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寶貝,打道回府,又是滿載而歸。讓黑鳳選兩件喜歡的珠寶,剩下的珠寶打包給天成拍賣。至於銅爐和昆吾刀,自然要收藏。


    “九龍寶劍……楚王劍……昆吾刀!”


    聞一鳴看著三把傳說神兵利器,九龍寶劍最華美,絕對身份象征;楚王劍可剛可柔,鋒利無比;昆吾刀削鐵如泥,切金斷玉,都是寶貝。


    等鳴遠齋博物館落成,開辟主題展廳,專門弄一個神兵利器廳,展示傳說中的寶刀寶劍,男兒誰不向往仗劍天涯,快意恩仇的生活?


    壽縣,古稱壽州,其境內文物資源豐富,地下文物甚多。


    眾人來到目的地,聞一鳴看著不大的小縣城,感歎道:“最讓民國盜墓賊感興趣的是境內分布廣泛的楚文化遺址。”


    “楚人東徙,楚國最後一個都城便在壽縣境內。楚王及其王室成員死後,均葬於壽春的東南遠郊。這裏東至大古堆集,西至瓦埠湖,南至莊墓橋,北至賴山集,在其百餘平方千米的範圍內,古塚比較集中,是楚王及貴族墓葬區。”


    “沒有人知道有多少寶藏埋在地下?就算是李品仙,其實上次在這裏盜墓隻不過是濾坑,根本不是首盜!”


    眾人邊開車邊尋找線索,直接來到附近荒山,讓金寶開始尋找。聞一鳴道:“早在1933年李三古堆便被本地人盜挖過,這就是壽縣民間發生的最大一次盜墓事件——盜墓救荒。”


    “據地方誌記載,1931年淮河流域發生水災,出現大麵積災荒,壽縣尤其嚴重。糟糕的事情一件連一件,次年又是長時間不下雨,出現旱災,大量災民饑寒交迫、背井離鄉。”


    “聯保主任以救荒為名,打起古墓主意,認為李三古堆絕不是尋常古堆,應該是一座古墓,其中必定埋有古物,主張將古堆挖開。如果真的挖出古物,能賣不少錢,可以作為救災資金來用。”


    “其實這一片不時就會有零星古物出土,當地農民在古堆附近犁田耙地時,發現鼎、壺、簋、鎬等不少青銅器,還有帶鉤、鏡、車馬飾具等。這些古物很快被北平聞訊而來的古玩商收走。”


    “在地方官員的授意下,由兩位在地方有點臉麵的人物朱鴻初和龐子平出麵,組織大批鄉民盜墓,瘋狂挖掘。”


    “參與盜墓的雖然達百餘人,但畢竟不是專業盜墓賊,結果挖了一個月未見任何古物,毫無頭緒。後來從中原請來王懷德、季化邦、張元廠三名墓師。所謂墓師,就是有專業技術的盜墓賊,墓師出馬除獲得正常的出場費外,往往還參與出土贓物的交易,從中獲利。”


    “三位墓師是專業盜墓賊,先從四麵著手,尋找到墓的四壁,接著在古堆的東北、西北兩側各找到了一條墓道,並據此指導民工如何挖掘。”


    “得到墓師指導,很快便有收獲,寶物開始出現,青銅器物露頭。越挖越多,除大批青銅器,還有其他零星石器。為保證文物不被私吞,每天掘出古物,均將品名、件數、處所,詳細登記。”


    悍馬車一路翻山越嶺,也虧黑虎駕駛技術不錯,尾隨金寶四處尋找。聞一鳴悠閑的坐在後車廂,跟黑鳳講故事道:“最後終於挖出大墓,出土的古物多達4000多件。省博物館鎮館之寶,鑄客大鼎就是這次盜墓出土。”


    “由於出土的古物太多,以至當年傳出被挖的不是墓,而是一座藏滿寶物的暗窖。消息很快讓北平古董商獲悉,紛紛趕到壽縣收購。盜墓事件越傳越遠,越傳越厲害,在國內外都鬧出很大動靜,包括《北平晨報》在內,一時報章競載,寰海喧騰。”


