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務實的處置手段,申時行與王錫爵次日便如願以償的看到了。
先是錦衣衛南鎮撫使高務本清晨上疏,言其得聞其父高才年老體弱,已行走不便。因家中僅有數仆,難以照料妥帖,作為獨子的他卻為官在外,甚是不孝。故請辭本兼各職,回鄉照顧老父。
不僅如此,高務本還不待朝廷批準,便將鎮撫司大印交於副使駱思恭,自己掛冠而去。
同時,北鎮撫使王之楨上疏,為西北之亂前錦衣衛雖有發現孛拜不軌之兆但未曾堅請徹查而自請罰過。同時他還說,自己每每念及西北之禍波及甚廣、後果嚴重,一直自責不已,現在已經心力憔悴,病勢如山,故又自請去職。
這兩件事固然是大事,畢竟是南北鎮撫司一個直接掛冠,一個上疏請辭,整個錦衣衛的兩大實際執行機構主要領導同時離崗,影響當然是京師抖三抖的級別。
不過,這兩個消息如果和吏部尚書楊巍自請去職相比,那就是毛毛雨了。
太子太傅、吏部尚書楊巍再一次以衰病乞骸骨——之所以說“再一次”,是因為他上任之後幾乎每過半年都會以此原因請辭一回,原因在於楊巍的年紀確實大,今年他已經是七十五歲(虛歲)的老人家了,早已過了理論上的退休年齡。
不過既然他每半年會請辭一次,按理說現在請辭也不必在意,反正按照習俗,皇帝肯定是“溫言慰勉不允”的。
但這一次情況不同,他大早上便上疏請辭,內廷司禮監的反應也很快,上午就下達了諭旨——沒錯,就是溫言慰勉,不允辭。
然而僅僅不到一個時辰,楊巍的第二道請辭疏又上去了,堅稱自己眼花耳背,心思茫茫,已無法繼續為朝廷效命,堅持請辭。
大概在中午左右,司禮監第二次傳達聖諭,這次變成了懇切慰勉,仍不準辭。
下午,楊巍的第三道請辭疏繼續送進司禮監,稱自己已經到了“米麵難進,粥覆滿須”的地步,如果繼續覥居其位,實乃有負世廟題選(他是嘉靖朝進士)、穆廟拔擢、今上重任之期許榮寵。
<a href="http://m.loubiqu.net" id="wzsy">loubiqu.net</a>
同時他又提到,郭安陽公此前堅請七十返鄉,正是他的楷模,若非前首輔張蒲州丁憂時再三推舉,言彼時朝中實無天官良選,他也不會以高齡接受起複。如今國家安泰,陛下威加四海,朝廷眾正盈朝,豈無天官之選?故自己也算不負鳳磐公所托,是該急流勇退之時了。
一日連上三疏請辭,一般來說可以看做是去意已決。通常情況下,皇帝到了這個時候怎麽也該同意了。
不過皇帝卻沒這麽“規矩”,而是派出新出爐的“權掌司禮監印”——即司禮監代理掌印太監陳矩,與同樣新鮮出爐的東廠提督張誠二人,帶著三名太醫去往楊巍府上探視。
結果嘛,楊巍畢竟隻說自己是“衰病”,而他所謂的症狀“米麵難進,粥覆滿須”又不是病態,隻是老態——老態是可以裝的嘛,何況一個七十幾歲的老人,這老態雖然不是全然真實,但也隻要稍稍誇大,太醫也不可能強說您老人家壯實得很,一拳能打死一頭牛。
