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太皇太後千秋盛宴過去已有四日,而太皇太後交代下來的謀反逆案脈絡進度也調查地越發清晰明了。
除了戶部尚敬被太皇太後以失職之罪被罷官削爵貶為庶人免於一死以外, 戶部其他被樓敬所提拔上來的官員, 隻要是與這起謀反案有所牽扯地,都被抄家下獄, 等候三堂會審以定最終刑罰。
而其他六部有暗通州鎮總管之人, 也被一一查出,因朝中律法中有舉發減免刑法這一優待, 借由風聞言事而撕開的一道口子而落網之人,為求減刑便不斷舉發與其共謀之人,一張由州鎮總管在京城精心經營多年的情報大網, 就這般逐漸浮出了水麵。
這張大網裏邊,也不乏高官權貴, 隻是太皇太後有言在先,案件查到州鎮總管為止,而對於查處的這群不忠之臣,重罪處置,明正典刑。
太皇太後此舉這一來是為了讓州鎮總管可以繼續聽命朝廷調遣, 為國出力;二來則是敲山震虎, 削減這群總管們的狂傲之氣。
太皇太後的一句‘重罪處置、明正典刑’, 便是要以殺止殺, 將這群膽敢參與謀反案中的逆臣、貪贓枉法的忤官誅殺正刑,以儆效尤。
可案件調查至此,京城涉案人數便以達到百人,若是當真‘重罪處置、明正典刑’, 那就不僅僅是犯官要引頸就戮,就連其三族血親,都會囊括其中,而這上上下下加起來早已超過千人。
這京城中,所有人都知道了,一場腥風血雨即將來臨。
我瞧著眼前這份查有所據的犯官名單,若是這份名單呈給了太皇太後,大筆一勾,便是上千條性命化為烏有,頃刻之間京城刑場之上便會血流成河,人人自危。
一陣微風吹過,不禁令我身子陡然一顫,恍惚間便讓我想起了當年太子謀反案之時,京城刑場之上連續半月都在殺人砍頭的可怖場景。
朝廷法典刑罰之可怖,我也是在那時候有了最為深切的體會。
北魏傳承至今之刑法,重中在刑,而法律條文又繁瑣不堪,其中勒令最多的便是對平民之約束條文,而對門閥權貴之法令卻較為寬鬆。
普通百姓動不動便會觸犯國家法律,一旦觸犯律法,按情節輕重判以斬、肉、徒、流、杖、笞等刑法,個中情狀,苦不堪言。
而門閥士族若是觸犯法律,若是功臣之後,隻要不是重罪多可免除刑罰,服以勞役便可抵罪。而擁有丹書鐵卷則更是直接開釋,法典刑律形同虛設。
唯一對平民百姓或是門閥貴族平等以待的一項刑法,便是謀反重罪,隻要是參與到謀反案中來的,無論是誰,都要抄家滅門,夷滅三族。
這樣的刑法條文在北魏幾百年的統治管理之下被不斷添加,累積到現在都已經有上千條刑文條例了,叔父高欽執政之後,便意識到這些條文過於繁雜冗長,而且多有對百姓危害甚深之條例,便定下了十惡不赦之罪作為律法的主要框架,將上千條法令條文削減掉隻剩下五百條。
這樣的惠民利民之策還是取得了一些爭取民心的效果的,隻可惜朝中門閥權貴多有幹預,而政治變革並未徹底深入到各地基層,其最終所收獲之成果著實微乎其微。
北魏想要重塑,這地基便得打好,而這國家律法,便是奠基之石,絕不可等閑視之。
法若過嚴,則是苛政猛虎,官逼民反,禍亂四起;若是法律鬆弛,則官民怠慢,貪而不治,世風日下,國家便會大亂。
故而,寬嚴並濟,才能達到政是以和的效果。
很顯然叔父在律法上的變革並未徹底,這也導致了他之後所實行的政策效用也大打折扣,甚至到最後都是收效甚微。
而現在的我想要做到撥亂反正,很顯然還沒有這個實力和機遇,瞧著這份名單,我想著現在至少做好我可以做到的事情,那就是讓律法行至它該走的軌跡上來,不僅僅是平民百姓,更得讓那些目空一切的門閥士族們也清楚地知道,法為何物!
