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觀道:“可我少林以外家功夫見長,點穴相當勉強,呆會兒光線昏暗,人影幢幢,唯恐失手啊!”
“這個不用擔心,雙兒過來,”韋小寶道,“雙兒,呆會我們衝進後邊小屋,你負責給玉林、行癡、行顛點穴。”
雙兒道:“行顛大師雖力大無窮但身形呆滯,點他好辦。行癡大師不會武功,可以忽略。關鍵是玉林大師。玉林大師武功高強,我恐怕製他不住。”
澄光道:“這可怎麽好?”
澄通道:“陳施主不就是現成的內家高手?”
楊丹見提到自己,也站了過來:“現在不是謙虛的時候,內家高手之稱晚輩就厚顏認了。但遺憾的是,晚輩並不會點穴。”
“這個好辦,”雙兒道,“陳姐你也不需要學會點穴,隻需要認準一個穴位,然後去點,就行了。”
“哦,這麽容易?”楊丹問。
點穴功夫本來是很複雜的,不光要有認穴的眼力、點穴的指力和能夠外放的內力,還要計算時辰。譬如現在、也就是戌時,點委中穴可使人麻痹;換個時辰,點委中穴最多就讓人痛一下而已。
現在,楊丹隻需要認一個穴位,所以才容易。
——
隨後,眾人悄悄來到後邊小屋,遵從韋小寶手勢,一擁而入。雙兒縱身過去,先點了行顛穴道,然後再點行癡。楊丹則直接飛身,點住了玉林。
眾僧七手八腳,脫下三人僧袍,將喇嘛袍服套在三人身上。雙兒取過燭台,將院中堆著的木柴點燃。澄通伸手抓起行顛的金杵,眾人退出小屋。沒從大門出寺,而是越牆而過,從東麵荒坡往山下衝去。
小屋木紫浸有香油,故火勢迅猛。山下喇嘛見廟中起火,忙往上趕。東邊喇嘛雖然不多,但也有好幾百人。兩下一湊,便遇上了。
韋小寶喊道:“嗚嚕嗚嚕,花差花差!”楊丹眼看事情要糟,提氣奔到前方,喊:“故康桑!”有喇嘛回應:“卡列撇!”楊丹再喊:“紮西德勒!”喇嘛也喊:“紮西德勒!”
然後喇嘛就把楊丹一行人當作自己人,沒有阻擋。
很快跑到山下,周圍已無喇嘛。韋小寶問:“陳姑娘,你剛才喊的什麽?”楊丹答:“我就會這麽兩句。”韋小寶追問:“那話是什麽意思?”楊丹回答:“故康桑、卡列撇。就是打招呼,第三句是吉祥話。”
“哦,我明白了,”韋小寶道,“故康桑,就是吃了嗎;卡列撇,就是吃過了;紮西德勒,就是……就是今天天氣不錯!”
字麵意思雖然不對,但精髓卻是對的。楊丹再次領略到韋小寶的聰明。
——
隨後的解穴,就不用楊丹出手了。
緊接著遇到多隆。不知道是多隆的時候,韋小寶也沒叫楊丹,自個兒“故康桑、紮西德勒”就喊上了。
及至雙方認出身份,轉危為安之後,就再沒有楊丹的戲份了。
眾人等在道旁,眼看著一隊又一隊的士兵經過並上山。隨後,眾人被招呼到另一邊的金閣寺休息。
換下喇嘛服飾,剛喝了幾口水,就聽到山上殺聲大震,想來,那些侍衛親兵正在圍捕喇嘛。
過了將近一個時辰,聲音慢慢停息,最後萬籟俱寂。
倒是為楊丹和雙兒找了間屋子休息。兩人和衣而臥,暫時沒什麽睡意。忽聽幾十人的腳步聲自遠而近,到寺外而止。跟著,較少人數走進寺來。
楊丹知道,這一定是康熙來了。
想那韋小寶,看上去大約十三歲的模樣,康熙大一點,估計也就十五六歲,跟陳珂差不多吧。
這個時候的康熙,應該還算不上康熙大帝。
那麽,明天,是讓康熙死,還是不讓康熙死呢?
