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子大師高頌佛號曰:


    “阿彌陀佛,《悲華經》曾雲:“世尊,何因何緣處斯穢惡不淨世界,命濁、劫濁、眾生濁、見濁、煩惱濁,於是五濁惡世之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彌陀佛,我等久處五濁惡世,過惡蝟集而心若不見!末法世界,自性不定,世路多艱,此身浮沉其間,未論長生,先保此身。若論保身,不論佛家道家儒家,首推戒定慧三無漏學。諸位,戒定慧乃是修身護身法寶,成佛做祖生發菩提心皆須先修此學。不過自古至今,大戒小戒莫名戒數目繁多、良莠不齊,誤傳惡傳曲解者不在少數。致使禪林蒙塵,明珠有瑕。有哪位英雄能夠追根溯源?滌除玄鑒,惠及世人呢?”


    清涼子話音剛落,人群之中立即躥出一位高大威猛、儀表堂堂的高僧出來,聲若洪鍾的道:


    “阿彌陀佛,我佛慈悲。三無漏學次第修行,因戒生定,因定生慧。世傳小乘佛法戒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等。大乘佛法戒有三聚淨戒、十重四十八輕戒。凡所有戒,各有妙用。依老衲看來,戒無高下真假之分,修持之人有高下真假分別之心罷了。無論何等戒律,功夫到了,自然各有效用,不必拘泥……”


    “不對不對!”這位儀表堂堂的高僧尚未講完,旁邊鑽出一個小孩子出來。這個小孩子長的星眉朗目,氣宇軒昂。雖然尚不滿弱冠,卻也自有一番瀟灑睥睨的氣概。


    “剛才清涼子大師說了:自古至今,大戒小戒莫名戒數目繁多、良莠不齊,誤傳惡傳曲解者不在少數。致使禪林蒙塵,明珠有瑕。敢問這位大師,如今天下難道和清涼子大師所說的不一樣嗎?”


    “阿彌陀佛。黃口孺子,哪裏知道今時不同往日。我佛門教義、經典、傳承,自古至今並不曾有什麽改變的地方。如今禪林雖然略顯凋零,但有逍遙子掌門前輩力挽狂瀾,又有什麽好擔心的。你一個小孩子懂什麽,還不快快退到一邊去!”


    “且慢!所謂立宗辯論,不限經義、不限僧道俗、不限題材、不限參加者。這位小兄弟既然能夠有緣到此,那麽就有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小兄弟,你不要怕,我們都想聽聽你的見解,快來說說你的見解想法吧?”站在一側的榮菁見這個儀表堂堂的和尚胡說八道還不算,竟然還對麵前的這一個小孩子隱隱暗露威脅之言,不禁柳眉倒立,拍案而起。


    之前法會開始之前,榮菁居中照應時縱橫清涼山,神出鬼沒的畫麵大家都還記憶猶新。雲漢劍破空飛來飛去的尖嘯聲似乎還在耳中回蕩。登天靴撕裂空間的裂縫還有餘溫沒有散盡,至今在清涼山中還有十幾處空間裂縫,這些裂縫還正在從其中不斷的散發出一絲絲的熱量,登天靴破開空間造成的空間裂縫需要歲月慢慢的消磨撫摸才能去除。眾人見榮菁發怒,不禁一凜。其中那個儀表堂堂的和尚真是不堪,嚇的鋥亮的腦門上冷汗直流,哆哆嗦嗦的就差萎靡到地上了。


    “謝謝姐姐。”場中的小孩子得到榮菁的聲援,神色自若的行了一禮,當即說道:


