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得居士說完後,自人群中走出一位巧笑倩兮、儀態萬千的美女出來,此女自名念慈。隻聽她說道:
“《禮記·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荀子·不苟》中說:‘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至誠則無它事矣,唯仁之為守,唯義之為行’。又有人說:‘誠者,聖人之本,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尚書引義·說命上》上說:‘夫誠者,實有者也,前有所始,後有所終也。實有者,天下之公有也,有目所共見,有耳所共聞也’”。
“古人對誠之一字,甚是推崇備至,視為萬物資始,人道前源。四得居士以誠入道,足見其修為。眾人皆知,我等修士若要修真,必須要參禪打坐。然而定法艱難,若隻以一誠字隻會讓人無所適從,非惟道德高深之士於事無補。世人愚笨呆板、刻薄寡恩之輩良多。或情有不及,意難自如者也不乏其人。世人初初修行之時,多有情意昏沉、愚笨呆板、無所適從,甚至誤入歧途之輩。”
眾人聽念慈這樣說,多有蹙眉者,這些問題確實是修行難關。所謂的榆木疙瘩是也。眾人中一位耆宿泰鬥說道:
“念慈姑娘,這種問題確實是修行路上第一名攔路虎。我等雖然總是把它歸類為資質問題。然而不得不說,這實在是迫於無奈啊。瓦礫之中,未必沒有掩藏的璞玉。我們修行界也往往不乏大才晚成之輩。甚至最後耽誤的孩子也不知道有多少。念慈姑娘,如果能夠讓這些孩子提前發掘出來,你可算是立了一場大功德啊。不知道念慈姑娘有何良策?可否方便講講此中的關竅?”
“念慈初初修行之時,也曾無所適從。幸得高人開解,得傳大法。得此大法之時,高人也曾叮囑說,希望這個法門能夠廣為世人所知,廣為世人修行。今日適逢清涼山盛會,幸得逍遙子前輩厚愛,眾位同道愛護,念慈正有此意,願意廣傳此法。也算是了了念慈的一番心願。”
念慈姑娘靜靜聆聽後,盈盈一拜後說道:
“此觀法叫做《愛境大法觀》。此觀法以愛入觀,有神鬼莫測、春風化雨之威力。可使愚者複智、蠢人煥然。刻薄呆板之人學習此觀法,必能日漸寬厚靈動。苛刻冷酷之人勤學此觀法,久久自然淳厚良善、如沐春風。”
此法口訣如下:迷愛、覺愛、知愛,方有愛意、愛語、愛鏡。迷愛是昧、覺愛而蘇、知愛不傻,愛意根植,不覺常言愛語,便入愛境。愛寄身心,曆劫不失。”
念慈姑娘說完口訣後複又一拜後道:
“逍遙子掌門前輩,此書是大法觀的詳細修行的秘籍。念慈願意獻出,以全念慈心願。”
念慈說完後,便將一書畢恭畢敬的獻給王枯榮。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老衲替天下有誌於道者,多謝念慈姑娘慈悲布施。”
人群之中不知什麽時候,走出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和尚出來。這位老和尚道:
“阿彌陀佛,逍遙子前輩有禮了,諸位同道又禮,老衲善戰。適才念慈姑娘高義,老衲忽而有感而發,願做一偈以謝眾人、以襄盛會:
開口說愛語,多曾修善根。
仁心照本性,皆在舍中求”。
善戰老和尚說完,即受到眾人的交口稱讚。逍遙子聽這兩位講完後,不禁微微點頭,於是說道:
“四得居士、念慈姑娘、善戰大師,有請上前落座。”
仨人上前道謝落座不題。
眾人見四得、念慈、善戰入座。立即有一位文士走上前來說道:
“眾人皆知,修煉的方法分為“齋戒”、“安處”、“存想”、“坐忘”、“神解”五個過程,旨在使意誌清靜無為,得以養神和氣。然而紅塵囂囂,世人多有半途而廢者。無非是名利美色誤身罷了。妄毒不消,難保初衷。不才行道居士,家傳觀法秘本一本,名曰:《苦行觀法》。可以製服妄毒。願意獻給逍遙子前輩。”
行道說完後,手捧一本發黃道書,走上前來恭恭敬敬的獻上。
“多謝行道居士厚愛,逍遙子替我輩廣大修行人士多謝了。請坐!”
