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武陵太守
《漢末三國之霜瑜煮雨》 作者:叢瑾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孫堅一行,自出州衙府門,便一鼓作氣,直奔南門外的官道。在前往武陵郡的漫漫長路中,若無言語相伴,著實乏味難熬。恰巧適才與王睿談判之時,孫策有些地方沒弄明白,遂借此閑暇,將心中之疑惑,盡數問與孫堅道:“父親,王睿為何答應地如此爽快,難不成他是真心討董?”
孫堅聞之,嘴角不禁微微外撇道:“是,也不是。”
孫堅的回答,雖隻短短四字,然卻字字珠璣、意味深長。孫策不明所以,隻得問道:“何解?”
隻聽孫堅慢條斯理道:
“若王睿隻想借我之手,除去曹寅,他隨便允我個幾千兵馬,也可應付了事。我若嫌他吝嗇,不肯應允,他再遞增些許便是。然而,他一張口,便給足了我們兩萬兵馬。試問,他若全然不願討董,豈肯張口允兵兩萬?故而,我回答是。
若王睿真的忠心於朝廷,浮陽袁府會盟之時,他就應該前來。然而,他卻並未前來。他今日之所以允兵兩萬,皆是為父以除去曹寅為餌,與他交換所得。試問,他若真如為父般謇謇於漢,又何須額外之利?故而,我又答不是。
因此,王睿雖願討董,卻不是那麽忠謇。”
孫策“嗯”地點頭道:“依父親之意,王睿雖無反漢之心,亦無扶漢之意。王睿與曹寅之間,素有嫌隙,實乃政敵。即使曹寅不是董黨,王睿亦會尋個合適的時機,出兵剿滅於曹。因此,王睿所允的兩萬兵馬,茲當是為剿滅曹寅所用。如此行事,他一可如願鏟除異己,遂使武陵歸治;二可假舉扶漢旌旗,博得忠臣美名;三可投桃報李,賣父親以顏麵。似此等一石三鳥,名利三收之計,真可謂之妙矣。”
經過多日的奔波,孫堅一行終於廿日辰半,步出南郡之域,步入武陵郡境。他們剛越過武陵界碑數裏,便被一夥不明身份的重裝鐵騎攔截。這夥重裝鐵騎,可謂人多馬廣,足有一曲之眾。然,由其列隊之稀鬆,容姿之扭捏,便可知其戰力,定當遜色不堪。若真的交起手來,孫堅僅憑手中這一隊精銳鐵騎,便足以擊敗麵前這群十倍於他的烏合之眾。
少時,該“騎兵曲”後方,忽有一輛驂服輜車,徐徐駛出隊列。待馭手勒馬掣韁,將輜車緩緩停滯,一位身著華服的臥輿之人,忽然坐而揖曰:“孫使君,曹寅在此恭候多時了。”
孫堅作揖還了句“曹太守有理”,又道:“不知你在此等我,意欲何為哪?”
“想請使君治所一敘。”曹寅答道。
“這……”孫堅聞後,因不知他意下善惡,故躊躇良久。
孫策以為曹寅是得知了“文台舞劍,意在曹寅”之事,欲以“曹寅舞劍,意在文台”反謀之,遂勸諫道:“父親,萬萬去不得啊。”
孫堅猶豫了片刻,覺得應無大礙,遂道:“頭前帶路。”
由於路途遙遠,當日夜裏,他們隻得在沿途縣城之中,暫且憩息一晚。好在曹寅還算以禮相待,孫氏父子才得以:食,有珍肴醴齊;眠,有主臥相與。在這期間,孫堅曾借杯中薄酒,試以曹寅口風。可曹寅卻隻顧左右歡飲,緘口而不言其它。
翌日早間,用過早膳,該縣縣令遂送二位上官遠行。午後,約申時三刻,曹寅終將孫堅一行,帶回了治所臨沅。為盡地主之誼,曹寅除了擺酒設宴,還遍尋當地名伶舞姬,以充片刻歡愉。在樂伶撥弦之幽蘭,舞姬步伐之翩躚中,共有三位上賓,與曹寅共賞此歡愉時刻。孫氏父子身為首客,位居曹寅右手之側。另外一位作陪上賓,則是獻帝近臣,時任“案行使者”兼“光祿大夫”,此人名曰“溫毅”,位居曹寅左手一側。
待姬伶一曲舞罷,孫堅首先按捺不住道:“曹太守,請我來此,有何指教?”