隻是今次這‘重罪處置,明正典刑’實在是太過血腥殘忍,當年的那場屠戮就引得怨聲載道,百姓噤若寒蟬,惶惶不安。如今若是再行其道,隻怕會對當前朝中局勢與民心都極為不利。
提起筆來,我洋洋灑灑地寫下了一遍上奏文書,文中祈求太皇太後寬之以刑罰,對此案中重罪包括亥茂在內的二十五名重犯,依律斬首,明正典刑,而其餘從犯及其家屬從寬處置,依起犯案情節輕重予以量刑,以安朝堂。再陳情數條,分析利弊,祈願太皇太後能準此奏疏,頓首上拜。
這份求情奏疏光我一人署名是遠遠不夠的,此案是太皇太後欽定三司會審,隻有我、衛王蕭昭和刑部侍郎劉玉共同署名,才算是一份正式結案奏疏公文。
稍微過目兩遍,待到墨跡幹澀,便讓刑部文書官幫我將這份公文分別遞交給衛王和劉玉過目,並叮囑文書代為向兩位大人傳達聯名上書之請願,無論結果如何都速來回我。
文書揖了一禮,接過公文,隨即分別去尋衛王與劉玉去了。
將眼前的名單收起,幽幽地歎了口氣,這起謀反案我可以做的也就僅限於此了。
至於衛王與劉玉,想來也不會反對這份求情文書的,無論是從凝聚民心還是穩定朝堂大局上看,此舉隻有百利而無一害,隻要三位主審官聯名奏請,相信太皇太後也能法外容情,將這起謀反案的牽連度降至最低,那麽我也算沒有辜負小皇帝的那一份仁者之心了。
現在唯一讓我頗為擔憂的便是請陳小魚幫忙打探的事情還沒什麽回音,這段時日借助調查案件機會,乘機察看了當年太子謀反案卷宗。
當年那起案件牽連甚廣,有關卷宗都堆滿了整整一書架,為了調查清楚當年案件發生的來龍去脈,我幾乎將那書架上的卷宗都看了個遍,著實耗費了我不少時間和精力。
卷宗所記載的並不一定便是案件的真相,但我相信真相便隱藏在其中。
而事實證明,調查卷宗確實是正確之舉,很多之前都不知道的事情,在卷宗裏找到了蛛絲馬跡。
一個正四品左右率府右衛率名叫曹參的人,躍入了我的視線。
左右率府乃是東宮太子直屬軍府,左右衛率執掌太子東宮的兵杖和護衛事宜。當年太子領兵攻入皇城,其主力軍應該就是東宮護衛軍,而這曹參便是當時力證太子謀反的重要證人之一。
就因為曹參在兩軍對峙之時,於陣前道出太子殿下欲逼宮奪位,曹參乃是太子東宮屬官,他一言便讓先皇錐心泣血,怒不可遏,沒有再聽太子解釋,先皇便下令宮中禦林軍一舉將東宮護衛軍殲滅,一個不留。
而百口莫辯的太子殿下最終走投無路,看著拚死護衛自己的東宮護衛軍一批批倒下,太子滿腔抑鬱悲憤,最終拔劍自刎而死。
當然,這段沒有被記載在卷宗之上,上麵記載的是太子兵敗被擒,最後在獄中被先帝下詔賜死。
這起謀反案可以說被設計的天衣無縫、滴水不漏,我原本以為引發此案的疑凶不出北魏朝堂之外,卻沒想到,事情遠遠沒有我想象中的那般簡單。
這個曹參的身份,如果我的推測沒有出錯的話,那他應該同亥茂一般,是個敵國奸細,卷宗上說此人亦死於那場廝殺之中,可無論我如何翻閱卷宗,都再難找到此人一絲半點的痕跡。
之後我又刻意去調查了曹參的身世背景,卻發現其中漏洞百出,這樣身世不明之人何以能擔任太子東宮的重要屬官?他真的已經死在了那場叛亂中了麽?