因此到了宮城都快關門的時候,皇帝終於下達了旨意,在一連串回顧功勞式的誇獎之後,決定:準太子太傅、吏部尚書楊巍辭任調養,詔賜乘傳,給廩隸如故事,並賜大紅紵絲蟒衣一襲,各類名貴藥材一批,蔭一子國子監讀書。
這個準辭顯然是高規格的,因為一般準許辭任,“詔賜乘傳,給廩隸如故事”就很不錯了,意思是國家出動公務用車送你回家,並且保證你的待遇不變——退休工資跟上班工資沒區別。
然而這裏皇帝卻在楊巍並無明顯殊功的情況下賜了蟒衣,要知道文官級別上去之後混個大紅紵絲飛魚服還算容易,但蟒衣就不容易了,因為按照一般的習俗而言,這蟒衣大多是賜給有大軍功的文武官員的。
大明重視軍功嘛,所以絕大多數情況下武臣穿蟒衣的反而比文臣多,文臣穿蟒衣那不僅是極大的恩賞,也幾乎等同於在自己身上掛滿了戰功勳章。
例如高務實,他就是因為數次大軍功而獲賜蟒衣,甚至現在早就穿了坐蟒衣——臣製中蟒衣裏的最高檔次。
楊巍早年倒是有過軍功的,因為他很早以前就做過宣府那邊的兵備道(分守口北道兵備副使),後來又做過宣府巡撫、陝西巡撫、山西巡撫——正是此時跟張四維搭上線,而且在俺答封貢之事中還立了功,確保了邊境安定。
不過這些功勞都是守土之功,並沒有太多大明最認可的首級作為支撐,何況那都是多少年前的事了,該賞的早已賞過,所以現在這件蟒衣賞得就比較突兀。
至於什麽名貴藥材,什麽蔭一子國子監讀書之類,在蟒衣麵前反倒不值一提了。
於是到了次日,楊巍又上疏請辭蟒衣和恩蔭——藥材倒是收了,因為皇帝賜物實際上都是麵子大過裏子。說是說一批,但比如人參的話,可能就一根,其他也都差不多,加起來攏共也沒幾個錢。
不過這一次,皇帝就很堅決了,不允辭。楊巍再辭,皇帝繼續不允辭,楊巍隻好拜領。然後他一天都沒等,當天下午就直截了當打了包袱,坐著“公務用車”回山東了。
高務本、王之楨和楊巍的辭任為何都這麽快就發生,這個先不著急說,因為高務實做的還不止這些。
又次日,已經上疏請辭但還沒有得到批複的王之楨再次上疏,在繼續請辭的同時,他又題奏道:錦衣衛指揮使缺任已經有些時候了,此前西北之戰時錦衣衛明明發現過一些蛛絲馬跡,但最終沒能堅持要求徹查,這其中也有錦衣衛指揮使空缺的原因。
故此,他請皇帝盡快考慮錦衣衛指揮使人選,並舉薦中軍都督帶俸、武清伯李文全任錦衣衛指揮使,並以“臣深知陛下孝順聖母”為由,建議皇帝擢封武清伯李文全為武清侯“如故事”。
這道奏疏上去就有點威力了,一時驚得不少言官聞風而動,紛紛交章上疏,彈劾並痛斥王之楨無視祖製,媚上求恩。
王之楨這一波挨罵遭劾是怎麽回事呢?其實問題主要倒不是出在他推薦武清伯李文全任錦衣衛指揮使之上。
這是因為李文全的身份。李文全何許人也?他是前武清侯李偉的長子,而李偉是皇帝生母慈聖太後李太後的父親。也就是說,李文全是皇帝的大舅。
錦衣衛指揮使不比朝廷中的其他官職,其任職特點和要求隻有一個:皇帝信任。
大明朝雖然一直以來有打壓外戚的習慣,說起來如錦衣衛這樣的特殊機構是不太應該用外戚執掌的。然而之前已經說過,錦衣衛現在文臣子弟恩蔭入衛極多,文官化的傾向很強,已經越來越不像是一個能夠威懾文官的暴力機關,從皇帝的內心而言,這種局麵並不正常,也不應該。
