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醒此刻正向壇子溝村走去,他自然也聽到了村子裏傳來的哭聲。
他越來越懷疑,這一村的哭聲,也許就是師父召他回太玄山的原因。
他這兩年幾乎寸步不離蓉城,躲在lqz區郊區一個清幽古樸的別墅莊園裏潛心研究師門學說,極少回太玄山。
眼前這座高聳入雲的大山在他師門裏叫做“太玄山”,當地村人稱之為大青山。
此山山勢在川西北丘陵中算不得最高最險峻,但陳醒的師門近兩千年來就一直隱避在這座太玄山裏。
太玄山畢竟很高,也很大,一個千年來人丁教眾始終不旺的隱修小門派,藏匿於其間,加之這附近方圓數百裏人煙稀少,是以山上陳醒的師門始終不為外界知曉。
更何況,他師門所在的懸崖絕壁別有洞天,兩千年來經過門內無數前輩高人布下了重重瑰偉驚世、鬼斧神工般的機關暗道。
除非軍隊開著戰鬥機、發射導彈將整座山轟平,否則,任何人或勢力組織想要找到或進入洞府,簡直是癡人說夢。
太玄山之下,方圓三百裏,兩千年來本是渺無人煙的,但在明朝末年,一幫躲避戰亂的流民和傷殘軍伍來到了山下的一個形似壇子的山溝裏,這些人在山溝裏逐漸繁衍生息,三四百年來,終成如今的壇子溝村。
山上洞府裏的人,見證了壇子溝村一步步的興旺和變遷,而山下壇子溝村的村民,卻對他們稱之為“大青山”的神山始終一無所知。
大青山深處有千尺懸崖,萬丈澗瀑,但對村民來說,不過是他們放牛、砍柴無法企及到達的所在而已,祖祖輩輩靠山吃飯的村民們甚至連欣賞紅葉山泉美景的心思都不會有。
但誰又能知道,這些樸素村民從來都不會多看一眼的懸崖峭壁、鬆濤石瀑,常有異人出沒,每當殘陽如血、鶴影紛飛、明月高掛之際,這些異人常常登臨絕壁,仰觀十萬星辰。
此刻,陳醒邊走邊是思緒聯翩,壇子溝村的地理氣脈所對應的天象星宮,昨晚他和師父師叔在太玄山上就已經明窺無遺了。
金木二星過黃道,虛危二星官有嬗變之虞,這個季節,的確是壇子溝村多事之秋。
正如他對覃士珊所說,壇子溝本就不是一個適宜生靈棲居之所。
根據師門前輩典籍的記載,在四百年前,野獸都不會在壇子溝裏吃草飲水,山裏的母豹產下幼崽,若發現一隻崽子有先天殘缺,母豹便會叼著這隻崽子丟進壇子溝,任其自生自滅。
但隨後明末戰亂四起,一些躲避戰禍的災民流民和兵卒逃到了壇子溝,在這裏生存下來,根據師門記載,那些年壇子溝裏常年不寧,經常發生村民械鬥相殘,或是雞鴨不歸圈、牛羊成群結隊撞樹自殺等詭異怪事,一些村人意識到這壇子溝乃不祥之地,便又攜家帶口遠離此地。
就在壇子溝裏的人越來越少之際,大約就在大明滅亡五六年後,一個道士來到了壇子溝,他看出了壇子溝的地理氣脈有異,這個有道行的道士讓村民在壇子溝以北的三、四裏處的山林裏,修建了一所道觀。
道觀修好之後,壇子溝裏再沒有發生任何怪事和慘案。
陳醒師門裏的前輩曾經去那道觀看過,他們很快就看了出來,這道觀所在的位置對應的天星風水乃是紫微垣玄武七宿中的“鬥”星宮,與正好居於虛危二宮中央,切斷了二股歹惡理氣的互為通氣。
而且修道觀時,那道士還讓人將村北一座大土丘攔腰劈出了一條小溝壑,村外便有散氣吹入,從而使得壇子溝內地虛惡氣“乘風則散”,自此村裏基本便無任何厄虞了。
漸漸有村人傳言這壇子溝位在一條惡龍地脈之上,而這所道觀占住了“天罡北鬥”,破了這壇子溝惡龍的龍眼,使得壇子溝裏祥氣氤氳,風調雨順。
三四百年來,壇子溝人丁雖不算興旺,但無論在太平盛世還是戰亂年間,也算作一方世外桃源,村民安居樂業,人心向善……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
三、四十年來,壇子溝村又逐漸出現了各種不虞不寧的跡象,這也就是陳醒對覃士珊所說的近些年壇子溝村總有一些災變禍難不時發生,秋冬季尤甚。
但陳醒此時的思緒並不在於眼前壇子溝村的一片哭鬧聲,也非村民們所遭遇的各種厄難之禍。
他所揪心的是,村民們遭受的這些禍難,其源頭到底是有是無,其本質是福是禍?
