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子彈打到別人的靶上
1979年12月7日,是我今生難忘的日子。就是在這一天,我拿著奶奶、父母、叔嬸和姑姑們給我的16元錢,背負著他們的殷切希望,告別了故鄉、親人和朋友,踏上了漫漫的從軍之路。
我們是坐著部隊慣用的悶罐車,7日下午5點從禹城離開的。當車走了一個多小時後停了下來,這時我聽人說這裏就是省城濟南。我趕快伸出頭去,看到華燈璀璨、霓虹閃爍,到處是一片燈的海洋。我家雖然離濟南隻有50多公裏,但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城市的燈光。
列車在茫茫無盡的夜色裏奔馳,也許由於激動過後的勞累,我慢慢地進入了夢鄉。不知道過了多少時間,我就聽帶兵的領導說:“大家醒醒。到了,下車了!”我拿著背包剛走到列車門口,漫天飛舞的雪花迎麵撲來。心想,難道到東北了嗎?從沒有出過遠門的我,對地理位置,在頭腦中沒啥概念,不知道哪是哪。
原來,這裏是山東省昌邑縣一個叫岞山的小站。搞了半天連山東還沒出去哪!那時當兵保密工作做得特別好,我們根本不知道到哪裏去。我們全部下車後,在帶兵的領導指揮下紛紛登上了“大解放”,“大解放”在崎嶇不平的山路上又顛簸了近兩個小時,終於來到一個有軍人站崗的大門口。我們下車後,看到了“熱烈歡迎新戰友!”的標語;聽到了歡快的鑼鼓聲。
這哪裏是城市?分明是大山溝!我的心一下就涼了半截。在驗兵時,總聽人說,這批兵好,是技術兵,駐守在大城市。還沒容我多想,我們很快就列隊、點名、分班,我就被家是山東萊西的徐經修班長帶走了。
按部隊的規矩,新兵到部隊後要進行三個月的軍政訓練,也就是在這三個月內,從起床、疊被、洗刷、吃飯、穿衣;走步、跑步、正步等科目做起,實現由一個普通老百姓到軍人的根本轉變。在這期間不合格的還要退回原籍。在家一切看似簡單的,在部隊一切都不簡單了。被子要疊成“豆腐塊”,吃飯、穿衣要有時間限製。就說簡單的走步吧,在家誰不會走?可在部隊就不行了。步幅、擺臂的高度和離身體的距離都有明確的規定。在我看來最難應付的是正步走。我和幾個總挨批的老鄉,夜裏經常偷偷起來自己練,但進步並不大。看來要做一個真正的軍人,還真不太容易呢!
我們當年這批兵分別來自山東、江蘇兩省5地。山東省的來自濟南市、禹城縣、齊河縣;江蘇省的來自南京市、丹陽縣。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訓練,不是以地域山東、江蘇形成兩大派係,而是以城市兵、農村兵形成兩大派係。城市兵聰明,見多識廣,接受新事物快,學習訓練進步大;農村兵樸實,肯吃苦,但反應慢,沒見過什麽世麵,學習訓練確實差點事。所以,農村兵就時時處處受到城市兵的嘲笑、諷刺和挖苦。
有一次,我們新兵連組織到澡堂洗澡。洗澡,當然要脫光了衣服,這是太自然平常的事情了。可是,一百多個新兵全脫得光溜溜的在一塊洗澡,我們農村兵可沒見過這種陣勢。在家時,冬天也就是燒盆水自己用毛巾擦擦,夏天就到河裏去遊泳了。在大庭廣眾麵前,我非常難為情,磨磨蹭蹭就是不想脫衣服。當我看到城市兵都大大方方脫光了下去,我才尷尬萬分、慢騰騰地脫衣服,下到水池一個不被人注意的角落裏。像我這種情況的在農村兵中不算少數,還有的穿著褲衩就下去了,又引起城市兵的一陣冷嘲熱諷。
訓練後的文化娛樂活動,更是讓城市兵占了上風。有一位從我們禹城當兵的濟南下鄉知青名叫耿現強。課餘時間,在新兵連他主動為大家教唱《誰不說俺家鄉好》、《妹妹找哥淚花流》等抒情歌曲。那揮手之間的動作,那抑揚頓挫的旋律,讓人倍感欽佩。我私下裏想,這麽好聽的歌,咱咋沒有聽過呢?
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訓練,我終於在隊列、內務衛生等方麵勉強合格,下一步的重頭戲就是射擊和投彈了。在練習射擊時我又遇到了問題:練射擊,必須把左眼閉上,用右眼將準星和缺口平齊瞄向靶心。可我一閉左眼右眼也閉上了,根本沒法瞄準。沒有辦法,隻有苦練。這樣我就走路時練,晚上躺在床上睡覺時還練,終於在正式射擊前眼睛能睜閉自如了。
射擊和投彈不像隊列和內務衛生是軟指標,射擊、投彈是硬指標,射擊是環數,投彈是米數。
正式射擊那天,我非常緊張,怕打個不及格。可是鬼使神差,怕什麽就來什麽。在射擊時,我由於緊張沒有預扣扳機,當用力扣動扳機時槍口產生了晃動,2發子彈跑到了別人的靶上。在打後麵3發子彈時,我吸取了教訓,開始冷靜了,3發子彈各命中8環,這樣離30環及格還差6環。
這時,與我挨著射擊的禹城老鄉劉聖華說:“梁祖國你咋搞的?我這雙眼睜著的比你打得還好(他和我一個毛病,卻打了個全班第一)。”等到連領導驗靶回來說:“他的靶上多了2發子彈,沒有辦法,誰讓人家有人幫忙來。”
射擊結束了,大家都興高采烈地唱著“日落西山紅霞飛,戰士打靶把營歸,把營歸……”我卻隻張嘴不出聲,黯然神傷。
那天晚上,我懊惱得連晚飯也沒有吃。因為我拖了全班的後腿,徐經修班長對我進行了批評,但更多的是安慰和鼓勵。他說:“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下一步還有投彈科目,你爭取拿個好成績,以彌補射擊的不足。”我默默地點點頭。
沒過多久,實彈投擲開始了。我按口令來到指定地點,心想,這次我一定投個好成績,讓大家看看。我拿起手榴彈摳開後蓋,把拉線套在小手指上,用盡全身力氣把手榴彈扔了出去。可沒有想到,由於用力過猛,手榴彈脫手離開了安全區域跑到我的右邊去了。突發的狀況,使我一下傻了,站在那裏不動了,並且,手榴彈離我隻有10米左右,非常危險。這時現場一片驚慌,隻見徐班長一個箭步跑過去把我按下趴在我身上。手榴彈“轟”的一聲爆炸了,揚起的塵土落在徐班長一身。幸虧沒有出現“王傑”式的英雄,不然,我當兵的曆史可就結束了。
這次可沒有上次那麽幸運了。晚上,班裏召開班務會對我進行了嚴厲地批評教育。我也隻有痛哭流涕,接受大家的嚴厲懲罰。心想,不管怎麽批,隻要不把我退回去就行。徐班長最後說:“你們下連後,主要是執行施工任務。要是上前線打仗,憑你的射擊和投彈成績,非把你退回去不可。”聽到這話,我的心終於放到肚子裏了。
