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之後,武衛營、驍騎營各抽調五千精銳再次啟程。
這一次,楊崢讓禿發樹機能、彭護、薑伐野都跟著去了。
三人都會遊牧,也知曉草原部族的習性。
春夏漠北到處是草,牲畜不愁吃,因此可以到處遷徙,但進入冬天,能讓他們跑的地方就不多了。
關中都冷成這樣了,更何況是漠北?
一萬騎兵,三萬戰馬、駑馬,還有駝隊、馬車拖著禦冬用的氈蓬、羊裘等物。
反正一個大原則,中軍不能總待在中樞,要撒出去。
既然是中軍,就要戰力最強。
不願吃這個苦的,可以辦理退役,好聚好散,軍中不養閑人。
秦國的十萬中軍,全部要能打惡戰、苦戰。
不然對不起這份待遇。
好在這時代的人普遍能吃苦,在西北,無論是羌人、氐人、漢人、秦胡都是優秀兵源,不懼苦寒。
別的不敢說,若論兵源之優秀,恐怕天下無人能跟秦國相比。
就算是遼東三部也不行。
幽州突騎已經證明不是秦國鐵騎的對手。
秋收之後,襄陽之戰仍在繼續,司馬昭不可能放棄這麽一個戰略重地、天下要衝,而東吳諸將也知道這是最後一個機會。
東吳難得這幾年沒有廝殺,孫休有暗弱之名,但沒有隨意舉起屠刀,吳國沒有流血,國力雖不是頂峰,但也好過前些年。
這一次拿不下襄陽,以後就更沒有機會。
賈充入駐樊城,督造水寨,修建戰船,給了丁奉極大壓力,不得不轉身,繼續封鎖漢水。
丁奉一走,襄陽城的壓力頓消。
施績、步協、吾彥幾人大眼瞪小眼。
步家與施家不合,陸家與步家不合,施績也要防著聲名卓著的陸抗,陸家在孫權時代就一直被打壓,從大本營武昌遷到柴桑,從柴桑遷到西陵,每一次都是一次削弱。
但地位削弱不等於實力削弱。
陸家部曲戰力隻在丁奉之下,畢竟他們是陸遜一手調教出來的。
以陸抗的家世、名聲,嚴重與現在的職位不匹配。
吳軍內部一團亂麻,各懷鬼胎,襄陽若是能攻下才是出鬼了。
太原方向,馬隆堅壁清野,收縮兵力退入晉陽城,在狼調布下重兵,構建層層營壘,維持與雁門郡的聯係。
陳騫、劉弘驅趕拓跋鮮卑、南匈奴攻打,全都被擊退。
馬隆還將武剛車作了改良,依八陣圖作偏廂車,上覆重弩,推到哪裏,哪裏鹿角連營,鮮卑南匈奴引以為傲的輕騎兵,完全發揮不出優勢。
馬隆之神奇不單是此,重兵圍堵之下,種田竟然也沒有耽誤,晉陽與狼調一線的田地全在塢堡保護之中。
一旦鮮卑、匈奴來攻,馬隆推著偏廂車陣就去堵他們的後路。
吃掉劉淵和拓跋力微兩千多騎兵之後,雙方都慫了。
而陳騫、劉弘也不願跟秦軍死磕。
兩軍在狼調縣形成對峙。
晉陽成了一片汪洋之中的礁石,風浪看似大,礁石卻不為所動。
相當於一個馬隆對陣陳騫、劉弘、劉淵、拓跋力微等等當世俊傑。
所謂名將也不過如此了。
楊崢甚至覺得,他的統帥能力跟杜預不相上下。
一顆將星冉冉升起。
南有杜預、霍弋、羅憲,北有衛瓘、馬隆,全都穩如泰山,楊崢便跟魯芝、索靖、李密等人商議改革勳製、爵位之事。
十二轉軍功對大唐是夠用了。
原本就國力強盛,名將如雲,一出手就滅了別人的國,除了高句麗,很少有反複拉鋸的態勢。
但如今的三國不一樣。
楊崢起家太低,這麽多年,勳位已經不夠用了。
而三國一統尚未開始,草原西域都沒有整合。
魯芝現在就是上護軍,張特、杜預都是護軍,軍中郎將一大堆。
其實秦國的軍功爵製度最為合理。
二十級,不至於過早的封無可封。
此外,漢魏的關內侯關中侯關外侯製度也需要改進,這麽多年全都封爛了,繞過去繞過來的。
楊崢到現在都有些懵。
“勳位升至二十四級,爵位定為八等,可行也。”魯芝點頭。
楊崢拿出與李密、陳壽商議的東西。
在鷹揚郎將之下,加入武、雲、驍三騎尉、三騎尉之上加入騎、上騎、輕車、上輕車四都尉,上護軍之上再加護國、上護國、柱國、上柱國、大柱國五級,一共二十四級。
勳位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犯錯,是會降級和褫奪的。
