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窯,自然是指大名鼎鼎的唐英,主要活躍在雍正和乾隆朝,尤其是在乾隆朝的前二十年,瓷都禦窯廠基本就是他來主持的。乾隆瓷器有巨大的成就,少不了唐英的功勞。
等到唐英退職之後,乾隆官窯瓷器就開始走下坡路了,雖然比較緩慢,但乾隆後期的瓷器,是沒法兒和早期唐窯比的。
“那這臧窯是什麽情況?”陳丹洋不由問道。
“這個臧應選,算是康熙官窯早中期的代表人物,除了燒造出很多創新的顏色,對青花和五彩的發展推動作用也很明顯。不過,康熙中早期的瓷器,在清三代不算具有代表性,所以臧窯在四大名窯當中也最不出名。”
“四大名窯?”
“這個‘名’,是人名的名,就是清三代以人名命名的官窯,除了大名鼎鼎的唐窯,我說的臧窯,還有郎窯······”
陳丹洋一聽,“郎窯我也知道,郎窯紅嘛!”
“對,這個是康熙晚期,督陶官郎廷極創燒的,脫口垂足郎不流,就是說的郎窯紅。”孫中原接口道。
康熙晚期,江西巡撫郎廷極,於瓷都督造瓷器。
郎窯時期,瓷器最出名的釉色,就是寶石紅、綠、藍,看著極為華貴。不過,其中的寶石紅,又被西方稱為牛血紅,後來郎窯紅被稱作牛血紅,反而叫開了,寶石紅反而被叫得少了。
“脫口垂足郎不流,經常聽到,到底啥意思?”
“說起來簡單,但你不動手燒一次瓷器,體會起來就有難度。”孫中原想了想,“這麽說吧,郎窯紅的紅釉,有特別強的玻璃質感,要達到這種質感,釉汁需要很細致滑膩。”
“如此一來,燒的時候就容易出問題,什麽問題呢?往下流淌。所以,郎窯紅的瓷器,口沿部分,紅釉會很少,甚至沒有,這就是‘脫口’;同時呢,流到下麵,容易積釉,這就是‘垂足’。”
“既然釉容易流淌,為什麽又說‘不流’呢?因為它不會流過底足,後期不需要再修。這個技術,其實就是工匠在圈足外側,提前刮好一個類似於二層台的結構,是個很獨特的技法。”
聽孫中原說完,陳丹洋豎起大拇指,“術業有專攻,我算是徹底服了。你這解釋,估計小學生也能聽明白,要達到這種深入淺出,很不容易!”
“這算是吹捧麽?”
“算。”
陳丹洋嬉笑之後,“四大‘名’窯,還有一個呢?是什麽窯?”
“年羹堯知道吧?年窯。”
“不會吧?年羹堯不是個將軍麽?最後擁兵自重,讓雍正皇帝逼著自裁!不可能當督陶官督燒官窯瓷器!”
“當然不可能。我說的不是他,是他的哥哥,年希堯。”
這個康熙朝的臧窯和郎窯,創燒了很多單色釉品種,而接下來的雍正朝,單色釉的發展,則更為成熟,更為精美。
還是那句話,明看成化,清看雍正。雍正一朝的瓷器,達到了一個頂峰。這裏麵,有雍正皇帝的原因,他的藝術造詣很高,欣賞水平很高。這個,可以搜搜他的書法看看,稱其為清代名列前茅的書法家,個人認為是當之無愧的。
除了雍正皇帝的原因,雍正朝瓷器的水準高,年希堯的作用不得不提。
陳丹洋突然嘿嘿笑了兩聲。
“你笑什麽?”孫中原覺得有點兒納悶兒。
“沒什麽。你看過甄嬛傳麽?”
“我是學考古的,也算是學曆史的,那個牽強附會的康熙王朝我就看不下去,更別說這種後宮劇了。我倒是聽說過結局,用腳趾頭想想,雍正是什麽人物?!能讓一個妃子給他戴綠帽?最後還被氣死?”
“這個當然,而且我主要是看美女。不過,華妃是編造的,但是有年妃吧?”陳丹洋接口。
“對,這個是有,年妃是年羹堯的妹妹,不過人家不僅生過孩子,還生過四個!而且年羹堯被殺,她也沒受很嚴重的牽連,最後是病死的。而年羹堯的哥哥年希堯,更是一點兒事兒都沒有。”
陳丹洋對這段曆史的確不了解,“年妃沒大事兒,因為是皇帝的妃子;年希堯是年羹堯的哥哥,而且在朝為官,也沒事兒?”
