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克複,此次西北之亂的內亂部分便告結束,某種程度上來說,高務實的任務就算是完成了。


    不過這樣的完成顯然是不夠徹底的,即便他這個提督西北軍務隻是暫代,可魏學曾一日不到,理論上他就一日不能卸任。


    陳矩轉達皇帝的意思,是用的錦衣衛的渠道,這渠道雖然也走驛路,但卻不和尋常軍務共用一條“線”,而是錦衣衛獨有的體係,快慢緩急要看上頭的意思。


    皇帝親自過問的事當然是最高等級,所以這消息隻花了不到五天時間便傳到了高務實手中,估計其中應該有某段路采用了飛鴿傳書——這玩意是真實存在的,不過一般不會隻發一封,以免出現意外。而且通常會使用特製的藥水來寫,需要特殊手段使其顯形才能當然,等高務實得到的時候則已經完全變成了口信,這東西不會給外人看。


    皇帝這話並不是祈使句,算是征求高務實自己的意見,但他的態度還是很明顯的帶有催促的意思。


    現在高務實搞不清的是,皇帝想要他這麽早回去做什麽。雖然送信來的錦衣衛告訴過高務實關於遼東方麵的情況,但他很懷疑這個情況與他回京有什麽關係。


    高務實思忖:讓我再次出征遼東?這應該不太可能。朝廷用人也不能這麽用,如果我是個武將,打完寧夏又打遼東那也沒什麽,但我是個文臣啊,統兵的文臣如此頻繁的來回調動,那是視朝中袞袞諸公如無物——難道朝廷能統兵的文官就剩我一個了?


    即便真是,也不能這麽做,這是“體統”問題,是麵子問題。畢竟現在又不是大明朝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候,連麵子都可以不顧了。


    既然不可能是讓我統兵去遼東,那皇帝讓我回去幹嘛呢?


    高務實思來想去,似乎隻有一種可能:節省軍餉,把本來打算給西北三邊的軍餉轉去遼東,讓遼東方麵能夠動起來。


    想到這裏,高務實又不禁在心裏歎息:大明朝這個財政體係真是太操蛋了,這麽大一個國家,民間也足夠富裕,可特麽連同時進行兩場局部戰爭都辦不到,真是浪費這所謂的百萬大軍。


    在高務實看來,霸主級別的國家,就應該擁有至少同時進行兩場局部戰爭的能力,並且確保戰勝,這才是個合格的霸主,否則都是虛胖。


    顯然,現在的大明就是虛胖。別看大明在周邊各國、各勢力眼裏那是煌煌天朝,嚇唬別人的時候也是動不動自稱“天兵百萬”,可實際上呢?一次動用十萬人的兵力都需要“舉國之力”,否則連軍餉都湊不出,這算個什麽事啊!


    更讓高務實不滿的,則是明明這場仗為了省錢,自己已經搜腸刮肚用上了自認為最合理、最省力的打法了,但朝廷仍然需要西北收兵之後才能有餘力在遼東動手。這體製僵化的程度也太高了,比蘇聯式的計劃經濟還不如——最起碼人家打仗還是能打得了的。


    不過,既然朝廷確實沒那個本錢兩線開戰,那自己也隻能回去了,隻是火落赤那邊的戰事還是要和魏學曾交個底,不能我一套他一套,尤其是對於三支蒙古騎兵的使用。


    皇帝傳口信來的這五天裏,魏學曾已經從潼關抵達了西安。這位新任三邊總督一到西安就自稱年紀大了,舟車勞頓,需要先休養一陣。


    這個說法顯然不是事實,他的本意是不和高務實搶功。一來高務實算是他的晚輩,他這麽做拉不下臉,二來高務實和他在西北的分工不明確,到底誰聽誰的,朝廷此前沒有說明。


    這第二條特別麻煩,按理說西北的戰事當然歸他這個三邊總督管,但高務實這個援軍統帥又掛了提督西北軍務的差遣,同時他本人還是七鎮經略,兩個人的權力界限就很不明確了,根本說不好以誰為尊。


    正常來講,高務實的差遣更“高級”,然而魏學曾不僅資曆更老,級別也更高——他是掛兵部尚書銜的。


    讓魏學曾決定“休養”的最終原因,則是高務實已經平定了寧夏之變,魏學曾覺得自己如果在這種時候橫插一杠,搶功的意思就太明顯了,肯定會遭到非議,因此幹脆宣布休養,雖然軍功拿不到,至少能得一個“高風亮節”的美名。


    不過讓所有人意外的是,僅僅兩日過去,他就結束了休養,然後急匆匆地往固原趕去。


    固原是三邊總督的正式駐地,他到了固原就必須上任。陝西官員都在心裏琢磨:難道高樞台和魏製台這麽快就商量好了接下去該誰掌總?