“與我促膝安談於此,不正是使君心中所盼?”曹寅反問道。
聽曹寅話中之意,似乎已全然洞察一切。然,孫堅卻遵從本心,依舊認定曹寅並不知其來意,曹寅出言,當為試探之辭也。他默不作聲,靜候著曹寅。
“若是使君不想與我安談,大可由襄陽東門而出,入江夏郡境,再轉踏南道,直奔長沙。又何必由南門奔出,入南郡之域,進我武陵郡境?”曹寅道。
“哦!我由襄陽而來,你是從何得知?”孫堅道。
“使君,話已至此,就不必一味否認,無謂費時了。”曹寅道,“我雖不知使君此去襄陽,所為何事而急。但,以我與王睿那廝,昔日之恩怨而言,他定會趁著閑談之機,出言汙蔑我為董黨。我於襄陽城外,暗布大量細作、刺客,伺機潛入城中之事,王睿也定會當作證據之一,順帶與使君一並提及。”
“汙蔑?以何為證啊?”孫堅道。
“使君莫急,事情的始末,是這樣的……”
孫堅耐著性子,將曹寅語出之言,字句過耳入心,遂發現曹寅所講之故事,與那日襄陽城中,王睿所講之故事,竟出奇地相似。其中,少有的不同點在於:人盡可誅的董黨,由曹寅變成了王睿;鍥而不舍的追查者,由王睿變成了曹寅;那十餘封起著決定性證據的帛書,曹寅手中亦有,且其言辭之韻、墨跡之形,亦與襄陽城中所見無二,唯稱呼之處,由“曹”變“王”耳。
王睿與曹寅雖各執一詞,然二人故事之條理,皆可謂分明,且他二人手中,皆有相同之物證。孫堅無從判別虛實,遂歎言道:“你二人孰是孰非,不查不可知也!”
就在雙方因證據不足,而僵持不下時,一旁作陪的溫毅,忽然從他的袖口裏,拿出了一卷帛書。遂將蜷曲之帛書,隻手上呈於胸前,起身言道:“長沙太守孫堅接旨。”
聖旨即出,孫堅隻得按漢製,攜愛子起身整衣,大行稽首之禮道:“臣長沙太守孫堅,攜長子策,恭候陛下聖意。”
溫毅見孫氏父子禮數罄盡,遂打開聖旨,宣道:
“中平六年冬十二月初九,討董黨王睿詔曰:‘古來聖帝治世,賴有賢臣相佐,馬革之年,忠良更得難能。周之薑尚,齊之管仲,吳之孫武,秦之商鞅;皆為挽狂瀾於既倒之無雙國士矣。
我朝重戚,遂以榮盛,其群參差,禍福言半。期間,似衛青、去病等誌慮忠純之士,何其寡也;似呂祿、王莽等奸邪偽佞之徒,尤謂眾也。
高祖呂氏族群,元帝王氏族群,章帝竇氏族群——複百年漢史,亂不絕於耳。朕生不逢時,亦遭外戚董氏政禍。
朕聞荊州刺史王睿,素來倨傲無禮,本以天性使然,遂不予理喻。然,經多方密報與朕之親查,王睿係董氏黨羽無疑。其行倨傲,其言無禮,皆仗董氏淫威,禍亂地方行政耳。
朕百費思量,覺終為隱患,故特以此製誥,號寰宇英豪除賊。凡我漢廷公卿,不論權職高低,見旨意者,皆須奉朕意行事。如有違者,視為抗旨,以大逆律,交廷尉議罪重處。’
欽此。”
溫毅話音剛落,孫堅遂雙手上呈道:“臣孫堅接旨。”
孫堅接過聖旨,遂與愛子起身複核聖旨。
出於曆史原因,那方以和氏璧為原材,由大秦丞相李斯督造,印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傳國玉璽,早在宦戚爭鬥之時,就已失去蹤跡。故,獻帝當下所用之璽印,乃董賊入朝主政後,以羊脂白玉為材,臨時為獻帝所監造。至於新璽之印文,亦重造八字曰:“昊天之命,皇帝壽昌。”
眼前的這道聖旨上,並未加蓋新璽印文,取而代之的,是“受命於漢,陳留尊王”八字。這方印綬,正是獻帝繼位稱帝前,身居陳留王位時所用。
孫堅見製誥用文,乃是這方陳年舊物所印,不但未曾起疑,反倒深信其中。試想:以董賊為人之奸詐言,他怎會將新璽拱手奉呈獻帝?獻帝除這方舊時王印之外,恐怕是用無可用。
不過,出於保險起見,孫堅依舊試問道:“新璽既已製成,何以沿用王印?”
