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考古發現,人類學家認為所有的現代人類都是同一祖先的後裔,關於這一點,已經幾乎得到了學術界的共識。
不過從祖先到當代,曆經了無數分化、合並,就連某一時期的祖先到底是從同一地點擴散向整個地球,還是從多個地點共同演進,都依舊陷於爭論。
這就是非洲起源說和多地起源說了。
曾有一段時間,考古發現為前者提供了充足的支撐證據,後者則因為證據鏈條缺失逐漸乏人問津。
但是隨著考古發現的進一步豐富,多地起源說獲得了新的支撐,斷裂的證據鏈有了被接續的跡象,但還沒有非洲起源說那麽充分。
這個時期,曾經因為多地起源說被絕大多數學者放棄而漸漸沉寂的,在學術界掀起過軒然大波的人種歧視與反歧視的對抗,逐漸顯現複蘇跡象。
事實上,嚴謹的學科研究,不應當參雜進去無關因素,特別是那種還沒有發現到底有沒有關係的,又在研究中起幹擾作用的因素。
可是不同人種的優劣之分,成了一個曆史性難題,在公認祖先一致的情況下,發展到現當代的人類,僅僅因為外觀的差異,就能陷入互相歧視、攻擊的狀態中。
而關於人類起源的研究,如果真的出現了在某一關鍵時期,多地多人種的並發式演進,最終形成了多人種的現當代局麵的定論,對於持種族歧視論調的人,無疑是一件有力武器。
所以當年考古證據充分支撐了非洲起源說時,對於反對種族歧視的人們來說,是絕大的利好消息,許多人立刻選擇反對多地起源說,因為相同的祖先、相同的演進軌跡,是對任何領域的種族歧視者的最佳質錯。
但這些在事實上,並不應當參雜進學術研究中,就像戚遠所期待的人工智能,如果超越了某個界限的人工智能,擁有了與人類相似的感情生活,它們是不是就成為了新的生命,甚至新的種族呢?
如果是,那麽它們與人類之間的種族差距就更大,是不是還要考慮種族歧視可能造成的衝突,從而扼製人工智能的生命化?
雖然人工智能從名字上,就可以明白它們源出於人類,甚至從千萬年以後的人類視角出發,它們也可以算是來自相同祖先的不同演進。
可是人類關於人工智能的思考,多會從衝突出發到衝突結束,和平友好相處的想象始終被壓製在無人理會的角落裏。
若認真分析,似乎“種族歧視”的心態已經深入到了絕大多數現代人類的潛意識中。
好在戚遠在少年時期特立獨行,青年時期又受到老一輩學者的引導和積極影響,思維上所受到的複雜幹擾極少。
人工智能的創造工作,不會引起他在種族、倫理等等社會學領域的擔憂,隻會像為了現實需要而攻破了一道數學難關一樣,令他感到興奮。
事實上,若有人認真同戚遠討論所謂的種族問題的話,他多半會從微觀和宏觀兩個角度去做分析。
比如以人類目前所發現、所能接觸的一切事物來講,全部都是由分子、原子、微粒子組成的,從根本上來看,大家沒有區別,特別是世界融合以前。
不要說人類之間的種族歧視了,哪怕是一塊公認的死物“石頭”,難道就與人類在根本構造上不同了嗎?
再從宏觀上講,人類自命不凡多以自己的能夠思考、能夠製造、能夠主動為依據,可是這些終歸是運動的某種表現形式而已,哪一樣也別想脫出藩籬。
那麽世界內的什麽不會運動呢?宇宙範疇來講,那是無物不動的!
