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務實對莊浪衛方麵的交待並不多,關鍵性的一條就是把他們當半個自己人。


    什麽叫半個自己人?該指揮的要指揮,該補給的要補給,該給賞的也要給賞。


    隻不過指揮的時候要略微客氣一些,而補給、給賞這些方麵,則要堅持既不能不給,又不能多給的原則。


    除此之外,就是約束軍紀,不過這一條因為高務實已經提前談妥,想必問題不大,脫脫是個知輕重的人,而伊勒都齊被高務實敲打過一番之後,應該也會自覺一點。


    魏學曾雖然是老資格,但在打仗這件事上,他還真挺虛心求教的,高務實每說一點,他都用力點頭,默默牢記。


    其實想想看,這也不奇怪,畢竟高務實雖然年輕,但卻已經可以毫不自謙地說,他就是大明現在最具威名的文帥——沒有之一。


    一番商討告畢,高務實告辭而去。魏學曾親自將他送到督院大門口,在高務實連聲“製台留步”之後才與他揮手作別。


    望著高務實離去的背影,魏學曾欣慰地露出了笑容。昔日他本是高拱著力培養的助手,可惜時運不濟,迄今也沒能入閣。不過,能看著當初的小小神童真的變成國朝砥柱,魏學曾也頗為高文正公歡喜。


    新鄭高氏後繼有人呀!


    魏學曾暗忖:安南、定北已是過去的事,現在看來,這孩子隻怕又要被冠以“平西”之名,得虧了大明東邊並無敵手,要不然的話,他這一生怕不得湊出個東南西北四麵通殺?


    魏製台想到這兒,自然而然地想起“大殺四方”這個詞,不由得啞然失笑。


    此刻拜別魏學曾不代表高務實馬上就要走,官場的規矩不能馬虎,所以今晚還有一場踐行酒,是魏學曾率陝西三邊在固原的大小官員、將領為送別高務實所舉辦的。


    除此之外,相應的還有明日的送別,這批人估摸著應該是一個不落都會參加——好歹高務實此來避免了陝西、延綏被叛亂波及,而且以最快的速度敉平亂局,西北無人不感念他的恩德。


    這些對高務實而言都隻是場麵事,他完全可以從容應對,也不必費神去想。此刻他比較擔心的是剛才會麵之時和魏學曾提到的西北財務問題,不知道魏學曾會不會聽從他的建議,從慶王一係想辦法。


    這次寧夏之變裏頭倒黴的人不少,但從“級別”而言,最大的倒黴蛋肯定是慶王(世子,未襲封),不僅大量的浮財被掠,最後被高務實從博碩克圖手中得來,而且不動產的損失也堪稱巨大。


    寧夏雖然是九邊之一,但早年曾進行了大規模的軍屯,田地其實並不少,而這些田地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逐漸被私人掌握。在這些“私人”之中,慶王府的收獲是最大的。


    慶王府的這些田地原本來曆就不是很幹淨,經過種種手段拿到之後,其憑據主要是一紙地契,這些地契當然放在慶王府中。然而這一次,哱拜叛軍行事不周,把那些地契當做浮財打包送給了博碩克圖,最後當然就到了高務實手裏。


    在沒有收複寧夏之前,這些東西毫無價值,就像它們對博碩克圖毫無價值一樣,因為地在哱拜手中,憑據並無意義。


    但當高務實沒有經過多大的破壞便收複寧夏,這些地契的價值一下子就實質化了——擁有它們就是擁有了這些土地。


    不過問題並非沒有,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慶王府肯定會要求收回這些土地,同時也自然會要求歸還地契。如果按照早年朝廷對藩王的縱容程度來看,這些田地連同地契肯定要十成十的歸還慶王府,但是高務實鑒於西北的實情,並不願意這樣做。


    他對魏學曾的建議是,按照國初給予慶王府的封地,加上後續曆代皇帝的恩賜作為歸還慶王府土地的標準,而剩餘的部分則通通歸公——理由是這些田地的地契已經“毀於戰火”。


    這件事說起來容易辦起來難,如果讓高務實自己來操辦,其實還比較容易一點,畢竟他剛剛在西北取得連續的大勝,威名之盛無人可以比擬。但現在他自己馬上需要回京,這事轉交到了魏學曾手上,那就為難多了。


    朝廷在經濟上厚待藩王不是一天兩天的曆史,已經具有相當大的慣性,而眼下恰巧又是開藩禁的關鍵時刻,忽然來這麽一手,讓其他藩王怎麽想?