有無的本源,福禍的本旨,便是修玄之人的畢生追詣之一。
“作為華夏最後一個玄門的傳人,我的時間不多了……但參玄二十載,時至今日,卻依然不解‘玄之本我’為何物……不得不說,失敗!”
陳醒望著浩風吹拂、綠蔭遮蔽的小山村,站在一塊岩石上,心頭惆悵莫名。
“……自上古時代伏羲演易推八卦以後,‘玄’之思潮和妙門便陸續出現在華夏大地,古往今來,先賢聖人,多有玄學典著,悟玄解玄,堪化玄義。
“這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三玄’——《老》、《莊》、《易》……”這是陳醒在他的著作裏所寫的開頭的一小段。
“《老子》簡約淡泊,哲理玄妙深遠,《莊子》放達宏綽,汪洋肆恣。而《周易》握陰陽之變、闡大化流衍,千年來啟發天人之‘無我’玄旨妙理。
“至於楊雄《太玄》、王弼《易傳》,則更是我天算門之‘無我’玄學經典……師門所在的太玄山,其名便出自我門高人楊雄的《太玄》。
“然而,陳醒,你時日無多,你何時又能撰寫出一部可比先賢巨著、堪與日月爭輝的‘本我’玄學典籍啊!
“五年,隻有五年了!堪堪這部著作,你才剛剛起了一個‘玄之本我’的頭!”
想到這裏,陳醒一揮拳頭,卻忽覺腦海中靈星一閃,短暫地,他稍一停滯,似乎在這一閃而逝的光波裏抓住了一點熒光。
他鬆開拳頭,望望空無一物的手掌,驀然慨歎:“十年來,我一直避居屋舍,閉門參玄,潛心著書……但我是不是走了一條錯誤的路?
“師父師叔這次召喚我回山,又讓我親自到這壇子溝村來化解村民厄難,莫非,他們四個老人家,正是在為我指點一條迷津?”
想到這裏,陳醒似是豁然開朗,但腦子裏那陣激靈過後的印象,卻依舊不甚明晰。
他越來越懷疑,這一村的哭聲,也許就是師父召他回太玄山的原因。
他這兩年幾乎寸步不離蓉城,躲在lqz區郊區一個清幽古樸的別墅莊園裏潛心研究師門學說,極少回太玄山。
眼前這座高聳入雲的大山在他師門裏叫做“太玄山”,當地村人稱之為大青山。
此山山勢在川西北丘陵中算不得最高最險峻,但陳醒的師門近兩千年來就一直隱避在這座太玄山裏。
太玄山畢竟很高,也很大,一個千年來人丁教眾始終不旺的隱修小門派,藏匿於其間,加之這附近方圓數百裏人煙稀少,是以山上陳醒的師門始終不為外界知曉。
更何況,他師門所在的懸崖絕壁別有洞天,兩千年來經過門內無數前輩高人布下了重重瑰偉驚世、鬼斧神工般的機關暗道。
除非軍隊開著戰鬥機、發射導彈將整座山轟平,否則,任何人或勢力組織想要找到或進入洞府,簡直是癡人說夢。
太玄山之下,方圓三百裏,兩千年來本是渺無人煙的,但在明朝末年,一幫躲避戰亂的流民和傷殘軍伍來到了山下的一個形似壇子的山溝裏,這些人在山溝裏逐漸繁衍生息,三四百年來,終成如今的壇子溝村。
山上洞府裏的人,見證了壇子溝村一步步的興旺和變遷,而山下壇子溝村的村民,卻對他們稱之為“大青山”的神山始終一無所知。
大青山深處有千尺懸崖,萬丈澗瀑,但對村民來說,不過是他們放牛、砍柴無法企及到達的所在而已,祖祖輩輩靠山吃飯的村民們甚至連欣賞紅葉山泉美景的心思都不會有。
但誰又能知道,這些樸素村民從來都不會多看一眼的懸崖峭壁、鬆濤石瀑,常有異人出沒,每當殘陽如血、鶴影紛飛、明月高掛之際,這些異人常常登臨絕壁,仰觀十萬星辰。
此刻,陳醒邊走邊是思緒聯翩,壇子溝村的地理氣脈所對應的天象星宮,昨晚他和師父師叔在太玄山上就已經明窺無遺了。
金木二星過黃道,虛危二星官有嬗變之虞,這個季節,的確是壇子溝村多事之秋。
正如他對覃士珊所說,壇子溝本就不是一個適宜生靈棲居之所。
根據師門前輩典籍的記載,在四百年前,野獸都不會在壇子溝裏吃草飲水,山裏的母豹產下幼崽,若發現一隻崽子有先天殘缺,母豹便會叼著這隻崽子丟進壇子溝,任其自生自滅。
