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都鄉,黃巢窖!
大家來到玉山縣城,毗鄰江山從江朗山到玉山大約三個小時車程,有座山,相傳黃巢當年在此窖下大批財寶,故稱黃巢窖。
現在還是一片世外桃源,風景秀麗民風淳樸,山上依然有野豬等山獸出沒。山上有石窟洞,當地百姓把它叫做老虎洞。
聞一鳴站在山頂朝北麵縣城方向望下去,指著山腰處有一丘一丘的糧田笑道:“傳說黃巢的大批珍寶因為征戰的原因無法帶走,就埋藏在此九九八十一丘糧田中的某塊田下麵。”
“當年插下自己的寶劍為記號,以備日後之用。傳說隻要數到剛好九九八十一丘田的時候,寶藏和寶劍就在那裏。”
“千年以來無數人用盡各種方法,每數一丘田的時候就插上一根棍子或是旗幟做記號,想數清楚這裏到底有多少丘田,有沒有傳說中的第八十一丘田?”
“奇怪的是,每每如此不是多了就是少了,怎麽也數不到九九八十一!”
“不會吧?我數數!”
黑鳳不信邪,走到高處,聚精會神開始數,可丘田層層疊疊,數目太多,很快數花眼,基本不知道數到多少?
聞一鳴哈哈大笑,既然是傳說中的寶藏,肯定有不少人試探過,要是容易找到早就輪不到自己。
直接放出金寶,這種事還是要靠小家夥,很快發現目標,居然不在丘田裏。
眾人來到離丘田很遠的偏僻山穀,看著黑虎幾人挖出的寶箱,黑鳳不爽道:““哼,早就說什麽傳說根本都是騙人的!”
“那也不一定,說不定當年這裏也是丘田的一部分,隻不過滄海桑田,物是人非罷了。”
聞一鳴笑著,能找到寶箱就行,打開箱子,裏麵有很多白玉片,中間夾在著縷縷金絲。
“珠襦玉匣!”
聞一鳴走上前,蹲下來拿起白玉片,全衣耗用玉片、金絲巨多,做工十分精細。玉片成衣後排列整齊,對縫嚴密,表麵平整,顏色協調,令人驚歎。
“說白了就是金縷玉衣,漢代,玉衣也稱玉匣,是皇帝和高級貴族死後穿用的殮服,外觀與人體形狀相同。”
“漢代人認為玉是山嶽精英,將金玉置於人的九竅,精氣不會外泄,能使屍骨不腐,可求來世再生,所以用於喪葬的玉器在漢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優質羊脂白玉片進行選料、鑽孔、拋光等十多道工序的加工,並把玉片按照人體不同的部分設計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狀,再用金線相連。製作一件中等型號的玉衣所需的費用幾乎相當於當時上千戶中等人家的家產總和。”
眼前這件金縷玉衣保存完好,應該是黃巢從漢武帝墓裏弄出來,至今出土過的漢墓共有十八座,而金縷玉衣墓隻有八座。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滿城一號墓出土的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用一千多克金絲連綴起2498塊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個工匠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完成。整件玉衣設計精巧,作工細致,是曠世難得的藝術瑰寶。
“小心!”
就在黑虎幾人往外搬金縷玉衣的時候,突然聞一鳴好像看見什麽,趕緊阻止道:“下麵還有東西!”
小心翼翼從金絲中翻出一件半透明的紗衣,吃驚道:“素紗襌衣?”
慢慢把紗衣全部拿出來,長快兩米,由上衣和下裳兩部分構成。交領、右衽、直裾。麵料為素紗,緣為幾何紋絨圈錦。
“這麽薄?”
黑鳳驚歎的看著陽光下幾乎透明的紗衣,絲縷極細,真可謂薄如蟬翼、輕若煙霧,且色彩鮮豔,紋飾絢麗。
“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的紗衣,用料約2.6平方米,重僅49克,還不到一兩,是世界上最輕的素紗襌衣和最早的印花織物。”
聞一鳴感歎道:“應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絕,地鋪白煙花簇霜。”
“我以為白居易在《繚綾》詩中描寫的那飄渺如霧般輕盈,晶瑩如水般剔透的繚綾,不過是藝術誇張,可現在才發現,名不虛傳!”
