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自在白道州城樓上督戰的突利可汗處羅喉抬眼望見不斷有隋軍將士攀著雲梯登上城牆,大喝一聲,手提寶刀,帶著數十名親兵衝過來加入了戰團。
剛剛受到巨石驚嚇,忘記了射箭抵擋隋軍的突厥軍士見可汗親自出馬,前來助陣,紛紛從慌亂之中緩過神來,順手抄起兵器,殺向登上城來的隋軍,僅僅片刻之後,就將率先登上城來的隋軍幾乎全殲殆盡,並毀壞了大部分的雲梯。
李徹駐馬城外的一處高坡之上,見城內守軍十分頑強,已方屢攻不下,擔心軍士傷亡過大,忙傳命鳴金撤回了攻城部隊,改在白道州東西南三麵紮下營盤,將白道州三麵圍了起來,變全軍強攻為穩紮穩打,欲充分利用兵力上的優勢,逐漸消耗城內守軍的糧晌供應,逼其棄城北撤。
就這樣,隋軍和處羅喉所部突厥軍隊展開了一場以攻守白道州為目標的相持戰。
李徹授意圍城各部每日不間斷地對城內守軍發起進攻,在確保已方不出現大的傷亡的前提下盡量對城內守軍造成襲擾,慢慢消磨其鬥誌。
與此同時,李徹差人返回雁門關,向楊廣請求向前敵增發糧草,以確保能夠在較長的時間內圍困白道州。
楊廣接到李徹發回的軍報,得知隋軍已成功反攻至白道州城外,將白道州團團圍住的消息,大喜之下遂動了貪功的念頭,不顧王韶、李雄等人的竭力阻攔,執意要親率一萬人馬,攜帶前敵所需糧草,親赴白道城外率軍攻城。
王韶、李雄等人攔他不住,隻得留下李雄率本部人馬據守雁門關,由王韶陪同楊廣率軍趕赴白道州前去增援。
待楊廣、王韶等人率軍抵達白道州城外,李徹率部已將白道州圍困了五天五夜。
在圍城的五天五夜之中,李徹率領的隋軍雖然對白道州從未停止過進攻,卻始終沒能攻破城池。而據守白道州城內的處羅喉所部雖勉力守得城池不失,也因城中糧草日漸減少,失去了從城外獲得補給的機會,軍心有所動搖。
楊廣此番出關,出於慎重的考慮,在王韶的建議下,並沒打出自己的旗號,隻以大隋河北道行台右仆射王韶的旗號率軍而來。待至白道州城南隋軍中軍大營與李徹見了麵,楊廣便請李徹帶自己去實地探看白道州附近的地形地勢。
王韶唯恐楊廣有失,遂勸楊廣裝扮做自己隨從的模樣,跟隨自己一同前往。當兩人在李徹的引導下圍著白道州城外轉罷一圈,再次返回城南時,楊廣不禁向李徹問道:“齊安公,方才我見白道州東西南三麵俱安紮有我大隋的軍營,為何單單北麵沒有呢?”
李徹將楊廣、王韶引進大帳,讓至上座落座後,方才答道:“王爺有所不知,《孫子兵法》有雲:倍則攻之,十則圍之。俗語有雲:困獸猶鬥。爾今我軍兵力即便加上王爺和王仆射帶來之一萬人馬,也不過三倍於城內守軍,如若四麵將白道州團團圍住,我恐處羅喉會做困獸之鬥,多傷及城中漢人百姓,且我軍多為新近招募來的軍士組成,尚缺乏大規模攻城作戰的經驗,因此,特空出北麵一個方向,采取三麵圍攻,逼其北撤的策略,對白道州加以圍攻,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我軍傷亡和對城中百姓的影響。”
王韶陪坐在楊廣下首,聽了李徹這話,連連點頭稱賞道:“齊安公仁人仁策,善莫大焉。三麵圍城,逼敵北撤,的確給敵我兩軍皆留下了進退的餘地,依我料想,隻要再過得十數日,城內糧草殆盡,突厥軍心必亂,處羅喉必定棄城北撤,到時白道州唾手可得矣。”
楊廣卻不以為然地提出反駁道:“五六天前,孝仁已傳書於我,告知突厥主力自西北大舉南犯的消息,如今朝廷主力盡在江淮與我河北一帶,關中空虛,如像王仆射所說,與據守白道州城中之敵再相持十數日方可逼其北撤,我擔心關中形勢於朝廷極為不利。此番我決意轉守為攻,強攻白道州,主要是為了對西北之突厥主力有所牽製,阻其南侵,如無法達此目的,待得十數日後攻下一座塞外空城又有何用?”
