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蟾精貪心欺天帝李郎思凡入人間
搶難多讓功,路窄他先行。
方便別人處,便是為己爭。
上回說到一蟾精見精氣奔突,暗喜天賜良機,於是化作老道來到李家,三言兩語騙了李淳,將那孩兒吞下。那腹中嬰兒正是精氣所結,隻不過如今結在人胎之內,運轉不出,十分力道早已弱了九分。因此能被蟾精吞下。蟾精知道眾神尚在雲端,不敢久留,於是抱起嬰兒便走,剛邁出門檻,便一口將嬰兒吞了,化做一道黑風而去。
紫微大帝怒目圓睜:“真是世道無常!我等諸神俱在此地,竟有妖魔膽敢出來作祟?豈不是欺我等無能!五將聽令,速速擒來,查明是何妖物!”天蓬元帥、天猷元帥、翊聖將軍、真武將軍、黑煞將軍領命,率部眾前去擒那蟾精。那蟾精不敢停留,駕疾風急奔,不想腹中嬰兒猶如一團烈焰,燒的蟾精好似烈火焚身、痛苦不堪,直覺體內法力頓失,沒飛多遠便猛地跌倒在山坳之中。天蓬元帥等趕來,命天兵將那蟾精綁個結實。那蟾精無力反抗,心想萬不能將嬰兒獻出,遂編出一套謊言,心想已然吞下精氣,待吸進了精氣,再做計較。
天蓬元帥等將蟾精綁到紫微大帝駕前。紫微大帝見此人衣衫不整,麵目暗紅,須髯亂簇,發鬢斑白,形容猥瑣,似乎受了重創。紫微大帝喝道:“何方妖孽,敢欺天神?”那老道跪倒:“參見紫微大帝。”紫微大帝納悶:如此一小小妖物見了孤居然不抖似篩糠,必不是一般的精怪。於是問道:“你是何方妖怪?”那老道言道:“我乃是上古年間的蟾蜍,因盤古開天辟地之時從混沌中躍出,因行動遲緩恐被人傷,所以蟄伏洞穴以修身學道。一轉幾萬年,不想卻錯過了薑太公的封神之際,懊悔不已。今日地動山搖,我恐人間有難,特出來查看,以度世人。不想竟見一靈光投轉人世,小妖特來擒拿,恐他傷及世人。”紫微大帝慍色道:“一派胡言,這裏有無數天將在此,何須你多此一舉,你細細道來實情,或可免你一死!”那老道說道:“請紫微大帝明鑒,小的卻是句句實情。小的已奮不顧身將靈童殺死,便在山坳,請大帝派人查驗,一看便知。”
這時隻見南天門鎮守元帥李興霸駕雲疾步而來,待放開了天羅地網,近前言道:“啟稟大帝,剛剛花果山上一山石曆經千年精華,化作一猴從石中迸出,驚動天庭。玉帝傳旨,各路神仙要各守宮觀道場,以防生變,已命千裏眼、順風耳再探。玉帝恐此石猴為精氣所化,特請大帝回宮定奪。”紫微大帝聽的驚訝:“將蟾精綁定,命二郎神引照妖鏡照之。”經照妖鏡一照,果見是一蟾精所化。紫微大帝問道:“那孩童何在?”蟾精一指遠處山坳:“那便是孩童,出生之時借精氣方才轉世。我恐怕世間因此遭受磨難,故而舍命前來擒拿,打算獻與天宮,不想出門之時望見眾神威儀,一時羞愧,故想走脫。誰知一時疏忽,將此孩兒摔倒,竟然死去。望眾神體諒我一片赤誠之心,寬恕小人!”紫微乃命二郎神去取照妖鏡,再看所生男童是否是精氣所結。
待二郎神用照妖鏡複對那童屍照去,果然是肉體凡胎,哪有什麽靈氣?紫微大帝令諸神再查,仍不見精氣蹤影,於是留二郎神在此巡守,命諸神各回道場,聽候調令。太白金星上前與紫微大帝耳語幾句,紫微大帝眉頭緊皺,隨後點頭。於是太白金星問清蟾精道場所在,隨諸神回天宮去了。
原來這蟾精確是盤古開天辟地時的蟾蜍,因舜帝在之時出來作祟,引天河之水灌到人間,才使世界陷入滅頂之災。舜帝命鯀治水,鯀因治水不利被舜帝殛於羽山。鯀死後屍骨不腐,有百鳥啄毛覆之,三年之後禹從鯀腹中生出,乃受命治水。及成,又將蟾蜍收伏,鎮壓於無量山之中。直到此時精氣泄漏,引得地動山搖,才使蟾精得以逃出。剛一出來,便望見眾神下界,還以為是來擒他,慌忙逃竄。心想被壓的這幾千年來,自己法力並無見長,隻好尋捷徑彌補。於是決定每日吃下一個百日內的嬰兒,以壯法力。按陰律,人死後要經五百年方能轉世投胎,出生百日內的嬰兒自有五百年的修為,待長到一歲以外,雙眼便不能看到神鬼,便成了凡胎。這一日剛剛掠來一個嬰兒,便見精氣被禽獸追趕,一時心情悲喜交集,心想終可有了出頭之日,便攜了嬰兒追趕。那嬰兒怎敵得住這萬年精怪身上的毒氣,稍刻便死去了,那蟾精扔在山坳裏的童屍便是此童。
那蟾精謝過眾神,知此地有二郎神駐守,不敢久留,急忙奔南遁去。可苦了李淳,眼見妻子將產,卻天生異象,無數鳥獸布滿庭院,連開水都燒不得。幸得自己懂得醫術,乃請老母助產,不想待子出生妻子便死了。待異象過後,李母撫著兒媳身體,悲痛不已,良久,對李淳說道:“你婦腹中還有一子,卻也是胎死腹中。”那李家母子緣何得知,腹中之子才是李德。
原來離薊州不遠,有一盤山,山上有一洞,蟾精便想以此為道場。蟾精望山而來,隻是身如烈火,行得越來越慢。原來蟾精吞下孩童,不想體內真氣竟被精氣漸漸吸取,眾神麵前又不敢吐露實情,隻好強忍痛苦,到了山上,腹中疼痛實在難忍,身體力氣好似被吸盡一般,腳下一軟,癱倒在地,不由的翻滾呻吟。忙把吞入腹中的嬰兒吐出,隻見這嬰兒竟然毫發無損,蟾精氣急,心想這般怎好,既失了萬年的真氣,又得不到精氣,豈不是忙碌了一場,為他人做了嫁衣?於是提起嬰兒,要往洞內而去,打算將嬰兒投入爐中,煉成丹藥,再服不遲。誰想就在一刹那,隻見一團烏雲疾馳而來。原來是一隻巨大的蝙蝠,還未等蟾精看清,一隻大翅已經將蟾精掀倒,抓起嬰兒飛馳而去。那蟾精怎肯罷休,欲駕風追來,怎奈元氣大失,駕不得風,便隻得看著蝙蝠漸行漸遠,卻也無可奈何,氣的蟾精暴跳如雷:“賊蝙蝠,我定要生扒你皮,活吃你肉!”
