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講之暢然,言之快意,一語一句隨口而摘,這般道言,那般感悟,噴湧而出,似如連綿無際。台下修士或麵露笑意如癡如醉,或搖頭晃腦沉沉欲昏,一道眾生,百態之像。
直至後來,絕大多數修士不得不再次將六識封閉,不敢觸及妙音分毫,非大毅力大悟性者,全無所得。若單有悟性而無毅力,隻覺玄音雖妙卻懵懵懂懂,似是而非。若是單有毅力而無悟性,反倒更為不妙,神魂翻騰不得清寧,即便有金光庇佑也是遭罪。
然諸多宗師聞之皆津津有味,隻覺言語字字觸及本心,委實大妙,著實上佳!
兩日對兩日,四日時光一恍而過,無心有意,韓非所用時長恰與宋淵相應。
及至金烏複起,蒼穹再明,玄音戛然而止,有得者心突淒淒,若有所失,未懂者神魂一清,終歸平靜。
眾人忙起身,再次三拜之,口唱謝言,感念恩德。
韓非也不顧他人,偏首望向宋淵,恰巧他亦望來,四目相視,炯炯如焗,似如電光火花瞬間交錯碰撞。
當兩人目光相接,眾人心中不由一震!
韓非輕拂衣衫,及正體態,微微一拜,輕語而詢:“敢問道友之性,以何為本?”
宋淵還禮,朗朗而言:“自心明為之性。”
韓非複問道:“心以何盡性?”
宋淵答道:“心者,吾念之源也,有小我之慮,有大我之念,有無我之思……於己近道,於門人近道,於天下眾修近道……不偏聞……不偏己,不偏人。”
韓非默而凝神,直視宋淵,見其麵容誠懇,肅坐以待,不由緩緩而言:“道友如此胸懷,吾自佩也。”
場中諸位宗師真人聞聽此言,皆默然不語,沉思其間。
韓非講道前後兩次發問,一問宋淵之誌,二問宋淵之心,其人皆堂堂作答,無偏執,無閃躲,以一言而證己之誠,此番舉動,倒是讓人安心不少……
此時韓非複又發問,卻隻是道意感悟,二人對問對答,才真正進入對辯之時。
……
觀石柱之上,二人妙語連珠,思慮之疾,此時對辯自不似講道,將疑難一一言明,能做舒緩而有度。
現時台下修士全心貫注,勉力而為,神念飛速運轉思慮,竟也跟之不及……
宋淵韓非之間,並未用真元運轉,靈氣感於玄言,卻異像頻頻而起,又有仙鶴引之而來,圍繞翩翩而舞。隻聞陣陣妙音,俱是晦澀難懂,二人你來我往,台下眾修時而如沐季春之風,溫而舒緩,時而如墮寒冰之窖,刺骨難忍,個中滋味,實是難以用言語敘述……
有天資奇高者,悟性奇佳者,略聽片言,得之一二真意,便覺益用受之不盡。愚鈍者隻覺兩家皆有道理,卻皆不能通,幸好金光護念,神魂得一平靜。唯還丹宗師尚好,聞聽兩人所講所辯,隻覺句句皆妙,字字皆佳,心神隨之起伏不定,上下騰落。
韓非與宋淵早已無心神顧慮他人,句句道意緩緩而出,兩者相互碰撞,天地似是為之一變!
韓非出口奇思妙想,一語言天機,一語論人道,似如龍飛鳳舞,一波三折,浪濤洶湧。
宋淵言辭極為銳利,鋒芒畢露,絲毫不做相讓。
兩人坐於高高石柱之上,針鋒相對,卻麵帶微笑,舌燦蓮花,看不出一絲煙火氣。
二人每一言一語皆精準異常,妥帖適極,每音吐露,皆有讓人心神俱震,恍然所感一般。如此疾速對論之中,千言萬語瞬息而過,卻無一絲多餘贅述。
修士心神雖然龐大,但道韻繁雜至極,極難領悟,二人這般言談卻好似無所不包,實是難以置信。
更令人佩服的是,二人每言一出,餘者皆不知意圖如何,再聽片刻,才明白所言之意,直至論述完畢,心中方有雛形勾勒,才大致明了這些微妙至毫厘的言語作想。
其中不少還丹宗師亦不得不承認,正在對論的二人,在諸多方麵,遠遠超越他們,以往很多感覺不可思議之論,現今一一被二人論述對證。
……
……
韓非與宋淵之辯論,蘊含還丹浩渺,其間有深有淺,有玄有奧,不單聽眾受益良多,收獲頗大的反是兩人。
若是自身閉門苦思,某些雜難困惑怕數年能通曉悉明已是不易。這番論而碰撞,卻思路頻生,順勢解決諸多結難,也是正因曆經多年疑問沉澱,才一時間如此迸發,若是天天這般,反倒成了空談,無一助益。
兩人積累過深,上下通觀隻是尋常,宋淵有宗門底蘊支撐,韓非則師承淵源極深,所以俱是道山學海,沈博絕麗。最難能可貴的是,修行至今,道心之堅,信念之深,卻又能不局思維,廣而納思,大道三千,條條可通,然有些曲折,有些平坦,人行不同,則妙法亦是不同,正如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不可一概而論。此是修為差距,眼界差距,更是理念差距,因而不由餘者不做佩服。
直至後來,絕大多數修士不得不再次將六識封閉,不敢觸及妙音分毫,非大毅力大悟性者,全無所得。若單有悟性而無毅力,隻覺玄音雖妙卻懵懵懂懂,似是而非。若是單有毅力而無悟性,反倒更為不妙,神魂翻騰不得清寧,即便有金光庇佑也是遭罪。
然諸多宗師聞之皆津津有味,隻覺言語字字觸及本心,委實大妙,著實上佳!
