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的一把手叫做翰林院學士,也可以叫翰林學士,當今翰林學士是禮部尚書潘晟兼任,這是高務實知道的。但有一個問題,以禮部尚書兼任翰林學士的潘晟其實是並不怎麽來翰林院管事的。真正翰林院管事的那位,應該是“翰林院侍讀學士兼掌院事”,大致相當於後世的常務副某某。
翰林院侍讀學士按理說應該是定員兩人,但實際上由於經常有加官翰林院侍讀學士的官員存在,如今的翰林院侍讀學士其實有四位,分別是陳思育、許國、餘有丁、何洛文,這還不算上個月剛剛退休致仕的姚弘謨。
而現在真正的翰林院“常務副”,也就是翰林院侍讀學士掌院事,其實是陳思育,按理說今天接見高務實的應該是這位才對。至於許國,他是內閣的東閣大學士,同時餘有丁是禮部左侍郎,何洛文是禮部右侍郎——翰林院侍讀學士對他們幾位而言都隻是兼官,掛名的那種。
然而聽曾朝節剛才的話,他說的是“掌院部堂”,那表示現在要見高務實的,竟然是潘晟,這就很詭異了。不過高務實隱隱猜到了潘晟要見他的原因,可能這位實在很想在致仕之前進內閣混一圈。
畢竟,閣老和部堂,那可真是聽起來都不在同一個檔次,以潘晟的資曆和年紀,有這個心態完全可以理解。
曾朝節朝高務實笑了一笑,當下領高務實來到內堂。進入翰林院內堂,一抬頭,就見牌匾上書有“玉堂”二字。所謂玉堂,本是來自道家的說法,唐時稱居翰苑者,如淩玉清溯紫霄。
<a id="wzsy" href="https://www.ranwen.la">ranwen.la</a>
須知普通人進士及第,可以叫登瀛洲,而翰林是進士中的進士,是以登瀛洲已不足以形容翰林之清貴,於是要稱登玉堂,畢竟玉堂乃是神仙居所,而鼎甲三人被官場視為“天上神仙”,庶吉士被視為“半路修仙”,反正都是位列仙班的,“玉堂”完全合適。
高務實跨入內堂,這就算是登玉堂了。
唐宋以來玉堂上都設有視草台,翰林學士草擬製書即稱為視草。視草台,就是翰林學士為天子起草或修正詔諭之處。到了現在視草台隻具形式,不具實際意義,仍代表著翰林學士代天子製詔,為王者言的權利。
視草台前設有公座,乃正官掌院學士,侍讀,侍講學士座位。本來內堂裏也有內閣大學士的公座,且是大堂之中,而掌院學士反要側坐在旁,故而明朝的翰林學士也可以稱閣臣為中堂。
公座而下分別擺著兩排交椅,這乃侍講廳,檢討廳的翰林公座。待商量議事時,各位翰林就依官位尊卑,入官年限依座次而坐,誰坐在哪裏,不得有誤。
此時一位身穿大紅紵絲飛魚服的正坐在翰林院學士的公座之上,朝著高務實微微露出笑容,正是潘晟潘部堂。
但在他身邊,卻還有一人,正坐在侍讀學士掌院事的位置上,身穿緋色官服,一臉嚴肅。
高務實心道:原來不是潘部堂侵了陳掌院的權,而是兩人一同接見——這麽高的規格麽?
不過想歸想,他卻已經上前參拜道:“翰林院修撰高務實,拜見大宗伯、光學士。”
潘晟與陳思育微微頷首,潘晟畢竟是名義上的正官,微笑道:“高修撰,本部堂今日本不該來,不過待會兒確實有事要和你說,因此就不請自來了。”
高務實忙道:“大宗伯百忙之中能來坐堂,學生感激不盡。”
潘晟又笑了笑:“我的事待會兒再說不遲,且請陳掌院先給你說一說翰林院的規矩,這也是入翰林院必須知曉的第一件事。”
高務實點頭稱是。
陳思育仍是一臉嚴肅,微微點頭道:“高修撰是這一科科試魁首,乃同科進士裏的翹楚,聖上也多有讚譽,但你既入了翰林院,就需得知道這裏都是你的前輩,務需保持尊敬,知曉禮數。道遇前輩,譬如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你當引馬回避;科深前輩,立馬讓過;科近前輩,分道而行,略後一馬背……”
高務實心道:陳掌院這意思,怕是擔心我挾聖眷和元輔門生之威不尊前輩?
