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回奉義轉生開新朝成道化樹散靈氣


    金屋千鍾非當,富貴榮華平常。功成業鑄祈人見,但願衣錦還鄉。


    熟識附和幫腔,親朋緊簇花堂。但看世人不如我,如此意氣輕狂。


    上回說到成道奏報天庭,請旨令恒元宮三千山兵遠赴兩界山戍守,以防婆羅門教趁機東進,天庭恩準,成道又保薦奉義成為人王地主,天庭遲遲未予準奏。成道自思此事緊急,因此帶著奉義前往梵淨山拜見彌勒佛祖,請佛祖相助奉義轉生。待奉義返回,早有四不像在府上等候,言語一番,翌日後,天庭恩旨,命奉義下界為君。成道一番囑托,命五家仙隨身護衛,相助奉義成就霸業,方才令禮部派人送往三宵娘娘處。儀仗行至半路,那四不像也率著天庭吏員在雲上等候。見了奉義車駕到了,四不像連忙下輦,緊走幾步過來施禮,言道:“小弟恭候兄長多時。”其實奉義早就看到四不像車駕,但五家仙在旁,不能離座相迎,隻得裝作不識,暗令車夫快走勿停。那四不像哪裏知曉此中詳情,還道是奉義得了聖寵,早將二人情義拋在腦後,因此怔在當下。


    早有天庭吏員看在眼裏,急急燃了火符,不一刻,天使便至,令四不像暫回天庭候旨。四不像又氣又惱,隨著天使徑回天庭,淩霄殿見駕。玉帝怒道:“你口口聲聲言稱那銀鬃犼已然痛改前非,為何對你不理不睬?莫不是你為享受人間富貴誆騙於朕不成?”四不像連忙跪倒言道:“小奴萬死不敢行這欺君之事。那銀鬃犼確是言之鑿鑿,此番冷落小奴,恐是畏懼李成道淫威所致。隻要陛下恩準,小奴願再去尋那銀鬃犼,令其前來寶殿見駕,當麵立誓。”玉帝言道:“區區小事,何必大費周章,你暫且回府,朕自有安排。”四不像聽罷一怔,怏怏而退。待過了三日,禮部方才得了旨意,再擺儀仗,送四不像前往三宵娘娘處過那人間淨桶。


    書中代言,玉帝亦是懷疑奉義陽奉陰違,但畢竟金口玉言已下,不得收回成命,隻得密詔三宵娘娘,令那奉義轉世投生到濠州鍾離一朱姓貧寒人家,令其幼時便受盡人間淒苦,以慢其誌,又有諸神數度為難。因家族弟兄排行第八,取名朱重八,因此朱重八幼時,頻遭旱災、蝗災、瘟疫、饑荒、洪水之害,幸有五家仙護佑,不至夭亡。彌勒佛祖見此,乃命駕下弟子護佑,因此朱重八幼年便入皇覺寺為僧。成道早料如此,因此將鳳鳴山劫後餘生的七百餘山兵,悉數派下,前往凡間,相助朱重八起義推翻暴政。那五家仙相助朱重八無往不克,因此用二十四年便消滅各路諸侯藩王,那朱重八便是後來大明的開國之君朱元璋。但朱元璋自幼貧寒,常有危難,因此疑心甚重,又對貪官汙吏恨之入骨,因此登基之後,大開殺戒。乃至朝臣“每但入朝,必與妻子別,及暮無事則相慶,以為又活一日”。此時天庭見朱元璋暴政,甚是欣喜,以橫征擅殺之命,遣天神地仙鏟除朱元璋。不過那些仙官各個推諉、人人退縮,隻道是朱元璋乃是殺人的魔王、混世的妖星,氣數未盡,不可強違。其實不然,但凡三界神仙鬼怪,都隻是欺負良善,那良善之人無計可施,隻好求神拜佛,供上三牲。而那惡人,不按常理,倘若有神鬼為難,便要拆觀毀廟、驅鬼斬魔,因此那些仙官自然避而遠之,正所謂“神鬼怕惡人”是也。天下凡人有強有弱,強者倚仗氣數,百無禁忌,弱者行完好運,噤若寒蟬。隻是雖然世間寒苦,萬物生靈仍然趨之若鶩,實不解也。後人仿詩證曰:


    一怕出身低微寒,二怕勞碌無有錢,


    三怕災病無人管,四怕無常半夜間。


    五怕賊人官司連,六怕婦悍子不賢,


    七怕睚眥不得報,八怕地府債鬼纏。


    九怕我無鄰人有,十怕前途苦愁難,


    算來這些都無謂,最怕不讓投人間。


    再說那四不像,因晚得旨意,比奉義晚了四日轉世,玉帝亦疑其言不符實,亦令其投在凡間貧苦之家,是為徐達。徐達早年與朱元璋乃是生死之交,一生追隨朱元璋,戰無不勝,且棋藝甚高。後屢與朱元璋對弈,卻並不敢勝,後用圍棋子擺出“萬歲”二字,令朱元璋折服,賜下莫愁湖,此乃後話。