——
讓康熙死,絕對是有理由的。
這個年代康熙所代表的滿人是異族,就相當於後世人們眼中的島國一樣。
原劇情裏,九難曾經質問韋小寶:“你既是漢人,為什麽認賊作父,舍命去保護皇帝?真是天生的奴才胚子。”
那個時候的韋小寶沒有顧左右而言他,也沒有拿天地會青木堂香主的身份去說事。原因沒有別的:先前九難挺劍刺向康熙,韋小寶擋在康熙身前,舍命接下了那一劍。
韋小寶說了很多話,但最關鍵的隻有兩點:一是永不加賦,二是康熙愧疚。
老皇爺順治吩咐康熙:永不加賦;康熙表示一定照辦。
康熙愧疚,是對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事件,心裏不安,所以上五台山燒香拜佛,還下旨免了揚州、嘉定三年錢糧。
——
大家都知道,南京大屠殺直接屠殺人數19萬;零散屠殺至死人數15萬,總計死亡人數達30多萬。
楊州十日呢?據《揚州查焚屍薄》清查,大約80萬人或殺或餓或病而死。
嘉定三屠,死亡人數不詳。有資料說是五萬,不怎麽可信。有文獻記載,(第一次屠城)當時投河自殺的烈女子不計其數,河流曾被阻斷。
但是,為什麽現代國人仇恨島國不怎麽仇視滿人?這是因為,楊州十日、嘉定三屠不是滿人幹的。
當年,到江南的八旗軍其實隻有9000人。同年4-6月,相繼有明軍提督李本深、張天祿、張天福、楊承祖、田雄、馬得功、李成棟、劉良佐等人帶著23萬明軍向清軍集體投降。
實際上最後攻擊揚州、嘉定的,就是剛剛投降的明軍。其中最主要凶手,是剛剛投降的吳淞總兵李成棟,是他帶兵攻破了揚州和嘉定。
當然,也不是跟滿人全然沒有關係,因為降軍遵從的號令是滿人頒布的。
所以,康熙心裏不安,上五台山燒香拜佛,還下旨免了揚州、嘉定三年錢糧,根本就算不了什麽。
這就相當於——你指使我的爺爺,殺死了我的婆婆、父親和母親,然後你心裏不安,上寺廟旅遊了一趟,還免了我三年家用——我就該原諒你嗎?
——
至於“永不加賦”四字,絕對是討好民眾的欺騙之言。
一個國家政權,必定有一套體係。要抵禦外敵,必須擁有軍隊;要維護治安,必定有警察和監獄;要修路清河,必定有相關部門和人員。國家財政需求不降低,光是“永不加賦”四個字行嗎?
明朝滅亡,根本的原因是什麽?是免賦。
明朝初,為提高讀書人的待遇,對秀才及以上功名的讀書人實行免賦。
“免賦”二字,比“永不加賦”四字,看上去更加金光閃閃。
但是,進士、舉人跟秀才等同,豈不是亂套了?於是,在“免賦”的基礎上,就有了“掛靠”製度:舉人,允許多少農戶掛靠;進士,又允許多少農戶掛靠。
掛靠之後,整體向國家不再繳納稅賦。內部,掛靠的農戶則以比正常賦稅稍低略少的物資,進獻給被掛靠的舉人、進士。
由此一來,舉人進士就得到了好處。讀書越多越有用,被落到實處。
但是,讀書人的好處是哪裏來的?是從國家稅賦裏麵來的。讀書人多得了多少,國家就少得了多少。
到明朝末期,全國百分之八十的土地都掛靠了,國家財政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
其間,張居正曾經改革,從以征收農業稅為主,變成征收工商業稅為主。想法是好的,但因為沒有觸及“免賦”政策,光開源不節流不行。最終張居正改革失敗,並且還把幼苗狀態的工商業扼殺了。
所以,賦稅的根本點,不在於加或者減,而在於國家財政需求。需要得少,國家財政寬鬆,可幹的事情就相當多,民眾直接間接都會得利。需要得多,國家財政吃緊,若堅持不加賦稅的話,就得發動侵略戰爭,去掠奪他國資源。
相比“永不加賦”,反而是“精兵簡政”腳踏實地。因為“精兵簡政”的實質,就是降低國家財政對稅賦的需求。
再看九難的身份:前明公主,並不是普通民眾。九難對崇禎年間空前吃緊的國家財政是有深刻印象的。
因而九難不應該被“永不加賦”四字所欺騙。
——
永不加賦,加上康熙愧疚,在原劇情裏,讓九難放棄了對康熙的敵意——那並不是實質,而隻是一種表象。
讓九難放棄對康熙的敵意的根本原因,並不是永不加賦和康熙愧疚,而是,殺死康熙之後,又怎麽辦?
