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年,春
安東軍於淮安缽池山,以山勢設壇布場,壇上遍設旌旗儀仗,壇周環繞前後左右中步騎水八軍,內圓外方,周長九裏,形如八卦陣。
劉備、盧植、蔡邕、鄭玄等立於壇頂,眾臣眾軍依照品級,自上而下,肅穆站立。
盧植捧一表,向當眾宣讀:
司空涿侯盧植,太傅都亭侯蔡邕,博士鄭玄,振東將軍、揚州刺史都亭侯劉繇,兗州刺史射陽侯臧洪,徐州刺史溧陽侯陶商……
安東將軍長史、軍師中郎將臣荀攸,安東將軍司馬臣趙雲,青州牧長史臣邴原,護東夷校尉臣夏侯博,帶方太守臣劉洪,征虜中郎將、廣陵太守臣張飛、……呂宋都尉臣徐弈……
武猛校尉臣典韋、蕩寇校尉臣關羽、河渠校尉臣徐嶽、長水校尉臣管承、山嶽校尉臣昌霸、威虜校尉臣臧霸……等五百二十人上奏:
昔日唐堯至聖而四凶在朝,周成仁賢而四國作難,始皇登極而北胡不未靖,孝昭幼衝而上官逆謀,皆叛逆竊國權,亂百姓,危社稷。若無大舜、周公、扶蘇、霍光,則不能驅逐不臣,安危定傾。
陛下天姿聖德,統理萬邦,而遭厄運不造之艱。先帝早夭,幼年喪父。二袁首難,雒陽一炬。曹操階禍,竊執天衡……二袁曹等逆亂豪強,皆欲盜神器,剝亂東西,殘毀南北。久令陛下蒙塵處厄,堵塞貢路,枉曲皇命,使吏民常年無主,宗廟經年乏祭。
安東將軍、青州牧、統護海東,都督徐、揚、兗、豫等州,靜海侯劉備,受朝爵秩,念在匡正,赫然憤發,與司空盧植、太傅蔡邕、將軍公孫瓚……同謀誅袁,以安國家、寧舊都。
我等以為,劉備,高祖之枝葉,本宗之藩幹,心存國家,念在弭亂。
從戎廿載,北驅鮮卑、東平三韓、南開呂宋,繼而救徐州、走曹操,破袁術、安揚州,驅袁譚、拒袁紹,三分天下定其一,海內英雄望風蟻附。
開運河,通南北之漕運。修海堤,馴東海之巨嘯。安百姓,移北人安居南國,造大艦,繁衍漢人於海外。親烏桓、降倭人,得異族之來降。倡農耕、引良種,增田地之產出。造紙張、印書籍,促文教之大興…
論備之功勞,當世無比,而爵號不顯,九錫未加,非所以衛社稷、鎮國家,昭萬世、獎有功、勵來者之法也。
然,皇帝遭劫,驛路斷絕,奉辭在外而不得入(朝)。
昔日,河西五郡,孤懸西北,諸郡位同權均,不能相率,皆推竇融以為元帥、大司馬,終助光武帝摧破隗囂、平定公孫述。
當今,袁氏世受漢恩,不思回報,反仗其四世三公之資,外吞州郡,內殘群臣,下屠宦官,上挾皇帝。
論今日社稷之難,難於隴西、蜀地,朝廷之危,危於王莽篡漢。而州郡無人號令,各自為戰,恐為二袁等所趁。
故,我等範法舊典,共推備吳王,拜安東大將軍,督齊各軍,統合同盟,共掃凶逆。以廣陵、吳、丹陽、新都、建安、臨海……為吳國。依漢初諸侯王故典,刻製印綬,分設屬官,都管州郡,統帥軍民……
此誠權宜之製,謗必隨之,禍福難料。然苟利社稷,必死生以之。豈沽釣名譽,避趨禍福哉?
待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矯詔之罪,雖死無恨!