    答案是肯定的,因為高務實也去了固原,而且是去交接兵權的。


    五月初八,協理京營戎政兵部左侍郎、都察院右都禦史、經略薊遼四鎮及宣大三鎮等處邊務兼理糧餉、提督西北軍務高務實在固原宣布寧夏之役正式結束,交還兵權與陝西三邊總督魏學曾,並同時封存尚方劍——這個是要帶回去還給皇帝的,他當然無權轉交給魏學曾。


    按照高務實當天的公開說法,陝西三邊總督負責西北軍務是朝廷慣例,他本人之前提督西北軍務隻是由於魏學曾尚未到任而寧夏事急,不能拖延之故。如今魏製台既然到任,他當然也就功成身退了。


    這下倒好,魏學曾的高風亮節沒撈到,反而便宜了高務實——他是真正的功成身退,完全當得起高風亮節之稱呀。陝西、延綏、寧夏、甘肅的官員但凡人在固原的,都不得不佩服高務實,放著馬上就能克盡全功的榮耀,自卸兵權交給魏學曾。


    不過他們可能想漏了一件事:高務實把西北兵權一交,之前他逼迫各地提供的錢糧等物,也就不歸他負責了,誰要問都隻能去找魏學曾……


    好一個高風亮節撂挑子。


    “好你個高求真,西北三邊窮得叮當響,居然被你刮出這麽多錢糧來?”三邊總督府裏,魏學曾望著高務實遞給他的“剩餘錢糧清單”瞪大眼睛:“而且你還這麽大大方方就承擔了蒙古人的開銷?你知不知道蒙古人雖然人吃得不多,可那幾萬匹馬吃得可太多了!”


    他指著清單道:“你瞅瞅這花銷,這些戰馬一路上吃了這麽多的雞蛋,沿途的雞蛋漲價都漲瘋了!他們這些戰馬的花費,一匹馬能頂至少三個人的口糧了吧?”


    “確切的說,是四個多。”高務實一攤手:“可這是非花不可的錢,不能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吧?”


    “那是草嗎?那是雞蛋啊,全都是精糧!”魏學曾依舊瞪大眼睛:“這些蒙古人的戰馬從小到大有吃得這麽好過嗎?”


    高務實輕咳一聲:“雞蛋的消耗雖然看似不小,但對於幾萬匹戰馬來說,其實分攤開來也不多,一匹戰馬在十日之內也就吃了不到三個雞蛋……好吧好吧,我知道蒙古人是故意給戰馬‘加餐’了,但我還是認為,這是值得的。”


    這裏有個問題需要澄清一下,就是後世有一種很有市場的說法,即古代戰馬需要大量消耗精糧,否則戰馬就會累死,或者至少會出現掉膘、勞損過度等情況。其實不然——至少在中國(包括蒙古等周邊地區)不然。


    後世這個說法的起源,據說是來自於1914年日本陸軍1日馬糧標準。即大麥5升=5.25公斤;幹草1貫=3.75公斤;槁草1貫=3.75公斤;食鹽:40克。


    而輜重部隊挽馬1日馬糧標準為大麥4升=4.2公斤;幹草1貫=3.75公斤;槁草1貫=3.75公斤;食鹽:40克。


    這個標準過了十六年之後,還繼續提高了一點。1931年日本陸軍1日馬糧標準為大麥5.25公斤;幹草4公斤;槁草3.5公斤;食鹽:40克。


    其中大麥可用替代品,包括燕麥、高梁或豆餅5.25公斤;亦或者糙米、大豆4.2公斤;乃至於粟、玉米、裸麥、小麥4.73公斤;甚至米糠7.88公斤、幹草15.8公斤。


    但是請注意,最後這個“幹草”依然可以繼續使用替代品,包括牧草4公斤、青草16公斤、大豆稈10公斤。而之前那個槁草也可用替代品:秸稈5.3公斤。


    往前對比一下就知道,其實戰馬完全可以全部食用牧草(如苜蓿草等),如果沒有專用的牧草,隨便什麽雜七雜八的青草也不是不能將就,隻不過那需要吃很多,從“量”的方麵來說非常大——這也就意味著戰馬會需要一天吃很多餐,以此來提供自身足夠多的能量。


    這裏還有一點非常重要,一定要注意:日本陸軍使用的戰馬是引種了西方戰馬的,最後培育出來的戰馬也就是當時民間俗稱的“東洋馬”,這種馬因為繼承了西方高頭大馬的大部分體格特點,所以食量本身偏大,飲食和環境要求等方麵也遠比蒙古馬嬌貴。


