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福君仁厚遭貶斥李郎學道方寸山
莫笑他人奸詐,休怨世道相侵,但請暗夜捫心問,天下誰是完人?
無視仁心攘攘,忘卻利益紛紛,除危濟困扶殘身,勝過廟門描金。
上回說到李郎仗著福君漁鼓閑遊人間,返回之際,卻望見河中有妖怪惑人。李郎喝道:“何方妖孽,在此惑人?”隻聽那人言道:“求恩人救命,小的不是妖孽,乃是武進莊的雷大,雙目已被賊人戳瞎,求恩人速速救我!”李郎不敢怠慢,連忙尋了樹枝繩索將雷大就將上來,用樹枝牽著雷大來至醫館。一路上聽聞雷大言說,方知此中委曲。原來雷大出身貧苦,到了四十歲還未婚配,遇上了出逃的梁氏,兩人便做起了半路夫妻。近來二人生隙,梁氏屢次央求雷大將其休去,雷大不肯,因此梁氏便約了奸夫,趁著雷大熟睡之際,用棍將雷大打暈,再用刀戳瞎雷大雙目,身上綁上大石,沉入河中。卻不想雷大從小在河邊長大,深識水性,到了水中掙脫繩索而出。李郎大歎世間凶險,待將雷大送至醫館,便悄然而去,駕著漁鼓返回希夷島。
李郎回得島來,望見老福君在島上翹首以望,連忙卸下風再拜道:“路遇奇事,因此晚歸,萬望老福君恕罪!”福君道:“遇事可曾出頭?”李郎道:“不敢。”夫君寬慰,引李郎進得洞府。李郎道:“福君,人間雖是富碩,卻與我平日所學甚異,卻不知為何。”福君令其細細講來,李郎道:“餘嚐聞‘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能,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然此番到了人間,見世上之人腹飽食便心不虛、筋骨強則誌不弱,各自生欲,何所為也?”福君道:“世上之人,本性皆為良善,因境遇不同而各異,再分良莠。天有好生之德,不忍棄小弱,無分善惡,俱要實其腹。然善者,倉廩實而知禮節,不善者,飽暖則思***道未變,而人心改遷之故。因此更應廣傳我道,君子小人俱習聞,方能使道生德、使德生信、使信生矩、使矩生畏、使畏護行。”李郎又道:“道理如此,奈福君未見今日人間惑亂,餘深知‘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之道,然那世間,勢則全、戾則直、奸則盈、富則新、少則無、多則巨,違逆餘之思想。況‘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那世上行騙使詐之人,不符道之所義,卻能衡久於世,甚惑我心。”福君道:“太上言‘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莫看他今日獲小利而逍遙,道自有均衡之術,因果循環、報應不爽。”李郎複道:“餘之所見,甚愛未有費、多藏未有亡。我教宣化世人,若不能及時賞罰,民必不信矣。”福君道:“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此為道也。”李郎笑道:“晚輩不敢冒犯,但若如此論,錯不究、過不正,此乃養病之為。不知是餘今日所見皆虛,疑惑我道有假?”福君怒道:“放肆!此乃我道家經典,怎敢辛苦汙蔑?!”言罷一頓,歎道:“教不嚴,師之惰。老奴教導無方,甚是慚愧!”言罷向洞外而跪,拜伏於地,泣道:“請道祖寬恕!”李郎見此,甚是愧疚,慌忙陪跪於地。
過了一個時辰,老福君方才請成道起身,言道:“修身養氣,貴在專心,不得心有旁騖。今日之論,雖是公子心有所悟,但畢竟離經叛道,不該是君子之言。日後還要多加溫習大道真經,方能去除心魔,修成正果。”李郎雖是心下不信,表麵卻要虔誠折服。
