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勝找不到老婆的時候,道君皇帝趙佶正在樊樓大宴群臣。這場宴席的主題是給高俅接風。
席間高俅在痛哭流涕、感謝皇恩隆重之餘,就提出一個建議,用方七佛交換王黼,用賀從龍交換李邦彥。
話說高俅此人的人品,縱有萬般缺點,卻並非一無是處。縱然壞事做盡,卻也掩蓋不了他的一項好處——他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
或者也可以說,高俅是一個恩怨分明的人。
在他上任殿帥之初,打壓手下的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是因為在他身為潑皮混混的時候,王進的父親曾經揍過他。
俗話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高俅是不是君子且先不論,但是這挨揍的仇恨總不能不報吧?另一句俗話是“有仇不報非君子”,不是麽?
再說高俅聽從陸謙的計策陷害林衝,如果隻是出於為了幫助幹兒子得嚐所望,則惡名坐實,但是事實卻絕非這麽簡單明了。
林衝不通人情,在高太尉過生日的時候拎著兩斤手擀麵上門,是不是打了人家高太尉的臉?
他林衝還不如空著手上門呢,然後可以謊稱準備了一件禮品卻因故沒能帶在身上,哪怕事後假作忘卻,也不至於讓高俅的老臉難堪。
所以說即使沒有高衙內看上張貞娘這一檔子事,高俅也早就想收拾林衝了,這是為了報他生日當天的打臉之仇。
沒錯,可以說高俅是一個心胸狹隘的小人,但是事實上他為惡並非無因,而是出於報複。
高俅記仇,也記恩。
想當年在他被王進的父親胖揍之後,蘇東坡收留他做了門下小吏,之後被蘇軾嫌棄,將他轉送給了駙馬王侁當仆人。論起來蘇軾對他也算不得有多好。
但是他卻因為這點恩情報答了蘇軾一輩子。
如果說蘇軾始終居於廟堂之高、手握重權也就罷了,但是偏偏蘇軾最終被皇帝一擼到底,跟今天的蔡攸命運仿佛。都被貶謫到海南島日光浴去了。
高俅被王侁轉送給端王趙佶,而後隨著趙佶登基,高俅發跡之時,蘇東坡正處於人生最悲慘的境地之中,過著“非人所居,藥餌皆無有”的艱難生活。
高俅飛黃騰達之日,恰是蘇軾水深火熱之時。這個時候高俅有必要拯救蘇軾麽?拯救了蘇軾對他的仕途有何好處?但是他偏偏就拯救了。
若不是高俅跟趙佶美言,趙佶根本就不會把蘇東坡從海南島調回到常州安度晚年。
高俅始終對蘇軾感恩戴德,念念不忘蘇學士對他的提拔之情。每當蘇軾的子孫親友來京師時,高俅都要親自撫問,贈以金銀財物,周濟他們的生活。
北宋末年,元祐黨人的子弟境遇是非常悲慘的,這些人不許做官,連進京的權利都被剝奪了。即使在流放安置之處,也時常受到當地官員的淩辱和困窘,有的甚至被迫害而死。
可以說,蘇軾的子孫在這樣的逆境中能得到高俅的庇護,實屬僥天之幸。
這就說明了高俅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
就拿這一次被方臘劫持到杭州一事來說,跟他一同被擒的人還有王黼和李邦彥。但是雇傭星宿派眾人綁架了“白勝”去杭州的主使人卻是王黼的弟弟王牧。
王黼是開封府土生土長之人,家族成員遍布汴京內外,可謂根深葉茂。而且王黼的弟弟王牧家財萬貫,雖然因為低調不敢說是京城首富,但是能跟王牧相提並論的富人實在不多。
高俅、王黼和李邦彥三人被綁離京,他高俅和李邦彥都屬於人走茶涼的範疇,而能夠切實策劃營救他們的主力隻有王黼一家人。不論是出錢還是出人。
但是偏偏方臘沒有釋放王黼與“白勝”做交換,而是放了他高俅回來,他在官複原職之際,如何能夠忘卻王黼仍在水深火熱之中?
