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出兵幾何
《漢末三國之霜瑜煮雨》 作者:叢瑾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城外霏霏的雪花,輕飾著依依楊柳的斑駁;城中皚皚的積雪,羈絆著遲遲行人的步履。似這般冬景,若是定格成畫卷,必然能退去世人的喧囂;若是附雅於詩文,亦可如《詩經·采薇》中“楊柳依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般扣人心弦,使人惆悵忡忡。但若真的長久置身於這片雪景之中,冰冷的雪花與刺骨的寒風,則會漸漸磨滅觀賞者原本澄淨的內心。
眾位赴宴的諸侯中,隻有孫堅與曹操,各帶了一名貌似隨從之人,一同出席會盟。而各路諸侯的護衛小隊,則在這如畫雪景之中,瑟瑟列隊等候。
會盟廳中,袁紹身為主人,單獨坐在最西邊,麵向位於最東邊的房門,並空出與他席位平行的南北兩側。身著整套衣裳製朝服的他,其腰間橙縌之上,還墜著一塊不似凡品的紅色琰琬。
袁術眼含笑意地望向孫堅,劉岱目露凶光地盯著橋瑁,張邈賊眉鼠眼地瞥向曹操,韓馥略顯無奈地看著袁紹……
會盟剛一開始,各路討董諸侯就不斷用目光,訴說著彼此昔日之間的恩恩怨怨。
就在各路諸侯專心暗鬥之時,身居主位的袁紹忽然發聲道:“董賊的種種暴行,想必諸公都已知悉。”
袁術忽然想起了周暉的一句話,道:“是啊,借用周暉的話說,如今的大漢可謂‘君非君,臣非臣,國將不國,眾生何從?’”
“周暉者,國士也,惜天不佑之,終橫死賊手!”袁紹歎道。
“周暉?廬江舒縣周家之後?”就在眾人為周暉之死感到惋惜之時,一句略顯稚嫩的發問聲,忽然回蕩在這群雄會聚的會盟廳中。
各路諸侯順著聲音傳來的方向看去,才發現問此話的,竟是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袁紹看這位少年緊坐在孫堅身邊,貌似是孫堅帶來的隨從,便詢問道:“文台兄,這位少年是?”
“這是我兒孫策。”孫堅回答道。
“哎呀,文台兄之子真是氣宇軒昂、儀表堂堂啊!”
“虎父無犬子,兄台之子日後必是我大漢之棟梁也。”
一聽是長沙太守孫堅的兒子,近乎所有的諸侯,都隻顧著溜須拍馬於孫堅,竟全然忘了孫策適才所提出的疑問。
“你說的不錯,周暉正是出自廬江舒縣。”就在孫策感歎眾諸侯欺辱少年之時,一句洪亮的回話,參雜著眾諸侯溜須拍馬的喧囂之聲,忽然回響在孫策的耳畔。
這是一位座次靠後的諸侯所做出的回答,孫策看此人約摸三十有五,長須大眼、方臉高鼻,頗像父親所提起過的一位曹姓諸侯,遂起身來到這位諸侯麵前,意圖問個究竟。
“咦,他怎麽離席了?”
“是啊,緣何忽然離席?”
“好了,好了,都別說了。”
眾諸侯看到孫策離席,這才逐漸安靜了下來。
“足下可是曹孟德?”為表敬意,孫策行著揖禮,紋絲不動地等待著那位諸侯的回答。
那位諸侯用同等的禮儀,起身作揖回禮道:“不錯,正是曹某。”
“曹公有禮。晚輩孫策,表字伯符。適才所惑,多謝相告。告辭!”為了討董會盟能夠順利進行,孫策隻與他稍做寒暄,便欲徑直走回自己的座位。
“且慢!”曹操不禁將他叫住道,“看足下的麵相,最多也就十六出頭,既未弱冠,何來表字?”