盧植幾字一頓,顫巍巍讀罷眾臣的上表
雖早已決定支持劉備為王以贖罪,雖天氣尚寒,可真到這萬人見證之時,也使得他整個人倒如同從水中撈出來,汗流浹背,心裏更是被帶頭“矯詔”“雖死無恨”等詞冷得發慌
若非一旁魯肅扶著,怕早就站不住。
盧植拿起王冠,欲給劉備戴上,卻發現一向力大的雙臂發抖,抬不起來。
反倒是年紀更老、虛歲70的鄭玄,接過王冠,迅速給劉備帶上,高吼道:“眾臣賀拜吳王殿下。”
鄭玄年老,本可作揖就是,卻帶頭跪拜於地。
關東儒學巨匠、士人領袖、年高德昭、桃李滿天下之鄭玄都跪拜了,荀攸、劉洪、邴原等嫡係也帶頭跪拜於地,高呼:“拜見吳王殿下。”
壇上眾臣見此,皆跪拜於地:“拜見吳王殿下。”
壇下八軍將士,皆跪拜於地:“拜見吳王殿下。”
聲音由近及遠,又由遠及近,響徹四野,如多重奏,震天動地。
唯有盧植、蔡邕等三公之匹,於禮儀不應跪拜,隻是作揖為禮,這時候反而顯得頗為突兀。
鄭玄一拜之後,又複下拜:“臣鄭玄,再拜吳王殿下。”
眾人又再下拜:“臣**,再拜吳王殿下。”
這次聲音齊整,如同炸雷。
於是禮成,劉備遂稱吳王,設治所於淮安。
……
劉備立於壇上,朗聲道:
“有人勸孤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孤早稱王,必為眾矢之的。”
劉備目光掃過台下的謀臣良將忠士,見將士多欣喜於可能帶來的賞賜,不少士人就麵色各異,顯然心有戚戚:“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孤知道,此等人必是忠臣,且才具過人。”
<a href="http://m.yawenku.com" id="wzsy">yawenku.com</a>
這一瞬間,台下荀攸眼中忽然溢出淚水,不少士人都嘰嘰喳喳、左右議論。
劉備卻話鋒一轉道:“然,孤偏要早稱王!”
迎著很多人奇怪的目光,劉備道:
“有人說孤自負,有人說孤自私。
然,孤要說,稱王,不是僅為劉氏,更為諸君。”
台下議論紛紛,一些人認為不明白,劉備稱王,怎麽和眾人有關?
更何況皇帝入河北後,已經剝奪劉備王爵,這次稱王,屬於矯詔、逆命,甚至…謀反。
劉備大笑三聲,不徐不疾,帶著強大的自信:“盧公所讀勸進表,文縐縐,典故多,讀書多者能明白,可大多將士、百姓聽不懂。
孤說簡單些,大爭之世,天下洶洶,世人莫之所往。
孤稱王,便昭告世人,孤上應天地之機兆,下得諸君之助力,必能戩平戰亂。
孤稱王,便昭告諸官吏將士百姓,跟著孤幹,絕不虧待諸君,絕不虧待有功勞之人。
上者,封侯拜將相,傳爵子孫,入書入傳,流芳千古…
中者,加官進爵,光耀門楣…
下者,不失田產財物之賜,富饒其家…
捐軀者,國家刻其名於碑,助養父母,減免賦稅,拔一後人為吏……”
以理曉之,以名爵昭之,以利益誘之,以撫恤保障之…
一時間,從士大夫、學者,到官宦、將吏,到底層士卒,不論重義理、名聲、利益、義氣、親情…之人,多找到自身認同之處。
尤其大批將士,俱都心有戚戚,戰爭中越是底層將士,越是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若無撫恤、重賞,誰人肯死戰?
