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鄭乃是高氏的根本之地,這個“根本”倒未見得是經濟基礎上的根本——以前可以算,現在有了高務實就不能這麽算了。
高務實在河南有兩個“產業集群”:大河以北有衛輝、懷慶,是以水泥為主導,輔之以煤礦鐵廠。
此處年產水泥八十多萬斤,聽起來好像很厲害,其實大概隻相當於後世一個大型水泥廠一到兩天的產能;除此之外還產農具和煤,農具不必說了,河南曆來是農業大省,五花八門的農具都賣得掉,況且高務實也沒打算把他在河南的產業軍工化,畢竟當地沒什麽需求,運遠了又不劃算。
但這一帶的煤遠比鐵多,所以煉鐵剩餘的大量煤礦就直接通過黃河水運,往西流入洛陽,往東則流入開封。張氏按照高務實的布置,在洛陽和開封都設有蜂窩煤廠,煤礦運抵之後製成蜂窩煤在這兩地銷售,雖然銷售額跟京師相比差了些,但兩地相加一年也能進賬兩三萬兩銀子,實際上也不算小數目了,隻是由於在高務實名下,才比較不起眼。
而新鄭、禹州一帶又有所不同,新鄭的煤礦和禹州的鐵礦是高務實為了造福鄉梓刷名望搞起來的,一開始也以產出農具為主,後來又加入了其他生活鐵器,比如鐵鍋、鐵壺之類,再後來又擴大到生產鐵片,用以供給軍方製造盔甲等,還少量提供箭矢(不管箭杆)。
多餘的煤炭依然是製造蜂窩煤,不過基本不看利潤,低價出售給附近,隻當是在鄉鄰間刷聲望。
後來張氏對這邊的產業有些不滿,一直寫信給高務實,說禹州乃是宋之名瓷鈞窯的產地,高家眼下在新鄭、禹州一帶已經是領袖之族,應該進軍瓷器行業,爭取恢複鈞窯的地位——不過現在不能叫鈞窯了,因為要避諱今上(朱翊鈞),所以得改名禹窯。
高務實因為一直覺得中國的瓷器行業不需要他插手推動,所以對這檔子事不是很熱心,但張氏對此事非常熱心——鈞窯的貴重可不是說著玩的,中國五大名瓷,鈞、汝、官、哥、定,以鈞瓷為首,謂瓷之君也。“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這都是打從前宋時就廣為流傳的話。
所以張氏一直在找機會勸說兒子,同時也不光是等高務實發話,而是先著手準備。
<a href="http://m.fantuantanshu.com" id="wzsy">fantuantanshu.com</a>
她趁著高拱當政、兒子有錢的優勢,一直在河南禹州(鈞窯產地)、汝州(汝窯產地)等地招攬製瓷高手,就等著說服兒子批準投資了。
為了說服高務實,她還特意把龍文雅苑中準備給高務實居住的東房(高務實他老爹還在,所以他不能住北房)裏幾處最顯眼的陳設全部換成了鈞瓷。
但是很可惜,高務實這廝根本不懂瓷器,在裏頭轉悠了幾圈,楞是沒把注意力放到瓷器上去。到後來張氏就怒了,老娘為了湊齊這些擺在你麵前的鈞瓷,甚至特意寫信給三哥(張四教,蒲州張氏裏真正負責商業的那位),讓他把張家在揚州最拿得出手的幾件寶貝都送來了,甚至為了護送這批國寶級的鈞瓷,還從新鄭、禹州抽調了足足五百人的護廠家丁一路押運——你個臭小子居然瞎了眼沒看見?
張氏帶著慍怒把情況一說,高務實就有些懵了,在張氏痛心疾首的介紹下仔細看了看,總算發現了其中的神妙之處,什麽“蚯蚓走泥紋”、“似玉非玉騰似玉”、“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煙光淩空星滿天,夕陽紫翠忽成嵐”等等。
然後他就一臉恍然地道:“這些鈞瓷我在皇宮裏見得多了啊!”
張氏怒不可遏:“皇宮裏自然多,因為在前宋、前元時隻有皇宮裏才有,民間哪裏能見著幾片?這才是珍貴之處啊!”她一臉怒其不爭的模樣,道:“到了我大明時,禹州鈞窯衰落,但鈞窯的製法卻有一部分散落在宜興(後世江蘇境內)、石灣(後世廣東境內)等處,出現了一些鈞瓷旁係……務實,這可是咱們中州的名瓷,咱們應該複興它呀!”
