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於,是一個詞匯,也是一個符號,還是一條邏輯,非常重要的邏輯,無論數學邏輯還是哲學邏輯,古今中外、各個流派,沒了這個等於,便難以敘述了。


    研究理論數學的人,絕對不會忽視邏輯,當他們前進至他人無法理解的地步時,數學的邏輯與哲學的邏輯便合在一起了,因為旁人隻能通過哲學去理解,而難以再由數學去認識。


    所以戚遠跟隨蒯教授學習,邏輯問題、哲學理念,都是繞不過的,對於他而言,當前的思考很熟悉。


    要知道,對於任何具體的自然學科而言,數學都是工具,工具用來解決已知的問題,如果問題與工具不相符,人們可以選擇改進工具,以解決問題。


    可是專注於製造工具的人,除了從工具本身尋找問題,是很難有精力通過其它領域發現新的問題需求,進而依據問題改進工具的。


    因為人的時間有限,再加上天分製約,做不到跨學科深入尖端的他們必須要等,等待其它學科的同仁發現新的問題,提出新的工具需求。


    但他們也不可能一直無所事事,在新的需求被提出之前,他們就隻能從工具本身入手,而這個工具本身是什麽呢?


    理論數學,就是如此,要麽在沒有目標的自身著手,要麽等待新的目標。


    所以,那些智力超群的天才們,跨了學科,學習了更多的東西,卻看似比起僅僅專研一門的人還輕鬆。


    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天才們有條件從更多角度發現問題,尋找思路,這本身就是極大優勢。


    戚遠在極端抽象的“教材”中迅速找到了可以類比的對象,這就使他有了更多的,可以用來切入的突破口。


    有關等號的思索,給他帶來了更加直觀的印證。


    在一加一等於二的算式中,每個字符都可以找到實物的類比。


    比如“一”就是一個蘋果,相加就是把“一個蘋果”和“一個蘋果”放在一起,“二”就是兩個放在一起的蘋果。


    但等號呢,或許可以把上述的所有東西,以一定順序排列,就能算是將等號以實物形式描述了出來。


    可那並不是實物,很明顯它與其它幾個字符都不同,戚遠更願意將之單獨分類。


    如果要更詳細地說明“等號”到底有什麽不同,那就是它作為“定義”、“概念”,更純粹,隻能依托於極抽象的人類對事物的認知而存在。


    相對來說,無論是“一”、“二”、“加”,雖然同樣具備“概念”的特征,但它們的存在形式更加多樣,脫離了本來麵目,依舊可以被輕鬆表述。


    或許“加”這個字符,同樣可以這樣看待,但事實仍有不同。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個蘋果加一個蘋果等於兩個蘋果,可是一個蘋果加一個梨,等號後麵還能簡單寫個二嗎?


    顯然等號不能寫了,要寫等號會陷入更為複雜的邏輯證明。


    而加號可以寫,隨便寫,不需要證明什麽,隻需要思考要不要“加”而已。


    這與點和軸之間的關係多麽相似,點與點之間可以看作是“加”的關係,而點與軸之間,便是“等於”的關係。


    它們有著共同點,有著相交的部分,同時又各有特質,互不相容。


    戚遠稍稍鬆了一口氣,無從下手的“教材”似乎被他找到了切入點,這就足夠感到欣慰了,畢竟以凡物的存在,獲得了窺探神祗的知識的出入證,已然極為難得了。


    但是還有一個“原點”,那被稱為原世界的點,到底怎樣認識?按照博卡布給出的“模型”,它是創造一切的起始,似乎就是地球現代神學流行已久的“神創論”、“一元論”的翻版。


    博卡布作為神祗,如此認識世界,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可是在遇到戚遠,通過戚遠的一部分記憶,知道地球之前,就與地球的神學有過接觸嗎?


    戚遠知道地精**師一直持有著博卡布的神徽,而且在嚐試呼喚,但從未成功過,按理說,博卡布距離地球那麽遠,是不當接觸到那些甚至沒能誕生“神祗”的神學的。


    可是戚遠又不太自信,博卡布跨越數十光年,頃刻間出現在地月係,在黃馨消失後,扶正地月係繞日軌道的威能,讓他意識到,距離似乎並沒有地球學界此前所估計的那麽大影響。


    然而埃蓋馬尼追趕戚遠的時候,又明確體現了在速度上的能力,雖然遠比地球人類目前所掌握的最快前進方式,還要快得多,但也根本不曾超越光速,更加不能無視距離的阻礙。


    那麽博卡布是怎麽做到的呢?


    這位魔法之主不僅僅一次晚到一步,戰爭之神賈苟斯殞落的時候,也是神徽出現,卻沒能及時阻止埃蓋馬尼和印記城。


    僅僅在事後消滅掉埃蓋馬尼,順手救了戚遠?


    這麽一想,戚遠忽然發覺,自己到底是怎麽活下來的,還是存疑!


    自己跟著印記城出現在融涉世界,又跟著印記城離開融涉世界,這是毋庸置疑的,進入的時候按照博卡布的說法,是因為埃蓋馬尼的召喚,那麽離開呢?


    會是博卡布的驅逐?


    可是博卡布分明在尋找印記城,若有本領驅逐印記城,尋找它則不應當那麽為難。


    想不明白,如果不是博卡布的驅逐,那麽埃蓋馬尼沒有理由放棄印記城這個巨大助力,結果直到死在博卡布的手裏,都沒有再次召喚印記城……


    戚遠發覺若是沒有博卡布從頭到尾的講解,單憑自己,是絕不可能理順事情的前因後果了,他隻能暫時放棄思考這件事情,因為比起認識世界、學習眼前的“教材”,區區一點過去發生的事情,實在不值得浪費時間。


    不過“前因後果”這個詞的出現,令戚遠再次找到了一個小口子,哲學上的“因果論”,許多人都很熟悉,所謂有因必有果,同時還必須警惕“倒果為因”的邏輯陷阱。


    如今看來,因與果之間,同樣存在“等號”,若是具體到某些事物,等號不必有,但大而化之,因果之間則必有一個“等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印記之塔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方一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方一點並收藏印記之塔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