這其實也是不讓康熙死的理由。
——
假設康熙死了,那麽,清朝那邊,將會因為“誰當皇帝”的問題而陷入嚴重的內耗。
由於清朝控製不力,各地反清勢力必然風起雲湧,迅速壯大,蔓延擴張。這倒是九難希望看到的局麵。
但可惜,已知的各路勢力都不怎麽成氣候。譬如馮難敵及其子馮不破、馮不催等武林人士,再譬如沐王府殘存勢力。估計都是秋後的螞蚱,蹦達不了幾天。
相對成氣候的,反而是西南的吳三桂和台灣的延平王。
天地會?那隻是延平王手中的勢力之一。
吳三桂本來就是漢奸,不消多說。延平王那邊,還沒上位,就開始排除異己,內耗上了;亦非能夠竊取神器(神器取第二釋義:指帝位、政權)之象。
殺死康熙,讓民眾陷入戰火,最終卻隻換來吳三桂和鄭經二人逐鹿中原!
這兩個家夥又能比康熙好到哪裏去——這裏比的不是單純的人品和能力,而是包括了異族因素在內的各方衡量的綜合。
所以,的確有理由支持,康熙不能死。
“這個不用擔心,雙兒過來,”韋小寶道,“雙兒,呆會我們衝進後邊小屋,你負責給玉林、行癡、行顛點穴。”
雙兒道:“行顛大師雖力大無窮但身形呆滯,點他好辦。行癡大師不會武功,可以忽略。關鍵是玉林大師。玉林大師武功高強,我恐怕製他不住。”
澄光道:“這可怎麽好?”
澄通道:“陳施主不就是現成的內家高手?”
楊丹見提到自己,也站了過來:“現在不是謙虛的時候,內家高手之稱晚輩就厚顏認了。但遺憾的是,晚輩並不會點穴。”
“這個好辦,”雙兒道,“陳姐你也不需要學會點穴,隻需要認準一個穴位,然後去點,就行了。”
“哦,這麽容易?”楊丹問。
點穴功夫本來是很複雜的,不光要有認穴的眼力、點穴的指力和能夠外放的內力,還要計算時辰。譬如現在、也就是戌時,點委中穴可使人麻痹;換個時辰,點委中穴最多就讓人痛一下而已。
現在,楊丹隻需要認一個穴位,所以才容易。
——
隨後,眾人悄悄來到後邊小屋,遵從韋小寶手勢,一擁而入。雙兒縱身過去,先點了行顛穴道,然後再點行癡。楊丹則直接飛身,點住了玉林。
眾僧七手八腳,脫下三人僧袍,將喇嘛袍服套在三人身上。雙兒取過燭台,將院中堆著的木柴點燃。澄通伸手抓起行顛的金杵,眾人退出小屋。沒從大門出寺,而是越牆而過,從東麵荒坡往山下衝去。
小屋木紫浸有香油,故火勢迅猛。山下喇嘛見廟中起火,忙往上趕。東邊喇嘛雖然不多,但也有好幾百人。兩下一湊,便遇上了。
韋小寶喊道:“嗚嚕嗚嚕,花差花差!”楊丹眼看事情要糟,提氣奔到前方,喊:“故康桑!”有喇嘛回應:“卡列撇!”楊丹再喊:“紮西德勒!”喇嘛也喊:“紮西德勒!”
