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最終被追封文定侯,不過他喪儀既過,也不能再按侯爵規格再葬一回,又無子嗣襲爵,所謂的恩賞,實際算下來也不過是擴修了一番祠堂罷了。逝者已逝,他生前苦苦追尋的真相,似乎在雷霆萬鈞之後,變成了一場小打小鬧的玩笑。既然皇上並無過分追究的意思,那些文人墨客為他歌功頌德之事,便要再斟酌些。
劉遇並非那種虎頭蛇尾之人,然卻也不大有“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那種剛正不阿的玉碎之氣,他是想著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的,隻是這種不繼續追究下去的舉措怎麽看都像是臨陣脫逃,別人猶罷了,舅舅家那兒,他委實不知道怎麽開口得好。
其實以林滹一家子的知情知趣,萬不至於要他“交代”的,甚至林徹還當他一腔熱血、數月艱辛因為二聖的大事化小的決定而付諸東流,特特地安慰了一番,隻是他自己心裏有道坎兒過不去,更不提如何去麵對林家表妹了。
也許至少該去幫林表妹的封號定下品級來。
不過他其實也不必想那麽多,黛玉既是名門閨秀,又非葛氏那樣被逼到絕境不得不拋頭露麵為父報仇,何況在孝中,自然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他來了林府幾趟,一向是在正廳同林滹的書房,由林家父子陪著說說話,連宋氏的麵兒都沒見著幾次。
“我想,妹妹應當是不在意那些的罷......”林徹原想著黛玉不是那等計較虛名俗利之人,但是想起了自家接手了林海的泰半家資,理應為他女兒謀劃些什麽,便又猶豫了起來,語氣就不甚堅定了。
劉遇道:“是該問問表妹的意思。”
他也不是那等肆意窺探閨闈的紈絝子弟,不過到底身份尊貴,行事未免就少了些許顧忌同思量,加之林馥環待嫁時他還年幼,來林家玩耍時並不需太注意男女大防,因此也就未免思慮不周,隻是宋氏堅持,便是要見黛玉,也好隔著碧紗櫥:“她還沒出熱孝呢,要是衝撞了殿下,她小小年紀的,哪裏擔待得起。”
劉遇這才意識到有些不妥,於是先同宋氏說了一聲。
宋氏道:“恐有不妥。”
林徹問道:“母親緣何如此說?”
“玉兒這兩年在孝中,是不能議親的,過兩年不是有大選?她若是身上的封號,大家不當回事兒,你父親雖是四品官,她是侄女,原不需去選秀的,可倘若定下品級來,那一遭便躲不過了。”宋氏歎了口氣,雖多少人家把進宮選秀當做鯉魚躍龍門的踏板,甚至他們林家也算是既得利者,可如今這個並非她親生的女兒,一旦進了宮去,若是撂牌子了,便於女孩兒名聲不好,日後婚配也有礙,而一旦留了牌子......並非誰都有那樣的運氣,多得是在宮內蹉跎一生、再也見不得家人的苦命人!便就是運氣極好,女孩兒被宮內誰選中了指給宗室,也不過是幾位上位者的亂點鴛鴦譜,誰說得準呢。倘親生的女兒,放手一搏也罷了......不,親生的女兒也是不舍的,更何況人家臨了把女兒托付給他們,若真的進了宮,他們到了地底下可怎麽去同林海交代呢。
這話她也不方便和劉遇說,隻對林徹分析了,便拿“玉丫頭在意的也不是這些,況她本沒了父母,一旦光環加身,恐怕不管是誰都要來看一眼問一聲惦記著,一下子站在風口浪尖上也不妥”搪塞了。
隻是林徹卻想,母親到底天真了些,竟也把永寧王當做一般的孩子相看了。
劉遇可不是他生的那般天真無害的模樣,更不會是他自稱的林家的單純的一個親戚,他從一開始,就在林家父子的默認下,把整個林家歸置到了自己的旗下——當然,即便他並不如此作想,林家也逃不開和永寧王一榮俱榮的命運。隻是就算都是外戚,也有份依靠著女人過活的,同自己爭氣、還能拉宮裏頭一把的。林家父子這些年也是兢兢業業,永寧王也愈加親切溫和,恐怕宋氏竟因此糊塗到忘了劉遇其實仍是那個生在深宮權謀、養於帝王之術的王公貴胄了!
