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回舉刀屠戮善財使道法威震趙公明


    笑看虛華藐假威,怒卻庸碌哀迂回。


    凡人不解高豔冷,江天隨處任我飛。


    上回說到成道返回希夷島,路遇了蟾精暗算,成道甚是憤怒,但又不敢大開殺戒,唯恐天庭知曉行蹤,隻得對蟾精略施小懲。不想蟾精竟然負隅頑抗,成道心下一橫,喝道:“刀來!”閃出光華刃,迎著紅日,放出七彩光芒,對著蟾精便砍,隻見光華刃化作一道白光穿過土地,直奔蟾精而來,照著蟾口便是一刃。蟾精頓時哀嚎不止,一團黑血濺射四方。


    成道喝道:“妖孽,此時倘若痛改前非,念在上天有好生之德,某也要放你一去。倘若執迷不悟,必將受萬劫不複之災。”那蟾精怒道:“賊子,本官乃是天官下界,如今你忤逆天官,必將受囹圄之災!”成道甚是忌諱“囹圄”二字,見蟾精如此說來,不敢再施威,見蟾精不能再逃,乃打開觀世鏡,看這蟾精所言虛實,不看則矣,一看之下,怒不可遏,原來這蟾精便是當年吞食百日小兒、欲把成道煉成丹藥的蟾蜍,新仇舊恨一起湧上心頭,成道大罵:“孽畜,認得爺爺嗎?”言罷又是兩刃,將蟾蜍兩隻後腿生生剁下。那蟾精疼的哇哇大叫,立即蜷作一團。


    蟾精此時疼痛難忍,隻得求饒:“爺爺饒命,小的有眼不識泰山,願意奉上太極圖。”成道罵道:“你這孽畜,借爺爺之命混個仙官,還要將我煉成丹藥,如今還敢擒拿於我,是何道理?今日不將你鏟除,天理何在?!”那蟾精大叫:“爺爺聽稟,這乃是玉帝的旨意,我若不為,恐有殺身之禍,還望爺爺饒命啊!”成道哪裏聽他分說,揮動光華刃便是幾刀,那蟾精知道此命休矣,放聲喊道:“四周土地聽真,速請玄壇趙元帥!此人便是盤古精氣所化……今日縱是我死,也會拉你墊背,日後三界之內,恐無你安身之處……爺爺翻身之日,便是你後悔之時……”成道本不想大開殺戒,且這蟾精乃是天官,觸怒上天豈不招罪?但聽得蟾精罵喝,又想起當年悲慘身世,怒向膽邊生,念動咒語,祭起光華刃,手起刀落,竟砍了數十刀,刀刀斃命,直砍得蟾精支離破碎、元神俱散方罷手。


    本來蟾精一聲厲喝,已將土地、山神等招來,那土地雖說平日裏受了蟾精不少好處,但看蟾精這般本領都隻得逃遁,自己出頭恐難免一死,便蟄伏土中不敢動彈,待成道手刃了蟾精,方才想起要找趙公明報信。但土地並不歸於趙公明轄製,土地隻得燃了信香稟告撫地將軍。那撫地將軍在天宮亦得到天兵稟告,早已動身前來。


    再說那成道,手刃了蟾精,才解了心頭之恨,但這千百年來都不曾殺生害命,如今手刃了仇人,竟然振奮無比,心想憑著這一身本事,便是有天兵下來,又有何懼!大不了魚死網破、玉石俱焚,總比困在這荒山野嶺要強上許多。


    眼見蟾蜍受死,成道取出觀世鏡,要看這寶書到底是何來曆。原來此寶名為太極圖,乃是元始天尊證道之寶、仙家利器,一旦展開,便會將神鬼妖魔吸入圖中,即便是大羅金仙也難以施展法力。為封神破紂,將此寶借與薑子牙。封神之後,薑子牙卻並無神位,元始天尊為憐憫子牙,並未收回此寶。


    一日薑太公雲遊至盤山,遇著善財使者,善財使者盛情款待,耳熱酒酣之際,聊起了盤古大神所化的精氣。那蟾精實言相告,盤古精氣並非是石猴孫悟空,而是另有其人。天庭憂三界恐慌,因此秘而不宣。如果此時能夠擒得那精氣,便是三界之內無上之功。那善財使者自報出身,言道:“隻要有仙家至寶,便可設計收伏精氣。”於是薑太公便與善財使者前往洞天福祉,但一連數日也不見任何動靜,蟾精道:“恐是那精氣聽聞太公在此不敢前來,不如太公將太極圖暫交予我保管,我在此守候,十年八載也是不妨,隻要那精氣回蕩,定叫他有來無回。”薑太公也深知這蟾精絕非善類,但精氣淩厲異常,有這蟾精願做先鋒,自然是大妙。但又怕這蟾精惹出事端,未知可否。那蟾精又道:“太公,若不肯相信,我以善財使者印信為質,當擒住精氣之後,我交予太公,不領半點功勞。”太公思索一陣,也覺得要等到李郎回來恐要費一番時日,不如就依蟾精所言,但為防他作亂,太公取出三支信香,道:“我在太極圖上施法,你要開圖收伏,必先燃此信香報與我知,否則書不展開。你的印信也依你之言放於我處,倘若為非作歹,我定不輕饒。”於是施了法術,巡遊他處。那蟾精歡喜異常,便於此處坐等李成道前來。


