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夜,無數人都過的頗不平靜。
無論大小官員,各家府邸都燈火通明,負責宵禁的巡查禦史更是忙得不可開交,基本上在街上見到個轎子都得上去問安,然後派五城兵馬司的兵丁護送回府。
到了最後,帶出來的兵丁都不夠用了,隻能連夜到順天府協調,又調派了一幹衙役,紛紛擾擾,一夜都沒消停。
翌日清晨,方晴了兩日,天上烏雲又開始聚起,點點雪花飄落在一頂頂轎子上,原本遇到這樣的大雪,大雨天氣,若無重要緊急的朝務,天子都會體恤的下旨免朝。
但是今日顯然不可能。
於是,老大人們隻能縮在千步廊下,命人升起火爐,三三兩兩的圍坐在一起,進行著上朝之前最後的討論。
天光熹微,隨著六部都察院內閣的一幹老大人來到宮城外,這次廷議的序幕,也即將緩緩拉開。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文華殿中,天子著大紅色袞龍袍,麵色平靜道。
“平身。”
旋即,群臣起身,內閣的朱鑒移步出列,再次將自己奏疏呈上,雖然內容大家早已經知悉,但是作為開場,朱閣老還是重新又讀了一遍。
“……陛下愛重太子之心,天下皆知,群臣皆體,然東宮為社稷儲本,當自幼嚴加培養,故陛下當稍舍疼愛之心,命朝廷設詹事府,左,右春坊,以輔太子,此方為社稷之君,萬民之父也……”
奏疏的內容和昨天大同小異,但是,邏輯卻更清楚了些,在這本奏疏裏,朱閣老列舉了幾點理由。
其一,出閣而不備府違背祖製,違背禮法。
其二,出閣而不備府會令太子隻習經義,不通政務,而漸成腐儒,或有建文殷鑒。
其三,出閣而不備府會令天下人質疑天子有易儲之心,有礙社稷穩定。
但是……
“陛下,臣以為此疏全無道理,乃牽強附會之詞,實乃居心不良也。”
隨著朱鑒的話音落下,朝堂之上,立刻便湧起反對之聲。
說話的人也不是無名之輩,而是吏科的都給事中餘儼。
說起這位餘大人,平素在朝中聲名不顯。
但是,他卻有一層晃眼的身份,郕王府的屬官!
應該說,自從洪武以後,在朝廷打壓藩王的大前提下,王府官往往意味著仕途走到了終點。
然而,命運就是這麽神奇。
隨著一場土木堡之變,原本的灰暗仕途,忽然之間就變成了康莊大道。
郕王府本有兩名長史,一個訓導,一個伴讀,一個審理正,兩個審理副,加上一個中官成敬。
在當今天子登基之後,這些人全都被放到了閣部當中曆練。
但是,這也是群臣對天子佩服的一點,那就是用人時,絕不任人唯親。
在朝廷風雨飄搖的時候,他老人家沒有急著在緊要位置上安插自己人,而是量才取用。
兩名出身翰林的長史,儀銘和楊翥,被外放到了地方做知府。
其他監生或是府學訓導出身的王府官,如楊輿,俞綱等人,則被放到了六部做主事。
餘儼和朱紱兩個人,運氣稍好,被放到了都察院做監察禦史。
但是總之,官品都不太高。
這些人到了自己的官職上之後,幹的有好有壞,但是讓群臣都意外的是,作為天子的潛邸之臣,他們並沒有得到任何的優待,甚至於,吏部此次京察當中,對於這幾人的考核都十分苛刻。
像是楊輿,俞綱,朱紱這幾個,雖然做的不算極好,但是也算不錯,若是抬一抬手,給個優等的考評,拔擢一級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但是,到最後,他們卻隻得了中等的考評,留職原任。
唯有餘儼一人,在瓦剌進攻最迅猛的時候親赴前線,押送輜重,甚至在路途當中,親自支援了一處隘口,身先士卒擊退了瓦剌的一隊騎兵,立下了大功。
此等背景之下,他才勉強在吏部的考評之下,得到了中上的考評,從監察禦史遷任到六科,任都給事中。
要知道,當初餘儼被放到都察院做禦史的時候,朝中是有異議的,因為餘儼並非是正經的科舉出身,而是監生出身。
換句話說,是所謂的“濁流”,而科道官員,向來是清流的專屬。
但是,因為餘儼潛邸舊臣的身份,最終也沒人多說什麽,然而隨著他一次次的在前線親冒矢石,以文臣之身立下戰功,隨著他一次次的在朝堂之上彈劾發聲,所有人都不得不認可,這位餘大人,是有真才實學的。
因此,即便是最封閉的清流圈子,也終於慢慢接受了他,不然的話,餘儼想要坐穩都給事中的位置,可沒那麽容易。
不過,能力餘儼肯定是有的,但是,他的立場,也必然是天然注定的。
因此,他一開口,朝中所有人的目光,便都聚在了他的身上。
餘儼站在殿中,卻無絲毫懼色,開口道。
“朱閣老所說三處,其一是禮法,此乃禮部之事,昨日大宗伯已有言道,東宮出閣儀注於儀典禮法之上,並無不可變通之處,餘某相信,關於禮法儀典之事,沒有人比大宗伯所說,更能令人信服了吧?”
