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檄文爭鬥
《漢末三國之霜瑜煮雨》 作者:叢瑾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待出兵事畢後,曹操又道:“既是討董聯盟,總要有個盟主才是。本初兄(袁紹字本初)乃討董聯盟之盟主,又出兵多達三萬,理當榮登盟主大位。”
“我擁護。”眾諸侯紛紛附議。
為了報答孟德適才的舉薦之恩,袁紹首先分封他道:“本公今日以聯軍盟主之身份,正式封曹操為聯軍軍師,並領朝廷之奮武將軍。”
話畢,袁術又道:“文台兄領兵作戰多年,勇悍異常、身經百戰,可出任我軍之先鋒,並領朝廷之破虜將軍。”
東漢末年,將軍的封號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位份較高,且設有規定數額的“重號將軍”——位分由高至低依次為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後、左、右四將軍;一類是位分較低,且不設規定數額的“雜號將軍”——如曹孟德的奮武將軍,孫文台的破虜將軍。
不一會的工夫,十三路討董諸侯中,十一位都相繼獲得了“雜號將軍”的封號。而沒有領到“雜號將軍”的諸侯,不是別人,正是袁紹、袁術兄弟二人。
袁術未曾領取“雜號將軍”的原因,是因為他已經有了後將軍的封號。而貪心不足的袁紹,則是暗自計較道:“自我大漢開國以來,大將軍便是我朝最高軍事統帥。其位分之高,高於三公。若是讓我隨意選擇,我必然選之。可在場的諸侯能答應嗎?天下的諸侯能答應嗎?唉,我還真是有些開不了口啊,若是有人能替我說出來就好了!”
曹操看袁紹的目光之中,一半是哀求,一半是渴望,便立刻猜到了袁紹的訴求,遂道:“盟主身份尊貴,當出任我十八萬討董聯軍之主帥,並領朝廷之大將軍也。”
“不行!絕對不行!”
“我們堅決反對!”
或許是因為自己的封號低了,或許是因為袁紹的封號高,在場的其餘諸侯,無一不反對這項提議。
曹操立刻駁道:“喔,董卓一個區區漢賊,都可以位居相國之位。盟主身為我軍統帥,為何做不得大將軍?莫非我討董聯軍之盟主,地位還不及區區漢賊?”
“這……”就在眾諸侯被問得啞口無言之時,隻有孫堅反問道:“董卓何許人也?”
諸如此類的問話,回答的方式,多得可謂數不勝數。若是裝傻充愣一點的,可以回答“隴西臨洮人”;若是中規中矩一點的,可以回答“一代梟雄也”;可曹操偏偏要自作聰明,回答了一個最不應該回答的“亂臣賊子也”。
“賊子入畿之後,位分如何?”孫堅又道。
“身領相國,位居三公之上。”
“何進何許人也?”
此時,曹操已經被問得有些不耐煩了,可出於禮貌,他依舊回答道:“專政外戚。”
“外戚專政期間,位分如何?”
“身領大將軍,位居三……”當他說到“位居三公之上”的“三”字時,他終於參詳出了孫堅的用意,遂道:“我說不過你,我認輸。”
為了讓在場的諸侯能夠“輸者,輸得清楚;贏者,贏得明白。”孫堅釋言道:“誠如孟德所言,我大漢自黃巾起義以來,凡是位居三公之上的官員,皆是禍國殃民的外戚權臣。如若盟主當真領了大將軍,天下未參戰的一眾諸侯,恐怕會把盟主視為何進、董卓之流。到那時,盟主該如何自處?我十八萬討董聯軍,又該如何自處?”
既然孟德沒能說服孫堅,袁紹隻能無奈道:“文台將軍所言極是,紹,確實當不得這個大將軍。孟德,還有何封號可薦?”
曹操斟酌了許久,道:“車騎將軍一職,諸位以為如何?”