所以他才會向趙佶提出這個建議——用方七佛去交換王黼。至於是否用賀從龍交換李邦彥,他隻是順嘴一提,以免因此得罪李邦彥的家人和朋黨。
趙佶本來是不打算用方七佛換人的,如果他有這個打算,早在王黼高俅李邦彥三家夫人進宮求懇之時也就答應了。
趙佶覺得羈押方七佛,再用方七佛來要挾方臘才是最佳選擇。隻要你方臘敢往北打,我就殺了你的親弟弟!
之所以趙佶會這麽想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高俅在被綁架以前,瞞報了黃裳在建康城獲得大勝的戰報。
為什麽要瞞報這個戰報呢?因為高俅跟童貫的關係很好,而黃裳被派去建康府,原本就是童貫的提議,隻不過最後征得了臥病在床的蔡太師拍板罷了。
高俅當然知道童貫是怎麽想的。黃裳與童貫在大內齊名,童貫早就看黃裳不順眼了,利用方臘弄死黃裳豈不美哉?
但是他們沒能想到黃裳非但沒有死於方臘之手,反而在建康城大獲全勝,這事如果讓皇帝知道了,豈不是黃裳即將加官進爵飛黃騰達?
所以高俅瞞報了這個戰果,隻說雙方正處於對峙之中,黃裳正在積極備戰雲雲。
但是誰都沒能想到的是,高俅隱瞞的這件事卻在韋賢達謀殺鄭肅一案中敗露了出來,三堂會審之際,為了誣陷白勝殺了鄭肅,韋賢達指控白勝善於弓箭夜射。
隨後被傳喚到場的王文斌實話實說,在證實了白勝善射的同時,就把建康府的真實戰況暴露了大半。
三堂會審的規模如此龐大,人多且耳雜,這份戰報就再也無法成其為秘密了。趙佶也不是全然沒有耳目在外,當他得知此事時,當然也就明白了其中緣故。
趙佶當時並沒有感到意外,臣子之間的傾軋正是他所希望的,所謂帝王之術的精髓就在於此。他當然不會因為此事問罪高俅,況且當時高俅已經被方臘劫持了,所以他就來了一個難得糊塗。
但是時至今日,在高俅提出要拿方七佛來交換王黼的時候,他就動心了——既然黃裳足以抵擋方臘北上進攻,那又何必留著方七佛在刑部大獄?
留著方七佛已經沒用了,不需要再用方七佛來要挾方臘了,與其殺了,不如利用他換回王黼,這樣還能收獲王黼一家的感恩不是?
這一刻,趙佶忽然想起了王黼的那個楚楚動人的小妾,此前一直想與她同效於飛,卻苦於沒有什麽借口,更不能因為一個女人就把方七佛這樣的重要人質放了,但是現在時過境遷,這事兒可以了,就不如今晚就去找她樂一樂。
俗話說妻不如妾,妾不如偷。縱然身為皇帝也不例外,三宮六院七十二妃都是信手拈來的女人,在她們的身上找不到半點新鮮的刺激。
於是首肯道:“可以。朕最近忙於國事,過年也沒能走訪群臣,要不這樣,今天酒宴之後就去王黼家裏看一看吧。”
如同後世領導到員工家裏送溫暖,古時也有這個慣例。逢年過節之時,皇帝親自走訪重臣,在與臣同樂的同時收買人心,這道道不僅是後世的領導才會玩,人家趙佶也會玩。
趙佶定了調子,又在梁師成的耳邊吩咐了兩句,梁師成匆匆離席,前往王黼家裏安排去了,皇帝要來你家,你得提前準備不是?
皇帝深更半夜來了,你們家裏人卻是該幹啥幹啥,也有嘿咻的也有啪啪啪的,那將成何體統?