話音落下,禮部這邊也有了動靜。
胡老大人今天沒有睡覺,在朝臣們都頂著兩個黑眼圈的時候,他老人家反倒精神奕奕的。
手裏捧著笏板,胡濙適時上前,稟道。
“陛下,昨日老臣回部之後,重新召開了部議,如今太子出閣的詳細儀注,已然成形,為防意外,臣共擬定了兩份儀注,無論今日朝議結果是否為太子殿下備府,禮部皆可照儀注辦理,請陛下禦覽。”
說這話,胡老大人呈上一本厚厚的奏疏,遞給了從禦階上走下來的內侍,片刻之後,便擺到了禦案上。
看著眼前的奏本,朱祁鈺抬手翻了翻,不由有些無語。
這老家夥……還真是會倚老賣老啊!
要說這個時候,胡濙站出來呈上儀注,實際上是支持了餘儼的說法的。
但是,他偏偏點出來有兩份儀注,這話中的意思,就是兩不相幫了。
不過,這也的確符合胡濙一直以來的性格。
他這個人,在朝中一向低調,若非是昨天李賢在朝上太過分,他也不會如此動怒。
但是,生氣歸生氣,胡濙不可能因為李賢改變自己的立場。
這份儀注,就是他對東宮之事的回應。
不主動,不幫忙,不添亂,不負責。
廷議出什麽結果,禮部就認什麽結果,忠實執行,但不參與決策。
果不其然,遞上了奏疏,胡老大人像是完成了任務一般,一躬身便移步回了朝班之中。
見此狀況,群臣神色各異,王文一臉怒意,朱鑒卻麵露喜色。
而仍在大殿中的餘儼,眉頭卻擰了起來,不過,他心裏知道,胡濙這種級別的大臣,做出的決定,他根本幹預不了。
所以,定了定心神,餘儼繼續道。
“大宗伯所言,文武百官都聽到了,東宮出閣,儀製之上並無難處,所以,朱閣老奏疏當中所言,不合禮製,實乃無據可依。”
說這話,餘儼漸漸的又找回了屬於自己的氣勢,道。
“至於第二處,朱閣老說不備屬官,會令太子成一腐儒,更是無稽之談,餘某想問,哪家的孩子,三歲之時便開始接觸國家大事?”
“太子縱為儲君,但也終歸隻是孩童,朱閣老隻看到了建文之禍,可曾看到殿下如今的年紀,根本無力駕馭政務?”
“還有最後一處,餘某隻想問一句,陛下聖明仁德,對東宮太子,亦盡心盡力,朱閣老從何處看出,陛下有易儲之心?”
這一番話說下來,餘儼的氣勢越來越足。
話到最後,他上前兩步,站在朱鑒的對麵,聲色俱厲,道。
“朱閣老,天子對你深恩厚德,屢次倚重提拔,然則你方一入內閣,便掀起黨爭,攪動朝堂輿論,如今又不顧東宮現狀,強行為東宮備府,更有甚者,謗言陛下,有辱聖明,到底是何居心?”
麵對餘儼的詰問,朱鑒倒是平靜的很。
他心裏清楚,自己提出的幾點理由,本就不夠充足,餘儼的反駁,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但是,他既然敢這麽做,自然也並非全無把握。
微微一笑,朱鑒開口道。
“餘大人不必給老夫扣大帽子,東宮乃是儲本,一應安排自當慎重,何況,太子殿下和陛下乃是叔侄,並非父子,因此,民間對此本就議論有加,老夫自然清楚,天子聖明仁德,但是,鄉間百姓愚癡,不能體察聖心,正因於此,老夫才建議陛下為太子殿下備府,以昭明聖心。”
“至於,太子殿下是否年幼,能否承擔政務之重,太上皇行出閣禮時,比如今的太子殿下還要年幼,既有先例可循,何有不妥?”