一夜無話,各自安歇。至到半夜,李郎忽然夢中驚醒,翻身而起,對著洞口大石便念出一道咒語,隻見玉石頓時大放異彩,從中便望見諸般事物。李郎甚是歡喜,但終不知自己身世,於是集中精力,在心底探問,玉石之中竟出現了盤古開天辟地,後來羽化、精氣被囚、直到蟾精要將自己煉丹等諸般事物,不覺怒火中燒。剛要發作,隻覺身後有人走近,原來是福君。福君驚道:“此石乃是盤古大帝的玉佩,後盤古大帝羽化,將此玉賜予老奴,以示補償。老奴放入洞中百萬年來,不曾想此石竟有如此神通。”李郎道:“那要殺我的人是誰?”福君言道:“他本是盤古大帝開天辟地時的蟾蜍,後虞舜在位時引天水發難,致使黎民塗炭,大禹神用《河圖》將他收服,囚禁了無量山。後來蟾精錯過了薑太公封神,怨氣鬱結,崩山而出,又被哪吒收伏,複鎮於此。世人乃立哪吒廟鎮住邪氣。你出生之時,引得天搖地動才讓他得以重生。於是他便想吞下精氣以壯法力,不想精氣在你體內不散,他不能得逞,便想將你煉成丹藥。”李郎恨得切齒,問道:“那老賊現在何處?”福君言道:“天道如此,你不該記恨於他。”李郎心懷憤恨,發誓要將蟾精碎屍萬段。福君雖是身在仙籍,但仍不知未來如何,於是請李郎告知如何探看玉鏡,李郎告之。
有一日福君便偷偷看了自己前程,不想發現五百年後,竟然沒有紫氣盈身、蓮花罩頂,卻在人間苦苦修行。福君大惑不解,又重新觀瞧十年之後,正好望見金甲神來押,以“擅攝精氣”之罪帶往天庭受審。福君不禁心驚,心想:我這諸般福祿皆是上天所賜,倘若從頭再來,苦苦修行,又怎比這世外桃源?況且我救下精氣,也算是報答了盤古大神之恩。如今李郎已然長大,如此令其離去,也算是有始有終。
於是便傳來李郎,言道:“公子年歲既長,也該下山修行,也好固你根性。”李郎不知如何是好,泣道:“莫非我犯下罪孽,不能得福君寬恕,要貶我離去不成?我日後定當嚴奉我道,不敢妄言。”福君道:“公子不必自責,老奴此舉,皆是為了你我二人。事到如今,隻有實言相告,你本是盤古大帝精氣所化。因三界畏懼精氣威力,所以要將精氣囚禁在困靈敦中。三百年前,有凡人嬴榮被封為守壇大將,醉酒鬧事,錯放了精氣出世。當時萬千天兵隨紫微大帝擒拿精氣,卻陰差陽錯被蟾精占了先機。老奴拚死將你救下,藏在這洞天福祉之中。想必是你思凡下界,被天庭察覺,不日將有天兵來此擒拿與你。老奴與你將難有寧日,老奴法力微弱,不足保護於你,如今之計,也隻得送你離島而去,也好保你我二人周全。”
李郎道:“福君莫要害怕,縱是天兵到了,自有我與他爭鬥,即便不敵,也要護住老福君遁往他方。”老福君笑道:“公子,你在此三百餘年,老奴怕誤你前程,不敢授你些許法術,即便是授了,也難敵天庭驕兵悍將。如遇危難,我恐不能保你周全。離此處三萬裏有一靈台方寸山,居住著一個神仙,喚作菩提祖師,那菩提祖師法力廣大,座下弟子無數。你可去那裏尋菩提老祖,虔誠求教,請求教你些法術,也好護身。你若有幸拜得於他,定能保你周全。”
福君也是迫於無奈,心想李郎雖是精氣所化,但精氣封固於凡人體內,無法施展,況且因畏他殺氣太重,三百年來不曾授他半點仙術,如再遇到蟾精,該當如何?於是道:“公子聽真!老奴雖有神籍,修行數萬年,卻因盤古大帝的斧鋒掃過身前,消了萬年的修行,平生不敢與人爭鬥,隻有隱身一術傍身,如今傳授於你,遇到妖魔鬼怪自不必說,隻是碰到大羅金仙,此術便被識破。”於是將棲身之法授予李郎。原來白天蝙蝠也偶有出現,隻是因為用了隱身之法,所以不易見到。
