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四章:騰飛之始(十)派內有派,千奇百怪
神的遊戲之我是星球的遠大意誌 作者:虛無行者北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赫爾斯並不適合做什麽領袖,尤其是反抗組織的領袖,至少在現在不適合,這不是自謙,而是現狀和這個組織的構成都決定了這一點。
以前隻是謹慎的接觸,霧裏看花般的與“悉尼統一組織”交流,等真正成為該組織的領袖以後,用一個單詞來描繪這個組織,那就是“亂”,山頭林立,互相扯皮,各種狗皮灶社的事情真是讓赫爾斯大開眼界。
讓赫爾斯總結一下這個所謂的“悉尼統一組織”,內部究竟由哪些勢力構成:
第一大勢力是“真悉尼人派”,這群人都是真正出生於悉尼的貴族,自詡比悉伯出生的悉尼人要正統的多,因此自稱“真悉尼人”,最早建立“悉尼統一組織”的基本是這群人,通過百年的世襲,許多高層位置都被這群人壟斷。
不過這也隻是統稱而已,實際上所謂的“真悉尼人派”在內部還有好幾個根據地域劃分出來的小派別,他們彼此也會爭權奪勢。
第二大勢力是“瑞英派”,這個勢力占據的位置不多,人數也不多,能掌控的基層力量也不多,之所以能成為第二勢力,是因為他們壟斷了瑞英麥邱提供的資助,組織的資金運轉、武器裝備全都是他們在管,這幫人要是把資料撤走,組織基本上就要徹底癱瘓。
和“真悉尼人派”一樣,“瑞英派”也別分成了好幾個勢力,這似乎涉及到瑞英麥邱的高層鬥爭和對“悉尼統一組織”的這一看法。
赫爾斯之所以能辨別的出來,是因為這個派係內部明顯存在兩個聲音,一個認為與菲氬的戰爭打的越慘烈越好,所以他們大曆支持組織的戰爭,另一派卻擔心組織失控反製,經常各種克扣運送到前線的資金。
除了這兩個傳統勢力以外,還有一些零零碎碎的小勢力,比如雷索蒙曾經所在的“悉伯派”,隻是由於人數不多且多處於基層無法升遷而不成氣候。
一直是到赫爾斯成為不朽史詩以後,“悉伯派”才逐漸吸引了包括佩德魯奇奧在內的大批悉伯年輕貴族加入而發展壯大,雖然依舊多是在基層,但是這些年輕人控製了不少的軍隊,對上層意見稍有不滿就分分鍾獨走。
而組織大了也有大了的難處,那就是內部的小派係也多了起來,烏爾多奇那一條貿易線的,南部兩部分,乃至迪馬由於是赫爾斯的故鄉,還獨立建立了一個小派係,曾經以佩德魯奇奧為首。
此外隨著戰爭開啟以後,組織還又多了一個大派係,那就是“投誠派”,即那些投奔“悉尼統一組織”的當地貴族,這群人覺得“悉伯派”都是一群小年輕,圖樣圖森破,和他們尿不到一個壺裏。
這幫人對所謂“悉尼統一”的態度和赫爾斯沒多大差別,之所以要加入叛亂,理由和“第一次悉伯戰爭”一樣,不滿不斷被遷入的悉耐克人,他們隻是要借助這次戰爭驅除悉耐克人罷了,“悉尼人統一”這個口號隻是嘴上喊喊。
這就是赫爾斯在這場戰爭中所帶的組織,赫爾斯必須依靠這波人去擊敗菲力地域百年的霸主菲氬……
哦不對,派係還沒有說完,赫爾斯發現隨著自己的加入,“悉尼統一組織”又多了一個派係,即“赫爾斯派”,也就是緊緊圍繞赫爾斯為核心的成員,這批人大多是來自“悉伯派”的底層成員。
“赫爾斯派”的建立是赫爾斯默許之下形成的,赫爾斯並不是想爭權奪勢什麽的,隻是自己畢竟是“悉尼統一組織”的領袖,雖然是空降下來的名義領袖,但還是得當擔起領袖的責任。