這話說出來,朝臣當中頓時掀起一場議論。
這位朱閣老……
當真是敢說啊!
這幾句話,無異於將天子逼到了死角,仿佛天子不同意為太子殿下備府,那麽在民間百姓的眼中,就成了篡奪侄子皇位之輩了。
說的冠冕堂皇,但是底下聽的人卻心驚膽戰。
誠然,無論在朝上民間,都有這樣的言論一直不絕,但是,卻沒什麽人敢說出來,因為誰也不知道,天子到底有沒有這個心思。
或者換句話說,無論天子有沒有這個心思,這句話說出來,都必然會惹得天子不悅,到時候那後果,誰也無法預料。
果不其然,麵對朱鑒明褒暗貶的話,天子的臉色也隱有冷峭,但是,他老人家仍舊什麽都沒有說。
相對的,倒是底下的餘儼的神色一滯,一時竟沒有說出話來。
倒不是被朱鑒駁倒了,而是覺得荒謬。
不錯,太上皇的確是兩歲多就行了出閣禮。
但是,當時的情況,誰不清楚?
彼時,先皇登基數年,始終沒有皇子降生,方得一子欣喜若狂,加之當時的孫貴妃,如今的孫太後又是寵妃,迫不及待的,先皇就將太上皇冊封為了太子,次年就舉行了出閣禮。
但是這二者豈可同日而語?
當時的太上皇出閣,更多的是儀典性質的。
出閣禮是行了,府官也備置了,但是實際上,太上皇仍養在宮中,直到五歲左右,才真正的開蒙讀書。
以至於當時的很多大臣,對此都頗有非議,覺得先皇逾越禮製,操之過急,折騰的朝廷上上下下都不安寧。
更不要說,如今的情況,太子殿下之所以要出閣,是為了蒙學。
要是備置了屬官,那麽每日所學必然要加入政務,而一旦加入政務,就像語言所說的,三歲的孩子,又能懂得什麽國家大事?
朱鑒此言,明顯就是在胡攪蠻纏。
餘儼愣怔了片刻,正欲反駁,然而這個時候,殿中卻又站出來了一人,道。
“陛下,臣亦以為,太子既然出閣,自然當備屬官,縱然殿下一時不預政務,但是為儲本計,朝廷總要早做準備。”
大理寺卿,杜寧!
誰也沒有想到,第二個站出來發聲的三品大員,竟然會是這位。
要知道,大理寺卿雖然在官職上,隻比六部侍郎稍強一些,但是,杜寧的身份有些特殊。
他是翰林清流出身!
尤其是在高穀,彭時,商輅等人接連被貶之後,翰林出身的官員,在朝中越發的稀少了。
但是就算在稀少,這支勢力在朝中依然地位不低。
一是因為,翰林清流本就是士林當中的頂層,第二則是因為,翰林一脈,在朝中還有一位中流砥柱。
工部尚書,陳循!
於是,不少大臣立刻反應過來。
如今的翰林院,雖然是蕭鎡執掌,但是,從蕭鎡上任之後,朝廷連一屆會試都沒有舉辦過。
所以,理所當然的,蕭鎡在翰林院中,事實上沒有屬於自己親自提攜起來的門生。
而下一次的會試,恰恰便是這個年後。
作為朝廷的官員儲備庫,翰林院最重要的一個職能,就是為東宮儲備人才,換句話說,東宮如果這次能成功備府,那麽陳循一係的清流勢力,將是得利最大的。
這個機會,稍縱即逝。
如果說這次東宮沒能備府,那麽最遲要遷延到四五年以後。
到那個時候,會試至少舉行了兩屆,翰林院有了新鮮血液湧入,在蕭鎡這個新任學士的主持下,東宮屬官的金貴位置會最終花落誰家,可就說不準了。
餘儼的心中一驚。
他沒想到,這件事情不知不覺,竟然成了清流一脈之間的博弈?