而我之所以懷疑曹參與那亥茂一般是個奸細,那是因為他們兩人有太多的相似之處了,而我的直覺告訴我,他們兩人一定也存在著某種特殊的聯係。
如果真的如同我猜測的那般,那曹參真是敵國奸細,那從七年前的太子謀反案起,北魏朝堂內部權利傾軋漩渦之中,便逐漸有敵國的身影隱匿其間,而這次亥茂的借刀殺人,也就更加證明了,這個敵國是何等得工於心計,它懂得如何利用別人的內部矛盾來達到自己預期的目的,亥茂是如此,而當年的曹參,仿佛也是如此!
這個對手實在是太過詭異與可怕了啊!
至於亥茂,他從押入刑部待審到現在,都是隻字未吐,我原本以為他是為了維護其他隱藏在北魏朝堂內部的奸細而死撐硬扛,可無論有多少細作落網,我都未曾見到亥茂有何特殊反應,這便足以證明,他並不畏懼同夥落網。
可既然如此,他這般堅持執拗,又到底是為了什麽?
突然感覺眼前的迷霧越發渾濁了,可我心中卻十分堅定的相信著,隻要撥開了這層迷霧,那真實便會展露於眼前。
而我現在的主要的追查方向,便是先調查出亥茂究竟是屬於哪一國的奸細了。
將全身的重量都壓在了後背的靠椅上,閉上眼輕柔擠按著眉間的晴明穴,稍微鬆了一口氣,今日處理的卷宗和文書也快堆成一座小山了,案子的審查也將進入收尾階段,可我還不能就此放鬆下來,必須在亥茂被正式下旨處決之前,找出他的真正身份才行!
閉目養神了片刻,那文書執了公文來複命了,結果同我預期的一樣,兩位大人都在文書上署名簽字了。
看到了他們的批複,我有些感慨的歎了口氣,突然有些不明白自己此時心境為何了。
……
結束了今日應該處理好的工作事項,我拖著有些疲憊的身子走出了刑部大門,卻看到衛王蕭昭背對著大門,在附近負手而立,似在等候誰一般。
出於禮節,我主動走上前去同衛王行禮問好,言道:
“衛王殿下,可是在此處等候哪位大人麽?”
衛王回過身來,也向我回了一禮,言道:
“本王所等候的,便是高大人了。不知道高大人能否借一步說話?”
說完,便對我做了個請字狀。
我想著上次我與衛王因“風聞言事”而意見相左,以至於最後不歡而散。而之後衛王雖有繼續回來審查此案,可對我的態度也是不冷不熱,一副公事公辦的樣子。
我覺得,自己大概是被這位忠廉耿直的衛王殿下給討厭了吧。
他有他的處事原則,而我也有自己的立場,所以這件事很難說清到底是誰對誰錯。
政見不同,意見相左之事在朝堂之上是屢見不鮮的,若是雙方都是心懷寬廣坦蕩之人,自然不會為了這暫時的爭論而弄得彼此反目成仇。
可若是過於斤斤計較,逐漸勢成水火,那便會分門而立,彼此攻訐,無法同心同德,最終便會導致朝堂黨派林立,互相傾軋,繼而黨爭迭起,朝政便會昏暗。
故而一個官員,不僅要做到清廉自守、心胸開闊,更應該做到可以聽得進逆耳之言。
對於衛王,我是極為敬重的,雖然我這人吧,也算不上是胸襟寬廣,但是這點容人之量還是有的。
“衛王客氣了,請!”
我也回了一禮,隨即兩人並肩而走,直言不諱。
“說句小人之語,本王原本以為你要借此機會爭權奪利,為攀高位,不惜殺人害命,無所不用其極,可今日當我看到那份祈願文書之時,不得不有些感慨,你真是個奇特之人啊。”
文韜與武略並濟,殺心與仁厚並存,這般相輔而又矛盾的性子,這樣的人,他蕭昭還是第一次遇見。
我淡淡一笑,隨即有些慚愧的言道:
“衛王殿下所言,倒也不全是假的,我確實動過這番心思呢。”
衛王怔怔地看了一眼,隨即似慶幸一般地歎了口氣,正聲言道:
“你可以如此直言不諱,可見也是個心懷坦蕩之人啊。”
“衛王過譽了,其實高辰也十分欽佩衛王,可以做到秉持公義,執法嚴明,就這一點,高辰就無法做到啊!”