這話本不是瞎說,據專家研究素紗襌衣,絲織學對織物的蠶絲纖度有專用計量單位,叫旦。每九千米長的單絲重一克,就是一旦。
旦數越小,則絲纖度越細。經測定素紗襌衣的蠶絲纖度隻有10.2至11.3旦,而現在生產的高級絲織物還有14旦,足見漢代繅紡蠶絲技術的高度發展。
“都說古人守舊封建,根本就是騙人!”
黑鳳突然想起什麽,看著薄如蟬翼的紗衣,有些臉紅道:“我看這比咱們現在的維密都透明,女人要是穿上……”
“哈哈哈,有道理!”
眾人哄堂大笑,聞一鳴擺擺手,笑道:“詩經記載:衣錦衣,裳錦裳。學者認為古代貴婦們喜歡在色彩豔麗的錦袍外麵罩上一層輕薄透明的襌衣,使錦衣紋飾若隱若現,朦朦朧朧,不僅增強層次感,更襯托出錦衣的華美與尊貴。迎風而立,徐步而行,飄然若飛,極現女性的柔美。”
“不過你這麽一說,說不定……是不是?”
“先生,您……”
黑鳳俏臉通紅,看著眾人似笑非笑的表情,害羞的趕緊轉身離開,大家又是一陣大笑。
聞一鳴小心翼翼收起紗衣,這可是國寶,馬王堆出土過兩件,在湘南博物館展出。當年博物館曾委托金陵雲錦研究所,複製過重49克的素紗襌衣。
但該研究所複製出來的第一件素紗襌衣的重量超過80克,後來專家共同研究才找到答案,原來現在的蠶寶寶比幾千年前的要肥胖許多,吐出來的絲明顯要粗、重,所以織成的衣物重量太多。
緊接著專家們著手研究一種特殊的食料喂養蠶,控製蠶寶寶的個頭,再采用這些小巧苗條的蠶寶寶吐出的絲複製素紗襌衣,終於織成一件49.5克的仿真素紗襌衣,這一研究竟耗費專家們13年的心血!
更倒黴的是1983年博物館被一個叫許反帝的青年搶劫,六個展櫃被砸,30多件珍貴文物被盜,其中就有紗衣。可惜48g的那件在追繳的過程中被毀,49克的追回,但也嚴重毀壞,現在才被修複。
也就是說自己手裏的這件,是世界上最完整的素紗襌衣,加上金縷玉衣,又是兩件鎮館之寶。
大家來到玉山縣城,毗鄰江山從江朗山到玉山大約三個小時車程,有座山,相傳黃巢當年在此窖下大批財寶,故稱黃巢窖。
現在還是一片世外桃源,風景秀麗民風淳樸,山上依然有野豬等山獸出沒。山上有石窟洞,當地百姓把它叫做老虎洞。
聞一鳴站在山頂朝北麵縣城方向望下去,指著山腰處有一丘一丘的糧田笑道:“傳說黃巢的大批珍寶因為征戰的原因無法帶走,就埋藏在此九九八十一丘糧田中的某塊田下麵。”
“當年插下自己的寶劍為記號,以備日後之用。傳說隻要數到剛好九九八十一丘田的時候,寶藏和寶劍就在那裏。”
“千年以來無數人用盡各種方法,每數一丘田的時候就插上一根棍子或是旗幟做記號,想數清楚這裏到底有多少丘田,有沒有傳說中的第八十一丘田?”
“奇怪的是,每每如此不是多了就是少了,怎麽也數不到九九八十一!”
“不會吧?我數數!”
黑鳳不信邪,走到高處,聚精會神開始數,可丘田層層疊疊,數目太多,很快數花眼,基本不知道數到多少?
聞一鳴哈哈大笑,既然是傳說中的寶藏,肯定有不少人試探過,要是容易找到早就輪不到自己。
直接放出金寶,這種事還是要靠小家夥,很快發現目標,居然不在丘田裏。
眾人來到離丘田很遠的偏僻山穀,看著黑虎幾人挖出的寶箱,黑鳳不爽道:““哼,早就說什麽傳說根本都是騙人的!”
“那也不一定,說不定當年這裏也是丘田的一部分,隻不過滄海桑田,物是人非罷了。”
聞一鳴笑著,能找到寶箱就行,打開箱子,裏麵有很多白玉片,中間夾在著縷縷金絲。
“珠襦玉匣!”