抬頭一看朱鑒,卻見對方臉上帶著笑容,平靜的看著他,怎麽看怎麽帶著一絲得意……
7017k
無論大小官員,各家府邸都燈火通明,負責宵禁的巡查禦史更是忙得不可開交,基本上在街上見到個轎子都得上去問安,然後派五城兵馬司的兵丁護送回府。
到了最後,帶出來的兵丁都不夠用了,隻能連夜到順天府協調,又調派了一幹衙役,紛紛擾擾,一夜都沒消停。
翌日清晨,方晴了兩日,天上烏雲又開始聚起,點點雪花飄落在一頂頂轎子上,原本遇到這樣的大雪,大雨天氣,若無重要緊急的朝務,天子都會體恤的下旨免朝。
但是今日顯然不可能。
於是,老大人們隻能縮在千步廊下,命人升起火爐,三三兩兩的圍坐在一起,進行著上朝之前最後的討論。
天光熹微,隨著六部都察院內閣的一幹老大人來到宮城外,這次廷議的序幕,也即將緩緩拉開。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文華殿中,天子著大紅色袞龍袍,麵色平靜道。
“平身。”
旋即,群臣起身,內閣的朱鑒移步出列,再次將自己奏疏呈上,雖然內容大家早已經知悉,但是作為開場,朱閣老還是重新又讀了一遍。
“……陛下愛重太子之心,天下皆知,群臣皆體,然東宮為社稷儲本,當自幼嚴加培養,故陛下當稍舍疼愛之心,命朝廷設詹事府,左,右春坊,以輔太子,此方為社稷之君,萬民之父也……”
奏疏的內容和昨天大同小異,但是,邏輯卻更清楚了些,在這本奏疏裏,朱閣老列舉了幾點理由。
其一,出閣而不備府違背祖製,違背禮法。
其二,出閣而不備府會令太子隻習經義,不通政務,而漸成腐儒,或有建文殷鑒。
其三,出閣而不備府會令天下人質疑天子有易儲之心,有礙社稷穩定。
但是……
“陛下,臣以為此疏全無道理,乃牽強附會之詞,實乃居心不良也。”
隨著朱鑒的話音落下,朝堂之上,立刻便湧起反對之聲。
說話的人也不是無名之輩,而是吏科的都給事中餘儼。
說起這位餘大人,平素在朝中聲名不顯。
但是,他卻有一層晃眼的身份,郕王府的屬官!
應該說,自從洪武以後,在朝廷打壓藩王的大前提下,王府官往往意味著仕途走到了終點。
然而,命運就是這麽神奇。
隨著一場土木堡之變,原本的灰暗仕途,忽然之間就變成了康莊大道。
郕王府本有兩名長史,一個訓導,一個伴讀,一個審理正,兩個審理副,加上一個中官成敬。
在當今天子登基之後,這些人全都被放到了閣部當中曆練。
但是,這也是群臣對天子佩服的一點,那就是用人時,絕不任人唯親。
在朝廷風雨飄搖的時候,他老人家沒有急著在緊要位置上安插自己人,而是量才取用。
兩名出身翰林的長史,儀銘和楊翥,被外放到了地方做知府。
其他監生或是府學訓導出身的王府官,如楊輿,俞綱等人,則被放到了六部做主事。
餘儼和朱紱兩個人,運氣稍好,被放到了都察院做監察禦史。
但是總之,官品都不太高。
這些人到了自己的官職上之後,幹的有好有壞,但是讓群臣都意外的是,作為天子的潛邸之臣,他們並沒有得到任何的優待,甚至於,吏部此次京察當中,對於這幾人的考核都十分苛刻。
像是楊輿,俞綱,朱紱這幾個,雖然做的不算極好,但是也算不錯,若是抬一抬手,給個優等的考評,拔擢一級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但是,到最後,他們卻隻得了中等的考評,留職原任。
唯有餘儼一人,在瓦剌進攻最迅猛的時候親赴前線,押送輜重,甚至在路途當中,親自支援了一處隘口,身先士卒擊退了瓦剌的一隊騎兵,立下了大功。
此等背景之下,他才勉強在吏部的考評之下,得到了中上的考評,從監察禦史遷任到六科,任都給事中。
要知道,當初餘儼被放到都察院做禦史的時候,朝中是有異議的,因為餘儼並非是正經的科舉出身,而是監生出身。
換句話說,是所謂的“濁流”,而科道官員,向來是清流的專屬。
但是,因為餘儼潛邸舊臣的身份,最終也沒人多說什麽,然而隨著他一次次的在前線親冒矢石,以文臣之身立下戰功,隨著他一次次的在朝堂之上彈劾發聲,所有人都不得不認可,這位餘大人,是有真才實學的。
因此,即便是最封閉的清流圈子,也終於慢慢接受了他,不然的話,餘儼想要坐穩都給事中的位置,可沒那麽容易。
不過,能力餘儼肯定是有的,但是,他的立場,也必然是天然注定的。
因此,他一開口,朝中所有人的目光,便都聚在了他的身上。
餘儼站在殿中,卻無絲毫懼色,開口道。
“朱閣老所說三處,其一是禮法,此乃禮部之事,昨日大宗伯已有言道,東宮出閣儀注於儀典禮法之上,並無不可變通之處,餘某相信,關於禮法儀典之事,沒有人比大宗伯所說,更能令人信服了吧?”
