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回元帥久困暗沙島公明難勝遭貶謫


    三戰三北非為怯,三仕三逐乃不時。


    非是人人皆如此,慶幸管仲遇相知。


    上回說到玉帝派遣趙公明元帥緝拿劉雋,那趙公明在太乙山掘地三尺,仍是不見劉雋蹤影,無奈之下隻好問計老君。老君授以秘計,令其前往天地之南,一處喚作立地暗沙之地尋那劉雋。那趙公明不敢耽擱,旋即離了太乙山,一行浩浩蕩蕩直奔天地之南。趙公明眼見凡間南地遍地荒蕪,更無人煙鳥獸,便打開淨禦簠簋,口中念念有詞,但見腳下土地山丘,便如一道長虹一般,直奔簠簋中來。霎時間地動山搖、遮天蔽日,那地上的山神、土地還不知何事,便見眼前山嶺早被夷為平地,那土地也下陷了數十丈,連忙念動咒語,卻是喝止不住。眾山神、土地急忙燃了信符,急報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祇娘娘與撫地將軍。天庭急文如飛蝗一般,那邱天師見事態嚴重,連忙稟告玉帝,稱趙公明攜了一寶,收盡了凡間南部土地山丘,直奔天南而去。玉帝疑惑,令千裏眼、順風耳再探,隻見此時趙公明率著數百人已飄然海上,帥字旗旁另有“奉旨討逆”銘文。玉帝言道:“太白金星,速去傳旨趙公明,斥責其擅動凡土之失,務必令其歸還凡土。”太白金星領命而去。


    再說那趙公明,跨著黑虎急匆匆趕往立地暗沙,足有一日,方才趕到,但見波瀾浩渺、無邊無際,怎生景象?後生仿詞證雲:


    雲端天南,波濤停怒,漆漆地邊。


    無走獸馳騁、遊魚遨弋、飛鳥高懸。


    祥光難照,天海無辨,止步漁人阻神仙。


    任爾是,佛家高輩、天庭重官。


    思量三界凶險,至險之處卻全安。


    洪浪在前,迷離取道,水路四通,何須狼煙。


    天官弄權,誰堪勞苦,身冒矢石勇向前。


    唯是此,可以養晦,再盼來年。


    見此處大浪滔天,轟雷陣陣,知道天上耳目必是難見,便壓住陣腳,令手下士卒,攜著親筆文書往立地暗沙而來。那士卒到了暗沙之上,拜了三拜,高呼:“三界護法元帥、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趙公駕下金使拜見天佑元帥。”那劉雋早聞知北方天上來了數百天兵,為首的便是趙公明。那劉雋也是驚訝,自己武力不如趙公明,幸得手中有從五方五老處盜來的寶物,否則必然為其所擒,也整裝束帶,令手下數十個兵眾四下埋伏,隻等趙公明到此,便要先發製人。不想竟然趙公明先派來信使,劉雋感歎趙公明循規蹈矩。


    劉雋現出真身,但見一員大將,麵如藍靛,須似鋼針,頭戴煙雲冠,身披鬥戰袍,內罩連環鎧,外纏玉束帶,手使兩柄宣花斧,坐下一隻煙雲獸。劉雋言道:“你家元帥有何話說?”那使者捧上一封書信,劉雋展開來看,但見寫著:“天佑元帥鈞鑒:尊駕義舉,貧道俱已悉知。貧道雖有憐憫之情,難為職責之命,今親率大軍前來討伐,實屬無奈。然道理不外乎人情、法度不外乎道義,況且元帥義舉乎?貧道將與元帥打鬥一番,元帥宜應使盡氣力,貧道方好敗北,如此,元帥可借水路遁去,貧道方將四麵圍住水麵,亦好回天複命。”那劉雋見了,心中感激,對來使言道:“回複趙元帥,貧道領情了。”


    那使者回去複命,趙公明令三軍擂起戰鼓,搖動旌旗,但見那趙公明:


    虯髯蓬發飛焰冠,紫袍金龍舞翩翩。


    外罩銅鎖連環甲,胯下黑虎獸雲煙。


    背負師傳青鋒劍,擅使長兵一鉤鐮。


    曾經彪炳青史冊,威震三界美名傳。


    趙公明祭起淨禦簠簋,口中念念有詞,但見那簠簋中的土地山石紛紛下落,填在了立地暗沙四周。雖然土能克水,但如今在這茫茫大海,這些土石便如泥牛入海一般。待填出一片平地,趙公明命人捧來雙鞭,一聲厲喝,隻見那黑虎咆哮一聲,俯衝下來,那下麵天佑元帥接著,挺著雙斧,便與趙公明打鬥一處。那趙公明一心想著放出一條生路,因此招招虛打、步步留情,那劉雋也念著趙公明恩德,全力應對,卻又不願逃去。想這三界之內,皆是玉帝治下,即便到了天涯海角,亦難逃天庭追捕,還不如就在此處拚死一搏,也好留名千古。


    二人打鬥了三個時辰,不見勝負,此時天上仙樂聲起,有一仙人趕來,高喊:“趙朗趙公明元帥接旨!”那趙公明衝著劉雋一使眼色,劉雋會意,待趙公明回頭之際,使用大斧一掄,正好砸在趙公明後背上,差點將其打落下來。那黑虎見勢,急忙負著趙公明走脫。劉雋哈哈大笑,也不追趕。


    趙公明回到陣中,喝道:“太白金星,我與那逆賊戰鬥正酣,不想經你打擾分心,如今吃了大虧!”言罷命人將戰甲撕開,但見背上護心鏡早被砸的碎裂。太白金星見了也是驚駭,口稱恕罪,方又想起傳旨之事,言道:“趙公明接旨!”那趙公明手拂後背,旁邊有士卒攙扶下跪叩頭。太白金星道:“玉帝口諭:斥責爾擅動凡土之失,務必令爾歸還所收凡土。欽此。”言罷連忙攙起趙公明,言道:“元帥受苦了,卑職也是職責使然。”趙公明言道:“上仙不必自責,那劉雋甚是厲害,即便天使不至,本帥恐也難戰勝於他。請天使在玉帝麵前美言幾句,隻稱本帥在此討逆在身,不能親赴天宮請罪,微臣定要將那劉雋緝拿歸案。”然後命招寶天尊蕭升、納珍天尊曹寶收了淨禦簠簋,隨著太白金星將內中的剩土歸還凡間。二人領命而去,但畢竟淨禦簠簋中的剩土無多,因此中土南方多湖泊低窪之地,此乃後話。


    那太白金星返回天庭複命,言說那趙公明與劉雋大戰之事,那劉雋果然厲害,與趙公明二人勢均力敵,難分勝負。趙公明一時間難以取勝,隻得將立地暗沙團團圍住,想要困死劉雋。不時亦有天庭遊弋察官奏報,那趙公明與劉雋大戰,不能勝卻。武德星君奏道:“陛下,那趙公明乃是得道大神,法力廣大,區區一個劉雋,亦拿之不下,恐是其未用全力,陛下應下旨責罰,限時令其回宮複命,否則按抗旨罪論處。”紫微大帝言道:“陛下,萬萬不可,那趙公明雖然深有神通,但畢竟劉雋早有準備,煉就些寶器傍身也是可能。貿然治下趙公明之罪,恐令將士寒心。”玉帝未置可否,那邱天師耳語道:“陛下,那趙公明如今在外征繳,不可貿然問罪,否則難保其心不貳。此人久有忤逆之情,隻是尚無實據,倘若逼得緊了,隻怕與那劉雋沆瀣一氣,到時更加為難。”玉帝頷首,問道:“依卿之見,該作何處置?”邱天師道:“那趙公明久攻不下,自然有罪,玉帝可將其調回,另派下一員大將前去征討,倘若功成,自然知曉趙公明並非用力,到可重責與他。倘若亦是久攻難下,趙公明之事,倒是有幾份可信。不過護法元帥尚不能護法,自然羞愧,陛下倒可剝了他元帥之職。”玉帝甚覺有理,言道:“隻是不知那天南之地,誰人可以剿平。”紫微大帝言道:“陛下,微臣駕下有天蓬、天猷、翊聖、佑聖、黑煞五位真君,威武異常,尤其佑聖真君,可與趙公明一決高下,不如陛下調其前往擒敵。”玉帝言道:“此五位將軍現在天庭鎮守,如今三界紛擾,不可久離。那劉雋一時難以成勢,殺雞何用牛刀。”邱天師道:“那劉雋乃是西方白老的部眾,倘若令白招拒前去收伏,定可手到擒來。”武德星君言道:“陛下,萬萬不可,那劉雋謀逆,聽聞是因盜取了五老的法器,方敢如此猖狂。若是放了白招拒前去,好似放虎歸山,到時二人狼狽為奸,恐天挺不好收拾。”玉帝言道:“不想一個小小的家奴竟然有這等本事!甲子神,速去傳旨,令諸天大帝束兵秣馬,隻要見那五老稍有異常,便要派兵剿殺。”那邱天師道:“陛下,那五老久在下界,遠離天庭,倘若待其謀反時再去彈壓,空為時已晚。不如就請五老入的天宮,共赴壽宴,倘若五老不敢前來,必然是謀反屬實,天庭便可派下重兵征討。倘若五老能夠前來,就此軟禁,令其首尾不能相顧。想這天庭有紫微大帝護駕,旁人也無計可施。”


