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回成道伏妖為己用精怪下界取世財
王侯將相安有種,父蔭祖蒙不論才。
何時許我七星案,也借東風破陣來。
上回說到四海龍王狀告李天王,上天無門,隻得前往恒元宮,請成道斷個公正。成道應承詳查,正在思索之際,隻聽得禦官稟報,那數萬隻精怪在困靈敦中翻騰不止,伏魔將軍尚雲龍請旨定奪。成道聽得怒起,言道:“除青龍,持光華刃前去,將這些鬼魅盡數殺死!”驃騎將軍除青龍領命言道:“帝君,這些精怪雖為鬼魅,但臣觀之,其中亦有良善之輩,不過是畏懼強權,委身事賊。還請帝君寬宥,令未曾為惡者繼續修為,也好揚帝君公正之名。”成道準奏,令除青龍嚴查,倘若真有善者,可留其性命,去留隨意,但有劣跡者,嚴懲不貸。那都地仙神奉義言道:“帝君且慢!臣有話說!”成道令講,那奉義言道:“帝君,我恒元宮屢受天庭排擠,不過是帝君帳下無有兵權,如今這數萬隻精怪落在帝君手上,何不招安為我所用?”
成道聽了一怔,自思此話有理,但有悖公正之心,言道:“孤自出世以來,時刻以公正為本,倘若收了這群精怪,對那些世上枉死之人又如何交代?”奉義言道:“帝君,常言道‘成大事者不拘小節’,那世上枉死之人,命數使然,即便帝君嚴懲精怪,人死仍是不能複生。而如今天庭虎視眈眈,無一刻不想加害帝君而後快,而我恒元宮兩萬天兵,則是頭上三尺之劍,帝君若無嫡係親兵,如何能夠應付?還請帝君三思。”成道言道:“卿之所言,甚是有理。”大將軍建太歲言道:“不過這些精怪狂戾不羈,帝君當擇一良方,方可控製,否則必然為禍。”成道猛然想起佛祖贈祖龍袈裟事,言道:“此事不難!”原來上古時期,西方大鵬金翅鳥最喜吃龍,龍族眾生常有被攫食之苦。後有祖龍趁佛祖於海邊修定之際前來求救,佛祖慈悲,取下袈裟而贈祖龍,令其將袈裟撕成條狀,覆於子孫之身,便免了被捉食之難。那四海龍王感念佛祖救命之恩,一麵供奉佛祖金身造像,一麵對天庭律令陽奉陰違,默許佛眾自由過海傳教。佛祖後又派下夜叉、天龍等助敖氏守海。那玉帝對如此種種了然於心,因此對四海龍王更加鄙夷憤恨。那滿天仙聖有恃無恐,常到四海龍宮敲詐勒索,那龍王自知理虧,自然不敢違逆。此乃後話。
成道學成下山之時,菩提老祖曾贈下朱衣鶴氅一領,曾言道:“若非天庭急迫,不可擅穿。”成道一直嗬護,後曾用觀世鏡查看,原來那鶴氅乃是用天上朱雀之羽織就,在離恨天用三昧真火煆成,此物可避火,卻也能自焚。即便是大羅金仙穿上,也能焚化元神。成道命伏魔將軍率人將困靈敦請至山下空曠之地,設壇祭拜,令天兵四處圍定,多備強弓硬弩。隨後乃率除青龍、成白虎、奉義等眾臣相隨,帶了朱衣鶴氅,前來查看。
那伏魔將軍尚雲龍見了成道,連忙叩拜,成道命人再設香壇,禱告天地,再三叩拜困靈敦後,複祭拜朱衣鶴氅,憑空言道:“恩師所與,意在拯救蒼生,如今妖孽橫行,黎民受難,弟子為揚恩師好生之德,別無他法,權將賜寶獻出,以解危難,望恩師體憫弟子之心!”望空又是行一番三拜九叩大禮之後,方命除青龍擎起光華刃,對困靈敦中精怪言道:“眾妖聽真,本官乃恒元宮驃騎將軍除青龍,奉同元持正妙法廣聖帝君恩旨,前來與爾等答話。爾等罪孽深重,本該打散元神、永世不得超生,但同元大帝宅心仁厚,特準爾等在駕前聽命,廣行善舉、以贖罪衍。爾等若誠心領旨,需排好隊列,一個個有序而出,倘若想伺機逃匿,本官手中光華刃也煞是厲害,定能取爾等性命!”言罷,命人將困靈敦掀起一縫,那些精怪看見,便要急湧而出,但見除青龍高擎光華刃鎮守,也隻得循規蹈矩,一則成道確是厲害,二是恒元宮眾將各個武藝非常,三則這些精怪本來便是一盤散沙,如今戰亦戰不勝,走又走不脫,早已是士氣低落、人心渙散,哪裏還有猖狂之態?一個個有序而出。都地仙神奉義喝道:“眾妖見了同元帝君,須行三叩九拜之禮。”那些妖怪一個個出來,勢單力孤,見天兵眾多,知道難於逃命,卻又不知如何行三叩九拜之理,隻好磕頭謝恩。