    成道看罷,變成了薑太公模樣,想這三十六般天罡大變化竟是如此神妙,無論化作誰,都能與此人無異,即便是通天達摩鏡都分辨不出。成道變化成太公,念動咒語,隻見書卷中放出金光一片。成道收了此書,現出真身,正要離去,卻見四處都有人來。原來撫地將軍帶部眾趕下界來,並已派人告知趙公明,趙公明手下招財使者陳九公亦帶人來此就應,而太公收到信香,也帶著眾徒前來,眾人將成道圍在中間,厲聲問道:“何方妖孽,擅斬天官,還不束手就擒!”


    成道見眾人身負霞光,知道是天兵到了,此時恐在所難逃。心下一橫:既然騎虎難下,何不放手一搏!孫悟空都可大鬧天宮,看來天庭眾神不過爾爾。但此時若能化解,絕不可多事,因此一一施禮:“眾位上仙有勞,在下李成道,因此妖意圖戕害於我,才不得已下手殺之,實不知他便是天官,還望眾神明察。”撫地將軍罵道:“孽障!擅斬天官,罪不容誅,左右,將他與我碎屍萬段!”成道聽罷,不由得大怒,看來這天庭上下果然是烏煙瘴氣,那孫悟空反天確是被逼所至,因此怒道:“你這小官兒,說的什麽道理,孰是孰非還未明辨,便要誅殺於我!”撫地將軍哈哈大笑:“某家管你有何冤情,殺了便是。”一揮手,四個天兵飛下雲頭就來拿成道。成道見了天兵手中鎖鏈,陣陣身寒,大喝一聲,三拳兩腳便把天兵打到在地。


    這時隻見薊州土地駕風趕上雲頭,對眾位仙官施禮後言道:“眾上仙,方才小可聽聞善財使者喝道,當下這人便是盤古精氣所化……”未等說完,撫地將軍又驚又怒,道:“此話當真!”那土地見上官變色,戰兢兢道:“善財使者臨殞前央求我等請玄壇趙元帥,確是此說。”那撫地將軍急忙令人上天庭稟告翊聖真君。


    這巡禦天地之事,本有左右天蓬執掌,二人均出自老君門下,乃是道家上等人物。隻因當年精氣泄露之時,二人處置不力,被玉帝削去元帥之職,貶到凡間,成為“江左八達”之一的桓彝之後,是為東晉名將桓溫、桓衝。天庭安天大會之後,玉帝另置新官,是為安天將軍、撫地將軍,代行左右天蓬之務,卻是受轄於翊聖真君。因此天庭中天蓬元帥者,唯是北極四聖之首命之。後老君遣下雷聲普化天尊下界下界轉生,天蓬元帥曾主掌雷部。此乃後話。


    話說天上巡察的天兵也望見希夷島上有人與善財使者的追逐,見大事不妙,連忙稟告安天將軍。安天將軍聞之善財使者稱此人便是盤古大神精氣所化,亦急忙報與翊聖真君。真君一聽,不由的心中一冷,想當年眾神追逐精氣之時,都不足以撼動分毫,無果而終,竟然以為那石猴孫悟空才是精氣所指。如今這精氣再度出世,禍亂定在孫悟空之上,這可如何是好?正在煩愁之際,隻見通明殿宮人跑出,翊聖真君攔下道:“何事驚慌?”那宮人道:“玉帝請老君淩霄殿議事,小人速速去請。”翊聖真君不敢怠慢,連忙進得殿去,奏稟玉帝。玉帝早已知曉,早密囑遊奕靈官,宣旨希夷島土地、山神及附近地仙即刻擒拿。遊奕靈官領命而出,老君也快步走出兜率宮,直奔通明殿而來。