話說那蝙蝠不是他物,也是盤古開天辟地時的精怪,後得道修煉成人形,喚作張果。盤古開天之時,世上本有六隻精怪:烏鴉、玉兔、蝙蝠、白蝶、蟾精、巨龜。那烏鴉有三隻巨爪,能上天下海,那玉兔有三隻眼睛,能棲於水陸。盤古擔心二精怪作亂人間,便在羽化之前分別將他們投於雙眼之中,化作日、月之精。那蝴蝶因後來上天宮偷食花蕊,被王母坐下青鸞啄死,精氣不散,轉世投胎成為莊周。那巨龜忠義,在天漏之時,獻四足支天,身形化作世間的矛與盾,隻有這蟾精和蝙蝠得以修行至今。
那盤古開天之時,神斧鋒利,刃鋒之光恰好波及蝙蝠雙目,從此蝙蝠在日間如同眼盲,視物不見。唯在夜晚才可辨別東西。盤古心感歉疚,於是號令世間:他禽不可在夜出沒,隻許蝙蝠子孫在夜覓食。後人仿詩為證曰:
盤古開天至偉功,辟分清濁恩無窮。
斧威三界絕一利,寒光影裏眼迷蒙。
蝙蝠受過蒙恩賜,飛禽厲鳥莫與爭。
福傳子孫千萬代,無盡肴食暗夜中。
那蝙蝠感念盤古大帝的恩德,雖在人間行善修為,見堯帝仁心愛民,因此出山輔佐堯帝治理天下,曾被封為侍中之職。在封神之後因輩分被封為福君,與蓬萊三仙之一的福星專職人間賜福。福君感念盤古的恩情,便一直在天地之間修行。隻因這執掌賜福的二仙皆是寬仁厚德之人,因此人間福帛綿長,百姓尊崇之至。人間福祿壽喜財五美事,那福便占第一位。倘若無福,後四者便不能消受。因此人間崇拜福君,勝過他神。誰知嬴榮大鬧靈壇,泄露了精氣,福君便尾隨而至,見一直有天兵在上,不敢妄動,知道蟾精要將男童煉丹,方才出手奪了。
單說二郎神依舊在薊州巡視,又遍遣草頭神下界巡查,竟不見那精氣藏身之處,不幾日,便被召回,責令駐守灌江口。倒是那蟾精在洞中修養數日,雖是被精氣吸取了萬年道行,但修養幾日之後,又出去捕食十數個百日內的嬰兒,漸漸恢複了元氣,正要尋福君報仇,便有天官降至,封其為善財使者,蟾精便隨天官赴任去了。
福君將嬰兒帶到海上一島,此島之名取自老君真經“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是為希夷島,此處有一巨崖,崖上一洞,乃是福君的道場,喚作洞天福祉,乃是玉帝順承盤古大帝意願,恩賜此地。雖此地有土地、山神、河伯、樹仙,卻是不能轄管此地,隻是協助福君共建福祉。這些仙官也樂得逍遙,整日裏飲茗對弈,對島上之事不聞不問,福君向來仁厚,與眾仙官倒也融洽。但見那洞天福祉,好生悠然,後人仿詩為證:
海外仙居逍遙京,四時春暖沐煦風。
日月熙照花香漫,風雲恬靜濤不驚。
芍藥牡丹爭鬥豔,白鶴黃鹿偎並行。
奇石林立布橫嶺,流水纏綿潤古鬆。
淺塘岸上楊柳綠,薄渡水中芙蓉紅。
絕無瘟殃旱澇惡,不聞殺戮幹戈聲。
暗夜真珠照真誥,清晨金錘扣金鍾。
何愁霧漫並雲卷,莫管斜雨與天晴。
喝風飲露無憂慮,吐納煉丹自從容。
少思煩惱黑發密,長修正果白日升。
近身嫻靜足瀟灑,遠離是非享太平。
不睬權貴王公位,自在悠然號仙翁。
世人庸庸徒爭利,凡夫碌碌為奪名。
錦衣耀耀光門戶,枯草荒荒罩墳塋。
縱使兢兢多算計,難逃恢恢眾神明。
若能放下私心欲,便可樂享一身輕。
這洞天福祉中卻有無上玄機。洞口有如巨大美玉塞滿洞身。由外往裏看,洞內物什皆是倒置,從裏往外看,卻是與常無異。原來福君盡享尊榮,可尊王不覲,洞中之事可自行為之,此洞不歸眾神所管,三界神等不可擅自進洞。也因此洞玄機,此後天下蝙蝠以祖為例,棲息之時,均將身體倒掛。
那福君將嬰兒帶入此洞,悉心調養,漸漸嬰兒長大,喚作公子李郎,那福君自稱老奴。因終日服用仙品,李郎從小便身強力壯,聰明異常。隻是福君不曾授得些許仙術,那精氣困在人身之內,不得施展。那洞天福祉遠離塵囂,卻是一方淨土,不覺已過了三百餘年。李郎久看那洞中玉鏡,偶爾便能映出人像,依稀可見一少年處於人群之中,時而歡欣、時而憤怒,見那地方物阜民豐、繁花似錦,雖不比這希夷道景色別致,卻也另有一番風味。李郎問福君道:“隻是不知這是何方?”老福君言道:“這便是人間。”李郎歡喜,言道:“人間如此美好,我等何不在人間修為?”福君道:“美醜皆因心意。熟識之,美亦不美;鮮聞之,醜亦不醜。那人間雖有景致,亦藏凶險。名利二害,徒增喧鬧,不宜我仙家清修。”李郎年幼,哪知這其中利害,早對那人間魂牽夢繞。過了數月,再望見玉鏡中映出人間景致,便央求老福君道:“福君,我想到人間一遊,不知福君肯容許否?”福君道:“人間險惡,雖是我仙家脫離輪回,若是到了人間,亦要受因果之製,徒增煩惱,還是不去為妙。”