李徹與王韶麵麵相覷,二人雖覺楊廣之言不為無理,卻也一時間想不出更好的辦法來盡快攻破白道州,來對西北的突厥主力構成牽製和威脅。
“我聽說沙缽略的大可汗牙帳所在地都斤山就在並州正北的方向,但不知距白道州尚有多遠的距離?”楊廣見王、李二人俱都無話,遂向李徹問道。
李徹命人在楊廣麵前的幾案上展開一卷輿圖,手指白道州正北的方向向楊廣介紹道:“王爺請看,白道州以北約二百裏處,是突厥故地重鎮五原城,都斤山就在五原城北不到一百裏的地方,統算起來,距白道州也不過三百裏的樣子。怎麽,王爺是要繞過白道州,北上攻取五原城,直接威脅都斤山嗎?”
“古人有‘圍魏救趙’之法,我為何不能借而用之?王仆射,齊安公,此法可行嗎?”楊廣兩眼盯視著輿圖上標識出的五原城所在的位置,嘴裏向王、李二人問道。
“戰國時齊國軍師孫臏采用‘圍魏救趙’的辦法,不直接發兵去支援趙國,而是改而統率大軍圍攻魏國的都城大梁,逼使魏國從趙國首都邯鄲退兵,此計之所以大獲成功,皆因孫臏做到了兩點:一是攻敵之必救,二是在魏國不從趙國撤兵的情況下,齊國有足夠強大的軍力能確保攻下大梁。”李徹沉吟著答道,“據爾今敵我雙方麵臨的形勢觀之,依王爺此計,繞過白道州,派軍強襲五原城,進而威脅都斤山,倒算得是攻敵之必救,五原城一旦被攻,西進南犯之突厥主力必定撤軍回救,但關鍵是依我軍目前的軍力,能否同時對敵兩座城池發起進攻,尤其是對遠在二百裏外的五原城造成足夠的威脅,這一點還望王爺三思。”
剛剛受到巨石驚嚇,忘記了射箭抵擋隋軍的突厥軍士見可汗親自出馬,前來助陣,紛紛從慌亂之中緩過神來,順手抄起兵器,殺向登上城來的隋軍,僅僅片刻之後,就將率先登上城來的隋軍幾乎全殲殆盡,並毀壞了大部分的雲梯。
李徹駐馬城外的一處高坡之上,見城內守軍十分頑強,已方屢攻不下,擔心軍士傷亡過大,忙傳命鳴金撤回了攻城部隊,改在白道州東西南三麵紮下營盤,將白道州三麵圍了起來,變全軍強攻為穩紮穩打,欲充分利用兵力上的優勢,逐漸消耗城內守軍的糧晌供應,逼其棄城北撤。
就這樣,隋軍和處羅喉所部突厥軍隊展開了一場以攻守白道州為目標的相持戰。
李徹授意圍城各部每日不間斷地對城內守軍發起進攻,在確保已方不出現大的傷亡的前提下盡量對城內守軍造成襲擾,慢慢消磨其鬥誌。
與此同時,李徹差人返回雁門關,向楊廣請求向前敵增發糧草,以確保能夠在較長的時間內圍困白道州。
楊廣接到李徹發回的軍報,得知隋軍已成功反攻至白道州城外,將白道州團團圍住的消息,大喜之下遂動了貪功的念頭,不顧王韶、李雄等人的竭力阻攔,執意要親率一萬人馬,攜帶前敵所需糧草,親赴白道城外率軍攻城。
王韶、李雄等人攔他不住,隻得留下李雄率本部人馬據守雁門關,由王韶陪同楊廣率軍趕赴白道州前去增援。
待楊廣、王韶等人率軍抵達白道州城外,李徹率部已將白道州圍困了五天五夜。
在圍城的五天五夜之中,李徹率領的隋軍雖然對白道州從未停止過進攻,卻始終沒能攻破城池。而據守白道州城內的處羅喉所部雖勉力守得城池不失,也因城中糧草日漸減少,失去了從城外獲得補給的機會,軍心有所動搖。
楊廣此番出關,出於慎重的考慮,在王韶的建議下,並沒打出自己的旗號,隻以大隋河北道行台右仆射王韶的旗號率軍而來。待至白道州城南隋軍中軍大營與李徹見了麵,楊廣便請李徹帶自己去實地探看白道州附近的地形地勢。
王韶唯恐楊廣有失,遂勸楊廣裝扮做自己隨從的模樣,跟隨自己一同前往。當兩人在李徹的引導下圍著白道州城外轉罷一圈,再次返回城南時,楊廣不禁向李徹問道:“齊安公,方才我見白道州東西南三麵俱安紮有我大隋的軍營,為何單單北麵沒有呢?”
