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住房,張建國喝了口酒悠悠說道:“十幾二十多年前可沒有買房的概念。
那時候,人們住的房子絕大多數是“公房”,要麽屬於房管部門直接管理,要麽屬於所在的單位。
<a id="wzsy" href="http://www.cxzww.com">cxzww.com</a>
住公房的家庭,不必擔心住不住得起的問題,但時間久了,也有一些不能解決的矛盾。
比如,你可能在東城上班,單位分了一套兩居室卻在西郊,從王府井搬到三環路以外,住房寬裕了,又舍不得孩子離開重點學校;家裏有病號的想住在醫院附近,要做小買賣的想住繁華、臨街的房;夫妻離婚了,房子一人一間,總不能一直同住一個單元樓裏。
凡此種種,那時大家就自發想出了互惠互利的法子——交換房子,以解決現實的問題。”
“是什麽法子?”林雲的好奇心上來了。
“來,咱先幹一杯!”
張建國舉起酒杯,大家碰了下,一飲而盡。
“二哥,您趕緊說,我也聽聽!”吳帆也很感興趣。
林雲瞥了她一眼道:“你也是首都人,怎麽不知道這種事?”
張建國哈哈一笑道:“她當然不知道,還有思宇,孫怡,你們這些人哪裏會為房子操心?”
“那張大哥怎麽知道的?”林雲反問,畢竟張建國的家族也不會為房子操心。
“那還不是因為我家老爺子那時負責這一塊,他有事沒事就和我們談論起這些問題,一來二去我們就知道了,年輕時還出去跑調查過,當時沒什麽感覺,這幾年仔細想想,其實很值得懷念。”
“原來如此………那張大哥趕緊說說是什麽辦法。”林雲催促。
“一開始呀,大街小巷的牆壁上、馬路邊的電線杆上,都貼上換房啟事,這是老百姓間自發的行為,大概在六十年代初期吧。
不過到處張貼換房資料,不僅影響市容,還對交通和社會秩序造成一定影響,可老百姓又有迫切的需求,所以在六二年,東城、西城、崇紋、宣華和朝陽房地局相繼成立了專門的換房機構——換房站。”
“換房站?”這個名字可是第一次聽說。
“對,就是換房站,主要負責居民在本區範圍內和跨區的換房業務,而且是無償的義務。
由於都是公房,不涉及房子的產權變更問題,辦理手續很簡單。
隻要雙方互看住房後同意,到市區換房部門辦理個換房協議書,然後持換房協議書到雙方的房管單位變更一下房屋承租人就可以了。
如此一來,換房的人越來越多,換房大會也應運而生。”
“換房大會?好家夥,規模上來了?”林雲的興趣越來越濃。
“換房大會可就熱鬧了,我都參加過一次,那是在十年前,市房管局在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辦了為期三天的換房大會,八個城近郊的房管局組成六個換房區,為市民提供了一萬兩千多條換房線索。
好家夥,對於當時想換房的人來說,這就是一場盛大的節日。
三天裏,每一天都有成千上萬的換房者聚集在勞動人民文化宮,熙熙攘攘,熱鬧場麵絕不亞於春節的鬧花燈,人們舉著換房的牌子,對上眼就開始交流著彼此的信息。
此後聯係三四年,“換房大會”成了勞動人民文化宮每年的一個固定項目。
最初呀,換房大會從一開始單一的換房,後來擴展到房地產政策谘詢、房屋修繕質量鑒定、鋪麵開發等項目,廣受市民歡迎,對了,就是現在,文化宮還不是各種信息的交流場所嘛。”
“還真是!”孫思宇點了點頭,自己開車每每路過文化宮,總能看到一幫人在門口圍著一起,相互交流著什麽,她還以為是一幫特異功能愛好者呢。