可是進來以後赫爾斯才發現,空降下來的自己除了不朽史詩的威望以外,在這裏幾乎沒有任何的根基,很難使喚的動這幫人按自己的計劃去做事。於是赫爾斯按照自己煉藥的經驗,決定找一批助手,這就是“赫爾斯派”的由來。
那那些昔日以崇拜赫爾斯為由加入“悉尼統一組織”的,如今“悉伯派”的高層呢?他們聲稱現在自己成熟的多了,認為讓悉伯獨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把事情全部寄托在赫爾斯身上是很愚蠢的,要為領袖分憂。
並且赫爾斯對待悉耐克人移民和西菲力人移民較為溫和的態度,也使得包括佩拉烏雅在內的“悉伯派”非常不滿,這讓“悉伯派”有拋開赫爾斯獨走的理由。
赫爾斯這也很為難呀,畢竟赫爾斯是出生在迪馬而不是烏爾多奇或者那羅,遠離貿易線的赫爾斯對悉耐克人和西菲力人沒有那麽多的苦大仇深,再加上赫爾斯心存和解的期待,所以盡可能的不施加故意懲罰措施。
“悉尼統一組織”內部的分裂程度大體如是,不過即便是這樣的組織,在開戰之處也處於高歌猛進的勢頭,有句話怎麽說來的?你的組織爛沒有關係,隻要你的敵人比你更爛,你就能贏了。
“第二次悉伯戰爭”爆發以後,潛藏在各地年輕的“悉尼統一組織”成員(大多數是“悉伯派”的)一齊動手,掀起了浩大的聲勢,一時間悉伯當局的統治搖搖欲墜。
最關鍵的是,“悉伯派”的襲擊刺激了不少當地悉尼人貴族,這群悉尼人貴族早就對悉耐克人壟斷悉伯高層位置感到不滿,沒有出路還屢屢被欺壓的他們,也選擇了順應造反,很快將當地的控製權從“悉伯派”奪到自己的手中。
畢竟,“第一次悉伯戰爭”之後暫時緩解的矛盾,隨著時間的推移又到了不得不爆發的地步,這一次的“第二次悉伯戰爭”,給了這批對現狀極其不滿的悉尼人貴族一個絕好的叛亂機會。
所以這次叛亂從一開始,“悉尼統一組織”就是失序的,大批領土貌似打著組織的旗幟,實際上控製權掌握在當地貴族的手上,然後這批貴族都向赫爾斯討要統治權與合法的身份證。
這怎麽辦?給不給啊?“瑞英派”極力支持當然要給,不給不就寒了兄弟們的心嗎?這還怎麽繼續拉攏同道啊?
可是位置不夠容納這麽多怎麽辦?就不能發揮一點主觀能動性嗎?給這些義士加一個假將軍之類的職位不就行了?於是一時間悉伯的官位漫天亂飛,元帥封了十幾個,將軍封了十幾個,議員更是多達上千個,當然都是假某某職位。
雖然這種場麵看的很不堪入目,但是有效就行了,起碼在戰爭爆發之初,“悉尼統一組織”可謂是勢如破竹。
悉伯隻擁有“悉伯行省”這一個行省,首都兼首府設立在中心的烏爾多奇,由東向西分別是烏爾多奇—那羅—烏克,這是悉伯僅被允許與悉尼進行貿易的城市,並且近乎是一條線,所以又被稱作貿易線,也是悉伯掌握最得力的三個主城。
(悉尼也有類似的設置,即瓦魯圖、吉大、巴蒂羅斯,其中巴蒂羅斯與烏爾多奇和迪馬都接壤,但是迪馬禁止與巴蒂羅斯進行貿易。不過悉尼的禁令沒有悉伯那麽嚴苛,並且也沒有悉耐克人,所以矛盾不如悉伯方麵深。)
貿易線的北方有三座呈現倒三角形的主城,作為頂角的是格奇,左側是迪馬,右側是洛夫(洛夫也是悉伯最北方的城市);南方有兩座主城,坐落在那羅山脈西側的付迪東,和悉伯最南方的烏奇琴查。
隨著“悉尼統一組織”向悉伯與菲氬宣戰並進軍以後,除了烏克以外(因為烏克全都是悉耐克人,沒有悉尼人),其他7座城市都爆發了規模不一的叛亂,烏爾多奇和那羅很快就平定了叛亂,但是其他5座城市不是被叛軍奪權,就是無法脫離暴亂狀態。