    “地方政府不得不出麵幹預,追繳所盜文物,明令禁止繼續開掘,封閉掘開的墓室洞口,墓內隨葬品因官方阻止才未被完全掘盡,但卻給後來的盜墓者保留了機會。”


    “李三古堆下麵還有寶物弄得人人皆知,盜墓賊自然更是不會忘記。兩年後古堆便再次被當地盜墓賊光顧,挖出文物數百件。”


    “出土4000多件古物大都流散,盜出古物當時大都被朱鴻初和龐子平賣掉,去向分為公家收藏和私人收藏兩大塊,還有部分下落不明。”


    眾人來到大名鼎鼎的李三古堆,現在蕩然無存,當年的因為挖掘變成的大水坑現在是深水塘,四周開闊。聞一鳴感歎道:“如果不是被盜,而是進行正規的考古發掘,李三古堆帶給世人的將是巨大的驚喜,可惜一座古墓就這麽野蠻地被盜毀了!”


    蹲下抓起一把土,笑道:“壽縣境內文物資源太豐富,僅僅小小的縣級博物館,就收藏有國寶級文物160多件!全縣境內查明的現存古墓古跡共有160多處,其中唐宋明清10多處,古墓葬達80多座,古遺址29處。”


    “蔡侯墓、楚王墓、淮南王墓、廉頗墓、宓子墓。古郢都遺址、安豐塘遺址、淝水之戰古戰場。春申坊、時公祠、鬥雞台、呂蒙正寒窯、陳玉成囚室、狀元府、淮王丹井,星羅密布,數不勝數。”


    “走,有發現!”


    突然金寶飛去西北方,眾人神情大振,飛快跟上,一直來到偏僻的小樹林旁邊停下,開始在一顆大槐樹下挖。


    “這是……”


    果然有三個大箱子,打開聞一鳴捧出巨大青銅壺,上麵刻著銘文:王廿又六年,聖之夫人曾姬無恤,宅茲漾陵,蒿間之無,用乍宗彝尊壺,後嗣甬之,在王室。


    “曾姬無恤壺?這裏居然還有一個?”


    曾姬無恤壺也稱曾姬無恤壺或無匹壺,1933年出土於安徽壽縣李山孤堆楚幽王墓,當時就引起史學界的關注,因為在曆史上並沒有曾國的記載。


    後來曾國遺物不斷在湘北、中原出土,特別是隨縣曾侯乙墓的發掘,終於證實曾國在春秋時期的存在。


    曾姬無恤壺,按照專家推測同型兩件,應該有一對,有銘文39字,當年隻發現一個,還有一個不知所蹤,沒想到居然在這裏?


    “國寶,絕對國寶!”


    上次防空洞就找到九件青銅器,每件都帶銘文,這次又有一件,湊成十件,十全十美。


    “先生,您看!”


    黑虎從其他箱子拿出黑布包,打開遞過來,聞一鳴接過笑道:“血沁玉蟬?應該是九竅玉中工藝最精湛的口含玉。通常都是玉蟬,古人迷信蟬能脫皮重生,所以用來塞進嘴裏隨葬。”


    用水清理完,玉質乃上等羊脂,更為難得還是真正血沁古玉,隻不過被外麵的薄薄的土沁給擋住,隻要盤幾天,就能恢複原狀。


    要知道帶血沁的高古玉,可是任何玉器收藏愛好者的終極目標,因為相比土沁、水沁這些沁色,甚至是三沁色、四沁色還要難得,因為玉器有紅沁,則說明死者多是被活著捆綁,再活活用凶器殺死,流出的鮮血浸入玉器,成了名符其實的血沁。


    在秦代以後,用活人殉葬就已經基本消失,血沁的玉器形成和出土,自然是鳳毛麟角!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鼻尖上的寶藏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雅玩居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雅玩居士並收藏鼻尖上的寶藏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