席間高俅在痛哭流涕、感謝皇恩隆重之餘,就提出一個建議,用方七佛交換王黼,用賀從龍交換李邦彥。
話說高俅此人的人品,縱有萬般缺點,卻並非一無是處。縱然壞事做盡,卻也掩蓋不了他的一項好處——他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
或者也可以說,高俅是一個恩怨分明的人。
在他上任殿帥之初,打壓手下的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是因為在他身為潑皮混混的時候,王進的父親曾經揍過他。
俗話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高俅是不是君子且先不論,但是這挨揍的仇恨總不能不報吧?另一句俗話是“有仇不報非君子”,不是麽?
再說高俅聽從陸謙的計策陷害林衝,如果隻是出於為了幫助幹兒子得嚐所望,則惡名坐實,但是事實卻絕非這麽簡單明了。
林衝不通人情,在高太尉過生日的時候拎著兩斤手擀麵上門,是不是打了人家高太尉的臉?
他林衝還不如空著手上門呢,然後可以謊稱準備了一件禮品卻因故沒能帶在身上,哪怕事後假作忘卻,也不至於讓高俅的老臉難堪。
所以說即使沒有高衙內看上張貞娘這一檔子事,高俅也早就想收拾林衝了,這是為了報他生日當天的打臉之仇。
沒錯,可以說高俅是一個心胸狹隘的小人,但是事實上他為惡並非無因,而是出於報複。
高俅記仇,也記恩。
想當年在他被王進的父親胖揍之後,蘇東坡收留他做了門下小吏,之後被蘇軾嫌棄,將他轉送給了駙馬王侁當仆人。論起來蘇軾對他也算不得有多好。
但是他卻因為這點恩情報答了蘇軾一輩子。
如果說蘇軾始終居於廟堂之高、手握重權也就罷了,但是偏偏蘇軾最終被皇帝一擼到底,跟今天的蔡攸命運仿佛。都被貶謫到海南島日光浴去了。
高俅被王侁轉送給端王趙佶,而後隨著趙佶登基,高俅發跡之時,蘇東坡正處於人生最悲慘的境地之中,過著“非人所居,藥餌皆無有”的艱難生活。
高俅飛黃騰達之日,恰是蘇軾水深火熱之時。這個時候高俅有必要拯救蘇軾麽?拯救了蘇軾對他的仕途有何好處?但是他偏偏就拯救了。
若不是高俅跟趙佶美言,趙佶根本就不會把蘇東坡從海南島調回到常州安度晚年。
高俅始終對蘇軾感恩戴德,念念不忘蘇學士對他的提拔之情。每當蘇軾的子孫親友來京師時,高俅都要親自撫問,贈以金銀財物,周濟他們的生活。
北宋末年,元祐黨人的子弟境遇是非常悲慘的,這些人不許做官,連進京的權利都被剝奪了。即使在流放安置之處,也時常受到當地官員的淩辱和困窘,有的甚至被迫害而死。
可以說,蘇軾的子孫在這樣的逆境中能得到高俅的庇護,實屬僥天之幸。
這就說明了高俅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
就拿這一次被方臘劫持到杭州一事來說,跟他一同被擒的人還有王黼和李邦彥。但是雇傭星宿派眾人綁架了“白勝”去杭州的主使人卻是王黼的弟弟王牧。
王黼是開封府土生土長之人,家族成員遍布汴京內外,可謂根深葉茂。而且王黼的弟弟王牧家財萬貫,雖然因為低調不敢說是京城首富,但是能跟王牧相提並論的富人實在不多。
高俅、王黼和李邦彥三人被綁離京,他高俅和李邦彥都屬於人走茶涼的範疇,而能夠切實策劃營救他們的主力隻有王黼一家人。不論是出錢還是出人。
但是偏偏方臘沒有釋放王黼與“白勝”做交換,而是放了他高俅回來,他在官複原職之際,如何能夠忘卻王黼仍在水深火熱之中?
