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正凝神傾聽的趙平一眼,鄭裕輕咳一聲,緩緩的轉過身,麵對著初升的朝陽說道:“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如今天子偏安,禮崩樂壞,昔日陳勝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道盡天下英雄之心懷!”
見趙平仍是一幅不置可否之態,鄭裕知道自己這番直言並未打動他。其實鄭裕自己並沒有麵南稱王的野心,他很明白自己並沒有統率三軍的能力;也沒有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才略;至於衝鋒陷陣,攻城略地更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他最擅長的不是跟隨張太尉所學的兵法謀略,也不是自恩師處學到的微言大義,更不是自幼自經商的父親處學到的經商之法,而是自己近年來結合自身所學參悟的經濟治世之道。
後漢一朝的朝政自“世係推官製”實行以來,便一直由世家士族把持。
但當世的儒者,也就是士人,並沒有那種“窮則獨善其身”的避世思想,並不因為惡劣的政治環境而放棄自己的理想。
大部分的士人都是抱著一種積極出世的心態,渴望著建功立業,想讓自己有一展所學的機會。由於後漢王朝立國後的一段時間承襲漢製,對士人不似秦朝那般苛刻,倒也有所尊重,特別是自漢武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後,這種相對寬鬆的環境持續了數百年,士人的出路相對寬廣了一些。
但自漢末以來,由於朝政日非,政治**,雖然由於後漢王朝的興起,情況有所改善,卻也僅是改善而已,朝政**的痼疾依然存在,如今後漢王朝立朝已近三百年,此時的**比之漢末,竟有加劇之勢!加上世係推官製的實施,士、庶二族極端分化,士人們的出路變得更加有限,大多數有才能的士人基本都是懷才不遇,想求一進身之階而不得。
如此一來,隱逸避世,飲風嘯月,縱情山水便是大多數士人唯一的出路了。
到了如今,天下大『亂』,諸侯並起,眾諸侯為了擴張實力,這些士人倒成了他們競相邀請、招攬的對象。
鄭裕在京師遊學三年,又是當世大儒張恒之徒,與後漢王朝最負盛名的兵法大家張維也有師門之誼,素有令名,自是各諸侯爭相招攬的對象,卻被鄭裕一一回絕。
這並不代表他沒有成就大事的心願,隻因鄭裕自視甚高,對眼下眾諸侯頗有輕視之意。他雖認為自己既沒有衝鋒陷陣的過人武力,也沒有統領千軍的統帥能力,更沒有一呼百應的領袖氣質。
根本不能成為霍去病那般攻城略地,縱橫睥睨的不世將才;也不能如武侯諸葛那般運籌帷幄,決勝千裏,成就不世奇功;卻自忖可以勝任蕭何那種精於內政的治世能臣。怎奈難遇明主啊!空複自己十餘載寒窗之苦了,鄭裕抑鬱的想著。
對於趙平的沉默,鄭裕大感無奈,此人精通兵法、謀略,勇武過人,『性』格更是冷靜自持,真是具備了名將的一切條件,隻要有機會必會一鳴驚人!隻是此人並無野心,勸說他實非易事,隻能徐徐圖之。
鄭裕打定主意,對不置可否的趙平說道:“倉舒謀略過人,精通兵法,才具實是愚兄生平僅見,難道不想在這『亂』世中有一番作為嗎?”說完,鄭裕定定的望著趙平。
趙平卻是神情自若的微微一笑,對鄭裕說道:“思曠兄過獎了,小弟倒未想過此事,須知起兵割據孰非易事,想你我兄弟既無兵馬,又無錢糧,卻如何起事?便是投奔明主也需明主方可,眼下諸侯中又有何人敢稱明主?”
鄭裕聞言長歎一聲,說道:“愚兄也隻是一時興起,見倉舒空負一身所學,頗感遺憾。況愚兄自己也是如此,愚兄自認一身所學並不太差,可惜……一無權勢,二來明主難求,你我兄弟都是無緣之人啊!”
