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二年九月十七日,靈台奏報的吉日,宜婚嫁,自然也就成了帝國皇長子英王李君度成婚的日子,納采問明、告期冊封等諸多程序早就在皇後的親自過問下由女官處整備完畢,李明勳也著意關注了許多,並且給了李君度足夠的自主權。
譬如典禮的正使,李明勳原有意讓榮王李定國出任正使,但按照李君度的意思,這個正使換成了帝國首相李海,但並不是所有事都由李君度自己決斷,在告期冊封典禮前,告太廟的就是皇帝欽點的太子。
當然,身為英王妃一家早早就住在了京城,房子是李君度親自安排的,規格也夠高,是前明國公嘉定伯周奎的居所,迎親日,李君度盛裝進行繁瑣的禮儀程序,按照皇帝的要求,他穿的是帝國親王禮服,而不是軍服。
李君度一身袞冕在文華門前等候,鳴鼓三遍,天子頭戴通天冠,絳紗袍服走出,升座而坐,雅樂方止,李君度從西階上行,到丹陛拜位站立,在讚禮官的指揮下禮讚鞠躬,四拜四興,才進得皇極門,飲酒爵,方出圭,李君度手持玉圭,聆聽戒命,李君度高位已坐,眼瞧著自己長子成年成家,雙眼有些紅了,卻也故作肅穆,以命令的口吻發出了洪亮的聲音:“往迎爾相,承我宗事,勖帥以敬。”
“兒臣謹遵聖命!”
如此才算完成醮戒禮,領受了皇帝的誡命,而李明勳則按規矩返回了紫禁城,宮樂方休。
當然,身為英王妃的沈有容也要在英王妃府舉行醮戒禮,已是親迎之日,沈家先在祠堂陳列祭物,沈有容一身燕居冠服,與家中長輩一起在神位前行禮、奠酒、讀祝。再吃用沈廷樞親自準備的酒食。沈有容繼而跟隨執事,對父母四拜。
聽完父母訓誡,沈有容再拜諸位尊長,這一次,沈廷樞一脈與皇室聯姻,各宗各支的親戚都是到了,這個過程極為漫長。一直到醮戒禮完畢,沈有容改服翟衣,等候英王親迎。
到底是皇室長子,身份使然,沒有那麽多的跪拜俯伏,更不會被索要紅包,不然不開閨門,這一切的規矩也前明皇室娶親頗類,而帝國新增的禮節就是在迎親禮前領取結婚證而已,將沈有容迎回英王府,在行合巹禮,之後二人更換禮服,換上常服。
嫁娶之事,禮數有七,沈有容早已學習過,到了親迎完,六禮已畢,之後便是夫妻敦倫之禮,這一部分民間俗稱洞房,而在昨天晚上,沈有容的母親已經拿出了壓箱底的東西,私相傳授了一些,當然,其中關竅是一切聽夫君的即可。
(壓箱底就是指的藏在箱子底的春宮圖)
顯然,這是最佳的答案,沈有容或許不懂,但李君度不會不懂,別說他早非少男,就算還是,也會被細細教導過了。
大紅喜燭燒的旺盛,染紅了整個寢殿,沈有容按照規矩坐在床上一動不動,既沒有珠簾紗幕,也沒有大紅蓋頭,寢殿裏也已經沒有旁人了,李君度換好常服走了進來,原本對他已經很熟悉的沈有容已經緊張的掌心出汗,但李君度並未走過去,他站在書桌前,靜思了一會,抽出一張紙,在上麵隻寫了香囊二字,招來守在外麵的女官,吩咐道:“將此物送至宮中,交由母後身邊的齊姑姑即可。”
李君度走到沈有容麵前,看著眼前這個熟悉又陌生的女人,挑起她的下巴,說道:“你比那日畫油畫時更美麗了。”
一向大膽的沈有容沒有說話,她想要低下頭,但李君度卻已經俯身含住了她的櫻唇........。
第二日,英王夫婦朝見皇帝皇後,得以賜宴。
第三日,英王妃入宮,侍奉皇後進膳,當然,所謂的侍膳,也隻是把早已準備好的東西擺放好就是了。
第四日,廟見。隨李君度祭祀了李家祖先,從倫理宗事上來說,她才真正是李家的人。
之後的日子就簡單了許多,皇室的婚禮是大事,禮節上不能有一絲馬虎,而在平日裏,皇室是不講究太多禮節的,至少對於沈有容來說,比在自己家裏的時候還要鬆快,沈有容還記得自己十五歲去台北求學後,離開了家,才感受到少有的自由,沒有想到嫁到了皇家則更為自由。
幾日功夫,沈有容就在宮中見到了除卻英王生母外的所有人,兩個小叔子和兩個小姑子要麽恭謹有禮節,要麽活潑可愛,皇後和李妃也極為友善親近,讓沈有容感受到了很多的溫暖,而皇後與李妃也是過來人,當其餘皇子和公主不在的時候,也會主動問沈有容夫婦的房事,皇後還專門派了幾個精通藥膳的女官到英王府中去,卻忽然想起這位英王妃也是懂醫術的,也專門讓人尋了一些好方子給她,自行調配。
待回到王府,李君度已經在書房之中了,見了沈有容,李君度問:“今天怎麽在宮裏待了這麽久,母後留你說什麽了?”