“本來是應該有事兒的。”孫中原點點頭,“年羹堯的罪名是謀逆,按說他哥哥肯定跑不了。”
雍正讓年羹堯自裁而不是直接砍了,是顧念年羹堯的戰功。之後,他調查了一下,年希堯居然曾經勸說過年羹堯,但是年羹堯和他哥哥關係不怎麽好,根本不當回事兒。
所以,年希堯受到的牽連,隻是革職。
而且他被革職,其實不過雍正玩了一手。弟弟謀逆,哥哥總得受點兒處罰吧?讓他避避風頭而已,這說明,雍正確實是很喜歡年希堯。
這一手,輕描淡寫,一個月之後,重新起用年希堯。
重新起用的意思,不是官複原職,而是······升官!原來隻是負責瓷都禦窯廠,現在還成了內務府總管!
年希堯負責瓷都禦窯廠十年,這十年,精品迭出。這十年的雍正官窯,就是年窯。
陳丹洋聽得很是投入,“我說,咱們要是探訪那幾個地方沒撈到什麽好處,我跟著你混,就你這水平,在古玩行裏不發財才怪呢!”
“剛開始說的時候,你說要送我一場富貴,現在怎麽轉過頭來就泄氣了?”
“問題是這個局太大了!我這不是兩手準備嘛!”
“你一開始和我聊的時候,還真有點兒指點江山的意思,我怎麽現在覺得你越來越俗了呢?”
“莫裝逼,裝逼被雷劈。”陳丹洋毫不在意,“我本來就是一個俗人,這也不毫不影響我的玄學水平。”
“其實我就喜歡你這種,要是高深莫測的道統模樣,我還真受不了!”
“齊頭並進!本來嘛,探訪那幾個地方,和發財不矛盾!”陳丹洋居然笑著捏了捏孫中原的肩膀,“我也喜歡你這種。”
孫中原嚇得一個激靈,差點兒把手裏的棒槌瓶扔出去,“臥槽,你不會是個基佬吧?”
等到唐英退職之後,乾隆官窯瓷器就開始走下坡路了,雖然比較緩慢,但乾隆後期的瓷器,是沒法兒和早期唐窯比的。
“那這臧窯是什麽情況?”陳丹洋不由問道。
“這個臧應選,算是康熙官窯早中期的代表人物,除了燒造出很多創新的顏色,對青花和五彩的發展推動作用也很明顯。不過,康熙中早期的瓷器,在清三代不算具有代表性,所以臧窯在四大名窯當中也最不出名。”
“四大名窯?”
“這個‘名’,是人名的名,就是清三代以人名命名的官窯,除了大名鼎鼎的唐窯,我說的臧窯,還有郎窯······”
陳丹洋一聽,“郎窯我也知道,郎窯紅嘛!”
“對,這個是康熙晚期,督陶官郎廷極創燒的,脫口垂足郎不流,就是說的郎窯紅。”孫中原接口道。
康熙晚期,江西巡撫郎廷極,於瓷都督造瓷器。
郎窯時期,瓷器最出名的釉色,就是寶石紅、綠、藍,看著極為華貴。不過,其中的寶石紅,又被西方稱為牛血紅,後來郎窯紅被稱作牛血紅,反而叫開了,寶石紅反而被叫得少了。
“脫口垂足郎不流,經常聽到,到底啥意思?”
“說起來簡單,但你不動手燒一次瓷器,體會起來就有難度。”孫中原想了想,“這麽說吧,郎窯紅的紅釉,有特別強的玻璃質感,要達到這種質感,釉汁需要很細致滑膩。”
“如此一來,燒的時候就容易出問題,什麽問題呢?往下流淌。所以,郎窯紅的瓷器,口沿部分,紅釉會很少,甚至沒有,這就是‘脫口’;同時呢,流到下麵,容易積釉,這就是‘垂足’。”
“既然釉容易流淌,為什麽又說‘不流’呢?因為它不會流過底足,後期不需要再修。這個技術,其實就是工匠在圈足外側,提前刮好一個類似於二層台的結構,是個很獨特的技法。”
聽孫中原說完,陳丹洋豎起大拇指,“術業有專攻,我算是徹底服了。你這解釋,估計小學生也能聽明白,要達到這種深入淺出,很不容易!”