三個多月的新兵訓練結束了。我們終於戴上了紅領章、紅帽徽分到了各自的單位,成為一名真正的解放軍戰士。我們公社比較熟悉的楊軍分到了一營營部,李學軍分到了二營營部,劉春河、李德元分到了通信連,尹分江分到了三炮連,就我分的最差——步兵六連。一聽就知道沒有什麽技術含量。
b、當上了文化教員
我們軍是幾年前從徐州移防過來的,當時許多營房還沒有建好。我分到的六連在離營房10多裏一個叫店子的小村打石頭(部隊建營房用)。這次我們縣有劉聖華、高德成、孫文水、張振江和我5名同誌分到這個連隊。當時連長是張誌發,河南人;指導員叫張以明,遼寧人(後晉升為山東東營軍分區政委)。到連隊後,我和齊河縣的於桂河分到了二排六班。
這個叫店子的小村隸屬山東省安丘縣景芝鎮。雖然這裏屬於丘陵地帶,但與我老家比起來還是要富裕一些。我住的這家房東跟我家情況差不多,也有6個孩子。看到這家不辭辛苦、日夜操勞的女主人,我就常常想起我的母親。我們班住在兩戶人家,於桂河跟班長住在一起;我和副班長住一起。我們的班長叫陳成會,副班長叫孫啟新,一個是山東省新泰縣;另一個是山東省新汶縣,都屬於泰安地區。我們到班裏後,陳班長找我們兩個新兵談得最多的就是“男女關係”問題。因部隊移防幾年後,每年戰士退伍時都把周圍幾個村的漂亮姑娘給帶走了,引起地方青年們的敵視,嚴重影響了軍政、軍民關係。尤其是我們連的一位班長,與店子村的“村花”黏黏糊糊,使村裏一位早就暗戀那位姑娘的小夥子找到連隊要與那位班長“決鬥”,最後,那位班長受到了紀律處分。1979年初的對越自衛還擊戰開始前,他寫了血書要求上前線爭取“立功贖罪”。當時,團要在我們連隊選拔16人參戰,連隊怕他繼續待在村裏惹是生非,就批準了他的要求。沒想到這位班長卻因禍得福,在戰鬥中英勇殺敵、榮立戰功,被破格提拔為軍官。
聽了陳班長的話,我暗暗為那位班長高興,同時也告誡自己一定不能犯這方麵的錯誤。我們房東有位蠻漂亮的姑娘,比我小一歲,我從來不敢與她主動說話。偶爾她與我說話,我會麵紅耳赤,怕讓人看見有啥嫌疑。隻有一位聊城姓陶的老兵經常與她開玩笑、逗逗樂子,給無聊單調的生活帶來些樂趣,可為此他多次受到陳班長的警告。
采石場在村西南500米處。我們每天早晨8點鍾列隊上工,晚上6點鍾列隊下工,中午在那吃一頓盒飯。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跟原來在家時幹小工差不多,使我非常彷徨和迷茫,感到與原先想的差距太大。我們這批兵既不住在城市,也不是技術兵,並且,自我們這批兵開始,以後控製入黨數量,取消戰士直接提幹(一律經過部隊院校培養才能提幹)。總感到自己生不逢時,致使努力沒有了目標和方向。
正在這時,1980年5月,一封署名“潘曉”的讀者來信《人生的路嗬,怎麽越走越窄?》發表在《中國青年》雜誌上。那個23歲少女飽含著淚水的激越訴說,在全國引發了一場關於人生觀的大討論。恰在這時,濟南軍區《前衛報》又刊登了一篇《三個希望都落空,我的前途在哪裏?》署名“一名老戰士”的讀者來信,在部隊引起強烈反響。尤其是像我們抱著當兵人黨、提幹和學技術為目標的農村兵,感到情真意切,說出了我們的心裏話。針對這種思想苗頭,部隊自上而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革命人生觀”教育,重點解決“為誰當兵?為誰打仗?”的問題。通過深入細致的“革命人生觀教育”,使我們深刻地認識到當兵是每一個青年人應盡的義務,不是撈取政治資本的跳板,更不能為了找出路才來當兵。
思想問題解決了,工作勁頭也足了。雖然,打一天石頭回來感到比在家時的建築隊還累、還苦,但在部隊這個大家庭裏心情是愉悅的,生活是溫馨的。
由於連隊在村裏執行施工任務,管理不便,我們自由支配的時間相對比較多。在新兵連時,我就聽說部隊以後提幹必須入軍校,也就是從我們這一批兵開始可以考軍校了。我把這個消息寫信告訴了家裏,父親早早就把我的高中課本寄來了。這樣在課餘時間我就有計劃地學習高中課程。
有一天晚上,我正在學習,被查房的張以明指導員發現了。他問我:“你是啥文化程度?”我說:“高中畢業。”他聽了後說:“好!小梁子,好好學習,爭取考上軍校。”聽了張指導員的話,我更明確了努力的方向。
與張指導員那次談話沒過多久,連隊通訊員突然通知我,讓我作為連隊小學班的新任文化教員,到團裏參加培訓。那時,許多農村兵都沒啥文化,甚至有的還不識幾個大字。為了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各連隊根據上級指示,都開設了初中班和小學班,為他們補習文化。
所謂培訓班其實就兩天的時間。由團政治處宣傳股分管文化教育的王幹事,把每連新任的文化教員集中起來,傳達師裏關於科學文化教育的指示精神和團裏的具體要求,然後,領取所需課本和教材。就在培訓期間,我到宣傳股找王幹事領教材。這時,室內進來一位穿“四個兜”軍裝的幹部,我趕快站起來敬了個禮。王幹事給我介紹說:“這是我們股郭金山幹事,分管新聞,在報紙上經常發表文章,大名鼎鼎啊!”聽到介紹,我肅然起敬,真是太了不起了,能在報紙上發表文章。郭幹事人看上去很厚道、很隨和,微笑著說:“老王,你又拿我開涮!”然後,王幹事又指著我說:“這是六連新任文化教員梁祖國。”說著,我趕忙伸出雙手虔誠地與郭幹事握了握手。果不其然,回到連隊不久,我就連續看到發表在《解放軍報》和軍區《前衛報》上的反映我們團工作的文章,最後署名是“郭金山”。尤其使我振奮的是,有一篇竟然是寫我們連隊“副職支持正職工作光榮立功”的消息。從此,我就有了另一個“情結”。
c、在全師作巡回報告