趙平見鄭裕神情落寞,頗有懷才不遇之感,連忙安慰,說道:“大丈夫立於世,自當成就一番功業。立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此乃聖人之言,以小弟之淺見,實是我等應奉之於圭臬之言,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如也。’若我等不修德行,不修自身,不使自己學有所長,業有所專,卻如何奢談遇離『亂』之世,救民於水火,解其倒懸之苦,進而平定天下?故以小弟之見,修德修身,乃是根本。況《易經》雲‘君子待機而作’,我等隻是時機不到而已。思曠兄不必多想。”
這時鄭行已經分派人手,兼程趕往樂安,追趕父母的車馬,依照路程,如果父母還未離開樂安,今日入夜時分便可追上。
了去了一大心事的鄭行心情不錯,興衝衝的趕了過來,他來時自己的兄長正在感慨難遇明主,趙平正在開解兄長,因此也聽到了趙平的言語,對趙平模棱兩可的回答確是不甚讚同,忍不住說道:“倉舒兄此言差矣,什麽聖人之言,什麽待機而作,我看卻是倉舒兄推諉之言。”
趙平聞言大奇,問道:“彥明此言何意,為何說在下乃是推諉?”鄭行侃侃而言,理直氣壯地說道:“如今諸侯並起,以倉舒兄與我兄長的才具,無論投往哪路諸侯,那諸侯必定是倒屢相迎,委以重任,言必聽,計必從。屆時倉舒兄與兄長必可一展所學,成就一番事業,何必說不得明主呢?依小弟看乃是倉舒兄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因此以言推托。”
趙平一聽之下,不禁啞然失笑,搖了搖頭,對振振有詞的鄭行說道:“彥明想得倒是簡單,那彥明說來聽聽,我與思曠兄倒是投往何處呢?”
鄭行張了張嘴,眼睛眨巴了幾下,卻是啞口無言,他對天下大勢了解甚少,每日除了練武還是練武,方才之言也不過是一時口快而已,因此被趙平一問確實無言答對。鄭裕不忍見弟弟難堪,雖然他這個弟弟心思單純,從不知難堪為何物,但作為兄長,此時他卻不能不給弟弟解圍。因此便說道:“愚兄早有與倉舒共論天下大勢之意。今日既是倉舒提起,愚兄便與倉舒暢論天下大勢,倒也堪稱快事!”
見趙平仍是一幅不置可否之態,鄭裕知道自己這番直言並未打動他。其實鄭裕自己並沒有麵南稱王的野心,他很明白自己並沒有統率三軍的能力;也沒有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才略;至於衝鋒陷陣,攻城略地更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他最擅長的不是跟隨張太尉所學的兵法謀略,也不是自恩師處學到的微言大義,更不是自幼自經商的父親處學到的經商之法,而是自己近年來結合自身所學參悟的經濟治世之道。
後漢一朝的朝政自“世係推官製”實行以來,便一直由世家士族把持。
但當世的儒者,也就是士人,並沒有那種“窮則獨善其身”的避世思想,並不因為惡劣的政治環境而放棄自己的理想。
大部分的士人都是抱著一種積極出世的心態,渴望著建功立業,想讓自己有一展所學的機會。由於後漢王朝立國後的一段時間承襲漢製,對士人不似秦朝那般苛刻,倒也有所尊重,特別是自漢武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後,這種相對寬鬆的環境持續了數百年,士人的出路相對寬廣了一些。
但自漢末以來,由於朝政日非,政治**,雖然由於後漢王朝的興起,情況有所改善,卻也僅是改善而已,朝政**的痼疾依然存在,如今後漢王朝立朝已近三百年,此時的**比之漢末,竟有加劇之勢!加上世係推官製的實施,士、庶二族極端分化,士人們的出路變得更加有限,大多數有才能的士人基本都是懷才不遇,想求一進身之階而不得。
如此一來,隱逸避世,飲風嘯月,縱情山水便是大多數士人唯一的出路了。