李郎無奈,隻好投身前往靈台方寸山,福君與他相聚三百年,漸漸有些好感。臨行之時,將洞內盤古玉佩送與李郎。李郎恭而不受,福君道:“這本是盤古大帝的隨身之物,贈與你也算是物歸原主。留於我處,恐褻瀆了聖物。”李郎受之,問道:“在下久在仙山,並不知自身來曆,倘若有人問起,該不知如何作答。”老福君道:“你生在李家,因此依舊姓李。你殺氣甚重,能引兵事,指萬戈而行,但你仁心亦重,能倡導我道,弘揚正法,因此老奴為你取名成道,可好?”李郎拜受。福君又道:“此去山高路遠,雖有隱身法護住你身,卻難保無虞。切記不可進宮觀廟宇,不可禱求天官,未到斜月三星洞,萬不可卸了隱身之法。”成道謹記,帶了些仙果,再拜而別。
李郎便匆匆下山去了。一路上,心無旁騖,徑直趕往靈台方寸山,隻是因自身殺氣甚重,所到之處,凡間草木漸漸枯萎、川流漸漸停息,各處山神、土地以及草頭之神均是不解,紛紛報予右天蓬。右天蓬領兵下界,卻也無從查起,也就不了了之。不覺二年有餘,隻是這仙家聖品,果有妙用,一路上喝風飲露也是不饑不渴。成道這一路見凡人無數,遇事萬千,隻是謹記福君之囑,不敢出頭露麵。這一日行至湖邊,成道見湖水清澈,綠柳拂然,不由的心中歡喜,便在湖中戲起水來。遊得正酣,隻見湖心翻起一排巨浪,直奔成道而來。那浪頭似銅牆鐵壁,整整齊齊,又像萬馬奔騰,號聲大作;上不見頂,好似烏雲壓日,下不見根,倘若大袖排風。嚇得成道急往岸上奔去,剛到岸上,隻見水中躍起一金睛怪獸,張開大口,將成道吞入腹中。那怪獸起身哈哈大笑,隻見是銅頭、鐵骨、金睛、赤眉,麵似麒麟頭,身似駿馬身,滿覆鐵甲,口鼻生塵,頭上長有一隻大角。那怪獸笑道:“不想今日竟有如此收獲,憑這般小兒童,隱去真身還有華光異彩,想必是仙芝靈草,今日食他一肉,也好增福納壽。”剛要回到湖中,一扭頭望見身旁還有一孩童,站在水邊觀望怪獸,竟與剛吃下去的一模一樣。那怪獸大喜:“不想今日是兄弟同來,可喜可喜!”又是一口,將孩童吞下。隻聽身後有嬉笑之聲,回過頭,又見一童,容顏與前兩個無二。怪獸叫道:“莫非是全家齊來?”不由細想,又是一口吞下。但往來數次,無論如何吞下,身旁總有一童在側。那怪獸驚奇:“你究竟是何方神聖?為何食之不絕?”
成道言道:“你共吃我九次,合你當為我做九百載奴仆。”那怪獸仰天大笑:“黃毛小兒,莫說狂言,你不過隻會些隱身之法、分身之術,就敢欺我這水府湖神,豈不招禍?”成道言道:“如我今日能降服於你,你該當何說?”怪獸言道:“如若你能降我,九百載奴仆也當得。”
成道言道:“不能違誓!”
那怪獸道:“老子在這湖底修行萬年,豈能欺你這乳臭未幹的小兒?!”
成道言道:“今日我不做神通,我身上有一玉佩,喚作‘觀世鏡’,隻要你能拾起還我,便是你贏,如不能拾起,便是你輸,可好?”說著從腰間解下玉佩,投於水中。那玉佩不沉反而浮於水麵之上。怪獸看到不過一小小物件,滿口應承,伸手去撈,去如何也拾不起來。手臂用力,仍是無濟於事,不由的罵道:“鬼蜮之物!鬼蜮之物!”不想那玉佩突然光芒四射,竟將怪獸吸入其中。隻聽怪獸大叫:“上仙寬恕!上仙寬恕!”成道念動咒語,將怪獸放出,那怪獸跪倒於地,口稱謝恩。
成道問道:“此番可是服輸?”那怪獸頭如搗蒜,隻得稱服了服了。成道問道:“汝是何方精怪,亂於此處?”那怪獸言道:“某乃上界獬豸,因人間戰亂紛爭,世人多行不義之事,天庭責我不能公正司法,遂於天漏之時被貶下界來。某心生怨恨,遂與鯀為敵,引洪水四溢。直到百鳥羽生大禹,方才入這湖中修行。今日見上仙有奇光護體,還道是仙芝靈草,亦想借上仙修得正果重返仙界,方才冒犯,還望上仙恕罪。”
成道笑道:“你修行這萬年,有何本領?”