在店子村打石頭三個月後,我們圓滿完成了任務返回了營區。這時我們住進了樓房,一個班集中在一個大房間。回到營區便於管理,一切又走向了正規,內務衛生等各方麵都要求嚴格了。按部隊不成文的規定,等到再一批新兵下連後,我們才能晉升為老兵。所以,在新兵沒到的這段時間,還是我和另一個新兵於桂河表現的機會。由於兩個人同為新兵,所以就有了競爭。於桂河小學畢業沒啥文化,但老實肯幹。每天天不亮他就早早起床,先是打掃樓下的衛生,等起床號後班裏同誌起來了,再打掃室內,為此,經常“遭到”班長的表揚。這樣就顯得我很被動,同為新兵,人家表現那麽好,就使我臉上有些掛不住。有很多次,晚上睡覺時我想明天一定趕在他前麵,可他總是比我起得早。有一次,晚上睡覺我沒脫衣服,4點鍾就起來了,這時天還蒼蒼的,四周還灰蒙蒙一片。我先把樓前樓後衛生打掃一遍,可看看天太早,班裏同誌還在睡覺,不能打掃室內,就把其他連的衛生區也打掃了。可是因為太早沒人看見,所以也沒“遭到”任何表揚。這時,我的心態就有些不平衡。在第二天晚上睡覺前,我把笤帚、拖把都藏了起來,等到天快亮了,我看到早起的於桂河在室內轉了一圈又一圈都沒找到,就用被子蓋住頭在裏麵竊喜。
後來,這事還是被陳班長知道了,對我進行了批評。教育我要端正思想,正確對待表揚和批評,正確對待榮譽,真正提高政治思想覺悟,隻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軍人。班長的批評教育,使我深受教育和啟發。此後,不管表揚不表揚,我都堅持到廚房幫廚,打掃公共廁所,到連部掏灰渣,為排長洗衣服等,並做到持之以恒。這樣我不但多次受到表揚,還受到了連嘉獎。
我們排長叫劉國義,湖南常德人。我開始幫他洗衣服,確實並沒有想讓他知道。每次我都是偷偷拿出來,洗後晾幹疊得板板整整再悄悄放回去。沒想到後來他還是知道了,他找我談話說:“以後再不準幫我洗了。你還年輕,多學點東西,不要把時間和精力放在這方麵!”
劉排長的話語重心長、擲地有聲,發人深省、讓人深思。連隊回到營區後,主要擔任團禮堂的建設任務。在這個建設任務中,我作為新兵主要任務是為老兵砌好的牆“勾縫”。相對老兵們來說輕鬆很多。那時團電影組有個廣播站,專門播頌各單位湧現的好人好事,這樣我就把連隊“加班加點趕進度,熱火朝天蓋禮堂”等先進事跡,寫成稿子送到電影組。有一天中午,我正在搭得很高的架子上“勾縫”,突然聽到廣播裏傳來“下麵播頌由六連戰士梁祖國提供的報道……”後麵播的啥,我根本沒聽進去,激動得我身子一晃差點從很高的架子上掉下去。從此以後,就在我們團的廣播裏不斷聽到我的名字。在這期間,我除了寫廣播稿外,也偷偷給《前衛報》、《解放軍報》寄稿子。可一連寄了幾十篇都是泥牛入海——沒有消息。這樣我就經常找團裏宣傳股負責新聞的郭幹事請教。郭幹事非常熱心,耐心給我講解輔導,使我進步很大。
1980年6月,我經連隊推薦參加了全軍院校招生考試,因我高中畢業的“水分”太大,結果是我早已預料到的——名落孫山。那次我們團共有5名同誌被全軍各類院校錄取,其中山東兩人、江蘇三人。據我了解他們全是參加過高考的“大學漏子”。身邊戰友考取的現實,更進一步增強了我考軍校的決心。
人前的風光,源自背後的汗水。看來我的軍校之路還任重道遠,必須有一個長遠規劃才行。連隊除了施工外,還要進行政治教育等集體活動,自己支配的時間很少。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想個辦法才行。怎麽才能有時間學習呢?這時我想到了去喂豬。因為在連隊當飼養員比較清閑、業餘時間多,許多同誌因嫌名聲不好聽而不願意去。深思熟慮後,我向連隊黨支部遞交了要求當飼養員的申請書。張以明指導員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找我談話說:“你的心情我能理解,你這種不怕吃苦的思想也值得表揚,但當飼養員一般都是老同誌,幹幾年後好給他們解決組織(入黨)問題。新同誌一般不會考慮。”
此路不通,我該怎麽辦呢?此時,我突然想到4月份的一個晚上,我拿著一篇稿子到宣傳股找郭幹事請教。走進辦公室,發現一個穿著“兩個兜”、比我老的戰士趴在桌上寫稿子。這時,郭幹事給我介紹說:“小梁,這是三營八連的戰士張先嶺,也是你們山東老鄉,比你早入伍兩年。因為他在報紙上發表了兩篇文章,所以我們把他調上來當專職報道員。”當時,因為我的大部分業餘時間都用在了文化課上,對郭幹事的話也沒多想。
此時,郭幹事的話使我幡然醒悟。我心想,今後努力寫新聞報道,等報紙上發表了,不就能脫離連隊,調到機關當專職報道員了嘛,那不就有時間學習了嗎?拿定主意後,我先放下了文化學習,抓住主要矛盾——那就是刻苦鑽研新聞寫作,爭取早日見報。
1980年12月10日,是我難忘的日子。在這一天,濟南軍區《前衛報》三版刊登了我寫得一篇不足500字的“處女作”,沒想到此後它竟改變了我的一生。
現摘錄如下:
某團三十名幹炊事工作的老戰士總結經驗留給連隊
某部隊某團30名超期服役的炊事員,在即將離開部隊的前夕,以自己的親身體會,寫出了40篇炊事工作經驗,留給連隊。
四連炊事班長李久生,當了六年炊事員。在這期間,他虛心向老炊事員請教,並先後閱讀了《烹調技術》《中國名菜譜》《營養學》等十幾本有關書籍,還利用探家機會到湖南省的4個著名飯店取經,對烹調技術比較熟練。李久生看到自己快要離開部隊了,就抓緊時間總結了6年來的炊事工作經驗,並翻閱了40多項技術資料,不顧疲勞,認真編寫《野炊》《粗糧細做》《烹調》等技術資料和經驗體會。六連炊事班長陳成倫對改灶節煤有一些辦法。最近他利用業餘時間,總結出節煤的經驗,傳授給同誌們。
(原載《前衛報》1980年12月10日三版)
我寫的稿子見報了,這在連隊成了新聞。從連領導到排長、班長都給予了表揚,老鄉們也都跑來為我祝賀。我更是激動萬分、夜不能寐。那天夜裏,我拿著手電在被窩裏把第一次變成鉛字的文章看了又看,並總結了過去幾十篇稿子石沉大海的原因。
稿子見報後,多數人給予了稱讚,但也遭到一些人的嫉妒和非議。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紅眼病”。有的說,“還不是瞎貓碰到了死耗子,再上一篇看看?”還有的說,“這是不務正業,是名利思想在作怪。”出乎他們預料的是,十多天後的12月28日《前衛報》二版,又以“某新兵連建立新兵特長愛好登記卡片”為題,再次刊登了我寫的文章。這下在全團引起轟動,一個新兵在這麽短的時間裏連續在報紙上刊登兩篇文章,這在全團過去是從沒有過的。