成道將朱衣鶴氅撕扯成條狀,見精怪們出來磕頭謝恩之際,一一用手點指,隻見那一條條紅巾紛紛裹於眾妖精額頭之上。待過了十個時辰,那群眾妖紛紛出盡,亦有四萬八千餘隻。成道見眾妖頭上紅巾攢動,蔚為壯觀,言道:“爾等原是上古精怪,因逆天而為、不修善德,因此被天庭鎮壓。如今爾等再鑄滔天之罪,恐三界無有立錐之地,孤願招安爾等,但若能誠心歸附者,洗心革麵、重修善道,孤便可保其周全,倘若執迷不悟,則烈火焚身、萬劫不複。”話音剛落,隻聽到眾妖群中高呼:“此時不走,更待何時?”言罷隻見有數十隻精怪駕風而起,便要逃遁。成道大怒,口中喝道“疾!”用手一指,隻見那數十隻精怪頓時頭上燃起三尺烈火,將那些精怪全身引燃,猶如數十隻火球落下。
眾妖看得大驚,成道言道:“孤為防止爾等繼續為亂,乃將三昧真火置於爾等頭上,若心生歹念、圖謀不軌、為令不遵者,頭上便將燃起三昧真火,倘若爾等擅將紅巾取下,也必然引火自焚,這三昧真火乃是道家不傳之秘,被焚者神形俱無,三界內無人能救,望爾等好自為之。”有精怪悄悄取下紅巾,卻如何也摘不下,猛地一用力,隻見紅巾火起,還未待呼號救命,便被燒得灰飛煙滅。不過那火隻燃起一處,並不引燃其他精怪,隻因周圍精怪頭上亦是頂火。猶如凡火勢大,無水可救,可用火燃出一片白地,躲在白地之中,便可躲避烈火之災,實為一理。
那些精怪見了此狀,自知恐懼,隻得哭號跪求成道開恩,將真火卸去。成道言道:“爾等若不能安心於此,縱是孤卸去真火,僅憑爾等犯下這滔天罪孽,天庭也要將爾等置於死地,孤實乃為保全爾等性命。今後,隻要爾等聽命與孤,孤定不相負。今後在三界多行善舉,孤還將賜予仙籍。倘若不願在這鳳鳴山遵規守紀,便自行返回困靈敦中,孤絕不為難!”那數萬隻精怪聽了,口稱遵命。
成道言道:“嚐用箭射孤者,出麵來見!”那群精怪中頓時鴉雀無聲。車騎將軍滿喪門喝道:“帝君有令,嚐用箭射帝君者,出麵來見!”連喝三聲,隻見那狻猊駕風而出,道:“帝君,一人做事一人當,此乃我一人所為,還望帝君不要牽連無辜。”成道言道:“你可有名姓?”那狻猊道:“小的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李宣便是。”成道言道:“孤知你亦是得道之靈,隻不過曾犯下大錯,因此不得神籍,如今能夠義氣為重,倒也算是可塑之才。孤暫且命你為日遊神,秩恒元宮正五品,你可願否?”那李宣一驚,還道是成道將要狹私報複,不想卻因禍得福,連忙磕頭謝恩。奉義附耳言道:“帝君,這狻猊法力高強,曾為眾妖四大王,手下亦有相佐之人,倘若封與官位,一則眾人難服,二來也難保其不生忘恩之心。”成道笑道:“愛卿不知,自古凡間便有‘用功不如用過’之論,況且孤將其與眾妖分開,那些精怪必然群龍無首,如何能夠為亂。”轉對李宣言道:“爾當殫精竭慮,不可有違天條戒律,倘若再起邪心,縱然孤不在跟前,三昧真火之威,也會令爾萬劫不複!”那李宣謝恩道:“微臣定當肝腦塗地、報效帝君再生之恩。微臣曾箭射帝君,實乃臣之死罪,願帝君治罪。”
成道言道:“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既然卿已知罪,便免去責罰了吧。不過孤觀你這彎弓寶箭倒是有些來曆,卻不知是何人所造?”李宣言道:“實不敢瞞帝君,微臣手持之物,乃當初有一真龍所持。微臣用計騙下此寶,才引出不敬之罪。微臣願將此寶獻與帝君。”成道笑道:“此箭雖然厲害,卻於孤無礙,孤未嚐當做是寶,還是你留在身旁,日後也好建立奇功。孤聽聞北海共押八萬四千精靈,如今此處卻僅有四萬餘,孤命你挑選十位精靈相佐,持恒元宮金令,在凡間招安逃遁的精怪,倘若不肯受降者,卿當就地處決。隻是不能傷及無辜,否則孤定當嚴懲!”那李宣報了諸犍、重明鳥、呲鐵、夫諸、虺龍、諸懷、鉤蛇、兕獸、商羊、何羅魚等十怪,成道一一賜予金令,令其等前往人間三日,無論招安多寡,務須返回,否則將厲火焚身。眾人領命而去。