在瑞英參謀的策劃下,“悉尼統一組織”壓製住直接進攻烏爾多奇這種不切實際的計劃,而是讓組成的軍隊由赫爾斯帶領(2335年),從悉尼的巴蒂羅斯出軍,首先進攻北部的格奇。
赫爾斯帥軍到達的時候,格奇仍然處於悉耐克人與悉尼人的交戰之處,因為悉耐克人雖然素質較高但是人數較少,而悉尼人則占據大多數,結果赫爾斯軍隊到來後,在叛亂的悉尼人接應下,不到一天就攻進城中,3天以後更是完全控製了格奇。
隨著格奇的淪陷,大大鼓舞了各地的悉尼人叛軍,很快迪馬、洛夫也紛紛被悉尼人叛軍控製,並向格奇派來效忠請求,等三城援軍匯聚一處以後,往東先進軍那羅。
那羅扼守著那羅山脈唯一的通道,是悉伯本土通往菲氬中允許軍隊通過的唯一道路(不算烏克的話),赫爾斯的軍隊沒有進攻那羅要塞,僅僅是切斷了那羅要塞與烏爾多奇聯係的通道。
幾天以後,南方也到來了兩支軍隊,那是控製了付迪東和烏奇琴查的悉伯人叛軍,此時已經進入冬季,於是大軍將盤於那羅城下修整並整合。
隨著叛軍隔絕了烏爾多奇和那羅的通道,悉尼控製的巴蒂羅斯又落井下石般的斷絕了與烏爾多奇的商貿往來(賊貴的黑市還是可以有的),於是烏爾多奇就瞬間成為了菲氬控製的孤城,整座城人心惶惶。
大曆2336年一開春,赫爾斯就隻留下部分軍隊用於繼續封鎖那羅,隨後率主力進軍烏爾多奇。
當赫爾斯率軍到達的時候,烏爾多奇城內的悉尼人貴族也發上了大規模的叛亂,在裏應外合之下,赫爾斯用了4天的時間進攻城牆,最後是赫爾斯一個人上去開無雙才打進去,接著又用了半個月的時間完全控製住烏爾多奇,俘虜了大批的悉耐克人貴族。
至此,叛亂不到半年,悉伯在那羅以西的領土就全部丟失,於是赫爾斯在還燃著戰火的烏爾多奇莊嚴的宣布,嶄新的悉伯就此成立,赫爾斯就任悉伯首任高山之王,如今的悉伯不再是菲氬的附庸國,如果菲氬不承認,那就繼續打下去。
不久以後菲氬就給出回話:“對待叛軍就隻有堅決剿滅的這一條道路。”
以前隻是謹慎的接觸,霧裏看花般的與“悉尼統一組織”交流,等真正成為該組織的領袖以後,用一個單詞來描繪這個組織,那就是“亂”,山頭林立,互相扯皮,各種狗皮灶社的事情真是讓赫爾斯大開眼界。
讓赫爾斯總結一下這個所謂的“悉尼統一組織”,內部究竟由哪些勢力構成:
第一大勢力是“真悉尼人派”,這群人都是真正出生於悉尼的貴族,自詡比悉伯出生的悉尼人要正統的多,因此自稱“真悉尼人”,最早建立“悉尼統一組織”的基本是這群人,通過百年的世襲,許多高層位置都被這群人壟斷。
不過這也隻是統稱而已,實際上所謂的“真悉尼人派”在內部還有好幾個根據地域劃分出來的小派別,他們彼此也會爭權奪勢。
第二大勢力是“瑞英派”,這個勢力占據的位置不多,人數也不多,能掌控的基層力量也不多,之所以能成為第二勢力,是因為他們壟斷了瑞英麥邱提供的資助,組織的資金運轉、武器裝備全都是他們在管,這幫人要是把資料撤走,組織基本上就要徹底癱瘓。
和“真悉尼人派”一樣,“瑞英派”也別分成了好幾個勢力,這似乎涉及到瑞英麥邱的高層鬥爭和對“悉尼統一組織”的這一看法。
赫爾斯之所以能辨別的出來,是因為這個派係內部明顯存在兩個聲音,一個認為與菲氬的戰爭打的越慘烈越好,所以他們大曆支持組織的戰爭,另一派卻擔心組織失控反製,經常各種克扣運送到前線的資金。
除了這兩個傳統勢力以外,還有一些零零碎碎的小勢力,比如雷索蒙曾經所在的“悉伯派”,隻是由於人數不多且多處於基層無法升遷而不成氣候。