他庇佑林家,因為他把林家看做他自己的東西——林氏父子的戰功、政績自然是他的榮耀,林家女兒恐怕也如是。端隻看他把黛玉的姻緣當做他庇佑林家的一環,還是可以利用起來的一節了。
“母親若是有心,妹妹的婚事這兩年相看著,等她出了孝便定下來也罷了,可千萬別對永寧王說。況且叔父臨終前不是說,同榮國府那位有約嗎?”林徹不悅地撇了撇嘴,他不欲與那家扯上聯係,可林海生前的確隱晦地說過,賈敏同榮國府的老封君有提過親上加親的事。
他們自然是百般不願同那邊結親的,不過若真是人家生父的意願.......
宋氏目光冷了下來:“別的也罷了,女孩兒家的親事哪能就這麽隨意定下呢。”口氣裏盡是不滿,也不知是對榮國府的還是對兒子的,“我曉得你一向是嘴上沒門的,可是這種事,你要是亂說,叫人聽到了,或是叫你妹妹聽到了,看我不掀掉你一層皮呢!”
“母親倘真替妹妹著想,下一回永寧王若是要見妹妹,當著大家的麵兒,說兩句話也無妨。”林徹歎道,“親戚也是處出來的,若非這幾日與妹妹相談甚歡,即便是父親受了三伯父的囑托,妹妹在我這裏也不過是個名字罷了。母親既有心求永寧王把妹妹當親戚看幫她謀劃,總得讓他有把妹妹當親戚看的時候。”
宋氏喝道:“這不合禮數!她不是你馥姐,更不是你嫂嫂,這世上也沒有幾個你嫂嫂那樣的女子!你也定親了多年了,可曾見過劉家姑娘?規矩二字是老祖宗定下的,你若是不能成為製定規矩的那一個,就別想著暗搓搓地去破它,最後害了自己事小,連累了別人事大。”
她當然知道,以黛玉的品貌,若隻是為了說一門好親事並不是難事,可是若要和榮國府斷開幹係、躲掉之後的大選,就總得有求與劉遇的時候,但無論如何,一年大二年小的,人家王爺自然不用擔心有什麽,可他們家的女孩兒的閨譽要緊,哪能隨隨便便就見著外男呢。
隻是她想得再多,在絕對的權勢麵前也不得不低頭,劉遇再次登門的時候,又提出來要見一見黛玉:“人人都當我輸了一場,倒也可不必再提。隻是在表妹那裏,我恐怕不隻是那樣,還是個辜負了她父親心願的可憐人。總得有個說法給她。”
他自認倘或有必要為這次的“不作為”乃至“失敗”做個解釋,唯一的對象大約就是林家表妹了。
林徹當值去了,來接待的林徥苦笑道:“殿下總愛給我們出難題。”劉遇道:“是小時候我惹了馥表姐,她總回頭來欺負你鬧的麽?我看這個表妹不是表姐那樣的性子,不然舅母也不至於把她藏起來。”
“可不是因為這個,”林徥苦笑道,“一年大二年小的,殿下和馥姐玩鬧的時候還小呢,這表妹也十一二了。”他們一大家子,從林征、林馥環到林徹,都有些離經叛道的傾向,唯一循規守矩的也就是林徥了。隻是他年紀且小,連林滹同宋氏都不大管他大哥二哥,他又能如何。
劉遇笑道:“我隻是和她說說話,你怎麽搞得好似我要活吞了她?”