孫策耐心地,停步轉身答道:“曹公有所不知,我雖年幼,卻時常外出,廣交天下才俊。行走世俗,無表字著實不便,故而提前取字,以便他人稱呼。不僅是我,我有許多的少年朋友,也都因此,而提前取字。”
“原來如此,受教了。”曹操道。
“曹公多禮。”說完,孫策便徑直走回了自己的座位。孟德的不欺辱少年,著實在孫策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從這一刻開始,孫策的心中,暗暗記下了曹操這個名字。
孫策走回座位的路,雖然隻有短短十幾步,但他若泰山般沉穩的步伐,若停雲般清平的麵色,卻讓曹操不由地計較道:
“倘若孫策是個懦弱無能、膽小怕事的花花公子,那他在麵對眾諸侯輕慢之時,一定會沉默無言,盡顯苟且之態。在這樣一個群雄並起、伐交頻頻的大爭之世,各諸侯之間可謂‘強則愈強,弱則必亡’,苟且偏安,將無異於坐以待斃。這樣的人,自保尚且困難,又豈能是我曹某的對手?
倘若孫策是個逞強好勝、口無遮攔的村野莽夫,那他在麵對眾諸侯輕辱之時,一定會怒形於色,盡言粗鄙之語。而這樣做的後果,便是討董會盟不歡而散,討董聯盟胎死腹中。似這等為逞一時之快,而不顧全大局的莽夫,也絕非我曹某的對手。
反觀孫策適才:他於眾目睽睽之下離席示警,是為無畏也;終不與人發生正麵衝突,是為克己也。且他提前取字,廣交天下才俊,也足見其野心昭昭。”
故而,孫策此時,雖還不曾有半點文治武功,但曹操的直覺,卻始終提醒著他:“盯住此人,此人不簡單啊!”少時,他九思之下,不禁與一旁的隨從,輕聲呢喃道:“散席之後,你須將此人的底細,給我徹底查個清楚。”
這時,漸漸緩過神來的袁紹,接著說道:“誠如諸公所知,周暉隻不過是說了句天下人皆知的大實話,就被董賊公然劫殺於洛陽城外。賊子殘暴至斯,我等若再不加以遏製,日後必受其患。身為本次討董會盟的組織者,我願親率精兵三萬,加入到討董聯軍。至於聯軍最終的聲勢如何,那就要仰仗諸公了。”
……
袁紹話音剛落,各路諸侯就開始盤算起自己的那一絲絲蠅頭小利,會盟一度陷入僵局。
“怎麽?沒人願意出兵?”袁紹不禁發問道。
……
“怎麽?真的沒人願意出兵?”就在袁紹第二次發問之時,長沙太守孫堅終於不再沉默:“我願出兵兩萬。”
“什麽!出兵兩萬!”
“孫堅是瘋了不成?”
雖然孫堅所出的兵馬,並沒有袁紹的多,但卻引來了眾諸侯的一片驚歎。因為三萬人對袁紹來說,隻不過是他十分之三左右的兵力。可對於勢力並不大的孫堅來說,兩萬兵馬,近乎是他的全部的兵力,一旦盡出,孫堅所鎮守的長沙郡,將會變成一座座近乎無人防守的空城。
袁紹不禁問道:“為什麽?你為什麽要這樣做?你與董卓究竟有什麽深仇大恨?為了討董,你連賴以生存的長沙郡,都可以不要嗎?”
為顯得鄭重,孫堅托著腮,做出三思之狀,道:“其一,我與董賊隻有公恨,並無私仇,我之所以這樣做,完全是為了大漢朝廷。其二,即便隻有一千人,孫堅軍依然可以守住整個長沙郡。其三,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加倍奉還。一城之仇,當以一郡來還;一郡之恨,當以一州來報。”
孫堅話音剛落,門外遂傳來一陣清脆若黃鶯之聲:“是誰在大言不慚?”
眾人聞聲望去,遂見一位亭亭玉立的女子,正徐步走進屋內。從她身著的整套錦衣華服而言,此女當為某位官宦千金;從她麵相中未脫的稚氣而言,此女約摸剛過及笄。
孫堅見那女子年幼,便不與之計較。可年歲相當的孫策,卻不買她的賬,他將那女子叫住道:“何人膽敢放肆?”
