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燕王掃北”
1962年1月29日下午一點多(農曆1961年12月24日)在德州市中心醫院婦產科,一個嬰兒呱呱墜地。這就是我。
我的出生,給這個大家庭帶來了非常大的驚喜。因為我是長子長孫。按我們梁氏家譜“……際、殿、雲、朝、尚、安、仁、祖、義、克、大、齊、家、萬、事、永、存”來說,我爺爺是“安”字輩的老大,我父親是“仁”字輩的老大,到了“祖”字輩我又是老大。
關於我們梁氏家族的曆史淵源,還有一段故事呢。
相傳,1399年朱元璋死後,朱允炆以皇室太孫繼位,叔叔朱棣對此十分不滿。朱允炆感到眾藩王兵權過重,勢力超過朝廷,聽信謀臣之言,撤藩削權。朱棣見諸王被廢,自己怕是難以幸免。尤其父死因有“諸王鄰國中毋至京師”的遺詔被阻,因而自己未能遂願,當不上皇帝。第二年其借朝賀改元之機,帶著世子公主家眷等親往京城,探聽虛實,以謀對策。
朱棣的人馬,沿驛道經州過府,一日來到禹城石門王村,視如掌上明珠的三公主突發疾病,不日身亡。公主病逝,朱棣心急如焚,十分悲痛,但因形勢緊迫(蓄謀奪皇權),隻得留下一名親信和部分人馬處理喪事,自己率大隊人馬匆匆奔京城而去。
後來,朱棣與建文帝的矛盾公開化,他便率大軍起兵反朝廷,向南京進發,路上受到各地正統駐軍的阻擊和反對。當時人們都認為朱棣謀反不道,稱為“叛臣”。禹城當然也不例外,知縣楊瓚指示駐軍與朱棣軍打仗,並挖了公主墳,拋棄棄野。因此,朱棣對禹城痛恨至極。朱棣率軍攻破南京,消滅了建文帝,自己奪得了帝位,曆史上稱此為“靖難之變”。朱棣當皇帝後,便揮師北上血洗了禹城及濟南以北各地。曆史上稱為“燕王掃北”。
戰事平息後,官府下令從陝西大槐樹及河北京西、山東諸城等地大量移民到禹城。
梁氏的先人,就是在那時帶著家眷從陝西大槐樹遷徙而來,在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耕作。
作為炎黃的子孫,2012年5月19日,我利用出差的機會到陝西黃帝陵尋根。據史料記載:梁姓為“嬴姓伯益之後,也就是說梁氏的始祖叫伯益。秦仲有功,周平王封其少子康於夏陽梁山,定名梁國,國君即康伯,以後稱梁伯,公元前641年,秦穆公派兵攻滅梁國。亡國後的梁國子民,大都逃到晉國,以原國名為氏,即梁氏”。
在當今按人數多少排列,梁姓在全國是第21大姓。
b、從城市到農村
孔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爺爺是個非常傳統的人,當聽說生了個孫子後,非常稱心如意,就特別高興地對家人說“這又是一個大哥啊,稱心如意,就叫可心吧!”
1962年的春節過後不久,爺爺就到德州去看他的長孫去了。父親看到爺爺的一霎那愣住了:爺爺又瘦又黃,渾身浮腫,說話有氣無力。他說,家裏一點糧食都沒有了,每天靠吃一些野菜、樹皮,維持生計。好多地方都餓死人了。後來才知道,本來奶奶要跟爺爺一塊來的,但因為家裏一點吃的都沒有,沒有辦法,隻好帶著三姑和四叔梁仁華、五叔梁仁國到膠東討飯去了。家裏有二叔梁仁義和三叔梁仁忠在家看家。
爺爺到來後,父母就把床讓給了爺爺睡,他們就在地下打起了地鋪。當時,父親和母親在城裏情況還好些。父親每月供應糧食30斤、母親是29斤,吃飯不成問題。
當時正是“大躍進”時期,在“大躍進”中,高指標、瞎指揮、虛報、浮誇盛行,各地紛紛提出工業大躍進和農業大躍進的不切實際的目標,片麵追求工農業生產和建設的高速度,大幅度地提高和修改計劃指標。在農業上,提出“以糧為綱”,不斷宣傳“高產衛星”、“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糧食畝產量層層拔高;在工業上,錯誤地確定全年鋼產量1070萬噸的指標,全國幾千萬人掀起了“全民大煉鋼鐵”運動。
