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的生意,一直不是張四維親自打理的,而是張四教負責,所以張四維當時沒有和高務實過多的談論張家的生意要如何從鹽業這一棵樹轉移到整片森林。
但張四維還是向高務實提到了一些長蘆鹽場近年來的發展動態,其中有一條特別引起高務實的關注。
長蘆鹽場近年來出現了明顯的“南衰北盛”之勢。
張四維當時提及這一情況的時候,似乎並沒有很明確的意識到這其中的原因,但高務實不同,他很敏銳的發現了其中的根源。
根源就在於天津港,或者說天津港的發展影響了長蘆鹽場的發展。
長蘆鹽場並非一個單獨的鹽場,之所以名叫“長蘆鹽場”,是因為大明在滄州的長蘆設立了都轉運使司,長蘆鹽場因此得名。
前頭已經說了,大明初期的長蘆鹽場一共有24個鹽場,後來被裁並了四個,形成了現在的20個鹽場組成的綜合體,其中張家實際控製了17個。
在張家控製的這17個鹽場中,目前很明顯的出現了越靠近天津港的鹽場發展越好,而離天津港越遠的鹽場則出現衰退的跡象。
這個局麵用一個最簡單的說法來概括就是,交通條件對於鹽場的發展至關重要。
在那之後,高務實就開始搜集長蘆鹽場片區,關於交通條件的一些資料,在進行匯總之後,他確信了這一點。
<a id="wzsy" href="http://www.1200ksw.net">1200ksw.net</a>
從曆史上來看,起初位於滄州的南場得益於優越的海運和河運地理環境,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南方物資海運港口在滄州的黃驊歧口、大河口(後世黃驊港),卸載後經內河運道輸送至北方各地,其中滄州的內河運道主要是南方的無棣河和馬頰河,北方的柳河。
至元末,海運繞而改走大直沽(就是天津港),從此滄州河海相運僅剩河運。明中期以後,黃河改道,南徙泛淮,致使無棣、馬頰二河之水源枯竭,河道逐漸淤塞,雖多次疏浚,但淤斷如常。成為唯一重要河道的柳河,將京杭大運河和滄州各鹽場連通起來,支撐著滄州鹽業繼續發展。
早前元末時,具體在惠通河浚修後,一直是東西走向的大運河轉而呈南北走勢。由此,滄州境內所有東向河流失去運輸功能。“(惠民)河道縱行,凡岸以東橫河並廢”。
於是,“南場運路斷絕,而北場有薊運、南運諸河以為委輸,相行日絀。南場鹽業大衰,灶戶皆歸籍改業,不惟灘荒灶廢,並灶課亦多無從追呼?”
故滄州鹽業,由內河航運改為陸路運輸,陸運較河運價高,失去競爭力。從此滄州多數鹽場灶戶“棄灘改業”,回歸原籍州縣。
但此時南場隻是發展無力,卻也還勉強可以維持,直到高務實把天津港打造成型,天津港的輻射能力大幅提高,長蘆鹽場位於天津附近的部分開始明顯展現出運輸成本上的巨大優勢。
都是一樣的鹽,在北場天津拿貨往外運輸,成本比在南場滄州低了兩至三成,那隻有傻子以及沒法到天津拿到貨的商人才會繼續死磕南場。
由此高務實發現了自己手中的一張王牌——哪怕是張家這樣的大鹽商,如果高務實不肯配合,他們的成本就要大增,利潤就要大減。
況且,天津港之所以能夠帶來成本降低,除了港口本身的優勢,還有一個原因是天津港的運輸船隊很強,而天津港的運輸船隊,高務實手中的京華北洋艦隊(運輸船隊部分)就要占據大約一半的運力。
這個情況就給高務實帶來了一個思考:是不是應該逐漸轉移過去的鹽場,把全國的鹽場逐漸地向大港口靠攏?
