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漢末三國之霜瑜煮雨》 作者:叢瑾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追姬周之東易兮,博紅顏以嫣然。
荀蒼蒼止蕨萁兮,戰纚纚嫋烽煙。
騏馳騖驥縱橫兮,青石碑鐫功愆。
溯蘅蕪於春秋兮,武長卿撰孫箋。
——叢瑾瑜《東周兵聖》(節選)
兵家,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初指專研於戰略與戰爭的學派,後泛指戰略家與軍事家;其小可贏得一方江湖爭鬥,中可決定數場邊陲戰役,大可左右一國之榮辱興衰。
戰國,一個天子形同虛設,各諸侯國之間互相攻伐,華夏大地烽火連天百餘年而不滅的大爭之世;這是當下百姓的無妄之災,卻也是培養名將的千裏沃土。吳起、孫臏、趙奢、白起、廉頗……大批的名將匯聚在此亂世,書寫著自己一生之中最為華麗的不朽篇章。而這些名將的迅速崛起,皆得益於齊將孫臏之祖所傳習下來的一部曠世兵書,此兵書共計十三篇,為春秋時期吳國名將孫武所著,世人尊其名曰:《孫子兵法》。
東周經春秋與戰國,眾諸侯混戰五百餘載後,終為強秦所一統;強秦帝製新立,卻因始皇失之於暴,遂二世亡於西漢;西漢得之於仁,卻因外戚篡政,而波折至東漢——數百年的時光就如白駒過隙般轉瞬即逝。時至東漢靈帝年間,《孫子兵法》依舊是無出其右的兵家絕唱,可曾出兩代名將的孫氏一族卻早已淡出史冊,其後世子孫也已不可知也。但江東坊間始終流傳著一種說法,那就是:“吳郡富春有一位英勇善戰的少年,或許是孫武的後世子孫。”
中平六年四月十一日(公元189年5月13日),漢靈帝劉宏於南宮嘉德殿駕崩,享年三十三歲。兩日後,其長子劉辯繼位,時年十四歲,是為漢少帝。
同年八月,司隸遭遇內亂。戰亂中,權臣身死,少帝失蹤。
恰逢新任並州牧董卓,由涼州升遷時,途經司隸。他見司隸混亂無主,少帝不知所蹤,便動起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不良心思。他先是派自己的五千護衛軍四處尋找少帝,待找到少帝後,他又借著少帝的名義,收編了剛剛喪帥的洛陽禁衛軍與司隸地方軍。自此,董卓的兵馬也從區區五千人,迅速增長至二十餘萬眾。為了滿足自己的權力欲與二十萬大軍的日常開銷,董卓在洛陽城內,幹起了許多不法的勾當:廢黜少帝,另立獻帝,自封相國,劍履上殿,擅殺官員,奸淫公主,蹂躪百姓,掘墳盜墓……
以王允為首的一眾大臣,隻想將他除之而後快,可由於董卓權傾司隸,且手握二十萬重兵,故而官員們對他,多是敢怒而不敢言。
大司農周忠之子周暉,在前往洛陽探親的途中,隻不過含糊其辭地說了一句“君非君,臣非臣,國將不國,眾生何從?”就被得知消息的董卓公然劫殺於洛陽城外。
祖上四世皆為三公的袁紹、袁術兄弟,也因不肯依附董卓,而險遭滅頂之災。若不是他二人早有警覺,及時逃出生天,他們的下場可能比周暉還要慘上十倍。他們分別於渤海與南陽招兵買馬,意圖東山再起。
由於他們招募兵丁時揮金如土,毫不吝嗇錢糧,袁氏兄弟所招募的兵馬,也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裏,就達到了數萬之眾。雖然韓馥與張谘依舊是名義上的渤海太守與南陽太守,可渤海郡與南陽郡的實際控製權,卻早已落到了袁紹、袁術兄弟的手中。袁紹在閑暇之餘,還會利用其家族聲望,以“除賊扶漢”的名義,四處聯絡群雄,意欲會盟討董,以報當日倉皇出逃之仇。
不久後,袁氏兄弟的大動作,終於傳到了董卓的耳朵裏。董卓一氣之下,便籌劃起了討伐袁紹之事。
當時,董卓的勢力範圍主要集中在:以東都洛陽為行政中心的司隸一帶。而袁紹所在的渤海郡,則是位於司隸以東的冀州東部。這中間隔了好幾個郡,數十個縣。若是要出兵攻打袁紹,董卓要率領大軍跋涉千裏作戰……
思前想後,董卓最終放棄了武力製服袁紹的想法。眼下,挑起各諸侯之間的矛盾,“以諸侯製諸侯”,顯然是最為合適的方法。
不久後,冀州牧病逝出缺,於是董卓便以東漢朝廷的名義,將原渤海太守韓馥提拔為冀州牧。而韓馥空出的渤海太守之位,則由實際控製渤海郡的袁紹出任。
出乎董卓預料的是:袁紹並沒有因為這道“朝廷”調令,與韓馥刀兵相向。對於這道“東漢朝廷”調令,袁紹反倒是站在忠君報國的立場上,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勸說韓馥與他一同討董。韓馥架不住袁紹的軟磨硬泡,便答應了聯軍討董之事。
而那位據傳是孫武之後的少年,如今也已不再“青蔥”。隻身殺海盜,募兵平句章,四戰黃巾軍,旬月定長沙,官至漢太守,爵封烏程侯;現下,人們提及孫堅——孫文台(孫堅字文台)時,首先想到的早已不再是其先祖孫武。袁紹深知孫堅威名,於是也向他發出了一同討董的邀請。
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渤海太守袁紹,長沙太守孫堅,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國國相鮑信,典軍校尉曹操——共計十三路討董諸侯,終在那年歲末,會宴於浮陽縣袁紹府中。
