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的恒星,一般都是氣態天體,它的內部不斷發生聚變反應,附帶的高溫高壓,使物質無法以固態形式存在。
不過也有學者猜想,恒星的核心處因為壓力過大,會存在一個固態的核。
無論事實與否,直至目前,人類都還沒有能力直接觀測。
固態的行星從一個麵切入恒星之中,巨大衝擊之下,受力麵附近的氣體好似熱油被顛出了炒鍋,互相粘連著,紅彤彤的,灑出去又落回來……
恒星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膨脹著,它的亮度先是劇烈加強,緊接著又黯淡下去,依諾維紳不知道其中具體都發生了什麽,隻見圍著恒星旋轉的行星們紛紛改變軌道,向著距離中心更近的方向撲去。
但改變最劇烈的還不是行星,而是那個原本就被神屍和恒星撕得即將解體的小行星帶。
小行星們成了隕石,有些被快速接近的行星帶走,有些互相撞擊成為塵埃,還有些乳燕投林般飛向恒星。
就在依諾維紳麵前,整個小行星帶頃刻間消散無存。
豎琴號的觀測係統同樣發現了引力場變化,一時間所有艙室都響起了警告聲。
依諾維紳這時才算驚醒過來,連忙按照中控係統自動提供的應對方案操作,調整航行方向,暫時離開,以免受到波及。
一般來說,宇宙中的天體發生變故,哪怕是這種引力場瞬間失衡,引發的天體撞擊,也要有一個以年為時間單位計數的發展過程。
可惜埃蓋馬尼和戚遠早已離開,等到依諾維紳找到這裏的時候,事情的發展過程已經走到盡頭,這才使她有幸看到如此壯觀的一幕!
反倒是兩個始作俑者,無緣得見。
不過依諾維紳此時此刻一點都不覺得自己幸運,她終於明白曾理和其他地球人類中的天文學、物理學研究者們,為什麽那麽恐懼於太空旅行了!
即便不提那些還不知道有沒有的,諸如暗物質、脈衝星、白洞、黑洞等等天體和現象,單單是可以直接觀察到的天體的發育、死亡,就足夠驚心動魄!
想想剛剛的場景,豎琴號是在距離那顆恒星數百億公裏以外的地方啊!
都還能極其明確地檢測到自身所受引力的劇烈變化,更加恐怖的是,依諾維紳發現剛剛自己看到的,比此時的豎琴號距離恒星更遠的,疑似被埃蓋馬尼帶出星係的,那團天體碎塊群,正在明顯向心運動!
就連它們都受到了新的,更加強大的引力捕捉!
這個時候就不得不慶幸人類的渺小了,質量小,要達到相同的速度,所需要耗費的能源就少,這才使依諾維紳、豎琴號,有條件獲得比那些龐大的行星、恒星更快的速度,才能在遠處一旦發現情況不好,立刻規避逃逸。
如果是整個地球,離開太陽係,宇宙航行中遇到類似的情況,單單改變一下航行方向,所需要耗費的能源、魔力,就難以想象!
更不要提什麽加速逃跑了。
正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無論大小,各有好處。
戚遠此時就不覺得航天器小了有多麽好,因為他的一切研究都陷入瓶頸了!