李郎漸漸長大,踏遍希夷島上,早已厭煩,想那凡人孩提之時,無不期盼嚐識新物,又怎能安心守在這方寸之地。又過月餘,李郎跪拜懇請老福君應允遊覽人間。老福君道:“這希夷島四維,俱是無邊大海,如何渡得這蒼茫大海?”李郎反問道:“老福君何不借我白驢渡得海去?”老福君言道:“我那紙驢可不食不飲,日行十萬裏,行則噴水念咒,收則折疊入懷。隻是一樣,這紙驢不能沾水,否則便頹作一團。”李郎言道:“老福君能遊曆天下,卻不知所用何法?倘若能將此法授我,我便可渡得過去。”老福君無奈,隻得言道:“看來也是天意使然,老奴不得逆天而行。隻是你在此三百餘年,老奴隻授你些修心養氣之法,不敢授你仙家道法,唯恐誤了你。如今你執意要往,隻需記住老奴三句忠告:其一,不可逞強出頭;其二,不可道出你的來曆;其三,倘若有難,速速返回。此三句務須牢記。老奴此處有護身法寶一件,可助你過海,隻是不能授你其他妙用。”言罷,將懷中漁鼓遞與李郎,並授了禦使的口訣。
李郎心下快意,連忙祭起,隻聽得耳邊呼呼風過,腳下早已越過山川河澤,越洋而去。看來凡人向往仙神,確是愜意,後人仿詩證曰:
凡人修道迷朱丹,拋家舍業棄田園。
不知寒暑珍饈味,一心飛升白日仙。
掐指算定天下事,不招煩惱不用錢。
喝風飲露衣禽羽,山河萬裏一陣煙。
約過了一個時辰,但見前方高樓林立、人頭攢動,乃是齊魯之地一個集市。李郎心想,此處便是人間了,便卸了風,捧著漁鼓,來到集市之中。此時正是齊國繁盛之時,有賢相良臣當朝輔政,薄賦斂、省刑法,偃武修文、與民休息,以柔道治天下,因此百姓升平,千家樂業。世上之人,嚐遍紛亂之苦,因此盛世之時,人人樂道、和睦鄉裏,風化大開、物阜民豐,成為天下最為富庶之地。怎生景象?後人仿賦為證曰:
東嶽為尊,河水為貴,尊貴之瑞,是為齊土。
倚勞麓而朝海,奉三水而善民。看彤日之蒸蒸,觀星河之澹澹。由周興之撰冊,至五霸之爭鳴,從無名之濱域,到貫耳之福祉,千年文明孕育其中,萬載滄桑曆經其裏。雖誇高山險峻、長河大川,亦有涓涓細水,潤物無聲;雖現海闊無垠、綿延萬裏,亦是魚米之地,處處生香。春來楊柳、夏送荷花、秋添碩果、冬與銀妝。
千年古樹,根書銘、幹刻記、枝畫流年,葉舞變換。雖經災劫磨難,依舊蓬勃長青,追溯魯莒會盟,實為天下第一銀杏;萬裏黃河,堤暢遠,岸貫遙,橋承天塹,筏通迢迢。盈滿則生魚蝦,不足則長良田,摘引河清海晏,共祝國泰民安。
齊南天險,戰略要衝。左右並駕二嶺,前後坐擁四山,三關縱深金湯固,百裏雄奇城中城。關樓高聳,巍峨壯麗,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峴山嵐氣升騰,沭水暮雲低迷。幸得將軍玄通在,十道長城退楚兵。
臨淄古城,海內名都,雄偉瑰麗,厚重沉穩。飛簷鬥拱之內,雕梁畫棟之間,彰顯鬼斧神工之妙;瓊台水榭之旁,鱗次櫛比之畔,成就空前絕後之功。百姓氣揚、家戶殷足,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蓋天下富庶之地,皆是鹽鐵鑄錢,故臨淄昌盛千年,亦不為奇。繁華盛世,名揚天下,百年興業,萬人同心,共建物阜民豐。百裏煙花,千名儒士,文章雍容、閑情雅致,步入古鎮,忘返流連。看城內車如流水,馬若蛟龍,知不虛也。
萬裏熱土,廣現比古世情,百萬百姓,多出麟角人物。太公開國,傳承萬世文明,桓公爭霸,威震百國歸附。先師曾聞韶於此,荀子曾祭酒三為,亞聖客居、管子興政、扁鵲懸壺、孫臏練兵,實可謂群賢畢至、天下歸心。大德高輩,呈入定坐化之德,顯好生大悲之善。修金剛身,為琉璃體,天下廣為傳頌,中土為之稱奇。昭顯齊國風土,樂善好施、厚德載物。一時間官吏清廉,恩威並義,重振華夏威儀。倘有廉吏西遊,便至朝野震動,老幼尊卑,無不扼腕捶胸,死後哀榮,莫過大也。郎中妙手,懸壺濟世,博百家之長,行回春之術。齊土百姓,久受征亂,然鋒從磨礪、香自苦寒,人人樂善,處處桃源。邊關將士,枕戈待旦,誌向護邦,烽火崢嶸多烈士,金戈鐵馬正塵寰。
千年沉澱,萬眾積累,齊國底蘊悠長。無需引經據典,何用旁征博論,自是遍地珠璣。昔曾有文人墨客,引高樓之上,倚欄高歌,唱人生千般美妙;看而今風發才子,青卷之內,由心而感,豪情舒就,抒仁義萬丈情懷。
鍾靈毓秀,鸞翔鳳集,齊國風物,放眼長量,追古撫今,多有奇誌。所謂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是也。