“哦……是這樣啊。”高務實想了想,心中暗道:禹州鈞窯衰落恐怕與北宋丟了中原有關,後來大明驅逐蒙元之後,由於製瓷高手大多流落南方,而大明對河南也不算很重視,所以鈞窯也就一直沒怎麽複興起來,如果是這樣的話……我投資一二倒也不是不行。
但他轉念一想:投資可以,但不能像以前的鈞窯一樣隻走上層路線,或者幹脆說是隻走尖端路線。過去鈞窯有個說法,叫做“十窯九不成”,這我可受不了,得大大提高成品率和良品率才行。
還有就是,既然要投資進入瓷器行業,那麽光琢磨在國內市場混可不行,瓷器這東西在別人眼裏如何我管不著,但在我眼裏,最大的功能是出口創匯啊!中國的瓷器那可是全球壟斷的高科技產品,我不拿這個去剪羊毛,簡直天理難容!
想通了這些,高務實對進軍瓷器行業也就沒有什麽抵觸了,而且他打算等鈞窯的恢複工作略有成效之後,就把骨瓷工藝拿出來,當做新鈞窯或者說禹窯的另一門技藝。
反正思路是現成的,傳統鈞窯可以繼續主打高端,而骨瓷則主打中端,至於低端……低端不做。
當然,骨瓷這個名字得換掉,要不然太容易被人發現其中奧妙了,比如叫禹窯輕瓷就不錯。骨瓷這東西,真正的優勢其實就三樣:輕巧、堅固、瑕疵少。至於什麽通透性、細膩感、格外潔白之類,中國固有的瓷器其實都能做得出來,之所以經常不做得過於通透,其實是因為中國的文化傳統——愛玉。
高務實以前看過研究,從中國瓷器表現出來的對於著釉技術來看,中國完全可以製造出玻璃來,可是中國為什麽那麽多年都沒有往晶瑩剔透的玻璃上發展呢?因為玉並不是通透的,而中國各種技藝都喜仿玉性,所以根本沒有考慮做出玻璃那種純透明的狀態。
不過骨瓷的輕巧堅固的確是個優勢,尤其是對於出口而言,堅固可以保障運輸過程中的損失降到最低,輕便又能降低運輸難度,妙啊。
張氏一聽高務實答應下來了,立刻轉怒為喜,道:“既然這樣,為娘馬上把幾個大匠叫過來見你!”
高務實在河南有兩個“產業集群”:大河以北有衛輝、懷慶,是以水泥為主導,輔之以煤礦鐵廠。
此處年產水泥八十多萬斤,聽起來好像很厲害,其實大概隻相當於後世一個大型水泥廠一到兩天的產能;除此之外還產農具和煤,農具不必說了,河南曆來是農業大省,五花八門的農具都賣得掉,況且高務實也沒打算把他在河南的產業軍工化,畢竟當地沒什麽需求,運遠了又不劃算。
但這一帶的煤遠比鐵多,所以煉鐵剩餘的大量煤礦就直接通過黃河水運,往西流入洛陽,往東則流入開封。張氏按照高務實的布置,在洛陽和開封都設有蜂窩煤廠,煤礦運抵之後製成蜂窩煤在這兩地銷售,雖然銷售額跟京師相比差了些,但兩地相加一年也能進賬兩三萬兩銀子,實際上也不算小數目了,隻是由於在高務實名下,才比較不起眼。
而新鄭、禹州一帶又有所不同,新鄭的煤礦和禹州的鐵礦是高務實為了造福鄉梓刷名望搞起來的,一開始也以產出農具為主,後來又加入了其他生活鐵器,比如鐵鍋、鐵壺之類,再後來又擴大到生產鐵片,用以供給軍方製造盔甲等,還少量提供箭矢(不管箭杆)。
多餘的煤炭依然是製造蜂窩煤,不過基本不看利潤,低價出售給附近,隻當是在鄉鄰間刷聲望。
後來張氏對這邊的產業有些不滿,一直寫信給高務實,說禹州乃是宋之名瓷鈞窯的產地,高家眼下在新鄭、禹州一帶已經是領袖之族,應該進軍瓷器行業,爭取恢複鈞窯的地位——不過現在不能叫鈞窯了,因為要避諱今上(朱翊鈞),所以得改名禹窯。
高務實因為一直覺得中國的瓷器行業不需要他插手推動,所以對這檔子事不是很熱心,但張氏對此事非常熱心——鈞窯的貴重可不是說著玩的,中國五大名瓷,鈞、汝、官、哥、定,以鈞瓷為首,謂瓷之君也。“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這都是打從前宋時就廣為流傳的話。
所以張氏一直在找機會勸說兒子,同時也不光是等高務實發話,而是先著手準備。
<a href="http://m.fantuantanshu.com" id="wzsy">fantuantanshu.com</a>
她趁著高拱當政、兒子有錢的優勢,一直在河南禹州(鈞窯產地)、汝州(汝窯產地)等地招攬製瓷高手,就等著說服兒子批準投資了。
為了說服高務實,她還特意把龍文雅苑中準備給高務實居住的東房(高務實他老爹還在,所以他不能住北房)裏幾處最顯眼的陳設全部換成了鈞瓷。
但是很可惜,高務實這廝根本不懂瓷器,在裏頭轉悠了幾圈,楞是沒把注意力放到瓷器上去。到後來張氏就怒了,老娘為了湊齊這些擺在你麵前的鈞瓷,甚至特意寫信給三哥(張四教,蒲州張氏裏真正負責商業的那位),讓他把張家在揚州最拿得出手的幾件寶貝都送來了,甚至為了護送這批國寶級的鈞瓷,還從新鄭、禹州抽調了足足五百人的護廠家丁一路押運——你個臭小子居然瞎了眼沒看見?