沈有容自然不會說那些羞於啟齒的話題,連忙轉移話題,說道:“母後問我是願意在京城,還是隨您去西南的事。”
“真的?”李君度對於這個答案有些不敢相信。
“當然是真的,您以為呢?”
李君度臉上的陰鬱一掃而空,說道:“我以為那日的事讓父皇對我失望了,再不會派遣給我差事了。”
沈有容笑了笑,說道:“那日教訓你的是咱們帝國的皇帝,今日有意栽培您的可是夫君的父親,是完全不一樣的。”
李君度嗬嗬一笑,感覺非常有道理,心中暗讚妻子的通情達理,說道:“聽聞父皇還為我尋了一位老師,已經去四川了,看來我在京城呆不了許久了,你也收拾一下,我們一道去。”
“你.......你還沒問我想去不想去呢。”沈有容臉色有些不好看。
“你若是不去,等我回來的時候怕是能給你帶幾個伴兒回來。”李君度心情大好,調侃到。
與王妃笑鬧了一陣,李君度讓她去弄些午膳來,自己則在書房之中揮寫奏章,奏章的內容正是有關西南之事的,李君度很清楚,西南的反抗勢力隻剩下了土賊和頑寇,這種事自然不會派遣自己去做,關鍵還是在於土司,而對付這些盤踞西南上千年的地頭蛇,李君度心裏早有計策了。
李君度很清楚,自己主動請戰,原要比皇上下封官銜的好,一次簡單的禦前會議,就已經決定任命李君度為西南藩務招討使,管轄範圍包括兩湖、滇、黔、川、桂六省,而這六省也是帝國內陸國境內土司盤亙之地。
在獲得任命,完成了娶親大事之後,英王夫婦南下,把官署安置在了氣候宜人的昆明,隻不過李君度沒有從陸路南下,而是選擇乘坐軍艦,順著北風沿海而下,一直到廣州才是上船,再前往昆明上任,一直到帝國二年十一月末,才是抵達。
昆明,英王府。
“在下黃宗羲,請見英王殿下。”
這一日,黃宗羲騎著驢到了昆明,衣衫簡陋,滿身風塵,到了王府之前,立刻表明了身份,顯然英王府的門子是不知道黃宗羲的,直言說道:“你是何官身,又有何事見王爺呢?”
黃宗羲道:“老夫是天子欽點的英王侍讀,你可報於你家王爺,便知真假。”
“哦,原來是黃先生到了。”門子正要再盤問,李君度的侍從官已經聞訊走了出來,到了黃宗羲的麵前躬身行禮,然後問道:“黃先生,不知從何而來,怎麽如此狼狽?”