一直是到赫爾斯成為不朽史詩以後,“悉伯派”才逐漸吸引了包括佩德魯奇奧在內的大批悉伯年輕貴族加入而發展壯大,雖然依舊多是在基層,但是這些年輕人控製了不少的軍隊,對上層意見稍有不滿就分分鍾獨走。
而組織大了也有大了的難處,那就是內部的小派係也多了起來,烏爾多奇那一條貿易線的,南部兩部分,乃至迪馬由於是赫爾斯的故鄉,還獨立建立了一個小派係,曾經以佩德魯奇奧為首。
此外隨著戰爭開啟以後,組織還又多了一個大派係,那就是“投誠派”,即那些投奔“悉尼統一組織”的當地貴族,這群人覺得“悉伯派”都是一群小年輕,圖樣圖森破,和他們尿不到一個壺裏。
這幫人對所謂“悉尼統一”的態度和赫爾斯沒多大差別,之所以要加入叛亂,理由和“第一次悉伯戰爭”一樣,不滿不斷被遷入的悉耐克人,他們隻是要借助這次戰爭驅除悉耐克人罷了,“悉尼人統一”這個口號隻是嘴上喊喊。
這就是赫爾斯在這場戰爭中所帶的組織,赫爾斯必須依靠這波人去擊敗菲力地域百年的霸主菲氬……
哦不對,派係還沒有說完,赫爾斯發現隨著自己的加入,“悉尼統一組織”又多了一個派係,即“赫爾斯派”,也就是緊緊圍繞赫爾斯為核心的成員,這批人大多是來自“悉伯派”的底層成員。
“赫爾斯派”的建立是赫爾斯默許之下形成的,赫爾斯並不是想爭權奪勢什麽的,隻是自己畢竟是“悉尼統一組織”的領袖,雖然是空降下來的名義領袖,但還是得當擔起領袖的責任。
可是進來以後赫爾斯才發現,空降下來的自己除了不朽史詩的威望以外,在這裏幾乎沒有任何的根基,很難使喚的動這幫人按自己的計劃去做事。於是赫爾斯按照自己煉藥的經驗,決定找一批助手,這就是“赫爾斯派”的由來。
那那些昔日以崇拜赫爾斯為由加入“悉尼統一組織”的,如今“悉伯派”的高層呢?他們聲稱現在自己成熟的多了,認為讓悉伯獨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把事情全部寄托在赫爾斯身上是很愚蠢的,要為領袖分憂。
並且赫爾斯對待悉耐克人移民和西菲力人移民較為溫和的態度,也使得包括佩拉烏雅在內的“悉伯派”非常不滿,這讓“悉伯派”有拋開赫爾斯獨走的理由。
赫爾斯這也很為難呀,畢竟赫爾斯是出生在迪馬而不是烏爾多奇或者那羅,遠離貿易線的赫爾斯對悉耐克人和西菲力人沒有那麽多的苦大仇深,再加上赫爾斯心存和解的期待,所以盡可能的不施加故意懲罰措施。
“悉尼統一組織”內部的分裂程度大體如是,不過即便是這樣的組織,在開戰之處也處於高歌猛進的勢頭,有句話怎麽說來的?你的組織爛沒有關係,隻要你的敵人比你更爛,你就能贏了。
“第二次悉伯戰爭”爆發以後,潛藏在各地年輕的“悉尼統一組織”成員(大多數是“悉伯派”的)一齊動手,掀起了浩大的聲勢,一時間悉伯當局的統治搖搖欲墜。
最關鍵的是,“悉伯派”的襲擊刺激了不少當地悉尼人貴族,這群悉尼人貴族早就對悉耐克人壟斷悉伯高層位置感到不滿,沒有出路還屢屢被欺壓的他們,也選擇了順應造反,很快將當地的控製權從“悉伯派”奪到自己的手中。
畢竟,“第一次悉伯戰爭”之後暫時緩解的矛盾,隨著時間的推移又到了不得不爆發的地步,這一次的“第二次悉伯戰爭”,給了這批對現狀極其不滿的悉尼人貴族一個絕好的叛亂機會。
所以這次叛亂從一開始,“悉尼統一組織”就是失序的,大批領土貌似打著組織的旗幟,實際上控製權掌握在當地貴族的手上,然後這批貴族都向赫爾斯討要統治權與合法的身份證。
這怎麽辦?給不給啊?“瑞英派”極力支持當然要給,不給不就寒了兄弟們的心嗎?這還怎麽繼續拉攏同道啊?