然而現實情況卻是文官獲得武勳的時候越來越多,可隻要他還不足以封爵,按照慣例而言又隻好不斷地把他的子弟恩蔭進錦衣衛,所以這一趨勢又沒法改變。
於是乎,皇帝隻好不斷地任用親信掌握錦衣衛的頂層,而把文官入衛的子弟放在閑差上,或者幹脆就是“帶俸”——隻拿錢,不上班。
在這樣的大趨勢下,外戚進入錦衣衛作為一種平衡手段,也就不奇怪了。而文官們絕大多數情況下也會對此抱持默契,不會強烈反對——畢竟那是錦衣衛啊,特殊性是擺在那兒的。
既然李文全身份特殊,去做錦衣衛指揮使也不算什麽過分的安排,為何王之楨還是被噴了呢?原因在他建議皇帝加升李文全為武清侯。
李偉當年就是武清侯,李文全作為長子,襲爵的時候被降了一等,這是按照外戚襲爵的規矩來的,但當時這件事有個插曲。五年前李偉病死,本來李偉的遺孀王氏題請皇帝讓李文全直接襲封侯爵,聖母慈聖太後當然是很樂意的,然而外廷不答應。
皇帝當時本來堅持要特事特辦,為了表達自己對慈聖太後的孝心,非要讓李文全襲侯爵,於是外廷群起紛紛,而關鍵時刻高務實也上了一疏,認為皇帝雖然孝心可嘉,但朝廷自有規製,不能因為李文全是至親而“撓成法,啟幸門”。
不過高務實和武清侯家早有暗中的分紅協議,算起來一直都是有利益紐帶的,所以對李文全的爵位一事高務實並未說死,而是在最後加了一段話,大意是李文全要升爵也不是不行,但總得立下功勞。
皇帝當時看完怎麽想的,這沒人知道,反正高務實的疏文上去之後不久,他就接受了提議,並且親自去慈聖太後那邊“請罪”。
這件事至今已經過去了將近五年時間,但李文全並未立功——這是當然,他除了侯爵之外,正式的職務是“中軍都督帶俸”。
注意,這個職務全稱如果用後世的表述方式來表述,那應該是“中軍都督府左都督”然後打個括號,括號裏寫兩個字:帶俸。
什麽意思呢?就是掛名中軍都督左都督,但是不僅不管事,甚至不去中軍都督府點卯上班——你就頂著中軍都督府左都督這樣一個極其尊貴的身份,拿著這個身份該得的高俸祿便是,具體負責的事務跟你沒關係。
這種情況下,他李文全就算真有本事,那也沒地方施展不是?
但高務實當時這樣建議本身就是耍花槍:他留了個口子說李文全立了功就可以提爵,於是慈聖太後那邊雖然不會完全滿意,但至少會覺得“未來可期”,眼下隻是外廷吵得太凶,咱們先來個權宜之計罷了。
而外廷當然也知道這個“帶俸”是不管事的,所以高務實所謂的李文全將來立功可以提爵雲雲,純屬是個忽悠太後的勾當,外廷的袞袞諸公根本不當回事。
果然,後來李文全根本撈不到什麽功勞,於是太後暗示皇帝,李文全不是也經常代替皇帝去祭拜曆代先帝麽?這也是功勞啊。
皇帝看起來很老實,立刻照辦了——然後就被外廷頂了回去:代祭的人那麽多,一大群勳貴誰還沒有代祭過,怎麽他李文全就代祭出個花來了,配得上提爵?
皇帝依舊很老實,從善如流去回稟太後,於是太後也傻了眼,這件事便如此拖了下來,直至如今。
可是現在王之楨偏偏提起了這茬,甚至他還根本不提立功之事,就拿一個“孝道”來當做理由,這能不是捅馬蜂窩麽?