    玉帝心中早有盤算,那五老久在五方,帳下天兵總計數百萬,足可與天庭抗衡,玉帝遲遲不肯裁撤五老兵將,隻是怕欲速則不達,激怒了五老,到時兵戎相見,玉帝並無十分勝算。如今五老駕下大將謀反,亦是不敢斷定其中有無五老的陰謀。如今之計,隻得先將五老誘入天宮,幽禁五老,與手下重兵剝離開來,繼而分化五人的利害關係,是其不相勾結,方好逐個擊破。那五老自恃清高,在劉雋謀反時便上書表明忠心,如今赦下一道聖旨,讚許五人諸多功績,宣慰眾人,可保一時平靜。此時令五老上天賜宴,五老必然前來,否則便有謀反之嫌,到時方好下手,將五老手下大將賜予爵位,罷黜兵權,人人可在天庭近得天顏,到時便可令心腹人接管這數百萬天兵,架空五方五老。主意打定,玉帝令甲子神王文卿命遊奕靈官前去五老處傳旨,隻道是天庭已然查明,那劉雋反天皆是其一人所為,玉帝必然不能遷怒眾老。為安撫五老忠心,特在淩霄殿設下宣恩宴,請五老前去見駕,沐浴天恩。


    玉帝再命武德星君傳旨趙公明,限其三日內收伏劉雋,否則軍法處置。那武德星君久與趙公明不睦,如今得了聖命,大搖大擺的前往立地暗沙,拿著架勢,宣那趙公明前來跪迎天使。趙公明亦是心虛,隻得恭恭敬敬。武德星君宣旨完畢,言道:“趙元帥,這劉雋不過一小小匹夫,絕非元帥對手,還望元帥勿要像從前一樣,留有餘力,元帥要以死相博,保留名節,否則下官也難在玉帝麵前為元帥美言。”公明諾諾而應。