話音落下,禮部這邊也有了動靜。
胡老大人今天沒有睡覺,在朝臣們都頂著兩個黑眼圈的時候,他老人家反倒精神奕奕的。
手裏捧著笏板,胡濙適時上前,稟道。
“陛下,昨日老臣回部之後,重新召開了部議,如今太子出閣的詳細儀注,已然成形,為防意外,臣共擬定了兩份儀注,無論今日朝議結果是否為太子殿下備府,禮部皆可照儀注辦理,請陛下禦覽。”
說這話,胡老大人呈上一本厚厚的奏疏,遞給了從禦階上走下來的內侍,片刻之後,便擺到了禦案上。
看著眼前的奏本,朱祁鈺抬手翻了翻,不由有些無語。
這老家夥……還真是會倚老賣老啊!
要說這個時候,胡濙站出來呈上儀注,實際上是支持了餘儼的說法的。
但是,他偏偏點出來有兩份儀注,這話中的意思,就是兩不相幫了。
不過,這也的確符合胡濙一直以來的性格。
他這個人,在朝中一向低調,若非是昨天李賢在朝上太過分,他也不會如此動怒。
但是,生氣歸生氣,胡濙不可能因為李賢改變自己的立場。
這份儀注,就是他對東宮之事的回應。
不主動,不幫忙,不添亂,不負責。
廷議出什麽結果,禮部就認什麽結果,忠實執行,但不參與決策。
果不其然,遞上了奏疏,胡老大人像是完成了任務一般,一躬身便移步回了朝班之中。
見此狀況,群臣神色各異,王文一臉怒意,朱鑒卻麵露喜色。
而仍在大殿中的餘儼,眉頭卻擰了起來,不過,他心裏知道,胡濙這種級別的大臣,做出的決定,他根本幹預不了。
所以,定了定心神,餘儼繼續道。
“大宗伯所言,文武百官都聽到了,東宮出閣,儀製之上並無難處,所以,朱閣老奏疏當中所言,不合禮製,實乃無據可依。”
說這話,餘儼漸漸的又找回了屬於自己的氣勢,道。
“至於第二處,朱閣老說不備屬官,會令太子成一腐儒,更是無稽之談,餘某想問,哪家的孩子,三歲之時便開始接觸國家大事?”
“太子縱為儲君,但也終歸隻是孩童,朱閣老隻看到了建文之禍,可曾看到殿下如今的年紀,根本無力駕馭政務?”
“還有最後一處,餘某隻想問一句,陛下聖明仁德,對東宮太子,亦盡心盡力,朱閣老從何處看出,陛下有易儲之心?”
這一番話說下來,餘儼的氣勢越來越足。
話到最後,他上前兩步,站在朱鑒的對麵,聲色俱厲,道。
“朱閣老,天子對你深恩厚德,屢次倚重提拔,然則你方一入內閣,便掀起黨爭,攪動朝堂輿論,如今又不顧東宮現狀,強行為東宮備府,更有甚者,謗言陛下,有辱聖明,到底是何居心?”
麵對餘儼的詰問,朱鑒倒是平靜的很。
他心裏清楚,自己提出的幾點理由,本就不夠充足,餘儼的反駁,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但是,他既然敢這麽做,自然也並非全無把握。
微微一笑,朱鑒開口道。
“餘大人不必給老夫扣大帽子,東宮乃是儲本,一應安排自當慎重,何況,太子殿下和陛下乃是叔侄,並非父子,因此,民間對此本就議論有加,老夫自然清楚,天子聖明仁德,但是,鄉間百姓愚癡,不能體察聖心,正因於此,老夫才建議陛下為太子殿下備府,以昭明聖心。”
“至於,太子殿下是否年幼,能否承擔政務之重,太上皇行出閣禮時,比如今的太子殿下還要年幼,既有先例可循,何有不妥?”
