿小時候吃的遠不止這樣,那麵條裏,根本沒有一根菜,就連個菜星也沒有,隻是純白色的麵條裏加了點白鹽!唯有晚上的饅頭要好一些。
有些朋友說了,那學校怎麽安排的,饅頭怎麽能晚上吃呢?可原來出身農村的學生們都知道,農村的初中,特別是寄宿的初中,晚上要上兩節晚息,早上又有一節早自習,還要出早操,活動量大得很,這晚上吃饅頭,正是最佳的安排。
要說起來,玉米裏沒有菜也就罷了,饅頭沒菜也罷了,可那麵條裏一點菜星也沒有,確實是讓人極難下咽的。
劉常滿記得很清楚,剛進初中時候,有一個小胖子,胖得那叫一個厲害,學校教學的台階他都上不去,隻能一級一級的挪動。
可等到畢業時候,小胖子已經變得跟普通人一樣了,可見這學校的夥食減肥效果有多麽的上佳。
可那個時候,劉常滿從來不覺得學校的飯有什麽難吃的,因為家裏平時吃的,也是這種白飯,甚至可以說,學校的生活,比家裏還要好一些,因為每天都能吃上一頓饅頭,而在家裏,通常隻有農活繁忙的時候才能吃到。
生活真正好起來的時候,基本上就已經到了九二九三年了,那個時候,全鄉才出現了第一個沿著公路販菜的菜販子,人們想吃點自家地裏沒有的菜時,才有地方買到——然也在公路附近,但距離最近的市集也有二十多裏路是很難的。
說到這裏,又有朋友問了,那為什麽他家不種點菜呢?說起來,一菜二瓜三莊稼,種菜是極費力氣的事情不說,而且種菜對水肥土種的要求都極高。
劉常滿家裏每個人平均隻有八九分地,還都是山坡地,有賴於農藥化肥,地裏的產出才勉強夠一家人吃飯,卻拿哪兒的地去種菜去?再說種菜一般都需要水澆地,劉常滿家住的地方,也缺乏這種條件。
至於穿的,劉常滿記得很清楚,那個時候,直到他上高中的時候,也就是九二年,劉常滿根本就不知道“內衣”是個什麽概念。
小時候在農村長大的朋友們可能也都還記得,那個時候,農村孩子穿衣服都不講究,當然,一年總共就兩身衣服,不論春夏秋冬都一樣,也沒那個資格講究不是?夏天熱點倒也罷了,劉常滿印象最深的是冬天。
那個時候,身上穿的衣服,在農村俗稱“空筒子棉褲空筒子祅”,所謂空筒子,也就是說是把棉衣棉褲直接貼肉穿著,裏麵不著內衣,外麵沒有外套。
農村做的衣服,又都是直筒的,褲腳袖口開的也都不小,冬天西北風一吹,果真是極為涼爽的。
不過幸好小孩子屁股三盆火,劉常滿小的時候,竟然也無病無災的長大了。
等到九二九三年之後,農村的生活,這才真正的好了起來。
農村裏的剩餘勞動力,能夠出外打工賺錢了;而農村內部的經濟,也活躍了起來,基本上家家戶戶都起了新房,原來的土坯房子幾乎完全絕跡;不管誰家到了吃飯時候,廚房裏飄出來的香味,肯定都是炒菜的味道;人們身上的衣服,也開始分出一年四季了,一到晚上,家家都傳出電視機的響動。
劉常滿不知道那算不算“小康”,不過日子確實是比原來好過得太多了。
想想小時候經常吃黑麵,時不時的媽媽還得上山挖點野菜——她當年就是忍受不了這個,才帶著姐姐改嫁的——的日子,劉常滿心裏覺得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了。
不過後來隨著學越上越高,生活自然也水漲船高,越來越好了。
或者說,按照當時的標準,劉常滿每月掙的錢雖然不多,還遠遠算不上“小資”,但“小康”應該是肯定能夠達到的。
一路上,劉常滿不光是在城市和官道旁走,也帶著三個手下,到那些比較偏僻的地方去看過,結果發現,如今的百姓們的生活,應該是處於溫飽和小康之間,不過總體上比較偏向小康。
舉個例子說吧,單父城內的百姓就不用說了,一般生活得都比較好——當然,這個和單父城是呂嘉的封地,而呂嘉這個人雖然肥鈍無用,卻對家鄉的父老們不錯,從來不幹橫征暴斂的事情,甚至基本上不管單父的事情,因此單父城內的生活,當然要好了不少。
不過城外的農村裏,基本上就隻有有地三百畝以上的人,才能過得比較好了。
這個數字聽起來很不容易達到,其實在農村裏,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人能達到這個標準,因為大漢國授地的標準就是一丁百畝,一般人家都有兩丁,所以隻要家裏無病無災,又稍微努力些的話,很容易就能達到這個目標。