    實際上,蒙古馬根本沒那麽多講究,它們是天下一等一好養活而且耐力極佳的馬種。


    這可能還是要舉個例子才有說服力,就就拿蒙古西征來說。


    1219年秋,蒙古軍經別失八裏、不剌(後世新疆博羅市),通過鐵木兒懺察(亦稱鬆關,後世名果子溝)至阿力麻裏,西行渡伊犁河,經海押立向花剌子模挺進。


    當時,鐵木兒懺察是非常難行的隘口。1222年丘處機去西域見成吉思汗時也曾通過該隘口,他的隨徒李誌常在《長春真人西遊記》裏寫道:金山東畔陰山西,千岩萬壑橫深溪。溪邊亂石當道臥,古今不許通輪蹄。


    蒙古大軍通過時,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理石開道,並且砍木修橋,共築橋48座。橋的寬度可容兩輛車並行。


    <a id="wzsy" href="https://m.biquge.name">筆趣閣</a>


    蒙古遠征軍與花剌子模軍的激戰,大致是蒙古大軍到達花剌子模邊堡訛答剌城後,兵分四路:察合台、窩闊台率師圍攻訛答剌;術赤率師征氈的、養吉幹諸城;塔孩率5000騎兵征戰忽氈(後世納巴德)等城;成吉思汗與拖雷取中路,渡錫爾河,向西南橫渡紅沙漠直逼布哈拉城。


    1220年三月,術赤等三路軍馬全部占領了錫爾河兩岸的城市,成吉思汗的中路軍也占領了YSL教的文化中心布哈拉城,完全切斷了花剌子模新都撒馬爾罕(後世烏茲別克斯坦主要城市)和舊都烏爾根奇(後世土庫曼尼亞城市,漢籍曾寫為兀龍格赤)之間的交通。


    1220年五月,蒙古四路大軍在撒馬爾罕城下會師,合圍撒馬爾罕。經過六天的苦戰,才得以攻克撒馬爾罕城。


    可以看出蒙古軍在這一路上,走的基本上的西征大宛的老路,大量的山路荒漠。


    那麽,如果他們的戰馬真的隻能**糧,那麽光是吃糧食一個月,按日本人的標準這馬自己就要累死了啊:一天要吃五公斤糧食,他們走了那麽久,沿途路上又沒有地方可以補充糧食,那這糧食是天上掉下來的嗎?至於說自行攜帶……這一匹戰馬怕不是需要有個東風卡車的載重能力才夠用?


    因此,蒙古軍的戰馬,哪怕是在遠征加作戰的過程中,也絕對不可能是“非**糧不可”,精糧論者可以休矣。


    不過,蒙古人顯然知道戰馬**糧的好處——好處就是可以吃得少很多,不必動不動就“補餐”。


    所以高務實答應提供糧草之後,蒙古人也不客氣,在去和火落赤兄弟交戰的途中放開肚皮大吃大喝,以至於搞得沿途雞蛋都漲價了。而雞蛋,那可是精糧中的頂級產品。


    魏學曾看著淡定的高務實,好半晌才歎了口氣:“你真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他們這沿途不過三百裏,你看看吃了多少銀子?各項開銷加起來,差不多三萬兩!有這筆錢,我十萬大軍夠吃一個多月了!”


    高務實依舊微笑著,道:“不錯,但是確庵公,十萬大軍一個月未必能起到他們的作用呀。第一,咱們要調集十萬人,這個過程之中就要花不少銀子。第二,在麵對火落赤、著力兔所部時,大明的步軍可沒法追著他們打,隻有同為蒙古騎兵的脫脫、伊勒都齊所部才可以做到。第三,咱們打仗總得死人,死了人就要撫恤;打仗還一定有人立功,立了功還要看賞……”


    “可是你還答應給蒙古人看賞了。”魏學曾這一路上看來還是很關心西北軍務的,連這個都知道。


    高務實笑道:“按的是大同鎮兵的標準,確庵公,這個經製標準可不高,放在咱們大明來說,近乎於打發叫花子了,給蒙古人又如何?”


    魏學曾這才反應過來,高務實這裏玩了文字遊戲:他說給蒙古人大同鎮兵的賞賜標準,但是大明內部根本不是按這個“規定”來辦的,實際上由於土木之變以後的明軍越來越不能打,殺敵的賞格早就翻了幾倍。


    蒙古人哪有那麽多花花腸子,這裏明顯被坑了,而且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因為高務實的確是“按規矩”辦的。


    魏學曾張嘴結舌了一會兒,終於放棄了,無奈道:“好吧,就算你說的都有道理,那接下去莊浪衛那邊要怎麽辦,你可有什麽交待?”


    ----------


    感謝書友“流水的時間”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dj000214”、“soviet2003”、“縱浪”的月票支持,謝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元輔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雲無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雲無風並收藏大明元輔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