成道又將四萬二千精怪分成六伍,每伍七千精怪,分別著紫、黃、青、赤、白、黑色服,為宣威軍、鎮中軍、鎮東軍、鎮南軍、鎮西軍、鎮北軍,按序列隊。為區別天兵,號稱眾山兵“紅巾軍”,與眾天兵混編於各軍中。成道複命肩吾、天狗、貔貅、甪端、騊駼、應龍相見,那八獸昂然而出,跪在當下。成道言道:“肩吾,卿本是上古神獸,曾助大禹王九戰共工,視死如歸,為大禹聚下眾神創造時機。後被天帝封神,掌管帝下之都。隻因天庭庫府墜下開天斧,玉帝大怒,轉恨與你,才將你押在北海銅山;天狗,你曾於天宮後樞鎮守,卻不甘寂寞,偷食日月,被玉帝責罰;貔貅夫婦,爾等本是上界天神,職責巡查保安,阻精怪犯界擾亂天庭。後因不滿天庭大材小用,方生凡心,被打入銅山地獄;甪端,你兄弟二人秉公剛正、不曾為惡,又有疾馳、善聽夷音之能,本應為上所用,卻因公正觸怒上官,因而遭受報複,被設計陷入銅山;應龍,你曆經數千年修為,曾相助大禹王治水,本應封侯覓爵,卻因你出身低賤,不被天庭所用,方才泄下私憤,水漫中原,犯下罪孽,被打入不複之地;騊駼,你勇冠三軍、不畏**,卻誤食上界胡天王坐騎,因而被罰入銅山。爾等之事孤已詳知,今念在爾等或有功、或得道之麵,留下爾等將功贖罪,爾等可願守清寒?”那八獸連忙跪倒謝恩,成道分別命肩吾、天狗、貔貅、甪端、騊駼、應龍分別為宣威軍、鎮中軍、鎮東軍、鎮南軍、鎮西軍、鎮北軍中郎將,從四品官秩,除宣威軍直接聽命於建太歲、除青龍外,那五軍駐守五方,分別受著雍、屠維、上章、閼逢、旃蒙、柔兆、疆圉、上章、重光、玄一、昭陽十侯節製。
餘下六千餘隻精怪被編入遊擊軍,由奉義率領。眾獸謝恩,分率各伍人馬四處駐守。成道又命奉義密詔獰猙、禍鬥、玄蜂、化蛇、朱厭、螣蛇、長右、鳴蛇、土螻、蠱雕、鬼車鳥、訛獸、傲因等十三獸覲見。
那些精怪奉了旨意,叩拜覲見,隻是眾妖相貌醜陋、凶狠狡猾、駭人聽聞,成道命一一自報家門。隻見為首的獰猙言道:“獰猙率眾小妖參見帝君。小妖世居章莪山,曾逐天下,服四獸。如今臣服帝君,永不背叛!”成道觀那獰猙。狀如赤豹,五尾一角,聲如擊石。後人仿詩證曰:
身如豺豹滿體朱,天生獨角五尾蘆。
躁怒無常聲巨裂,錢來山西生此毒。
隨後是禍鬥朝拜,成道見那禍鬥乃是一隻黑犬,毛色光亮,尾上開叉。後人仿詩證曰:
舌如硫磺齒火鐮,奔走疾行腳生煙。
雖然類犬無忠性,厲火神邊一微官。
成道點頭,後見玄蜂叩拜,乃是一隻巨峰,其毒甚巨,蜇人致死。後人仿詩證曰:
好大蜂、好大蜂,頭如金鼓腹如鍾。
但施尾上金鉤計,便是神仙計也窮。
接著乃是化蛇,但見是人麵豺身,有翼,行走如蛇,聲如嬰兒啼哭,又似婦人叱罵,倘若發聲,便會招來滔天洪水。後人仿詩證曰:
豺身生人麵,有翼不能展,
動輒引洪水,聲似婦人怨。
隨後乃是朱厭,但見身似猿猴,白首赤足,倘若出現,天下必有大戰。後人仿詩證曰:
頭戴一抹鎏金白,腳踏烈火霧中來。
縱是河清海晏世,也動幹戈到玉台。
第六乃是螣蛇,乃是能飛之蛇,性多疑多詐、多變多幻、多陰多毒。後人仿詩證曰:
無足長蟲片能飛,坐擁中宮土生雷。
多疑多詐多變化,陰毒傷害不饒誰。
第七乃是長右,其狀如猴而四目,若其出現,便招致水災。後人仿詩證曰:
玲瓏賽猢猿,機警四耳團。
幽深人難見,見則浪滔天。
第八乃是鳴蛇,但見是蛇身卻長有四翼,見則大旱。後人仿詩證曰:
遠古怨妖戾氣懷,蟒身巨獠四翼開。
凶狠目光陰毒尾,人間再難甘霖來。
第九乃是土螻,雖名似蟲,卻是猛獸,狀似山羊,有四角,喜吃人。後人仿詩證曰:
名為蟲蟻非為蟲,羊生四角刺天空。
莫思羔羊鮮美味,偏把世人盤中盛。
第十乃是蠱雕,其狀似鳥,卻頭上有角,聲如嬰兒啼哭,往往夜哭於院外,誘人而出食之。後人仿詩證曰:
亦非鳥來亦非獸,饑腸隻喜食人肉。
暗夜窗外啼哭聲,便是蠱雕將人誘。
後麵有鬼車鳥叩拜,那鳥又名九頭鳥,赤色似鴨,常入人家爍人魂魄。後人仿詩證曰:
爍人魂魄入人宅,飛火雁鴨殘十頭。
殘血低落千祥地,仙人難止萬災流。
再後乃是一隻訛獸,乃是人麵兔身,能說人言,言多誆騙,常欺人。其肉味鮮美,但食之後無法說真話。後人仿詩證曰:
兔身生人麵,好語多誆騙。