那李郎越看越愛,竟然忘了時間,看看日向西沉,方想起返回之意。卻在一瞥間,望見街角眾人圍觀。李郎好奇,擠進前去,一看究竟。原來是一乞丐跪地磕頭,旁邊躺著一具屍首用草席裹著。那地上鋪上一紙,上寫道:小女子再拜貴鄉仁義君子:小女子乃建安郡人士,隨夫前往冀州省親,不想半路遭遇水患,夫身遭溺、家資俱去,祈願貴鄉眾鄉黨施舍盤纏,返鄉葬夫。小女子感激不盡。
那女子也不說話,隻是一味磕頭哀嚎,人群中多人生了惻隱之心,紛紛解囊相助。亦有不為所動的,還在勸旁人道:“莫輕信了她,如今人心難測,誰又知其是不是行騙之人?況且這太平盛世,侯爺恩服四海,若是落難,便去尋那衙門便是,何必在此出頭露麵?”李郎心中暗罵,世上怎有這等惡俗之人,自己不行善也就罷了,還要勸止別人。隻聽旁人道:“確實如今世道好了,百姓有了衣食,更有餘錢施舍,便多出許多行騙之人,以此斂財。不過這乞丐中真真假假,倘若因有行騙者便不施與,恐耽誤了真乞丐一條性命,即便是其騙我,三兩文錢也不足為奇,與了他便是。”言罷扔了幾文錢下來。卻急了剛才說話之人:“我乃是好言相勸,省的你破費了幾文錢財?你平日裏隻吃得下粗茶淡飯,卻有閑錢養這樣的賊人!”那人道:“說來你偏不信,前些日我聽聞行商的外甥言說,雍州康樂城遭遇旱災,村婦李楊氏家中素來貧困,如今顆粒無收,家中尚有年邁高堂行坐不便,亦有四個兒女嗷嗷待哺,其夫早出晚歸,依舊不能溫飽。李楊氏無奈,隻得帶著眾子四處乞討。但那世間乞丐,有真者,亦有假者,真者無人憐見,假者錦衣玉食。因此眾人便要見了乞丐,便誣其假冒,無人施舍。那李楊氏上天無路入地無門,隻得與眾子飲下毒藥,那眾子腹痛,李楊氏不忍,竟然持刀將兒女砍死,而後自殘而死。數日後其夫亦服毒而死,隻剩下家中二老,無人照拂,淒淒待死。常言道,虎毒不食子,那李婦舉刀之際,尚不知如何難受。如今看著行乞的女子,若是真乞丐,便是施舍了幾文,行了善事,乃是功德一件。若其是假乞丐,無人因財餓死,豈不更是功德一樁?幾文錢去,買得了心靜,也是對己施舍。阿彌陀佛!”李郎側目觀看此人,不過是一尋常老嫗,竟有如此胸懷,也確是不易,隻是不知這乞丐到底真假。漸漸天黑,李郎便躲在遠處,望見四下無人,那婦人捅醒地上屍首,說了句話,隻見那地上屍首果然站起,拍拍衣土,卷起草席,與那婦人快步走去。李郎心下大驚,不想還有如此無恥之徒,到時錯怪了勸人不要施舍之人。
李郎本想上前揪住二人扭送官府,但老福君有言在先,諸事不可出頭,也隻得作罷。返身走去,行不多遠,便見一客棧小廝慌忙跑出,托著將要收館的郎中往店內跑。李郎好奇,也跟隨過去,那客棧中早圍滿了人,隻聽人們議論,原來兗州有個秀才喚作徐玉,進京趕考路過此地,投在客棧遇到一人喚作鄭先聰,自稱國子監監生,現補臨淄學政。因知曉徐玉家中貧困,朝廷有詔命,凡貧寒考生可得紋銀十兩資助。徐玉不信,那鄭先聰卻能說出徐玉名姓、籍貫、親屬等眾多事項。徐玉深信其言,想替父母分憂,因此按其言語將身上所帶盤纏悉數交與鄭先聰,盼望明日便可得朝廷資助,待過了考期,便有返鄉之資。怎奈那鄭先聰一去不返,令徐玉衣食無著,過了三日,亦不見回來,尋了那衙門也稱無有此人。徐玉哭告無方,並不知那鄭先聰哪裏人士。徐玉一時情急,竟然昏死,待眾人請來郎中,已是不治。
李郎聽了大怒,憤恨世上惡徒眾多,隻是應了福君之語,不能出頭。落下幾滴淚來,潸然出了客棧,信步而走。不覺已到了郊外,李郎剛想駕起漁鼓,卻隱約聽見有人呼喊“救命”,李郎循聲而去,隻見河中站立一人,渾身濕透,水氣氤氳,雙眼冒血,哀嚎呻吟,著實令人膽寒。正是:白日裏便是駭人,月光下更顯淒慘。
不知後情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搶難多讓功,路窄他先行。
方便別人處,便是為己爭。
上回說到一蟾精見精氣奔突,暗喜天賜良機,於是化作老道來到李家,三言兩語騙了李淳,將那孩兒吞下。那腹中嬰兒正是精氣所結,隻不過如今結在人胎之內,運轉不出,十分力道早已弱了九分。因此能被蟾精吞下。蟾精知道眾神尚在雲端,不敢久留,於是抱起嬰兒便走,剛邁出門檻,便一口將嬰兒吞了,化做一道黑風而去。
紫微大帝怒目圓睜:“真是世道無常!我等諸神俱在此地,竟有妖魔膽敢出來作祟?豈不是欺我等無能!五將聽令,速速擒來,查明是何妖物!”天蓬元帥、天猷元帥、翊聖將軍、真武將軍、黑煞將軍領命,率部眾前去擒那蟾精。那蟾精不敢停留,駕疾風急奔,不想腹中嬰兒猶如一團烈焰,燒的蟾精好似烈火焚身、痛苦不堪,直覺體內法力頓失,沒飛多遠便猛地跌倒在山坳之中。天蓬元帥等趕來,命天兵將那蟾精綁個結實。那蟾精無力反抗,心想萬不能將嬰兒獻出,遂編出一套謊言,心想已然吞下精氣,待吸進了精氣,再做計較。