那女子不僅沒有絲毫慍怒,反倒滿臉堆笑,走到孫策麵前道:“小女名喚袁紓,公子呢?”
袁紓的態度,令孫策有些始料未及,他隻得禮貌性地答道:“在下孫策,表字伯符。”
“孫策,孫策,策,策?”袁紓呢喃了幾句,“可是《史記·項羽本紀》中‘沛公起如廁’的那個廁?”
“哈哈哈……”袁紓話音剛落,在場的十三路諸侯,都止不住哄笑良久,不同的是:袁紹、袁術等人,笑的是“沛公起如廁”這件事;而孫堅和曹操,笑的卻是袁紓的非同一般。
常言道:“男不與女鬥。”對於袁紓的這番羞辱,孫策也隻得以一聲“你”當作最為體麵的回應。
袁紹裝模作樣地教訓了一句“紓兒,不得無禮”,便與眾人介紹道:“此乃小女袁紓。”
“小女袁紓,見過各位叔伯。”話畢,她便去到袁紹席旁就坐。這時,靜靜正坐的袁紓,倒也顯得頗為端莊溫婉。
少時,會盟之事繼續進行,曹操繼孫堅之後,第一個允諾道:“我願出兵一萬,與眾位共襄義舉。”
“一萬!難道曹孟德也瘋了不成?”眾諸侯又歎道。因為他允諾的,也是他全部的兵馬。
在孫、曹二人的引領之下,各路諸侯也相繼出兵,聯軍的兵力,也很快來到了十八萬人,眾諸侯中,隻剩韓馥還未曾發話。
當初,若不是董卓以東漢朝廷的名義,封韓馥為冀州牧,韓馥現在,還隻是袁紹手下的一個傀儡太守。董卓對韓馥,可謂是恩同再造;因此,韓馥並不願意與董卓刀兵相向。
“我!我!”韓馥呢喃了許久,卻說不出一句整話。
袁紹道:“我一個區區太守,都出兵三萬,韓州牧身為我的頂頭上司,當出兵三萬以上才是。”
孫堅道:“韓州牧乃一州之尊,出兵若低於三萬,豈非丟盡顏麵。”
曹操道:“韓州牧若實在不願出兵,就為我十八萬討董聯軍供應糧草吧。”
“好,我願供應糧草。”或許是各路諸侯逼得太急了,韓馥想都不想,便答應了供應糧草的建議。
眾位赴宴的諸侯中,隻有孫堅與曹操,各帶了一名貌似隨從之人,一同出席會盟。而各路諸侯的護衛小隊,則在這如畫雪景之中,瑟瑟列隊等候。
會盟廳中,袁紹身為主人,單獨坐在最西邊,麵向位於最東邊的房門,並空出與他席位平行的南北兩側。身著整套衣裳製朝服的他,其腰間橙縌之上,還墜著一塊不似凡品的紅色琰琬。
袁術眼含笑意地望向孫堅,劉岱目露凶光地盯著橋瑁,張邈賊眉鼠眼地瞥向曹操,韓馥略顯無奈地看著袁紹……
會盟剛一開始,各路討董諸侯就不斷用目光,訴說著彼此昔日之間的恩恩怨怨。
就在各路諸侯專心暗鬥之時,身居主位的袁紹忽然發聲道:“董賊的種種暴行,想必諸公都已知悉。”
袁術忽然想起了周暉的一句話,道:“是啊,借用周暉的話說,如今的大漢可謂‘君非君,臣非臣,國將不國,眾生何從?’”
“周暉者,國士也,惜天不佑之,終橫死賊手!”袁紹歎道。
“周暉?廬江舒縣周家之後?”就在眾人為周暉之死感到惋惜之時,一句略顯稚嫩的發問聲,忽然回蕩在這群雄會聚的會盟廳中。
各路諸侯順著聲音傳來的方向看去,才發現問此話的,竟是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袁紹看這位少年緊坐在孫堅身邊,貌似是孫堅帶來的隨從,便詢問道:“文台兄,這位少年是?”
“這是我兒孫策。”孫堅回答道。
“哎呀,文台兄之子真是氣宇軒昂、儀表堂堂啊!”