雖然肉味鮮,啖後無真言。
最後乃是傲因,似凡人模樣,長有利爪,身著襤褸,喜食人腦。後人仿詩證曰:
人麵人身人衣褸,利爪厲心厲謗屈。
嗜食獨行旅人腦,路窄叢深腳步徐。
諸妖叩拜已畢,不知是福是禍,如履薄冰。成道言道:“卿等身具異能,本應潛心修道、以享正果,卻不思公義,擾亂三界,爾等可知罪?”那十三獸頭如搗蒜,口稱知罪。成道言道:“爾等罪行,按律當斬,永世不得超生。孤且念在爾等修為不易,故而有心赦下爾等之罪,但又恐眾妖不服,因此今遣下一樁事務,令爾等去辦,倘若辦好,便是首功,孤不但不予責罰,還將擢升爾等為官,倘若有所差池,爾等項上三昧真火,定當令爾等萬劫不複。”那些精怪哪敢吐個不字,連忙謝恩。
成道言道:“這鳳鳴山土地貧瘠,難有盛產,如今複有五萬之眾前來相聚,內中得道者,尚可喝風飲露,但道行淺薄者,亦須飲食之資。今遣下爾等,隨風化入凡間,但見富饒之所,便要求取營生,所攫之資,十分之九送往恒元宮,其餘一分,由爾等支配,不知你等可願否?”那些精怪聽聞,知道這乃是十足的美差,連連謝恩。成道言道:“不過孤還有三件,爾等必須尊奉:其一者,不可搜刮民脂民膏;其二者,不可壞三界之序;其三者,不可以真身現世,巧取豪奪。倘若有違,孤定不輕饒。”那眾妖領命。成道乃命獰猙為戶部員外郎,但不受戶部隸屬,事無巨細,需要向都地仙神奉義稟報。眾妖領旨而去。
成道此舉,也是頗有用心。想那世上大富之人,必然不可靠正財聚富,否則財不得至,必須要偏財傍身,才能陡然而富。成道命這十三獸,俱是邪惡之輩,這攫取錢財一事,自然不在話下。成道確無他法,隻得令奉義嚴加管束,不可令眾妖擾亂三界,否則就地正法。世人皆知“土生萬物”,那山川沃土、江河湖海,皆是蘊藏無數寶藏,凡間所生之物,雖不比天上,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若非世襲之爵,那富庶之地的土地、山神、江海龍王,哪一個不是缽滿盆盈,任職屆滿也要多花銀子留任此地,不願高升,此種玄妙盡在其中。隻是這些精怪原本便是亂世之人,雖然顧忌頭上三昧真火,但天性難移,在世間一麵為恒元宮攫取財物,一麵在人間中飽私囊,隻不過礙著土地、城隍等人,不好明做,隻得暗取,眾人私下之資,也如所獻恒元宮之半。成道亦知此中委曲,隻不過數妖確是供應頗豐,倘若糾察,恒元宮戶部亦難充盈。隻要是未曾危害人間,成道也樂得佯裝不見,此時方知玉帝統禦萬神不易。那天庭早有土地、山神奏報,隻稱是恒元宮戶部員外郎等人在人間攫奪財富,天庭亦知是那些土地、山神見有人分奪,心生不滿,欲借天庭之手護住自身私利,因此也不深責,待那些精怪為所欲為之後,責罰李成道便師出有名。隻是苦了那人間百姓,自盛唐之後,天下分為五代十國,戰亂不休,百姓本身淒苦,山川河流之資又被掠奪,更是苦不堪言。正是:
曉星寒更披甲胄,波濤浪裏泛孤舟,
懸崖百丈垂細索,為取金銀煞白頭。
有錢飽暖**盛,財大白丁鬻王侯。
隻是不解富中義,亦是洪水亦猛獸。
不知後情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王侯將相安有種,父蔭祖蒙不論才。
何時許我七星案,也借東風破陣來。
上回說到四海龍王狀告李天王,上天無門,隻得前往恒元宮,請成道斷個公正。成道應承詳查,正在思索之際,隻聽得禦官稟報,那數萬隻精怪在困靈敦中翻騰不止,伏魔將軍尚雲龍請旨定奪。成道聽得怒起,言道:“除青龍,持光華刃前去,將這些鬼魅盡數殺死!”驃騎將軍除青龍領命言道:“帝君,這些精怪雖為鬼魅,但臣觀之,其中亦有良善之輩,不過是畏懼強權,委身事賊。還請帝君寬宥,令未曾為惡者繼續修為,也好揚帝君公正之名。”成道準奏,令除青龍嚴查,倘若真有善者,可留其性命,去留隨意,但有劣跡者,嚴懲不貸。那都地仙神奉義言道:“帝君且慢!臣有話說!”成道令講,那奉義言道:“帝君,我恒元宮屢受天庭排擠,不過是帝君帳下無有兵權,如今這數萬隻精怪落在帝君手上,何不招安為我所用?”