“國家也是為了老百姓想了各種辦法呀!”林雲覺得國家在這件事上做的很好,這在當時那種環境中,已經是最好的辦法了。
張建國點頭道:“那當然,國家在這方麵是下了大力氣的,在換房大會上,最受歡迎的人就是當時的換房狀元。”
“換房狀元?這是什麽人?”吳帆問道。
張建國接著說道:“兩家或者三家換房容易,但隨著換房的人越來越多,常常會出現:甲看上了乙的房,乙看上丙的房,丙又看上了戊的房。
這種情況,需要大家都轉著圈兒換才行,而且中間稍有故障,就會前功盡棄。
那時交通和電話都不便利,出行全都靠自行車,多個家庭之間換房的難度可想而知。
此時就出現了一個叫做李國英的幹部,他利用業餘時間,對換房戶的地區分布、房屋狀況、生活設施、交通情況等不斷考察,風裏來雨裏去,不少費力。
他曾在三個城區的五個房管所找了十幾個房管員,挨個到十五家看房協商,花費一個多月的時間,最終實現了“十五戶聯換”。
那時上邊有規定,每位專職換房員每年的換房定額為一百二十戶,而李國英平均每年超額七百多戶,完成七年的工作量。
從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初期,一共六七年時間,他為六千六百多戶住房不便的群眾,換到滿意住房九千多間。
他那時被市房管局評為“換房狀元”,除此之外,另外還有範淑華、劉本仁、楊瑉等不少位人民服務的“換房狀元”。
這些人在換房工作中,不辭辛苦,千方百計為群眾換房牽線搭橋,受到群眾的愛戴和讚揚,我是從內心感謝這些人,他們也是我們幹部中最優秀的一批人,真正做到了把老百姓放在心間,可比現在的很多幹部強多了。”
此時孫怡開口道:“二哥,你現在可不是幹部了,這些狀元跟你沒關係。”
“有關係,怎麽沒關係?他們都是道德高尚的人,你難道不想做這樣的人?那時這些人可是天天上報紙,整個行業部門都要向他們學習,隻是現在呀………似乎沒有人向他們學習了。”
說到這裏,張建國有些失落,顯然,在他眼裏,這些人值得學習,不應該被時代拋棄,可如今時代,終究是沒有這些人的位置了。
孫思宇點了點頭,“是呀,我小時候還總是和老爺子去參加各種勞模大會,看著台上的人披著大紅花,那時我最大的希望就是和他們一樣站在那裏,被人高喊出要想勞模孫思宇學習………哈,現在想來還真是好笑。”
那時候,人們住的房子絕大多數是“公房”,要麽屬於房管部門直接管理,要麽屬於所在的單位。
<a id="wzsy" href="http://www.cxzww.com">cxzww.com</a>
住公房的家庭,不必擔心住不住得起的問題,但時間久了,也有一些不能解決的矛盾。
比如,你可能在東城上班,單位分了一套兩居室卻在西郊,從王府井搬到三環路以外,住房寬裕了,又舍不得孩子離開重點學校;家裏有病號的想住在醫院附近,要做小買賣的想住繁華、臨街的房;夫妻離婚了,房子一人一間,總不能一直同住一個單元樓裏。
凡此種種,那時大家就自發想出了互惠互利的法子——交換房子,以解決現實的問題。”
“是什麽法子?”林雲的好奇心上來了。
“來,咱先幹一杯!”
張建國舉起酒杯,大家碰了下,一飲而盡。
“二哥,您趕緊說,我也聽聽!”吳帆也很感興趣。
林雲瞥了她一眼道:“你也是首都人,怎麽不知道這種事?”
張建國哈哈一笑道:“她當然不知道,還有思宇,孫怡,你們這些人哪裏會為房子操心?”