“虎父無犬子,兄台之子日後必是我大漢之棟梁也。”
一聽是長沙太守孫堅的兒子,近乎所有的諸侯,都隻顧著溜須拍馬於孫堅,竟全然忘了孫策適才所提出的疑問。
“你說的不錯,周暉正是出自廬江舒縣。”就在孫策感歎眾諸侯欺辱少年之時,一句洪亮的回話,參雜著眾諸侯溜須拍馬的喧囂之聲,忽然回響在孫策的耳畔。
這是一位座次靠後的諸侯所做出的回答,孫策看此人約摸三十有五,長須大眼、方臉高鼻,頗像父親所提起過的一位曹姓諸侯,遂起身來到這位諸侯麵前,意圖問個究竟。
“咦,他怎麽離席了?”
“是啊,緣何忽然離席?”
“好了,好了,都別說了。”
眾諸侯看到孫策離席,這才逐漸安靜了下來。
“足下可是曹孟德?”為表敬意,孫策行著揖禮,紋絲不動地等待著那位諸侯的回答。
那位諸侯用同等的禮儀,起身作揖回禮道:“不錯,正是曹某。”
“曹公有禮。晚輩孫策,表字伯符。適才所惑,多謝相告。告辭!”為了討董會盟能夠順利進行,孫策隻與他稍做寒暄,便欲徑直走回自己的座位。
“且慢!”曹操不禁將他叫住道,“看足下的麵相,最多也就十六出頭,既未弱冠,何來表字?”
孫策耐心地,停步轉身答道:“曹公有所不知,我雖年幼,卻時常外出,廣交天下才俊。行走世俗,無表字著實不便,故而提前取字,以便他人稱呼。不僅是我,我有許多的少年朋友,也都因此,而提前取字。”
“原來如此,受教了。”曹操道。
“曹公多禮。”說完,孫策便徑直走回了自己的座位。孟德的不欺辱少年,著實在孫策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從這一刻開始,孫策的心中,暗暗記下了曹操這個名字。
孫策走回座位的路,雖然隻有短短十幾步,但他若泰山般沉穩的步伐,若停雲般清平的麵色,卻讓曹操不由地計較道:
“倘若孫策是個懦弱無能、膽小怕事的花花公子,那他在麵對眾諸侯輕慢之時,一定會沉默無言,盡顯苟且之態。在這樣一個群雄並起、伐交頻頻的大爭之世,各諸侯之間可謂‘強則愈強,弱則必亡’,苟且偏安,將無異於坐以待斃。這樣的人,自保尚且困難,又豈能是我曹某的對手?
倘若孫策是個逞強好勝、口無遮攔的村野莽夫,那他在麵對眾諸侯輕辱之時,一定會怒形於色,盡言粗鄙之語。而這樣做的後果,便是討董會盟不歡而散,討董聯盟胎死腹中。似這等為逞一時之快,而不顧全大局的莽夫,也絕非我曹某的對手。
反觀孫策適才:他於眾目睽睽之下離席示警,是為無畏也;終不與人發生正麵衝突,是為克己也。且他提前取字,廣交天下才俊,也足見其野心昭昭。”
故而,孫策此時,雖還不曾有半點文治武功,但曹操的直覺,卻始終提醒著他:“盯住此人,此人不簡單啊!”少時,他九思之下,不禁與一旁的隨從,輕聲呢喃道:“散席之後,你須將此人的底細,給我徹底查個清楚。”
這時,漸漸緩過神來的袁紹,接著說道:“誠如諸公所知,周暉隻不過是說了句天下人皆知的大實話,就被董賊公然劫殺於洛陽城外。賊子殘暴至斯,我等若再不加以遏製,日後必受其患。身為本次討董會盟的組織者,我願親率精兵三萬,加入到討董聯軍。至於聯軍最終的聲勢如何,那就要仰仗諸公了。”
……
袁紹話音剛落,各路諸侯就開始盤算起自己的那一絲絲蠅頭小利,會盟一度陷入僵局。
“怎麽?沒人願意出兵?”袁紹不禁發問道。
……
“怎麽?真的沒人願意出兵?”就在袁紹第二次發問之時,長沙太守孫堅終於不再沉默:“我願出兵兩萬。”
“什麽!出兵兩萬!”
