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宮-宣政殿
李旦引來的這位年輕人,名叫-楊炯,華州華陰人,常山郡公楊初的曾孫。顯慶四年,應弟子舉及弟,被舉神童。顯慶五年,楊炯時年十一, 待製弘文館,待製十五年。
所謂“待製”,即製舉,又稱大科,貞觀十一年,太宗下旨製舉分科取士,目的在於選拔各種特殊人才。
<a id="wzsy" href="http://m.2kxs.la">2k小說</a>
製科非常選,必待皇帝下詔才舉行。具體科目和舉罷時間均不固定, 屢有變動。應試人的資格, 初無限製,現任官員和一般士人均可應考,並準自薦。
後限製逐漸增多,自薦改為要公卿推薦;布衣要經過地方官審查;禦試前又加“閣試”。
相比普通的科舉考試,這種“待製”之法,更容易入仕,也更容易升遷。畢竟,人家先跟“老板”混了個臉熟,先入為主嘛,用人之道就是如此。
而楊炯呢,過去錯過了不少機會,所以便想通過“大比”一步登天。可不知道是他的文章不好,還是別人的太好了,理所當然的落榜了。
每日在酒樓買醉, 覺得自己生不逢時。喝醉就在酒樓的牆上題字, 還別說詩文也是不錯,在長安的士子圈中, 也算是小有名氣。
正巧被偷偷出宮的李旦瞧見了, 被他的詩文所感染,所以便有昨日的抱打不平。
當然,楊炯的大名,李賢還是知道的,弘文館有名的神通,在那個“時間線”與王勃等稱為初唐四傑。
可李賢不太注重詩文一道,他用吏、選將的標準,光是會寫辭藻華麗的詩詞文章是不行的。要麽上馬治軍,要麽下馬治民,僅此而已。
所以,他命楊炯當殿書寫治國策論,寫的好壞,就決定了他的官位。是去相王府領份閑差過活,還是出入廟堂一展報複,全看他手中的筆了。
.......,一曰有官,謂沈溺下僚,不能自奮;二曰無官,謂素在草茅,不能自達;三曰世家,謂將帥子孫,不能自效;四曰豪傑,謂江湖領袖,山林標準。
五曰罪戾,謂曾犯三尺,求脫罪籍;六曰黥配,謂材氣過人,輕犯刑法;七曰將校,謂素有謀略,久淹行伍;八曰胥靡,謂隱於吏籍,不得展布。......
除了這些,楊炯認為,大唐以弓馬得天下,更應該以弓馬安天下。曆朝曆代的王朝興替,無不以衰落而亡,唯漢以強而亡。
即便是到了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時代,依然可以打得烏桓、南蠻、山越這些窺測中原之族丟盔卸甲。由此可見,擁有一支永遠強大的軍隊,有多麽重要。
高祖、太宗以弓馬奪取天下,民心是大勢所趨不假,可更賴兵革之力。自永徽以來,朝廷雖然也常常對外作戰,但戰損卻不斷攀升,這就是戰力衰弱的表現。
太子賢,出身行伍,親赴戎機多年,自知其中的利弊。如今奉旨監國,雖夙夜憂歎,但卻軍力下降之事,僅下令開了學堂,並沒有過多舉策,此以為治國之疏也。
嗬嗬......,在楊炯緊張的目光下,李賢微微一笑。隨即把本章扔在案子上,淡淡道:“書生談兵法,不是什麽新鮮事。”
“楊炯,文人上戰場,不是誰都能跟岑尚書一樣的,這苦也不是一般人能吃的。”
“相比於誇誇其談,孤更注重實際。在相王麾下掛個名吧,這兩年他就要開府了,需要有人在身邊操持。”
若個書生萬戶侯!這話呢,從嘴裏說出來很容易。可要說到做,那便難了。大唐尚武,舞文弄墨的文人也是會兩下的。
可這三腳貓的功夫,要是放在陣上,就是找死!楊炯的想法不錯,也算是獨樹一幟。但畢竟稚嫩了一些,想靠著這點東西,就學岑長倩,未免有些不自量力了。
為了他的小命著想,還是在官場混幾年看看、學學,專心幹文人的事算了。士農工商兵,各司其職,各幹各的,也許更好。
當然,這其中大部分是看在李旦的麵子上。老八是他的幼弟,張嘴了,李賢必須得讓他閉上。
“太子殿下,臣以為軍中整改,是百年大計,是唐軍保持強盛戰力的保障。”
“某不才,願意到軍中,略盡綿薄之力!”