黛玉從前並不知道,原來這世界上還有比寶玉更任性的表哥,隻是這邊的叔叔嬸嬸比外祖母家的二舅母要硬氣的多了,二舅母在她入府第一天便如臨大敵地要她遠著寶玉,然卻也沒怎麽攔著寶玉的,這邊的嬸嬸倒是想法子攔了幾回,隻是劉遇和寶玉,到底大有不同。
他自然不會冒冒失失地跑進姐妹們的閨房,好奇地對胭脂水粉、衣裳首飾探頭探腦,更不會對女孩兒們偶然露在外頭的頸子腕子“情不自禁”,可因為身份的緣故,他實在比寶玉難打發得多。
隻上次在榮國府裏見了一回,她已知這位尊貴的殿下是個自說自話、開門見山的人,心裏倒不算太在意嬸娘所擔心的規矩禮數,隻是對劉遇要說的事難免忐忑不安。
“三舅父生前囑托,恐暫時無法實現了,怕表妹傷心惦念,特特來說一聲,我並沒有忘記那件事。清白正義、家國天下,日後總會有人執筆書舅父的磊落與匡義之舉。”
黛玉訝然地抬起頭來。
她聽說了榮國府的那位元春表姐當上了貴妃的事,隻猜想這位永寧王恐心裏要不快,最多說說要她在林家和榮國府中間做個選擇之類的話,豈料一開口就是這個!
她從前聽到林海生前的囑托,也隻會想到把她托付給林滹這件事,但真論起來,那日劉遇說,叔父一得了信便匆匆趕赴揚州——其實肯定更多是為了朝堂上的事。她幼時也曾被父親充作男兒教養,雖沒聽他細說過哪件差事,但是史書的忠臣本傳也是要讀的,隻是日後在外祖母家,日日跟著嫂嫂同姐妹們描花撲蝶、女工針線,讀書也不過《列女傳》等,漸漸也就對那些毫不敏感了。
她把自己困在閨門後院裏,然劉遇卻忽地闖進來,要她去看外頭的海闊天空。那片天地裏的林海不是她最後看到的暮年無力的病人,而是錚錚硬骨、受了許多威逼利誘亦不曾屈服的探花郎。兩相反差,幾乎叫她有些暈眩。
“到了那一日——家父心願達成的那一日,黛玉在家叩首以謝殿下。”她忽然起身,行了一個大禮。
她用“到了那一日”,而非“若有那一日”,劉遇也跟著嚴肅起來,甚至刻意把腰板挺得更直,眼前的表妹還是上次遇見時那樣瘦弱的樣子,青衣素裙,連個花紋也沒有,袖子裙擺寬寬大大的,更襯得她纖柔不堪——然而卻已沒有上回見到的時候那般顫顫巍巍的模樣。
“啊,到了那一日,”劉遇笑道,“當浮一大白。”
劉遇並非那種虎頭蛇尾之人,然卻也不大有“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那種剛正不阿的玉碎之氣,他是想著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的,隻是這種不繼續追究下去的舉措怎麽看都像是臨陣脫逃,別人猶罷了,舅舅家那兒,他委實不知道怎麽開口得好。
其實以林滹一家子的知情知趣,萬不至於要他“交代”的,甚至林徹還當他一腔熱血、數月艱辛因為二聖的大事化小的決定而付諸東流,特特地安慰了一番,隻是他自己心裏有道坎兒過不去,更不提如何去麵對林家表妹了。
也許至少該去幫林表妹的封號定下品級來。
不過他其實也不必想那麽多,黛玉既是名門閨秀,又非葛氏那樣被逼到絕境不得不拋頭露麵為父報仇,何況在孝中,自然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他來了林府幾趟,一向是在正廳同林滹的書房,由林家父子陪著說說話,連宋氏的麵兒都沒見著幾次。
“我想,妹妹應當是不在意那些的罷......”林徹原想著黛玉不是那等計較虛名俗利之人,但是想起了自家接手了林海的泰半家資,理應為他女兒謀劃些什麽,便又猶豫了起來,語氣就不甚堅定了。
劉遇道:“是該問問表妹的意思。”
他也不是那等肆意窺探閨闈的紈絝子弟,不過到底身份尊貴,行事未免就少了些許顧忌同思量,加之林馥環待嫁時他還年幼,來林家玩耍時並不需太注意男女大防,因此也就未免思慮不周,隻是宋氏堅持,便是要見黛玉,也好隔著碧紗櫥:“她還沒出熱孝呢,要是衝撞了殿下,她小小年紀的,哪裏擔待得起。”
劉遇這才意識到有些不妥,於是先同宋氏說了一聲。
宋氏道:“恐有不妥。”
林徹問道:“母親緣何如此說?”