衛王聞言,反而一陣沉默。
“你不是做不到,隻是顧慮太多而已。你是一族之長,如今又是琬兒的夫婿,朝廷的大駙馬,肩頭重擔可想而知,所以你的顧慮與擔憂,本王不是不清楚。”
衛王拍了拍我的肩膀,給予我一定的理解和鼓勵,這讓我頗為感念。
“雖然有些事情可以理解,但是對於一些觸犯法紀之事,本王無法接受。所以啊,高家小子你聽好,若是今後膽敢作奸犯科,以權謀私,罔顧人命,禍害朝堂,即便你是琬兒的夫婿,本王也絕不會手下留情的,聽明白了未?”
衛王這番轉變倒有些意料之外,我有些發愣地點了點頭。
隨即衛王突然哈哈大笑起來,沒了方才的嚴厲,反而顯露出長者的和藹來,言道:
“好啦,公事言畢,咱們再來說說家事兒。小子,你可有欺負我們家琬兒啊?”
衛王突然問罪,難道與那晚千秋盛宴我與琬兒用音律鬥氣有關?
我嚇得連忙擺手搖頭,解釋道:
“絕無此事,我哪敢欺負公主啊!我就算有那個賊心,也沒那個賊膽啊!”
“哈哈,就算你有賊心也沒用,不也被琬兒那丫頭治得服服帖帖的麽?”
衛王捏著胡須,臉上掩飾不住的驕傲神色來。
我聞言不禁紅了臉,各種意義上來說,我確實被公主給治得服服帖帖的了。
“等這案子塵埃落定之後,找個時間,帶著琬兒到衛王府來,告訴琬兒,她嬸娘想她想得緊,近些日子時常念叨她呢。”
我聽琬兒說過,她小時候有一段時間是寄養在衛王府的,所以從小便於衛王和衛王妃最為親近,而王爺與王妃更是待她如同親女一般,足見疼愛憐惜之意了。
“?g,一定,一定。”
我傻笑著,忙點頭應承下來,心裏突然有點放虛,怎麽有點像嶽父嶽母看女婿的感覺了?
<a href="https://m.biquge.name" id="wzsy">biquge.name</a>
“有琬兒在你身邊,我也可以稍微安心些了啊!”
衛王邊走邊說出這句話來。
除了戶部尚敬被太皇太後以失職之罪被罷官削爵貶為庶人免於一死以外, 戶部其他被樓敬所提拔上來的官員, 隻要是與這起謀反案有所牽扯地,都被抄家下獄, 等候三堂會審以定最終刑罰。
而其他六部有暗通州鎮總管之人, 也被一一查出,因朝中律法中有舉發減免刑法這一優待, 借由風聞言事而撕開的一道口子而落網之人,為求減刑便不斷舉發與其共謀之人,一張由州鎮總管在京城精心經營多年的情報大網, 就這般逐漸浮出了水麵。
這張大網裏邊,也不乏高官權貴, 隻是太皇太後有言在先,案件查到州鎮總管為止,而對於查處的這群不忠之臣,重罪處置,明正典刑。
太皇太後此舉這一來是為了讓州鎮總管可以繼續聽命朝廷調遣, 為國出力;二來則是敲山震虎, 削減這群總管們的狂傲之氣。
太皇太後的一句‘重罪處置、明正典刑’, 便是要以殺止殺, 將這群膽敢參與謀反案中的逆臣、貪贓枉法的忤官誅殺正刑,以儆效尤。
可案件調查至此,京城涉案人數便以達到百人,若是當真‘重罪處置、明正典刑’, 那就不僅僅是犯官要引頸就戮,就連其三族血親,都會囊括其中,而這上上下下加起來早已超過千人。
這京城中,所有人都知道了,一場腥風血雨即將來臨。
我瞧著眼前這份查有所據的犯官名單,若是這份名單呈給了太皇太後,大筆一勾,便是上千條性命化為烏有,頃刻之間京城刑場之上便會血流成河,人人自危。