爵位變成王、嗣王、開國國公、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縣侯、開國縣伯、開國縣子、開國縣男。
前麵兩級即便有功也基本拿不到,隻有楊家血脈可以拿到,開國郡公一般作為追封之用,當然,如果是通天之功,也可以獲封。
剩下的國公、郡公也都不是實封,采取食邑製度,國公三千戶、郡公兩千戶、縣公一千五百、縣侯一千,縣伯七百,縣子五百,縣男三百。
各爵位還有相應的永業田,按照等級三千畝至三百畝。
相當於,楊崢給了雙倍賞賜。
王、公、侯、伯、子、男,一目了然,不用再弄什麽亭侯、關內關外列侯鄉侯的。
其實司馬家的五等爵製,也大同小異。
但司馬家是實封,楊崢是虛封。
相對應的,魯芝、杜預的爵位就變成開國縣侯,衛瓘、張特等人的爵位變成開國縣伯,其他大將蒙虓、文鴦等人變成開國縣子。
基本與以前的亭侯處於一個檔次。
幾人看了之後,都沒有什麽意見,畢竟改革勳位、爵位是大勢所趨。
新朝就要有新氣象。
將領太早達到巔峰,會失去立功的鬥誌,轉為內鬥。
人性都是一樣的,占據高位享受紅利的人會想方設法固化階層,抽掉底層向上攀爬的階梯,形成壟斷。
楊崢把天花板拉高,大家一起繼續向上爬。
“大王英明!”李密、陳壽這些後來者自然欣喜。
三國之中,尋常軍士能通過戰功向上躍遷的,也隻有楊崢這一家了。
從宣義司和鎮撫司的內部線報來看,均田製施行之後,百姓對楊崢的支持也在節節攀升。
百姓、士卒、將領、官員都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
士族豪強舍掉了一部分土地權益,但獲得了政治利益。
從長遠角度考慮,他們依舊是科舉的主力。
家族中培養出來的士人,也是大秦的精英。
新的軍功勳位製度推行後,軍中並無多大反應。
很多人反而默默充滿了期待。
道理很簡單,蛋糕做大了,利益更多了,很多人更有盼頭了。
以魯芝為參照,到頂也就上護軍,鄉侯,而現在,上護軍上麵還有五級,爵位也增加了幾級。
縣公、郡公、國公這些都是以前不敢想的東西。
這一次,楊崢讓禿發樹機能、彭護、薑伐野都跟著去了。
三人都會遊牧,也知曉草原部族的習性。
春夏漠北到處是草,牲畜不愁吃,因此可以到處遷徙,但進入冬天,能讓他們跑的地方就不多了。
關中都冷成這樣了,更何況是漠北?
一萬騎兵,三萬戰馬、駑馬,還有駝隊、馬車拖著禦冬用的氈蓬、羊裘等物。
反正一個大原則,中軍不能總待在中樞,要撒出去。
既然是中軍,就要戰力最強。
不願吃這個苦的,可以辦理退役,好聚好散,軍中不養閑人。
秦國的十萬中軍,全部要能打惡戰、苦戰。
不然對不起這份待遇。
好在這時代的人普遍能吃苦,在西北,無論是羌人、氐人、漢人、秦胡都是優秀兵源,不懼苦寒。
別的不敢說,若論兵源之優秀,恐怕天下無人能跟秦國相比。
就算是遼東三部也不行。
幽州突騎已經證明不是秦國鐵騎的對手。
秋收之後,襄陽之戰仍在繼續,司馬昭不可能放棄這麽一個戰略重地、天下要衝,而東吳諸將也知道這是最後一個機會。
東吳難得這幾年沒有廝殺,孫休有暗弱之名,但沒有隨意舉起屠刀,吳國沒有流血,國力雖不是頂峰,但也好過前些年。
這一次拿不下襄陽,以後就更沒有機會。
賈充入駐樊城,督造水寨,修建戰船,給了丁奉極大壓力,不得不轉身,繼續封鎖漢水。
丁奉一走,襄陽城的壓力頓消。
施績、步協、吾彥幾人大眼瞪小眼。
步家與施家不合,陸家與步家不合,施績也要防著聲名卓著的陸抗,陸家在孫權時代就一直被打壓,從大本營武昌遷到柴桑,從柴桑遷到西陵,每一次都是一次削弱。
但地位削弱不等於實力削弱。
陸家部曲戰力隻在丁奉之下,畢竟他們是陸遜一手調教出來的。
以陸抗的家世、名聲,嚴重與現在的職位不匹配。
吳軍內部一團亂麻,各懷鬼胎,襄陽若是能攻下才是出鬼了。
太原方向,馬隆堅壁清野,收縮兵力退入晉陽城,在狼調布下重兵,構建層層營壘,維持與雁門郡的聯係。
陳騫、劉弘驅趕拓跋鮮卑、南匈奴攻打,全都被擊退。