“那張大哥怎麽知道的?”林雲反問,畢竟張建國的家族也不會為房子操心。
“那還不是因為我家老爺子那時負責這一塊,他有事沒事就和我們談論起這些問題,一來二去我們就知道了,年輕時還出去跑調查過,當時沒什麽感覺,這幾年仔細想想,其實很值得懷念。”
“原來如此………那張大哥趕緊說說是什麽辦法。”林雲催促。
“一開始呀,大街小巷的牆壁上、馬路邊的電線杆上,都貼上換房啟事,這是老百姓間自發的行為,大概在六十年代初期吧。
不過到處張貼換房資料,不僅影響市容,還對交通和社會秩序造成一定影響,可老百姓又有迫切的需求,所以在六二年,東城、西城、崇紋、宣華和朝陽房地局相繼成立了專門的換房機構——換房站。”
“換房站?”這個名字可是第一次聽說。
“對,就是換房站,主要負責居民在本區範圍內和跨區的換房業務,而且是無償的義務。
由於都是公房,不涉及房子的產權變更問題,辦理手續很簡單。
隻要雙方互看住房後同意,到市區換房部門辦理個換房協議書,然後持換房協議書到雙方的房管單位變更一下房屋承租人就可以了。
如此一來,換房的人越來越多,換房大會也應運而生。”
“換房大會?好家夥,規模上來了?”林雲的興趣越來越濃。
“換房大會可就熱鬧了,我都參加過一次,那是在十年前,市房管局在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辦了為期三天的換房大會,八個城近郊的房管局組成六個換房區,為市民提供了一萬兩千多條換房線索。
好家夥,對於當時想換房的人來說,這就是一場盛大的節日。
三天裏,每一天都有成千上萬的換房者聚集在勞動人民文化宮,熙熙攘攘,熱鬧場麵絕不亞於春節的鬧花燈,人們舉著換房的牌子,對上眼就開始交流著彼此的信息。
此後聯係三四年,“換房大會”成了勞動人民文化宮每年的一個固定項目。
最初呀,換房大會從一開始單一的換房,後來擴展到房地產政策谘詢、房屋修繕質量鑒定、鋪麵開發等項目,廣受市民歡迎,對了,就是現在,文化宮還不是各種信息的交流場所嘛。”
“還真是!”孫思宇點了點頭,自己開車每每路過文化宮,總能看到一幫人在門口圍著一起,相互交流著什麽,她還以為是一幫特異功能愛好者呢。
“國家也是為了老百姓想了各種辦法呀!”林雲覺得國家在這件事上做的很好,這在當時那種環境中,已經是最好的辦法了。
張建國點頭道:“那當然,國家在這方麵是下了大力氣的,在換房大會上,最受歡迎的人就是當時的換房狀元。”
“換房狀元?這是什麽人?”吳帆問道。
張建國接著說道:“兩家或者三家換房容易,但隨著換房的人越來越多,常常會出現:甲看上了乙的房,乙看上丙的房,丙又看上了戊的房。
這種情況,需要大家都轉著圈兒換才行,而且中間稍有故障,就會前功盡棄。
那時交通和電話都不便利,出行全都靠自行車,多個家庭之間換房的難度可想而知。
此時就出現了一個叫做李國英的幹部,他利用業餘時間,對換房戶的地區分布、房屋狀況、生活設施、交通情況等不斷考察,風裏來雨裏去,不少費力。
他曾在三個城區的五個房管所找了十幾個房管員,挨個到十五家看房協商,花費一個多月的時間,最終實現了“十五戶聯換”。
那時上邊有規定,每位專職換房員每年的換房定額為一百二十戶,而李國英平均每年超額七百多戶,完成七年的工作量。
從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初期,一共六七年時間,他為六千六百多戶住房不便的群眾,換到滿意住房九千多間。
他那時被市房管局評為“換房狀元”,除此之外,另外還有範淑華、劉本仁、楊瑉等不少位人民服務的“換房狀元”。
這些人在換房工作中,不辭辛苦,千方百計為群眾換房牽線搭橋,受到群眾的愛戴和讚揚,我是從內心感謝這些人,他們也是我們幹部中最優秀的一批人,真正做到了把老百姓放在心間,可比現在的很多幹部強多了。”
此時孫怡開口道:“二哥,你現在可不是幹部了,這些狀元跟你沒關係。”
“有關係,怎麽沒關係?他們都是道德高尚的人,你難道不想做這樣的人?那時這些人可是天天上報紙,整個行業部門都要向他們學習,隻是現在呀………似乎沒有人向他們學習了。”
說到這裏,張建國有些失落,顯然,在他眼裏,這些人值得學習,不應該被時代拋棄,可如今時代,終究是沒有這些人的位置了。
孫思宇點了點頭,“是呀,我小時候還總是和老爺子去參加各種勞模大會,看著台上的人披著大紅花,那時我最大的希望就是和他們一樣站在那裏,被人高喊出要想勞模孫思宇學習………哈,現在想來還真是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