    可苦了趙公明,雖然是上古大神,如今卻是失勢落魄,倘若不能降服劉雋,必然給天庭受之以柄,即便討逆功成,也隻不過偷安一時。那天宮中的奸佞,無時不想鏟除賢能,滿足一己私欲。但如今事已至此,不割舍些許,恐難令人信服。主意打定,在與那劉雋大戰,戰了一日一夜,最後被劉雋五行鏡所傷。招寶天尊蕭升星夜趕赴天庭稟報,待次日早朝,鎮殿將軍啟稟玉帝聞之。玉帝聽聞,不禁勃然大怒,拍案而起:“那趙公明司職緝凶,此番首戰不勝,大損天庭威嚴,必然是手下留情,難免有通敵之嫌,有何麵目見朕!待他來時,定與懲戒!”張天師言道:“陛下息怒,想必那叛逆奸詐狡猾,趙公明恐為其暗算,請陛下容趙公明詳稟過後,再做定奪……”玉帝聽聞,更是怒火中燒:“那趙公明曾擒拿李成道大敗而歸,令天庭顏麵掃地,此番又是铩羽而回,你讓朕如何向百官交代!他乃是你的門人,如今之事,不知卿有何說?”那張天師被問得啞口無言,隻得落落而退。此時葛天師奏道:“陛下,趙公明戰敗的確該責,是否請文武百官同議懲治?”那玉帝不聽則已,聽後怒氣填胸,心想:無非是這幾個天師以三清為尊,袒護老君一派仙眾。三界之內,唯朕有生殺予奪大權,他人莫予毒也,何須文武百官指手畫腳!於是道:“區區小事,何勞百官。”於是命邱天師擬旨。那聖旨寫到:“承天奉地,受茲明命,玉皇鈞旨:趙公明身為龍虎玄壇元帥,司職緝凶、權責蕩寇,然兩番擒孽,落敗而歸,天庭遭辱,三界蒙羞,為警仙官並戰出力,敕令罷去陰間雷部主帥與瘟部主官之職,籍沒百年俸祿,欽此。”


    那張天師等人護佑不得,見聖意難違,也隻得聽任,自掃門前雪。想那天庭之上,官員臃腫、吏目繁多,酒囊飯袋大有人在,多是子孫承蔭祖上,被安置到各個衙門。家勢強者,可入九卿府邸,將來根基穩固,再多使金銀打點上官,飛黃騰達便指日可待。那些家勢弱的,隻得進入些清水衙門,混個神籍,雖不能大富大貴,但亦可保衣食無憂。若一旦有貴人提攜,便能鹹魚翻身,即便犯些小錯,也都因利益相關而相護,不致失了職位。不過這人愈多,則事愈難cd是相互攀比、互相傾軋,唯恐自己落落人後,被晚生後輩淩駕。即便其中有德有才之人,也隻得隨波逐流,久而久之,皆成為碌碌之輩。凡間有諺語雲: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便是此理。隻不過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天庭上的官兒們,那個不有個三薄兩厚、三親六故,因此天上的官兒越來越多,那傭人、奴仆、護院、家將更是數不勝數。不過那天庭官吏雖多,卻不見一人出自白丁之家,衙門雖眾,卻無哪一座為窮人而開。


    玉帝屢次命司徒裁撤官員,卻都是阻撓重重,不是下級陽奉陰違,便是重臣托情說勸,即便是做了樣子給玉帝看,也都是裁撤了幾個無權無勢的小人物而已。不過數年,便又充斥進各高官的三甥六弟,玉帝看在眼裏,卻也無可奈何。想想自己兒孫,也都是封王覓爵,倘若對吏治大刀闊斧削減,必然導致百官不滿,傾向三清一邊,因此也樂得用高官厚祿籠絡眾人。


    玉帝厭惡趙公明,一則是趙公明乃是上古大神,法力廣大,倘若謀反,鮮有人敵;二則乃是趙公明乃是老君一派人物,不能與天庭同心同德;三則這財神之位乃是百姓最愛之神,當初封神之後,有正財神趙公明、文財神比幹,行使天下散財助富之任,人間香火威望勝過一切神祇,實乃功高蓋主,如若不行彈壓,必然是養虎為患。


    再說那趙公明,被降官貶職之後,心灰意冷,奉命在立地暗沙鎮守,天庭亦任由其事,再擇人選剿除叛逆。朝堂之上,玉帝命眾官推選征討元帥,那老君一派各個寒心,無人理會,而眾高官俱知劉雋威武,無人敢去迎戰,些許新晉之官不敢逾禮自薦,因此朝堂之上甚是肅穆。邱天師見了,奏道:“陛下,臣保舉一人,可勝此任。”正是:縱有千般計,還需貴人幫。


    但不知後情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烈神演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懷興原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懷興原創並收藏烈神演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