1960年冬,隨著黨中央開始糾正農村工作中的“左”傾錯誤,“太躍進”運動也被停止。1962年1月召開的七千人參加的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初步總結了“大躍進”中的經驗教訓,開展了批評和自我批評。
以上是國家宏觀層麵對“大躍進”的描述。而對於每個具體的個人來講,關於這場運動的記憶,似乎隻用一個詞就可以概括:饑餓。
當然,那個時代也不僅僅隻給我們留下了符號般的“痛苦”的記憶,那時代也自有其骨肉與血脈,是活生生的,是除去淚水之外也有歡笑與歌聲的,例如“大躍進”的經濟發展速度是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二倍多。例如經濟、科技、國防、文教、衛生領域的發展都是在那一時期奠基、起步、突破的,例如我國的第一座原子能反應堆、第一台每秒運算萬次的電子計算機、第一艘萬噸輪、第一套彩色電視機的接收係統等等,這類“第一”可以列出成百上千。
也許很多人都不了解這麽一個細節:作為人們集中表達“大躍進”吹牛的一句典型口號:“15年趕上英國”,到1972年,我國煤炭、紡織品等主要工業品的產量已經超過了英國。那麽,從1958年到1972年,是多少年?這道算術題的答案是14年。
更有過來人回憶,那時候每天放學之後,都要在城鄉結合部設掃盲“路卡”,開展挖蠅蛹、除四害等活動,幾千年來我國文盲占絕大多數的狀況短短幾年就發生了根本轉變,肆虐幾千年的血吸蟲和其他很多傳染病都在“大躍進”中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因此他們認為,“大躍進”運動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億萬勞動人民的思想大解放,整個民族展現了幾千年來從沒有過的高昂精神麵貌。
誠然,曆史不僅僅停留在文字上,也不僅僅在人們如發黃照片般的模糊記憶裏,曆史是鮮活的,是無數人用生命和精神寫就的。即使身處怎樣的災難中,作為大寫的主宰地球的“人”,也能頑強求生。
每個人都是一部曆史。無數人的共同記憶,構成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整體上的曆史。
曆史不容割裂開來,但整體的曆史的確往往淹沒個人的喜怒哀樂,很容易被抽去血肉後,隻剩下冷冰冰的骨骼。
比如,在那個大躍進引起世界矚目的年代裏,有一對年輕人,卻滿腹憂愁,一點都高興不起來,振作不起來。對於“趕英超美”的國家戰略性發展目標,他們像所有的中國人一樣為之熱血澎湃,渴望自己能夠為國家早日進入世界強國之林作出自己的貢獻。
但在此之前,他們又必須和所有人一樣,先考慮自己的生存問題。生存,這的確是個大問題。
母親所在的德州國棉廠,因為收不上棉花,大批工人被下放。母親就是其中之一。
剛剛因為生了個兒子而高興的年輕父母,此時又陷入極大的苦悶之中。
夜,已經很深了,可他們四目相對,卻最終無語。按過去的政策,子女的戶口一般隨母親。母親這一下放,按規定“下放三年回國棉”,我和母親的戶口可以繼續落在國棉廠,但供應糧沒有了。過去是三口人的糧食供四口人吃,還勉強度日;以後一口人的供應糧,要維持四口人的生活,是萬萬不可能的。
還是母親首先打破了沉默,對父親說,你留在城裏繼續工作,我帶著孩子回去。父親說,分家後,他們弟兄五人每人分了顆大棗樹,其他的啥也沒有。老家現在是房沒一間,地無一壟,孩子還小,這日子咋過呢?