一陣微風吹過,不禁令我身子陡然一顫,恍惚間便讓我想起了當年太子謀反案之時,京城刑場之上連續半月都在殺人砍頭的可怖場景。
朝廷法典刑罰之可怖,我也是在那時候有了最為深切的體會。
北魏傳承至今之刑法,重中在刑,而法律條文又繁瑣不堪,其中勒令最多的便是對平民之約束條文,而對門閥權貴之法令卻較為寬鬆。
普通百姓動不動便會觸犯國家法律,一旦觸犯律法,按情節輕重判以斬、肉、徒、流、杖、笞等刑法,個中情狀,苦不堪言。
而門閥士族若是觸犯法律,若是功臣之後,隻要不是重罪多可免除刑罰,服以勞役便可抵罪。而擁有丹書鐵卷則更是直接開釋,法典刑律形同虛設。
唯一對平民百姓或是門閥貴族平等以待的一項刑法,便是謀反重罪,隻要是參與到謀反案中來的,無論是誰,都要抄家滅門,夷滅三族。
這樣的刑法條文在北魏幾百年的統治管理之下被不斷添加,累積到現在都已經有上千條刑文條例了,叔父高欽執政之後,便意識到這些條文過於繁雜冗長,而且多有對百姓危害甚深之條例,便定下了十惡不赦之罪作為律法的主要框架,將上千條法令條文削減掉隻剩下五百條。
這樣的惠民利民之策還是取得了一些爭取民心的效果的,隻可惜朝中門閥權貴多有幹預,而政治變革並未徹底深入到各地基層,其最終所收獲之成果著實微乎其微。
北魏想要重塑,這地基便得打好,而這國家律法,便是奠基之石,絕不可等閑視之。
法若過嚴,則是苛政猛虎,官逼民反,禍亂四起;若是法律鬆弛,則官民怠慢,貪而不治,世風日下,國家便會大亂。
故而,寬嚴並濟,才能達到政是以和的效果。
很顯然叔父在律法上的變革並未徹底,這也導致了他之後所實行的政策效用也大打折扣,甚至到最後都是收效甚微。
而現在的我想要做到撥亂反正,很顯然還沒有這個實力和機遇,瞧著這份名單,我想著現在至少做好我可以做到的事情,那就是讓律法行至它該走的軌跡上來,不僅僅是平民百姓,更得讓那些目空一切的門閥士族們也清楚地知道,法為何物!
隻是今次這‘重罪處置,明正典刑’實在是太過血腥殘忍,當年的那場屠戮就引得怨聲載道,百姓噤若寒蟬,惶惶不安。如今若是再行其道,隻怕會對當前朝中局勢與民心都極為不利。
提起筆來,我洋洋灑灑地寫下了一遍上奏文書,文中祈求太皇太後寬之以刑罰,對此案中重罪包括亥茂在內的二十五名重犯,依律斬首,明正典刑,而其餘從犯及其家屬從寬處置,依起犯案情節輕重予以量刑,以安朝堂。再陳情數條,分析利弊,祈願太皇太後能準此奏疏,頓首上拜。
這份求情奏疏光我一人署名是遠遠不夠的,此案是太皇太後欽定三司會審,隻有我、衛王蕭昭和刑部侍郎劉玉共同署名,才算是一份正式結案奏疏公文。
稍微過目兩遍,待到墨跡幹澀,便讓刑部文書官幫我將這份公文分別遞交給衛王和劉玉過目,並叮囑文書代為向兩位大人傳達聯名上書之請願,無論結果如何都速來回我。
文書揖了一禮,接過公文,隨即分別去尋衛王與劉玉去了。
將眼前的名單收起,幽幽地歎了口氣,這起謀反案我可以做的也就僅限於此了。
至於衛王與劉玉,想來也不會反對這份求情文書的,無論是從凝聚民心還是穩定朝堂大局上看,此舉隻有百利而無一害,隻要三位主審官聯名奏請,相信太皇太後也能法外容情,將這起謀反案的牽連度降至最低,那麽我也算沒有辜負小皇帝的那一份仁者之心了。