一個人,再智慧卓絕,也有難以突破的地方,如果此時的突破號上能有許多人,或者還能和地球聯係。
一來戚遠可以將已經獲得的部分成果公布,以此吸引、邀請更多人參與到研究和探索中;二來他還可以閱讀、學習其它領域的最新成果,所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科研到了深處,都是互相聯係的。
戚遠先是想要在人工智能上獲得進展,從而為自己培養幫手和同伴,卻被“靈魂”、“魂能”,當頭攔住。
好不容易在各路神祗、憎惡手上活下來,戚遠也舍不得再拿自己當作實驗素材了,真正見識過“融涉世界”,關於靈魂,他是再也不敢抱以平常心了。
接下來,隻好轉向預言學派,有著師兄曾理在相關領域的積累,以及他提出的現成的研究方向,如果能夠實現突破,說不定就能通過向“虛靈”交易,從而獲得有關“魂能”的更多知識。
但曾理之所以停留在了某個階段,不是因為他懈怠了,也不是因為他轉變了研究方向,實在是他遇到了類似於戚遠的難題,前路被阻,不得不放緩腳步。
預言學派,並不完全是當下的數學可以解釋的,那些“射線”就是一個又一個難關,無論以“極限”的思路還是以“數論”的方向,都根本無法解釋。
現實問題有了新的數學需求,此時正是呼喚新的數學天才的年代,就如航海需要天文,天文需要數學,進而促成了微積分的發育成熟。
解釋“無限”、“無窮”,解釋兩個相鄰整數之間的小數,類似的問題,不再是用幾個符號表達一下就可以的了。
曾理的天分不足以使他成為那樣的一個人,他也隻能將問題擺出來,等待罷了。
戚遠或許可以,但完成之前誰也不敢打包票,包括他自己。
這樣的題目,在難度上是與“魂能”不相上下的。
預言學派短時間無法突破,那麽轉向魔力本身、死靈學派、自身的身體構造……
戚遠最深刻的需求,是生命短暫,時間不敷使用,而急待解決的問題又都必須耗費大量時間,甚至於能否回到家鄉也由時間來決定,這樣的矛盾促使他轉向類似於黃曉筱的課題方向。
首先要弄明白自己當前的身體屬於什麽情況,這個剛剛進入救贖之路就令戚遠感興趣的問題,遷延日久,終於可以提到第一位來解決了。
隻有明白了當前身體的本質情況,才能針對性地研究延長壽命的辦法,從而使自己擁有足夠的時間,去解答之前遇到的種種難題。
這裏麵,就將死靈學派、魔力學、生物學、人類學、基因工程學、生物化學等等龐大學科全部牽扯到了。
想一想,戚遠沒有覺得困難,隻是感到孤獨。
獨自一人,所有的一切就都不需要分開,這些東西都可以合並在一起,處於同一個名稱之下——生存學。()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閱讀網址:
不過也有學者猜想,恒星的核心處因為壓力過大,會存在一個固態的核。
無論事實與否,直至目前,人類都還沒有能力直接觀測。
固態的行星從一個麵切入恒星之中,巨大衝擊之下,受力麵附近的氣體好似熱油被顛出了炒鍋,互相粘連著,紅彤彤的,灑出去又落回來……
恒星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膨脹著,它的亮度先是劇烈加強,緊接著又黯淡下去,依諾維紳不知道其中具體都發生了什麽,隻見圍著恒星旋轉的行星們紛紛改變軌道,向著距離中心更近的方向撲去。
但改變最劇烈的還不是行星,而是那個原本就被神屍和恒星撕得即將解體的小行星帶。
小行星們成了隕石,有些被快速接近的行星帶走,有些互相撞擊成為塵埃,還有些乳燕投林般飛向恒星。
就在依諾維紳麵前,整個小行星帶頃刻間消散無存。
豎琴號的觀測係統同樣發現了引力場變化,一時間所有艙室都響起了警告聲。
依諾維紳這時才算驚醒過來,連忙按照中控係統自動提供的應對方案操作,調整航行方向,暫時離開,以免受到波及。
一般來說,宇宙中的天體發生變故,哪怕是這種引力場瞬間失衡,引發的天體撞擊,也要有一個以年為時間單位計數的發展過程。
可惜埃蓋馬尼和戚遠早已離開,等到依諾維紳找到這裏的時候,事情的發展過程已經走到盡頭,這才使她有幸看到如此壯觀的一幕!
反倒是兩個始作俑者,無緣得見。
不過依諾維紳此時此刻一點都不覺得自己幸運,她終於明白曾理和其他地球人類中的天文學、物理學研究者們,為什麽那麽恐懼於太空旅行了!
即便不提那些還不知道有沒有的,諸如暗物質、脈衝星、白洞、黑洞等等天體和現象,單單是可以直接觀察到的天體的發育、死亡,就足夠驚心動魄!