成道聽了一怔,自思此話有理,但有悖公正之心,言道:“孤自出世以來,時刻以公正為本,倘若收了這群精怪,對那些世上枉死之人又如何交代?”奉義言道:“帝君,常言道‘成大事者不拘小節’,那世上枉死之人,命數使然,即便帝君嚴懲精怪,人死仍是不能複生。而如今天庭虎視眈眈,無一刻不想加害帝君而後快,而我恒元宮兩萬天兵,則是頭上三尺之劍,帝君若無嫡係親兵,如何能夠應付?還請帝君三思。”成道言道:“卿之所言,甚是有理。”大將軍建太歲言道:“不過這些精怪狂戾不羈,帝君當擇一良方,方可控製,否則必然為禍。”成道猛然想起佛祖贈祖龍袈裟事,言道:“此事不難!”原來上古時期,西方大鵬金翅鳥最喜吃龍,龍族眾生常有被攫食之苦。後有祖龍趁佛祖於海邊修定之際前來求救,佛祖慈悲,取下袈裟而贈祖龍,令其將袈裟撕成條狀,覆於子孫之身,便免了被捉食之難。那四海龍王感念佛祖救命之恩,一麵供奉佛祖金身造像,一麵對天庭律令陽奉陰違,默許佛眾自由過海傳教。佛祖後又派下夜叉、天龍等助敖氏守海。那玉帝對如此種種了然於心,因此對四海龍王更加鄙夷憤恨。那滿天仙聖有恃無恐,常到四海龍宮敲詐勒索,那龍王自知理虧,自然不敢違逆。此乃後話。
成道學成下山之時,菩提老祖曾贈下朱衣鶴氅一領,曾言道:“若非天庭急迫,不可擅穿。”成道一直嗬護,後曾用觀世鏡查看,原來那鶴氅乃是用天上朱雀之羽織就,在離恨天用三昧真火煆成,此物可避火,卻也能自焚。即便是大羅金仙穿上,也能焚化元神。成道命伏魔將軍率人將困靈敦請至山下空曠之地,設壇祭拜,令天兵四處圍定,多備強弓硬弩。隨後乃率除青龍、成白虎、奉義等眾臣相隨,帶了朱衣鶴氅,前來查看。
那伏魔將軍尚雲龍見了成道,連忙叩拜,成道命人再設香壇,禱告天地,再三叩拜困靈敦後,複祭拜朱衣鶴氅,憑空言道:“恩師所與,意在拯救蒼生,如今妖孽橫行,黎民受難,弟子為揚恩師好生之德,別無他法,權將賜寶獻出,以解危難,望恩師體憫弟子之心!”望空又是行一番三拜九叩大禮之後,方命除青龍擎起光華刃,對困靈敦中精怪言道:“眾妖聽真,本官乃恒元宮驃騎將軍除青龍,奉同元持正妙法廣聖帝君恩旨,前來與爾等答話。爾等罪孽深重,本該打散元神、永世不得超生,但同元大帝宅心仁厚,特準爾等在駕前聽命,廣行善舉、以贖罪衍。爾等若誠心領旨,需排好隊列,一個個有序而出,倘若想伺機逃匿,本官手中光華刃也煞是厲害,定能取爾等性命!”言罷,命人將困靈敦掀起一縫,那些精怪看見,便要急湧而出,但見除青龍高擎光華刃鎮守,也隻得循規蹈矩,一則成道確是厲害,二是恒元宮眾將各個武藝非常,三則這些精怪本來便是一盤散沙,如今戰亦戰不勝,走又走不脫,早已是士氣低落、人心渙散,哪裏還有猖狂之態?一個個有序而出。都地仙神奉義喝道:“眾妖見了同元帝君,須行三叩九拜之禮。”那些妖怪一個個出來,勢單力孤,見天兵眾多,知道難於逃命,卻又不知如何行三叩九拜之理,隻好磕頭謝恩。
成道將朱衣鶴氅撕扯成條狀,見精怪們出來磕頭謝恩之際,一一用手點指,隻見那一條條紅巾紛紛裹於眾妖精額頭之上。待過了十個時辰,那群眾妖紛紛出盡,亦有四萬八千餘隻。成道見眾妖頭上紅巾攢動,蔚為壯觀,言道:“爾等原是上古精怪,因逆天而為、不修善德,因此被天庭鎮壓。如今爾等再鑄滔天之罪,恐三界無有立錐之地,孤願招安爾等,但若能誠心歸附者,洗心革麵、重修善道,孤便可保其周全,倘若執迷不悟,則烈火焚身、萬劫不複。”話音剛落,隻聽到眾妖群中高呼:“此時不走,更待何時?”言罷隻見有數十隻精怪駕風而起,便要逃遁。成道大怒,口中喝道“疾!”用手一指,隻見那數十隻精怪頓時頭上燃起三尺烈火,將那些精怪全身引燃,猶如數十隻火球落下。