稿子的見報,趕走了心中落榜的陰霾。在我人生的道路上又透出了一絲希望的曙光。正在這時,我沒想到父親來部隊看我了。親人相見格外激動,我和父親在連隊臨時來隊的客房裏徹夜長談。原來這次父親來是有目的:就是原來跟我提過的那個女孩的家人又催了,問到底怎麽辦?你考學又沒考上,是否回心轉意了?不然人家可不再等了。聽了父親的話,我心裏就有些生氣。我從來沒答應過什麽,更沒讓人家等我。我把我的想法給父親說了,同時再次表明我現在堅決不找對象的決心。
如果說過去我對城裏的姑娘,沒有什麽具體印象的話,但我現在確確實實有了。看看團機關的參謀、幹事和助理員,還有我們連的排長們,他們個個找得都是城市的姑娘。她們修長的身材,如花似玉的容貌,講究美豔的穿著,舉手投足間的風韻,都讓一個個青春勃發的男子如癡如醉、遐想無限。我們部隊雖然駐守在山溝裏,但為什麽能吸引這些來自沈陽、石家莊、長沙、大連、青島等城市美若天仙的女子,紛至遝來?就因為他們是軍官。“家有梧桐樹,鳳凰自然來”。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軍隊的政治地位很高,這些漂亮的女子常常因自己找了個軍官做對象而倍感自豪和驕傲。那時,我的想法就是不管千難萬難,一定爭取提幹,也像這些年輕的軍官一樣,找一個城市姑娘做媳婦,決不能讓我的悲劇在我的下一代重演。
父親未能說服我,心裏自然有些不高興,但聽了連隊領導和劉排長對我的介紹,還是心滿意足地回去了。
父親回去不久,我們師隆重召開了1980年新聞報道工作總結表彰會。在那次會上,我以“新戰士怎麽邁好新聞報道第一步”為題作了典型發言。會後,根據師政治部領導的意見,我在全師所屬的炮團及其他三個步兵團等單位做了巡回報告。
巡回報告一結束,我就順其自然地被借調到團政治處當了專職報道員,實現了我原來的設想。
到了機關後,別看“兩個兜”,但除了工資待遇以外,其他與機關幹部一樣。工作有專門的辦公室,吃飯是機關食堂。並且,機關幹部吃飯還花錢買飯票,我因為有夥食費就不用花錢了。因為我是戰士,所以領導對我的要求也不像機關幹部那樣嚴格,工作時間基本上是自己支配。但政治待遇還是享受了,每當到哪個單位采訪,人家都高接遠迎,熱情地介紹“這是團政治處的某某”。每當這時,我就想啥時真正成了政治處的人就好了。讓我沒想到的是若幹年後的1994年6月,我調到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最高政治機關總政治部。
為了“踢好頭三腳”,能在政治處長期幹下去,實現我的“既定方針”,我拿出了在連隊施工的勁頭,無論白天還是黑夜,拚命采訪、寫作。當然,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寫的稿子不斷見諸報端,有時甚至一個版麵就有我的三篇稿子。
在忙忙碌碌中,又到了6月份考軍校的日子。上天好像有意眷顧我,那年的軍隊院校招生又有了有利於我的新規定:第一年入伍的不能參加招生考試,以後軍校招生都從第二年的優秀戰士中選拔。當聽到這個消息後,我是既高興又擔憂:高興的是今年的軍校招生考試我少了很多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擔憂的是許多今年入伍的新戰士就是抱著考軍校來的,新的規定對他們肯定是個沉重的打擊。這在全軍肯定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作為一名新聞報道員,我捕捉到這個信息後,就連夜采訪了許多今年想報考軍校的新戰士,有針對性地寫了一篇稿子發往報社,很快在6月7日軍區《前衛報》一版重要位置刊登了。這篇報道,對全軍區暫時不能報考軍校的新戰士起到了安撫軍心、穩定情緒、鼓舞士氣的作用。
現摘錄如下:
報考條件不夠工作幹勁不減
某團320名新戰士思想穩定工作積極
軍隊院校招收部隊學員的新規定下達後。某部隊某團不符合報考條件的新戰士,識大體、頗大局,思想穩定,工作積極,努力為連隊建設作貢獻。
這個團共有320名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新戰士。他們聽說去年入伍的新戰士,有四名第一年就考取了軍隊院校,所以,考學的心情非常迫切,不少新戰士讓家裏寄來了高考複習大綱、數理化自學叢書,認真複習,準備報考軍隊院校。可是,今年軍隊院校招收部隊學員有了新規定:服役滿一年以上的優秀正副班長和戰士才有條件報考。這一來,許多新戰士不能報考了。但他們能正確對待,仍然勤奮工作,鬥誌不減。一炮連新戰士劉坤,入伍前參加地方高考隻差六分落榜,現在他已複習完了高中的全部數理化課程。他說:“當兵首先是盡義務,入學是第二位的,這項規定我堅決讚成。”訓練中,他發揚“兩不怕”的革命精神,苦練苦鑽炮兵專業,兩次炮兵理論考核都得了滿分。他還熱情鼓勵排裏兩名符合條件的戰士報考,把自己的書全部給他們看,並利用業餘時間進行輔導。五連新戰士譚誠勝在學校是有名的數理化尖子,高考期間因病未能參加考試。當今年軍隊院校招收部隊學員的新規定下達後,他各項工作仍紮紮實實,刻苦認真。最近,連隊進行射擊(第一練習)、投彈、政治、文化四項考核,他都取得了優秀成績,受到幹部戰士的稱讚。
(原載濟南軍區《前衛報)1981年6月7日一版)
由於我在新聞報道中的出色表現,雖然我的預考成績很不理想,但負責招生考試的團政治處幹部股,還是破例讓我參加了全軍統考,結果還是外甥打燈籠——照舊(舅)。
第二次落榜對我打擊很大,確實有些灰心喪氣了。但想想當兵時的誓言,想想在家庭中作為大哥的責任,我深深感到“自古華山一條路”,那就是拚搏進取,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我還得繼續努力。努力了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就永遠接受失敗。