“新璽自製成之日起,遂終日不離董賊左右。故陛下無璽,隻得重拾王印而用。望使君上體陛下之艱辛,能諒用印之不周。”溫毅的回話,與孫堅所想一致。
孫堅既未立刻允諾奉旨,亦未出言疑議抗旨,他隻是轉身踱步向食案,斟滿薄酒於銅樽。
少時,孫堅忽雙眼放亮,似有所頓悟,遂將樽中薄酒一飲而盡道:“你二人之言,雖合情入理,然王侯印綬,終難以取信於天下。若‘溫大夫’當真上忠於君,下體於民,遂歸反洛陽,請陛下再擬一旨《討董卓及其黨羽詔書》,並於董賊手中偷得玉璽,加蓋成文,我便信你所言,動手除去王睿。”
“歸返洛陽,請陛下再擬聖旨,並不足齒數。”溫毅道,“潛入相國府,於董賊手中盜取玉璽,未免有些強人所難了。”
“你自知潛入相國府,盜用玉璽加蓋成章,謂之艱辛;那我父子大動幹戈,於襄陽城下誅殺王睿,又談何輕巧;共計十三路討董諸侯,於明年正月聯軍西進,又何嚐謂易?”孫堅道,“今日,就算是說破大天,本太守不見加蓋玉璽之旨,絕不會輕言幹戈。”
就在雙方僵持不下之時,曹寅插話道:“以董賊為人之奸詐言,溫大夫盜璽公用,確有危難之處;然,孫使君所言,亦不無道理。依我拙見,溫大夫不妨歸返一試,若蒙上天垂憐,賜以良機得手,實乃幸甚至哉;若逢時運不濟,久覓時機而不得,大可重做計較,如何?”
在曹寅的勸說之下,溫毅終於答應了下來。遂於散席後就寢,次日即歸返洛陽。
孫堅聞之,嘴角不禁微微外撇道:“是,也不是。”
孫堅的回答,雖隻短短四字,然卻字字珠璣、意味深長。孫策不明所以,隻得問道:“何解?”
隻聽孫堅慢條斯理道:
“若王睿隻想借我之手,除去曹寅,他隨便允我個幾千兵馬,也可應付了事。我若嫌他吝嗇,不肯應允,他再遞增些許便是。然而,他一張口,便給足了我們兩萬兵馬。試問,他若全然不願討董,豈肯張口允兵兩萬?故而,我回答是。
若王睿真的忠心於朝廷,浮陽袁府會盟之時,他就應該前來。然而,他卻並未前來。他今日之所以允兵兩萬,皆是為父以除去曹寅為餌,與他交換所得。試問,他若真如為父般謇謇於漢,又何須額外之利?故而,我又答不是。
因此,王睿雖願討董,卻不是那麽忠謇。”
孫策“嗯”地點頭道:“依父親之意,王睿雖無反漢之心,亦無扶漢之意。王睿與曹寅之間,素有嫌隙,實乃政敵。即使曹寅不是董黨,王睿亦會尋個合適的時機,出兵剿滅於曹。因此,王睿所允的兩萬兵馬,茲當是為剿滅曹寅所用。如此行事,他一可如願鏟除異己,遂使武陵歸治;二可假舉扶漢旌旗,博得忠臣美名;三可投桃報李,賣父親以顏麵。似此等一石三鳥,名利三收之計,真可謂之妙矣。”
經過多日的奔波,孫堅一行終於廿日辰半,步出南郡之域,步入武陵郡境。他們剛越過武陵界碑數裏,便被一夥不明身份的重裝鐵騎攔截。這夥重裝鐵騎,可謂人多馬廣,足有一曲之眾。然,由其列隊之稀鬆,容姿之扭捏,便可知其戰力,定當遜色不堪。若真的交起手來,孫堅僅憑手中這一隊精銳鐵騎,便足以擊敗麵前這群十倍於他的烏合之眾。
少時,該“騎兵曲”後方,忽有一輛驂服輜車,徐徐駛出隊列。待馭手勒馬掣韁,將輜車緩緩停滯,一位身著華服的臥輿之人,忽然坐而揖曰:“孫使君,曹寅在此恭候多時了。”
孫堅作揖還了句“曹太守有理”,又道:“不知你在此等我,意欲何為哪?”