然而王之楨和高務實的關係隻有瞎子聾子才不知道,他突然這麽做,肯定有高務實的指示在裏頭,因此不少彈劾同時也把矛頭指向了高務實。
理由當然五花八門,但顯然都沒好話。高務實則立刻行動起來,很果斷地又給自己關了禁閉,馬上閉門謝客不出,同時上疏自辯,說了一堆毫無營養的廢話。
事情到了這一步,高務實的舉動引起了一些懷疑,舉薦外戚——哪怕是指使槍手出頭舉薦外戚,那都絕不好聽,以他平素愛護羽毛的做派而言,此舉顯然太過反常了。
然而那些上疏彈劾高務實的人卻不知道,當天夜裏王錫爵再訪申大學士府時,氣得大罵高務實無恥,不僅讓張誠這個本該打頭陣的炮灰“拔劍四顧心茫然”,而且還讓心學派處於一個極其尷尬的境地。
張誠原本要拿下整個廠衛,結果高務實拱手把錦衣衛直接打包送給李文全這個皇帝的大舅,以李文全身份之特殊,顯然不會把張誠當回事,所以張誠隻能傻眼——至少在李太後離世之前,他不可能拿李文全有任何辦法。
然而李文全作為李偉的繼承人,跟高務實私下的利益紐帶十分牢固,雖然他對皇帝的忠誠應該是靠得住的,可是高務實又不會讓他造皇帝的反,他有什麽理由放棄大把的銀子去和高務實過不去?
如此一來,錦衣衛實際上還是在受高務實的影響,而皇帝卻完全可以放下心來。
心學派為何要尷尬呢?因為本來高務實吃癟的同時,正是心學派邀寵攬權的好機會,他們也是這麽打算的。可是高務實突然推了李文全一手,心學派難道要和那些中立派的官員一樣,站在“大義”的立場去彈劾高務實嗎?
此時彈劾高務實,那就是反對李文全提爵;反對李文全提爵,那就是不給皇帝麵子。
你都不給皇帝麵子了,那還邀個什麽寵?所以趁勢攬權也就成做夢了。
但如果不罵,心學派又是個“道德實學”的流派,他們的立足根基是道德,可不是實學派的“事功”,這種時候你都不站出來“秉持道義”,你還好意思說自己代表道德?
王錫爵氣就氣在這兒,他知道高務實這是反將了一軍:我雖然要麵子,但歸根結底我更重視實際;你雖然想攬權,但我知道你歸根結底還是更要麵子。所以……請選擇!
----------
感謝書友“曹麵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曹麵子”、“單騎照碧心”、“阿勒泰的老西”、“持羽靜風塵”的月票支持,謝謝!
先是錦衣衛南鎮撫使高務本清晨上疏,言其得聞其父高才年老體弱,已行走不便。因家中僅有數仆,難以照料妥帖,作為獨子的他卻為官在外,甚是不孝。故請辭本兼各職,回鄉照顧老父。
不僅如此,高務本還不待朝廷批準,便將鎮撫司大印交於副使駱思恭,自己掛冠而去。
同時,北鎮撫使王之楨上疏,為西北之亂前錦衣衛雖有發現孛拜不軌之兆但未曾堅請徹查而自請罰過。同時他還說,自己每每念及西北之禍波及甚廣、後果嚴重,一直自責不已,現在已經心力憔悴,病勢如山,故又自請去職。
這兩件事固然是大事,畢竟是南北鎮撫司一個直接掛冠,一個上疏請辭,整個錦衣衛的兩大實際執行機構主要領導同時離崗,影響當然是京師抖三抖的級別。
不過,這兩個消息如果和吏部尚書楊巍自請去職相比,那就是毛毛雨了。
太子太傅、吏部尚書楊巍再一次以衰病乞骸骨——之所以說“再一次”,是因為他上任之後幾乎每過半年都會以此原因請辭一回,原因在於楊巍的年紀確實大,今年他已經是七十五歲(虛歲)的老人家了,早已過了理論上的退休年齡。
不過既然他每半年會請辭一次,按理說現在請辭也不必在意,反正按照習俗,皇帝肯定是“溫言慰勉不允”的。