幸好沒有哪個喜歡糾纏於此的人能夠湊到戚遠跟前來,跟他認識一下,否則除了偷換概念、答非所問,都別想跟他討論下去。
支持種族歧視的根本原因,說穿了還是想要證明自己的“特殊”與“優秀”,在沒有什麽有力量的證明方法時,找個貶低對象來做對比,是最方便的。
可是真正自信的人根本不屑於去證明自己有多優秀、多特殊,凡是有類似想法的,都還距離“自信”有著相當距離,將他們稱為色厲內荏才最合適不過。
而戚遠又是個自信到了自負程度的家夥,哪怕被夢蛹、埃蓋馬尼、博卡布這樣的神祗級別的存在,打擊了這麽多次,也沒有能從根本上扭轉他的心態。
畢竟他是敢以凡物的身份,直麵“神祗”,而且活了下來的,不是嗎?
所以製造人工智能,創造由人類主動而為的,又一個全新的種族、全新的生命形式,對於戚遠而言,就是一次純粹的學術開題,隻不過題目很大,需要站在前輩巨人的肩膀上,同時付出自己的巨大努力而已。
所謂製造出來之後的遭遇,難道不該是他戚遠獲得同伴、獲得助手、獲得同類嗎?
這些是理所當然的!
如果不是這個結果,那就是課題走上了岔路,需要尋找失誤的地方,重新來過!
至於失誤而產生的結果,該怎麽處置,戚遠還真沒提前想過……
目前,戚遠是已經不再滿足於程序層麵上的改良了的,世界融合前,一切人工智能的猜想都是基於電子硬件的程序編寫的。
那時人類利用磁的特性,將信息記錄於具備高度穩定性的磁性材料中,被商業名稱為“硬盤”的各種存儲介質,就是人工智能發酵的土壤,同時也是限製它們成長的枷鎖。
磁力的雙極特性,限定了計算機語言必須基於二進製發展,哪怕人類已經熟練掌握了記錄更簡便的八進製、十進製、十六進製等等計數方法,也都隻能暫時棄置。
當然,並不是其它進製比起二進製有多麽了不起的先進性,而僅僅是在相同條件下,記錄二進製數字,比起記錄其它進製數字,所需要的空間更多。
對於戚遠來說,有了奧術、有了魔力,他已經不必一定選擇某一進製了。
為了程序層麵的更簡單,從而進一步擴大係統冗餘,他可以選擇先從存儲介質入手,徹底改變底層語言。
不過從祖先到當代,曆經了無數分化、合並,就連某一時期的祖先到底是從同一地點擴散向整個地球,還是從多個地點共同演進,都依舊陷於爭論。
這就是非洲起源說和多地起源說了。
曾有一段時間,考古發現為前者提供了充足的支撐證據,後者則因為證據鏈條缺失逐漸乏人問津。
但是隨著考古發現的進一步豐富,多地起源說獲得了新的支撐,斷裂的證據鏈有了被接續的跡象,但還沒有非洲起源說那麽充分。
這個時期,曾經因為多地起源說被絕大多數學者放棄而漸漸沉寂的,在學術界掀起過軒然大波的人種歧視與反歧視的對抗,逐漸顯現複蘇跡象。
事實上,嚴謹的學科研究,不應當參雜進去無關因素,特別是那種還沒有發現到底有沒有關係的,又在研究中起幹擾作用的因素。
可是不同人種的優劣之分,成了一個曆史性難題,在公認祖先一致的情況下,發展到現當代的人類,僅僅因為外觀的差異,就能陷入互相歧視、攻擊的狀態中。
而關於人類起源的研究,如果真的出現了在某一關鍵時期,多地多人種的並發式演進,最終形成了多人種的現當代局麵的定論,對於持種族歧視論調的人,無疑是一件有力武器。
所以當年考古證據充分支撐了非洲起源說時,對於反對種族歧視的人們來說,是絕大的利好消息,許多人立刻選擇反對多地起源說,因為相同的祖先、相同的演進軌跡,是對任何領域的種族歧視者的最佳質錯。
但這些在事實上,並不應當參雜進學術研究中,就像戚遠所期待的人工智能,如果超越了某個界限的人工智能,擁有了與人類相似的感情生活,它們是不是就成為了新的生命,甚至新的種族呢?
如果是,那麽它們與人類之間的種族差距就更大,是不是還要考慮種族歧視可能造成的衝突,從而扼製人工智能的生命化?