荀蒼蒼止蕨萁兮,戰纚纚嫋烽煙。
騏馳騖驥縱橫兮,青石碑鐫功愆。
溯蘅蕪於春秋兮,武長卿撰孫箋。
——叢瑾瑜《東周兵聖》(節選)
兵家,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初指專研於戰略與戰爭的學派,後泛指戰略家與軍事家;其小可贏得一方江湖爭鬥,中可決定數場邊陲戰役,大可左右一國之榮辱興衰。
戰國,一個天子形同虛設,各諸侯國之間互相攻伐,華夏大地烽火連天百餘年而不滅的大爭之世;這是當下百姓的無妄之災,卻也是培養名將的千裏沃土。吳起、孫臏、趙奢、白起、廉頗……大批的名將匯聚在此亂世,書寫著自己一生之中最為華麗的不朽篇章。而這些名將的迅速崛起,皆得益於齊將孫臏之祖所傳習下來的一部曠世兵書,此兵書共計十三篇,為春秋時期吳國名將孫武所著,世人尊其名曰:《孫子兵法》。
東周經春秋與戰國,眾諸侯混戰五百餘載後,終為強秦所一統;強秦帝製新立,卻因始皇失之於暴,遂二世亡於西漢;西漢得之於仁,卻因外戚篡政,而波折至東漢——數百年的時光就如白駒過隙般轉瞬即逝。時至東漢靈帝年間,《孫子兵法》依舊是無出其右的兵家絕唱,可曾出兩代名將的孫氏一族卻早已淡出史冊,其後世子孫也已不可知也。但江東坊間始終流傳著一種說法,那就是:“吳郡富春有一位英勇善戰的少年,或許是孫武的後世子孫。”
中平六年四月十一日(公元189年5月13日),漢靈帝劉宏於南宮嘉德殿駕崩,享年三十三歲。兩日後,其長子劉辯繼位,時年十四歲,是為漢少帝。
同年八月,司隸遭遇內亂。戰亂中,權臣身死,少帝失蹤。
恰逢新任並州牧董卓,由涼州升遷時,途經司隸。他見司隸混亂無主,少帝不知所蹤,便動起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不良心思。他先是派自己的五千護衛軍四處尋找少帝,待找到少帝後,他又借著少帝的名義,收編了剛剛喪帥的洛陽禁衛軍與司隸地方軍。自此,董卓的兵馬也從區區五千人,迅速增長至二十餘萬眾。為了滿足自己的權力欲與二十萬大軍的日常開銷,董卓在洛陽城內,幹起了許多不法的勾當:廢黜少帝,另立獻帝,自封相國,劍履上殿,擅殺官員,奸淫公主,蹂躪百姓,掘墳盜墓……
以王允為首的一眾大臣,隻想將他除之而後快,可由於董卓權傾司隸,且手握二十萬重兵,故而官員們對他,多是敢怒而不敢言。
大司農周忠之子周暉,在前往洛陽探親的途中,隻不過含糊其辭地說了一句“君非君,臣非臣,國將不國,眾生何從?”就被得知消息的董卓公然劫殺於洛陽城外。
祖上四世皆為三公的袁紹、袁術兄弟,也因不肯依附董卓,而險遭滅頂之災。若不是他二人早有警覺,及時逃出生天,他們的下場可能比周暉還要慘上十倍。他們分別於渤海與南陽招兵買馬,意圖東山再起。
由於他們招募兵丁時揮金如土,毫不吝嗇錢糧,袁氏兄弟所招募的兵馬,也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裏,就達到了數萬之眾。雖然韓馥與張谘依舊是名義上的渤海太守與南陽太守,可渤海郡與南陽郡的實際控製權,卻早已落到了袁紹、袁術兄弟的手中。袁紹在閑暇之餘,還會利用其家族聲望,以“除賊扶漢”的名義,四處聯絡群雄,意欲會盟討董,以報當日倉皇出逃之仇。
不久後,袁氏兄弟的大動作,終於傳到了董卓的耳朵裏。董卓一氣之下,便籌劃起了討伐袁紹之事。
當時,董卓的勢力範圍主要集中在:以東都洛陽為行政中心的司隸一帶。而袁紹所在的渤海郡,則是位於司隸以東的冀州東部。這中間隔了好幾個郡,數十個縣。若是要出兵攻打袁紹,董卓要率領大軍跋涉千裏作戰……
思前想後,董卓最終放棄了武力製服袁紹的想法。眼下,挑起各諸侯之間的矛盾,“以諸侯製諸侯”,顯然是最為合適的方法。
不久後,冀州牧病逝出缺,於是董卓便以東漢朝廷的名義,將原渤海太守韓馥提拔為冀州牧。而韓馥空出的渤海太守之位,則由實際控製渤海郡的袁紹出任。
出乎董卓預料的是:袁紹並沒有因為這道“朝廷”調令,與韓馥刀兵相向。對於這道“東漢朝廷”調令,袁紹反倒是站在忠君報國的立場上,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勸說韓馥與他一同討董。韓馥架不住袁紹的軟磨硬泡,便答應了聯軍討董之事。
而那位據傳是孫武之後的少年,如今也已不再“青蔥”。隻身殺海盜,募兵平句章,四戰黃巾軍,旬月定長沙,官至漢太守,爵封烏程侯;現下,人們提及孫堅——孫文台(孫堅字文台)時,首先想到的早已不再是其先祖孫武。袁紹深知孫堅威名,於是也向他發出了一同討董的邀請。
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渤海太守袁紹,長沙太守孫堅,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國國相鮑信,典軍校尉曹操——共計十三路討董諸侯,終在那年歲末,會宴於浮陽縣袁紹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