他的這個想法可不是為了針對張四維或者單獨的長蘆鹽場,實際上他的著眼點主要放在了揚州鹽商身上。
高務實不太方便打擊張家,但絕不代表他不方便打擊揚州鹽商。
當然,現在的揚州鹽商有一部分是山西商人,比如張四教早在十多年前就去揚州常駐了,目的就是在揚州開拓業務——畢竟長蘆這邊幾乎被張家包圓了,已經沒有了發展空間。
但山西商人在揚州並非最強,南京的勳貴勢力在揚州鹽商中就有很多代理人,什麽徽商、浙商以及揚州本地鹽商等等,不一而足。這些人,高務實動起來是不會心疼的。
隻是,高務實並不太想用政治手段來幹這件事,因為政治手段更容易遭到反噬,他一直思索著用經濟手段來解決這個麻煩。
在遼東產鹽,就是他小心翼翼試探鹽業的第一步棋。
他剛才對朱翊鈞所說的賣給朝鮮、女真乃至蒙古,並不是假話,但也並不完全,事實上朱翊鈞擔心高務實得罪人,他高務實卻並不是很擔心得罪人,至少撇開晉黨之後,他不擔心得罪南方的鹽商們。
這些人在曆史上幾乎都是東林黨的幕後金主,在高務實看來,得罪了就得罪了唄,反正都是遲早的事。
高務實老早就因為南京周邊的市場不容易滲入的原因悄然在上海囤地,目的就是在某個時機成熟的時候突然推出上海港,以此撇開南京甚至蘇州單幹,掌握南直隸商業主動權。
現在上海港方麵的地皮已經差不多準備好了,人員配備可能差點,但高務實不擔心——他手頭現在好幾個大港,抽調點人不是問題。而有了港口優勢,揚州鹽商就不得不顧忌高務實的壓力了。
在這種情況下,要想繼續加強壓力,最關鍵的就隻剩一點:貨。
做一個最糟糕的打算:高務實擁有將來交通條件最具優勢的上海港,但揚州鹽商和他們背後的南京勳貴以及江南士林不肯妥協,最終可能導致的結果就是揚州鹽商寧可成本高出兩三成,也不去上海港——這就是雙輸了。
所以,想要扼住揚州鹽商的咽喉,高務實還需要有貨源,這個貨源要強大到足以逼得揚州鹽商徹底破產的能力!
長蘆鹽場行不行?不太行,即使張四維肯跟揚州鹽商正麵幹一仗,估計產量也不夠,畢竟長蘆鹽場供給了大半個北方,拿這些貨去南方開打價格戰的話,北方吃淡食嗎?
因此高務實今天幾乎是毛遂自薦地向朱翊鈞表示願意去遼東苑馬寺做這個寺卿,看重的不僅僅是區區一個兵備道,而是遼東苑馬寺卿所管轄的範圍——遼東半島。
眾所周知,後世中國的四大鹽區,其中便有遼東灣鹽區,而高務實作為穿越者,對於曬鹽技術,多多少少還是知道一點改進思路的。
思路固然不代表直接的技術,但隻要這個遼東苑馬寺卿的職務落到高務實頭上,他就有足夠的資本可以進行試驗,更何況還可以請長蘆鹽場協助幫忙——就用“整片森林”作為交換好了。
反正高務實老早就希望把張家甚至更多的北方“財閥”帶入新的航道,而不是固守那些幾千年來的老行當。
但張四維還是向高務實提到了一些長蘆鹽場近年來的發展動態,其中有一條特別引起高務實的關注。
長蘆鹽場近年來出現了明顯的“南衰北盛”之勢。
張四維當時提及這一情況的時候,似乎並沒有很明確的意識到這其中的原因,但高務實不同,他很敏銳的發現了其中的根源。
根源就在於天津港,或者說天津港的發展影響了長蘆鹽場的發展。
長蘆鹽場並非一個單獨的鹽場,之所以名叫“長蘆鹽場”,是因為大明在滄州的長蘆設立了都轉運使司,長蘆鹽場因此得名。
前頭已經說了,大明初期的長蘆鹽場一共有24個鹽場,後來被裁並了四個,形成了現在的20個鹽場組成的綜合體,其中張家實際控製了17個。
在張家控製的這17個鹽場中,目前很明顯的出現了越靠近天津港的鹽場發展越好,而離天津港越遠的鹽場則出現衰退的跡象。
這個局麵用一個最簡單的說法來概括就是,交通條件對於鹽場的發展至關重要。
在那之後,高務實就開始搜集長蘆鹽場片區,關於交通條件的一些資料,在進行匯總之後,他確信了這一點。
<a id="wzsy" href="http://www.1200ksw.net">1200ksw.net</a>
從曆史上來看,起初位於滄州的南場得益於優越的海運和河運地理環境,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南方物資海運港口在滄州的黃驊歧口、大河口(後世黃驊港),卸載後經內河運道輸送至北方各地,其中滄州的內河運道主要是南方的無棣河和馬頰河,北方的柳河。
至元末,海運繞而改走大直沽(就是天津港),從此滄州河海相運僅剩河運。明中期以後,黃河改道,南徙泛淮,致使無棣、馬頰二河之水源枯竭,河道逐漸淤塞,雖多次疏浚,但淤斷如常。成為唯一重要河道的柳河,將京杭大運河和滄州各鹽場連通起來,支撐著滄州鹽業繼續發展。
早前元末時,具體在惠通河浚修後,一直是東西走向的大運河轉而呈南北走勢。由此,滄州境內所有東向河流失去運輸功能。“(惠民)河道縱行,凡岸以東橫河並廢”。
於是,“南場運路斷絕,而北場有薊運、南運諸河以為委輸,相行日絀。南場鹽業大衰,灶戶皆歸籍改業,不惟灘荒灶廢,並灶課亦多無從追呼?”