但這一次情況不同,他大早上便上疏請辭,內廷司禮監的反應也很快,上午就下達了諭旨——沒錯,就是溫言慰勉,不允辭。
然而僅僅不到一個時辰,楊巍的第二道請辭疏又上去了,堅稱自己眼花耳背,心思茫茫,已無法繼續為朝廷效命,堅持請辭。
大概在中午左右,司禮監第二次傳達聖諭,這次變成了懇切慰勉,仍不準辭。
下午,楊巍的第三道請辭疏繼續送進司禮監,稱自己已經到了“米麵難進,粥覆滿須”的地步,如果繼續覥居其位,實乃有負世廟題選(他是嘉靖朝進士)、穆廟拔擢、今上重任之期許榮寵。
<a href="http://m.loubiqu.net" id="wzsy">loubiqu.net</a>
同時他又提到,郭安陽公此前堅請七十返鄉,正是他的楷模,若非前首輔張蒲州丁憂時再三推舉,言彼時朝中實無天官良選,他也不會以高齡接受起複。如今國家安泰,陛下威加四海,朝廷眾正盈朝,豈無天官之選?故自己也算不負鳳磐公所托,是該急流勇退之時了。
一日連上三疏請辭,一般來說可以看做是去意已決。通常情況下,皇帝到了這個時候怎麽也該同意了。
不過皇帝卻沒這麽“規矩”,而是派出新出爐的“權掌司禮監印”——即司禮監代理掌印太監陳矩,與同樣新鮮出爐的東廠提督張誠二人,帶著三名太醫去往楊巍府上探視。
結果嘛,楊巍畢竟隻說自己是“衰病”,而他所謂的症狀“米麵難進,粥覆滿須”又不是病態,隻是老態——老態是可以裝的嘛,何況一個七十幾歲的老人,這老態雖然不是全然真實,但也隻要稍稍誇大,太醫也不可能強說您老人家壯實得很,一拳能打死一頭牛。
因此到了宮城都快關門的時候,皇帝終於下達了旨意,在一連串回顧功勞式的誇獎之後,決定:準太子太傅、吏部尚書楊巍辭任調養,詔賜乘傳,給廩隸如故事,並賜大紅紵絲蟒衣一襲,各類名貴藥材一批,蔭一子國子監讀書。
這個準辭顯然是高規格的,因為一般準許辭任,“詔賜乘傳,給廩隸如故事”就很不錯了,意思是國家出動公務用車送你回家,並且保證你的待遇不變——退休工資跟上班工資沒區別。
然而這裏皇帝卻在楊巍並無明顯殊功的情況下賜了蟒衣,要知道文官級別上去之後混個大紅紵絲飛魚服還算容易,但蟒衣就不容易了,因為按照一般的習俗而言,這蟒衣大多是賜給有大軍功的文武官員的。
大明重視軍功嘛,所以絕大多數情況下武臣穿蟒衣的反而比文臣多,文臣穿蟒衣那不僅是極大的恩賞,也幾乎等同於在自己身上掛滿了戰功勳章。
例如高務實,他就是因為數次大軍功而獲賜蟒衣,甚至現在早就穿了坐蟒衣——臣製中蟒衣裏的最高檔次。
楊巍早年倒是有過軍功的,因為他很早以前就做過宣府那邊的兵備道(分守口北道兵備副使),後來又做過宣府巡撫、陝西巡撫、山西巡撫——正是此時跟張四維搭上線,而且在俺答封貢之事中還立了功,確保了邊境安定。
不過這些功勞都是守土之功,並沒有太多大明最認可的首級作為支撐,何況那都是多少年前的事了,該賞的早已賞過,所以現在這件蟒衣賞得就比較突兀。
至於什麽名貴藥材,什麽蔭一子國子監讀書之類,在蟒衣麵前反倒不值一提了。
於是到了次日,楊巍又上疏請辭蟒衣和恩蔭——藥材倒是收了,因為皇帝賜物實際上都是麵子大過裏子。說是說一批,但比如人參的話,可能就一根,其他也都差不多,加起來攏共也沒幾個錢。
不過這一次,皇帝就很堅決了,不允辭。楊巍再辭,皇帝繼續不允辭,楊巍隻好拜領。然後他一天都沒等,當天下午就直截了當打了包袱,坐著“公務用車”回山東了。