    玉帝見禮之後,言道:“太上,方才有司來報,稱犯臣張果的希夷島上來了一個強人,追殺一個天官,朕已命希夷島土地、山神及附近地仙前去緝拿。隻是不知此人來曆,有何本領,竟敢擅殺天官。”老君言道:“玉帝可曾記得,當年孫悟空推翻的人參果樹,便是天地靈根。樹倒之後,從樹中飛出一人,此人便是菩提老祖的弟子,喚作李成道。”玉帝言道:“此事朕已知曉。”老君又道:“玉帝,今已查明,那李成道竟是盤古大神精氣所化。”玉帝聽了猛然驚奇:“此話當真!”老君言道:“當年追逐精氣之時,趕至薊州耳呈莊李淳住所,正巧其婦待產,北鬥星君劃去了李婦及腹中之子的壽數,精氣頓時不見,不想此時恰逢石猴崩裂,眾神均道是盤古精氣化作石猴,疾赴天宮戒備。後天兵擒得孫悟空,竟然疏忽了李成道。李成道被張果救起,後天庭知曉,派天兵緝拿張果時,仍是不見李成道。如今天機星報來,菩提老祖為助天庭收伏孫悟空,授了李成道三十六般天罡變化,後見孫悟空被壓五行山,恐李成道危害三界,方騙至在人參果樹之內。不想孫悟空陰差陽錯推翻人參果樹,竟放出了李成道。如今看來,眾神當初都是錯了。”玉帝雙眼冒火,驚詫不已,問道:“當初何人督辦追擒精氣?”老君不語,玉帝轉臉再問甲子神,甲子神王文卿言道:“本是李天王下界追擒,但當時紫微大帝亦在天宮,後也同去擒拿。”玉帝聽罷,不便發作。老君言道:“我已命人前去,想那李成道一時間也不會掀起多大風浪,還望玉帝寬心。”


    不想此時,殿外有軍曹來報翊聖真君,稱人間有妖自稱李成道,斬了善財使者,撫地將軍等下界擒拿,天兵均不是對手,請求玉帝下旨裁奪。翊聖真君聽罷,連忙跑進大殿稟告。玉帝聽完奏報,不由得大怒:“無恥匹夫,竟敢傷我天庭正神,此事必要嚴懲,以儆效尤。”複命趙公明引部眾下界捉拿李成道。原來那趙公明封神之後司職利財、緝拿,手握鋼鞭、坐騎黑虎,帳下有三十六位猛將。待安天將軍說明詳細後,公明大怒,即率本部兵將前來擒拿李成道,不想為時已晚,蟾精已被成道殺死。因那光華刃狠毒異常,原為克製悟空之用,隻要念動咒語祭起真刃,便能斬卻天靈、打碎元神、化去魂魄,三界之內便再無蟾精。因此後世商人所供招財金蟾,皆為不準。


    趙公明見本部之神竟被斬殺,心中憤恨,大喝一聲:“孽障,你可知犯下死罪?!”成道抬頭觀看,隻見一金甲元帥率領數十位天將,那元帥頭戴鐵冠,手執鐵鞭,麵如黑炭,胡須四張,胯下一隻雄壯黑虎,凶惡無比。成道施禮道:“後學李成道,見過上仙。”招財使者陳九公宣道:“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駕臨,一切妖魔鬼怪速速退去。李成道,應行三拜九叩大禮。”成道也不施禮,拱手到:“原來是趙元帥,聽聞元帥能驅雷役電、喚雨呼風、除瘟剪瘧、保病禳災,世間人常頌:至如訟冤伸抑,公能使之解釋,公平買賣求財,公能使之獲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對公禱,無不如意。幸得元帥前來,若是昏庸之輩,定會誣我殺戮之罪。”


    那趙公明聽得氣憤,問道:“你是何方妖怪?”成道言道:“我非妖非怪,隻是看世間不公,出來主持公道。”趙公明大怒:“這上有天條律例、下有地府法司,這天下公道,何須你來主持?”成道言道:“在我出生之時,這蟾精便要取我性命,幸得老福君相救,我才躲過一劫。如果天道公正,為何蟾精受封、福君遭貶?如今,這蟾精害我之心不死,我才出手傷他,也算是為天除害。”公明一時語塞,成道又道:“煩請元帥稟明玉帝,福君乃是上古神聖,不可輕貶,望玉帝收回成命,將福君官複原職,李某在此謝過。”公明見其囂張,不待細說,令旗一指,二十八位猛將各拉刀槍,前去擒拿。成道見敵將人多,也變成二十八個成道,不消片刻,便將這些猛將一一打到在地。公明一看,知道成道法力非凡,催開黑虎,挺鞭來戰成道。李成道與趙公明戰在一處,但見:


    護法元帥逞英勇,盤古精氣展異能。


    鋼鞭呼呼飛來去,寶刃閃閃影無蹤。


    翻江倒海天地暗,飛沙走石萬物驚。


    棋逢對手將遇才,難分上下與輸贏。


    這趙公明是上古大神,法力自然非凡,雖是薑子牙封神之後,天庭為三界安寧,收去各上仙法寶,但趙公明武藝之強,三界中仍是屈指可數。然其雖是貴為護法元帥之一,又司迎祥納福、追逃捕亡之責,隻不過因是張道陵天師弟子,在天庭不被重用。如若天庭上下一心,又豈有當年孫悟空大鬧天宮之事?