又是長久的沉默。最後,兩人終於統一了思想,決定父親也申請下放,全家一塊搬回老家。如果三年後母親回來,父親就也跟著回來。
1962年農曆4月6日,這是個後來讓我非常痛恨的日子。就是在這一天,出生不到半年的我和父母從德州市乘火車回到了故鄉——禹城縣馬關屯公社梁廟大隊。
出生在城市,而且隻有非農業戶口的我,因父母的選擇,從此,成為了一個農民。
父母的決定可以說足深思熟慮的,但沒有想到娃,此後搬回農村就再也沒能回城。
在他們看來,這一舉動並沒有什麽特別的,更談不上什麽傷心、遺憾,也沒有什麽值得特別的留戀。
當一個工人,還是當一個農民,在當時根本不是他們考慮的問題。他們要麵對更為殘酷的生存現實。
他們不會想到,隻是因為他們當時看起來別無選擇的這個選擇,多年後卻給我帶來了極大的人生困窘。
不為別的,隻為他們輕易放棄了城市戶口,選擇了回到家鄉當農民。“農民”,在幾千年的時間裏,一直是這個國家最龐大的群體,“種地”,也是幾千年來最穩定的一種職業。但是農民又意味著與城市格格不入的語境。
多年以後,即便是我自己當兵離開了那片土地,在青春年華找對象的年齡,對從城市入伍的那些高貴、靚麗的女兵、女軍官們,也隻是想想而已。因為我時刻不會忘記自己是一個農民的兒子,在部隊提不了幹還得回去像父輩一樣種地。
當兵後,有時為了虛榮心(年輕人好像都愛虛榮)和那點可憐的自尊,每當遇到不熟悉的人或者是為我接轉電話的女兵們,我總說自己是德州市人。後來,跟我一塊當兵的老鄉還是戳穿了我的謊言,使我尷尬至極,但我還是強詞奪理地說,在哪兒出生就是哪兒的人。我出生在德州市,不信你們去問問我的父母。盡管我與人家辯論,但我是心虛的。在中國衡量是城裏人還是鄉下人的標準就是戶口——你是非農業戶口還是農業戶口。
城裏人,鄉下人,誰都沒有選擇出生地點的天然權利,然而那一紙戶籍卡片,卻的確重逾千斤!
實事求是地說,我當初並沒有想這麽多。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從我有了青春懵懂的意識後,我就一直在為逃離農村、逃離土地、逃離那紙令我遺憾、令我羞愧、令我抬不起頭來的“農民”身份而努力著,爭取著,直到我真正離開農村(提幹),改變了地位來到大城市工作。
而這,整整用了我十年時間!十年啊,一個人最可寶貴的青春年華,不是用在實現偉大抱負,不是用在追求卓越人生上,而是用在這麽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上。可見,一個人的出身對一生的影響有多大。
但說實話,現在,當我在擁有了這麽多年城裏人的身份後,我又開始懷念農村、懷念起土地和在那片土地上生活的鄉親們來了!不知道為什麽,在鋼筋水泥和高樓大廈包圍的大城市裏,在汽車的嘈雜、尾氣的汙染和人與人之間日漸疏遠、隔膜、猜疑的現代都市裏,我開始懷念起農村人與人之間的那份坦誠、直率、熱情,尤其那種“親不親,故鄉人;甜不甜,家鄉水”的鄉土之情。
有人說,現在的人們正在向土地回歸。這麽說,倒不是說人們在向往回到田間地頭上去勞動,而是向往根植在大地上的那種血濃於水的親情,向往那種簡單而淳樸的田園牧歌式的悠閑生活。
不知道哪位哲人說過,時間具有療治傷痛和修飾過去的特殊功能。今天當我在這裏寫下這些文字,遠遠地回首在農村的生活,我不再記起那些酸楚和苦痛的歲月,相反,記憶的咀嚼裏隻留下甘甜。我不再記起與某某人之間的恩怨糾葛,卻隻覺得每一張臉孔都是那麽純真可愛。在記憶的夢境裏,鄉村的風,鄉村的雨,鄉村的夜,鄉村的一草一木,都是那麽溫柔而多情,一派的如詩如畫,田園風光。
所以,如果再有人問我:是什麽出身?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我是農民出身,地地道道的農民!
這真是一個有趣的輪回:當我是農民時,我拚命要標榜自己是城裏人;而當我真的成為城裏人,我又極力承認自己是農民了!也許,這正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式農民不為人知的悲哀吧!