高務本、王之楨和楊巍的辭任為何都這麽快就發生,這個先不著急說,因為高務實做的還不止這些。
又次日,已經上疏請辭但還沒有得到批複的王之楨再次上疏,在繼續請辭的同時,他又題奏道:錦衣衛指揮使缺任已經有些時候了,此前西北之戰時錦衣衛明明發現過一些蛛絲馬跡,但最終沒能堅持要求徹查,這其中也有錦衣衛指揮使空缺的原因。
故此,他請皇帝盡快考慮錦衣衛指揮使人選,並舉薦中軍都督帶俸、武清伯李文全任錦衣衛指揮使,並以“臣深知陛下孝順聖母”為由,建議皇帝擢封武清伯李文全為武清侯“如故事”。
這道奏疏上去就有點威力了,一時驚得不少言官聞風而動,紛紛交章上疏,彈劾並痛斥王之楨無視祖製,媚上求恩。
王之楨這一波挨罵遭劾是怎麽回事呢?其實問題主要倒不是出在他推薦武清伯李文全任錦衣衛指揮使之上。
這是因為李文全的身份。李文全何許人也?他是前武清侯李偉的長子,而李偉是皇帝生母慈聖太後李太後的父親。也就是說,李文全是皇帝的大舅。
錦衣衛指揮使不比朝廷中的其他官職,其任職特點和要求隻有一個:皇帝信任。
大明朝雖然一直以來有打壓外戚的習慣,說起來如錦衣衛這樣的特殊機構是不太應該用外戚執掌的。然而之前已經說過,錦衣衛現在文臣子弟恩蔭入衛極多,文官化的傾向很強,已經越來越不像是一個能夠威懾文官的暴力機關,從皇帝的內心而言,這種局麵並不正常,也不應該。
然而現實情況卻是文官獲得武勳的時候越來越多,可隻要他還不足以封爵,按照慣例而言又隻好不斷地把他的子弟恩蔭進錦衣衛,所以這一趨勢又沒法改變。
於是乎,皇帝隻好不斷地任用親信掌握錦衣衛的頂層,而把文官入衛的子弟放在閑差上,或者幹脆就是“帶俸”——隻拿錢,不上班。
在這樣的大趨勢下,外戚進入錦衣衛作為一種平衡手段,也就不奇怪了。而文官們絕大多數情況下也會對此抱持默契,不會強烈反對——畢竟那是錦衣衛啊,特殊性是擺在那兒的。
既然李文全身份特殊,去做錦衣衛指揮使也不算什麽過分的安排,為何王之楨還是被噴了呢?原因在他建議皇帝加升李文全為武清侯。
李偉當年就是武清侯,李文全作為長子,襲爵的時候被降了一等,這是按照外戚襲爵的規矩來的,但當時這件事有個插曲。五年前李偉病死,本來李偉的遺孀王氏題請皇帝讓李文全直接襲封侯爵,聖母慈聖太後當然是很樂意的,然而外廷不答應。
皇帝當時本來堅持要特事特辦,為了表達自己對慈聖太後的孝心,非要讓李文全襲侯爵,於是外廷群起紛紛,而關鍵時刻高務實也上了一疏,認為皇帝雖然孝心可嘉,但朝廷自有規製,不能因為李文全是至親而“撓成法,啟幸門”。
不過高務實和武清侯家早有暗中的分紅協議,算起來一直都是有利益紐帶的,所以對李文全的爵位一事高務實並未說死,而是在最後加了一段話,大意是李文全要升爵也不是不行,但總得立下功勞。
皇帝當時看完怎麽想的,這沒人知道,反正高務實的疏文上去之後不久,他就接受了提議,並且親自去慈聖太後那邊“請罪”。
這件事至今已經過去了將近五年時間,但李文全並未立功——這是當然,他除了侯爵之外,正式的職務是“中軍都督帶俸”。
注意,這個職務全稱如果用後世的表述方式來表述,那應該是“中軍都督府左都督”然後打個括號,括號裏寫兩個字:帶俸。
什麽意思呢?就是掛名中軍都督左都督,但是不僅不管事,甚至不去中軍都督府點卯上班——你就頂著中軍都督府左都督這樣一個極其尊貴的身份,拿著這個身份該得的高俸祿便是,具體負責的事務跟你沒關係。
這種情況下,他李文全就算真有本事,那也沒地方施展不是?
