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粵菜裏麵,要問哪道菜最經典,排第一的必定是阿一鮑魚。


    “鮑、參、翅、肚”,這是中國傳統認定的四大珍貴海味,而鮑魚列在海參、魚翅、魚肚之首。


    鮑魚之所以被列為四大海味之首,原因之一是鮑魚產量少,產地十分考究,出海後的曬製工藝複雜,費時又費力。


    在香港、台灣,有“一口鮑魚一口金”的說法,足見其價值之高。


    鮑魚價格高的另一個原因是鮑魚不僅口感鮮嫩,還有極高的食療價值。


    它可以滋陰養顏,潤補而不使人上火燥熱。


    它可防治高血壓、糖尿病,且無膽固醇,具有養肝明目之效。


    因此,鮑魚一向特別被美食家所極力推崇。


    直至現今,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多次國宴及大型宴會中,鮑魚也經常榜上有名,成為中國經典國宴菜之一。


    在粵菜裏,鮑魚更是最為常用的珍貴食材之一,絕大部分的粵菜餐館,都會有以鮑魚為主材的美味。


    而在各大飯店的各款鮑魚中,最為出名的,自然是阿一鮑魚。


    這是被公認的粵菜經典美食,在首屆中國粵菜峰會中,阿一鮑魚被評為粵菜十大名菜之一。


    伊凡一離開粵海,就在考慮一個問題。


    既然老江所下的任務中,鮑魚是排在最前麵的,那自己是不是該先去品嚐一下大名鼎鼎的阿一鮑魚呢?


    伊凡很快就放棄了這一想法。


    原因在於,阿一鮑魚所采用的鮑魚,是世界上最著名的rb大幹鮑。


    因為是幹鮑,因此阿一鮑魚的烹製,從選料,到浸泡,到烹製,要經過一係列複雜的工序,整個烹飪時間要延續12個小時以上。


    而這次比拚,就算要上鮑魚,烹飪時間總共就兩個小時。


    在這麽短的時間內,隻有采用新鮮鮑魚當主材,才有可能完成整個烹飪過程。


    這樣一來,大名鼎鼎的阿一鮑魚就沒有任何參考意義了。


    那還是先去買些鮑魚備用吧。


    伊凡感覺,自己又要小小地破點財了。


    還別說,研究廚藝真是一件很費錢的事。


    若是普通食材也就罷了,要是碰上名貴食材,要是隻研究不收益,伊凡估計自己很快就會破產。


    看來,還是得想辦法賺點錢才行,否則自己的廚藝成長計劃舉步維艱。


    可在選鮑魚時,伊凡又開始糾結了。


    挑鮑魚,向來就有頭之說,比如說六頭鮑、九頭鮑、十二頭鮑等。


    其中頭的意思,是指一斤有幾隻鮑魚。


    比如六頭鮑,就是指一斤鮑魚約有六隻。


    一般來說,鮑魚的個頭越大,那麽說明鮑魚的質量越好,鮑魚的個頭越小,說明質量越差。


    按照鮑魚行家的話,有萬金難買雙頭鮑之說。


    對伊凡來說,名貴的單頭鮑雙頭鮑他當然買不起,他能賣的,也就是價格一百多元一斤的六頭鮑至十二頭鮑。


    那買大一點的好,還是小一點的好?


    那就幹脆一起買。


    對於試製一道新菜來說,一點點原材料是不夠的,必須大量。


    隻是這麽一來,伊凡又自掏了上千塊的腰包。


    好在現在的絕大部分雜色鮑都是養殖的,如果是野生鮑,這麽一點點錢根本就打不住。


    準備好食材後,伊凡回到了自己的蝸居,開始思考鮑魚的創新做法。


    創新,是建立在現有做法的基礎上的,因此他現在先要做的是,先了解食材的特性,了解現有的做法,然後有針對性的構思。


    在思路上,伊凡還是很清晰的。


    經過一段時間的資料查閱後,伊凡關了電腦,直接蹦進了副本。


    光是有理論是不夠的,還得實踐。


    要實踐,還是得去雙倍時間流速的副本劃算。


    而且,伊凡之所以要去副本時間,是因為這裏還有一個人可以利用。


    董小宛。


    他需要利用董小宛的超級味覺。


    對於鮑魚這種名貴珍品來說,烹飪的難度其實並不大。因為食材本身的味道就上佳,因此隨便烹飪一下,味道就不會差到哪裏去。


    但對於嘴刁的食客來說,差之毫厘就謬以千裏。


    因此,伊凡需要利用董小宛的味覺來品嚐試製鮑魚的味道。


    當他出現在望月樓時,還是把董小宛小小地嚇了一跳。


    董小宛有點弄不明白,他晚上到底跑哪去了。


    伊凡卻隻是笑了笑,沒有多做解釋,而是找了一個木盤,開始往外變鮑魚。


    這更是把董小宛給嚇了一條。


    要知道,金陵可不是沿海城市,在這個年代,根本就沒有新鮮鮑魚買。


    董小宛甚至不知道伊凡拿出來的到底是啥東西。


    她隻見過幹鮑。


    “這是什麽?”


    “鮑魚。”


    伊凡沒有理會董小宛的驚訝,而是掏出了一把小刀,開始處理鮑魚。


    鮮活的鮑魚,需要先用刀從根部將鮑魚肉從殼上切下,去掉黑色的沙包,然後用廢舊牙刷將鮑魚殼內外刷淨。


    利用美麗的鮑魚殼來分裝烹飪好的鮑魚,甚至用鮑魚殼來當作烹飪工具,是鮑魚烹製中最常見的。


    “哪來的鮑魚?”


    董小宛加入了幫忙的行列,但她還是忍不住問了起來。


    “我養在某個地方的,別問了,快幹活吧。”


    伊凡應付式地回了一句。


    對現在的他來說,現在的心思完全集中到了鮑魚的烹飪思路完善上。


    按照正常的思維,鮑魚屬於海鮮的一種,因此很多人認為,鮑魚也是新鮮鮑魚比幹鮑要好。


    可事實上這卻是錯的。


    確實,海鮮講究的是一個“鮮”字,但是在高檔的海鮮品如鮑魚、魚翅、海參、魚肚中,又以幹品為最好,價格也比鮮品高出很多。


    這是為什麽呢?


    其實人們最初把海鮮做成幹貨本是一種不得已的做法,但是長久下來卻積累了一整套釀作、發製、烹飪幹品的經驗。


    如鮑魚本身並不好吃,很澀口,但釀作的過程中通過特殊的工藝把澀味去掉,讓鮮味出來,再加上烹飪過程中的味道還原,做出來的幹鮑比鮮鮑更勁道、味道更好。


    最為關鍵的是,人們也慢慢習慣了這種口味,甚至認為用鮮鮑根本做不出幹鮑的味道。


    接下來,伊凡準備接受這個似乎不可能完成的挑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廚藝大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墨老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墨老黑並收藏廚藝大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