    成道與趙公明大戰兩個時辰,公明漸漸不支,那成道卻是越戰越勇。公明見敵不過,便念起咒語,隻見一條金龍從懷中飛出,將成道死死縛住。成道言道:“莫非這便是捆仙繩?好寶物,在下收了。”說完竟變成公明模樣,也是騎黑虎、持鋼鞭,一般無二,念動咒語,那捆仙繩應聲而落,被成道納入懷中。公明大驚,這數萬年來,還不曾有人會這般法術,就是太上、如來也不過如此,持鞭忙衝過來,成道亦不慌忙,一指光華刃刺向黑虎眉心,隻見那黑虎眉心猶如一道彎月劃過,痛的黑虎驚奔而去,趙公明竟束縛不住。成道回首對二十八位猛將笑道:“我與爾等無冤無仇,爾等亦俱是遵命所為,今日之事我不計較,還望日後爾等多行正義之事,無違人間祈禱之名。”說罷收了法相。那二十八位猛將昂首站立,也不言謝,重整衣冠之後,化作一片金光去了。


    趙公明急赴天庭,將此事報與張天師,又向玉帝請罪。張天師知此事重大,急忙轉奏老君。老君大歎,恐劫數至此,不好應對,於是啟奏玉帝。玉帝震怒,想那精氣剛剛泄露之時,天上眾神悉數擒拿,布下天羅地網竟然讓他逃脫,此時雖得人形,卻學會了無上本領,想要剿殺恐非易事。倘若他效法孫猴打上天來,三界之內恐無寧日。正在惆悵之際,太白金星奏道:“玉帝,何不效法孫悟空,許他個官爵,讓他出師無名,也好免去一場幹戈。”玉帝眉頭緊皺,麵露不悅。武德星君言道:“玉帝不可,倘若精怪出現一個就封一個,那天下都要求得一官半爵,三界豈不大亂?!”玉帝無從決斷,乃問百官。眾仙見玉帝未明態度,也不知是該剿還是該撫,山呼但憑玉帝裁奪。玉帝憤懣,尋李靖來答。那李靖曾在擒拿悟空一役中擔任蕩寇元帥,深知這內中滋味,況且上一戰雖是戰敗,但玉帝不但不怪,反而委以重任,因此朗聲道:“啟奏陛下,臣以為應該剿殺妖孽,以正三界之名。”玉帝頷首。眾仙見玉帝表態,便紛紛要求剿殺妖孽。


    玉帝見此,言道:“這李成道不比妖猴,識人性、懂禮儀,自古天恩浩蕩,以好生為德,不如遣下一德高之神,良言勸之,令其向善,如若不然,再擒其受審,眾卿意下如何?”眾仙班又齊呼英明,唯有李天王麵色不悅,心想這顯擺威風的美差恐怕是竹籃打水了。玉帝見李靖不悅,視作不見。


    散議之後,玉帝密詔壯繆侯,令其下界勸導成道。那壯繆侯非是旁人,乃是三國時蜀國大將關羽。關羽殞命後,曾於玉泉山顯聖,後經普淨禪師指點,頓悟成神。但關羽自恃武藝高強,為人孤傲,與天庭官員大多不相來往。玉皇感其忠義,命為身邊近侍,封為壯繆侯。那關羽,威風凜凜、忠勇無雙,但見:


    近丈身形二尺髯,麵如重棗眉臥蠶。


    凜凜生威丹鳳目,忠勇仁義貫九天。


    胯下赤兔千裏馬,掌中青龍偃月寒。


    元帥神威誰不仰?青史留名萬古傳。


    玉帝言道:“愛卿,汝為官已有時日,朕體汝忠勇,甚是欣慰。欲以重任,又恐百官不依。如今有一差遣,汝若馬到成功,日後我在朝堂之上也好為汝爭些富貴,不知汝何意?”關羽言道:“某一介武夫,承蒙天帝不棄,才有今日紫袍玉帶,玉帝但有差遣,臣萬死不辭!”玉帝言道:“近日,有下界妖人李成道擅斬天官、恃武拒捕,甚是猖狂,朕命你率五十金甲神下界招安此妖,倘妖違逆,擒此妖來,如若此事得成,朕將命你為財神之職,享受下界香火,也不枉你人間武聖之名。不過那李成道絕非善類,自恃有些法力,目無天規,汝要萬分小心。”


    壯繆侯關羽領了兵符,到李天王帳下交接人馬,領了五十金甲神下界宣傳教化。問過土地山神,徑往鳳鳴山而來。正是:


    世人偏好留美名,誰見無為美譽封?


    若要丹書傳後世,總來還要建奇功。


    不知後情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烈神演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懷興原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懷興原創並收藏烈神演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