但高務實當時這樣建議本身就是耍花槍:他留了個口子說李文全立了功就可以提爵,於是慈聖太後那邊雖然不會完全滿意,但至少會覺得“未來可期”,眼下隻是外廷吵得太凶,咱們先來個權宜之計罷了。
而外廷當然也知道這個“帶俸”是不管事的,所以高務實所謂的李文全將來立功可以提爵雲雲,純屬是個忽悠太後的勾當,外廷的袞袞諸公根本不當回事。
果然,後來李文全根本撈不到什麽功勞,於是太後暗示皇帝,李文全不是也經常代替皇帝去祭拜曆代先帝麽?這也是功勞啊。
皇帝看起來很老實,立刻照辦了——然後就被外廷頂了回去:代祭的人那麽多,一大群勳貴誰還沒有代祭過,怎麽他李文全就代祭出個花來了,配得上提爵?
皇帝依舊很老實,從善如流去回稟太後,於是太後也傻了眼,這件事便如此拖了下來,直至如今。
可是現在王之楨偏偏提起了這茬,甚至他還根本不提立功之事,就拿一個“孝道”來當做理由,這能不是捅馬蜂窩麽?
然而王之楨和高務實的關係隻有瞎子聾子才不知道,他突然這麽做,肯定有高務實的指示在裏頭,因此不少彈劾同時也把矛頭指向了高務實。
理由當然五花八門,但顯然都沒好話。高務實則立刻行動起來,很果斷地又給自己關了禁閉,馬上閉門謝客不出,同時上疏自辯,說了一堆毫無營養的廢話。
事情到了這一步,高務實的舉動引起了一些懷疑,舉薦外戚——哪怕是指使槍手出頭舉薦外戚,那都絕不好聽,以他平素愛護羽毛的做派而言,此舉顯然太過反常了。
然而那些上疏彈劾高務實的人卻不知道,當天夜裏王錫爵再訪申大學士府時,氣得大罵高務實無恥,不僅讓張誠這個本該打頭陣的炮灰“拔劍四顧心茫然”,而且還讓心學派處於一個極其尷尬的境地。
張誠原本要拿下整個廠衛,結果高務實拱手把錦衣衛直接打包送給李文全這個皇帝的大舅,以李文全身份之特殊,顯然不會把張誠當回事,所以張誠隻能傻眼——至少在李太後離世之前,他不可能拿李文全有任何辦法。
然而李文全作為李偉的繼承人,跟高務實私下的利益紐帶十分牢固,雖然他對皇帝的忠誠應該是靠得住的,可是高務實又不會讓他造皇帝的反,他有什麽理由放棄大把的銀子去和高務實過不去?
如此一來,錦衣衛實際上還是在受高務實的影響,而皇帝卻完全可以放下心來。
心學派為何要尷尬呢?因為本來高務實吃癟的同時,正是心學派邀寵攬權的好機會,他們也是這麽打算的。可是高務實突然推了李文全一手,心學派難道要和那些中立派的官員一樣,站在“大義”的立場去彈劾高務實嗎?
此時彈劾高務實,那就是反對李文全提爵;反對李文全提爵,那就是不給皇帝麵子。
你都不給皇帝麵子了,那還邀個什麽寵?所以趁勢攬權也就成做夢了。
但如果不罵,心學派又是個“道德實學”的流派,他們的立足根基是道德,可不是實學派的“事功”,這種時候你都不站出來“秉持道義”,你還好意思說自己代表道德?
王錫爵氣就氣在這兒,他知道高務實這是反將了一軍:我雖然要麵子,但歸根結底我更重視實際;你雖然想攬權,但我知道你歸根結底還是更要麵子。所以……請選擇!
----------
感謝書友“曹麵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曹麵子”、“單騎照碧心”、“阿勒泰的老西”、“持羽靜風塵”的月票支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