怪獸言道:“我能日行數萬裏,能區分世間善惡曲直。”
成道拍手言道:“甚妙甚妙!你可願為我乘坐?”怪獸道:“但憑上仙吩咐!”
成道收了獬豸,問其姓名,獬豸答道:“自幼出生還未曾得名,上古時分百姓俱呼為應天,因此屬下以此為名。”於是成道便令獬豸隨姓李,喚為“李應天”,騎著它直奔靈台山而來。到了靈台山,成道深知禮儀,令應天卸下風去,在此等候,步行而至山門,看那崖頭之上樹立石碑,許有三丈之高,上寫著“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成道欣喜,這年月辛勞,終於趕到,終於歇下一口氣。再看那洞府,果然一番仙境,但見:
鬆柏高聳遮穹漢,竹梅挺立掩翠山。
煙霞柔繞氣升騰,峰嶺回轉象萬千。
道旁奇花花豔豔,水邊異草草連連。
麟龍並行威赫赫,鸞鳳齊翔舞翩翩。
赤黃青紫顏色滿,宮商角徵曲上弦。
此景合該天上有,不想仙境在人間。
話說那菩提老祖,也是上古得道的高人,因憐憫世人,因此隻在民間修行,深通三教精髓,熟悉三百六十旁門。這一日恰值老祖講經說法。正講間,老祖頓時感到殺氣逼人,老祖取出金錢占算,原來是盤古精氣已化作人形,奔山而來,距此不遠。於是遣退弟子,駕雲前來觀瞧。隻見一男童在十裏之外正朝此而來。所到之處,草木漸枯、風雲靜止。老祖正要設法阻止,隻見一仙童駕雲趕到:“啟稟老祖,太白金星來見。”老祖回到宮中,太白金星施禮言道:“小神今日前來,拜問一事,老祖可曾收的一徒,名叫孫悟空?”老祖道:“曾收的此徒,他乃是萬古石猴所化,吸收日月精華,修煉成精。曾於我處學道,因其生性散漫,故遣下山去,發誓不再讓其回入門中。”太白金星連連搖頭:“老祖不知,那猴子下山之後,占據花果山,自立大王,搶了東海龍王的定海神針,消了閻王的生死簿,還要與天庭抗爭,要當什麽齊天大聖呢!想這三界神祇,哪一個敢動‘齊天’奢望,如此下去,恐連累老祖山門啊。”老祖聞言不由一驚:“天庭有何見教?”太白金星道:“玉帝果然憤怒,要派人擒拿於他,小仙自思上聖三界中,凡有九竅者,皆可修仙。因此懇請玉帝陛下,可念生化之慈恩,降一道招安聖旨,把他宣來上天庭,授他一個大小官職,與他籍名在籙,拘束此間,若受天命,後再升賞;若違天命,就此擒拿。一則不動眾勞師,二則收仙有道。玉帝應允,方命小仙帶他進入天庭,封為弼馬溫之職。隻是小仙閱人無數,見那弼馬溫尖嘴猴腮、目生冷光,恐不是善類,隻怕日後創下禍端,連累老祖濟世善行與小仙舉薦之恩。”老祖聽後不由的皺眉,心想這猴子果然闖下事端,雖是玉帝奈何我不得,但情麵上也是過意不去!正想著,又感到殺氣太重,心中一醒——何不用這精氣去降服那猢猻?正待講,太白金星道:“老祖,我略感背後森森,恐有大事發生,莫不是那猴子真的打上天宮去了?小神先行告退。”老祖道:“我定當想出良策,助天庭降服那孽徒。”吩咐眾徒送客不說。
菩提老祖待送走了太白金星,命手下二徒虞覺淨、蔡覺化於山門之前立一紅幡,名曰現真幡,幡前用朱砂寫到:無論各方神聖,均要卸去仙術,徒步登山、虔誠而入。二人領命,去山門處,張開現真幡,那成道望見,心想倒要看看這老祖有何道行,於是徑直而上。那二徒也學得法術,望見遠處異動,隻是有人前來,奈何看將不到。正想間,近處草木也漸漸枯萎,二人不敢多想,口念咒語搖動大幡,竟然讓成道現出真身。想那福君的法術怎敵得過菩提老祖?虞悟淨喝道:“何方神聖,擅闖仙門?!”成道心下一驚,正是:寬容心裏存容心,技高人外有高人。
不知後情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莫笑他人奸詐,休怨世道相侵,但請暗夜捫心問,天下誰是完人?