可是位置不夠容納這麽多怎麽辦?就不能發揮一點主觀能動性嗎?給這些義士加一個假將軍之類的職位不就行了?於是一時間悉伯的官位漫天亂飛,元帥封了十幾個,將軍封了十幾個,議員更是多達上千個,當然都是假某某職位。
雖然這種場麵看的很不堪入目,但是有效就行了,起碼在戰爭爆發之初,“悉尼統一組織”可謂是勢如破竹。
悉伯隻擁有“悉伯行省”這一個行省,首都兼首府設立在中心的烏爾多奇,由東向西分別是烏爾多奇—那羅—烏克,這是悉伯僅被允許與悉尼進行貿易的城市,並且近乎是一條線,所以又被稱作貿易線,也是悉伯掌握最得力的三個主城。
(悉尼也有類似的設置,即瓦魯圖、吉大、巴蒂羅斯,其中巴蒂羅斯與烏爾多奇和迪馬都接壤,但是迪馬禁止與巴蒂羅斯進行貿易。不過悉尼的禁令沒有悉伯那麽嚴苛,並且也沒有悉耐克人,所以矛盾不如悉伯方麵深。)
貿易線的北方有三座呈現倒三角形的主城,作為頂角的是格奇,左側是迪馬,右側是洛夫(洛夫也是悉伯最北方的城市);南方有兩座主城,坐落在那羅山脈西側的付迪東,和悉伯最南方的烏奇琴查。
隨著“悉尼統一組織”向悉伯與菲氬宣戰並進軍以後,除了烏克以外(因為烏克全都是悉耐克人,沒有悉尼人),其他7座城市都爆發了規模不一的叛亂,烏爾多奇和那羅很快就平定了叛亂,但是其他5座城市不是被叛軍奪權,就是無法脫離暴亂狀態。
在瑞英參謀的策劃下,“悉尼統一組織”壓製住直接進攻烏爾多奇這種不切實際的計劃,而是讓組成的軍隊由赫爾斯帶領(2335年),從悉尼的巴蒂羅斯出軍,首先進攻北部的格奇。
赫爾斯帥軍到達的時候,格奇仍然處於悉耐克人與悉尼人的交戰之處,因為悉耐克人雖然素質較高但是人數較少,而悉尼人則占據大多數,結果赫爾斯軍隊到來後,在叛亂的悉尼人接應下,不到一天就攻進城中,3天以後更是完全控製了格奇。
隨著格奇的淪陷,大大鼓舞了各地的悉尼人叛軍,很快迪馬、洛夫也紛紛被悉尼人叛軍控製,並向格奇派來效忠請求,等三城援軍匯聚一處以後,往東先進軍那羅。
那羅扼守著那羅山脈唯一的通道,是悉伯本土通往菲氬中允許軍隊通過的唯一道路(不算烏克的話),赫爾斯的軍隊沒有進攻那羅要塞,僅僅是切斷了那羅要塞與烏爾多奇聯係的通道。
幾天以後,南方也到來了兩支軍隊,那是控製了付迪東和烏奇琴查的悉伯人叛軍,此時已經進入冬季,於是大軍將盤於那羅城下修整並整合。
隨著叛軍隔絕了烏爾多奇和那羅的通道,悉尼控製的巴蒂羅斯又落井下石般的斷絕了與烏爾多奇的商貿往來(賊貴的黑市還是可以有的),於是烏爾多奇就瞬間成為了菲氬控製的孤城,整座城人心惶惶。
大曆2336年一開春,赫爾斯就隻留下部分軍隊用於繼續封鎖那羅,隨後率主力進軍烏爾多奇。
當赫爾斯率軍到達的時候,烏爾多奇城內的悉尼人貴族也發上了大規模的叛亂,在裏應外合之下,赫爾斯用了4天的時間進攻城牆,最後是赫爾斯一個人上去開無雙才打進去,接著又用了半個月的時間完全控製住烏爾多奇,俘虜了大批的悉耐克人貴族。
至此,叛亂不到半年,悉伯在那羅以西的領土就全部丟失,於是赫爾斯在還燃著戰火的烏爾多奇莊嚴的宣布,嶄新的悉伯就此成立,赫爾斯就任悉伯首任高山之王,如今的悉伯不再是菲氬的附庸國,如果菲氬不承認,那就繼續打下去。
不久以後菲氬就給出回話:“對待叛軍就隻有堅決剿滅的這一條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