“想請使君治所一敘。”曹寅答道。
“這……”孫堅聞後,因不知他意下善惡,故躊躇良久。
孫策以為曹寅是得知了“文台舞劍,意在曹寅”之事,欲以“曹寅舞劍,意在文台”反謀之,遂勸諫道:“父親,萬萬去不得啊。”
孫堅猶豫了片刻,覺得應無大礙,遂道:“頭前帶路。”
由於路途遙遠,當日夜裏,他們隻得在沿途縣城之中,暫且憩息一晚。好在曹寅還算以禮相待,孫氏父子才得以:食,有珍肴醴齊;眠,有主臥相與。在這期間,孫堅曾借杯中薄酒,試以曹寅口風。可曹寅卻隻顧左右歡飲,緘口而不言其它。
翌日早間,用過早膳,該縣縣令遂送二位上官遠行。午後,約申時三刻,曹寅終將孫堅一行,帶回了治所臨沅。為盡地主之誼,曹寅除了擺酒設宴,還遍尋當地名伶舞姬,以充片刻歡愉。在樂伶撥弦之幽蘭,舞姬步伐之翩躚中,共有三位上賓,與曹寅共賞此歡愉時刻。孫氏父子身為首客,位居曹寅右手之側。另外一位作陪上賓,則是獻帝近臣,時任“案行使者”兼“光祿大夫”,此人名曰“溫毅”,位居曹寅左手一側。
待姬伶一曲舞罷,孫堅首先按捺不住道:“曹太守,請我來此,有何指教?”
“與我促膝安談於此,不正是使君心中所盼?”曹寅反問道。
聽曹寅話中之意,似乎已全然洞察一切。然,孫堅卻遵從本心,依舊認定曹寅並不知其來意,曹寅出言,當為試探之辭也。他默不作聲,靜候著曹寅。
“若是使君不想與我安談,大可由襄陽東門而出,入江夏郡境,再轉踏南道,直奔長沙。又何必由南門奔出,入南郡之域,進我武陵郡境?”曹寅道。
“哦!我由襄陽而來,你是從何得知?”孫堅道。
“使君,話已至此,就不必一味否認,無謂費時了。”曹寅道,“我雖不知使君此去襄陽,所為何事而急。但,以我與王睿那廝,昔日之恩怨而言,他定會趁著閑談之機,出言汙蔑我為董黨。我於襄陽城外,暗布大量細作、刺客,伺機潛入城中之事,王睿也定會當作證據之一,順帶與使君一並提及。”
“汙蔑?以何為證啊?”孫堅道。
“使君莫急,事情的始末,是這樣的……”
孫堅耐著性子,將曹寅語出之言,字句過耳入心,遂發現曹寅所講之故事,與那日襄陽城中,王睿所講之故事,竟出奇地相似。其中,少有的不同點在於:人盡可誅的董黨,由曹寅變成了王睿;鍥而不舍的追查者,由王睿變成了曹寅;那十餘封起著決定性證據的帛書,曹寅手中亦有,且其言辭之韻、墨跡之形,亦與襄陽城中所見無二,唯稱呼之處,由“曹”變“王”耳。
王睿與曹寅雖各執一詞,然二人故事之條理,皆可謂分明,且他二人手中,皆有相同之物證。孫堅無從判別虛實,遂歎言道:“你二人孰是孰非,不查不可知也!”