眾妖看得大驚,成道言道:“孤為防止爾等繼續為亂,乃將三昧真火置於爾等頭上,若心生歹念、圖謀不軌、為令不遵者,頭上便將燃起三昧真火,倘若爾等擅將紅巾取下,也必然引火自焚,這三昧真火乃是道家不傳之秘,被焚者神形俱無,三界內無人能救,望爾等好自為之。”有精怪悄悄取下紅巾,卻如何也摘不下,猛地一用力,隻見紅巾火起,還未待呼號救命,便被燒得灰飛煙滅。不過那火隻燃起一處,並不引燃其他精怪,隻因周圍精怪頭上亦是頂火。猶如凡火勢大,無水可救,可用火燃出一片白地,躲在白地之中,便可躲避烈火之災,實為一理。
那些精怪見了此狀,自知恐懼,隻得哭號跪求成道開恩,將真火卸去。成道言道:“爾等若不能安心於此,縱是孤卸去真火,僅憑爾等犯下這滔天罪孽,天庭也要將爾等置於死地,孤實乃為保全爾等性命。今後,隻要爾等聽命與孤,孤定不相負。今後在三界多行善舉,孤還將賜予仙籍。倘若不願在這鳳鳴山遵規守紀,便自行返回困靈敦中,孤絕不為難!”那數萬隻精怪聽了,口稱遵命。
成道言道:“嚐用箭射孤者,出麵來見!”那群精怪中頓時鴉雀無聲。車騎將軍滿喪門喝道:“帝君有令,嚐用箭射帝君者,出麵來見!”連喝三聲,隻見那狻猊駕風而出,道:“帝君,一人做事一人當,此乃我一人所為,還望帝君不要牽連無辜。”成道言道:“你可有名姓?”那狻猊道:“小的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李宣便是。”成道言道:“孤知你亦是得道之靈,隻不過曾犯下大錯,因此不得神籍,如今能夠義氣為重,倒也算是可塑之才。孤暫且命你為日遊神,秩恒元宮正五品,你可願否?”那李宣一驚,還道是成道將要狹私報複,不想卻因禍得福,連忙磕頭謝恩。奉義附耳言道:“帝君,這狻猊法力高強,曾為眾妖四大王,手下亦有相佐之人,倘若封與官位,一則眾人難服,二來也難保其不生忘恩之心。”成道笑道:“愛卿不知,自古凡間便有‘用功不如用過’之論,況且孤將其與眾妖分開,那些精怪必然群龍無首,如何能夠為亂。”轉對李宣言道:“爾當殫精竭慮,不可有違天條戒律,倘若再起邪心,縱然孤不在跟前,三昧真火之威,也會令爾萬劫不複!”那李宣謝恩道:“微臣定當肝腦塗地、報效帝君再生之恩。微臣曾箭射帝君,實乃臣之死罪,願帝君治罪。”
成道言道:“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既然卿已知罪,便免去責罰了吧。不過孤觀你這彎弓寶箭倒是有些來曆,卻不知是何人所造?”李宣言道:“實不敢瞞帝君,微臣手持之物,乃當初有一真龍所持。微臣用計騙下此寶,才引出不敬之罪。微臣願將此寶獻與帝君。”成道笑道:“此箭雖然厲害,卻於孤無礙,孤未嚐當做是寶,還是你留在身旁,日後也好建立奇功。孤聽聞北海共押八萬四千精靈,如今此處卻僅有四萬餘,孤命你挑選十位精靈相佐,持恒元宮金令,在凡間招安逃遁的精怪,倘若不肯受降者,卿當就地處決。隻是不能傷及無辜,否則孤定當嚴懲!”那李宣報了諸犍、重明鳥、呲鐵、夫諸、虺龍、諸懷、鉤蛇、兕獸、商羊、何羅魚等十怪,成道一一賜予金令,令其等前往人間三日,無論招安多寡,務須返回,否則將厲火焚身。眾人領命而去。