他話音剛落,靜坐良久的袁紓,也不禁為父親出頭道:“自我大漢開國以來,如董卓、何進等奸賊,都未曾擔任車騎將軍,車騎將軍主管征伐背叛的職權,也與聯軍“除賊扶漢”的宗旨相互吻合,且車騎將軍與三公同尊的位分,也符合聯軍盟主的崇高地位。”
“甚好!”眾諸侯附議道。
至此,須臾前還慍怒猶在的孫策,竟不禁向袁紓投去了溫和的目光。究其緣由,隻因孫策平生,最為敬重柳絮才高的女子。
袁紓見孫策懷著示好之意,便以眉眼中的一絲笑意,做為內心深處最為真摯的回應。
少年時,人與人之間的喜惡,總是那麽地飄忽不定。上一秒還橫眉冷對的兩個人,隻因幾句簡短的妙語,或是一個遠遠的微笑,就能重又打開對方的心門。
按照曆朝曆代的慣例,每逢征討逆賊,都要發一篇像樣的討賊檄文,以正天下人心。此次討董之戰,當然也不能例外。
這篇名曰“討董”的檄文,除言辭華麗與否外,大致要從五個方麵入手:其一,要頌揚漢朝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功績;其二,要批判董卓入畿以後的種種不法行徑;其三,要將聯軍私授朝廷將軍之事,合理合法化;其四,要爭取更多的諸侯加入聯軍;其五,要盡可能地勸說董卓投降。
而這五條中,最為難辦的,無非就是:將他們私授朝廷將軍之事,合理合法化。
袁紹苦思冥想,可就是想不出一個合理的說法,遂當眾推脫道:“而今萬事俱備,隻差一篇討董檄文,便可即日發兵平叛。紹,自知才疏學淺,故不敢著筆。不知諸公之中,誰願代筆,撰寫此文?”
“若是諸位不嫌我曹曹某言拙,在下願即刻著筆,撰寫檄文。”曹操道。
“來人呐,筆墨伺候。”袁紹道。
大約半刻鍾的工夫,幾個袁府家仆,便端著一張擺放著筆墨檄硯的書案,與一方做工精良的筵席,徐步走了進來。
“主公意欲何處安放?”仆役問道。
“這裏擺放。”袁紹指著自己席位旁的空地道。
那時的會盟上,與主人席位平行的左右兩邊,一般都是空出來的。如若沒有空出的話,兩邊坐著的,不是主人的至親家眷,就是主人的莫逆之交——總之,是對主人非常重要的人。
常言道:“客隨主便”,似這等排列席位之事,身為外人者,縱有千般不滿,也不便多言。可身為袁紹親弟弟的袁術,卻當場不依不饒道:“兄長!我這個做弟弟的,可還沒能坐到這個位置上呢!孟德身為外人,坐在這個位置上,似乎有些不妥吧!”