聞一鳴走上前,蹲下來拿起白玉片,全衣耗用玉片、金絲巨多,做工十分精細。玉片成衣後排列整齊,對縫嚴密,表麵平整,顏色協調,令人驚歎。
“說白了就是金縷玉衣,漢代,玉衣也稱玉匣,是皇帝和高級貴族死後穿用的殮服,外觀與人體形狀相同。”
“漢代人認為玉是山嶽精英,將金玉置於人的九竅,精氣不會外泄,能使屍骨不腐,可求來世再生,所以用於喪葬的玉器在漢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優質羊脂白玉片進行選料、鑽孔、拋光等十多道工序的加工,並把玉片按照人體不同的部分設計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狀,再用金線相連。製作一件中等型號的玉衣所需的費用幾乎相當於當時上千戶中等人家的家產總和。”
眼前這件金縷玉衣保存完好,應該是黃巢從漢武帝墓裏弄出來,至今出土過的漢墓共有十八座,而金縷玉衣墓隻有八座。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滿城一號墓出土的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用一千多克金絲連綴起2498塊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個工匠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完成。整件玉衣設計精巧,作工細致,是曠世難得的藝術瑰寶。
“小心!”
就在黑虎幾人往外搬金縷玉衣的時候,突然聞一鳴好像看見什麽,趕緊阻止道:“下麵還有東西!”
小心翼翼從金絲中翻出一件半透明的紗衣,吃驚道:“素紗襌衣?”
慢慢把紗衣全部拿出來,長快兩米,由上衣和下裳兩部分構成。交領、右衽、直裾。麵料為素紗,緣為幾何紋絨圈錦。
“這麽薄?”
黑鳳驚歎的看著陽光下幾乎透明的紗衣,絲縷極細,真可謂薄如蟬翼、輕若煙霧,且色彩鮮豔,紋飾絢麗。
“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的紗衣,用料約2.6平方米,重僅49克,還不到一兩,是世界上最輕的素紗襌衣和最早的印花織物。”
聞一鳴感歎道:“應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絕,地鋪白煙花簇霜。”
“我以為白居易在《繚綾》詩中描寫的那飄渺如霧般輕盈,晶瑩如水般剔透的繚綾,不過是藝術誇張,可現在才發現,名不虛傳!”
這話本不是瞎說,據專家研究素紗襌衣,絲織學對織物的蠶絲纖度有專用計量單位,叫旦。每九千米長的單絲重一克,就是一旦。
旦數越小,則絲纖度越細。經測定素紗襌衣的蠶絲纖度隻有10.2至11.3旦,而現在生產的高級絲織物還有14旦,足見漢代繅紡蠶絲技術的高度發展。
“都說古人守舊封建,根本就是騙人!”
黑鳳突然想起什麽,看著薄如蟬翼的紗衣,有些臉紅道:“我看這比咱們現在的維密都透明,女人要是穿上……”
“哈哈哈,有道理!”
眾人哄堂大笑,聞一鳴擺擺手,笑道:“詩經記載:衣錦衣,裳錦裳。學者認為古代貴婦們喜歡在色彩豔麗的錦袍外麵罩上一層輕薄透明的襌衣,使錦衣紋飾若隱若現,朦朦朧朧,不僅增強層次感,更襯托出錦衣的華美與尊貴。迎風而立,徐步而行,飄然若飛,極現女性的柔美。”
“不過你這麽一說,說不定……是不是?”
“先生,您……”
黑鳳俏臉通紅,看著眾人似笑非笑的表情,害羞的趕緊轉身離開,大家又是一陣大笑。
聞一鳴小心翼翼收起紗衣,這可是國寶,馬王堆出土過兩件,在湘南博物館展出。當年博物館曾委托金陵雲錦研究所,複製過重49克的素紗襌衣。
但該研究所複製出來的第一件素紗襌衣的重量超過80克,後來專家共同研究才找到答案,原來現在的蠶寶寶比幾千年前的要肥胖許多,吐出來的絲明顯要粗、重,所以織成的衣物重量太多。
緊接著專家們著手研究一種特殊的食料喂養蠶,控製蠶寶寶的個頭,再采用這些小巧苗條的蠶寶寶吐出的絲複製素紗襌衣,終於織成一件49.5克的仿真素紗襌衣,這一研究竟耗費專家們13年的心血!
更倒黴的是1983年博物館被一個叫許反帝的青年搶劫,六個展櫃被砸,30多件珍貴文物被盜,其中就有紗衣。可惜48g的那件在追繳的過程中被毀,49克的追回,但也嚴重毀壞,現在才被修複。
也就是說自己手裏的這件,是世界上最完整的素紗襌衣,加上金縷玉衣,又是兩件鎮館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