逍遙子打開道書,隻見道書開篇說道:
“老道行道子,生於盛世。早年家貧慕道,拜名師修行,日有進益。後家漸裕,妄毒難消,分心它顧,終為道途所棄。有感於此,暮年發奮精進苦行,終作《苦行觀法》一書:
前言:縱看古今,太平盛世莫有超出百年的。深入人心,勇猛精進少見從始至終者。今心雖躊躇,然不複當年果敢。現誌雖遠大,卻無有曾經純善。大好男兒,癡迷在那溫柔鄉裏。青春美麗,爭戀片刻富貴榮華。良藥苦口方能是治身良藥。苦行自省可長保不忘初心。歌舞升平壞心誌,通宵達旦毀精神。返本還源息私欲,不忘初心尋始終。
第一章:苦樂有極,萬法歸依。
眾生皆苦,享樂無極……”
逍遙子打開經書,就感到一股濃濃的醒道良言撲麵而來。心中大喜,說道:
“行道居士奉獻的苦行道書價值非常,不過會上時間短暫,不便詳說。會後,若是有感興趣的道友,可以在付出等價的財富之後閱讀修習。好了,定法萬千,不一而足。戒定慧我看就講到這裏為止吧。今後大家還會有大把的時間討論切磋。清涼子大師,請出下一題吧。”
“阿彌陀佛,老衲遵旨……”
不知不覺中,法會迎來了一個又一個的高潮。眾人之中博學多才、經義高深的修士大有人在,讓逍遙子深刻的感受到,什麽叫做臥虎藏龍、群英薈萃。就這樣,法會上很快就選出來了剩餘的十三位名額,不算光華娘娘,加上之前的四位,一共十七人。這十七個人分別是:自勇道長、關來義先生、玉機子道長、雲煙道長、四得居士、念慈姑娘、行道居士、善戰老和尚、五畝地居士、光同和尚、風行子和尚、玉龍尼姑、嚴妍女士、三毛道長、杜浩瀚先生、妙空和尚、妙隱女居士。
“阿彌陀佛,逍遙子前輩。法會上大家踴躍發言,奮勇爭先。時發驚世之言,遍有醒世之論,十八人之名額已經選足。不過今日天色已晚,您看是否晚上就進行下一步呢?還是明天早上再進行?”
人數選好來以後,即將進行的是辯經第二個流程:對辯。不過現在太陽西斜,時間恐怕來不及了。所以清涼子就上前向逍遙子請示道。
“既然如此,那就等明天一早再開始吧。正好讓這十七位道友先休息休息、準備準備。”
逍遙子說完後,清涼子當即宣布,今日暫停,明日一早繼續進行大會不題。
晚上,逍遙子用過晚餐後,把清涼子、若火、榮菁等留下商量法會事宜。
“清涼子大師,今日法會上那個說《道德經》的小孩子叫什麽名字?他雖然年紀不大,但是我看起來還是蠻有靈性的,日後如果多加調教的話,未嚐不是一塊好材料。”
“《禮記·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荀子·不苟》中說:‘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至誠則無它事矣,唯仁之為守,唯義之為行’。又有人說:‘誠者,聖人之本,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尚書引義·說命上》上說:‘夫誠者,實有者也,前有所始,後有所終也。實有者,天下之公有也,有目所共見,有耳所共聞也’”。
“古人對誠之一字,甚是推崇備至,視為萬物資始,人道前源。四得居士以誠入道,足見其修為。眾人皆知,我等修士若要修真,必須要參禪打坐。然而定法艱難,若隻以一誠字隻會讓人無所適從,非惟道德高深之士於事無補。世人愚笨呆板、刻薄寡恩之輩良多。或情有不及,意難自如者也不乏其人。世人初初修行之時,多有情意昏沉、愚笨呆板、無所適從,甚至誤入歧途之輩。”
眾人聽念慈這樣說,多有蹙眉者,這些問題確實是修行難關。所謂的榆木疙瘩是也。眾人中一位耆宿泰鬥說道:
“念慈姑娘,這種問題確實是修行路上第一名攔路虎。我等雖然總是把它歸類為資質問題。然而不得不說,這實在是迫於無奈啊。瓦礫之中,未必沒有掩藏的璞玉。我們修行界也往往不乏大才晚成之輩。甚至最後耽誤的孩子也不知道有多少。念慈姑娘,如果能夠讓這些孩子提前發掘出來,你可算是立了一場大功德啊。不知道念慈姑娘有何良策?可否方便講講此中的關竅?”