1979年12月7日,是我今生難忘的日子。就是在這一天,我拿著奶奶、父母、叔嬸和姑姑們給我的16元錢,背負著他們的殷切希望,告別了故鄉、親人和朋友,踏上了漫漫的從軍之路。
我們是坐著部隊慣用的悶罐車,7日下午5點從禹城離開的。當車走了一個多小時後停了下來,這時我聽人說這裏就是省城濟南。我趕快伸出頭去,看到華燈璀璨、霓虹閃爍,到處是一片燈的海洋。我家雖然離濟南隻有50多公裏,但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城市的燈光。
列車在茫茫無盡的夜色裏奔馳,也許由於激動過後的勞累,我慢慢地進入了夢鄉。不知道過了多少時間,我就聽帶兵的領導說:“大家醒醒。到了,下車了!”我拿著背包剛走到列車門口,漫天飛舞的雪花迎麵撲來。心想,難道到東北了嗎?從沒有出過遠門的我,對地理位置,在頭腦中沒啥概念,不知道哪是哪。
原來,這裏是山東省昌邑縣一個叫岞山的小站。搞了半天連山東還沒出去哪!那時當兵保密工作做得特別好,我們根本不知道到哪裏去。我們全部下車後,在帶兵的領導指揮下紛紛登上了“大解放”,“大解放”在崎嶇不平的山路上又顛簸了近兩個小時,終於來到一個有軍人站崗的大門口。我們下車後,看到了“熱烈歡迎新戰友!”的標語;聽到了歡快的鑼鼓聲。
這哪裏是城市?分明是大山溝!我的心一下就涼了半截。在驗兵時,總聽人說,這批兵好,是技術兵,駐守在大城市。還沒容我多想,我們很快就列隊、點名、分班,我就被家是山東萊西的徐經修班長帶走了。
按部隊的規矩,新兵到部隊後要進行三個月的軍政訓練,也就是在這三個月內,從起床、疊被、洗刷、吃飯、穿衣;走步、跑步、正步等科目做起,實現由一個普通老百姓到軍人的根本轉變。在這期間不合格的還要退回原籍。在家一切看似簡單的,在部隊一切都不簡單了。被子要疊成“豆腐塊”,吃飯、穿衣要有時間限製。就說簡單的走步吧,在家誰不會走?可在部隊就不行了。步幅、擺臂的高度和離身體的距離都有明確的規定。在我看來最難應付的是正步走。我和幾個總挨批的老鄉,夜裏經常偷偷起來自己練,但進步並不大。看來要做一個真正的軍人,還真不太容易呢!
我們當年這批兵分別來自山東、江蘇兩省5地。山東省的來自濟南市、禹城縣、齊河縣;江蘇省的來自南京市、丹陽縣。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訓練,不是以地域山東、江蘇形成兩大派係,而是以城市兵、農村兵形成兩大派係。城市兵聰明,見多識廣,接受新事物快,學習訓練進步大;農村兵樸實,肯吃苦,但反應慢,沒見過什麽世麵,學習訓練確實差點事。所以,農村兵就時時處處受到城市兵的嘲笑、諷刺和挖苦。
有一次,我們新兵連組織到澡堂洗澡。洗澡,當然要脫光了衣服,這是太自然平常的事情了。可是,一百多個新兵全脫得光溜溜的在一塊洗澡,我們農村兵可沒見過這種陣勢。在家時,冬天也就是燒盆水自己用毛巾擦擦,夏天就到河裏去遊泳了。在大庭廣眾麵前,我非常難為情,磨磨蹭蹭就是不想脫衣服。當我看到城市兵都大大方方脫光了下去,我才尷尬萬分、慢騰騰地脫衣服,下到水池一個不被人注意的角落裏。像我這種情況的在農村兵中不算少數,還有的穿著褲衩就下去了,又引起城市兵的一陣冷嘲熱諷。
訓練後的文化娛樂活動,更是讓城市兵占了上風。有一位從我們禹城當兵的濟南下鄉知青名叫耿現強。課餘時間,在新兵連他主動為大家教唱《誰不說俺家鄉好》、《妹妹找哥淚花流》等抒情歌曲。那揮手之間的動作,那抑揚頓挫的旋律,讓人倍感欽佩。我私下裏想,這麽好聽的歌,咱咋沒有聽過呢?
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訓練,我終於在隊列、內務衛生等方麵勉強合格,下一步的重頭戲就是射擊和投彈了。在練習射擊時我又遇到了問題:練射擊,必須把左眼閉上,用右眼將準星和缺口平齊瞄向靶心。可我一閉左眼右眼也閉上了,根本沒法瞄準。沒有辦法,隻有苦練。這樣我就走路時練,晚上躺在床上睡覺時還練,終於在正式射擊前眼睛能睜閉自如了。
射擊和投彈不像隊列和內務衛生是軟指標,射擊、投彈是硬指標,射擊是環數,投彈是米數。
正式射擊那天,我非常緊張,怕打個不及格。可是鬼使神差,怕什麽就來什麽。在射擊時,我由於緊張沒有預扣扳機,當用力扣動扳機時槍口產生了晃動,2發子彈跑到了別人的靶上。在打後麵3發子彈時,我吸取了教訓,開始冷靜了,3發子彈各命中8環,這樣離30環及格還差6環。
這時,與我挨著射擊的禹城老鄉劉聖華說:“梁祖國你咋搞的?我這雙眼睜著的比你打得還好(他和我一個毛病,卻打了個全班第一)。”等到連領導驗靶回來說:“他的靶上多了2發子彈,沒有辦法,誰讓人家有人幫忙來。”
射擊結束了,大家都興高采烈地唱著“日落西山紅霞飛,戰士打靶把營歸,把營歸……”我卻隻張嘴不出聲,黯然神傷。
那天晚上,我懊惱得連晚飯也沒有吃。因為我拖了全班的後腿,徐經修班長對我進行了批評,但更多的是安慰和鼓勵。他說:“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下一步還有投彈科目,你爭取拿個好成績,以彌補射擊的不足。”我默默地點點頭。
沒過多久,實彈投擲開始了。我按口令來到指定地點,心想,這次我一定投個好成績,讓大家看看。我拿起手榴彈摳開後蓋,把拉線套在小手指上,用盡全身力氣把手榴彈扔了出去。可沒有想到,由於用力過猛,手榴彈脫手離開了安全區域跑到我的右邊去了。突發的狀況,使我一下傻了,站在那裏不動了,並且,手榴彈離我隻有10米左右,非常危險。這時現場一片驚慌,隻見徐班長一個箭步跑過去把我按下趴在我身上。手榴彈“轟”的一聲爆炸了,揚起的塵土落在徐班長一身。幸虧沒有出現“王傑”式的英雄,不然,我當兵的曆史可就結束了。
這次可沒有上次那麽幸運了。晚上,班裏召開班務會對我進行了嚴厲地批評教育。我也隻有痛哭流涕,接受大家的嚴厲懲罰。心想,不管怎麽批,隻要不把我退回去就行。徐班長最後說:“你們下連後,主要是執行施工任務。要是上前線打仗,憑你的射擊和投彈成績,非把你退回去不可。”聽到這話,我的心終於放到肚子裏了。