兩日對兩日,四日時光一恍而過,無心有意,韓非所用時長恰與宋淵相應。
及至金烏複起,蒼穹再明,玄音戛然而止,有得者心突淒淒,若有所失,未懂者神魂一清,終歸平靜。
眾人忙起身,再次三拜之,口唱謝言,感念恩德。
韓非也不顧他人,偏首望向宋淵,恰巧他亦望來,四目相視,炯炯如焗,似如電光火花瞬間交錯碰撞。
當兩人目光相接,眾人心中不由一震!
韓非輕拂衣衫,及正體態,微微一拜,輕語而詢:“敢問道友之性,以何為本?”
宋淵還禮,朗朗而言:“自心明為之性。”
韓非複問道:“心以何盡性?”
宋淵答道:“心者,吾念之源也,有小我之慮,有大我之念,有無我之思……於己近道,於門人近道,於天下眾修近道……不偏聞……不偏己,不偏人。”
韓非默而凝神,直視宋淵,見其麵容誠懇,肅坐以待,不由緩緩而言:“道友如此胸懷,吾自佩也。”
場中諸位宗師真人聞聽此言,皆默然不語,沉思其間。
韓非講道前後兩次發問,一問宋淵之誌,二問宋淵之心,其人皆堂堂作答,無偏執,無閃躲,以一言而證己之誠,此番舉動,倒是讓人安心不少……
此時韓非複又發問,卻隻是道意感悟,二人對問對答,才真正進入對辯之時。
……
觀石柱之上,二人妙語連珠,思慮之疾,此時對辯自不似講道,將疑難一一言明,能做舒緩而有度。
現時台下修士全心貫注,勉力而為,神念飛速運轉思慮,竟也跟之不及……
宋淵韓非之間,並未用真元運轉,靈氣感於玄言,卻異像頻頻而起,又有仙鶴引之而來,圍繞翩翩而舞。隻聞陣陣妙音,俱是晦澀難懂,二人你來我往,台下眾修時而如沐季春之風,溫而舒緩,時而如墮寒冰之窖,刺骨難忍,個中滋味,實是難以用言語敘述……
有天資奇高者,悟性奇佳者,略聽片言,得之一二真意,便覺益用受之不盡。愚鈍者隻覺兩家皆有道理,卻皆不能通,幸好金光護念,神魂得一平靜。唯還丹宗師尚好,聞聽兩人所講所辯,隻覺句句皆妙,字字皆佳,心神隨之起伏不定,上下騰落。
韓非與宋淵早已無心神顧慮他人,句句道意緩緩而出,兩者相互碰撞,天地似是為之一變!
韓非出口奇思妙想,一語言天機,一語論人道,似如龍飛鳳舞,一波三折,浪濤洶湧。
宋淵言辭極為銳利,鋒芒畢露,絲毫不做相讓。
兩人坐於高高石柱之上,針鋒相對,卻麵帶微笑,舌燦蓮花,看不出一絲煙火氣。
二人每一言一語皆精準異常,妥帖適極,每音吐露,皆有讓人心神俱震,恍然所感一般。如此疾速對論之中,千言萬語瞬息而過,卻無一絲多餘贅述。
修士心神雖然龐大,但道韻繁雜至極,極難領悟,二人這般言談卻好似無所不包,實是難以置信。
更令人佩服的是,二人每言一出,餘者皆不知意圖如何,再聽片刻,才明白所言之意,直至論述完畢,心中方有雛形勾勒,才大致明了這些微妙至毫厘的言語作想。
其中不少還丹宗師亦不得不承認,正在對論的二人,在諸多方麵,遠遠超越他們,以往很多感覺不可思議之論,現今一一被二人論述對證。
……
……
韓非與宋淵之辯論,蘊含還丹浩渺,其間有深有淺,有玄有奧,不單聽眾受益良多,收獲頗大的反是兩人。
若是自身閉門苦思,某些雜難困惑怕數年能通曉悉明已是不易。這番論而碰撞,卻思路頻生,順勢解決諸多結難,也是正因曆經多年疑問沉澱,才一時間如此迸發,若是天天這般,反倒成了空談,無一助益。
兩人積累過深,上下通觀隻是尋常,宋淵有宗門底蘊支撐,韓非則師承淵源極深,所以俱是道山學海,沈博絕麗。最難能可貴的是,修行至今,道心之堅,信念之深,卻又能不局思維,廣而納思,大道三千,條條可通,然有些曲折,有些平坦,人行不同,則妙法亦是不同,正如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不可一概而論。此是修為差距,眼界差距,更是理念差距,因而不由餘者不做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