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樓堂館邸,常雇用大胡子印度人做保安與仆人,這給人一個印象,似乎香港的印度人皆是下人。
但是在九龍塘和渣甸山卻又兩處豪華的印度豪宅。
當人們經過九龍塘或渣甸山的印式建築,不由會駐足探視這宮殿式的豪華私邸,睇視在花園漫步、衣著華麗的印度男女,不禁在心底喟歎:“住這裏麵的印度人真有錢呀!”
這兩幢印式官殿私邸,九龍塘那幢屬夏利裏拉家族,渣甸山那幢屬梅真尼家族。梅真尼是戰前印籍港商首富,他的後代有的回國,有的去美國發展,私邸成為家族的度假別墅,家族的影響自然隨著後代的淡出而淡化。
今日的港人。已不太知道香港曾有一位名叫梅真尼的巨富。
戰後,獨領印籍港人風騷的,當數夏利裏拉家族。
香港的印籍人有多少,大概要以萬來做計數單位。過去灣仔的一家戲院,每逢周日要放一場印度語電影,場場爆棚。
如今的電視興盛,電影式微,電視台也是每逢周日播映一場印度語電影,時間長達10餘年。毋庸贅言,印度人一定為數不少。
香港印度人的移民史,大概要從香港開埠的第一天算起。英國占領軍及英國官員的隨從中,就有印度人。
在早期,印籍商人和工人為數不少。因印度的殖民曆史長,印度人多懂英語,技術及管理方式較先進,又與英人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其富裕程度普遍高於華人。
當時有這種說法,西洋人為一等臣民,印度人為二等,華人則列三等。
香港畢竟是中國的地盤,印度人普遍采取“賺錢發財在香港,置業享受回印度”的做法。一代一代,流水似地來而去也,長期紮根的較少。
隨著華商的崛起,印商今非昔比,影響日下。故而,像夏利裏拉家族這樣的豪門,分外引人注目。
“夏利裏拉式婚禮”,已成為香港的特定名詞,意指“印度貴族式結婚儀式”。
這種儀式,通常隻能在印度電影中才能見到,現在卻活生生展現在香港人眼前。
香港富豪遍地,見富不怪,但香港人親睹夏利裏拉家族成員的婚禮後,一定會歎為觀止,終身難忘。別的不說,光薈萃世界美味佳肴的婚宴,就要擺七天七夜。
人們對富豪發跡史的興趣,並不亞於對富豪奢侈生活的關注——夏利裏拉家族,是怎樣成為巨富的?
夏利裏拉家族掌門人哈利·夏利裏拉曾說:“我相信世界上絕大多數富翁都是白手起家,我家自然也是如此。但我感受最深的,卻是誠實,正是誠實,才使我們家發生根本的轉機,從此告別苦難,一步步邁向富裕之門。”
哈利所指的,顯然是指香港收複後,哈利與英軍以貨易貨。他的誠實得到英軍的信賴,從而獲得數單利潤豐盈的生意。
1922年,一名印度小商人尼雲斯·夏利裏拉來華夏做生意。當時,華夏的瓷器及樟木箱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尼雲斯便經營這兩類商品,把它們銷往國外。
夏利裏拉華夏工藝品店設在緊靠英租界的裏弄裏,那裏印度人甚多,多從事巡捕、仆人、車夫、商販等職業。
印度人常來夏利裏拉店玩,原以為夏利裏拉是店號,一問,才知是尼雲斯的姓。印度人皆甚覺奇怪,從未聽過這個姓。
印度確實沒有這個姓,尼雲斯本姓梅珍旦尼。尼雲斯很小在東南亞做工,一年,母親病危,尼雲斯接到電報即趕回老家,希望能見母親一麵。
在歸途中,母親病逝,家族人便將她火化。尼雲斯對家族成員“無視他”異常憤慨,決定放棄家族姓氏。
他把先母夏利、先父裏拉雲的名字的一半合起來,改姓夏利裏拉。