陳思育卻不理他,又繼續道:“本院史官、講官升遷,雖由內閣題請,但卻由掌院出考語,再送中堂看定,故而不要以為背後有閣老撐腰,就心存僥幸,不用心辦事,否則不待九年考滿,這三年在本官手上的考評,就休想得好。”
高務實聽了陳思育這話,就知道這是在敲打自己了。
他沒露出絲毫不滿之色,畢竟他高務實也不是第一次混職場了,這新進衙門,上司給你這一頓“殺威棒”,那是再正常不過的操作,是為免新人不知分寸。
陳思育見高務實隻是老老實實聽著,並無桀驁之色,麵色稍霽,但還是繼續警告道:“要想本官給出上評,就需好好辦事,本官自會看在眼底,若是不實心用事,本官也會看得出來,不可心存僥幸,以免自誤。”
“下官明白。”高務實規規矩矩的回答道。
陳思育點點頭,顯然對他這番俯首帖耳的表現尚滿意,於是讓小吏給他上茶。
氣氛有所緩和,高務實喝了口茶,潤了潤嗓子,又朝潘晟潘部堂望去。
潘晟卻不像陳思育那般嚴肅,一直麵帶笑容,這會兒見高務實朝他看來,才微笑著道:“高修撰,你身為史官,自是以纂修典籍為主,不過穆宗莊皇帝實錄已經修成,倒是不必多慮了。眼下當務之急,乃在於《大明會典》。”
聽到大明會典四字,高務實微微抬起頭,露出凝重之色。
《大明會典》是一部明代官修的專述有明一代典章製度的典製體史書。其始纂於弘治十年三月,嘉靖時有過兩次增補,到現在已經有些年頭了。
“萬曆二年四月,禮部覆禮科給事中林景暘複申前請補輯所缺事例入會典,但皆未允行。究其原因,是當時嘉靖、隆慶兩朝實錄尚未告成,史官披閱校正,日不暇給,為防止顧此失彼、事難兼理,重修會典一事隻得推遲。”
潘晟說到此處,臉色也沉凝了不少,又道:“至萬曆四年六月,穆宗實錄業已進呈,世宗實錄編纂將畢。於是十六日,時首輔高文正公等奏請重修《大明會典》,並就籌備事宜上疏陛下。六月二十一日,皇上下令重修會典。”
潘晟說的這些,高務實其實也是知道的,隻是記不得這些具體日期罷了,是以麵色也很平靜,隻是做出一副傾聽之態。
潘晟見他一句也不多問,心中暗讚一聲“果然穩重”,又道:“此事當時由高文正公親自出任總裁官,大學士馬自強,禮部左右侍郎兼侍讀學士汪鏜、林士章,少詹事兼侍讀學士申時行、王錫爵充修輯《會典》副總裁官,陣容浩大。可惜高閣老、馬閣老相繼辭世,汪、林二位少宗伯先後致仕,申瑤泉入閣、王荊石(王錫爵)丁憂,會典竟至乏人主持。更不要提各地缺員嚴重,翰林院不少負責編纂的官員紛紛調離,以至於現在會典編纂缺人極其嚴重,仍在崗者不如此前三成。”
高務實這下不得不答話了,道:“大宗伯的意思,是要下官充任纂修官?”
潘晟笑起來,但卻一點沒客氣,而是肯定地道:“是纂修官,但要實際負起責來。”
高務實頓時有些愕然。
翰林院侍讀學士按理說應該是定員兩人,但實際上由於經常有加官翰林院侍讀學士的官員存在,如今的翰林院侍讀學士其實有四位,分別是陳思育、許國、餘有丁、何洛文,這還不算上個月剛剛退休致仕的姚弘謨。
而現在真正的翰林院“常務副”,也就是翰林院侍讀學士掌院事,其實是陳思育,按理說今天接見高務實的應該是這位才對。至於許國,他是內閣的東閣大學士,同時餘有丁是禮部左侍郎,何洛文是禮部右侍郎——翰林院侍讀學士對他們幾位而言都隻是兼官,掛名的那種。
然而聽曾朝節剛才的話,他說的是“掌院部堂”,那表示現在要見高務實的,竟然是潘晟,這就很詭異了。不過高務實隱隱猜到了潘晟要見他的原因,可能這位實在很想在致仕之前進內閣混一圈。
畢竟,閣老和部堂,那可真是聽起來都不在同一個檔次,以潘晟的資曆和年紀,有這個心態完全可以理解。
曾朝節朝高務實笑了一笑,當下領高務實來到內堂。進入翰林院內堂,一抬頭,就見牌匾上書有“玉堂”二字。所謂玉堂,本是來自道家的說法,唐時稱居翰苑者,如淩玉清溯紫霄。
<a id="wzsy" href="https://www.ranwen.la">ranwen.la</a>
須知普通人進士及第,可以叫登瀛洲,而翰林是進士中的進士,是以登瀛洲已不足以形容翰林之清貴,於是要稱登玉堂,畢竟玉堂乃是神仙居所,而鼎甲三人被官場視為“天上神仙”,庶吉士被視為“半路修仙”,反正都是位列仙班的,“玉堂”完全合適。
高務實跨入內堂,這就算是登玉堂了。
唐宋以來玉堂上都設有視草台,翰林學士草擬製書即稱為視草。視草台,就是翰林學士為天子起草或修正詔諭之處。到了現在視草台隻具形式,不具實際意義,仍代表著翰林學士代天子製詔,為王者言的權利。
視草台前設有公座,乃正官掌院學士,侍讀,侍講學士座位。本來內堂裏也有內閣大學士的公座,且是大堂之中,而掌院學士反要側坐在旁,故而明朝的翰林學士也可以稱閣臣為中堂。
公座而下分別擺著兩排交椅,這乃侍講廳,檢討廳的翰林公座。待商量議事時,各位翰林就依官位尊卑,入官年限依座次而坐,誰坐在哪裏,不得有誤。
此時一位身穿大紅紵絲飛魚服的正坐在翰林院學士的公座之上,朝著高務實微微露出笑容,正是潘晟潘部堂。
但在他身邊,卻還有一人,正坐在侍讀學士掌院事的位置上,身穿緋色官服,一臉嚴肅。
高務實心道:原來不是潘部堂侵了陳掌院的權,而是兩人一同接見——這麽高的規格麽?