c、名字的由來
回到老家後,父母用“下放”補助的錢,在院中一個老爺爺的宅基地上蓋起了三間房。在這裏父母先後生下了我的大妹梁祖榮、小妹梁倩倩;二弟梁祖平、三弟梁祖剛、四弟梁祖寶。
在我一周歲生日的時候,到膠東討飯的奶奶和大姑及四叔、五叔和三姑、四姑回來了,一家人快快樂樂為我過了個生日。盡管當時生活困難,奶奶和母親還是張羅了一桌好飯;大姑、二姑各為我做了一身漂亮的小棉衣,三姑拿來了雞蛋等。
當大姑聽說爺爺給我起的名字叫“可心”後,堅決不同意,說不好聽。
她思忖片刻說,還是叫“建國”吧!這名好聽。多年後,大姑已經去世。我問母親大姑給我起這個名有啥講究嗎?在我印象中,一般叫“建國”的是10月1日出生,因為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日子。母親說,沒啥講究。你大姑又沒有文化,就是認為好聽就是了。
在場的人也都覺得叫“建國”要比“可心”大氣、好聽。大姑還開玩笑地說,少數服從多數。在人們的歡聲笑語中,沒有文化的爺爺也隻好默認了。
從此,我的乳名叫"建國"了。雖然沒有什麽講究和寓意,更不會有人去追究。
在我的生日宴會上,大家在桌上擺好了算盤、書本、油條等物品,讓年幼的我去抓。按老家的風俗抓著某件物品,就代表了某種寓意。在眾目睽睽之下,毫不膽怯的我伸手抓了一本書。村裏一位有文化的人看到說“書中自有烏紗帽,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好啊!這孩子大了肯定有出息。”他的這番話,贏得了大家一陣熱烈的掌聲。在每一個家庭裏,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頭地,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就像當年他們的父輩對他們的期望一樣。
1963年農曆12月23日,隻差一天沒能為我過上生日的爺爺去世了,終年63歲。
死去的人永遠離去了,但活著的親人永遠記住了這個日子。在我8歲(虛歲)的那年9月,有一天我與小朋友們正在一塊玩耍。突然三叔梁仁忠來找我,說讓我去上學。當時不知上學是啥意思的我,正玩得起勁,哪聽得進去,說啥也不去。我在前麵跑,三叔就在後麵追,圍著學校整整轉了三圈,終於還是被三叔抓到了。三叔拽著我的耳朵說,國啊,不上學就沒有文化,沒有文化就和叔一樣在家砸坷垃種地,長大了連個媳婦也娶不上。那時的我哪懂這些,就是不聽。因為上了學,就不能天天跟小朋友們一塊玩了。最後,還是在三叔的“武力”威脅下,背上母親給我縫製的書包上學了。
光陰荏苒,日月穿梭。30多年過去了,現在想起來切身感受到三叔當時的話,是多麽令人深思,語重心長啊!三叔因為沒上過學,在家裏種了一輩子地,後來連個媳婦也沒娶上,最後,才50多歲就孤苦伶仃地死在家中。我卻當兵離開了農村,考上了軍校提拔為幹部,在大城市找了媳婦,並且調到首都北京工作。
在這期間,在我工資隻有50多塊錢的時候,也給三叔捎過錢。但現在想起來是多麽微不足道啊!當我生活富裕了,能報答三叔的時候,三叔卻永遠離開了我們。
2009年4月清明節,我從北京和母親回老家時,又專門到三叔的墳上為他燒了好多紙錢。並且,我在心裏默默地說“親愛的三叔,您教育我的話我現在真正懂了,我感謝您!我在這裏給您磕頭。”
現在孩子上學跟我們那時真是太不一樣了。時代的變遷,翻天覆地地變化,令人感慨不已!我的兒子燕歌,以及三弟祖剛的兒子晟豪、四弟祖寶的兒子芃曉,他們在北京享受著優越的教育資源,良好的生活環境。他們在上學前就能背誦唐詩宋詞、《三字經》、《百家姓》。可我上學時連自己的名字都不認識,啥唐詩宋詞都沒聽說過。如今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其次,就是玩遊戲;可我們那時上完學後,不是割草就是放羊,真是天壤之別啊!
在那個連溫飽都解決不了的年代,父母對孩子還談何教育?
我還依稀記得我上學第一天,村裏的張希英老師(後來晉升為禹城市副市長)問我叫啥名字?我說叫“建國”。張老師說大名呢?我搖搖頭說沒有大名,引起學生哄堂大笑。張老師沒有笑。因為她也出生在農村,非常了解農村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狀況。隻見她思忖了片刻後說,你父親是“仁”字輩,你是“祖”字輩,那就叫“梁祖國”吧!