然後喇嘛就把楊丹一行人當作自己人,沒有阻擋。
很快跑到山下,周圍已無喇嘛。韋小寶問:“陳姑娘,你剛才喊的什麽?”楊丹答:“我就會這麽兩句。”韋小寶追問:“那話是什麽意思?”楊丹回答:“故康桑、卡列撇。就是打招呼,第三句是吉祥話。”
“哦,我明白了,”韋小寶道,“故康桑,就是吃了嗎;卡列撇,就是吃過了;紮西德勒,就是……就是今天天氣不錯!”
字麵意思雖然不對,但精髓卻是對的。楊丹再次領略到韋小寶的聰明。
——
隨後的解穴,就不用楊丹出手了。
緊接著遇到多隆。不知道是多隆的時候,韋小寶也沒叫楊丹,自個兒“故康桑、紮西德勒”就喊上了。
及至雙方認出身份,轉危為安之後,就再沒有楊丹的戲份了。
眾人等在道旁,眼看著一隊又一隊的士兵經過並上山。隨後,眾人被招呼到另一邊的金閣寺休息。
換下喇嘛服飾,剛喝了幾口水,就聽到山上殺聲大震,想來,那些侍衛親兵正在圍捕喇嘛。
過了將近一個時辰,聲音慢慢停息,最後萬籟俱寂。
倒是為楊丹和雙兒找了間屋子休息。兩人和衣而臥,暫時沒什麽睡意。忽聽幾十人的腳步聲自遠而近,到寺外而止。跟著,較少人數走進寺來。
楊丹知道,這一定是康熙來了。
想那韋小寶,看上去大約十三歲的模樣,康熙大一點,估計也就十五六歲,跟陳珂差不多吧。
這個時候的康熙,應該還算不上康熙大帝。
那麽,明天,是讓康熙死,還是不讓康熙死呢?
——
讓康熙死,絕對是有理由的。
這個年代康熙所代表的滿人是異族,就相當於後世人們眼中的島國一樣。
原劇情裏,九難曾經質問韋小寶:“你既是漢人,為什麽認賊作父,舍命去保護皇帝?真是天生的奴才胚子。”
那個時候的韋小寶沒有顧左右而言他,也沒有拿天地會青木堂香主的身份去說事。原因沒有別的:先前九難挺劍刺向康熙,韋小寶擋在康熙身前,舍命接下了那一劍。
韋小寶說了很多話,但最關鍵的隻有兩點:一是永不加賦,二是康熙愧疚。
老皇爺順治吩咐康熙:永不加賦;康熙表示一定照辦。
康熙愧疚,是對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事件,心裏不安,所以上五台山燒香拜佛,還下旨免了揚州、嘉定三年錢糧。
——
大家都知道,南京大屠殺直接屠殺人數19萬;零散屠殺至死人數15萬,總計死亡人數達30多萬。
楊州十日呢?據《揚州查焚屍薄》清查,大約80萬人或殺或餓或病而死。
嘉定三屠,死亡人數不詳。有資料說是五萬,不怎麽可信。有文獻記載,(第一次屠城)當時投河自殺的烈女子不計其數,河流曾被阻斷。
但是,為什麽現代國人仇恨島國不怎麽仇視滿人?這是因為,楊州十日、嘉定三屠不是滿人幹的。
當年,到江南的八旗軍其實隻有9000人。同年4-6月,相繼有明軍提督李本深、張天祿、張天福、楊承祖、田雄、馬得功、李成棟、劉良佐等人帶著23萬明軍向清軍集體投降。
實際上最後攻擊揚州、嘉定的,就是剛剛投降的明軍。其中最主要凶手,是剛剛投降的吳淞總兵李成棟,是他帶兵攻破了揚州和嘉定。
當然,也不是跟滿人全然沒有關係,因為降軍遵從的號令是滿人頒布的。
所以,康熙心裏不安,上五台山燒香拜佛,還下旨免了揚州、嘉定三年錢糧,根本就算不了什麽。
這就相當於——你指使我的爺爺,殺死了我的婆婆、父親和母親,然後你心裏不安,上寺廟旅遊了一趟,還免了我三年家用——我就該原諒你嗎?
