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柱說道:“天下盡知,我李家叔父李善長,自從滁州跟隨太祖皇帝朱元璋以來,建功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當時大元帥郭子興雖然對於朱元璋十分器重,還將養女馬氏下嫁於他,後來卻因為流言對他心存疑慮,暗中剝奪了他的軍權,若無我叔父從中調解斡旋,隻怕朱元璋早已冤死於屠刀之下,又何來如今的大明天下?”


    “後來朱元璋稱吳王,任命叔父為右相國,叔父殫精竭慮,為朱元璋招攬天下賢才,又再三斟酌改革元製的弊端,為朱元璋廣積錢糧,發展國力,為他將來能夠擊敗張士誠、陳友諒這樣的強敵,一統天下建立了堅實的基礎。”


    “後來朱元璋稱帝,叔父不但為其研究確定了六部官製,更監修《元史》,主持編寫了《太祖訓錄》、《大明集禮》等書,甚至於封賞諸王,爵獎功臣,事無巨細,朱元璋都要與叔父商議決定。”


    “到洪武三年大封功臣之時,朱元璋以我叔父之功勞,任為太師、中書左丞相,封為韓國公,子孫世襲。當年被封為國公者,僅有徐達和我叔父等六人,我叔父位居首位,朱元璋更是將我叔父比作漢時蕭何,足見對我叔父的褒獎與倚重。”


    葉楓和張胖子聽了這些話,不禁暗暗點頭,李善長作為開國功勳,為建立大明王朝所立下的那些汗馬功勞,早就是人盡皆知的了。


    李柱接著說道:“我父親李存義,自從在朱元璋稱吳王之時,隨兄投入麾下之後,也是屢立奇功,做事兢兢業業,因其行事謹慎,頗得朱元璋信賴,到了洪武七年的時候,更是官拜太仆寺丞,我的兩位兄長李伸和李祐也都被封為郡官。”


    “及至此時,我李家在朝中可以說是風光無限,舉足輕重,朝中百官莫不以我叔父馬首是瞻,我李家的權勢一時無兩。”


    說到這裏,他滿臉都是驕傲之色,雙目之中光芒閃動,似乎也在回憶著當年李家的無限風光。


    “然而當時我卻並不想倚靠著李家的權勢,就此謀個一官半職,像我那兩位兄長一樣,後半生從此過上舒服安逸的生活。我想要憑著自己的本事,建功立業,開創自己的一番天地,隻有這樣,才能堵住那些議論我隻是憑著父蔭的悠悠眾口,也能改變我作為庶出身份,在李家中被人瞧不起的地位。”


    “太祖皇帝崇尚武功,大明王朝也是以武力建國,於是積累軍功便成了想要晉升最佳的選擇。於是從小飽讀詩書的我,從此棄文習武,後來更是用了化名,隱姓埋名進入了軍中,遠赴邊關去為國征戰。殊不知,這個決定後來卻居然無意中救了我自己的命。”


    李柱長長的歎了一口氣說道:“當時我叔父雖然權勢滔天,可是朝中依然有一些不肯低頭攀附,反而與其針鋒相對的人,比如劉基劉伯溫便是其中一個。他與叔父在政見上常常會有矛盾,兩人時常在大殿之上當著太祖皇帝的麵爭論不休,甚


    至於惡語相向。”


    “為了對付和製衡劉基的權力,在洪武六年,叔父當時已經因病辭職在家,於是他向太祖皇帝推薦了胡惟庸擔任右丞相一職,想不到,這一決定竟然最終成為了我李家的轉折。”


    “這胡惟庸原本隻是一個小小的寧國知縣,不過為人極為精明,做事頗有才幹,加上為人十分圓滑,攀交上我叔父之後,投其所好,很是得到我叔父的賞識,於是在朱元璋稱吳王時期,便推薦他成為了太常少卿,進入了政壇的中心。”


    “到了後來,他利用他的才幹和精明,很得朱元璋的歡心,到了洪武十年的時候,便成為了左丞相,為百官之首。”


    “這期間,劉基因為畏懼胡惟庸與李家聯合的勢力的緣故,托病辭職回歸故裏,胡惟庸奉了聖命派人前去探視,這之後,劉基便忽然暴斃身亡了。天下間都傳說這是胡惟庸收買了去探視的太醫,下毒所致。可是真相究竟如何,又有誰知道呢?”