    “《道德經》有雲: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也。所謂持戒,無非有無之用而已。例如,若人欲想求善終者,當戒不殺生。不殺有情眾生,故無怨結,自得長壽。若人想求財富者,當戒不偷盜。既是不偷,自然珍惜,自然財物富足。若人想得誠信於世間者,當戒不妄語。因為不妄語,自然為世人所尊重。世人若想得真實眷屬者,當戒兩舌。言行一致,道心堅固,自然百邪不侵。世人若想得世人歡喜擁戴者,當戒惡口,惡口一戒,言語自然和善,可得眾人歡喜擁戴。其餘戒綺語可得誠實、戒貪欲可得自在、戒嗔恚可得喜悅、戒邪見可得功德等等,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如此種種,皆是當其無,有其之用。當其無,有其之用而已。有之無之之用罷了。所以今天清涼子大師所雲禪林蒙塵,明珠有瑕者,隻需要從心中默默洗滌觀察,純是濟世利人的戒條自然是好戒,純是害人害己者自然需要把它剔除出去。不知清諸位叔叔伯伯,清涼子大師前輩,逍遙子掌門前輩以為如何?”


    眾人見眼前的這一個不滿弱冠的少年,站在場中侃侃而談。所言所說,皆是引經據典,確是一番好見地,現場大家無不動容。


    “這位小孩子。你的想法雖然似乎獨辟蹊徑,然而不過是掉書袋而已。《道德經》、《佛說十善業道經》本掌門也曾讀過,古聖先賢的話互相印證而已。你哪裏有什麽獨到的見解呢?嘩眾取寵!還不快快退下。”


    王枯榮見眼前的孩子機敏聰慧,頓起愛才之心。然而擔心他小小年紀就如此鋒芒畢露,日後不免遭人嫉妒,恐有夭折之禍。於是上來就是一頓狠批。先打擊打擊他再說。打擊完了、批完了,就示意清涼子繼續。


    “阿彌陀佛。戒律修行,貴在堅持。不管諸位道友修持何種戒法,但請不要放棄,久久自有效驗。好了,戒之一道,到此為止!誰來說說什麽是定?何種定法容易修持?”


    清涼子得到王枯榮的示意,自然不敢怠慢,立即進行下一項了。


    “鄙人四得居士,諸位同道、清涼子大師、逍遙子掌門前輩有禮了。關於禪定一道,在下頗有心得,願意拋磚引玉,和諸位同道切磋切磋。所謂禪定者,是佛教譯語中特別的譯法,禪是印度梵語禪那的簡稱,其義為定、思維修、功德叢林等,故禪定是華、梵兼稱,這是從其名稱上來解說的。其實禪定在我華夏古已有之的,例如打坐、靜坐、煉丹、采黃芽、龍虎坐等等。不管名稱、形式、修行方法如何,都是殊途同歸。世人皆知,佛家有四禪八定法,各種觀法。道家也有各種打坐密法、觀法。佛家定法、觀法皆出自釋迦,或者其它諸佛菩薩。道家、儒家定法、觀法卻多得自深山古澗,甚有神奇者,往往得自夢中。我年輕時,也曾攻研各家定法,但皆覺不甚如意。於是我就專修儒道。?修行儒道經年,有一天白日裏我與朋友談玄論道,相談甚歡。晚上,回家睡覺的時候,突然在夢中夢到神人。神人看似甚是平庸,其氣度甚是平淡。於是我二人慨然相談,接著我腦中忽然就莫名其妙的多出一篇《固儒決》出來。打開此書,觀文即知其意,仿若多年未見一般,立即如臂使指,倒背如流。氣機交感之下,自然運用此決第九條,顧盼之間,儒氣浩然。神人怒曰:固儒小道,人情大道。豈可傷我之人情,而固爾之儒道乎!吾立頓悟,即運第八條:以物觸情,因情固儒。運決時身心俱誠,若返繈褓,受益良多。不片刻間,仿若很久。神人嘉勉曰:善。大夢初醒之際,細思夢中之《固儒決》,其中共計九條,九條各有玄奧之處。


    鄙人得此神授,日日修行不綴,竟有今日成就。由此可見,定無常定,惟一誠字而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宇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花生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花生兒並收藏宇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