從這一點,我們可知尼雲斯的反叛性格。尼雲斯稍有積蓄,便來遠東第一大都市上海發展。
1922年8月10日,次子哈利·夏利裏拉在印度老家出生。
尼雲斯賺了一筆錢,打算把家人遷來。考慮到家人適應不了滬上的寒冬,便把店鋪南移羊城,然後與家人團聚。
1929年,歐美爆發曠古未有的經濟危機,危機波及與西方經濟關係密切的廣州。粵省接連幾年市景蕭條,尼雲斯於1932年舉家遷往香港。
香港自然也受到世界經濟大蕭條的直接影響,由於英政府給予香港優惠政策應急,情形不如廣州那麽糟糕。
不幸的是,夏利裏拉一家境況剛剛轉機,災難臨頭,家中的頂梁柱老夏利裏拉病倒臥床。
看病吃藥,掏空了家中的積蓄,病情不見好轉,家中欲斷炊煙。
家庭共9口人,擠在九龍缽蘭街的小屋子裏。母親要哺育最小的妹妹,並做全家的家務,14歲的佐治和12歲的哈利不得不輟學。
兄弟倆上街做報童及小販,賺錢給母親買米。哈利回憶道:“那時,我們一家很久都不知肉的滋味,住的情況,那更是連牲口都不如。”
十三歲那年,哈利參加工作,在一間印商的寫字樓做勤雜員,月薪十五港元。
哈利隻留1.5港元自用,其餘全部交給母親。
哈利熟悉中、英、印三國語言,14歲就被老板帶身邊做翻譯。哈利由此而熟諳生意。
十九歲時被老板任命為經理,月薪兩百港元,躋身香港的高薪打工階層。
好景不長,哈利甫做了3個月的經理,日軍就攻陷了香港。
老板卷資回印度,哈利失去飯碗,又流落街頭做小販。
日軍橫行,港民生活在恐怖之中。父母說:“我們老了,但你們一定得離開香港回祖國保命。”
家中底子很薄,湊不齊全家的盤纏,父母要求兒女先回,能走幾個算幾個。
哈利舍不得香港,他覺得回印度不如在香港更有作為——雖然眼下的狀況很不盡人意。
哈利堅持“要回祖國一道回,要不我留下陪父母,你們先回去。”結果,夏利裏拉一家沒有一個離開香港。
香港收複,喜慶中的夏利裏拉家族遭致一場意想不到的打擊:積蓄的大量日軍軍票,市麵禁止流通,蓋上港幣印章使用,已大大貶值如同一堆廢紙。
夏利裏拉家族又一貧如洗。
戰後的香港經濟已瀕臨崩潰,市場供應緊張,尤其大米食品奇缺。一家人陷入生計之憂中。
聰明的哈利便在駐港英軍的供給上動腦筋。英軍在接收日軍倉庫時獲得大批煙酒。
煙酒是香港市場的緊俏商品,英軍受用不盡,又不好拿到市場易貨。
當時英軍有配給的食品,但很多食品仍需依賴黑市,黑市價格昂貴,連有著充沛軍餉的英軍也叫苦不迭。
新界大埔的蔬菜較市區便宜。哈利兄弟就每日清晨,到大埔購買農民手中的蔬菜,運往英軍兵營交換煙酒,再把煙酒拿到黑市賣給華人,賣得的錢作為一家的生活費。
駐港英軍大部從印度調來,精通英語的哈利就跟英軍套近乎,與英軍建立朋友關係。
開初,換多少煙酒,都是英軍估量著給的。現在,他們叫哈利自己到倉庫去拿,拿多少由哈利自便。
哈利卻很老實,每次都拿與自己提供的蔬菜大致等值的煙酒便離去。
獲得這便利的小販有好幾位,最後,隻有哈利與英軍保持長久的交情。
哈利·夏利裏拉回想起這事便感慨萬千,七十年代的一日,哈利對傳媒追憶道:“我常常牢牢銘記母親的教誨,做人要誠實,不能貪心。英軍很慷慨,由我們這些易貨商自拿。我看見別人大大咧咧拿,甚至動用車子來搬貨,但我還是隻拿幾條煙、幾支酒離去——得我應該得的。一些印度同鄉說我好傻,那些煙酒本來就不是英軍的,不拿白不拿。我說:不是英軍的,那也不應該是我的。沒想到,我的傻氣竟感動了一位英國軍需官,他把供應尖沙咀兵營糧食的生意交給我。這成為改變我一生運氣的契機。”
英軍充分信賴哈利的忠誠,竟先付哈利糧款,讓哈利去采購糧食。