到了如今,天下大『亂』,諸侯並起,眾諸侯為了擴張實力,這些士人倒成了他們競相邀請、招攬的對象。
鄭裕在京師遊學三年,又是當世大儒張恒之徒,與後漢王朝最負盛名的兵法大家張維也有師門之誼,素有令名,自是各諸侯爭相招攬的對象,卻被鄭裕一一回絕。
這並不代表他沒有成就大事的心願,隻因鄭裕自視甚高,對眼下眾諸侯頗有輕視之意。他雖認為自己既沒有衝鋒陷陣的過人武力,也沒有統領千軍的統帥能力,更沒有一呼百應的領袖氣質。
根本不能成為霍去病那般攻城略地,縱橫睥睨的不世將才;也不能如武侯諸葛那般運籌帷幄,決勝千裏,成就不世奇功;卻自忖可以勝任蕭何那種精於內政的治世能臣。怎奈難遇明主啊!空複自己十餘載寒窗之苦了,鄭裕抑鬱的想著。
對於趙平的沉默,鄭裕大感無奈,此人精通兵法、謀略,勇武過人,『性』格更是冷靜自持,真是具備了名將的一切條件,隻要有機會必會一鳴驚人!隻是此人並無野心,勸說他實非易事,隻能徐徐圖之。
鄭裕打定主意,對不置可否的趙平說道:“倉舒謀略過人,精通兵法,才具實是愚兄生平僅見,難道不想在這『亂』世中有一番作為嗎?”說完,鄭裕定定的望著趙平。
趙平卻是神情自若的微微一笑,對鄭裕說道:“思曠兄過獎了,小弟倒未想過此事,須知起兵割據孰非易事,想你我兄弟既無兵馬,又無錢糧,卻如何起事?便是投奔明主也需明主方可,眼下諸侯中又有何人敢稱明主?”
鄭裕聞言長歎一聲,說道:“愚兄也隻是一時興起,見倉舒空負一身所學,頗感遺憾。況愚兄自己也是如此,愚兄自認一身所學並不太差,可惜……一無權勢,二來明主難求,你我兄弟都是無緣之人啊!”
趙平見鄭裕神情落寞,頗有懷才不遇之感,連忙安慰,說道:“大丈夫立於世,自當成就一番功業。立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此乃聖人之言,以小弟之淺見,實是我等應奉之於圭臬之言,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如也。’若我等不修德行,不修自身,不使自己學有所長,業有所專,卻如何奢談遇離『亂』之世,救民於水火,解其倒懸之苦,進而平定天下?故以小弟之見,修德修身,乃是根本。況《易經》雲‘君子待機而作’,我等隻是時機不到而已。思曠兄不必多想。”
這時鄭行已經分派人手,兼程趕往樂安,追趕父母的車馬,依照路程,如果父母還未離開樂安,今日入夜時分便可追上。
了去了一大心事的鄭行心情不錯,興衝衝的趕了過來,他來時自己的兄長正在感慨難遇明主,趙平正在開解兄長,因此也聽到了趙平的言語,對趙平模棱兩可的回答確是不甚讚同,忍不住說道:“倉舒兄此言差矣,什麽聖人之言,什麽待機而作,我看卻是倉舒兄推諉之言。”
趙平聞言大奇,問道:“彥明此言何意,為何說在下乃是推諉?”鄭行侃侃而言,理直氣壯地說道:“如今諸侯並起,以倉舒兄與我兄長的才具,無論投往哪路諸侯,那諸侯必定是倒屢相迎,委以重任,言必聽,計必從。屆時倉舒兄與兄長必可一展所學,成就一番事業,何必說不得明主呢?依小弟看乃是倉舒兄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因此以言推托。”
趙平一聽之下,不禁啞然失笑,搖了搖頭,對振振有詞的鄭行說道:“彥明想得倒是簡單,那彥明說來聽聽,我與思曠兄倒是投往何處呢?”
鄭行張了張嘴,眼睛眨巴了幾下,卻是啞口無言,他對天下大勢了解甚少,每日除了練武還是練武,方才之言也不過是一時口快而已,因此被趙平一問確實無言答對。鄭裕不忍見弟弟難堪,雖然他這個弟弟心思單純,從不知難堪為何物,但作為兄長,此時他卻不能不給弟弟解圍。因此便說道:“愚兄早有與倉舒共論天下大勢之意。今日既是倉舒提起,愚兄便與倉舒暢論天下大勢,倒也堪稱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