無視仁心攘攘,忘卻利益紛紛,除危濟困扶殘身,勝過廟門描金。
上回說到李郎仗著福君漁鼓閑遊人間,返回之際,卻望見河中有妖怪惑人。李郎喝道:“何方妖孽,在此惑人?”隻聽那人言道:“求恩人救命,小的不是妖孽,乃是武進莊的雷大,雙目已被賊人戳瞎,求恩人速速救我!”李郎不敢怠慢,連忙尋了樹枝繩索將雷大就將上來,用樹枝牽著雷大來至醫館。一路上聽聞雷大言說,方知此中委曲。原來雷大出身貧苦,到了四十歲還未婚配,遇上了出逃的梁氏,兩人便做起了半路夫妻。近來二人生隙,梁氏屢次央求雷大將其休去,雷大不肯,因此梁氏便約了奸夫,趁著雷大熟睡之際,用棍將雷大打暈,再用刀戳瞎雷大雙目,身上綁上大石,沉入河中。卻不想雷大從小在河邊長大,深識水性,到了水中掙脫繩索而出。李郎大歎世間凶險,待將雷大送至醫館,便悄然而去,駕著漁鼓返回希夷島。
李郎回得島來,望見老福君在島上翹首以望,連忙卸下風再拜道:“路遇奇事,因此晚歸,萬望老福君恕罪!”福君道:“遇事可曾出頭?”李郎道:“不敢。”夫君寬慰,引李郎進得洞府。李郎道:“福君,人間雖是富碩,卻與我平日所學甚異,卻不知為何。”福君令其細細講來,李郎道:“餘嚐聞‘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能,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然此番到了人間,見世上之人腹飽食便心不虛、筋骨強則誌不弱,各自生欲,何所為也?”福君道:“世上之人,本性皆為良善,因境遇不同而各異,再分良莠。天有好生之德,不忍棄小弱,無分善惡,俱要實其腹。然善者,倉廩實而知禮節,不善者,飽暖則思***道未變,而人心改遷之故。因此更應廣傳我道,君子小人俱習聞,方能使道生德、使德生信、使信生矩、使矩生畏、使畏護行。”李郎又道:“道理如此,奈福君未見今日人間惑亂,餘深知‘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之道,然那世間,勢則全、戾則直、奸則盈、富則新、少則無、多則巨,違逆餘之思想。況‘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那世上行騙使詐之人,不符道之所義,卻能衡久於世,甚惑我心。”福君道:“太上言‘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莫看他今日獲小利而逍遙,道自有均衡之術,因果循環、報應不爽。”李郎複道:“餘之所見,甚愛未有費、多藏未有亡。我教宣化世人,若不能及時賞罰,民必不信矣。”福君道:“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此為道也。”李郎笑道:“晚輩不敢冒犯,但若如此論,錯不究、過不正,此乃養病之為。不知是餘今日所見皆虛,疑惑我道有假?”福君怒道:“放肆!此乃我道家經典,怎敢辛苦汙蔑?!”言罷一頓,歎道:“教不嚴,師之惰。老奴教導無方,甚是慚愧!”言罷向洞外而跪,拜伏於地,泣道:“請道祖寬恕!”李郎見此,甚是愧疚,慌忙陪跪於地。
過了一個時辰,老福君方才請成道起身,言道:“修身養氣,貴在專心,不得心有旁騖。今日之論,雖是公子心有所悟,但畢竟離經叛道,不該是君子之言。日後還要多加溫習大道真經,方能去除心魔,修成正果。”李郎雖是心下不信,表麵卻要虔誠折服。