李徹將楊廣、王韶引進大帳,讓至上座落座後,方才答道:“王爺有所不知,《孫子兵法》有雲:倍則攻之,十則圍之。俗語有雲:困獸猶鬥。爾今我軍兵力即便加上王爺和王仆射帶來之一萬人馬,也不過三倍於城內守軍,如若四麵將白道州團團圍住,我恐處羅喉會做困獸之鬥,多傷及城中漢人百姓,且我軍多為新近招募來的軍士組成,尚缺乏大規模攻城作戰的經驗,因此,特空出北麵一個方向,采取三麵圍攻,逼其北撤的策略,對白道州加以圍攻,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我軍傷亡和對城中百姓的影響。”
王韶陪坐在楊廣下首,聽了李徹這話,連連點頭稱賞道:“齊安公仁人仁策,善莫大焉。三麵圍城,逼敵北撤,的確給敵我兩軍皆留下了進退的餘地,依我料想,隻要再過得十數日,城內糧草殆盡,突厥軍心必亂,處羅喉必定棄城北撤,到時白道州唾手可得矣。”
楊廣卻不以為然地提出反駁道:“五六天前,孝仁已傳書於我,告知突厥主力自西北大舉南犯的消息,如今朝廷主力盡在江淮與我河北一帶,關中空虛,如像王仆射所說,與據守白道州城中之敵再相持十數日方可逼其北撤,我擔心關中形勢於朝廷極為不利。此番我決意轉守為攻,強攻白道州,主要是為了對西北之突厥主力有所牽製,阻其南侵,如無法達此目的,待得十數日後攻下一座塞外空城又有何用?”
李徹與王韶麵麵相覷,二人雖覺楊廣之言不為無理,卻也一時間想不出更好的辦法來盡快攻破白道州,來對西北的突厥主力構成牽製和威脅。
“我聽說沙缽略的大可汗牙帳所在地都斤山就在並州正北的方向,但不知距白道州尚有多遠的距離?”楊廣見王、李二人俱都無話,遂向李徹問道。
李徹命人在楊廣麵前的幾案上展開一卷輿圖,手指白道州正北的方向向楊廣介紹道:“王爺請看,白道州以北約二百裏處,是突厥故地重鎮五原城,都斤山就在五原城北不到一百裏的地方,統算起來,距白道州也不過三百裏的樣子。怎麽,王爺是要繞過白道州,北上攻取五原城,直接威脅都斤山嗎?”
“古人有‘圍魏救趙’之法,我為何不能借而用之?王仆射,齊安公,此法可行嗎?”楊廣兩眼盯視著輿圖上標識出的五原城所在的位置,嘴裏向王、李二人問道。
“戰國時齊國軍師孫臏采用‘圍魏救趙’的辦法,不直接發兵去支援趙國,而是改而統率大軍圍攻魏國的都城大梁,逼使魏國從趙國首都邯鄲退兵,此計之所以大獲成功,皆因孫臏做到了兩點:一是攻敵之必救,二是在魏國不從趙國撤兵的情況下,齊國有足夠強大的軍力能確保攻下大梁。”李徹沉吟著答道,“據爾今敵我雙方麵臨的形勢觀之,依王爺此計,繞過白道州,派軍強襲五原城,進而威脅都斤山,倒算得是攻敵之必救,五原城一旦被攻,西進南犯之突厥主力必定撤軍回救,但關鍵是依我軍目前的軍力,能否同時對敵兩座城池發起進攻,尤其是對遠在二百裏外的五原城造成足夠的威脅,這一點還望王爺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