    別說“毀於戰火”了,這個理由一看就是扯淡,明擺著是做給天下人看的,與和尚頭上的虱子沒有區別,沒有哪家藩王會真的相信——你就那麽巧,正常賜予的田地所有地契齊全,其他手段得來的田地便通通丟了地契?這戰火怕不是成精了!


    這件事高務實之所以一開始就打算自己辦,是因為他知道自己身份特殊,是實學派這個強大改革派的主舵手。同時,不管是論家族根基還是朝中實力乃至於聖眷,他都穩如泰山之固。如此,再加上他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威名,他要做這件事,藩王們多半不敢啃聲——惹毛了這位小爺,萬一幹脆慫恿皇帝槍打出頭鳥,逮著某位跳得厲害的王爺搞削藩,那可怎麽辦?


    你是以為他不敢,還是以為他打不下來?


    安南定北都是過去的事,就先不說了,就憑他能輕易平定西北,這人除了皇帝之外,還有誰敢惹啊?君不見他一出馬,蒙古人都老老實實派兵跟著他的大纛走了嗎?


    毛伯溫當年的戰功說起來可遠不如高務實現在呢,世宗皇帝都為他寫下了“太平待詔歸來日,朕與先生解戰袍”的詩句,可見大明文帥地位之高。如今高務實有這幾次戰功加身,正常來講,隻要他不謀逆,天下間絕大多數人對他的崇敬根本不必懷疑。


    任何一個時代都需要英雄,而與大明這個帝國與生俱來的剛強相匹配的,則是這個皇朝對英雄的格外推崇。


    更何況還是一位文武雙全的英雄,那就更不必說了,藩王們絕不敢自討沒趣。


    可惜現在情況有變,高務實要臨時交卸西北事權回京,擔子落到了魏學曾頭上。魏學曾資曆雖老,威望卻隻是局限在實學派內部。


    而且,他現在也不是京官,隻是封疆大吏罷了,以他的為官的經曆而言,他也談不上是今上的近臣,沒有高務實那種對皇帝的巨大影響力,藩王們可未見得會怕他。


    魏學曾自己肯定也是知道這些的,所以剛才也沒有明確表態答應高務實,隻是說自己會酌情考慮,妥善處理。


    這話說了等於沒說。高務實很清楚陝西三邊現在的情況,哱拜之亂之所以能成,其中的“底火”就是減餉,如果財務問題解決不了,這“底火”就始終存在,萬一再出個哱拜呢?九邊的將領裏頭又不是隻有哱拜一個蒙古人,其他人也未必不會有野心想要趁勢而起。


    但朝廷沒錢是客觀現實,指望戶部拿錢來填窟窿,殺了沈鯉估計也做不到。內帑或許有三瓜兩棗,但也不可能都拿來填這個巨坑,再說也多半不夠。因此要把這“底火”消滅,就隻能讓西北自己想辦法。


    這個辦法不能從底層老百姓著手,他們手頭能有幾個錢先不說,關鍵是那些錢絕非“餘錢”,都是活命錢啊。拿了這些錢,搞不好就得搞出闖王來,那可不是鬧著玩的事。


    底層不行,中層又一時找不到理由,那當然就隻好找上層。放著已經到手的一大筆錢不想法子,這不就是“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嗎?


    可惜,交權已經交過了,最終怎麽決斷,這個權力已經到了魏學曾之手,高務實也隻能勸說,無法強迫。


    這天晚上,踐行酒宴畢,高務實又會見了陝西巡按、延綏巡按和新任寧夏巡按,就戰功的清點一事做個交接——這個權力一般都由巡按形式,一如他當年在廣西那樣。


    不過高務實這麽大的功勞擺在這裏,三位巡按也不至於沒事找茬,很愉快地談妥了。


    次日一早,高務實便率領援軍主力東返,依舊留在西北的宣大援軍隻剩下李如鬆一支。


    <a id="wzsy" href="http://www.xiaoshuting.la">xiaoshuting.la</a>


    李如鬆因為此前被調往莊浪衛助戰,現在不僅是一時回不來,而且魏學曾還考慮到莊浪衛那邊脫脫和伊勒都齊的蒙古軍高達五萬,朝廷兵馬還是多一點比較好,最起碼說話都硬氣一點,可以避免很多麻煩。因此魏學曾便和高務實說了說,把李如鬆留了下來,高務實也答應了。