一夜無話,各自安歇。至到半夜,李郎忽然夢中驚醒,翻身而起,對著洞口大石便念出一道咒語,隻見玉石頓時大放異彩,從中便望見諸般事物。李郎甚是歡喜,但終不知自己身世,於是集中精力,在心底探問,玉石之中竟出現了盤古開天辟地,後來羽化、精氣被囚、直到蟾精要將自己煉丹等諸般事物,不覺怒火中燒。剛要發作,隻覺身後有人走近,原來是福君。福君驚道:“此石乃是盤古大帝的玉佩,後盤古大帝羽化,將此玉賜予老奴,以示補償。老奴放入洞中百萬年來,不曾想此石竟有如此神通。”李郎道:“那要殺我的人是誰?”福君言道:“他本是盤古大帝開天辟地時的蟾蜍,後虞舜在位時引天水發難,致使黎民塗炭,大禹神用《河圖》將他收服,囚禁了無量山。後來蟾精錯過了薑太公封神,怨氣鬱結,崩山而出,又被哪吒收伏,複鎮於此。世人乃立哪吒廟鎮住邪氣。你出生之時,引得天搖地動才讓他得以重生。於是他便想吞下精氣以壯法力,不想精氣在你體內不散,他不能得逞,便想將你煉成丹藥。”李郎恨得切齒,問道:“那老賊現在何處?”福君言道:“天道如此,你不該記恨於他。”李郎心懷憤恨,發誓要將蟾精碎屍萬段。福君雖是身在仙籍,但仍不知未來如何,於是請李郎告知如何探看玉鏡,李郎告之。
有一日福君便偷偷看了自己前程,不想發現五百年後,竟然沒有紫氣盈身、蓮花罩頂,卻在人間苦苦修行。福君大惑不解,又重新觀瞧十年之後,正好望見金甲神來押,以“擅攝精氣”之罪帶往天庭受審。福君不禁心驚,心想:我這諸般福祿皆是上天所賜,倘若從頭再來,苦苦修行,又怎比這世外桃源?況且我救下精氣,也算是報答了盤古大神之恩。如今李郎已然長大,如此令其離去,也算是有始有終。
於是便傳來李郎,言道:“公子年歲既長,也該下山修行,也好固你根性。”李郎不知如何是好,泣道:“莫非我犯下罪孽,不能得福君寬恕,要貶我離去不成?我日後定當嚴奉我道,不敢妄言。”福君道:“公子不必自責,老奴此舉,皆是為了你我二人。事到如今,隻有實言相告,你本是盤古大帝精氣所化。因三界畏懼精氣威力,所以要將精氣囚禁在困靈敦中。三百年前,有凡人嬴榮被封為守壇大將,醉酒鬧事,錯放了精氣出世。當時萬千天兵隨紫微大帝擒拿精氣,卻陰差陽錯被蟾精占了先機。老奴拚死將你救下,藏在這洞天福祉之中。想必是你思凡下界,被天庭察覺,不日將有天兵來此擒拿與你。老奴與你將難有寧日,老奴法力微弱,不足保護於你,如今之計,也隻得送你離島而去,也好保你我二人周全。”
李郎道:“福君莫要害怕,縱是天兵到了,自有我與他爭鬥,即便不敵,也要護住老福君遁往他方。”老福君笑道:“公子,你在此三百餘年,老奴怕誤你前程,不敢授你些許法術,即便是授了,也難敵天庭驕兵悍將。如遇危難,我恐不能保你周全。離此處三萬裏有一靈台方寸山,居住著一個神仙,喚作菩提祖師,那菩提祖師法力廣大,座下弟子無數。你可去那裏尋菩提老祖,虔誠求教,請求教你些法術,也好護身。你若有幸拜得於他,定能保你周全。”
福君也是迫於無奈,心想李郎雖是精氣所化,但精氣封固於凡人體內,無法施展,況且因畏他殺氣太重,三百年來不曾授他半點仙術,如再遇到蟾精,該當如何?於是道:“公子聽真!老奴雖有神籍,修行數萬年,卻因盤古大帝的斧鋒掃過身前,消了萬年的修行,平生不敢與人爭鬥,隻有隱身一術傍身,如今傳授於你,遇到妖魔鬼怪自不必說,隻是碰到大羅金仙,此術便被識破。”於是將棲身之法授予李郎。原來白天蝙蝠也偶有出現,隻是因為用了隱身之法,所以不易見到。