黃宗羲苦澀說道:“不談此事也罷,這是當日成王交由老夫的介紹信,給你看吧,若是沒有問題,帶老夫去見英王。”
侍從官笑了笑:“是,這是天子親筆,絕無差錯,老先生請,隻是事有不巧,王爺昨日與王妃一起去滇池遊玩了,剛得到消息,今日定會回來,請老先生到書房稍候,如何。”
黃宗羲自然不會有異議,被引著去了書房,而所謂書房也是李君度平日與幕僚在此議事的地方,沙盤擺開,地圖高懸,各類資料就排列在書櫃上,隻不過今日休假,書房裏沒有人,黃宗羲看著那栩栩如生的沙盤,上麵標注了西南六省各土司的位置,就是明白李君度的心思還都在本職工作上,深為滿意,而侍從官不久進來,端來茶水點心,說道:“老先生先吃用一些,休息片刻,我已經讓人備下熱水和衣服,一會洗漱換過,也好見殿下,先生以為如何?”
黃宗羲不免有些動容,這侍從官與自己素不相識,卻如此關懷,實在是可貴,問道:“你到底是英王侍從,為何對老夫如此恭順?”
侍從官笑道:“這是英王早已吩咐道,隻是不知道您今日來罷,若知道您今日會登門,殿下定然會掃榻相迎的。”
“你家殿下倒是尊師重道。”黃宗羲感慨說道。
他倒是沒有扭捏,吃用了茶點,換下了身上的髒衣服,正與侍從官閑聊,就聽到外麵有人來報說英王已經到了,黃宗羲連忙迎上去,見到李君度,先施禮相迎,李君度受其禮,然後以師禮待之,待二人落座,他才細細打量黃宗羲。
“早就聽說黃師父是當世大儒,今日一見,果然別有風采,難怪父皇和成王兄都向本王推薦。”李君度笑嗬嗬的說道。
黃宗羲捋須搖頭,直言說道:“老夫若隻是當世大儒,怕也不能擔當殿下侍讀學士吧。”
李君度聽了這話,不免有些尷尬,李明勳素來對士大夫不感冒,帝國也是建立在士大夫的骸骨之上,什麽大儒名家,根本就不入李家的眼,想當初,太子李君華在大本營接受的也是正統的儒學教育,可是當李明勳稱帝後,還不是順應潮流,轉投新式教育了,這新朝已經不是士大夫的朝廷了,李家也不是與士紳共治天下。
“黃師父所言極是,師父能得父皇認可,定然有所長,在京城時,父皇也曾禦賜先生著作,本王細細讀之,感覺黃師父的學問很有先見之明,與父皇思想如出一轍。隻是我有一點不明白,想請黃師父解惑。”李君度討教道。
“請英王直言。”黃宗羲臉上掛著笑容,他到底是士大夫家族出身,對名聲是極為重視的,能成為皇長子的侍讀學士原本就代表了皇室對他的認可,方才李君度所言,明明說到當今天子也讀過他的書,而且與之觀點一樣,這可莫大的榮耀呀。
李君度道:“黃師父可聽說過一句話,叫做屁股決定腦袋。”李君度說到這裏,眼瞧著黃宗羲臉色有些難堪,知道自己話說的粗鄙,連忙解釋:“這話是父皇說的,在京城禦前會議上,父皇也曾對成王兄說過。”
黃宗羲臉色和緩了一些,既然是天子之言,那就無關粗鄙了,他問:“何為屁股決定腦袋?”
李君度道:“大概就是在其位而謀其政,便如一農夫,以種地為業,自然希望朝廷能免農業方麵有關稅收,而一個商賈則希望免商業稅,一個官員也就希望提高公職人員待遇,這就是屁股決定腦袋,一個人處於什麽位置,擁有什麽身份,就會說什麽話,辦什麽事。”
<a id="wzsy" href="http://www.lingdiankanshu.com">lingdiankanshu.com</a>
“話雖然粗鄙,倒也是至為允當。”黃宗羲道。
李君度嗬嗬一笑,說道:“是了,黃師父,這就是學生不解之處了,您的書,學生都已經讀過了,裏麵充滿了對皇權對帝製的反駁。要知道黃師父之父本是東林七君子,正統的大明士大夫,本與皇家一體,與朱明皇室共治天下,是為既得利益者,也就是原有體係的受益人,為何卻反對原有的體製,而追求帝國現行的法治、民治的體製呢?”