“玉兒這兩年在孝中,是不能議親的,過兩年不是有大選?她若是身上的封號,大家不當回事兒,你父親雖是四品官,她是侄女,原不需去選秀的,可倘若定下品級來,那一遭便躲不過了。”宋氏歎了口氣,雖多少人家把進宮選秀當做鯉魚躍龍門的踏板,甚至他們林家也算是既得利者,可如今這個並非她親生的女兒,一旦進了宮去,若是撂牌子了,便於女孩兒名聲不好,日後婚配也有礙,而一旦留了牌子......並非誰都有那樣的運氣,多得是在宮內蹉跎一生、再也見不得家人的苦命人!便就是運氣極好,女孩兒被宮內誰選中了指給宗室,也不過是幾位上位者的亂點鴛鴦譜,誰說得準呢。倘親生的女兒,放手一搏也罷了......不,親生的女兒也是不舍的,更何況人家臨了把女兒托付給他們,若真的進了宮,他們到了地底下可怎麽去同林海交代呢。
這話她也不方便和劉遇說,隻對林徹分析了,便拿“玉丫頭在意的也不是這些,況她本沒了父母,一旦光環加身,恐怕不管是誰都要來看一眼問一聲惦記著,一下子站在風口浪尖上也不妥”搪塞了。
隻是林徹卻想,母親到底天真了些,竟也把永寧王當做一般的孩子相看了。
劉遇可不是他生的那般天真無害的模樣,更不會是他自稱的林家的單純的一個親戚,他從一開始,就在林家父子的默認下,把整個林家歸置到了自己的旗下——當然,即便他並不如此作想,林家也逃不開和永寧王一榮俱榮的命運。隻是就算都是外戚,也有份依靠著女人過活的,同自己爭氣、還能拉宮裏頭一把的。林家父子這些年也是兢兢業業,永寧王也愈加親切溫和,恐怕宋氏竟因此糊塗到忘了劉遇其實仍是那個生在深宮權謀、養於帝王之術的王公貴胄了!
他庇佑林家,因為他把林家看做他自己的東西——林氏父子的戰功、政績自然是他的榮耀,林家女兒恐怕也如是。端隻看他把黛玉的姻緣當做他庇佑林家的一環,還是可以利用起來的一節了。
“母親若是有心,妹妹的婚事這兩年相看著,等她出了孝便定下來也罷了,可千萬別對永寧王說。況且叔父臨終前不是說,同榮國府那位有約嗎?”林徹不悅地撇了撇嘴,他不欲與那家扯上聯係,可林海生前的確隱晦地說過,賈敏同榮國府的老封君有提過親上加親的事。
他們自然是百般不願同那邊結親的,不過若真是人家生父的意願.......
宋氏目光冷了下來:“別的也罷了,女孩兒家的親事哪能就這麽隨意定下呢。”口氣裏盡是不滿,也不知是對榮國府的還是對兒子的,“我曉得你一向是嘴上沒門的,可是這種事,你要是亂說,叫人聽到了,或是叫你妹妹聽到了,看我不掀掉你一層皮呢!”