“孫堅是瘋了不成?”
雖然孫堅所出的兵馬,並沒有袁紹的多,但卻引來了眾諸侯的一片驚歎。因為三萬人對袁紹來說,隻不過是他十分之三左右的兵力。可對於勢力並不大的孫堅來說,兩萬兵馬,近乎是他的全部的兵力,一旦盡出,孫堅所鎮守的長沙郡,將會變成一座座近乎無人防守的空城。
袁紹不禁問道:“為什麽?你為什麽要這樣做?你與董卓究竟有什麽深仇大恨?為了討董,你連賴以生存的長沙郡,都可以不要嗎?”
為顯得鄭重,孫堅托著腮,做出三思之狀,道:“其一,我與董賊隻有公恨,並無私仇,我之所以這樣做,完全是為了大漢朝廷。其二,即便隻有一千人,孫堅軍依然可以守住整個長沙郡。其三,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加倍奉還。一城之仇,當以一郡來還;一郡之恨,當以一州來報。”
孫堅話音剛落,門外遂傳來一陣清脆若黃鶯之聲:“是誰在大言不慚?”
眾人聞聲望去,遂見一位亭亭玉立的女子,正徐步走進屋內。從她身著的整套錦衣華服而言,此女當為某位官宦千金;從她麵相中未脫的稚氣而言,此女約摸剛過及笄。
孫堅見那女子年幼,便不與之計較。可年歲相當的孫策,卻不買她的賬,他將那女子叫住道:“何人膽敢放肆?”
那女子不僅沒有絲毫慍怒,反倒滿臉堆笑,走到孫策麵前道:“小女名喚袁紓,公子呢?”
袁紓的態度,令孫策有些始料未及,他隻得禮貌性地答道:“在下孫策,表字伯符。”
“孫策,孫策,策,策?”袁紓呢喃了幾句,“可是《史記·項羽本紀》中‘沛公起如廁’的那個廁?”
“哈哈哈……”袁紓話音剛落,在場的十三路諸侯,都止不住哄笑良久,不同的是:袁紹、袁術等人,笑的是“沛公起如廁”這件事;而孫堅和曹操,笑的卻是袁紓的非同一般。
常言道:“男不與女鬥。”對於袁紓的這番羞辱,孫策也隻得以一聲“你”當作最為體麵的回應。
袁紹裝模作樣地教訓了一句“紓兒,不得無禮”,便與眾人介紹道:“此乃小女袁紓。”
“小女袁紓,見過各位叔伯。”話畢,她便去到袁紹席旁就坐。這時,靜靜正坐的袁紓,倒也顯得頗為端莊溫婉。
少時,會盟之事繼續進行,曹操繼孫堅之後,第一個允諾道:“我願出兵一萬,與眾位共襄義舉。”
“一萬!難道曹孟德也瘋了不成?”眾諸侯又歎道。因為他允諾的,也是他全部的兵馬。
在孫、曹二人的引領之下,各路諸侯也相繼出兵,聯軍的兵力,也很快來到了十八萬人,眾諸侯中,隻剩韓馥還未曾發話。
當初,若不是董卓以東漢朝廷的名義,封韓馥為冀州牧,韓馥現在,還隻是袁紹手下的一個傀儡太守。董卓對韓馥,可謂是恩同再造;因此,韓馥並不願意與董卓刀兵相向。
“我!我!”韓馥呢喃了許久,卻說不出一句整話。
袁紹道:“我一個區區太守,都出兵三萬,韓州牧身為我的頂頭上司,當出兵三萬以上才是。”
孫堅道:“韓州牧乃一州之尊,出兵若低於三萬,豈非丟盡顏麵。”
曹操道:“韓州牧若實在不願出兵,就為我十八萬討董聯軍供應糧草吧。”
“好,我願供應糧草。”或許是各路諸侯逼得太急了,韓馥想都不想,便答應了供應糧草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