天蓬元帥等將蟾精綁到紫微大帝駕前。紫微大帝見此人衣衫不整,麵目暗紅,須髯亂簇,發鬢斑白,形容猥瑣,似乎受了重創。紫微大帝喝道:“何方妖孽,敢欺天神?”那老道跪倒:“參見紫微大帝。”紫微大帝納悶:如此一小小妖物見了孤居然不抖似篩糠,必不是一般的精怪。於是問道:“你是何方妖怪?”那老道言道:“我乃是上古年間的蟾蜍,因盤古開天辟地之時從混沌中躍出,因行動遲緩恐被人傷,所以蟄伏洞穴以修身學道。一轉幾萬年,不想卻錯過了薑太公的封神之際,懊悔不已。今日地動山搖,我恐人間有難,特出來查看,以度世人。不想竟見一靈光投轉人世,小妖特來擒拿,恐他傷及世人。”紫微大帝慍色道:“一派胡言,這裏有無數天將在此,何須你多此一舉,你細細道來實情,或可免你一死!”那老道說道:“請紫微大帝明鑒,小的卻是句句實情。小的已奮不顧身將靈童殺死,便在山坳,請大帝派人查驗,一看便知。”
這時隻見南天門鎮守元帥李興霸駕雲疾步而來,待放開了天羅地網,近前言道:“啟稟大帝,剛剛花果山上一山石曆經千年精華,化作一猴從石中迸出,驚動天庭。玉帝傳旨,各路神仙要各守宮觀道場,以防生變,已命千裏眼、順風耳再探。玉帝恐此石猴為精氣所化,特請大帝回宮定奪。”紫微大帝聽的驚訝:“將蟾精綁定,命二郎神引照妖鏡照之。”經照妖鏡一照,果見是一蟾精所化。紫微大帝問道:“那孩童何在?”蟾精一指遠處山坳:“那便是孩童,出生之時借精氣方才轉世。我恐怕世間因此遭受磨難,故而舍命前來擒拿,打算獻與天宮,不想出門之時望見眾神威儀,一時羞愧,故想走脫。誰知一時疏忽,將此孩兒摔倒,竟然死去。望眾神體諒我一片赤誠之心,寬恕小人!”紫微乃命二郎神去取照妖鏡,再看所生男童是否是精氣所結。
待二郎神用照妖鏡複對那童屍照去,果然是肉體凡胎,哪有什麽靈氣?紫微大帝令諸神再查,仍不見精氣蹤影,於是留二郎神在此巡守,命諸神各回道場,聽候調令。太白金星上前與紫微大帝耳語幾句,紫微大帝眉頭緊皺,隨後點頭。於是太白金星問清蟾精道場所在,隨諸神回天宮去了。
原來這蟾精確是盤古開天辟地時的蟾蜍,因舜帝在之時出來作祟,引天河之水灌到人間,才使世界陷入滅頂之災。舜帝命鯀治水,鯀因治水不利被舜帝殛於羽山。鯀死後屍骨不腐,有百鳥啄毛覆之,三年之後禹從鯀腹中生出,乃受命治水。及成,又將蟾蜍收伏,鎮壓於無量山之中。直到此時精氣泄漏,引得地動山搖,才使蟾精得以逃出。剛一出來,便望見眾神下界,還以為是來擒他,慌忙逃竄。心想被壓的這幾千年來,自己法力並無見長,隻好尋捷徑彌補。於是決定每日吃下一個百日內的嬰兒,以壯法力。按陰律,人死後要經五百年方能轉世投胎,出生百日內的嬰兒自有五百年的修為,待長到一歲以外,雙眼便不能看到神鬼,便成了凡胎。這一日剛剛掠來一個嬰兒,便見精氣被禽獸追趕,一時心情悲喜交集,心想終可有了出頭之日,便攜了嬰兒追趕。那嬰兒怎敵得住這萬年精怪身上的毒氣,稍刻便死去了,那蟾精扔在山坳裏的童屍便是此童。
那蟾精謝過眾神,知此地有二郎神駐守,不敢久留,急忙奔南遁去。可苦了李淳,眼見妻子將產,卻天生異象,無數鳥獸布滿庭院,連開水都燒不得。幸得自己懂得醫術,乃請老母助產,不想待子出生妻子便死了。待異象過後,李母撫著兒媳身體,悲痛不已,良久,對李淳說道:“你婦腹中還有一子,卻也是胎死腹中。”那李家母子緣何得知,腹中之子才是李德。
原來離薊州不遠,有一盤山,山上有一洞,蟾精便想以此為道場。蟾精望山而來,隻是身如烈火,行得越來越慢。原來蟾精吞下孩童,不想體內真氣竟被精氣漸漸吸取,眾神麵前又不敢吐露實情,隻好強忍痛苦,到了山上,腹中疼痛實在難忍,身體力氣好似被吸盡一般,腳下一軟,癱倒在地,不由的翻滾呻吟。忙把吞入腹中的嬰兒吐出,隻見這嬰兒竟然毫發無損,蟾精氣急,心想這般怎好,既失了萬年的真氣,又得不到精氣,豈不是忙碌了一場,為他人做了嫁衣?於是提起嬰兒,要往洞內而去,打算將嬰兒投入爐中,煉成丹藥,再服不遲。誰想就在一刹那,隻見一團烏雲疾馳而來。原來是一隻巨大的蝙蝠,還未等蟾精看清,一隻大翅已經將蟾精掀倒,抓起嬰兒飛馳而去。那蟾精怎肯罷休,欲駕風追來,怎奈元氣大失,駕不得風,便隻得看著蝙蝠漸行漸遠,卻也無可奈何,氣的蟾精暴跳如雷:“賊蝙蝠,我定要生扒你皮,活吃你肉!”