“這麽看來,現在我大漢的百姓們,生活標準已經過了溫飽階段,準備邁向小康了?他***,也想不起來當初黨中央國務院是怎麽促進經濟的了,不過就是記得,也不見得就能用上了,現在我上哪兒搞開放搞活去?”一路上聽著百姓們的歡聲笑語,劉常滿心裏想著。
“不過搞不了開放搞活,但擴大內需好象還能搞那麽一點點?另外,看來棉花得推廣了,還有,回長安之後,得告訴魏子,讓他想想辦法,盡快改進用棉花織布的法子了。”
劉常滿看著百姓們的穿著,還是差得很遠,以麻布為主,心裏頗有些不舒服。
“蕭尚,你幫我記住,回到長安後,一定要盡快把棉花的事情搞好,這可是以後咱大漢國百姓衣裳的最大來源了!”劉常滿笑道。
跳至
百姓們生活的變化,甚至不用進入百姓的家中詢問,單是看百姓們的房子,臉上的神情,身上的衣裳,出行的車馬,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了。
就象如今我們看電影時候,英美等發達國家的生活,一眼就能看出來,那是富裕的生活;而古巴、朝鮮這些國家,幾乎就是貧困的代名詞,雖然我們連這些國家的電影也不怎麽看到,但隻要從報紙上時常發布的“古巴近期開始放開國民自行購買手機、個人電腦等物品”,“朝鮮人民共和國發生饑荒,六百萬人挨餓”之類的報道中,就可以想象得到它們的情況了。
按照我國後來的區分,國民的生活,可分為溫飽以下,溫飽,小康,富裕等標準,劉常滿不知道現在自己的百姓們,生活水平應該怎麽劃分,不過好象應該達到溫飽是沒有問題的吧。
漢朝的百姓們,一天都是隻吃兩頓飯的——實際上,一直到元朝末年,中國人都是隻吃兩餐的,據劉常滿幾次故意闖到百姓家混飯吃得來的印象,百姓們的日子還是過得的。
記得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劉常滿還很小的時候,常常聽奶奶歎息道,什麽時候能一頓炒上兩三個菜,衣裳都穿的確良的,那可就是天堂了。
而爺爺當時也還活著,他老人家的最大夢想。
就是頓頓能吃上幾片牛肉,一天能喝上二兩燒酒。
要是照奶奶地標準,劉常滿覺得自己這些百姓們,可比八十年代初時候,很多農村的百姓們日子過得好多了。
“的確良”布這個時候當然是沒有的,可是每人每年用上一兩匹絹做做衣服,還是可以的。
至於吃飯時炒的菜,劉常滿發現。
普通百姓的生活。
普通也達到了九十年代時候農村的生活標準——每頓至少能用油炒上一個菜下飯。
劉常滿記得很清楚。
八四年地時候,地剛剛分產到戶不久,農村才能每天吃上一頓白麵。
八九年劉常滿上初中地時候,農村地日子,過得還是極艱苦的。
他出生的地方,就是河南省鞏義的山區裏,條件當然算是比較差的。
不過全國農村拉起來算,劉常滿家的地方,當然算得上是中等的了。
可八九年劉常滿上初中時候,因為全鄉隻有鄉政府所在地地村子——那時候還沒升鎮,所以不能叫鎮上——有一所初中,而劉常滿家離學校有二十多裏地,所以當然隻能住校。
住校的情況下,吃飯當然也隻能在學校內解決了。
那時候。
學校的大夥房裏。
每天早上供應的是河南話俗稱為“稠糊湯湯”(前一個湯讀如糖,後一湯兒話音,讀如湯兒)。
中午供應麵條,晚上供應的是“稀糊湯湯”和饅頭。
所謂“糊湯”,是玉米麵的俗稱,所以稠糊湯湯,其實就是玉米麵稠粥,而稀糊湯湯,自然是玉米麵稀粥了。
那時候的玉米,可遠不象現在吃的那樣,是去了皮地精細玉米。
沒有一點油滋潤地情況下,那玉米粗難咽得很。
而中午的麵條更絕,吃過大夥飯的都知道,一般大夥裏賣地麵條,多半都是煮成一小段一小段,介乎麵糊糊和麵條之間的東西了。
但劉常滿小時候吃的遠不止這樣,那麵條裏,根本沒有一根菜,就連個菜星也沒有,隻是純白色的麵條裏加了點白鹽!唯有晚上的饅頭要好一些。
有些朋友說了,那學校怎麽安排的,饅頭怎麽能晚上吃呢?可原來出身農村的學生們都知道,農村的初中,特別是寄宿的初中,晚上要上兩節晚息,早上又有一節早自習,還要出早操,活動量大得很,這晚上吃饅頭,正是最佳的安排。
要說起來,玉米裏沒有菜也就罷了,饅頭沒菜也罷了,可那麵條裏一點菜星也沒有,確實是讓人極難下咽的。
劉常滿記得很清楚,剛進初中時候,有一個小胖子,胖得那叫一個厲害,學校教學的台階他都上不去,隻能一級一級的挪動。
可等到畢業時候,小胖子已經變得跟普通人一樣了,可見這學校的夥食減肥效果有多麽的上佳。