後來,人們都說這個名字大氣、好聽,現在看來不是沒有道理。在我創作的電視連續劇《重返沂蒙山》在全國獲獎後,軍報編輯以我的名字為題,把對我的專訪發表在報紙的二版頭條;在我第二次到遲浩田首長家去看望他時(距第一次已經兩年多了),他的夫人薑青洋軍醫說,首長好多老戰友的孩子來過多次,名字總記不住,但你的名字我記住了,你叫“梁祖國”,名字很好記。
此後,這個名字一直伴隨著我。
1962年1月29日下午一點多(農曆1961年12月24日)在德州市中心醫院婦產科,一個嬰兒呱呱墜地。這就是我。
我的出生,給這個大家庭帶來了非常大的驚喜。因為我是長子長孫。按我們梁氏家譜“……際、殿、雲、朝、尚、安、仁、祖、義、克、大、齊、家、萬、事、永、存”來說,我爺爺是“安”字輩的老大,我父親是“仁”字輩的老大,到了“祖”字輩我又是老大。
關於我們梁氏家族的曆史淵源,還有一段故事呢。
相傳,1399年朱元璋死後,朱允炆以皇室太孫繼位,叔叔朱棣對此十分不滿。朱允炆感到眾藩王兵權過重,勢力超過朝廷,聽信謀臣之言,撤藩削權。朱棣見諸王被廢,自己怕是難以幸免。尤其父死因有“諸王鄰國中毋至京師”的遺詔被阻,因而自己未能遂願,當不上皇帝。第二年其借朝賀改元之機,帶著世子公主家眷等親往京城,探聽虛實,以謀對策。
朱棣的人馬,沿驛道經州過府,一日來到禹城石門王村,視如掌上明珠的三公主突發疾病,不日身亡。公主病逝,朱棣心急如焚,十分悲痛,但因形勢緊迫(蓄謀奪皇權),隻得留下一名親信和部分人馬處理喪事,自己率大隊人馬匆匆奔京城而去。
後來,朱棣與建文帝的矛盾公開化,他便率大軍起兵反朝廷,向南京進發,路上受到各地正統駐軍的阻擊和反對。當時人們都認為朱棣謀反不道,稱為“叛臣”。禹城當然也不例外,知縣楊瓚指示駐軍與朱棣軍打仗,並挖了公主墳,拋棄棄野。因此,朱棣對禹城痛恨至極。朱棣率軍攻破南京,消滅了建文帝,自己奪得了帝位,曆史上稱此為“靖難之變”。朱棣當皇帝後,便揮師北上血洗了禹城及濟南以北各地。曆史上稱為“燕王掃北”。
戰事平息後,官府下令從陝西大槐樹及河北京西、山東諸城等地大量移民到禹城。
梁氏的先人,就是在那時帶著家眷從陝西大槐樹遷徙而來,在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耕作。
作為炎黃的子孫,2012年5月19日,我利用出差的機會到陝西黃帝陵尋根。據史料記載:梁姓為“嬴姓伯益之後,也就是說梁氏的始祖叫伯益。秦仲有功,周平王封其少子康於夏陽梁山,定名梁國,國君即康伯,以後稱梁伯,公元前641年,秦穆公派兵攻滅梁國。亡國後的梁國子民,大都逃到晉國,以原國名為氏,即梁氏”。
在當今按人數多少排列,梁姓在全國是第21大姓。
b、從城市到農村
孔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爺爺是個非常傳統的人,當聽說生了個孫子後,非常稱心如意,就特別高興地對家人說“這又是一個大哥啊,稱心如意,就叫可心吧!”
1962年的春節過後不久,爺爺就到德州去看他的長孫去了。父親看到爺爺的一霎那愣住了:爺爺又瘦又黃,渾身浮腫,說話有氣無力。他說,家裏一點糧食都沒有了,每天靠吃一些野菜、樹皮,維持生計。好多地方都餓死人了。後來才知道,本來奶奶要跟爺爺一塊來的,但因為家裏一點吃的都沒有,沒有辦法,隻好帶著三姑和四叔梁仁華、五叔梁仁國到膠東討飯去了。家裏有二叔梁仁義和三叔梁仁忠在家看家。
爺爺到來後,父母就把床讓給了爺爺睡,他們就在地下打起了地鋪。當時,父親和母親在城裏情況還好些。父親每月供應糧食30斤、母親是29斤,吃飯不成問題。