“在下也覺甚為不妥。自古天圓地方,方者以中為尊,荀子亦雲:‘王者必居天下之中’。這篇檄文,乃是我大漢臣民之心聲,大漢天子之心聲也,理應居中書寫,以示天道昭彰。”曹操邊說,邊將書案與筵席,放置在了兩列諸侯的正中間。
“王者!你也配?”韓馥拍案道。
麵對韓馥的故意刁難,曹操則是不慌不忙地說道:“在下勢單力孤,自然當不得‘王者’二字。可這篇檄文,既為正義之化身,就必須居中書寫。韓州牧身為一州之尊,且手中甲士不計其數,自然當得起‘王者’二字。若是韓州牧不嫌辛勞,在下願將此居中書寫之權,讓予韓州牧。”
“你……”韓馥自知寫不出這篇檄文,於是隻得不斷用“你”字,緩解著自己的尷尬處境。
“諸公之中,若有不辭辛勞,甘願居中撰寫檄文者,也可上前一試。諸公若是寫不出來,在下便要當仁不讓了。”曹操道。
眾諸侯自知寫不出檄文,於是隻得目送曹操,登上了這個所謂的“王者”之位。
“諸公不必管我,一切照常便是。”他在寫作之餘,還不忘緩解眾諸侯的尷尬近況。
“我擁護。”眾諸侯紛紛附議。
為了報答孟德適才的舉薦之恩,袁紹首先分封他道:“本公今日以聯軍盟主之身份,正式封曹操為聯軍軍師,並領朝廷之奮武將軍。”
話畢,袁術又道:“文台兄領兵作戰多年,勇悍異常、身經百戰,可出任我軍之先鋒,並領朝廷之破虜將軍。”
東漢末年,將軍的封號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位份較高,且設有規定數額的“重號將軍”——位分由高至低依次為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後、左、右四將軍;一類是位分較低,且不設規定數額的“雜號將軍”——如曹孟德的奮武將軍,孫文台的破虜將軍。
不一會的工夫,十三路討董諸侯中,十一位都相繼獲得了“雜號將軍”的封號。而沒有領到“雜號將軍”的諸侯,不是別人,正是袁紹、袁術兄弟二人。
袁術未曾領取“雜號將軍”的原因,是因為他已經有了後將軍的封號。而貪心不足的袁紹,則是暗自計較道:“自我大漢開國以來,大將軍便是我朝最高軍事統帥。其位分之高,高於三公。若是讓我隨意選擇,我必然選之。可在場的諸侯能答應嗎?天下的諸侯能答應嗎?唉,我還真是有些開不了口啊,若是有人能替我說出來就好了!”
曹操看袁紹的目光之中,一半是哀求,一半是渴望,便立刻猜到了袁紹的訴求,遂道:“盟主身份尊貴,當出任我十八萬討董聯軍之主帥,並領朝廷之大將軍也。”
“不行!絕對不行!”
“我們堅決反對!”
或許是因為自己的封號低了,或許是因為袁紹的封號高,在場的其餘諸侯,無一不反對這項提議。
曹操立刻駁道:“喔,董卓一個區區漢賊,都可以位居相國之位。盟主身為我軍統帥,為何做不得大將軍?莫非我討董聯軍之盟主,地位還不及區區漢賊?”
“這……”就在眾諸侯被問得啞口無言之時,隻有孫堅反問道:“董卓何許人也?”
諸如此類的問話,回答的方式,多得可謂數不勝數。若是裝傻充愣一點的,可以回答“隴西臨洮人”;若是中規中矩一點的,可以回答“一代梟雄也”;可曹操偏偏要自作聰明,回答了一個最不應該回答的“亂臣賊子也”。
“賊子入畿之後,位分如何?”孫堅又道。
“身領相國,位居三公之上。”
“何進何許人也?”
此時,曹操已經被問得有些不耐煩了,可出於禮貌,他依舊回答道:“專政外戚。”
“外戚專政期間,位分如何?”
“身領大將軍,位居三……”當他說到“位居三公之上”的“三”字時,他終於參詳出了孫堅的用意,遂道:“我說不過你,我認輸。”
為了讓在場的諸侯能夠“輸者,輸得清楚;贏者,贏得明白。”孫堅釋言道:“誠如孟德所言,我大漢自黃巾起義以來,凡是位居三公之上的官員,皆是禍國殃民的外戚權臣。如若盟主當真領了大將軍,天下未參戰的一眾諸侯,恐怕會把盟主視為何進、董卓之流。到那時,盟主該如何自處?我十八萬討董聯軍,又該如何自處?”
既然孟德沒能說服孫堅,袁紹隻能無奈道:“文台將軍所言極是,紹,確實當不得這個大將軍。孟德,還有何封號可薦?”
曹操斟酌了許久,道:“車騎將軍一職,諸位以為如何?”