三個多月的新兵訓練結束了。我們終於戴上了紅領章、紅帽徽分到了各自的單位,成為一名真正的解放軍戰士。我們公社比較熟悉的楊軍分到了一營營部,李學軍分到了二營營部,劉春河、李德元分到了通信連,尹分江分到了三炮連,就我分的最差——步兵六連。一聽就知道沒有什麽技術含量。
b、當上了文化教員
我們軍是幾年前從徐州移防過來的,當時許多營房還沒有建好。我分到的六連在離營房10多裏一個叫店子的小村打石頭(部隊建營房用)。這次我們縣有劉聖華、高德成、孫文水、張振江和我5名同誌分到這個連隊。當時連長是張誌發,河南人;指導員叫張以明,遼寧人(後晉升為山東東營軍分區政委)。到連隊後,我和齊河縣的於桂河分到了二排六班。
這個叫店子的小村隸屬山東省安丘縣景芝鎮。雖然這裏屬於丘陵地帶,但與我老家比起來還是要富裕一些。我住的這家房東跟我家情況差不多,也有6個孩子。看到這家不辭辛苦、日夜操勞的女主人,我就常常想起我的母親。我們班住在兩戶人家,於桂河跟班長住在一起;我和副班長住一起。我們的班長叫陳成會,副班長叫孫啟新,一個是山東省新泰縣;另一個是山東省新汶縣,都屬於泰安地區。我們到班裏後,陳班長找我們兩個新兵談得最多的就是“男女關係”問題。因部隊移防幾年後,每年戰士退伍時都把周圍幾個村的漂亮姑娘給帶走了,引起地方青年們的敵視,嚴重影響了軍政、軍民關係。尤其是我們連的一位班長,與店子村的“村花”黏黏糊糊,使村裏一位早就暗戀那位姑娘的小夥子找到連隊要與那位班長“決鬥”,最後,那位班長受到了紀律處分。1979年初的對越自衛還擊戰開始前,他寫了血書要求上前線爭取“立功贖罪”。當時,團要在我們連隊選拔16人參戰,連隊怕他繼續待在村裏惹是生非,就批準了他的要求。沒想到這位班長卻因禍得福,在戰鬥中英勇殺敵、榮立戰功,被破格提拔為軍官。
聽了陳班長的話,我暗暗為那位班長高興,同時也告誡自己一定不能犯這方麵的錯誤。我們房東有位蠻漂亮的姑娘,比我小一歲,我從來不敢與她主動說話。偶爾她與我說話,我會麵紅耳赤,怕讓人看見有啥嫌疑。隻有一位聊城姓陶的老兵經常與她開玩笑、逗逗樂子,給無聊單調的生活帶來些樂趣,可為此他多次受到陳班長的警告。
采石場在村西南500米處。我們每天早晨8點鍾列隊上工,晚上6點鍾列隊下工,中午在那吃一頓盒飯。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跟原來在家時幹小工差不多,使我非常彷徨和迷茫,感到與原先想的差距太大。我們這批兵既不住在城市,也不是技術兵,並且,自我們這批兵開始,以後控製入黨數量,取消戰士直接提幹(一律經過部隊院校培養才能提幹)。總感到自己生不逢時,致使努力沒有了目標和方向。
正在這時,1980年5月,一封署名“潘曉”的讀者來信《人生的路嗬,怎麽越走越窄?》發表在《中國青年》雜誌上。那個23歲少女飽含著淚水的激越訴說,在全國引發了一場關於人生觀的大討論。恰在這時,濟南軍區《前衛報》又刊登了一篇《三個希望都落空,我的前途在哪裏?》署名“一名老戰士”的讀者來信,在部隊引起強烈反響。尤其是像我們抱著當兵人黨、提幹和學技術為目標的農村兵,感到情真意切,說出了我們的心裏話。針對這種思想苗頭,部隊自上而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革命人生觀”教育,重點解決“為誰當兵?為誰打仗?”的問題。通過深入細致的“革命人生觀教育”,使我們深刻地認識到當兵是每一個青年人應盡的義務,不是撈取政治資本的跳板,更不能為了找出路才來當兵。
思想問題解決了,工作勁頭也足了。雖然,打一天石頭回來感到比在家時的建築隊還累、還苦,但在部隊這個大家庭裏心情是愉悅的,生活是溫馨的。
由於連隊在村裏執行施工任務,管理不便,我們自由支配的時間相對比較多。在新兵連時,我就聽說部隊以後提幹必須入軍校,也就是從我們這一批兵開始可以考軍校了。我把這個消息寫信告訴了家裏,父親早早就把我的高中課本寄來了。這樣在課餘時間我就有計劃地學習高中課程。
有一天晚上,我正在學習,被查房的張以明指導員發現了。他問我:“你是啥文化程度?”我說:“高中畢業。”他聽了後說:“好!小梁子,好好學習,爭取考上軍校。”聽了張指導員的話,我更明確了努力的方向。
與張指導員那次談話沒過多久,連隊通訊員突然通知我,讓我作為連隊小學班的新任文化教員,到團裏參加培訓。那時,許多農村兵都沒啥文化,甚至有的還不識幾個大字。為了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各連隊根據上級指示,都開設了初中班和小學班,為他們補習文化。
所謂培訓班其實就兩天的時間。由團政治處宣傳股分管文化教育的王幹事,把每連新任的文化教員集中起來,傳達師裏關於科學文化教育的指示精神和團裏的具體要求,然後,領取所需課本和教材。就在培訓期間,我到宣傳股找王幹事領教材。這時,室內進來一位穿“四個兜”軍裝的幹部,我趕快站起來敬了個禮。王幹事給我介紹說:“這是我們股郭金山幹事,分管新聞,在報紙上經常發表文章,大名鼎鼎啊!”聽到介紹,我肅然起敬,真是太了不起了,能在報紙上發表文章。郭幹事人看上去很厚道、很隨和,微笑著說:“老王,你又拿我開涮!”然後,王幹事又指著我說:“這是六連新任文化教員梁祖國。”說著,我趕忙伸出雙手虔誠地與郭幹事握了握手。果不其然,回到連隊不久,我就連續看到發表在《解放軍報》和軍區《前衛報》上的反映我們團工作的文章,最後署名是“郭金山”。尤其使我振奮的是,有一篇竟然是寫我們連隊“副職支持正職工作光榮立功”的消息。從此,我就有了另一個“情結”。
c、在全師作巡回報告