哈利趕赴華夏的產糧區,購買優質價廉的糧食運往九龍,以比市價便宜的價格賣給英軍。
哈利本來完全可以牟取暴利,但他卻把價格定在應得利潤的基點上。
哈利的誠實和傻氣,又一次感動這位軍需官,他把駐九龍片英軍的軍服也交給哈利承包。
哈利馬上聘請裁縫與車工,開設家庭製衣坊,加上全家大小也忙不過來。
哈利不斷地擴大規模,不斷增加人手,業務遍及全港英軍。夏利裏拉軍服廠有員工兩百多人,是當時的大型製衣廠。
哈利帶著裁縫上各兵營為英軍度身,結識了不少軍界朋友。
在二戰中,英軍與美軍並肩戰鬥,雙方結下深厚的友誼。戰後,美軍基地遍及太平洋地區,在英軍朋友的引薦下,夏利裏拉軍服廠的業務打入美軍。
軍服生意,為夏利裏拉家族贏得第一桶金。
哈利不愧是個精明的商人。他的傻氣,並非傻瓜,他大智若愚,長袖善舞。誠然,他的初衷,大概不含“有所圖謀”,但他絕對是個善於把握機遇的人。
哈利並沒有把拓展的步伐封閉在軍服上。從五十年代初起,夏利裏拉家族增設西裝及時裝業務。
哈利未采取工業化批量生產方式,而是設店承接零星業務,從度身到試穿,隻需三十六小時。
這種快速交貨方式,很受遊客歡迎。夏利裏拉的西裝時裝,更以質高料貴而馳名世界,許多國外的闊佬貴婦,千裏迢迢慕名而來。
五十年代後期,夏利裏拉家族服裝店成為同業巨子,光在香港就擁有三十二家分店、裁縫六百人。
建有一幢大廈,作為車衣工廠,規模居全港同業之首。
五十年代,人們談起夏利裏拉家族,便會說“時裝夏利裏拉”或“印度裁縫世家”。
哈利並不滿足這類稱謂,他認為香港值得幹的事委實太多,把家族事業囿於一點,並非穩妥之策。
在1959年新年的家族會議上,哈利提出涉足房地產。
大哥佐治馬上表示反對:“我們遲早是要回印度老家,留下這麽多不動產,難道我們年老時,還能常來度假休閑不成?”
哈利說:“香港人口激增,帶動房價地價飛漲,置下物業,以後就可能價值連城。”
佐治說:“這樣的話我常聽說。可是房地產有人大賺,也有人大虧。我總認為置物業不保險。”
哈利說:“想謀求大發展,必然是要擔風險的。我自然反對孤注一擲,投資房地產隻是家族多元化發展的一部分。
這裏虧,那裏賺,就不致於全軍覆沒。若全家都投入服裝業,我反而覺得不保險。”
最後,哈利說服全家人投資房地產。
佐治回憶道:“哈利做生意比我們行,但是,我們幾兄弟也不是一味聽哈利的,我們提出的反對意見至少有一個好處,提醒哈利不要太冒進。我們兄弟間很團結,正因為這樣,才開誠布公,各抒己見,一旦形成決議,大家就全力以赴。”
1959年,夏利裏拉家族購入尖沙咀帝國酒店底層全層,設立服裝店。
帝國酒店的以上各層,為其他股東擁有。各位股東在經營方針上意見相左,並且矛盾愈結愈深。
有一位股東要退出,哈利便將其股權買下。其後又經過兩次收購,夏利裏拉家族全資擁有整幢帝國酒店。
這家中型酒店為夏利裏拉家族帶來可觀利潤,激發了哈利欲成為酒店王子的雄心。
1965年,哈利邀請十名同鄉合資投得尖沙咀彌敦道旁的一塊黃金地盤,擬建高檔大型酒店。
哈利遂與美國假日旅業集團簽訂合同,使用“假日”招牌,將擬建的酒店定名為金域假日酒店,建成後交美國假日旅業集團管理,產權及租金歸哈利等眾股東所有。
動蕩餘波,使香港地產不景氣延續了數年。銀行緊縮銀根,夏利裏拉家族自有資金又不足,不得不先把服裝店減縮為一間。
但是在九龍塘和渣甸山卻又兩處豪華的印度豪宅。
當人們經過九龍塘或渣甸山的印式建築,不由會駐足探視這宮殿式的豪華私邸,睇視在花園漫步、衣著華麗的印度男女,不禁在心底喟歎:“住這裏麵的印度人真有錢呀!”