可那個時候,劉常滿從來不覺得學校的飯有什麽難吃的,因為家裏平時吃的,也是這種白飯,甚至可以說,學校的生活,比家裏還要好一些,因為每天都能吃上一頓饅頭,而在家裏,通常隻有農活繁忙的時候才能吃到。
生活真正好起來的時候,基本上就已經到了九二九三年了,那個時候,全鄉才出現了第一個沿著公路販菜的菜販子,人們想吃點自家地裏沒有的菜時,才有地方買到——然也在公路附近,但距離最近的市集也有二十多裏路是很難的。
說到這裏,又有朋友問了,那為什麽他家不種點菜呢?說起來,一菜二瓜三莊稼,種菜是極費力氣的事情不說,而且種菜對水肥土種的要求都極高。
劉常滿家裏每個人平均隻有八九分地,還都是山坡地,有賴於農藥化肥,地裏的產出才勉強夠一家人吃飯,卻拿哪兒的地去種菜去?再說種菜一般都需要水澆地,劉常滿家住的地方,也缺乏這種條件。
至於穿的,劉常滿記得很清楚,那個時候,直到他上高中的時候,也就是九二年,劉常滿根本就不知道“內衣”是個什麽概念。
小時候在農村長大的朋友們可能也都還記得,那個時候,農村孩子穿衣服都不講究,當然,一年總共就兩身衣服,不論春夏秋冬都一樣,也沒那個資格講究不是?夏天熱點倒也罷了,劉常滿印象最深的是冬天。
那個時候,身上穿的衣服,在農村俗稱“空筒子棉褲空筒子祅”,所謂空筒子,也就是說是把棉衣棉褲直接貼肉穿著,裏麵不著內衣,外麵沒有外套。
農村做的衣服,又都是直筒的,褲腳袖口開的也都不小,冬天西北風一吹,果真是極為涼爽的。
不過幸好小孩子屁股三盆火,劉常滿小的時候,竟然也無病無災的長大了。
等到九二九三年之後,農村的生活,這才真正的好了起來。
農村裏的剩餘勞動力,能夠出外打工賺錢了;而農村內部的經濟,也活躍了起來,基本上家家戶戶都起了新房,原來的土坯房子幾乎完全絕跡;不管誰家到了吃飯時候,廚房裏飄出來的香味,肯定都是炒菜的味道;人們身上的衣服,也開始分出一年四季了,一到晚上,家家都傳出電視機的響動。
劉常滿不知道那算不算“小康”,不過日子確實是比原來好過得太多了。
想想小時候經常吃黑麵,時不時的媽媽還得上山挖點野菜——她當年就是忍受不了這個,才帶著姐姐改嫁的——的日子,劉常滿心裏覺得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了。
不過後來隨著學越上越高,生活自然也水漲船高,越來越好了。
或者說,按照當時的標準,劉常滿每月掙的錢雖然不多,還遠遠算不上“小資”,但“小康”應該是肯定能夠達到的。
一路上,劉常滿不光是在城市和官道旁走,也帶著三個手下,到那些比較偏僻的地方去看過,結果發現,如今的百姓們的生活,應該是處於溫飽和小康之間,不過總體上比較偏向小康。
舉個例子說吧,單父城內的百姓就不用說了,一般生活得都比較好——當然,這個和單父城是呂嘉的封地,而呂嘉這個人雖然肥鈍無用,卻對家鄉的父老們不錯,從來不幹橫征暴斂的事情,甚至基本上不管單父的事情,因此單父城內的生活,當然要好了不少。
不過城外的農村裏,基本上就隻有有地三百畝以上的人,才能過得比較好了。
這個數字聽起來很不容易達到,其實在農村裏,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人能達到這個標準,因為大漢國授地的標準就是一丁百畝,一般人家都有兩丁,所以隻要家裏無病無災,又稍微努力些的話,很容易就能達到這個目標。
“這麽看來,現在我大漢的百姓們,生活標準已經過了溫飽階段,準備邁向小康了?他***,也想不起來當初黨中央國務院是怎麽促進經濟的了,不過就是記得,也不見得就能用上了,現在我上哪兒搞開放搞活去?”一路上聽著百姓們的歡聲笑語,劉常滿心裏想著。
“不過搞不了開放搞活,但擴大內需好象還能搞那麽一點點?另外,看來棉花得推廣了,還有,回長安之後,得告訴魏子,讓他想想辦法,盡快改進用棉花織布的法子了。”
劉常滿看著百姓們的穿著,還是差得很遠,以麻布為主,心裏頗有些不舒服。
“蕭尚,你幫我記住,回到長安後,一定要盡快把棉花的事情搞好,這可是以後咱大漢國百姓衣裳的最大來源了!”劉常滿笑道。
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