呦嗬,還挺強的!不賴,骨頭還挺硬的。到手的官都不要,非要到軍營去。
“楊炯,你好像很不服氣?”,風輕雲淡的說了一句,李賢還端起茶盞抿了一口。
“回殿下,臣不是不服,隻是想從事自己的誌向。欲效玄策公,為我大唐揚威異域。”
嗬嗬,行!恩自上出,既然都開恩了,李賢也不在乎再開一次恩!讓這家夥看看,自己是不是沒主要到軍隊戰力下滑,將領良莠不齊的問題。
隨即,將程伯獻叫了進來,命他準備好車架,擺駕太極宮北苑。
“走吧,一塊去看看!”,話畢,拿起內宦呈上來的定唐刀掛在腰上,大步流星的走了出去。
車架中,李賢還遞給楊炯一盤果脯,耐心告訴他,軍事學院的建成,已經人員成材,卻非一日之功。
想要培養出合格的將才,在軍中的普及,沒個十年八年,根本就是癡心妄想。一口吃個胖子,一步到位,那結果就跟隋煬帝一樣,扯著襠了。
穩妥的辦法隻要一個,邊用邊改,循序漸進,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總比申不害把韓國的骨血耗盡要強的多。
李賢還年輕,還能幹個幾十年。他有的是時間,從一點一滴作起,急是急不得的。這與治水一樣,一點點修,一點點加固,利在千秋麽!
唉,聽了李賢的話,楊炯不得不承認坊間的傳言不盡詳實。他們眼中的太子,就是一個聞戰則喜的戰將,急功近利是他應有的脾性。
可他們並不知道,這個比他還小的年輕人,竟然如此的有耐心。他能感覺到太子對戰鬥的渴望,可能把自己的欲望克製到這種程度,已經讓人無法用理解了。
“看看北苑,那裏是孤為軍隊改革做的樣板,大唐的軍隊就這些,一個一個來,總能改完的,不是麽?”
李旦引來的這位年輕人,名叫-楊炯,華州華陰人,常山郡公楊初的曾孫。顯慶四年,應弟子舉及弟,被舉神童。顯慶五年,楊炯時年十一, 待製弘文館,待製十五年。
所謂“待製”,即製舉,又稱大科,貞觀十一年,太宗下旨製舉分科取士,目的在於選拔各種特殊人才。
<a id="wzsy" href="http://m.2kxs.la">2k小說</a>
製科非常選,必待皇帝下詔才舉行。具體科目和舉罷時間均不固定, 屢有變動。應試人的資格, 初無限製,現任官員和一般士人均可應考,並準自薦。
後限製逐漸增多,自薦改為要公卿推薦;布衣要經過地方官審查;禦試前又加“閣試”。
相比普通的科舉考試,這種“待製”之法,更容易入仕,也更容易升遷。畢竟,人家先跟“老板”混了個臉熟,先入為主嘛,用人之道就是如此。
而楊炯呢,過去錯過了不少機會,所以便想通過“大比”一步登天。可不知道是他的文章不好,還是別人的太好了,理所當然的落榜了。
每日在酒樓買醉, 覺得自己生不逢時。喝醉就在酒樓的牆上題字, 還別說詩文也是不錯,在長安的士子圈中, 也算是小有名氣。
正巧被偷偷出宮的李旦瞧見了, 被他的詩文所感染,所以便有昨日的抱打不平。
當然,楊炯的大名,李賢還是知道的,弘文館有名的神通,在那個“時間線”與王勃等稱為初唐四傑。
可李賢不太注重詩文一道,他用吏、選將的標準,光是會寫辭藻華麗的詩詞文章是不行的。要麽上馬治軍,要麽下馬治民,僅此而已。
所以,他命楊炯當殿書寫治國策論,寫的好壞,就決定了他的官位。是去相王府領份閑差過活,還是出入廟堂一展報複,全看他手中的筆了。
.......,一曰有官,謂沈溺下僚,不能自奮;二曰無官,謂素在草茅,不能自達;三曰世家,謂將帥子孫,不能自效;四曰豪傑,謂江湖領袖,山林標準。
五曰罪戾,謂曾犯三尺,求脫罪籍;六曰黥配,謂材氣過人,輕犯刑法;七曰將校,謂素有謀略,久淹行伍;八曰胥靡,謂隱於吏籍,不得展布。......