黃宗羲終於明白了李君度的意思,他擺擺手,反問道:“英王,天子已為帝王,為何還要推行新製呢,您身為人子,可為老夫解惑否?”
譬如典禮的正使,李明勳原有意讓榮王李定國出任正使,但按照李君度的意思,這個正使換成了帝國首相李海,但並不是所有事都由李君度自己決斷,在告期冊封典禮前,告太廟的就是皇帝欽點的太子。
當然,身為英王妃一家早早就住在了京城,房子是李君度親自安排的,規格也夠高,是前明國公嘉定伯周奎的居所,迎親日,李君度盛裝進行繁瑣的禮儀程序,按照皇帝的要求,他穿的是帝國親王禮服,而不是軍服。
李君度一身袞冕在文華門前等候,鳴鼓三遍,天子頭戴通天冠,絳紗袍服走出,升座而坐,雅樂方止,李君度從西階上行,到丹陛拜位站立,在讚禮官的指揮下禮讚鞠躬,四拜四興,才進得皇極門,飲酒爵,方出圭,李君度手持玉圭,聆聽戒命,李君度高位已坐,眼瞧著自己長子成年成家,雙眼有些紅了,卻也故作肅穆,以命令的口吻發出了洪亮的聲音:“往迎爾相,承我宗事,勖帥以敬。”
“兒臣謹遵聖命!”
如此才算完成醮戒禮,領受了皇帝的誡命,而李明勳則按規矩返回了紫禁城,宮樂方休。
當然,身為英王妃的沈有容也要在英王妃府舉行醮戒禮,已是親迎之日,沈家先在祠堂陳列祭物,沈有容一身燕居冠服,與家中長輩一起在神位前行禮、奠酒、讀祝。再吃用沈廷樞親自準備的酒食。沈有容繼而跟隨執事,對父母四拜。
聽完父母訓誡,沈有容再拜諸位尊長,這一次,沈廷樞一脈與皇室聯姻,各宗各支的親戚都是到了,這個過程極為漫長。一直到醮戒禮完畢,沈有容改服翟衣,等候英王親迎。
到底是皇室長子,身份使然,沒有那麽多的跪拜俯伏,更不會被索要紅包,不然不開閨門,這一切的規矩也前明皇室娶親頗類,而帝國新增的禮節就是在迎親禮前領取結婚證而已,將沈有容迎回英王府,在行合巹禮,之後二人更換禮服,換上常服。
嫁娶之事,禮數有七,沈有容早已學習過,到了親迎完,六禮已畢,之後便是夫妻敦倫之禮,這一部分民間俗稱洞房,而在昨天晚上,沈有容的母親已經拿出了壓箱底的東西,私相傳授了一些,當然,其中關竅是一切聽夫君的即可。
(壓箱底就是指的藏在箱子底的春宮圖)
顯然,這是最佳的答案,沈有容或許不懂,但李君度不會不懂,別說他早非少男,就算還是,也會被細細教導過了。
大紅喜燭燒的旺盛,染紅了整個寢殿,沈有容按照規矩坐在床上一動不動,既沒有珠簾紗幕,也沒有大紅蓋頭,寢殿裏也已經沒有旁人了,李君度換好常服走了進來,原本對他已經很熟悉的沈有容已經緊張的掌心出汗,但李君度並未走過去,他站在書桌前,靜思了一會,抽出一張紙,在上麵隻寫了香囊二字,招來守在外麵的女官,吩咐道:“將此物送至宮中,交由母後身邊的齊姑姑即可。”
李君度走到沈有容麵前,看著眼前這個熟悉又陌生的女人,挑起她的下巴,說道:“你比那日畫油畫時更美麗了。”
一向大膽的沈有容沒有說話,她想要低下頭,但李君度卻已經俯身含住了她的櫻唇........。
第二日,英王夫婦朝見皇帝皇後,得以賜宴。
第三日,英王妃入宮,侍奉皇後進膳,當然,所謂的侍膳,也隻是把早已準備好的東西擺放好就是了。
第四日,廟見。隨李君度祭祀了李家祖先,從倫理宗事上來說,她才真正是李家的人。
之後的日子就簡單了許多,皇室的婚禮是大事,禮節上不能有一絲馬虎,而在平日裏,皇室是不講究太多禮節的,至少對於沈有容來說,比在自己家裏的時候還要鬆快,沈有容還記得自己十五歲去台北求學後,離開了家,才感受到少有的自由,沒有想到嫁到了皇家則更為自由。
幾日功夫,沈有容就在宮中見到了除卻英王生母外的所有人,兩個小叔子和兩個小姑子要麽恭謹有禮節,要麽活潑可愛,皇後和李妃也極為友善親近,讓沈有容感受到了很多的溫暖,而皇後與李妃也是過來人,當其餘皇子和公主不在的時候,也會主動問沈有容夫婦的房事,皇後還專門派了幾個精通藥膳的女官到英王府中去,卻忽然想起這位英王妃也是懂醫術的,也專門讓人尋了一些好方子給她,自行調配。
待回到王府,李君度已經在書房之中了,見了沈有容,李君度問:“今天怎麽在宮裏待了這麽久,母後留你說什麽了?”