李郎無奈,隻好投身前往靈台方寸山,福君與他相聚三百年,漸漸有些好感。臨行之時,將洞內盤古玉佩送與李郎。李郎恭而不受,福君道:“這本是盤古大帝的隨身之物,贈與你也算是物歸原主。留於我處,恐褻瀆了聖物。”李郎受之,問道:“在下久在仙山,並不知自身來曆,倘若有人問起,該不知如何作答。”老福君道:“你生在李家,因此依舊姓李。你殺氣甚重,能引兵事,指萬戈而行,但你仁心亦重,能倡導我道,弘揚正法,因此老奴為你取名成道,可好?”李郎拜受。福君又道:“此去山高路遠,雖有隱身法護住你身,卻難保無虞。切記不可進宮觀廟宇,不可禱求天官,未到斜月三星洞,萬不可卸了隱身之法。”成道謹記,帶了些仙果,再拜而別。
李郎便匆匆下山去了。一路上,心無旁騖,徑直趕往靈台方寸山,隻是因自身殺氣甚重,所到之處,凡間草木漸漸枯萎、川流漸漸停息,各處山神、土地以及草頭之神均是不解,紛紛報予右天蓬。右天蓬領兵下界,卻也無從查起,也就不了了之。不覺二年有餘,隻是這仙家聖品,果有妙用,一路上喝風飲露也是不饑不渴。成道這一路見凡人無數,遇事萬千,隻是謹記福君之囑,不敢出頭露麵。這一日行至湖邊,成道見湖水清澈,綠柳拂然,不由的心中歡喜,便在湖中戲起水來。遊得正酣,隻見湖心翻起一排巨浪,直奔成道而來。那浪頭似銅牆鐵壁,整整齊齊,又像萬馬奔騰,號聲大作;上不見頂,好似烏雲壓日,下不見根,倘若大袖排風。嚇得成道急往岸上奔去,剛到岸上,隻見水中躍起一金睛怪獸,張開大口,將成道吞入腹中。那怪獸起身哈哈大笑,隻見是銅頭、鐵骨、金睛、赤眉,麵似麒麟頭,身似駿馬身,滿覆鐵甲,口鼻生塵,頭上長有一隻大角。那怪獸笑道:“不想今日竟有如此收獲,憑這般小兒童,隱去真身還有華光異彩,想必是仙芝靈草,今日食他一肉,也好增福納壽。”剛要回到湖中,一扭頭望見身旁還有一孩童,站在水邊觀望怪獸,竟與剛吃下去的一模一樣。那怪獸大喜:“不想今日是兄弟同來,可喜可喜!”又是一口,將孩童吞下。隻聽身後有嬉笑之聲,回過頭,又見一童,容顏與前兩個無二。怪獸叫道:“莫非是全家齊來?”不由細想,又是一口吞下。但往來數次,無論如何吞下,身旁總有一童在側。那怪獸驚奇:“你究竟是何方神聖?為何食之不絕?”
成道言道:“你共吃我九次,合你當為我做九百載奴仆。”那怪獸仰天大笑:“黃毛小兒,莫說狂言,你不過隻會些隱身之法、分身之術,就敢欺我這水府湖神,豈不招禍?”成道言道:“如我今日能降服於你,你該當何說?”怪獸言道:“如若你能降我,九百載奴仆也當得。”
成道言道:“不能違誓!”
那怪獸道:“老子在這湖底修行萬年,豈能欺你這乳臭未幹的小兒?!”
成道言道:“今日我不做神通,我身上有一玉佩,喚作‘觀世鏡’,隻要你能拾起還我,便是你贏,如不能拾起,便是你輸,可好?”說著從腰間解下玉佩,投於水中。那玉佩不沉反而浮於水麵之上。怪獸看到不過一小小物件,滿口應承,伸手去撈,去如何也拾不起來。手臂用力,仍是無濟於事,不由的罵道:“鬼蜮之物!鬼蜮之物!”不想那玉佩突然光芒四射,竟將怪獸吸入其中。隻聽怪獸大叫:“上仙寬恕!上仙寬恕!”成道念動咒語,將怪獸放出,那怪獸跪倒於地,口稱謝恩。
成道問道:“此番可是服輸?”那怪獸頭如搗蒜,隻得稱服了服了。成道問道:“汝是何方精怪,亂於此處?”那怪獸言道:“某乃上界獬豸,因人間戰亂紛爭,世人多行不義之事,天庭責我不能公正司法,遂於天漏之時被貶下界來。某心生怨恨,遂與鯀為敵,引洪水四溢。直到百鳥羽生大禹,方才入這湖中修行。今日見上仙有奇光護體,還道是仙芝靈草,亦想借上仙修得正果重返仙界,方才冒犯,還望上仙恕罪。”
成道笑道:“你修行這萬年,有何本領?”