除了這些,楊炯認為,大唐以弓馬得天下,更應該以弓馬安天下。曆朝曆代的王朝興替,無不以衰落而亡,唯漢以強而亡。
即便是到了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時代,依然可以打得烏桓、南蠻、山越這些窺測中原之族丟盔卸甲。由此可見,擁有一支永遠強大的軍隊,有多麽重要。
高祖、太宗以弓馬奪取天下,民心是大勢所趨不假,可更賴兵革之力。自永徽以來,朝廷雖然也常常對外作戰,但戰損卻不斷攀升,這就是戰力衰弱的表現。
太子賢,出身行伍,親赴戎機多年,自知其中的利弊。如今奉旨監國,雖夙夜憂歎,但卻軍力下降之事,僅下令開了學堂,並沒有過多舉策,此以為治國之疏也。
嗬嗬......,在楊炯緊張的目光下,李賢微微一笑。隨即把本章扔在案子上,淡淡道:“書生談兵法,不是什麽新鮮事。”
“楊炯,文人上戰場,不是誰都能跟岑尚書一樣的,這苦也不是一般人能吃的。”
“相比於誇誇其談,孤更注重實際。在相王麾下掛個名吧,這兩年他就要開府了,需要有人在身邊操持。”
若個書生萬戶侯!這話呢,從嘴裏說出來很容易。可要說到做,那便難了。大唐尚武,舞文弄墨的文人也是會兩下的。
可這三腳貓的功夫,要是放在陣上,就是找死!楊炯的想法不錯,也算是獨樹一幟。但畢竟稚嫩了一些,想靠著這點東西,就學岑長倩,未免有些不自量力了。
為了他的小命著想,還是在官場混幾年看看、學學,專心幹文人的事算了。士農工商兵,各司其職,各幹各的,也許更好。
當然,這其中大部分是看在李旦的麵子上。老八是他的幼弟,張嘴了,李賢必須得讓他閉上。
“太子殿下,臣以為軍中整改,是百年大計,是唐軍保持強盛戰力的保障。”
“某不才,願意到軍中,略盡綿薄之力!”
呦嗬,還挺強的!不賴,骨頭還挺硬的。到手的官都不要,非要到軍營去。
“楊炯,你好像很不服氣?”,風輕雲淡的說了一句,李賢還端起茶盞抿了一口。
“回殿下,臣不是不服,隻是想從事自己的誌向。欲效玄策公,為我大唐揚威異域。”
嗬嗬,行!恩自上出,既然都開恩了,李賢也不在乎再開一次恩!讓這家夥看看,自己是不是沒主要到軍隊戰力下滑,將領良莠不齊的問題。
隨即,將程伯獻叫了進來,命他準備好車架,擺駕太極宮北苑。
“走吧,一塊去看看!”,話畢,拿起內宦呈上來的定唐刀掛在腰上,大步流星的走了出去。
車架中,李賢還遞給楊炯一盤果脯,耐心告訴他,軍事學院的建成,已經人員成材,卻非一日之功。
想要培養出合格的將才,在軍中的普及,沒個十年八年,根本就是癡心妄想。一口吃個胖子,一步到位,那結果就跟隋煬帝一樣,扯著襠了。
穩妥的辦法隻要一個,邊用邊改,循序漸進,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總比申不害把韓國的骨血耗盡要強的多。
李賢還年輕,還能幹個幾十年。他有的是時間,從一點一滴作起,急是急不得的。這與治水一樣,一點點修,一點點加固,利在千秋麽!
唉,聽了李賢的話,楊炯不得不承認坊間的傳言不盡詳實。他們眼中的太子,就是一個聞戰則喜的戰將,急功近利是他應有的脾性。
可他們並不知道,這個比他還小的年輕人,竟然如此的有耐心。他能感覺到太子對戰鬥的渴望,可能把自己的欲望克製到這種程度,已經讓人無法用理解了。
“看看北苑,那裏是孤為軍隊改革做的樣板,大唐的軍隊就這些,一個一個來,總能改完的,不是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