    那朱元璋榮登大寶之後,五家仙此時功德圓滿,乃化作人形,對朱元璋述說前因後果,朱元璋欲廣建祠觀供奉成道,卻被群臣諫止。朱元璋無奈,隻得罷手,乃封五家仙為五大家仙,令百姓在家中祖先堂之側供九位全神像,五大家仙位列財神、福祿壽三星之後。後又得朝中重臣勸諫,封真武元帥為真武大帝,祭祀禮製一如紫微大帝。到了其子朱棣時候,更尊真武大帝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大建武當山宮觀廟堂,建成八宮二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廟、三十九橋、十二亭等,並在天柱峰修建金殿,奉祀真武大帝。而民間修建的真武大帝宮觀,更是無可計數,此乃後話。


    一日,朱元璋微服私訪,聽到一群小兒於村頭玩耍,朱元璋想起幼兒時分,不禁感慨。那群小兒邊玩邊唱一首歌謠,那歌謠唱道:


    自古誤人酒色財,明知故犯將身害,多少名節留不住,罵名隨身土中埋。


    而今聽我陳一表,與君道來莫腐敗:腐敗由來皆因貪,小貪不改大貪來。


    漁中得利壯心膽,畢竟還有更貪在,放任貪心不自製,豈肯中途停下來?


    五錢十萬皆是罪,何不趁機高舉篩?翩翩正人君子麵,汙垢豈肯當陽曬。


    入夜花天酒地裏,何懼人言身不白,逍遙過後積成癮,新的一輪貪心開。


    己為定會有人知,有朝一日事必敗,鋃鐺入獄陷囹圄,何處換來免罪牌?


    風光之時有人諂,樹倒恰恰眾人踩,臨刑將死其言善,大慟前失確不該。


    人死債空還可釋,定論豈能偏棺蓋!一步走錯滿盤輸,多少風光均不在。


    祖宗若是知爾輩,青筋暴露氣滿腮,當年揭竿反昏暗,為了塵世掃陰霾。


    前仆後繼不懼死,豈是為你好斂財。子孫若是知你事,定怨今生錯投胎。


    明明前途好光景,低人一等心徘徊。後輩同姓偏不悅,為辯清廉罵汝骸。


    萬歲給你生殺柄,豈容為權做買賣!人死偏偏不得安,萬世身斜影曲歪。


    勸君莫要伸髒手,無欲為剛心如泰,廉潔清正多自製,免去監牢狴犴災。


    縱使青雲平步上,日夜殫精心負債。何如自足無貪念,人在鬧市心蓬萊。


    身外波濤騰天起,心內安寧任澎湃。人生不過三萬六,何必計較食與宅。


    都言宰相度乘船,為官一任胸如海。多為一方做實事,民心自有功德台。


    莫腐行廉多清正,爭做臣僚好模楷。清廉一世身老死,世上必定有人懷。


    多少清官英年逝,百姓送行淚湧拜。懸崖勒馬補亡牢,勸君莫要置身外。


    人生大道誠寬廣,一身正氣昂頭邁。如今誠摯真心語,對錯還需世人裁。


    朱元璋聽得入神,連忙招呼過來一個小兒問道:“此歌何名?”那小兒道:“這個歌喚作《勸廉歌》,我等早已會唱。”朱元璋又問:“此歌是何人所作?”那小兒道:“倒不知是誰人所作,不過乃是一個捧著漁鼓、倒騎毛驢的老者教授我們。”朱元璋早年間曾聽坊間傳聞,這世上有一位倒騎毛驢的神仙,喚作張果老,時而下界傳唱道情,多行善事,在百姓心中威望甚高。如今見作《勸廉歌》,正當其時,乃命人到仙翁山棲霞觀前去瞻拜衝妙真人。民間見張果老如此威望,紛紛前來祭拜,當地官府也大加修繕宮觀山景,因此成為邢台八景之一,明朝時詠誦仙翁山及張果老的詩詞不勝枚舉。而民間亦多傳唱道情者,道情流傳甚廣,張果老被尊為唱道情的祖師爺。