沈有容自然不會說那些羞於啟齒的話題,連忙轉移話題,說道:“母後問我是願意在京城,還是隨您去西南的事。”
“真的?”李君度對於這個答案有些不敢相信。
“當然是真的,您以為呢?”
李君度臉上的陰鬱一掃而空,說道:“我以為那日的事讓父皇對我失望了,再不會派遣給我差事了。”
沈有容笑了笑,說道:“那日教訓你的是咱們帝國的皇帝,今日有意栽培您的可是夫君的父親,是完全不一樣的。”
李君度嗬嗬一笑,感覺非常有道理,心中暗讚妻子的通情達理,說道:“聽聞父皇還為我尋了一位老師,已經去四川了,看來我在京城呆不了許久了,你也收拾一下,我們一道去。”
“你.......你還沒問我想去不想去呢。”沈有容臉色有些不好看。
“你若是不去,等我回來的時候怕是能給你帶幾個伴兒回來。”李君度心情大好,調侃到。
與王妃笑鬧了一陣,李君度讓她去弄些午膳來,自己則在書房之中揮寫奏章,奏章的內容正是有關西南之事的,李君度很清楚,西南的反抗勢力隻剩下了土賊和頑寇,這種事自然不會派遣自己去做,關鍵還是在於土司,而對付這些盤踞西南上千年的地頭蛇,李君度心裏早有計策了。
李君度很清楚,自己主動請戰,原要比皇上下封官銜的好,一次簡單的禦前會議,就已經決定任命李君度為西南藩務招討使,管轄範圍包括兩湖、滇、黔、川、桂六省,而這六省也是帝國內陸國境內土司盤亙之地。
在獲得任命,完成了娶親大事之後,英王夫婦南下,把官署安置在了氣候宜人的昆明,隻不過李君度沒有從陸路南下,而是選擇乘坐軍艦,順著北風沿海而下,一直到廣州才是上船,再前往昆明上任,一直到帝國二年十一月末,才是抵達。
昆明,英王府。
“在下黃宗羲,請見英王殿下。”
這一日,黃宗羲騎著驢到了昆明,衣衫簡陋,滿身風塵,到了王府之前,立刻表明了身份,顯然英王府的門子是不知道黃宗羲的,直言說道:“你是何官身,又有何事見王爺呢?”
黃宗羲道:“老夫是天子欽點的英王侍讀,你可報於你家王爺,便知真假。”
“哦,原來是黃先生到了。”門子正要再盤問,李君度的侍從官已經聞訊走了出來,到了黃宗羲的麵前躬身行禮,然後問道:“黃先生,不知從何而來,怎麽如此狼狽?”