在店子村打石頭三個月後,我們圓滿完成了任務返回了營區。這時我們住進了樓房,一個班集中在一個大房間。回到營區便於管理,一切又走向了正規,內務衛生等各方麵都要求嚴格了。按部隊不成文的規定,等到再一批新兵下連後,我們才能晉升為老兵。所以,在新兵沒到的這段時間,還是我和另一個新兵於桂河表現的機會。由於兩個人同為新兵,所以就有了競爭。於桂河小學畢業沒啥文化,但老實肯幹。每天天不亮他就早早起床,先是打掃樓下的衛生,等起床號後班裏同誌起來了,再打掃室內,為此,經常“遭到”班長的表揚。這樣就顯得我很被動,同為新兵,人家表現那麽好,就使我臉上有些掛不住。有很多次,晚上睡覺時我想明天一定趕在他前麵,可他總是比我起得早。有一次,晚上睡覺我沒脫衣服,4點鍾就起來了,這時天還蒼蒼的,四周還灰蒙蒙一片。我先把樓前樓後衛生打掃一遍,可看看天太早,班裏同誌還在睡覺,不能打掃室內,就把其他連的衛生區也打掃了。可是因為太早沒人看見,所以也沒“遭到”任何表揚。這時,我的心態就有些不平衡。在第二天晚上睡覺前,我把笤帚、拖把都藏了起來,等到天快亮了,我看到早起的於桂河在室內轉了一圈又一圈都沒找到,就用被子蓋住頭在裏麵竊喜。
後來,這事還是被陳班長知道了,對我進行了批評。教育我要端正思想,正確對待表揚和批評,正確對待榮譽,真正提高政治思想覺悟,隻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軍人。班長的批評教育,使我深受教育和啟發。此後,不管表揚不表揚,我都堅持到廚房幫廚,打掃公共廁所,到連部掏灰渣,為排長洗衣服等,並做到持之以恒。這樣我不但多次受到表揚,還受到了連嘉獎。
我們排長叫劉國義,湖南常德人。我開始幫他洗衣服,確實並沒有想讓他知道。每次我都是偷偷拿出來,洗後晾幹疊得板板整整再悄悄放回去。沒想到後來他還是知道了,他找我談話說:“以後再不準幫我洗了。你還年輕,多學點東西,不要把時間和精力放在這方麵!”
劉排長的話語重心長、擲地有聲,發人深省、讓人深思。連隊回到營區後,主要擔任團禮堂的建設任務。在這個建設任務中,我作為新兵主要任務是為老兵砌好的牆“勾縫”。相對老兵們來說輕鬆很多。那時團電影組有個廣播站,專門播頌各單位湧現的好人好事,這樣我就把連隊“加班加點趕進度,熱火朝天蓋禮堂”等先進事跡,寫成稿子送到電影組。有一天中午,我正在搭得很高的架子上“勾縫”,突然聽到廣播裏傳來“下麵播頌由六連戰士梁祖國提供的報道……”後麵播的啥,我根本沒聽進去,激動得我身子一晃差點從很高的架子上掉下去。從此以後,就在我們團的廣播裏不斷聽到我的名字。在這期間,我除了寫廣播稿外,也偷偷給《前衛報》、《解放軍報》寄稿子。可一連寄了幾十篇都是泥牛入海——沒有消息。這樣我就經常找團裏宣傳股負責新聞的郭幹事請教。郭幹事非常熱心,耐心給我講解輔導,使我進步很大。
1980年6月,我經連隊推薦參加了全軍院校招生考試,因我高中畢業的“水分”太大,結果是我早已預料到的——名落孫山。那次我們團共有5名同誌被全軍各類院校錄取,其中山東兩人、江蘇三人。據我了解他們全是參加過高考的“大學漏子”。身邊戰友考取的現實,更進一步增強了我考軍校的決心。
人前的風光,源自背後的汗水。看來我的軍校之路還任重道遠,必須有一個長遠規劃才行。連隊除了施工外,還要進行政治教育等集體活動,自己支配的時間很少。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想個辦法才行。怎麽才能有時間學習呢?這時我想到了去喂豬。因為在連隊當飼養員比較清閑、業餘時間多,許多同誌因嫌名聲不好聽而不願意去。深思熟慮後,我向連隊黨支部遞交了要求當飼養員的申請書。張以明指導員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找我談話說:“你的心情我能理解,你這種不怕吃苦的思想也值得表揚,但當飼養員一般都是老同誌,幹幾年後好給他們解決組織(入黨)問題。新同誌一般不會考慮。”
此路不通,我該怎麽辦呢?此時,我突然想到4月份的一個晚上,我拿著一篇稿子到宣傳股找郭幹事請教。走進辦公室,發現一個穿著“兩個兜”、比我老的戰士趴在桌上寫稿子。這時,郭幹事給我介紹說:“小梁,這是三營八連的戰士張先嶺,也是你們山東老鄉,比你早入伍兩年。因為他在報紙上發表了兩篇文章,所以我們把他調上來當專職報道員。”當時,因為我的大部分業餘時間都用在了文化課上,對郭幹事的話也沒多想。
此時,郭幹事的話使我幡然醒悟。我心想,今後努力寫新聞報道,等報紙上發表了,不就能脫離連隊,調到機關當專職報道員了嘛,那不就有時間學習了嗎?拿定主意後,我先放下了文化學習,抓住主要矛盾——那就是刻苦鑽研新聞寫作,爭取早日見報。
1980年12月10日,是我難忘的日子。在這一天,濟南軍區《前衛報》三版刊登了我寫得一篇不足500字的“處女作”,沒想到此後它竟改變了我的一生。
現摘錄如下:
某團三十名幹炊事工作的老戰士總結經驗留給連隊
某部隊某團30名超期服役的炊事員,在即將離開部隊的前夕,以自己的親身體會,寫出了40篇炊事工作經驗,留給連隊。
四連炊事班長李久生,當了六年炊事員。在這期間,他虛心向老炊事員請教,並先後閱讀了《烹調技術》《中國名菜譜》《營養學》等十幾本有關書籍,還利用探家機會到湖南省的4個著名飯店取經,對烹調技術比較熟練。李久生看到自己快要離開部隊了,就抓緊時間總結了6年來的炊事工作經驗,並翻閱了40多項技術資料,不顧疲勞,認真編寫《野炊》《粗糧細做》《烹調》等技術資料和經驗體會。六連炊事班長陳成倫對改灶節煤有一些辦法。最近他利用業餘時間,總結出節煤的經驗,傳授給同誌們。
(原載《前衛報》1980年12月10日三版)
我寫的稿子見報了,這在連隊成了新聞。從連領導到排長、班長都給予了表揚,老鄉們也都跑來為我祝賀。我更是激動萬分、夜不能寐。那天夜裏,我拿著手電在被窩裏把第一次變成鉛字的文章看了又看,並總結了過去幾十篇稿子石沉大海的原因。
稿子見報後,多數人給予了稱讚,但也遭到一些人的嫉妒和非議。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紅眼病”。有的說,“還不是瞎貓碰到了死耗子,再上一篇看看?”還有的說,“這是不務正業,是名利思想在作怪。”出乎他們預料的是,十多天後的12月28日《前衛報》二版,又以“某新兵連建立新兵特長愛好登記卡片”為題,再次刊登了我寫的文章。這下在全團引起轟動,一個新兵在這麽短的時間裏連續在報紙上刊登兩篇文章,這在全團過去是從沒有過的。