    “劉基死後,胡惟庸更無顧忌,行事也愈發的大膽起來,同時也加強了與我李家之間的交往,想要引為他用。然而此時,我叔父已經漸漸看出了他的野心,而劉基之死更令叔父心中感到甚為不安,於是對於胡惟庸也就有了戒心。”


    “胡惟庸眼見如此,於是便開始對我父親下手。他多方籠絡示好,我父親又是一個不懂得拒絕別人的老好人,加上當時胡惟庸權勢日甚,我父親不敢得罪,於是兩家的關係便越來越緊密了起來。後來胡惟庸更是將他哥哥的女兒嫁與我兄長李祐為妻,兩家結為親家,自此我父親便被強行綁上了胡惟庸的戰車之上。”


    “當時胡惟庸多行不軌,其所行多有不法,不過以他當時的權勢在朝中可以說是一手遮天,無人敢捋其虎須,然而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時日一久,太祖皇帝還是偶有所聞,隱約有了見責之意,胡惟庸心中恐懼,便開始有了異心。”


    “他秘密勾連各地武官,暗中培植勢力,以為謀反之用。又暗中聯係了元朝舊人封績,去聯絡北元勢力,企圖令其發兵引為外援。其後他又令我父親前去勸說我叔父的支持。”


    “我叔父當時嚴詞拒絕了胡惟庸的招攬,不過因為謀反乃是誅滅九族的重罪,為了保住李家上下,叔父隱瞞了此事,並未上奏。而且還勸告我父親,千萬不要卷入其中,一旦事敗,其禍必定會殃及池魚。從此我父親對於胡惟庸也是陽奉陰違,既不敢明裏得罪,也不敢過於介入他的陰謀。”


    “果然,到了洪武十三年,胡惟庸還沒來得及發動,就被人告發,陰謀敗露,全家盡皆被誅殺殆盡。我父親與胡惟庸是親屬,也難免受到了此案株連,卻因為我叔父的關係,得以免死,被罷黜安置在了崇明。”


    “胡惟庸雖然事敗被誅殺,可是此案的風波卻遠遠還沒有結束。到了洪武二十一年,大將軍藍玉率軍遠征北元,


    在沙漠之中擒獲了當年為胡惟庸聯絡北元勢力的封績。因為封績的供詞當中涉及到了我父親,藍玉不敢擅專,便將此事告知了我叔父。”


    “我叔父深知此事一旦上奏,必定會株連李家滿門,為了保住李家上下,叔父不得不暗中放走了封績,隱瞞了此事,並未上奏太祖皇帝。”


    “誰知道到了洪武二十三年,封績竟然再度被擒獲,他供出了所有的一切。太祖皇帝朱元璋聞之大怒,下令徹查所有與胡惟庸一案相關的人員,無論地位高低,一律嚴懲。”


    “此案株連蔓引,前後被牽涉誅殺的,一共有三萬餘人,當真是血流成河,人神俱驚。連我叔父在內,被誅殺的一共有一公二十一侯,我李家滿門上下,連同我父親和兄長在內,全都被殺掉了,唯有我表兄李祺因為是駙馬的緣故,被流放免死。其實他們並不知道,李家還有一個人沒有被誅殺,那就是當年改名換姓,遠在邊關軍中的我!”


    說起當年的慘案,李柱忍不住情緒激動,一雙嚴重滿含熱淚,全身簌簌而抖。


    雖然是多年之前的事情了,不過在葉楓和張胖子聽來,卻依舊覺得驚心動魄,震撼不已。


    當年的胡惟庸一案,其誅殺的人數之多,對朝廷的震動之大,都是大明開國以來所最為駭人聽聞的。


    在此案之後,太祖皇帝朱元璋便廢除了丞相一職,改為內閣與六部共同理事,而分別向皇帝負責。皇權,被空前的加強了。


    這麽一樁陳年的謀反逆案,竟然改變了整個朝局和官製,其影響之大足可以想見了。


    葉楓定了定神,才又開口對李柱問道:“當年既然你僥幸逃過了一劫,卻又是怎麽千裏迢迢的來到了這烏斯藏地來的?”


    李柱深深的呼吸了幾下,平定了一下激動的情緒,才又接著講述下去:“當年聞知這慘案的消息,我立時便想要趕回京城去,縱然我無法去為我父親,我兄長,還有李家所有被無辜誅殺的人們收屍,哪怕在他們的墳頭上祭奠一番,痛哭一場,也是好的。”


    “可是當我回到京城的時候,卻發現京城裏到處都是風聲鶴唳,人人自危。當時每天都有因為胡惟庸案被株連牽涉的人全家被抓,刑場上每天都有大批的人被砍下腦袋,京中那些曾經顯赫一時,賓客盈門的達官貴人的府邸,好些個都已經被殺得空了。整個京城裏都是血雨腥風,愁雲慘霧。”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根本無法打聽到我李家族人的葬身之所,更是連自己的處境也非常的危險了。我不得不離開了京城,於是我便決定去江浦尋找被流放到那裏的表兄李祺。隻要找到他,必定可以打聽到我李家全族被殺後埋葬的地點。”


    李柱這時眼中射出了一種仇恨淒絕的眼神,冷笑道:“隻是我沒有想到,我到了江浦之後,卻見到了人性中最為醜陋的一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尋龍迷蹤卷一華山驚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唐家太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唐家太公並收藏尋龍迷蹤卷一華山驚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