當時正是“大躍進”時期,在“大躍進”中,高指標、瞎指揮、虛報、浮誇盛行,各地紛紛提出工業大躍進和農業大躍進的不切實際的目標,片麵追求工農業生產和建設的高速度,大幅度地提高和修改計劃指標。在農業上,提出“以糧為綱”,不斷宣傳“高產衛星”、“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糧食畝產量層層拔高;在工業上,錯誤地確定全年鋼產量1070萬噸的指標,全國幾千萬人掀起了“全民大煉鋼鐵”運動。
1960年冬,隨著黨中央開始糾正農村工作中的“左”傾錯誤,“太躍進”運動也被停止。1962年1月召開的七千人參加的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初步總結了“大躍進”中的經驗教訓,開展了批評和自我批評。
以上是國家宏觀層麵對“大躍進”的描述。而對於每個具體的個人來講,關於這場運動的記憶,似乎隻用一個詞就可以概括:饑餓。
當然,那個時代也不僅僅隻給我們留下了符號般的“痛苦”的記憶,那時代也自有其骨肉與血脈,是活生生的,是除去淚水之外也有歡笑與歌聲的,例如“大躍進”的經濟發展速度是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二倍多。例如經濟、科技、國防、文教、衛生領域的發展都是在那一時期奠基、起步、突破的,例如我國的第一座原子能反應堆、第一台每秒運算萬次的電子計算機、第一艘萬噸輪、第一套彩色電視機的接收係統等等,這類“第一”可以列出成百上千。
也許很多人都不了解這麽一個細節:作為人們集中表達“大躍進”吹牛的一句典型口號:“15年趕上英國”,到1972年,我國煤炭、紡織品等主要工業品的產量已經超過了英國。那麽,從1958年到1972年,是多少年?這道算術題的答案是14年。
更有過來人回憶,那時候每天放學之後,都要在城鄉結合部設掃盲“路卡”,開展挖蠅蛹、除四害等活動,幾千年來我國文盲占絕大多數的狀況短短幾年就發生了根本轉變,肆虐幾千年的血吸蟲和其他很多傳染病都在“大躍進”中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因此他們認為,“大躍進”運動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億萬勞動人民的思想大解放,整個民族展現了幾千年來從沒有過的高昂精神麵貌。
誠然,曆史不僅僅停留在文字上,也不僅僅在人們如發黃照片般的模糊記憶裏,曆史是鮮活的,是無數人用生命和精神寫就的。即使身處怎樣的災難中,作為大寫的主宰地球的“人”,也能頑強求生。
每個人都是一部曆史。無數人的共同記憶,構成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整體上的曆史。
曆史不容割裂開來,但整體的曆史的確往往淹沒個人的喜怒哀樂,很容易被抽去血肉後,隻剩下冷冰冰的骨骼。
比如,在那個大躍進引起世界矚目的年代裏,有一對年輕人,卻滿腹憂愁,一點都高興不起來,振作不起來。對於“趕英超美”的國家戰略性發展目標,他們像所有的中國人一樣為之熱血澎湃,渴望自己能夠為國家早日進入世界強國之林作出自己的貢獻。
但在此之前,他們又必須和所有人一樣,先考慮自己的生存問題。生存,這的確是個大問題。
母親所在的德州國棉廠,因為收不上棉花,大批工人被下放。母親就是其中之一。
剛剛因為生了個兒子而高興的年輕父母,此時又陷入極大的苦悶之中。
夜,已經很深了,可他們四目相對,卻最終無語。按過去的政策,子女的戶口一般隨母親。母親這一下放,按規定“下放三年回國棉”,我和母親的戶口可以繼續落在國棉廠,但供應糧沒有了。過去是三口人的糧食供四口人吃,還勉強度日;以後一口人的供應糧,要維持四口人的生活,是萬萬不可能的。
還是母親首先打破了沉默,對父親說,你留在城裏繼續工作,我帶著孩子回去。父親說,分家後,他們弟兄五人每人分了顆大棗樹,其他的啥也沒有。老家現在是房沒一間,地無一壟,孩子還小,這日子咋過呢?