    再說成道,將鳳鳴山所剩之兵分別遣往兩界山、凡間相助奉義,儼然一座空山。那恒元宮裏不過隻有柔兆、疆圉、建太歲、除青龍、滿喪門、平六合、執小耗、破大耗、危朱雀、成白虎、收貴人、開吊客、閉病符等人及些許隨身伺候的小廝。閉病符言道:“帝君遣走眾兵,隻留下我等,不過是免去天庭疑忌,趁其不備,打入天宮,如今,我等早已養精蓄銳,隻待帝君一聲令下,我等拚了性命也要相助帝君匡扶三界!”眾人群情激奮,成道言道:“眾卿誤會了。孤若想打上天庭,便不必遣走眾將士。況且戰端一開,便不能回頭,我等絕非天庭對手,到時喪失元神事小,三界必然動蕩百年,萬物生靈,將再受刀兵之苦。如今孤身心俱疲,無力抗天,一心要回歸清淨。留下眾位,乃是顧慮天庭見孤散神,必然要重懲諸卿,因此不忍眾卿遭難。孤已上書天庭,懇請閉關修煉,天庭必然應允。不過此事隻可瞞過天庭一時,非是長久之計。孤不久即將化樹,無盡靈氣將散往人間,眾卿對外言稱護法,平日亦要化作眾木為林,卻不得離孤百步之外,孤方可保眾卿周全。”眾人聽罷,不禁淒然。


    待天庭恩準之後,成道收回觀世鏡,恒元宮立即煙消雲散。成道將困靈敦捧至跟前,對眾人言道:“天庭唯恐我等擾亂人間,早派下值年太歲、值日太歲。但天官貪吝,恐不能賜福人間,孤命建太歲等人前往人間值月,革除弊端。何年便以何月為建,依次而推,眾卿須公正行仁,方可保世間清平。為防天庭迫害,值月之神需領觀世鏡在身,其餘萬不可離孤百步之外。柔兆、疆圉二人,職責守護困靈敦,亦要在孤百步之內。隻要困靈敦有失,眾卿將斷無可生之理。”眾人泣拜。


    待成道焚香沐浴之後,坐在當下,麵沉似水,閉目誦道:


    “恍惚間,一夢千年,多少淚,都付風流傳。


    曾經望,風雨驟濃,瀟瀟午後,愁看落英翩。


    長空當歌,如何慘淡,雨打蓑衣,跡跡斑斑。


    幾枝梅苞寒骨俏,怎敵一夜風雪嚴。


    誰說英雄淹沒去,一葉恒秋萬古寒。


    鷓鴣不平,杜鵑啼血,何人可解空悲蹌,


    燕子來時,已過秋霜雪,隻留嗚咽動天。


    望江而悲,聞聲以遠,何以淹沒魂相見。


    風雪驟降為報春,引得蜂蝶無數歡。


    百花開處,自有獨香壓群芳。


    妖嬈爭豔,便將風光占盡顏。


    若要填花錦上,此葩便是先拈。


    承露盤中淚婆娑,滄桑自心知偃偃。


    一夜憂心愁白發,心在雲端身在淵……”


    不知不覺,成道早已入定,顏色斑駁而落,周身化作一縷青煙,繼而凝聚一處,形成一株白樹。那樹漸漸增長,高有十丈之數,幹有十抱之粗,那無數枝葉,亦是晶瑩剔透,日下無影、月下無斑,但見日光月華之際,便散發撲鼻異香,各色靈氣便隨枝葉飄動之際,落向人間。那樹好生威嚴,後人仿詩為證曰:


    十丈玉萃仰星台,繁枝茂葉自古開。


    鮮見飛鳥枝頭駐,難聞攀獸葉中徊。


    憐憫萬物生靈難,心底無私通體白。


    不解人心施大愛,無盡靈氣入世來。


    建太歲等眾神看的淒然,亦知天道如此,向樹拜了三拜,也紛紛化作從樹,矗在四周。柔兆、疆圉坐在樹下,守在困靈敦左右,就此將息。天上早有安天將軍望見鳳鳴山上恒元宮忽然不見,大驚失色,連忙燃過火符奏報玉帝,玉帝也是不解,令千裏眼、順風耳再探,隻見那李成道坐化成樹,二人連忙回稟玉帝。玉帝哪裏肯信,急忙傳旨擺駕風鳴山。隻是那帝王儀仗甚是繁瑣,玉帝等待不急,急忙駕雲前來查看,隻見成道果然化成一株仙樹,方長出一口氣,擺駕回宮。傳來水火風雷四部正神,密囑一番,眾將領命而去。玉帝大喜,命人傳旨,遍請三界各路神仙瑤池相會,取名靖天會。