故滄州鹽業,由內河航運改為陸路運輸,陸運較河運價高,失去競爭力。從此滄州多數鹽場灶戶“棄灘改業”,回歸原籍州縣。
但此時南場隻是發展無力,卻也還勉強可以維持,直到高務實把天津港打造成型,天津港的輻射能力大幅提高,長蘆鹽場位於天津附近的部分開始明顯展現出運輸成本上的巨大優勢。
都是一樣的鹽,在北場天津拿貨往外運輸,成本比在南場滄州低了兩至三成,那隻有傻子以及沒法到天津拿到貨的商人才會繼續死磕南場。
由此高務實發現了自己手中的一張王牌——哪怕是張家這樣的大鹽商,如果高務實不肯配合,他們的成本就要大增,利潤就要大減。
況且,天津港之所以能夠帶來成本降低,除了港口本身的優勢,還有一個原因是天津港的運輸船隊很強,而天津港的運輸船隊,高務實手中的京華北洋艦隊(運輸船隊部分)就要占據大約一半的運力。
這個情況就給高務實帶來了一個思考:是不是應該逐漸轉移過去的鹽場,把全國的鹽場逐漸地向大港口靠攏?
他的這個想法可不是為了針對張四維或者單獨的長蘆鹽場,實際上他的著眼點主要放在了揚州鹽商身上。
高務實不太方便打擊張家,但絕不代表他不方便打擊揚州鹽商。
當然,現在的揚州鹽商有一部分是山西商人,比如張四教早在十多年前就去揚州常駐了,目的就是在揚州開拓業務——畢竟長蘆這邊幾乎被張家包圓了,已經沒有了發展空間。
但山西商人在揚州並非最強,南京的勳貴勢力在揚州鹽商中就有很多代理人,什麽徽商、浙商以及揚州本地鹽商等等,不一而足。這些人,高務實動起來是不會心疼的。
隻是,高務實並不太想用政治手段來幹這件事,因為政治手段更容易遭到反噬,他一直思索著用經濟手段來解決這個麻煩。
在遼東產鹽,就是他小心翼翼試探鹽業的第一步棋。
他剛才對朱翊鈞所說的賣給朝鮮、女真乃至蒙古,並不是假話,但也並不完全,事實上朱翊鈞擔心高務實得罪人,他高務實卻並不是很擔心得罪人,至少撇開晉黨之後,他不擔心得罪南方的鹽商們。
這些人在曆史上幾乎都是東林黨的幕後金主,在高務實看來,得罪了就得罪了唄,反正都是遲早的事。
高務實老早就因為南京周邊的市場不容易滲入的原因悄然在上海囤地,目的就是在某個時機成熟的時候突然推出上海港,以此撇開南京甚至蘇州單幹,掌握南直隸商業主動權。
現在上海港方麵的地皮已經差不多準備好了,人員配備可能差點,但高務實不擔心——他手頭現在好幾個大港,抽調點人不是問題。而有了港口優勢,揚州鹽商就不得不顧忌高務實的壓力了。
在這種情況下,要想繼續加強壓力,最關鍵的就隻剩一點:貨。
做一個最糟糕的打算:高務實擁有將來交通條件最具優勢的上海港,但揚州鹽商和他們背後的南京勳貴以及江南士林不肯妥協,最終可能導致的結果就是揚州鹽商寧可成本高出兩三成,也不去上海港——這就是雙輸了。
所以,想要扼住揚州鹽商的咽喉,高務實還需要有貨源,這個貨源要強大到足以逼得揚州鹽商徹底破產的能力!
長蘆鹽場行不行?不太行,即使張四維肯跟揚州鹽商正麵幹一仗,估計產量也不夠,畢竟長蘆鹽場供給了大半個北方,拿這些貨去南方開打價格戰的話,北方吃淡食嗎?
因此高務實今天幾乎是毛遂自薦地向朱翊鈞表示願意去遼東苑馬寺做這個寺卿,看重的不僅僅是區區一個兵備道,而是遼東苑馬寺卿所管轄的範圍——遼東半島。
眾所周知,後世中國的四大鹽區,其中便有遼東灣鹽區,而高務實作為穿越者,對於曬鹽技術,多多少少還是知道一點改進思路的。
思路固然不代表直接的技術,但隻要這個遼東苑馬寺卿的職務落到高務實頭上,他就有足夠的資本可以進行試驗,更何況還可以請長蘆鹽場協助幫忙——就用“整片森林”作為交換好了。
反正高務實老早就希望把張家甚至更多的北方“財閥”帶入新的航道,而不是固守那些幾千年來的老行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