稿子的見報,趕走了心中落榜的陰霾。在我人生的道路上又透出了一絲希望的曙光。正在這時,我沒想到父親來部隊看我了。親人相見格外激動,我和父親在連隊臨時來隊的客房裏徹夜長談。原來這次父親來是有目的:就是原來跟我提過的那個女孩的家人又催了,問到底怎麽辦?你考學又沒考上,是否回心轉意了?不然人家可不再等了。聽了父親的話,我心裏就有些生氣。我從來沒答應過什麽,更沒讓人家等我。我把我的想法給父親說了,同時再次表明我現在堅決不找對象的決心。
如果說過去我對城裏的姑娘,沒有什麽具體印象的話,但我現在確確實實有了。看看團機關的參謀、幹事和助理員,還有我們連的排長們,他們個個找得都是城市的姑娘。她們修長的身材,如花似玉的容貌,講究美豔的穿著,舉手投足間的風韻,都讓一個個青春勃發的男子如癡如醉、遐想無限。我們部隊雖然駐守在山溝裏,但為什麽能吸引這些來自沈陽、石家莊、長沙、大連、青島等城市美若天仙的女子,紛至遝來?就因為他們是軍官。“家有梧桐樹,鳳凰自然來”。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軍隊的政治地位很高,這些漂亮的女子常常因自己找了個軍官做對象而倍感自豪和驕傲。那時,我的想法就是不管千難萬難,一定爭取提幹,也像這些年輕的軍官一樣,找一個城市姑娘做媳婦,決不能讓我的悲劇在我的下一代重演。
父親未能說服我,心裏自然有些不高興,但聽了連隊領導和劉排長對我的介紹,還是心滿意足地回去了。
父親回去不久,我們師隆重召開了1980年新聞報道工作總結表彰會。在那次會上,我以“新戰士怎麽邁好新聞報道第一步”為題作了典型發言。會後,根據師政治部領導的意見,我在全師所屬的炮團及其他三個步兵團等單位做了巡回報告。
巡回報告一結束,我就順其自然地被借調到團政治處當了專職報道員,實現了我原來的設想。
到了機關後,別看“兩個兜”,但除了工資待遇以外,其他與機關幹部一樣。工作有專門的辦公室,吃飯是機關食堂。並且,機關幹部吃飯還花錢買飯票,我因為有夥食費就不用花錢了。因為我是戰士,所以領導對我的要求也不像機關幹部那樣嚴格,工作時間基本上是自己支配。但政治待遇還是享受了,每當到哪個單位采訪,人家都高接遠迎,熱情地介紹“這是團政治處的某某”。每當這時,我就想啥時真正成了政治處的人就好了。讓我沒想到的是若幹年後的1994年6月,我調到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最高政治機關總政治部。
為了“踢好頭三腳”,能在政治處長期幹下去,實現我的“既定方針”,我拿出了在連隊施工的勁頭,無論白天還是黑夜,拚命采訪、寫作。當然,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寫的稿子不斷見諸報端,有時甚至一個版麵就有我的三篇稿子。
在忙忙碌碌中,又到了6月份考軍校的日子。上天好像有意眷顧我,那年的軍隊院校招生又有了有利於我的新規定:第一年入伍的不能參加招生考試,以後軍校招生都從第二年的優秀戰士中選拔。當聽到這個消息後,我是既高興又擔憂:高興的是今年的軍校招生考試我少了很多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擔憂的是許多今年入伍的新戰士就是抱著考軍校來的,新的規定對他們肯定是個沉重的打擊。這在全軍肯定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作為一名新聞報道員,我捕捉到這個信息後,就連夜采訪了許多今年想報考軍校的新戰士,有針對性地寫了一篇稿子發往報社,很快在6月7日軍區《前衛報》一版重要位置刊登了。這篇報道,對全軍區暫時不能報考軍校的新戰士起到了安撫軍心、穩定情緒、鼓舞士氣的作用。
現摘錄如下:
報考條件不夠工作幹勁不減
某團320名新戰士思想穩定工作積極
軍隊院校招收部隊學員的新規定下達後。某部隊某團不符合報考條件的新戰士,識大體、頗大局,思想穩定,工作積極,努力為連隊建設作貢獻。
這個團共有320名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新戰士。他們聽說去年入伍的新戰士,有四名第一年就考取了軍隊院校,所以,考學的心情非常迫切,不少新戰士讓家裏寄來了高考複習大綱、數理化自學叢書,認真複習,準備報考軍隊院校。可是,今年軍隊院校招收部隊學員有了新規定:服役滿一年以上的優秀正副班長和戰士才有條件報考。這一來,許多新戰士不能報考了。但他們能正確對待,仍然勤奮工作,鬥誌不減。一炮連新戰士劉坤,入伍前參加地方高考隻差六分落榜,現在他已複習完了高中的全部數理化課程。他說:“當兵首先是盡義務,入學是第二位的,這項規定我堅決讚成。”訓練中,他發揚“兩不怕”的革命精神,苦練苦鑽炮兵專業,兩次炮兵理論考核都得了滿分。他還熱情鼓勵排裏兩名符合條件的戰士報考,把自己的書全部給他們看,並利用業餘時間進行輔導。五連新戰士譚誠勝在學校是有名的數理化尖子,高考期間因病未能參加考試。當今年軍隊院校招收部隊學員的新規定下達後,他各項工作仍紮紮實實,刻苦認真。最近,連隊進行射擊(第一練習)、投彈、政治、文化四項考核,他都取得了優秀成績,受到幹部戰士的稱讚。
(原載濟南軍區《前衛報)1981年6月7日一版)
由於我在新聞報道中的出色表現,雖然我的預考成績很不理想,但負責招生考試的團政治處幹部股,還是破例讓我參加了全軍統考,結果還是外甥打燈籠——照舊(舅)。
第二次落榜對我打擊很大,確實有些灰心喪氣了。但想想當兵時的誓言,想想在家庭中作為大哥的責任,我深深感到“自古華山一條路”,那就是拚搏進取,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我還得繼續努力。努力了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就永遠接受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