    待各路神仙天宮赴宴之時,水火風雷四部正神早已率著眾兵將來至在鳳鳴山上,站在雲端,四麵圍定。隻見風神娘娘張開收風袋,霎時間隻聽得鬼哭狼嚎一般,一股強風殺來,風中夾裹著無數滾木雷石,朝著白樹襲來。建太歲等人早聞到風聲,大驚失色,知道天兵想要斬草除根,急忙現出真身,拉出兵刃,便要廝殺。柔兆、疆圉守在困靈敦旁,想要作法克製天兵,隻是此時乃是風部侵擾,陰陽之火難以抵擋。正在眾人決絕之際,隻見那風來至在白樹百步之內,便化作無形,風中的凶木惡石,也都無影無蹤。天上眾神見了,好不驚懼,隻是聽聞李成道坐化,看來乃是謠傳。不過眾神得了旨意,若是被李成道威名所退,即便回到天庭,也必然革職拿問,因此不待細想,水部眾神祭起法器,催出鯨浪,頓時如同天崩一般,洪水傾瀉而下,照著白樹劈頭蓋臉打來,卻在樹梢百步之內,水勢盡被白樹吸納,地上竟無一點水滴。而後火部、雷部齊祭寶物,刹那間隻見電光火石劈啪響動,天地之間異常昏暗,卻仍是距離白樹百步之內戛然而止,消遁無形。眾神行了一遍法器,見白樹紋絲不動,生怕李成道有詐,便要撤回天宮回奏。便在此時,隻聽得大地有悶雷之聲,周邊山丘紛紛滾落山石。柔兆一見,大呼不好。想那白樹生在大地之上,倘若大地塌陷,白樹必然陷落其中,不待細想,連忙與疆圉緊握困靈敦,使盡平生力氣跳出樹冠之下。建太歲等人連忙呼喊,卻已是不及,那二人跳出之際,天上早有上仙望見,丟下兩件寶貝,一是落地蓮花,一是囚仙桎,天上上仙生怕困之不住,又使出畫地為牢之法,將二人牢牢定在那白樹百步之外。再看那身後大地,突然塌陷,近千米高的鳳鳴山竟然一瞬之間陷入地下,隻是那白樹樹大根深,樹根裹起的土石,亦有十幾丈高,懸在半空之中,下麵卻是無盡的黑洞一般。


    那建太歲等人見了柔兆、疆圉被困在遠處,拉出兵刃欲要前去營救,卻不想四周突然竄出三十六部天將,圍攏過來,三人戰一人,令十二身難以兩顧。那雲上又有四位上仙直奔困靈敦而來,柔兆、疆圉見了,知道劫數如此,柔兆大呼道:“存得三生義,何故惜此身!”疆圉會意,口中年動咒語,頓時二人身上濃煙四起、火苗噴射,二人死死守在困靈敦左右,用自身之火焚燒困靈敦。四位上仙見了,萬沒想到那二人如此剛烈,竟然自焚也不肯令天庭收回困靈敦,連忙喝令水部眾神施水滅火。卻不想水部噴下水來,更加助燃了火勢,原來那柔兆、疆圉乃是南方離火之靈長,自身內便有陰陽之火,凡間之水並無法克製。眾上仙連忙令水部眾人急回天庭取來真水,卻不想那水到了,柔兆、疆圉二人已將困靈敦焚為灰燼,那落地蓮花、囚仙桎也隨著二人被烈火化為塵土。


    再看那建太歲等人與三十六部天將大戰,雖然是哀兵必勝,但此時人人以一敵三,均是不敵,堪堪廢命之際,隻見身後白樹忽然迸發一團清氣,將三十六部天將震出圈外,順勢將十二人收回。而樹下大地,竟然不服後土皇祗娘娘旨意,紛紛上湧,複將白樹樹根裹住。那三十六部天將見了,不敢前去廝殺,眼望眾上仙。眾上仙無奈,隻得鳴金收兵,班師回朝。


    建太歲等人眼見柔兆、疆圉勇烈,紛紛跪倒磕了三個響頭,繼而回身化成樹林,守在白樹周圍。想那成道曾震動三界,諸般仙神,俱不能與之相敵,如今卻隻落得如此下場,確是令人動容。後人曾仿詞歎曰:


    心存憐憫,深信冥冥,靜夜無眠自捫。


    貧窮困擾,良善是艱辛。


    若無貴人相助,縱天道,未必酬勤。


    世情冷,凡人俗目,隻重利紛紛。


    豺狼,權當道,朝野上下,歹主強賓。


    不敢發語,不敢怒嗔。


    何日改天地,久旱得霖。


    虔誠難酬苟活,三尺上,哪有靈神。


    待來生,重整旗鼓,絕不做好人。


    那白樹散發靈氣,日夜不息,百姓得以開化,諸般領域得無盡發展。那建太歲等人遵從成道遺旨,按月值守人間,天庭雖然有所挑釁,但具備觀世鏡收伏,令眾神不敢妄動。玉帝見成道之患已除,那建太歲等十二值神有循規蹈矩,量也掀不起多大風浪,便也就不在刁難,陰陽三界,又複往日秩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烈神演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懷興原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懷興原創並收藏烈神演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