話說那蝙蝠不是他物,也是盤古開天辟地時的精怪,後得道修煉成人形,喚作張果。盤古開天之時,世上本有六隻精怪:烏鴉、玉兔、蝙蝠、白蝶、蟾精、巨龜。那烏鴉有三隻巨爪,能上天下海,那玉兔有三隻眼睛,能棲於水陸。盤古擔心二精怪作亂人間,便在羽化之前分別將他們投於雙眼之中,化作日、月之精。那蝴蝶因後來上天宮偷食花蕊,被王母坐下青鸞啄死,精氣不散,轉世投胎成為莊周。那巨龜忠義,在天漏之時,獻四足支天,身形化作世間的矛與盾,隻有這蟾精和蝙蝠得以修行至今。
那盤古開天之時,神斧鋒利,刃鋒之光恰好波及蝙蝠雙目,從此蝙蝠在日間如同眼盲,視物不見。唯在夜晚才可辨別東西。盤古心感歉疚,於是號令世間:他禽不可在夜出沒,隻許蝙蝠子孫在夜覓食。後人仿詩為證曰:
盤古開天至偉功,辟分清濁恩無窮。
斧威三界絕一利,寒光影裏眼迷蒙。
蝙蝠受過蒙恩賜,飛禽厲鳥莫與爭。
福傳子孫千萬代,無盡肴食暗夜中。
那蝙蝠感念盤古大帝的恩德,雖在人間行善修為,見堯帝仁心愛民,因此出山輔佐堯帝治理天下,曾被封為侍中之職。在封神之後因輩分被封為福君,與蓬萊三仙之一的福星專職人間賜福。福君感念盤古的恩情,便一直在天地之間修行。隻因這執掌賜福的二仙皆是寬仁厚德之人,因此人間福帛綿長,百姓尊崇之至。人間福祿壽喜財五美事,那福便占第一位。倘若無福,後四者便不能消受。因此人間崇拜福君,勝過他神。誰知嬴榮大鬧靈壇,泄露了精氣,福君便尾隨而至,見一直有天兵在上,不敢妄動,知道蟾精要將男童煉丹,方才出手奪了。
單說二郎神依舊在薊州巡視,又遍遣草頭神下界巡查,竟不見那精氣藏身之處,不幾日,便被召回,責令駐守灌江口。倒是那蟾精在洞中修養數日,雖是被精氣吸取了萬年道行,但修養幾日之後,又出去捕食十數個百日內的嬰兒,漸漸恢複了元氣,正要尋福君報仇,便有天官降至,封其為善財使者,蟾精便隨天官赴任去了。
福君將嬰兒帶到海上一島,此島之名取自老君真經“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是為希夷島,此處有一巨崖,崖上一洞,乃是福君的道場,喚作洞天福祉,乃是玉帝順承盤古大帝意願,恩賜此地。雖此地有土地、山神、河伯、樹仙,卻是不能轄管此地,隻是協助福君共建福祉。這些仙官也樂得逍遙,整日裏飲茗對弈,對島上之事不聞不問,福君向來仁厚,與眾仙官倒也融洽。但見那洞天福祉,好生悠然,後人仿詩為證:
海外仙居逍遙京,四時春暖沐煦風。
日月熙照花香漫,風雲恬靜濤不驚。
芍藥牡丹爭鬥豔,白鶴黃鹿偎並行。
奇石林立布橫嶺,流水纏綿潤古鬆。
淺塘岸上楊柳綠,薄渡水中芙蓉紅。
絕無瘟殃旱澇惡,不聞殺戮幹戈聲。
暗夜真珠照真誥,清晨金錘扣金鍾。
何愁霧漫並雲卷,莫管斜雨與天晴。
喝風飲露無憂慮,吐納煉丹自從容。
少思煩惱黑發密,長修正果白日升。
近身嫻靜足瀟灑,遠離是非享太平。
不睬權貴王公位,自在悠然號仙翁。
世人庸庸徒爭利,凡夫碌碌為奪名。
錦衣耀耀光門戶,枯草荒荒罩墳塋。
縱使兢兢多算計,難逃恢恢眾神明。
若能放下私心欲,便可樂享一身輕。
這洞天福祉中卻有無上玄機。洞口有如巨大美玉塞滿洞身。由外往裏看,洞內物什皆是倒置,從裏往外看,卻是與常無異。原來福君盡享尊榮,可尊王不覲,洞中之事可自行為之,此洞不歸眾神所管,三界神等不可擅自進洞。也因此洞玄機,此後天下蝙蝠以祖為例,棲息之時,均將身體倒掛。
那福君將嬰兒帶入此洞,悉心調養,漸漸嬰兒長大,喚作公子李郎,那福君自稱老奴。因終日服用仙品,李郎從小便身強力壯,聰明異常。隻是福君不曾授得些許仙術,那精氣困在人身之內,不得施展。那洞天福祉遠離塵囂,卻是一方淨土,不覺已過了三百餘年。李郎久看那洞中玉鏡,偶爾便能映出人像,依稀可見一少年處於人群之中,時而歡欣、時而憤怒,見那地方物阜民豐、繁花似錦,雖不比這希夷道景色別致,卻也另有一番風味。李郎問福君道:“隻是不知這是何方?”老福君言道:“這便是人間。”李郎歡喜,言道:“人間如此美好,我等何不在人間修為?”福君道:“美醜皆因心意。熟識之,美亦不美;鮮聞之,醜亦不醜。那人間雖有景致,亦藏凶險。名利二害,徒增喧鬧,不宜我仙家清修。”李郎年幼,哪知這其中利害,早對那人間魂牽夢繞。