所以他才會向趙佶提出這個建議——用方七佛去交換王黼。至於是否用賀從龍交換李邦彥,他隻是順嘴一提,以免因此得罪李邦彥的家人和朋黨。
趙佶本來是不打算用方七佛換人的,如果他有這個打算,早在王黼高俅李邦彥三家夫人進宮求懇之時也就答應了。
趙佶覺得羈押方七佛,再用方七佛來要挾方臘才是最佳選擇。隻要你方臘敢往北打,我就殺了你的親弟弟!
之所以趙佶會這麽想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高俅在被綁架以前,瞞報了黃裳在建康城獲得大勝的戰報。
為什麽要瞞報這個戰報呢?因為高俅跟童貫的關係很好,而黃裳被派去建康府,原本就是童貫的提議,隻不過最後征得了臥病在床的蔡太師拍板罷了。
高俅當然知道童貫是怎麽想的。黃裳與童貫在大內齊名,童貫早就看黃裳不順眼了,利用方臘弄死黃裳豈不美哉?
但是他們沒能想到黃裳非但沒有死於方臘之手,反而在建康城大獲全勝,這事如果讓皇帝知道了,豈不是黃裳即將加官進爵飛黃騰達?
所以高俅瞞報了這個戰果,隻說雙方正處於對峙之中,黃裳正在積極備戰雲雲。
但是誰都沒能想到的是,高俅隱瞞的這件事卻在韋賢達謀殺鄭肅一案中敗露了出來,三堂會審之際,為了誣陷白勝殺了鄭肅,韋賢達指控白勝善於弓箭夜射。
隨後被傳喚到場的王文斌實話實說,在證實了白勝善射的同時,就把建康府的真實戰況暴露了大半。
三堂會審的規模如此龐大,人多且耳雜,這份戰報就再也無法成其為秘密了。趙佶也不是全然沒有耳目在外,當他得知此事時,當然也就明白了其中緣故。
趙佶當時並沒有感到意外,臣子之間的傾軋正是他所希望的,所謂帝王之術的精髓就在於此。他當然不會因為此事問罪高俅,況且當時高俅已經被方臘劫持了,所以他就來了一個難得糊塗。
但是時至今日,在高俅提出要拿方七佛來交換王黼的時候,他就動心了——既然黃裳足以抵擋方臘北上進攻,那又何必留著方七佛在刑部大獄?
留著方七佛已經沒用了,不需要再用方七佛來要挾方臘了,與其殺了,不如利用他換回王黼,這樣還能收獲王黼一家的感恩不是?
這一刻,趙佶忽然想起了王黼的那個楚楚動人的小妾,此前一直想與她同效於飛,卻苦於沒有什麽借口,更不能因為一個女人就把方七佛這樣的重要人質放了,但是現在時過境遷,這事兒可以了,就不如今晚就去找她樂一樂。
俗話說妻不如妾,妾不如偷。縱然身為皇帝也不例外,三宮六院七十二妃都是信手拈來的女人,在她們的身上找不到半點新鮮的刺激。
於是首肯道:“可以。朕最近忙於國事,過年也沒能走訪群臣,要不這樣,今天酒宴之後就去王黼家裏看一看吧。”
如同後世領導到員工家裏送溫暖,古時也有這個慣例。逢年過節之時,皇帝親自走訪重臣,在與臣同樂的同時收買人心,這道道不僅是後世的領導才會玩,人家趙佶也會玩。
趙佶定了調子,又在梁師成的耳邊吩咐了兩句,梁師成匆匆離席,前往王黼家裏安排去了,皇帝要來你家,你得提前準備不是?
皇帝深更半夜來了,你們家裏人卻是該幹啥幹啥,也有嘿咻的也有啪啪啪的,那將成何體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