忽有一卒高呼“吳王千歲”
接著更多將士連連高呼“吳王千歲,千千歲”
萬人齊呼“吳王千歲,千千歲”,其聲直上雲霄,凝聚安東境內,久久不散
安東軍於淮安缽池山,以山勢設壇布場,壇上遍設旌旗儀仗,壇周環繞前後左右中步騎水八軍,內圓外方,周長九裏,形如八卦陣。
劉備、盧植、蔡邕、鄭玄等立於壇頂,眾臣眾軍依照品級,自上而下,肅穆站立。
盧植捧一表,向當眾宣讀:
司空涿侯盧植,太傅都亭侯蔡邕,博士鄭玄,振東將軍、揚州刺史都亭侯劉繇,兗州刺史射陽侯臧洪,徐州刺史溧陽侯陶商……
安東將軍長史、軍師中郎將臣荀攸,安東將軍司馬臣趙雲,青州牧長史臣邴原,護東夷校尉臣夏侯博,帶方太守臣劉洪,征虜中郎將、廣陵太守臣張飛、……呂宋都尉臣徐弈……
武猛校尉臣典韋、蕩寇校尉臣關羽、河渠校尉臣徐嶽、長水校尉臣管承、山嶽校尉臣昌霸、威虜校尉臣臧霸……等五百二十人上奏:
昔日唐堯至聖而四凶在朝,周成仁賢而四國作難,始皇登極而北胡不未靖,孝昭幼衝而上官逆謀,皆叛逆竊國權,亂百姓,危社稷。若無大舜、周公、扶蘇、霍光,則不能驅逐不臣,安危定傾。
陛下天姿聖德,統理萬邦,而遭厄運不造之艱。先帝早夭,幼年喪父。二袁首難,雒陽一炬。曹操階禍,竊執天衡……二袁曹等逆亂豪強,皆欲盜神器,剝亂東西,殘毀南北。久令陛下蒙塵處厄,堵塞貢路,枉曲皇命,使吏民常年無主,宗廟經年乏祭。
安東將軍、青州牧、統護海東,都督徐、揚、兗、豫等州,靜海侯劉備,受朝爵秩,念在匡正,赫然憤發,與司空盧植、太傅蔡邕、將軍公孫瓚……同謀誅袁,以安國家、寧舊都。
我等以為,劉備,高祖之枝葉,本宗之藩幹,心存國家,念在弭亂。
從戎廿載,北驅鮮卑、東平三韓、南開呂宋,繼而救徐州、走曹操,破袁術、安揚州,驅袁譚、拒袁紹,三分天下定其一,海內英雄望風蟻附。
開運河,通南北之漕運。修海堤,馴東海之巨嘯。安百姓,移北人安居南國,造大艦,繁衍漢人於海外。親烏桓、降倭人,得異族之來降。倡農耕、引良種,增田地之產出。造紙張、印書籍,促文教之大興…
論備之功勞,當世無比,而爵號不顯,九錫未加,非所以衛社稷、鎮國家,昭萬世、獎有功、勵來者之法也。
然,皇帝遭劫,驛路斷絕,奉辭在外而不得入(朝)。
昔日,河西五郡,孤懸西北,諸郡位同權均,不能相率,皆推竇融以為元帥、大司馬,終助光武帝摧破隗囂、平定公孫述。
當今,袁氏世受漢恩,不思回報,反仗其四世三公之資,外吞州郡,內殘群臣,下屠宦官,上挾皇帝。
論今日社稷之難,難於隴西、蜀地,朝廷之危,危於王莽篡漢。而州郡無人號令,各自為戰,恐為二袁等所趁。
故,我等範法舊典,共推備吳王,拜安東大將軍,督齊各軍,統合同盟,共掃凶逆。以廣陵、吳、丹陽、新都、建安、臨海……為吳國。依漢初諸侯王故典,刻製印綬,分設屬官,都管州郡,統帥軍民……
此誠權宜之製,謗必隨之,禍福難料。然苟利社稷,必死生以之。豈沽釣名譽,避趨禍福哉?
待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矯詔之罪,雖死無恨!