就在雙方因證據不足,而僵持不下時,一旁作陪的溫毅,忽然從他的袖口裏,拿出了一卷帛書。遂將蜷曲之帛書,隻手上呈於胸前,起身言道:“長沙太守孫堅接旨。”
聖旨即出,孫堅隻得按漢製,攜愛子起身整衣,大行稽首之禮道:“臣長沙太守孫堅,攜長子策,恭候陛下聖意。”
溫毅見孫氏父子禮數罄盡,遂打開聖旨,宣道:
“中平六年冬十二月初九,討董黨王睿詔曰:‘古來聖帝治世,賴有賢臣相佐,馬革之年,忠良更得難能。周之薑尚,齊之管仲,吳之孫武,秦之商鞅;皆為挽狂瀾於既倒之無雙國士矣。
我朝重戚,遂以榮盛,其群參差,禍福言半。期間,似衛青、去病等誌慮忠純之士,何其寡也;似呂祿、王莽等奸邪偽佞之徒,尤謂眾也。
高祖呂氏族群,元帝王氏族群,章帝竇氏族群——複百年漢史,亂不絕於耳。朕生不逢時,亦遭外戚董氏政禍。
朕聞荊州刺史王睿,素來倨傲無禮,本以天性使然,遂不予理喻。然,經多方密報與朕之親查,王睿係董氏黨羽無疑。其行倨傲,其言無禮,皆仗董氏淫威,禍亂地方行政耳。
朕百費思量,覺終為隱患,故特以此製誥,號寰宇英豪除賊。凡我漢廷公卿,不論權職高低,見旨意者,皆須奉朕意行事。如有違者,視為抗旨,以大逆律,交廷尉議罪重處。’
欽此。”
溫毅話音剛落,孫堅遂雙手上呈道:“臣孫堅接旨。”
孫堅接過聖旨,遂與愛子起身複核聖旨。
出於曆史原因,那方以和氏璧為原材,由大秦丞相李斯督造,印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傳國玉璽,早在宦戚爭鬥之時,就已失去蹤跡。故,獻帝當下所用之璽印,乃董賊入朝主政後,以羊脂白玉為材,臨時為獻帝所監造。至於新璽之印文,亦重造八字曰:“昊天之命,皇帝壽昌。”
眼前的這道聖旨上,並未加蓋新璽印文,取而代之的,是“受命於漢,陳留尊王”八字。這方印綬,正是獻帝繼位稱帝前,身居陳留王位時所用。
孫堅見製誥用文,乃是這方陳年舊物所印,不但未曾起疑,反倒深信其中。試想:以董賊為人之奸詐言,他怎會將新璽拱手奉呈獻帝?獻帝除這方舊時王印之外,恐怕是用無可用。
不過,出於保險起見,孫堅依舊試問道:“新璽既已製成,何以沿用王印?”
“新璽自製成之日起,遂終日不離董賊左右。故陛下無璽,隻得重拾王印而用。望使君上體陛下之艱辛,能諒用印之不周。”溫毅的回話,與孫堅所想一致。
孫堅既未立刻允諾奉旨,亦未出言疑議抗旨,他隻是轉身踱步向食案,斟滿薄酒於銅樽。
少時,孫堅忽雙眼放亮,似有所頓悟,遂將樽中薄酒一飲而盡道:“你二人之言,雖合情入理,然王侯印綬,終難以取信於天下。若‘溫大夫’當真上忠於君,下體於民,遂歸反洛陽,請陛下再擬一旨《討董卓及其黨羽詔書》,並於董賊手中偷得玉璽,加蓋成文,我便信你所言,動手除去王睿。”
“歸返洛陽,請陛下再擬聖旨,並不足齒數。”溫毅道,“潛入相國府,於董賊手中盜取玉璽,未免有些強人所難了。”
“你自知潛入相國府,盜用玉璽加蓋成章,謂之艱辛;那我父子大動幹戈,於襄陽城下誅殺王睿,又談何輕巧;共計十三路討董諸侯,於明年正月聯軍西進,又何嚐謂易?”孫堅道,“今日,就算是說破大天,本太守不見加蓋玉璽之旨,絕不會輕言幹戈。”
就在雙方僵持不下之時,曹寅插話道:“以董賊為人之奸詐言,溫大夫盜璽公用,確有危難之處;然,孫使君所言,亦不無道理。依我拙見,溫大夫不妨歸返一試,若蒙上天垂憐,賜以良機得手,實乃幸甚至哉;若逢時運不濟,久覓時機而不得,大可重做計較,如何?”
在曹寅的勸說之下,溫毅終於答應了下來。遂於散席後就寢,次日即歸返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