黃宗羲苦澀說道:“不談此事也罷,這是當日成王交由老夫的介紹信,給你看吧,若是沒有問題,帶老夫去見英王。”
侍從官笑了笑:“是,這是天子親筆,絕無差錯,老先生請,隻是事有不巧,王爺昨日與王妃一起去滇池遊玩了,剛得到消息,今日定會回來,請老先生到書房稍候,如何。”
黃宗羲自然不會有異議,被引著去了書房,而所謂書房也是李君度平日與幕僚在此議事的地方,沙盤擺開,地圖高懸,各類資料就排列在書櫃上,隻不過今日休假,書房裏沒有人,黃宗羲看著那栩栩如生的沙盤,上麵標注了西南六省各土司的位置,就是明白李君度的心思還都在本職工作上,深為滿意,而侍從官不久進來,端來茶水點心,說道:“老先生先吃用一些,休息片刻,我已經讓人備下熱水和衣服,一會洗漱換過,也好見殿下,先生以為如何?”
黃宗羲不免有些動容,這侍從官與自己素不相識,卻如此關懷,實在是可貴,問道:“你到底是英王侍從,為何對老夫如此恭順?”
侍從官笑道:“這是英王早已吩咐道,隻是不知道您今日來罷,若知道您今日會登門,殿下定然會掃榻相迎的。”
“你家殿下倒是尊師重道。”黃宗羲感慨說道。
他倒是沒有扭捏,吃用了茶點,換下了身上的髒衣服,正與侍從官閑聊,就聽到外麵有人來報說英王已經到了,黃宗羲連忙迎上去,見到李君度,先施禮相迎,李君度受其禮,然後以師禮待之,待二人落座,他才細細打量黃宗羲。
“早就聽說黃師父是當世大儒,今日一見,果然別有風采,難怪父皇和成王兄都向本王推薦。”李君度笑嗬嗬的說道。
黃宗羲捋須搖頭,直言說道:“老夫若隻是當世大儒,怕也不能擔當殿下侍讀學士吧。”
李君度聽了這話,不免有些尷尬,李明勳素來對士大夫不感冒,帝國也是建立在士大夫的骸骨之上,什麽大儒名家,根本就不入李家的眼,想當初,太子李君華在大本營接受的也是正統的儒學教育,可是當李明勳稱帝後,還不是順應潮流,轉投新式教育了,這新朝已經不是士大夫的朝廷了,李家也不是與士紳共治天下。
“黃師父所言極是,師父能得父皇認可,定然有所長,在京城時,父皇也曾禦賜先生著作,本王細細讀之,感覺黃師父的學問很有先見之明,與父皇思想如出一轍。隻是我有一點不明白,想請黃師父解惑。”李君度討教道。
“請英王直言。”黃宗羲臉上掛著笑容,他到底是士大夫家族出身,對名聲是極為重視的,能成為皇長子的侍讀學士原本就代表了皇室對他的認可,方才李君度所言,明明說到當今天子也讀過他的書,而且與之觀點一樣,這可莫大的榮耀呀。
李君度道:“黃師父可聽說過一句話,叫做屁股決定腦袋。”李君度說到這裏,眼瞧著黃宗羲臉色有些難堪,知道自己話說的粗鄙,連忙解釋:“這話是父皇說的,在京城禦前會議上,父皇也曾對成王兄說過。”
黃宗羲臉色和緩了一些,既然是天子之言,那就無關粗鄙了,他問:“何為屁股決定腦袋?”
李君度道:“大概就是在其位而謀其政,便如一農夫,以種地為業,自然希望朝廷能免農業方麵有關稅收,而一個商賈則希望免商業稅,一個官員也就希望提高公職人員待遇,這就是屁股決定腦袋,一個人處於什麽位置,擁有什麽身份,就會說什麽話,辦什麽事。”
<a id="wzsy" href="http://www.lingdiankanshu.com">lingdiankanshu.com</a>
“話雖然粗鄙,倒也是至為允當。”黃宗羲道。
李君度嗬嗬一笑,說道:“是了,黃師父,這就是學生不解之處了,您的書,學生都已經讀過了,裏麵充滿了對皇權對帝製的反駁。要知道黃師父之父本是東林七君子,正統的大明士大夫,本與皇家一體,與朱明皇室共治天下,是為既得利益者,也就是原有體係的受益人,為何卻反對原有的體製,而追求帝國現行的法治、民治的體製呢?”
黃宗羲終於明白了李君度的意思,他擺擺手,反問道:“英王,天子已為帝王,為何還要推行新製呢,您身為人子,可為老夫解惑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