想想剛剛的場景,豎琴號是在距離那顆恒星數百億公裏以外的地方啊!
都還能極其明確地檢測到自身所受引力的劇烈變化,更加恐怖的是,依諾維紳發現剛剛自己看到的,比此時的豎琴號距離恒星更遠的,疑似被埃蓋馬尼帶出星係的,那團天體碎塊群,正在明顯向心運動!
就連它們都受到了新的,更加強大的引力捕捉!
這個時候就不得不慶幸人類的渺小了,質量小,要達到相同的速度,所需要耗費的能源就少,這才使依諾維紳、豎琴號,有條件獲得比那些龐大的行星、恒星更快的速度,才能在遠處一旦發現情況不好,立刻規避逃逸。
如果是整個地球,離開太陽係,宇宙航行中遇到類似的情況,單單改變一下航行方向,所需要耗費的能源、魔力,就難以想象!
更不要提什麽加速逃跑了。
正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無論大小,各有好處。
戚遠此時就不覺得航天器小了有多麽好,因為他的一切研究都陷入瓶頸了!
一個人,再智慧卓絕,也有難以突破的地方,如果此時的突破號上能有許多人,或者還能和地球聯係。
一來戚遠可以將已經獲得的部分成果公布,以此吸引、邀請更多人參與到研究和探索中;二來他還可以閱讀、學習其它領域的最新成果,所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科研到了深處,都是互相聯係的。
戚遠先是想要在人工智能上獲得進展,從而為自己培養幫手和同伴,卻被“靈魂”、“魂能”,當頭攔住。
好不容易在各路神祗、憎惡手上活下來,戚遠也舍不得再拿自己當作實驗素材了,真正見識過“融涉世界”,關於靈魂,他是再也不敢抱以平常心了。
接下來,隻好轉向預言學派,有著師兄曾理在相關領域的積累,以及他提出的現成的研究方向,如果能夠實現突破,說不定就能通過向“虛靈”交易,從而獲得有關“魂能”的更多知識。
但曾理之所以停留在了某個階段,不是因為他懈怠了,也不是因為他轉變了研究方向,實在是他遇到了類似於戚遠的難題,前路被阻,不得不放緩腳步。
預言學派,並不完全是當下的數學可以解釋的,那些“射線”就是一個又一個難關,無論以“極限”的思路還是以“數論”的方向,都根本無法解釋。
現實問題有了新的數學需求,此時正是呼喚新的數學天才的年代,就如航海需要天文,天文需要數學,進而促成了微積分的發育成熟。
解釋“無限”、“無窮”,解釋兩個相鄰整數之間的小數,類似的問題,不再是用幾個符號表達一下就可以的了。
曾理的天分不足以使他成為那樣的一個人,他也隻能將問題擺出來,等待罷了。
戚遠或許可以,但完成之前誰也不敢打包票,包括他自己。
這樣的題目,在難度上是與“魂能”不相上下的。
預言學派短時間無法突破,那麽轉向魔力本身、死靈學派、自身的身體構造……
戚遠最深刻的需求,是生命短暫,時間不敷使用,而急待解決的問題又都必須耗費大量時間,甚至於能否回到家鄉也由時間來決定,這樣的矛盾促使他轉向類似於黃曉筱的課題方向。
首先要弄明白自己當前的身體屬於什麽情況,這個剛剛進入救贖之路就令戚遠感興趣的問題,遷延日久,終於可以提到第一位來解決了。
隻有明白了當前身體的本質情況,才能針對性地研究延長壽命的辦法,從而使自己擁有足夠的時間,去解答之前遇到的種種難題。
這裏麵,就將死靈學派、魔力學、生物學、人類學、基因工程學、生物化學等等龐大學科全部牽扯到了。
想一想,戚遠沒有覺得困難,隻是感到孤獨。
獨自一人,所有的一切就都不需要分開,這些東西都可以合並在一起,處於同一個名稱之下——生存學。()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