——
至於“永不加賦”四字,絕對是討好民眾的欺騙之言。
一個國家政權,必定有一套體係。要抵禦外敵,必須擁有軍隊;要維護治安,必定有警察和監獄;要修路清河,必定有相關部門和人員。國家財政需求不降低,光是“永不加賦”四個字行嗎?
明朝滅亡,根本的原因是什麽?是免賦。
明朝初,為提高讀書人的待遇,對秀才及以上功名的讀書人實行免賦。
“免賦”二字,比“永不加賦”四字,看上去更加金光閃閃。
但是,進士、舉人跟秀才等同,豈不是亂套了?於是,在“免賦”的基礎上,就有了“掛靠”製度:舉人,允許多少農戶掛靠;進士,又允許多少農戶掛靠。
掛靠之後,整體向國家不再繳納稅賦。內部,掛靠的農戶則以比正常賦稅稍低略少的物資,進獻給被掛靠的舉人、進士。
由此一來,舉人進士就得到了好處。讀書越多越有用,被落到實處。
但是,讀書人的好處是哪裏來的?是從國家稅賦裏麵來的。讀書人多得了多少,國家就少得了多少。
到明朝末期,全國百分之八十的土地都掛靠了,國家財政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
其間,張居正曾經改革,從以征收農業稅為主,變成征收工商業稅為主。想法是好的,但因為沒有觸及“免賦”政策,光開源不節流不行。最終張居正改革失敗,並且還把幼苗狀態的工商業扼殺了。
所以,賦稅的根本點,不在於加或者減,而在於國家財政需求。需要得少,國家財政寬鬆,可幹的事情就相當多,民眾直接間接都會得利。需要得多,國家財政吃緊,若堅持不加賦稅的話,就得發動侵略戰爭,去掠奪他國資源。
相比“永不加賦”,反而是“精兵簡政”腳踏實地。因為“精兵簡政”的實質,就是降低國家財政對稅賦的需求。
再看九難的身份:前明公主,並不是普通民眾。九難對崇禎年間空前吃緊的國家財政是有深刻印象的。
因而九難不應該被“永不加賦”四字所欺騙。
——
永不加賦,加上康熙愧疚,在原劇情裏,讓九難放棄了對康熙的敵意——那並不是實質,而隻是一種表象。
讓九難放棄對康熙的敵意的根本原因,並不是永不加賦和康熙愧疚,而是,殺死康熙之後,又怎麽辦?
這其實也是不讓康熙死的理由。
——
假設康熙死了,那麽,清朝那邊,將會因為“誰當皇帝”的問題而陷入嚴重的內耗。
由於清朝控製不力,各地反清勢力必然風起雲湧,迅速壯大,蔓延擴張。這倒是九難希望看到的局麵。
但可惜,已知的各路勢力都不怎麽成氣候。譬如馮難敵及其子馮不破、馮不催等武林人士,再譬如沐王府殘存勢力。估計都是秋後的螞蚱,蹦達不了幾天。
相對成氣候的,反而是西南的吳三桂和台灣的延平王。
天地會?那隻是延平王手中的勢力之一。
吳三桂本來就是漢奸,不消多說。延平王那邊,還沒上位,就開始排除異己,內耗上了;亦非能夠竊取神器(神器取第二釋義:指帝位、政權)之象。
殺死康熙,讓民眾陷入戰火,最終卻隻換來吳三桂和鄭經二人逐鹿中原!
這兩個家夥又能比康熙好到哪裏去——這裏比的不是單純的人品和能力,而是包括了異族因素在內的各方衡量的綜合。
所以,的確有理由支持,康熙不能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