“這算是吹捧麽?”
“算。”
陳丹洋嬉笑之後,“四大‘名’窯,還有一個呢?是什麽窯?”
“年羹堯知道吧?年窯。”
“不會吧?年羹堯不是個將軍麽?最後擁兵自重,讓雍正皇帝逼著自裁!不可能當督陶官督燒官窯瓷器!”
“當然不可能。我說的不是他,是他的哥哥,年希堯。”
這個康熙朝的臧窯和郎窯,創燒了很多單色釉品種,而接下來的雍正朝,單色釉的發展,則更為成熟,更為精美。
還是那句話,明看成化,清看雍正。雍正一朝的瓷器,達到了一個頂峰。這裏麵,有雍正皇帝的原因,他的藝術造詣很高,欣賞水平很高。這個,可以搜搜他的書法看看,稱其為清代名列前茅的書法家,個人認為是當之無愧的。
除了雍正皇帝的原因,雍正朝瓷器的水準高,年希堯的作用不得不提。
陳丹洋突然嘿嘿笑了兩聲。
“你笑什麽?”孫中原覺得有點兒納悶兒。
“沒什麽。你看過甄嬛傳麽?”
“我是學考古的,也算是學曆史的,那個牽強附會的康熙王朝我就看不下去,更別說這種後宮劇了。我倒是聽說過結局,用腳趾頭想想,雍正是什麽人物?!能讓一個妃子給他戴綠帽?最後還被氣死?”
“這個當然,而且我主要是看美女。不過,華妃是編造的,但是有年妃吧?”陳丹洋接口。
“對,這個是有,年妃是年羹堯的妹妹,不過人家不僅生過孩子,還生過四個!而且年羹堯被殺,她也沒受很嚴重的牽連,最後是病死的。而年羹堯的哥哥年希堯,更是一點兒事兒都沒有。”
陳丹洋對這段曆史的確不了解,“年妃沒大事兒,因為是皇帝的妃子;年希堯是年羹堯的哥哥,而且在朝為官,也沒事兒?”
“本來是應該有事兒的。”孫中原點點頭,“年羹堯的罪名是謀逆,按說他哥哥肯定跑不了。”
雍正讓年羹堯自裁而不是直接砍了,是顧念年羹堯的戰功。之後,他調查了一下,年希堯居然曾經勸說過年羹堯,但是年羹堯和他哥哥關係不怎麽好,根本不當回事兒。
所以,年希堯受到的牽連,隻是革職。
而且他被革職,其實不過雍正玩了一手。弟弟謀逆,哥哥總得受點兒處罰吧?讓他避避風頭而已,這說明,雍正確實是很喜歡年希堯。
這一手,輕描淡寫,一個月之後,重新起用年希堯。
重新起用的意思,不是官複原職,而是······升官!原來隻是負責瓷都禦窯廠,現在還成了內務府總管!
年希堯負責瓷都禦窯廠十年,這十年,精品迭出。這十年的雍正官窯,就是年窯。
陳丹洋聽得很是投入,“我說,咱們要是探訪那幾個地方沒撈到什麽好處,我跟著你混,就你這水平,在古玩行裏不發財才怪呢!”
“剛開始說的時候,你說要送我一場富貴,現在怎麽轉過頭來就泄氣了?”
“問題是這個局太大了!我這不是兩手準備嘛!”
“你一開始和我聊的時候,還真有點兒指點江山的意思,我怎麽現在覺得你越來越俗了呢?”
“莫裝逼,裝逼被雷劈。”陳丹洋毫不在意,“我本來就是一個俗人,這也不毫不影響我的玄學水平。”
“其實我就喜歡你這種,要是高深莫測的道統模樣,我還真受不了!”
“齊頭並進!本來嘛,探訪那幾個地方,和發財不矛盾!”陳丹洋居然笑著捏了捏孫中原的肩膀,“我也喜歡你這種。”
孫中原嚇得一個激靈,差點兒把手裏的棒槌瓶扔出去,“臥槽,你不會是個基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