“母親倘真替妹妹著想,下一回永寧王若是要見妹妹,當著大家的麵兒,說兩句話也無妨。”林徹歎道,“親戚也是處出來的,若非這幾日與妹妹相談甚歡,即便是父親受了三伯父的囑托,妹妹在我這裏也不過是個名字罷了。母親既有心求永寧王把妹妹當親戚看幫她謀劃,總得讓他有把妹妹當親戚看的時候。”
宋氏喝道:“這不合禮數!她不是你馥姐,更不是你嫂嫂,這世上也沒有幾個你嫂嫂那樣的女子!你也定親了多年了,可曾見過劉家姑娘?規矩二字是老祖宗定下的,你若是不能成為製定規矩的那一個,就別想著暗搓搓地去破它,最後害了自己事小,連累了別人事大。”
她當然知道,以黛玉的品貌,若隻是為了說一門好親事並不是難事,可是若要和榮國府斷開幹係、躲掉之後的大選,就總得有求與劉遇的時候,但無論如何,一年大二年小的,人家王爺自然不用擔心有什麽,可他們家的女孩兒的閨譽要緊,哪能隨隨便便就見著外男呢。
隻是她想得再多,在絕對的權勢麵前也不得不低頭,劉遇再次登門的時候,又提出來要見一見黛玉:“人人都當我輸了一場,倒也可不必再提。隻是在表妹那裏,我恐怕不隻是那樣,還是個辜負了她父親心願的可憐人。總得有個說法給她。”
他自認倘或有必要為這次的“不作為”乃至“失敗”做個解釋,唯一的對象大約就是林家表妹了。
林徹當值去了,來接待的林徥苦笑道:“殿下總愛給我們出難題。”劉遇道:“是小時候我惹了馥表姐,她總回頭來欺負你鬧的麽?我看這個表妹不是表姐那樣的性子,不然舅母也不至於把她藏起來。”
“可不是因為這個,”林徥苦笑道,“一年大二年小的,殿下和馥姐玩鬧的時候還小呢,這表妹也十一二了。”他們一大家子,從林征、林馥環到林徹,都有些離經叛道的傾向,唯一循規守矩的也就是林徥了。隻是他年紀且小,連林滹同宋氏都不大管他大哥二哥,他又能如何。
劉遇笑道:“我隻是和她說說話,你怎麽搞得好似我要活吞了她?”
黛玉從前並不知道,原來這世界上還有比寶玉更任性的表哥,隻是這邊的叔叔嬸嬸比外祖母家的二舅母要硬氣的多了,二舅母在她入府第一天便如臨大敵地要她遠著寶玉,然卻也沒怎麽攔著寶玉的,這邊的嬸嬸倒是想法子攔了幾回,隻是劉遇和寶玉,到底大有不同。
他自然不會冒冒失失地跑進姐妹們的閨房,好奇地對胭脂水粉、衣裳首飾探頭探腦,更不會對女孩兒們偶然露在外頭的頸子腕子“情不自禁”,可因為身份的緣故,他實在比寶玉難打發得多。
隻上次在榮國府裏見了一回,她已知這位尊貴的殿下是個自說自話、開門見山的人,心裏倒不算太在意嬸娘所擔心的規矩禮數,隻是對劉遇要說的事難免忐忑不安。
“三舅父生前囑托,恐暫時無法實現了,怕表妹傷心惦念,特特來說一聲,我並沒有忘記那件事。清白正義、家國天下,日後總會有人執筆書舅父的磊落與匡義之舉。”
黛玉訝然地抬起頭來。
她聽說了榮國府的那位元春表姐當上了貴妃的事,隻猜想這位永寧王恐心裏要不快,最多說說要她在林家和榮國府中間做個選擇之類的話,豈料一開口就是這個!
她從前聽到林海生前的囑托,也隻會想到把她托付給林滹這件事,但真論起來,那日劉遇說,叔父一得了信便匆匆趕赴揚州——其實肯定更多是為了朝堂上的事。她幼時也曾被父親充作男兒教養,雖沒聽他細說過哪件差事,但是史書的忠臣本傳也是要讀的,隻是日後在外祖母家,日日跟著嫂嫂同姐妹們描花撲蝶、女工針線,讀書也不過《列女傳》等,漸漸也就對那些毫不敏感了。
她把自己困在閨門後院裏,然劉遇卻忽地闖進來,要她去看外頭的海闊天空。那片天地裏的林海不是她最後看到的暮年無力的病人,而是錚錚硬骨、受了許多威逼利誘亦不曾屈服的探花郎。兩相反差,幾乎叫她有些暈眩。
“到了那一日——家父心願達成的那一日,黛玉在家叩首以謝殿下。”她忽然起身,行了一個大禮。
她用“到了那一日”,而非“若有那一日”,劉遇也跟著嚴肅起來,甚至刻意把腰板挺得更直,眼前的表妹還是上次遇見時那樣瘦弱的樣子,青衣素裙,連個花紋也沒有,袖子裙擺寬寬大大的,更襯得她纖柔不堪——然而卻已沒有上回見到的時候那般顫顫巍巍的模樣。
“啊,到了那一日,”劉遇笑道,“當浮一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