過了數月,再望見玉鏡中映出人間景致,便央求老福君道:“福君,我想到人間一遊,不知福君肯容許否?”福君道:“人間險惡,雖是我仙家脫離輪回,若是到了人間,亦要受因果之製,徒增煩惱,還是不去為妙。”李郎漸漸長大,踏遍希夷島上,早已厭煩,想那凡人孩提之時,無不期盼嚐識新物,又怎能安心守在這方寸之地。又過月餘,李郎跪拜懇請老福君應允遊覽人間。老福君道:“這希夷島四維,俱是無邊大海,如何渡得這蒼茫大海?”李郎反問道:“老福君何不借我白驢渡得海去?”老福君言道:“我那紙驢可不食不飲,日行十萬裏,行則噴水念咒,收則折疊入懷。隻是一樣,這紙驢不能沾水,否則便頹作一團。”李郎言道:“老福君能遊曆天下,卻不知所用何法?倘若能將此法授我,我便可渡得過去。”老福君無奈,隻得言道:“看來也是天意使然,老奴不得逆天而行。隻是你在此三百餘年,老奴隻授你些修心養氣之法,不敢授你仙家道法,唯恐誤了你。如今你執意要往,隻需記住老奴三句忠告:其一,不可逞強出頭;其二,不可道出你的來曆;其三,倘若有難,速速返回。此三句務須牢記。老奴此處有護身法寶一件,可助你過海,隻是不能授你其他妙用。”言罷,將懷中漁鼓遞與李郎,並授了禦使的口訣。
李郎心下快意,連忙祭起,隻聽得耳邊呼呼風過,腳下早已越過山川河澤,越洋而去。看來凡人向往仙神,確是愜意,後人仿詩證曰:
凡人修道迷朱丹,拋家舍業棄田園。
不知寒暑珍饈味,一心飛升白日仙。
掐指算定天下事,不招煩惱不用錢。
喝風飲露衣禽羽,山河萬裏一陣煙。
約過了一個時辰,但見前方高樓林立、人頭攢動,乃是齊魯之地一個集市。李郎心想,此處便是人間了,便卸了風,捧著漁鼓,來到集市之中。此時正是齊國繁盛之時,有賢相良臣當朝輔政,薄賦斂、省刑法,偃武修文、與民休息,以柔道治天下,因此百姓升平,千家樂業。世上之人,嚐遍紛亂之苦,因此盛世之時,人人樂道、和睦鄉裏,風化大開、物阜民豐,成為天下最為富庶之地。怎生景象?後人仿賦為證曰:
東嶽為尊,河水為貴,尊貴之瑞,是為齊土。
倚勞麓而朝海,奉三水而善民。看彤日之蒸蒸,觀星河之澹澹。由周興之撰冊,至五霸之爭鳴,從無名之濱域,到貫耳之福祉,千年文明孕育其中,萬載滄桑曆經其裏。雖誇高山險峻、長河大川,亦有涓涓細水,潤物無聲;雖現海闊無垠、綿延萬裏,亦是魚米之地,處處生香。春來楊柳、夏送荷花、秋添碩果、冬與銀妝。
千年古樹,根書銘、幹刻記、枝畫流年,葉舞變換。雖經災劫磨難,依舊蓬勃長青,追溯魯莒會盟,實為天下第一銀杏;萬裏黃河,堤暢遠,岸貫遙,橋承天塹,筏通迢迢。盈滿則生魚蝦,不足則長良田,摘引河清海晏,共祝國泰民安。
齊南天險,戰略要衝。左右並駕二嶺,前後坐擁四山,三關縱深金湯固,百裏雄奇城中城。關樓高聳,巍峨壯麗,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峴山嵐氣升騰,沭水暮雲低迷。幸得將軍玄通在,十道長城退楚兵。
臨淄古城,海內名都,雄偉瑰麗,厚重沉穩。飛簷鬥拱之內,雕梁畫棟之間,彰顯鬼斧神工之妙;瓊台水榭之旁,鱗次櫛比之畔,成就空前絕後之功。百姓氣揚、家戶殷足,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蓋天下富庶之地,皆是鹽鐵鑄錢,故臨淄昌盛千年,亦不為奇。繁華盛世,名揚天下,百年興業,萬人同心,共建物阜民豐。百裏煙花,千名儒士,文章雍容、閑情雅致,步入古鎮,忘返流連。看城內車如流水,馬若蛟龍,知不虛也。
萬裏熱土,廣現比古世情,百萬百姓,多出麟角人物。太公開國,傳承萬世文明,桓公爭霸,威震百國歸附。先師曾聞韶於此,荀子曾祭酒三為,亞聖客居、管子興政、扁鵲懸壺、孫臏練兵,實可謂群賢畢至、天下歸心。大德高輩,呈入定坐化之德,顯好生大悲之善。修金剛身,為琉璃體,天下廣為傳頌,中土為之稱奇。昭顯齊國風土,樂善好施、厚德載物。一時間官吏清廉,恩威並義,重振華夏威儀。倘有廉吏西遊,便至朝野震動,老幼尊卑,無不扼腕捶胸,死後哀榮,莫過大也。郎中妙手,懸壺濟世,博百家之長,行回春之術。齊土百姓,久受征亂,然鋒從磨礪、香自苦寒,人人樂善,處處桃源。邊關將士,枕戈待旦,誌向護邦,烽火崢嶸多烈士,金戈鐵馬正塵寰。
