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是人類亙古不變的話題。


    遠古時期,人類為了維持生存,終生都在采集食物和避免自身成為食物的活動中渡過,那樣的“生產力”,不允許任何個體獨自生存,也沒有任何個體能夠擁有用於娛樂的時間。


    而後,隨著人類漸漸攀升至地球食物鏈的頂端,原始的石器氏族中開始出現裝飾品、壁畫等等,與生存沒有直接相關的事物。


    接著,人類社會開始經曆內部分工,從而令一些人徹底脫離求食的生活,相伴的是無休止的同室操戈,人類互相伐戮的技術水平越來越嫻熟。


    直至世界融合前,絕大部分人類的生活,都還要為了衣食住行而直接付出人生的三分之一乃至更多,進步的是,這“絕大部分”,也有了可以自由支配的、用於其它事情的時間。


    戚遠對這些演變並不熟悉,也不關心,他當前為了生存而直接產生的活動,與衣、食、住都徹底沒了關係,但與生存直接相關的活動也占據了他的全部時間。


    這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誰也說不清楚。


    作為“行”的工具,星際探索丙型在傳送所經曆的異空間,沒有魔力,而突破號目前僅剩三個元素池,魔力存量也不能支持戚遠無度的需索。


    於是傳送過程中,戚遠就研究魔力本身,這樣做對於魔力的消耗是最少的,兩次傳送的間歇需要等待元素池蓄滿魔力,這段時間就用來製造儀器和其它耗材。


    如此,七年時間轉瞬即過,在魔力方麵,戚遠獲得了相當的突破,認識更加深入。


    首先是從戚遠自己的“三維”猜想來看,魔力同樣沒有超脫於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結合,與電能、熱能所不同的,應當就是魔力與信息的結合非常脆弱,很容易受到外部信息的幹涉,從而轉變形態。


    施展奧術所組建的模型,就可以視作施法者在以魔力本身為原料,向被剝離出大自然的魔力海的那部分魔力,添加信息,從而使這部分魔力,轉化為其它形態。


    大自然的魔力海,沒有以粒子或者波的形式存在,而是猶如完全相連的一片海!


    魔力是不能以數字概念去描述的,它們互相之間毫無間隙,不似兩個相鄰整數間可以容納無窮的小數。


    這似乎與由幾何學發展出來的數字相連理論十分相似,但紙上作圖的任何圖形,都可以被分割成一個又一個點,從而變成離散狀態,也就變相佐證了數字不相連的論點。


    然而魔力不是這樣的,在大自然的魔力海中,魔力是一個整體,毫無縫隙,施法者剝離魔力,是以自身原本就具備的,被稱為“法力”的魔力,將更多的同類吸引了過來,將自身的信息加諸其內,進而形成法術。


    剝離魔力並不是說,可以將魔力切斷,隻是使那部分被“剝離”的魔力,與深受自身影響的那部分“魔力”聯係地更緊密而已。


    戚遠由此想到了熱能和電能,往常科研中總說魔力是惰性的,相比熱能和電能是不愛動的,會不會事實與結論正好相反呢?


    魔力本身沒有依附於任何形式的粒子、波而存在,這是戚遠可以通過感知領域直接觀測到的,相比之下,他要比任何人類同行都要幸運,幸運之處就在於這一點,別人都要經過一個不知會產生什麽影響的觀測過程的轉換,就像隨時都有一隻薛定諤的貓在盯著他們,唯有戚遠不需要。


    而與魔力不同,電能以電子的運動被認識、被利用,熱能更是要通過各種微粒子受到影響後的運動去認知,甚至找不到可以被稱作“熱子”或者“熱波”的物質、能量形式的存在。


    怪不得研究熱能的學科被稱為“熱力學”,熱能確實與力的存在形式極端相似,它們都是明知存在,但不知到底依附於誰存在!


    那麽電子會不會也隻是被電能影響的微粒子呢?電子本身是不是並不能稱為電能呢?


    電能會不會也是類似於“力”的存在?隻不過與引力、與熱力不同,它所顯著的、直觀的影響的物質,就是特定的電子?


    如果這些是真的,那麽是不是可以認為,在感知領域可以直接觀察的魔力,要比不能在感知領域直接觀察的熱力、電力和引力等等力,要更為活躍?


    曾經被視作不易與其它物質產生互動的魔力,事實上僅僅是它的信息與物質、能量結合不緊密,容易受幹涉,才導致的假象?


    戚遠覺得自己距離真相更近了,這是他的直覺!


    自從世界融合以來,他的直覺已經應驗很多次了。


    但僅僅憑借直覺,是不能佐證猜想的!


    戚遠必須設計合理的實驗方案,在邏輯自洽的方案中,將實驗過程詳細記錄下來,包括各次實驗所用到的、計算出來的、觀測到的各項數據,一字不漏的記錄下來,待到返回地球之日,公布出來,以使學界能夠重複驗證。


    但是這裏涉及的猜想太多了,還是跨學科的!


    想要設計一個邏輯自洽的實驗,困難非比一般,戚遠思來想去,扯碎了無數稿子,最終決定用能量轉化的方式,側麵證明魔力的相關性質。


    隻要能量和物質守恒定律沒有失效,那麽這樣的實驗,就是根基紮實的。


    魔力轉化熱能和電能,都有現成的奧術,是不必過於費心的,全部的難點,幾乎都集中在了其它“能”轉化為魔力這一塊兒。


    這不單單是戚遠一個人的難點,也是困擾了地球物理學界十個新曆年的問題,直至突破號開始旅行,它都沒能解決。


    雖說又一次被困難阻礙了前進,但戚遠這一次沒有選擇轉變研究方向,在魔力上的突破,令他十分興奮,不知不覺中,偏執發作,陷入了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勢頭中。


    於是直到突破號即將抵達目標恒星係邊緣時,戚遠終於艱難地找到了使電能轉化為魔力的方法,但遺憾的是其中依然要借助奧術和魔力,並不能在邏輯上形成無懈可擊的推導鏈條。()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閱讀網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印記之塔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方一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方一點並收藏印記之塔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