這兩幢印式官殿私邸,九龍塘那幢屬夏利裏拉家族,渣甸山那幢屬梅真尼家族。梅真尼是戰前印籍港商首富,他的後代有的回國,有的去美國發展,私邸成為家族的度假別墅,家族的影響自然隨著後代的淡出而淡化。
今日的港人。已不太知道香港曾有一位名叫梅真尼的巨富。
戰後,獨領印籍港人風騷的,當數夏利裏拉家族。
香港的印籍人有多少,大概要以萬來做計數單位。過去灣仔的一家戲院,每逢周日要放一場印度語電影,場場爆棚。
如今的電視興盛,電影式微,電視台也是每逢周日播映一場印度語電影,時間長達10餘年。毋庸贅言,印度人一定為數不少。
香港印度人的移民史,大概要從香港開埠的第一天算起。英國占領軍及英國官員的隨從中,就有印度人。
在早期,印籍商人和工人為數不少。因印度的殖民曆史長,印度人多懂英語,技術及管理方式較先進,又與英人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其富裕程度普遍高於華人。
當時有這種說法,西洋人為一等臣民,印度人為二等,華人則列三等。
香港畢竟是中國的地盤,印度人普遍采取“賺錢發財在香港,置業享受回印度”的做法。一代一代,流水似地來而去也,長期紮根的較少。
隨著華商的崛起,印商今非昔比,影響日下。故而,像夏利裏拉家族這樣的豪門,分外引人注目。
“夏利裏拉式婚禮”,已成為香港的特定名詞,意指“印度貴族式結婚儀式”。
這種儀式,通常隻能在印度電影中才能見到,現在卻活生生展現在香港人眼前。
香港富豪遍地,見富不怪,但香港人親睹夏利裏拉家族成員的婚禮後,一定會歎為觀止,終身難忘。別的不說,光薈萃世界美味佳肴的婚宴,就要擺七天七夜。
人們對富豪發跡史的興趣,並不亞於對富豪奢侈生活的關注——夏利裏拉家族,是怎樣成為巨富的?
夏利裏拉家族掌門人哈利·夏利裏拉曾說:“我相信世界上絕大多數富翁都是白手起家,我家自然也是如此。但我感受最深的,卻是誠實,正是誠實,才使我們家發生根本的轉機,從此告別苦難,一步步邁向富裕之門。”
哈利所指的,顯然是指香港收複後,哈利與英軍以貨易貨。他的誠實得到英軍的信賴,從而獲得數單利潤豐盈的生意。
1922年,一名印度小商人尼雲斯·夏利裏拉來華夏做生意。當時,華夏的瓷器及樟木箱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尼雲斯便經營這兩類商品,把它們銷往國外。
夏利裏拉華夏工藝品店設在緊靠英租界的裏弄裏,那裏印度人甚多,多從事巡捕、仆人、車夫、商販等職業。
印度人常來夏利裏拉店玩,原以為夏利裏拉是店號,一問,才知是尼雲斯的姓。印度人皆甚覺奇怪,從未聽過這個姓。
印度確實沒有這個姓,尼雲斯本姓梅珍旦尼。尼雲斯很小在東南亞做工,一年,母親病危,尼雲斯接到電報即趕回老家,希望能見母親一麵。
在歸途中,母親病逝,家族人便將她火化。尼雲斯對家族成員“無視他”異常憤慨,決定放棄家族姓氏。
他把先母夏利、先父裏拉雲的名字的一半合起來,改姓夏利裏拉。
從這一點,我們可知尼雲斯的反叛性格。尼雲斯稍有積蓄,便來遠東第一大都市上海發展。
1922年8月10日,次子哈利·夏利裏拉在印度老家出生。
尼雲斯賺了一筆錢,打算把家人遷來。考慮到家人適應不了滬上的寒冬,便把店鋪南移羊城,然後與家人團聚。