又是長久的沉默。最後,兩人終於統一了思想,決定父親也申請下放,全家一塊搬回老家。如果三年後母親回來,父親就也跟著回來。
1962年農曆4月6日,這是個後來讓我非常痛恨的日子。就是在這一天,出生不到半年的我和父母從德州市乘火車回到了故鄉——禹城縣馬關屯公社梁廟大隊。
出生在城市,而且隻有非農業戶口的我,因父母的選擇,從此,成為了一個農民。
父母的決定可以說足深思熟慮的,但沒有想到娃,此後搬回農村就再也沒能回城。
在他們看來,這一舉動並沒有什麽特別的,更談不上什麽傷心、遺憾,也沒有什麽值得特別的留戀。
當一個工人,還是當一個農民,在當時根本不是他們考慮的問題。他們要麵對更為殘酷的生存現實。
他們不會想到,隻是因為他們當時看起來別無選擇的這個選擇,多年後卻給我帶來了極大的人生困窘。
不為別的,隻為他們輕易放棄了城市戶口,選擇了回到家鄉當農民。“農民”,在幾千年的時間裏,一直是這個國家最龐大的群體,“種地”,也是幾千年來最穩定的一種職業。但是農民又意味著與城市格格不入的語境。
多年以後,即便是我自己當兵離開了那片土地,在青春年華找對象的年齡,對從城市入伍的那些高貴、靚麗的女兵、女軍官們,也隻是想想而已。因為我時刻不會忘記自己是一個農民的兒子,在部隊提不了幹還得回去像父輩一樣種地。
當兵後,有時為了虛榮心(年輕人好像都愛虛榮)和那點可憐的自尊,每當遇到不熟悉的人或者是為我接轉電話的女兵們,我總說自己是德州市人。後來,跟我一塊當兵的老鄉還是戳穿了我的謊言,使我尷尬至極,但我還是強詞奪理地說,在哪兒出生就是哪兒的人。我出生在德州市,不信你們去問問我的父母。盡管我與人家辯論,但我是心虛的。在中國衡量是城裏人還是鄉下人的標準就是戶口——你是非農業戶口還是農業戶口。
城裏人,鄉下人,誰都沒有選擇出生地點的天然權利,然而那一紙戶籍卡片,卻的確重逾千斤!
實事求是地說,我當初並沒有想這麽多。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從我有了青春懵懂的意識後,我就一直在為逃離農村、逃離土地、逃離那紙令我遺憾、令我羞愧、令我抬不起頭來的“農民”身份而努力著,爭取著,直到我真正離開農村(提幹),改變了地位來到大城市工作。
而這,整整用了我十年時間!十年啊,一個人最可寶貴的青春年華,不是用在實現偉大抱負,不是用在追求卓越人生上,而是用在這麽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上。可見,一個人的出身對一生的影響有多大。
但說實話,現在,當我在擁有了這麽多年城裏人的身份後,我又開始懷念農村、懷念起土地和在那片土地上生活的鄉親們來了!不知道為什麽,在鋼筋水泥和高樓大廈包圍的大城市裏,在汽車的嘈雜、尾氣的汙染和人與人之間日漸疏遠、隔膜、猜疑的現代都市裏,我開始懷念起農村人與人之間的那份坦誠、直率、熱情,尤其那種“親不親,故鄉人;甜不甜,家鄉水”的鄉土之情。
有人說,現在的人們正在向土地回歸。這麽說,倒不是說人們在向往回到田間地頭上去勞動,而是向往根植在大地上的那種血濃於水的親情,向往那種簡單而淳樸的田園牧歌式的悠閑生活。
不知道哪位哲人說過,時間具有療治傷痛和修飾過去的特殊功能。今天當我在這裏寫下這些文字,遠遠地回首在農村的生活,我不再記起那些酸楚和苦痛的歲月,相反,記憶的咀嚼裏隻留下甘甜。我不再記起與某某人之間的恩怨糾葛,卻隻覺得每一張臉孔都是那麽純真可愛。在記憶的夢境裏,鄉村的風,鄉村的雨,鄉村的夜,鄉村的一草一木,都是那麽溫柔而多情,一派的如詩如畫,田園風光。
所以,如果再有人問我:是什麽出身?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我是農民出身,地地道道的農民!
這真是一個有趣的輪回:當我是農民時,我拚命要標榜自己是城裏人;而當我真的成為城裏人,我又極力承認自己是農民了!也許,這正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式農民不為人知的悲哀吧!