盧植幾字一頓,顫巍巍讀罷眾臣的上表
雖早已決定支持劉備為王以贖罪,雖天氣尚寒,可真到這萬人見證之時,也使得他整個人倒如同從水中撈出來,汗流浹背,心裏更是被帶頭“矯詔”“雖死無恨”等詞冷得發慌
若非一旁魯肅扶著,怕早就站不住。
盧植拿起王冠,欲給劉備戴上,卻發現一向力大的雙臂發抖,抬不起來。
反倒是年紀更老、虛歲70的鄭玄,接過王冠,迅速給劉備帶上,高吼道:“眾臣賀拜吳王殿下。”
鄭玄年老,本可作揖就是,卻帶頭跪拜於地。
關東儒學巨匠、士人領袖、年高德昭、桃李滿天下之鄭玄都跪拜了,荀攸、劉洪、邴原等嫡係也帶頭跪拜於地,高呼:“拜見吳王殿下。”
壇上眾臣見此,皆跪拜於地:“拜見吳王殿下。”
壇下八軍將士,皆跪拜於地:“拜見吳王殿下。”
聲音由近及遠,又由遠及近,響徹四野,如多重奏,震天動地。
唯有盧植、蔡邕等三公之匹,於禮儀不應跪拜,隻是作揖為禮,這時候反而顯得頗為突兀。
鄭玄一拜之後,又複下拜:“臣鄭玄,再拜吳王殿下。”
眾人又再下拜:“臣**,再拜吳王殿下。”
這次聲音齊整,如同炸雷。
於是禮成,劉備遂稱吳王,設治所於淮安。
……
劉備立於壇上,朗聲道:
“有人勸孤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孤早稱王,必為眾矢之的。”
劉備目光掃過台下的謀臣良將忠士,見將士多欣喜於可能帶來的賞賜,不少士人就麵色各異,顯然心有戚戚:“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孤知道,此等人必是忠臣,且才具過人。”
<a href="http://m.yawenku.com" id="wzsy">yawenku.com</a>
這一瞬間,台下荀攸眼中忽然溢出淚水,不少士人都嘰嘰喳喳、左右議論。
劉備卻話鋒一轉道:“然,孤偏要早稱王!”
迎著很多人奇怪的目光,劉備道:
“有人說孤自負,有人說孤自私。
然,孤要說,稱王,不是僅為劉氏,更為諸君。”
台下議論紛紛,一些人認為不明白,劉備稱王,怎麽和眾人有關?
更何況皇帝入河北後,已經剝奪劉備王爵,這次稱王,屬於矯詔、逆命,甚至…謀反。
劉備大笑三聲,不徐不疾,帶著強大的自信:“盧公所讀勸進表,文縐縐,典故多,讀書多者能明白,可大多將士、百姓聽不懂。
孤說簡單些,大爭之世,天下洶洶,世人莫之所往。
孤稱王,便昭告世人,孤上應天地之機兆,下得諸君之助力,必能戩平戰亂。
孤稱王,便昭告諸官吏將士百姓,跟著孤幹,絕不虧待諸君,絕不虧待有功勞之人。
上者,封侯拜將相,傳爵子孫,入書入傳,流芳千古…
中者,加官進爵,光耀門楣…
下者,不失田產財物之賜,富饒其家…
捐軀者,國家刻其名於碑,助養父母,減免賦稅,拔一後人為吏……”
以理曉之,以名爵昭之,以利益誘之,以撫恤保障之…
一時間,從士大夫、學者,到官宦、將吏,到底層士卒,不論重義理、名聲、利益、義氣、親情…之人,多找到自身認同之處。
尤其大批將士,俱都心有戚戚,戰爭中越是底層將士,越是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若無撫恤、重賞,誰人肯死戰?
忽有一卒高呼“吳王千歲”
接著更多將士連連高呼“吳王千歲,千千歲”
萬人齊呼“吳王千歲,千千歲”,其聲直上雲霄,凝聚安東境內,久久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