不過想歸想,他卻已經上前參拜道:“翰林院修撰高務實,拜見大宗伯、光學士。”
潘晟與陳思育微微頷首,潘晟畢竟是名義上的正官,微笑道:“高修撰,本部堂今日本不該來,不過待會兒確實有事要和你說,因此就不請自來了。”
高務實忙道:“大宗伯百忙之中能來坐堂,學生感激不盡。”
潘晟又笑了笑:“我的事待會兒再說不遲,且請陳掌院先給你說一說翰林院的規矩,這也是入翰林院必須知曉的第一件事。”
高務實點頭稱是。
陳思育仍是一臉嚴肅,微微點頭道:“高修撰是這一科科試魁首,乃同科進士裏的翹楚,聖上也多有讚譽,但你既入了翰林院,就需得知道這裏都是你的前輩,務需保持尊敬,知曉禮數。道遇前輩,譬如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你當引馬回避;科深前輩,立馬讓過;科近前輩,分道而行,略後一馬背……”
高務實心道:陳掌院這意思,怕是擔心我挾聖眷和元輔門生之威不尊前輩?
陳思育卻不理他,又繼續道:“本院史官、講官升遷,雖由內閣題請,但卻由掌院出考語,再送中堂看定,故而不要以為背後有閣老撐腰,就心存僥幸,不用心辦事,否則不待九年考滿,這三年在本官手上的考評,就休想得好。”
高務實聽了陳思育這話,就知道這是在敲打自己了。
他沒露出絲毫不滿之色,畢竟他高務實也不是第一次混職場了,這新進衙門,上司給你這一頓“殺威棒”,那是再正常不過的操作,是為免新人不知分寸。
陳思育見高務實隻是老老實實聽著,並無桀驁之色,麵色稍霽,但還是繼續警告道:“要想本官給出上評,就需好好辦事,本官自會看在眼底,若是不實心用事,本官也會看得出來,不可心存僥幸,以免自誤。”
“下官明白。”高務實規規矩矩的回答道。
陳思育點點頭,顯然對他這番俯首帖耳的表現尚滿意,於是讓小吏給他上茶。
氣氛有所緩和,高務實喝了口茶,潤了潤嗓子,又朝潘晟潘部堂望去。
潘晟卻不像陳思育那般嚴肅,一直麵帶笑容,這會兒見高務實朝他看來,才微笑著道:“高修撰,你身為史官,自是以纂修典籍為主,不過穆宗莊皇帝實錄已經修成,倒是不必多慮了。眼下當務之急,乃在於《大明會典》。”
聽到大明會典四字,高務實微微抬起頭,露出凝重之色。
《大明會典》是一部明代官修的專述有明一代典章製度的典製體史書。其始纂於弘治十年三月,嘉靖時有過兩次增補,到現在已經有些年頭了。
“萬曆二年四月,禮部覆禮科給事中林景暘複申前請補輯所缺事例入會典,但皆未允行。究其原因,是當時嘉靖、隆慶兩朝實錄尚未告成,史官披閱校正,日不暇給,為防止顧此失彼、事難兼理,重修會典一事隻得推遲。”
潘晟說到此處,臉色也沉凝了不少,又道:“至萬曆四年六月,穆宗實錄業已進呈,世宗實錄編纂將畢。於是十六日,時首輔高文正公等奏請重修《大明會典》,並就籌備事宜上疏陛下。六月二十一日,皇上下令重修會典。”
潘晟說的這些,高務實其實也是知道的,隻是記不得這些具體日期罷了,是以麵色也很平靜,隻是做出一副傾聽之態。
潘晟見他一句也不多問,心中暗讚一聲“果然穩重”,又道:“此事當時由高文正公親自出任總裁官,大學士馬自強,禮部左右侍郎兼侍讀學士汪鏜、林士章,少詹事兼侍讀學士申時行、王錫爵充修輯《會典》副總裁官,陣容浩大。可惜高閣老、馬閣老相繼辭世,汪、林二位少宗伯先後致仕,申瑤泉入閣、王荊石(王錫爵)丁憂,會典竟至乏人主持。更不要提各地缺員嚴重,翰林院不少負責編纂的官員紛紛調離,以至於現在會典編纂缺人極其嚴重,仍在崗者不如此前三成。”
高務實這下不得不答話了,道:“大宗伯的意思,是要下官充任纂修官?”
潘晟笑起來,但卻一點沒客氣,而是肯定地道:“是纂修官,但要實際負起責來。”
高務實頓時有些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