“念慈初初修行之時,也曾無所適從。幸得高人開解,得傳大法。得此大法之時,高人也曾叮囑說,希望這個法門能夠廣為世人所知,廣為世人修行。今日適逢清涼山盛會,幸得逍遙子前輩厚愛,眾位同道愛護,念慈正有此意,願意廣傳此法。也算是了了念慈的一番心願。”
念慈姑娘靜靜聆聽後,盈盈一拜後說道:
“此觀法叫做《愛境大法觀》。此觀法以愛入觀,有神鬼莫測、春風化雨之威力。可使愚者複智、蠢人煥然。刻薄呆板之人學習此觀法,必能日漸寬厚靈動。苛刻冷酷之人勤學此觀法,久久自然淳厚良善、如沐春風。”
此法口訣如下:迷愛、覺愛、知愛,方有愛意、愛語、愛鏡。迷愛是昧、覺愛而蘇、知愛不傻,愛意根植,不覺常言愛語,便入愛境。愛寄身心,曆劫不失。”
念慈姑娘說完口訣後複又一拜後道:
“逍遙子掌門前輩,此書是大法觀的詳細修行的秘籍。念慈願意獻出,以全念慈心願。”
念慈說完後,便將一書畢恭畢敬的獻給王枯榮。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老衲替天下有誌於道者,多謝念慈姑娘慈悲布施。”
人群之中不知什麽時候,走出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和尚出來。這位老和尚道:
“阿彌陀佛,逍遙子前輩有禮了,諸位同道又禮,老衲善戰。適才念慈姑娘高義,老衲忽而有感而發,願做一偈以謝眾人、以襄盛會:
開口說愛語,多曾修善根。
仁心照本性,皆在舍中求”。
善戰老和尚說完,即受到眾人的交口稱讚。逍遙子聽這兩位講完後,不禁微微點頭,於是說道:
“四得居士、念慈姑娘、善戰大師,有請上前落座。”
仨人上前道謝落座不題。
眾人見四得、念慈、善戰入座。立即有一位文士走上前來說道:
“眾人皆知,修煉的方法分為“齋戒”、“安處”、“存想”、“坐忘”、“神解”五個過程,旨在使意誌清靜無為,得以養神和氣。然而紅塵囂囂,世人多有半途而廢者。無非是名利美色誤身罷了。妄毒不消,難保初衷。不才行道居士,家傳觀法秘本一本,名曰:《苦行觀法》。可以製服妄毒。願意獻給逍遙子前輩。”
行道說完後,手捧一本發黃道書,走上前來恭恭敬敬的獻上。
“多謝行道居士厚愛,逍遙子替我輩廣大修行人士多謝了。請坐!”
逍遙子打開道書,隻見道書開篇說道:
“老道行道子,生於盛世。早年家貧慕道,拜名師修行,日有進益。後家漸裕,妄毒難消,分心它顧,終為道途所棄。有感於此,暮年發奮精進苦行,終作《苦行觀法》一書:
前言:縱看古今,太平盛世莫有超出百年的。深入人心,勇猛精進少見從始至終者。今心雖躊躇,然不複當年果敢。現誌雖遠大,卻無有曾經純善。大好男兒,癡迷在那溫柔鄉裏。青春美麗,爭戀片刻富貴榮華。良藥苦口方能是治身良藥。苦行自省可長保不忘初心。歌舞升平壞心誌,通宵達旦毀精神。返本還源息私欲,不忘初心尋始終。
第一章:苦樂有極,萬法歸依。
眾生皆苦,享樂無極……”
逍遙子打開經書,就感到一股濃濃的醒道良言撲麵而來。心中大喜,說道:
“行道居士奉獻的苦行道書價值非常,不過會上時間短暫,不便詳說。會後,若是有感興趣的道友,可以在付出等價的財富之後閱讀修習。好了,定法萬千,不一而足。戒定慧我看就講到這裏為止吧。今後大家還會有大把的時間討論切磋。清涼子大師,請出下一題吧。”
“阿彌陀佛,老衲遵旨……”
不知不覺中,法會迎來了一個又一個的高潮。眾人之中博學多才、經義高深的修士大有人在,讓逍遙子深刻的感受到,什麽叫做臥虎藏龍、群英薈萃。就這樣,法會上很快就選出來了剩餘的十三位名額,不算光華娘娘,加上之前的四位,一共十七人。這十七個人分別是:自勇道長、關來義先生、玉機子道長、雲煙道長、四得居士、念慈姑娘、行道居士、善戰老和尚、五畝地居士、光同和尚、風行子和尚、玉龍尼姑、嚴妍女士、三毛道長、杜浩瀚先生、妙空和尚、妙隱女居士。
“阿彌陀佛,逍遙子前輩。法會上大家踴躍發言,奮勇爭先。時發驚世之言,遍有醒世之論,十八人之名額已經選足。不過今日天色已晚,您看是否晚上就進行下一步呢?還是明天早上再進行?”
人數選好來以後,即將進行的是辯經第二個流程:對辯。不過現在太陽西斜,時間恐怕來不及了。所以清涼子就上前向逍遙子請示道。
“既然如此,那就等明天一早再開始吧。正好讓這十七位道友先休息休息、準備準備。”
逍遙子說完後,清涼子當即宣布,今日暫停,明日一早繼續進行大會不題。
晚上,逍遙子用過晚餐後,把清涼子、若火、榮菁等留下商量法會事宜。
“清涼子大師,今日法會上那個說《道德經》的小孩子叫什麽名字?他雖然年紀不大,但是我看起來還是蠻有靈性的,日後如果多加調教的話,未嚐不是一塊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