    李如鬆和他老爹李成梁在高務實心裏的觀感不同,高務實還是樂意給李如鬆一些機會立下功勞的。這是個耿直的遼東漢子,在原曆史上,他對朱翊鈞的聖旨執行力度驚人,不僅是指哪打哪,而且絕對沒有李成梁那種動不動就保存實力,甚至養寇自重的表現,是一個“簡單”的武人。


    不能讓老實人吃虧,這是高務實對李如鬆的心態,他也不會因為李成梁投靠了心學派就遷怒到李如鬆。李成梁是李成梁,李如鬆是李如鬆,即便是父子,也不能一概而論。


    不知道是不是高務實的想法和老天爺意外的取得了一致,他的東返大軍剛剛到達榆林,就有喜訊傳來:火落赤、著力兔二部大敗而逃,莊浪衛之圍告解,明蒙聯軍不依不饒,尾隨其部朝著西寧追去,現在可能已經到達碾伯。


    在這次莊浪衛解圍作戰中,首先趕到的是脫脫、伊勒都齊兩部。


    當時出現的情況很是微妙,城中的甘肅總兵劉承嗣雖然知道脫脫和伊勒都齊所部是高務實派來助戰的,但鑒於莊浪衛已經是大明連通甘肅這條要道最後的一城,他怎麽也不肯“出城浪戰”,死死守在城中不肯冒頭,打定了主意要當鐵烏龜。


    脫脫和伊勒都齊所部與火落赤、著力兔兄弟所部又恰巧都是五萬騎兵,雙方在戰力方麵理論上應該差不多。


    脫脫當然威名更盛,但他和伊勒都齊是趕路過來的,雖然一路上吃了個飽,可畢竟人困馬乏,都需要一點時間恢複精神和體力。


    火落赤、著力兔兄弟倒是以逸待勞,但攝於脫脫的威名,他倆也不敢隨意發動攻勢,於是雙方便很默契的拉開了一段距離——不僅是他們兩邊拉開了距離,還特意離莊浪衛衛城比較遠。


    本來按照這樣的局麵,隻要再過一兩天,等脫脫和伊勒都齊所部休息好了,他們倆肯定會主動發動進攻,但就在此時,一個人的到來打破了這種默契。


    毫無疑問,這個人就是李如鬆。


    李如鬆所部人數不多,其中騎兵隻有五千,按理說在這種十萬騎兵兩兩對陣的場麵下根本不起眼,大概率隻配充當個打下手的,甚至搞不好會淪為看客。


    然而,李如鬆到底是李如鬆,他或許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或許是藝高人膽大,總之他一到莊浪衛,發現雙方十萬騎兵正在對壘之後,二話不說就直接發起了進攻。


    這一舉動完全超出了所有人的預計,別說火落赤兄弟完全愣了,就算脫脫和伊勒都齊一開始也沒反應過來。


    當時火落赤那邊隻有不到五千人是真正的備戰狀態,其他人都因為脫脫他們也挺放鬆之故,大多還在吃飯、喂馬等。李如鬆忽然帶著麾下五千遼東騎兵殺過來,當下便把備戰的那部分給衝散了——說是備戰,他們也沒料到這支明軍騎兵膽子如此之肥啊。


    而且還有一點,在於火落赤他們對明軍騎兵最了解的是馬家騎兵,也就是當初馬芳帶出來的騎兵,而對於遼東騎兵則不是很熟悉——他們是右翼的,對左翼那邊的對手不了解很正常。


    火落赤兄弟雖然馬上吹號反擊,但這時候前鋒已受挫,而脫脫和伊勒都齊也反應過來了,雙方同樣立刻調兵上前助戰,一場混戰由是展開。


    ----------


    感謝書友“曹麵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PS:今天身體不太舒服,差點沒趕上時間寫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元輔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雲無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雲無風並收藏大明元輔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