成道又將四萬二千精怪分成六伍,每伍七千精怪,分別著紫、黃、青、赤、白、黑色服,為宣威軍、鎮中軍、鎮東軍、鎮南軍、鎮西軍、鎮北軍,按序列隊。為區別天兵,號稱眾山兵“紅巾軍”,與眾天兵混編於各軍中。成道複命肩吾、天狗、貔貅、甪端、騊駼、應龍相見,那八獸昂然而出,跪在當下。成道言道:“肩吾,卿本是上古神獸,曾助大禹王九戰共工,視死如歸,為大禹聚下眾神創造時機。後被天帝封神,掌管帝下之都。隻因天庭庫府墜下開天斧,玉帝大怒,轉恨與你,才將你押在北海銅山;天狗,你曾於天宮後樞鎮守,卻不甘寂寞,偷食日月,被玉帝責罰;貔貅夫婦,爾等本是上界天神,職責巡查保安,阻精怪犯界擾亂天庭。後因不滿天庭大材小用,方生凡心,被打入銅山地獄;甪端,你兄弟二人秉公剛正、不曾為惡,又有疾馳、善聽夷音之能,本應為上所用,卻因公正觸怒上官,因而遭受報複,被設計陷入銅山;應龍,你曆經數千年修為,曾相助大禹王治水,本應封侯覓爵,卻因你出身低賤,不被天庭所用,方才泄下私憤,水漫中原,犯下罪孽,被打入不複之地;騊駼,你勇冠三軍、不畏**,卻誤食上界胡天王坐騎,因而被罰入銅山。爾等之事孤已詳知,今念在爾等或有功、或得道之麵,留下爾等將功贖罪,爾等可願守清寒?”那八獸連忙跪倒謝恩,成道分別命肩吾、天狗、貔貅、甪端、騊駼、應龍分別為宣威軍、鎮中軍、鎮東軍、鎮南軍、鎮西軍、鎮北軍中郎將,從四品官秩,除宣威軍直接聽命於建太歲、除青龍外,那五軍駐守五方,分別受著雍、屠維、上章、閼逢、旃蒙、柔兆、疆圉、上章、重光、玄一、昭陽十侯節製。
餘下六千餘隻精怪被編入遊擊軍,由奉義率領。眾獸謝恩,分率各伍人馬四處駐守。成道又命奉義密詔獰猙、禍鬥、玄蜂、化蛇、朱厭、螣蛇、長右、鳴蛇、土螻、蠱雕、鬼車鳥、訛獸、傲因等十三獸覲見。
那些精怪奉了旨意,叩拜覲見,隻是眾妖相貌醜陋、凶狠狡猾、駭人聽聞,成道命一一自報家門。隻見為首的獰猙言道:“獰猙率眾小妖參見帝君。小妖世居章莪山,曾逐天下,服四獸。如今臣服帝君,永不背叛!”成道觀那獰猙。狀如赤豹,五尾一角,聲如擊石。後人仿詩證曰:
身如豺豹滿體朱,天生獨角五尾蘆。
躁怒無常聲巨裂,錢來山西生此毒。
隨後是禍鬥朝拜,成道見那禍鬥乃是一隻黑犬,毛色光亮,尾上開叉。後人仿詩證曰:
舌如硫磺齒火鐮,奔走疾行腳生煙。
雖然類犬無忠性,厲火神邊一微官。
成道點頭,後見玄蜂叩拜,乃是一隻巨峰,其毒甚巨,蜇人致死。後人仿詩證曰:
好大蜂、好大蜂,頭如金鼓腹如鍾。
但施尾上金鉤計,便是神仙計也窮。
接著乃是化蛇,但見是人麵豺身,有翼,行走如蛇,聲如嬰兒啼哭,又似婦人叱罵,倘若發聲,便會招來滔天洪水。後人仿詩證曰:
豺身生人麵,有翼不能展,
動輒引洪水,聲似婦人怨。
隨後乃是朱厭,但見身似猿猴,白首赤足,倘若出現,天下必有大戰。後人仿詩證曰:
頭戴一抹鎏金白,腳踏烈火霧中來。
縱是河清海晏世,也動幹戈到玉台。
第六乃是螣蛇,乃是能飛之蛇,性多疑多詐、多變多幻、多陰多毒。後人仿詩證曰:
無足長蟲片能飛,坐擁中宮土生雷。
多疑多詐多變化,陰毒傷害不饒誰。
第七乃是長右,其狀如猴而四目,若其出現,便招致水災。後人仿詩證曰:
玲瓏賽猢猿,機警四耳團。
幽深人難見,見則浪滔天。
第八乃是鳴蛇,但見是蛇身卻長有四翼,見則大旱。後人仿詩證曰:
遠古怨妖戾氣懷,蟒身巨獠四翼開。
凶狠目光陰毒尾,人間再難甘霖來。
第九乃是土螻,雖名似蟲,卻是猛獸,狀似山羊,有四角,喜吃人。後人仿詩證曰:
名為蟲蟻非為蟲,羊生四角刺天空。
莫思羔羊鮮美味,偏把世人盤中盛。
第十乃是蠱雕,其狀似鳥,卻頭上有角,聲如嬰兒啼哭,往往夜哭於院外,誘人而出食之。後人仿詩證曰:
亦非鳥來亦非獸,饑腸隻喜食人肉。