他話音剛落,靜坐良久的袁紓,也不禁為父親出頭道:“自我大漢開國以來,如董卓、何進等奸賊,都未曾擔任車騎將軍,車騎將軍主管征伐背叛的職權,也與聯軍“除賊扶漢”的宗旨相互吻合,且車騎將軍與三公同尊的位分,也符合聯軍盟主的崇高地位。”
“甚好!”眾諸侯附議道。
至此,須臾前還慍怒猶在的孫策,竟不禁向袁紓投去了溫和的目光。究其緣由,隻因孫策平生,最為敬重柳絮才高的女子。
袁紓見孫策懷著示好之意,便以眉眼中的一絲笑意,做為內心深處最為真摯的回應。
少年時,人與人之間的喜惡,總是那麽地飄忽不定。上一秒還橫眉冷對的兩個人,隻因幾句簡短的妙語,或是一個遠遠的微笑,就能重又打開對方的心門。
按照曆朝曆代的慣例,每逢征討逆賊,都要發一篇像樣的討賊檄文,以正天下人心。此次討董之戰,當然也不能例外。
這篇名曰“討董”的檄文,除言辭華麗與否外,大致要從五個方麵入手:其一,要頌揚漢朝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功績;其二,要批判董卓入畿以後的種種不法行徑;其三,要將聯軍私授朝廷將軍之事,合理合法化;其四,要爭取更多的諸侯加入聯軍;其五,要盡可能地勸說董卓投降。
而這五條中,最為難辦的,無非就是:將他們私授朝廷將軍之事,合理合法化。
袁紹苦思冥想,可就是想不出一個合理的說法,遂當眾推脫道:“而今萬事俱備,隻差一篇討董檄文,便可即日發兵平叛。紹,自知才疏學淺,故不敢著筆。不知諸公之中,誰願代筆,撰寫此文?”
“若是諸位不嫌我曹曹某言拙,在下願即刻著筆,撰寫檄文。”曹操道。
“來人呐,筆墨伺候。”袁紹道。
大約半刻鍾的工夫,幾個袁府家仆,便端著一張擺放著筆墨檄硯的書案,與一方做工精良的筵席,徐步走了進來。
“主公意欲何處安放?”仆役問道。
“這裏擺放。”袁紹指著自己席位旁的空地道。
那時的會盟上,與主人席位平行的左右兩邊,一般都是空出來的。如若沒有空出的話,兩邊坐著的,不是主人的至親家眷,就是主人的莫逆之交——總之,是對主人非常重要的人。
常言道:“客隨主便”,似這等排列席位之事,身為外人者,縱有千般不滿,也不便多言。可身為袁紹親弟弟的袁術,卻當場不依不饒道:“兄長!我這個做弟弟的,可還沒能坐到這個位置上呢!孟德身為外人,坐在這個位置上,似乎有些不妥吧!”
“在下也覺甚為不妥。自古天圓地方,方者以中為尊,荀子亦雲:‘王者必居天下之中’。這篇檄文,乃是我大漢臣民之心聲,大漢天子之心聲也,理應居中書寫,以示天道昭彰。”曹操邊說,邊將書案與筵席,放置在了兩列諸侯的正中間。
“王者!你也配?”韓馥拍案道。
麵對韓馥的故意刁難,曹操則是不慌不忙地說道:“在下勢單力孤,自然當不得‘王者’二字。可這篇檄文,既為正義之化身,就必須居中書寫。韓州牧身為一州之尊,且手中甲士不計其數,自然當得起‘王者’二字。若是韓州牧不嫌辛勞,在下願將此居中書寫之權,讓予韓州牧。”
“你……”韓馥自知寫不出這篇檄文,於是隻得不斷用“你”字,緩解著自己的尷尬處境。
“諸公之中,若有不辭辛勞,甘願居中撰寫檄文者,也可上前一試。諸公若是寫不出來,在下便要當仁不讓了。”曹操道。
眾諸侯自知寫不出檄文,於是隻得目送曹操,登上了這個所謂的“王者”之位。
“諸公不必管我,一切照常便是。”他在寫作之餘,還不忘緩解眾諸侯的尷尬近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