雖然人工智能從名字上,就可以明白它們源出於人類,甚至從千萬年以後的人類視角出發,它們也可以算是來自相同祖先的不同演進。
可是人類關於人工智能的思考,多會從衝突出發到衝突結束,和平友好相處的想象始終被壓製在無人理會的角落裏。
若認真分析,似乎“種族歧視”的心態已經深入到了絕大多數現代人類的潛意識中。
好在戚遠在少年時期特立獨行,青年時期又受到老一輩學者的引導和積極影響,思維上所受到的複雜幹擾極少。
人工智能的創造工作,不會引起他在種族、倫理等等社會學領域的擔憂,隻會像為了現實需要而攻破了一道數學難關一樣,令他感到興奮。
事實上,若有人認真同戚遠討論所謂的種族問題的話,他多半會從微觀和宏觀兩個角度去做分析。
比如以人類目前所發現、所能接觸的一切事物來講,全部都是由分子、原子、微粒子組成的,從根本上來看,大家沒有區別,特別是世界融合以前。
不要說人類之間的種族歧視了,哪怕是一塊公認的死物“石頭”,難道就與人類在根本構造上不同了嗎?
再從宏觀上講,人類自命不凡多以自己的能夠思考、能夠製造、能夠主動為依據,可是這些終歸是運動的某種表現形式而已,哪一樣也別想脫出藩籬。
那麽世界內的什麽不會運動呢?宇宙範疇來講,那是無物不動的!
幸好沒有哪個喜歡糾纏於此的人能夠湊到戚遠跟前來,跟他認識一下,否則除了偷換概念、答非所問,都別想跟他討論下去。
支持種族歧視的根本原因,說穿了還是想要證明自己的“特殊”與“優秀”,在沒有什麽有力量的證明方法時,找個貶低對象來做對比,是最方便的。
可是真正自信的人根本不屑於去證明自己有多優秀、多特殊,凡是有類似想法的,都還距離“自信”有著相當距離,將他們稱為色厲內荏才最合適不過。
而戚遠又是個自信到了自負程度的家夥,哪怕被夢蛹、埃蓋馬尼、博卡布這樣的神祗級別的存在,打擊了這麽多次,也沒有能從根本上扭轉他的心態。
畢竟他是敢以凡物的身份,直麵“神祗”,而且活了下來的,不是嗎?
所以製造人工智能,創造由人類主動而為的,又一個全新的種族、全新的生命形式,對於戚遠而言,就是一次純粹的學術開題,隻不過題目很大,需要站在前輩巨人的肩膀上,同時付出自己的巨大努力而已。
所謂製造出來之後的遭遇,難道不該是他戚遠獲得同伴、獲得助手、獲得同類嗎?
這些是理所當然的!
如果不是這個結果,那就是課題走上了岔路,需要尋找失誤的地方,重新來過!
至於失誤而產生的結果,該怎麽處置,戚遠還真沒提前想過……
目前,戚遠是已經不再滿足於程序層麵上的改良了的,世界融合前,一切人工智能的猜想都是基於電子硬件的程序編寫的。
那時人類利用磁的特性,將信息記錄於具備高度穩定性的磁性材料中,被商業名稱為“硬盤”的各種存儲介質,就是人工智能發酵的土壤,同時也是限製它們成長的枷鎖。
磁力的雙極特性,限定了計算機語言必須基於二進製發展,哪怕人類已經熟練掌握了記錄更簡便的八進製、十進製、十六進製等等計數方法,也都隻能暫時棄置。
當然,並不是其它進製比起二進製有多麽了不起的先進性,而僅僅是在相同條件下,記錄二進製數字,比起記錄其它進製數字,所需要的空間更多。
對於戚遠來說,有了奧術、有了魔力,他已經不必一定選擇某一進製了。
為了程序層麵的更簡單,從而進一步擴大係統冗餘,他可以選擇先從存儲介質入手,徹底改變底層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