暗夜窗外啼哭聲,便是蠱雕將人誘。
後麵有鬼車鳥叩拜,那鳥又名九頭鳥,赤色似鴨,常入人家爍人魂魄。後人仿詩證曰:
爍人魂魄入人宅,飛火雁鴨殘十頭。
殘血低落千祥地,仙人難止萬災流。
再後乃是一隻訛獸,乃是人麵兔身,能說人言,言多誆騙,常欺人。其肉味鮮美,但食之後無法說真話。後人仿詩證曰:
兔身生人麵,好語多誆騙。
雖然肉味鮮,啖後無真言。
最後乃是傲因,似凡人模樣,長有利爪,身著襤褸,喜食人腦。後人仿詩證曰:
人麵人身人衣褸,利爪厲心厲謗屈。
嗜食獨行旅人腦,路窄叢深腳步徐。
諸妖叩拜已畢,不知是福是禍,如履薄冰。成道言道:“卿等身具異能,本應潛心修道、以享正果,卻不思公義,擾亂三界,爾等可知罪?”那十三獸頭如搗蒜,口稱知罪。成道言道:“爾等罪行,按律當斬,永世不得超生。孤且念在爾等修為不易,故而有心赦下爾等之罪,但又恐眾妖不服,因此今遣下一樁事務,令爾等去辦,倘若辦好,便是首功,孤不但不予責罰,還將擢升爾等為官,倘若有所差池,爾等項上三昧真火,定當令爾等萬劫不複。”那些精怪哪敢吐個不字,連忙謝恩。
成道言道:“這鳳鳴山土地貧瘠,難有盛產,如今複有五萬之眾前來相聚,內中得道者,尚可喝風飲露,但道行淺薄者,亦須飲食之資。今遣下爾等,隨風化入凡間,但見富饒之所,便要求取營生,所攫之資,十分之九送往恒元宮,其餘一分,由爾等支配,不知你等可願否?”那些精怪聽聞,知道這乃是十足的美差,連連謝恩。成道言道:“不過孤還有三件,爾等必須尊奉:其一者,不可搜刮民脂民膏;其二者,不可壞三界之序;其三者,不可以真身現世,巧取豪奪。倘若有違,孤定不輕饒。”那眾妖領命。成道乃命獰猙為戶部員外郎,但不受戶部隸屬,事無巨細,需要向都地仙神奉義稟報。眾妖領旨而去。
成道此舉,也是頗有用心。想那世上大富之人,必然不可靠正財聚富,否則財不得至,必須要偏財傍身,才能陡然而富。成道命這十三獸,俱是邪惡之輩,這攫取錢財一事,自然不在話下。成道確無他法,隻得令奉義嚴加管束,不可令眾妖擾亂三界,否則就地正法。世人皆知“土生萬物”,那山川沃土、江河湖海,皆是蘊藏無數寶藏,凡間所生之物,雖不比天上,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若非世襲之爵,那富庶之地的土地、山神、江海龍王,哪一個不是缽滿盆盈,任職屆滿也要多花銀子留任此地,不願高升,此種玄妙盡在其中。隻是這些精怪原本便是亂世之人,雖然顧忌頭上三昧真火,但天性難移,在世間一麵為恒元宮攫取財物,一麵在人間中飽私囊,隻不過礙著土地、城隍等人,不好明做,隻得暗取,眾人私下之資,也如所獻恒元宮之半。成道亦知此中委曲,隻不過數妖確是供應頗豐,倘若糾察,恒元宮戶部亦難充盈。隻要是未曾危害人間,成道也樂得佯裝不見,此時方知玉帝統禦萬神不易。那天庭早有土地、山神奏報,隻稱是恒元宮戶部員外郎等人在人間攫奪財富,天庭亦知是那些土地、山神見有人分奪,心生不滿,欲借天庭之手護住自身私利,因此也不深責,待那些精怪為所欲為之後,責罰李成道便師出有名。隻是苦了那人間百姓,自盛唐之後,天下分為五代十國,戰亂不休,百姓本身淒苦,山川河流之資又被掠奪,更是苦不堪言。正是:
曉星寒更披甲胄,波濤浪裏泛孤舟,
懸崖百丈垂細索,為取金銀煞白頭。
有錢飽暖**盛,財大白丁鬻王侯。
隻是不解富中義,亦是洪水亦猛獸。
不知後情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