c、名字的由來
回到老家後,父母用“下放”補助的錢,在院中一個老爺爺的宅基地上蓋起了三間房。在這裏父母先後生下了我的大妹梁祖榮、小妹梁倩倩;二弟梁祖平、三弟梁祖剛、四弟梁祖寶。
在我一周歲生日的時候,到膠東討飯的奶奶和大姑及四叔、五叔和三姑、四姑回來了,一家人快快樂樂為我過了個生日。盡管當時生活困難,奶奶和母親還是張羅了一桌好飯;大姑、二姑各為我做了一身漂亮的小棉衣,三姑拿來了雞蛋等。
當大姑聽說爺爺給我起的名字叫“可心”後,堅決不同意,說不好聽。
她思忖片刻說,還是叫“建國”吧!這名好聽。多年後,大姑已經去世。我問母親大姑給我起這個名有啥講究嗎?在我印象中,一般叫“建國”的是10月1日出生,因為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日子。母親說,沒啥講究。你大姑又沒有文化,就是認為好聽就是了。
在場的人也都覺得叫“建國”要比“可心”大氣、好聽。大姑還開玩笑地說,少數服從多數。在人們的歡聲笑語中,沒有文化的爺爺也隻好默認了。
從此,我的乳名叫"建國"了。雖然沒有什麽講究和寓意,更不會有人去追究。
在我的生日宴會上,大家在桌上擺好了算盤、書本、油條等物品,讓年幼的我去抓。按老家的風俗抓著某件物品,就代表了某種寓意。在眾目睽睽之下,毫不膽怯的我伸手抓了一本書。村裏一位有文化的人看到說“書中自有烏紗帽,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好啊!這孩子大了肯定有出息。”他的這番話,贏得了大家一陣熱烈的掌聲。在每一個家庭裏,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頭地,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就像當年他們的父輩對他們的期望一樣。
1963年農曆12月23日,隻差一天沒能為我過上生日的爺爺去世了,終年63歲。
死去的人永遠離去了,但活著的親人永遠記住了這個日子。在我8歲(虛歲)的那年9月,有一天我與小朋友們正在一塊玩耍。突然三叔梁仁忠來找我,說讓我去上學。當時不知上學是啥意思的我,正玩得起勁,哪聽得進去,說啥也不去。我在前麵跑,三叔就在後麵追,圍著學校整整轉了三圈,終於還是被三叔抓到了。三叔拽著我的耳朵說,國啊,不上學就沒有文化,沒有文化就和叔一樣在家砸坷垃種地,長大了連個媳婦也娶不上。那時的我哪懂這些,就是不聽。因為上了學,就不能天天跟小朋友們一塊玩了。最後,還是在三叔的“武力”威脅下,背上母親給我縫製的書包上學了。
光陰荏苒,日月穿梭。30多年過去了,現在想起來切身感受到三叔當時的話,是多麽令人深思,語重心長啊!三叔因為沒上過學,在家裏種了一輩子地,後來連個媳婦也沒娶上,最後,才50多歲就孤苦伶仃地死在家中。我卻當兵離開了農村,考上了軍校提拔為幹部,在大城市找了媳婦,並且調到首都北京工作。
在這期間,在我工資隻有50多塊錢的時候,也給三叔捎過錢。但現在想起來是多麽微不足道啊!當我生活富裕了,能報答三叔的時候,三叔卻永遠離開了我們。
2009年4月清明節,我從北京和母親回老家時,又專門到三叔的墳上為他燒了好多紙錢。並且,我在心裏默默地說“親愛的三叔,您教育我的話我現在真正懂了,我感謝您!我在這裏給您磕頭。”
現在孩子上學跟我們那時真是太不一樣了。時代的變遷,翻天覆地地變化,令人感慨不已!我的兒子燕歌,以及三弟祖剛的兒子晟豪、四弟祖寶的兒子芃曉,他們在北京享受著優越的教育資源,良好的生活環境。他們在上學前就能背誦唐詩宋詞、《三字經》、《百家姓》。可我上學時連自己的名字都不認識,啥唐詩宋詞都沒聽說過。如今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其次,就是玩遊戲;可我們那時上完學後,不是割草就是放羊,真是天壤之別啊!
在那個連溫飽都解決不了的年代,父母對孩子還談何教育?
我還依稀記得我上學第一天,村裏的張希英老師(後來晉升為禹城市副市長)問我叫啥名字?我說叫“建國”。張老師說大名呢?我搖搖頭說沒有大名,引起學生哄堂大笑。張老師沒有笑。因為她也出生在農村,非常了解農村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狀況。隻見她思忖了片刻後說,你父親是“仁”字輩,你是“祖”字輩,那就叫“梁祖國”吧!
後來,人們都說這個名字大氣、好聽,現在看來不是沒有道理。在我創作的電視連續劇《重返沂蒙山》在全國獲獎後,軍報編輯以我的名字為題,把對我的專訪發表在報紙的二版頭條;在我第二次到遲浩田首長家去看望他時(距第一次已經兩年多了),他的夫人薑青洋軍醫說,首長好多老戰友的孩子來過多次,名字總記不住,但你的名字我記住了,你叫“梁祖國”,名字很好記。
此後,這個名字一直伴隨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