但隨後明末戰亂四起,一些躲避戰禍的災民流民和兵卒逃到了壇子溝,在這裏生存下來,根據師門記載,那些年壇子溝裏常年不寧,經常發生村民械鬥相殘,或是雞鴨不歸圈、牛羊成群結隊撞樹自殺等詭異怪事,一些村人意識到這壇子溝乃不祥之地,便又攜家帶口遠離此地。
就在壇子溝裏的人越來越少之際,大約就在大明滅亡五六年後,一個道士來到了壇子溝,他看出了壇子溝的地理氣脈有異,這個有道行的道士讓村民在壇子溝以北的三、四裏處的山林裏,修建了一所道觀。
道觀修好之後,壇子溝裏再沒有發生任何怪事和慘案。
陳醒師門裏的前輩曾經去那道觀看過,他們很快就看了出來,這道觀所在的位置對應的天星風水乃是紫微垣玄武七宿中的“鬥”星宮,與正好居於虛危二宮中央,切斷了二股歹惡理氣的互為通氣。
而且修道觀時,那道士還讓人將村北一座大土丘攔腰劈出了一條小溝壑,村外便有散氣吹入,從而使得壇子溝內地虛惡氣“乘風則散”,自此村裏基本便無任何厄虞了。
漸漸有村人傳言這壇子溝位在一條惡龍地脈之上,而這所道觀占住了“天罡北鬥”,破了這壇子溝惡龍的龍眼,使得壇子溝裏祥氣氤氳,風調雨順。
三四百年來,壇子溝人丁雖不算興旺,但無論在太平盛世還是戰亂年間,也算作一方世外桃源,村民安居樂業,人心向善……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
三、四十年來,壇子溝村又逐漸出現了各種不虞不寧的跡象,這也就是陳醒對覃士珊所說的近些年壇子溝村總有一些災變禍難不時發生,秋冬季尤甚。
但陳醒此時的思緒並不在於眼前壇子溝村的一片哭鬧聲,也非村民們所遭遇的各種厄難之禍。
他所揪心的是,村民們遭受的這些禍難,其源頭到底是有是無,其本質是福是禍?
有無的本源,福禍的本旨,便是修玄之人的畢生追詣之一。
“作為華夏最後一個玄門的傳人,我的時間不多了……但參玄二十載,時至今日,卻依然不解‘玄之本我’為何物……不得不說,失敗!”
陳醒望著浩風吹拂、綠蔭遮蔽的小山村,站在一塊岩石上,心頭惆悵莫名。
“……自上古時代伏羲演易推八卦以後,‘玄’之思潮和妙門便陸續出現在華夏大地,古往今來,先賢聖人,多有玄學典著,悟玄解玄,堪化玄義。
“這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三玄’——《老》、《莊》、《易》……”這是陳醒在他的著作裏所寫的開頭的一小段。
“《老子》簡約淡泊,哲理玄妙深遠,《莊子》放達宏綽,汪洋肆恣。而《周易》握陰陽之變、闡大化流衍,千年來啟發天人之‘無我’玄旨妙理。
“至於楊雄《太玄》、王弼《易傳》,則更是我天算門之‘無我’玄學經典……師門所在的太玄山,其名便出自我門高人楊雄的《太玄》。
“然而,陳醒,你時日無多,你何時又能撰寫出一部可比先賢巨著、堪與日月爭輝的‘本我’玄學典籍啊!
“五年,隻有五年了!堪堪這部著作,你才剛剛起了一個‘玄之本我’的頭!”
想到這裏,陳醒一揮拳頭,卻忽覺腦海中靈星一閃,短暫地,他稍一停滯,似乎在這一閃而逝的光波裏抓住了一點熒光。
他鬆開拳頭,望望空無一物的手掌,驀然慨歎:“十年來,我一直避居屋舍,閉門參玄,潛心著書……但我是不是走了一條錯誤的路?
“師父師叔這次召喚我回山,又讓我親自到這壇子溝村來化解村民厄難,莫非,他們四個老人家,正是在為我指點一條迷津?”
想到這裏,陳醒似是豁然開朗,但腦子裏那陣激靈過後的印象,卻依舊不甚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