這話說出來,朝臣當中頓時掀起一場議論。
這位朱閣老……
當真是敢說啊!
這幾句話,無異於將天子逼到了死角,仿佛天子不同意為太子殿下備府,那麽在民間百姓的眼中,就成了篡奪侄子皇位之輩了。
說的冠冕堂皇,但是底下聽的人卻心驚膽戰。
誠然,無論在朝上民間,都有這樣的言論一直不絕,但是,卻沒什麽人敢說出來,因為誰也不知道,天子到底有沒有這個心思。
或者換句話說,無論天子有沒有這個心思,這句話說出來,都必然會惹得天子不悅,到時候那後果,誰也無法預料。
果不其然,麵對朱鑒明褒暗貶的話,天子的臉色也隱有冷峭,但是,他老人家仍舊什麽都沒有說。
相對的,倒是底下的餘儼的神色一滯,一時竟沒有說出話來。
倒不是被朱鑒駁倒了,而是覺得荒謬。
不錯,太上皇的確是兩歲多就行了出閣禮。
但是,當時的情況,誰不清楚?
彼時,先皇登基數年,始終沒有皇子降生,方得一子欣喜若狂,加之當時的孫貴妃,如今的孫太後又是寵妃,迫不及待的,先皇就將太上皇冊封為了太子,次年就舉行了出閣禮。
但是這二者豈可同日而語?
當時的太上皇出閣,更多的是儀典性質的。
出閣禮是行了,府官也備置了,但是實際上,太上皇仍養在宮中,直到五歲左右,才真正的開蒙讀書。
以至於當時的很多大臣,對此都頗有非議,覺得先皇逾越禮製,操之過急,折騰的朝廷上上下下都不安寧。
更不要說,如今的情況,太子殿下之所以要出閣,是為了蒙學。
要是備置了屬官,那麽每日所學必然要加入政務,而一旦加入政務,就像語言所說的,三歲的孩子,又能懂得什麽國家大事?
朱鑒此言,明顯就是在胡攪蠻纏。
餘儼愣怔了片刻,正欲反駁,然而這個時候,殿中卻又站出來了一人,道。
“陛下,臣亦以為,太子既然出閣,自然當備屬官,縱然殿下一時不預政務,但是為儲本計,朝廷總要早做準備。”
大理寺卿,杜寧!
誰也沒有想到,第二個站出來發聲的三品大員,竟然會是這位。
要知道,大理寺卿雖然在官職上,隻比六部侍郎稍強一些,但是,杜寧的身份有些特殊。
他是翰林清流出身!
尤其是在高穀,彭時,商輅等人接連被貶之後,翰林出身的官員,在朝中越發的稀少了。
但是就算在稀少,這支勢力在朝中依然地位不低。
一是因為,翰林清流本就是士林當中的頂層,第二則是因為,翰林一脈,在朝中還有一位中流砥柱。
工部尚書,陳循!
於是,不少大臣立刻反應過來。
如今的翰林院,雖然是蕭鎡執掌,但是,從蕭鎡上任之後,朝廷連一屆會試都沒有舉辦過。
所以,理所當然的,蕭鎡在翰林院中,事實上沒有屬於自己親自提攜起來的門生。
而下一次的會試,恰恰便是這個年後。
作為朝廷的官員儲備庫,翰林院最重要的一個職能,就是為東宮儲備人才,換句話說,東宮如果這次能成功備府,那麽陳循一係的清流勢力,將是得利最大的。
這個機會,稍縱即逝。
如果說這次東宮沒能備府,那麽最遲要遷延到四五年以後。
到那個時候,會試至少舉行了兩屆,翰林院有了新鮮血液湧入,在蕭鎡這個新任學士的主持下,東宮屬官的金貴位置會最終花落誰家,可就說不準了。
餘儼的心中一驚。
他沒想到,這件事情不知不覺,竟然成了清流一脈之間的博弈?
抬頭一看朱鑒,卻見對方臉上帶著笑容,平靜的看著他,怎麽看怎麽帶著一絲得意……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