1929年,歐美爆發曠古未有的經濟危機,危機波及與西方經濟關係密切的廣州。粵省接連幾年市景蕭條,尼雲斯於1932年舉家遷往香港。
香港自然也受到世界經濟大蕭條的直接影響,由於英政府給予香港優惠政策應急,情形不如廣州那麽糟糕。
不幸的是,夏利裏拉一家境況剛剛轉機,災難臨頭,家中的頂梁柱老夏利裏拉病倒臥床。
看病吃藥,掏空了家中的積蓄,病情不見好轉,家中欲斷炊煙。
家庭共9口人,擠在九龍缽蘭街的小屋子裏。母親要哺育最小的妹妹,並做全家的家務,14歲的佐治和12歲的哈利不得不輟學。
兄弟倆上街做報童及小販,賺錢給母親買米。哈利回憶道:“那時,我們一家很久都不知肉的滋味,住的情況,那更是連牲口都不如。”
十三歲那年,哈利參加工作,在一間印商的寫字樓做勤雜員,月薪十五港元。
哈利隻留1.5港元自用,其餘全部交給母親。
哈利熟悉中、英、印三國語言,14歲就被老板帶身邊做翻譯。哈利由此而熟諳生意。
十九歲時被老板任命為經理,月薪兩百港元,躋身香港的高薪打工階層。
好景不長,哈利甫做了3個月的經理,日軍就攻陷了香港。
老板卷資回印度,哈利失去飯碗,又流落街頭做小販。
日軍橫行,港民生活在恐怖之中。父母說:“我們老了,但你們一定得離開香港回祖國保命。”
家中底子很薄,湊不齊全家的盤纏,父母要求兒女先回,能走幾個算幾個。
哈利舍不得香港,他覺得回印度不如在香港更有作為——雖然眼下的狀況很不盡人意。
哈利堅持“要回祖國一道回,要不我留下陪父母,你們先回去。”結果,夏利裏拉一家沒有一個離開香港。
香港收複,喜慶中的夏利裏拉家族遭致一場意想不到的打擊:積蓄的大量日軍軍票,市麵禁止流通,蓋上港幣印章使用,已大大貶值如同一堆廢紙。
夏利裏拉家族又一貧如洗。
戰後的香港經濟已瀕臨崩潰,市場供應緊張,尤其大米食品奇缺。一家人陷入生計之憂中。
聰明的哈利便在駐港英軍的供給上動腦筋。英軍在接收日軍倉庫時獲得大批煙酒。
煙酒是香港市場的緊俏商品,英軍受用不盡,又不好拿到市場易貨。
當時英軍有配給的食品,但很多食品仍需依賴黑市,黑市價格昂貴,連有著充沛軍餉的英軍也叫苦不迭。
新界大埔的蔬菜較市區便宜。哈利兄弟就每日清晨,到大埔購買農民手中的蔬菜,運往英軍兵營交換煙酒,再把煙酒拿到黑市賣給華人,賣得的錢作為一家的生活費。
駐港英軍大部從印度調來,精通英語的哈利就跟英軍套近乎,與英軍建立朋友關係。
開初,換多少煙酒,都是英軍估量著給的。現在,他們叫哈利自己到倉庫去拿,拿多少由哈利自便。
哈利卻很老實,每次都拿與自己提供的蔬菜大致等值的煙酒便離去。
獲得這便利的小販有好幾位,最後,隻有哈利與英軍保持長久的交情。
哈利·夏利裏拉回想起這事便感慨萬千,七十年代的一日,哈利對傳媒追憶道:“我常常牢牢銘記母親的教誨,做人要誠實,不能貪心。英軍很慷慨,由我們這些易貨商自拿。我看見別人大大咧咧拿,甚至動用車子來搬貨,但我還是隻拿幾條煙、幾支酒離去——得我應該得的。一些印度同鄉說我好傻,那些煙酒本來就不是英軍的,不拿白不拿。我說:不是英軍的,那也不應該是我的。沒想到,我的傻氣竟感動了一位英國軍需官,他把供應尖沙咀兵營糧食的生意交給我。這成為改變我一生運氣的契機。”
英軍充分信賴哈利的忠誠,竟先付哈利糧款,讓哈利去采購糧食。
哈利趕赴華夏的產糧區,購買優質價廉的糧食運往九龍,以比市價便宜的價格賣給英軍。