千年沉澱,萬眾積累,齊國底蘊悠長。無需引經據典,何用旁征博論,自是遍地珠璣。昔曾有文人墨客,引高樓之上,倚欄高歌,唱人生千般美妙;看而今風發才子,青卷之內,由心而感,豪情舒就,抒仁義萬丈情懷。
鍾靈毓秀,鸞翔鳳集,齊國風物,放眼長量,追古撫今,多有奇誌。所謂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是也。
那李郎越看越愛,竟然忘了時間,看看日向西沉,方想起返回之意。卻在一瞥間,望見街角眾人圍觀。李郎好奇,擠進前去,一看究竟。原來是一乞丐跪地磕頭,旁邊躺著一具屍首用草席裹著。那地上鋪上一紙,上寫道:小女子再拜貴鄉仁義君子:小女子乃建安郡人士,隨夫前往冀州省親,不想半路遭遇水患,夫身遭溺、家資俱去,祈願貴鄉眾鄉黨施舍盤纏,返鄉葬夫。小女子感激不盡。
那女子也不說話,隻是一味磕頭哀嚎,人群中多人生了惻隱之心,紛紛解囊相助。亦有不為所動的,還在勸旁人道:“莫輕信了她,如今人心難測,誰又知其是不是行騙之人?況且這太平盛世,侯爺恩服四海,若是落難,便去尋那衙門便是,何必在此出頭露麵?”李郎心中暗罵,世上怎有這等惡俗之人,自己不行善也就罷了,還要勸止別人。隻聽旁人道:“確實如今世道好了,百姓有了衣食,更有餘錢施舍,便多出許多行騙之人,以此斂財。不過這乞丐中真真假假,倘若因有行騙者便不施與,恐耽誤了真乞丐一條性命,即便是其騙我,三兩文錢也不足為奇,與了他便是。”言罷扔了幾文錢下來。卻急了剛才說話之人:“我乃是好言相勸,省的你破費了幾文錢財?你平日裏隻吃得下粗茶淡飯,卻有閑錢養這樣的賊人!”那人道:“說來你偏不信,前些日我聽聞行商的外甥言說,雍州康樂城遭遇旱災,村婦李楊氏家中素來貧困,如今顆粒無收,家中尚有年邁高堂行坐不便,亦有四個兒女嗷嗷待哺,其夫早出晚歸,依舊不能溫飽。李楊氏無奈,隻得帶著眾子四處乞討。但那世間乞丐,有真者,亦有假者,真者無人憐見,假者錦衣玉食。因此眾人便要見了乞丐,便誣其假冒,無人施舍。那李楊氏上天無路入地無門,隻得與眾子飲下毒藥,那眾子腹痛,李楊氏不忍,竟然持刀將兒女砍死,而後自殘而死。數日後其夫亦服毒而死,隻剩下家中二老,無人照拂,淒淒待死。常言道,虎毒不食子,那李婦舉刀之際,尚不知如何難受。如今看著行乞的女子,若是真乞丐,便是施舍了幾文,行了善事,乃是功德一件。若其是假乞丐,無人因財餓死,豈不更是功德一樁?幾文錢去,買得了心靜,也是對己施舍。阿彌陀佛!”李郎側目觀看此人,不過是一尋常老嫗,竟有如此胸懷,也確是不易,隻是不知這乞丐到底真假。漸漸天黑,李郎便躲在遠處,望見四下無人,那婦人捅醒地上屍首,說了句話,隻見那地上屍首果然站起,拍拍衣土,卷起草席,與那婦人快步走去。李郎心下大驚,不想還有如此無恥之徒,到時錯怪了勸人不要施舍之人。
李郎本想上前揪住二人扭送官府,但老福君有言在先,諸事不可出頭,也隻得作罷。返身走去,行不多遠,便見一客棧小廝慌忙跑出,托著將要收館的郎中往店內跑。李郎好奇,也跟隨過去,那客棧中早圍滿了人,隻聽人們議論,原來兗州有個秀才喚作徐玉,進京趕考路過此地,投在客棧遇到一人喚作鄭先聰,自稱國子監監生,現補臨淄學政。因知曉徐玉家中貧困,朝廷有詔命,凡貧寒考生可得紋銀十兩資助。徐玉不信,那鄭先聰卻能說出徐玉名姓、籍貫、親屬等眾多事項。徐玉深信其言,想替父母分憂,因此按其言語將身上所帶盤纏悉數交與鄭先聰,盼望明日便可得朝廷資助,待過了考期,便有返鄉之資。怎奈那鄭先聰一去不返,令徐玉衣食無著,過了三日,亦不見回來,尋了那衙門也稱無有此人。徐玉哭告無方,並不知那鄭先聰哪裏人士。徐玉一時情急,竟然昏死,待眾人請來郎中,已是不治。
李郎聽了大怒,憤恨世上惡徒眾多,隻是應了福君之語,不能出頭。落下幾滴淚來,潸然出了客棧,信步而走。不覺已到了郊外,李郎剛想駕起漁鼓,卻隱約聽見有人呼喊“救命”,李郎循聲而去,隻見河中站立一人,渾身濕透,水氣氤氳,雙眼冒血,哀嚎呻吟,著實令人膽寒。正是:白日裏便是駭人,月光下更顯淒慘。
不知後情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