馬隆還將武剛車作了改良,依八陣圖作偏廂車,上覆重弩,推到哪裏,哪裏鹿角連營,鮮卑南匈奴引以為傲的輕騎兵,完全發揮不出優勢。
馬隆之神奇不單是此,重兵圍堵之下,種田竟然也沒有耽誤,晉陽與狼調一線的田地全在塢堡保護之中。
一旦鮮卑、匈奴來攻,馬隆推著偏廂車陣就去堵他們的後路。
吃掉劉淵和拓跋力微兩千多騎兵之後,雙方都慫了。
而陳騫、劉弘也不願跟秦軍死磕。
兩軍在狼調縣形成對峙。
晉陽成了一片汪洋之中的礁石,風浪看似大,礁石卻不為所動。
相當於一個馬隆對陣陳騫、劉弘、劉淵、拓跋力微等等當世俊傑。
所謂名將也不過如此了。
楊崢甚至覺得,他的統帥能力跟杜預不相上下。
一顆將星冉冉升起。
南有杜預、霍弋、羅憲,北有衛瓘、馬隆,全都穩如泰山,楊崢便跟魯芝、索靖、李密等人商議改革勳製、爵位之事。
十二轉軍功對大唐是夠用了。
原本就國力強盛,名將如雲,一出手就滅了別人的國,除了高句麗,很少有反複拉鋸的態勢。
但如今的三國不一樣。
楊崢起家太低,這麽多年,勳位已經不夠用了。
而三國一統尚未開始,草原西域都沒有整合。
魯芝現在就是上護軍,張特、杜預都是護軍,軍中郎將一大堆。
其實秦國的軍功爵製度最為合理。
二十級,不至於過早的封無可封。
此外,漢魏的關內侯關中侯關外侯製度也需要改進,這麽多年全都封爛了,繞過去繞過來的。
楊崢到現在都有些懵。
“勳位升至二十四級,爵位定為八等,可行也。”魯芝點頭。
楊崢拿出與李密、陳壽商議的東西。
在鷹揚郎將之下,加入武、雲、驍三騎尉、三騎尉之上加入騎、上騎、輕車、上輕車四都尉,上護軍之上再加護國、上護國、柱國、上柱國、大柱國五級,一共二十四級。
勳位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犯錯,是會降級和褫奪的。
爵位變成王、嗣王、開國國公、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縣侯、開國縣伯、開國縣子、開國縣男。
前麵兩級即便有功也基本拿不到,隻有楊家血脈可以拿到,開國郡公一般作為追封之用,當然,如果是通天之功,也可以獲封。
剩下的國公、郡公也都不是實封,采取食邑製度,國公三千戶、郡公兩千戶、縣公一千五百、縣侯一千,縣伯七百,縣子五百,縣男三百。
各爵位還有相應的永業田,按照等級三千畝至三百畝。
相當於,楊崢給了雙倍賞賜。
王、公、侯、伯、子、男,一目了然,不用再弄什麽亭侯、關內關外列侯鄉侯的。
其實司馬家的五等爵製,也大同小異。
但司馬家是實封,楊崢是虛封。
相對應的,魯芝、杜預的爵位就變成開國縣侯,衛瓘、張特等人的爵位變成開國縣伯,其他大將蒙虓、文鴦等人變成開國縣子。
基本與以前的亭侯處於一個檔次。
幾人看了之後,都沒有什麽意見,畢竟改革勳位、爵位是大勢所趨。
新朝就要有新氣象。
將領太早達到巔峰,會失去立功的鬥誌,轉為內鬥。
人性都是一樣的,占據高位享受紅利的人會想方設法固化階層,抽掉底層向上攀爬的階梯,形成壟斷。
楊崢把天花板拉高,大家一起繼續向上爬。
“大王英明!”李密、陳壽這些後來者自然欣喜。
三國之中,尋常軍士能通過戰功向上躍遷的,也隻有楊崢這一家了。
從宣義司和鎮撫司的內部線報來看,均田製施行之後,百姓對楊崢的支持也在節節攀升。
百姓、士卒、將領、官員都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
士族豪強舍掉了一部分土地權益,但獲得了政治利益。
從長遠角度考慮,他們依舊是科舉的主力。
家族中培養出來的士人,也是大秦的精英。
新的軍功勳位製度推行後,軍中並無多大反應。
很多人反而默默充滿了期待。
道理很簡單,蛋糕做大了,利益更多了,很多人更有盼頭了。
以魯芝為參照,到頂也就上護軍,鄉侯,而現在,上護軍上麵還有五級,爵位也增加了幾級。
縣公、郡公、國公這些都是以前不敢想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