哈利本來完全可以牟取暴利,但他卻把價格定在應得利潤的基點上。
哈利的誠實和傻氣,又一次感動這位軍需官,他把駐九龍片英軍的軍服也交給哈利承包。
哈利馬上聘請裁縫與車工,開設家庭製衣坊,加上全家大小也忙不過來。
哈利不斷地擴大規模,不斷增加人手,業務遍及全港英軍。夏利裏拉軍服廠有員工兩百多人,是當時的大型製衣廠。
哈利帶著裁縫上各兵營為英軍度身,結識了不少軍界朋友。
在二戰中,英軍與美軍並肩戰鬥,雙方結下深厚的友誼。戰後,美軍基地遍及太平洋地區,在英軍朋友的引薦下,夏利裏拉軍服廠的業務打入美軍。
軍服生意,為夏利裏拉家族贏得第一桶金。
哈利不愧是個精明的商人。他的傻氣,並非傻瓜,他大智若愚,長袖善舞。誠然,他的初衷,大概不含“有所圖謀”,但他絕對是個善於把握機遇的人。
哈利並沒有把拓展的步伐封閉在軍服上。從五十年代初起,夏利裏拉家族增設西裝及時裝業務。
哈利未采取工業化批量生產方式,而是設店承接零星業務,從度身到試穿,隻需三十六小時。
這種快速交貨方式,很受遊客歡迎。夏利裏拉的西裝時裝,更以質高料貴而馳名世界,許多國外的闊佬貴婦,千裏迢迢慕名而來。
五十年代後期,夏利裏拉家族服裝店成為同業巨子,光在香港就擁有三十二家分店、裁縫六百人。
建有一幢大廈,作為車衣工廠,規模居全港同業之首。
五十年代,人們談起夏利裏拉家族,便會說“時裝夏利裏拉”或“印度裁縫世家”。
哈利並不滿足這類稱謂,他認為香港值得幹的事委實太多,把家族事業囿於一點,並非穩妥之策。
在1959年新年的家族會議上,哈利提出涉足房地產。
大哥佐治馬上表示反對:“我們遲早是要回印度老家,留下這麽多不動產,難道我們年老時,還能常來度假休閑不成?”
哈利說:“香港人口激增,帶動房價地價飛漲,置下物業,以後就可能價值連城。”
佐治說:“這樣的話我常聽說。可是房地產有人大賺,也有人大虧。我總認為置物業不保險。”
哈利說:“想謀求大發展,必然是要擔風險的。我自然反對孤注一擲,投資房地產隻是家族多元化發展的一部分。
這裏虧,那裏賺,就不致於全軍覆沒。若全家都投入服裝業,我反而覺得不保險。”
最後,哈利說服全家人投資房地產。
佐治回憶道:“哈利做生意比我們行,但是,我們幾兄弟也不是一味聽哈利的,我們提出的反對意見至少有一個好處,提醒哈利不要太冒進。我們兄弟間很團結,正因為這樣,才開誠布公,各抒己見,一旦形成決議,大家就全力以赴。”
1959年,夏利裏拉家族購入尖沙咀帝國酒店底層全層,設立服裝店。
帝國酒店的以上各層,為其他股東擁有。各位股東在經營方針上意見相左,並且矛盾愈結愈深。
有一位股東要退出,哈利便將其股權買下。其後又經過兩次收購,夏利裏拉家族全資擁有整幢帝國酒店。
這家中型酒店為夏利裏拉家族帶來可觀利潤,激發了哈利欲成為酒店王子的雄心。
1965年,哈利邀請十名同鄉合資投得尖沙咀彌敦道旁的一塊黃金地盤,擬建高檔大型酒店。
哈利遂與美國假日旅業集團簽訂合同,使用“假日”招牌,將擬建的酒店定名為金域假日酒店,建成後交美國假日旅業集團管理,產權及租金歸哈利等眾股東所有。
動蕩餘波,使香港地產不景氣延續了數年。銀行緊縮銀根,夏利裏拉家族自有資金又不足,不得不先把服裝店減縮為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