怪獸言道:“我能日行數萬裏,能區分世間善惡曲直。”
成道拍手言道:“甚妙甚妙!你可願為我乘坐?”怪獸道:“但憑上仙吩咐!”
成道收了獬豸,問其姓名,獬豸答道:“自幼出生還未曾得名,上古時分百姓俱呼為應天,因此屬下以此為名。”於是成道便令獬豸隨姓李,喚為“李應天”,騎著它直奔靈台山而來。到了靈台山,成道深知禮儀,令應天卸下風去,在此等候,步行而至山門,看那崖頭之上樹立石碑,許有三丈之高,上寫著“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成道欣喜,這年月辛勞,終於趕到,終於歇下一口氣。再看那洞府,果然一番仙境,但見:
鬆柏高聳遮穹漢,竹梅挺立掩翠山。
煙霞柔繞氣升騰,峰嶺回轉象萬千。
道旁奇花花豔豔,水邊異草草連連。
麟龍並行威赫赫,鸞鳳齊翔舞翩翩。
赤黃青紫顏色滿,宮商角徵曲上弦。
此景合該天上有,不想仙境在人間。
話說那菩提老祖,也是上古得道的高人,因憐憫世人,因此隻在民間修行,深通三教精髓,熟悉三百六十旁門。這一日恰值老祖講經說法。正講間,老祖頓時感到殺氣逼人,老祖取出金錢占算,原來是盤古精氣已化作人形,奔山而來,距此不遠。於是遣退弟子,駕雲前來觀瞧。隻見一男童在十裏之外正朝此而來。所到之處,草木漸枯、風雲靜止。老祖正要設法阻止,隻見一仙童駕雲趕到:“啟稟老祖,太白金星來見。”老祖回到宮中,太白金星施禮言道:“小神今日前來,拜問一事,老祖可曾收的一徒,名叫孫悟空?”老祖道:“曾收的此徒,他乃是萬古石猴所化,吸收日月精華,修煉成精。曾於我處學道,因其生性散漫,故遣下山去,發誓不再讓其回入門中。”太白金星連連搖頭:“老祖不知,那猴子下山之後,占據花果山,自立大王,搶了東海龍王的定海神針,消了閻王的生死簿,還要與天庭抗爭,要當什麽齊天大聖呢!想這三界神祇,哪一個敢動‘齊天’奢望,如此下去,恐連累老祖山門啊。”老祖聞言不由一驚:“天庭有何見教?”太白金星道:“玉帝果然憤怒,要派人擒拿於他,小仙自思上聖三界中,凡有九竅者,皆可修仙。因此懇請玉帝陛下,可念生化之慈恩,降一道招安聖旨,把他宣來上天庭,授他一個大小官職,與他籍名在籙,拘束此間,若受天命,後再升賞;若違天命,就此擒拿。一則不動眾勞師,二則收仙有道。玉帝應允,方命小仙帶他進入天庭,封為弼馬溫之職。隻是小仙閱人無數,見那弼馬溫尖嘴猴腮、目生冷光,恐不是善類,隻怕日後創下禍端,連累老祖濟世善行與小仙舉薦之恩。”老祖聽後不由的皺眉,心想這猴子果然闖下事端,雖是玉帝奈何我不得,但情麵上也是過意不去!正想著,又感到殺氣太重,心中一醒——何不用這精氣去降服那猢猻?正待講,太白金星道:“老祖,我略感背後森森,恐有大事發生,莫不是那猴子真的打上天宮去了?小神先行告退。”老祖道:“我定當想出良策,助天庭降服那孽徒。”吩咐眾徒送客不說。
菩提老祖待送走了太白金星,命手下二徒虞覺淨、蔡覺化於山門之前立一紅幡,名曰現真幡,幡前用朱砂寫到:無論各方神聖,均要卸去仙術,徒步登山、虔誠而入。二人領命,去山門處,張開現真幡,那成道望見,心想倒要看看這老祖有何道行,於是徑直而上。那二徒也學得法術,望見遠處異動,隻是有人前來,奈何看將不到。正想間,近處草木也漸漸枯萎,二人不敢多想,口念咒語搖動大幡,竟然讓成道現出真身。想那福君的法術怎敵得過菩提老祖?虞悟淨喝道:“何方神聖,擅闖仙門?!”成道心下一驚,正是:寬容心裏存容心,技高人外有高人。
不知後情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