張氏帶著慍怒把情況一說,高務實就有些懵了,在張氏痛心疾首的介紹下仔細看了看,總算發現了其中的神妙之處,什麽“蚯蚓走泥紋”、“似玉非玉騰似玉”、“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煙光淩空星滿天,夕陽紫翠忽成嵐”等等。
然後他就一臉恍然地道:“這些鈞瓷我在皇宮裏見得多了啊!”
張氏怒不可遏:“皇宮裏自然多,因為在前宋、前元時隻有皇宮裏才有,民間哪裏能見著幾片?這才是珍貴之處啊!”她一臉怒其不爭的模樣,道:“到了我大明時,禹州鈞窯衰落,但鈞窯的製法卻有一部分散落在宜興(後世江蘇境內)、石灣(後世廣東境內)等處,出現了一些鈞瓷旁係……務實,這可是咱們中州的名瓷,咱們應該複興它呀!”
“哦……是這樣啊。”高務實想了想,心中暗道:禹州鈞窯衰落恐怕與北宋丟了中原有關,後來大明驅逐蒙元之後,由於製瓷高手大多流落南方,而大明對河南也不算很重視,所以鈞窯也就一直沒怎麽複興起來,如果是這樣的話……我投資一二倒也不是不行。
但他轉念一想:投資可以,但不能像以前的鈞窯一樣隻走上層路線,或者幹脆說是隻走尖端路線。過去鈞窯有個說法,叫做“十窯九不成”,這我可受不了,得大大提高成品率和良品率才行。
還有就是,既然要投資進入瓷器行業,那麽光琢磨在國內市場混可不行,瓷器這東西在別人眼裏如何我管不著,但在我眼裏,最大的功能是出口創匯啊!中國的瓷器那可是全球壟斷的高科技產品,我不拿這個去剪羊毛,簡直天理難容!
想通了這些,高務實對進軍瓷器行業也就沒有什麽抵觸了,而且他打算等鈞窯的恢複工作略有成效之後,就把骨瓷工藝拿出來,當做新鈞窯或者說禹窯的另一門技藝。
反正思路是現成的,傳統鈞窯可以繼續主打高端,而骨瓷則主打中端,至於低端……低端不做。
當然,骨瓷這個名字得換掉,要不然太容易被人發現其中奧妙了,比如叫禹窯輕瓷就不錯。骨瓷這東西,真正的優勢其實就三樣:輕巧、堅固、瑕疵少。至於什麽通透性、細膩感、格外潔白之類,中國固有的瓷器其實都能做得出來,之所以經常不做得過於通透,其實是因為中國的文化傳統——愛玉。
高務實以前看過研究,從中國瓷器表現出來的對於著釉技術來看,中國完全可以製造出玻璃來,可是中國為什麽那麽多年都沒有往晶瑩剔透的玻璃上發展呢?因為玉並不是通透的,而中國各種技藝都喜仿玉性,所以根本沒有考慮做出玻璃那種純透明的狀態。
不過骨瓷的輕巧堅固的確是個優勢,尤其是對於出口而言,堅固可以保障運輸過程中的損失降到最低,輕便又能降低運輸難度,妙啊。
張氏一聽高務實答應下來了,立刻轉怒為喜,道:“既然這樣,為娘馬上把幾個大匠叫過來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