現在唯一讓我頗為擔憂的便是請陳小魚幫忙打探的事情還沒什麽回音,這段時日借助調查案件機會,乘機察看了當年太子謀反案卷宗。
當年那起案件牽連甚廣,有關卷宗都堆滿了整整一書架,為了調查清楚當年案件發生的來龍去脈,我幾乎將那書架上的卷宗都看了個遍,著實耗費了我不少時間和精力。
卷宗所記載的並不一定便是案件的真相,但我相信真相便隱藏在其中。
而事實證明,調查卷宗確實是正確之舉,很多之前都不知道的事情,在卷宗裏找到了蛛絲馬跡。
一個正四品左右率府右衛率名叫曹參的人,躍入了我的視線。
左右率府乃是東宮太子直屬軍府,左右衛率執掌太子東宮的兵杖和護衛事宜。當年太子領兵攻入皇城,其主力軍應該就是東宮護衛軍,而這曹參便是當時力證太子謀反的重要證人之一。
就因為曹參在兩軍對峙之時,於陣前道出太子殿下欲逼宮奪位,曹參乃是太子東宮屬官,他一言便讓先皇錐心泣血,怒不可遏,沒有再聽太子解釋,先皇便下令宮中禦林軍一舉將東宮護衛軍殲滅,一個不留。
而百口莫辯的太子殿下最終走投無路,看著拚死護衛自己的東宮護衛軍一批批倒下,太子滿腔抑鬱悲憤,最終拔劍自刎而死。
當然,這段沒有被記載在卷宗之上,上麵記載的是太子兵敗被擒,最後在獄中被先帝下詔賜死。
這起謀反案可以說被設計的天衣無縫、滴水不漏,我原本以為引發此案的疑凶不出北魏朝堂之外,卻沒想到,事情遠遠沒有我想象中的那般簡單。
這個曹參的身份,如果我的推測沒有出錯的話,那他應該同亥茂一般,是個敵國奸細,卷宗上說此人亦死於那場廝殺之中,可無論我如何翻閱卷宗,都再難找到此人一絲半點的痕跡。
之後我又刻意去調查了曹參的身世背景,卻發現其中漏洞百出,這樣身世不明之人何以能擔任太子東宮的重要屬官?他真的已經死在了那場叛亂中了麽?
而我之所以懷疑曹參與那亥茂一般是個奸細,那是因為他們兩人有太多的相似之處了,而我的直覺告訴我,他們兩人一定也存在著某種特殊的聯係。
如果真的如同我猜測的那般,那曹參真是敵國奸細,那從七年前的太子謀反案起,北魏朝堂內部權利傾軋漩渦之中,便逐漸有敵國的身影隱匿其間,而這次亥茂的借刀殺人,也就更加證明了,這個敵國是何等得工於心計,它懂得如何利用別人的內部矛盾來達到自己預期的目的,亥茂是如此,而當年的曹參,仿佛也是如此!
這個對手實在是太過詭異與可怕了啊!
至於亥茂,他從押入刑部待審到現在,都是隻字未吐,我原本以為他是為了維護其他隱藏在北魏朝堂內部的奸細而死撐硬扛,可無論有多少細作落網,我都未曾見到亥茂有何特殊反應,這便足以證明,他並不畏懼同夥落網。
可既然如此,他這般堅持執拗,又到底是為了什麽?
突然感覺眼前的迷霧越發渾濁了,可我心中卻十分堅定的相信著,隻要撥開了這層迷霧,那真實便會展露於眼前。
而我現在的主要的追查方向,便是先調查出亥茂究竟是屬於哪一國的奸細了。
將全身的重量都壓在了後背的靠椅上,閉上眼輕柔擠按著眉間的晴明穴,稍微鬆了一口氣,今日處理的卷宗和文書也快堆成一座小山了,案子的審查也將進入收尾階段,可我還不能就此放鬆下來,必須在亥茂被正式下旨處決之前,找出他的真正身份才行!
閉目養神了片刻,那文書執了公文來複命了,結果同我預期的一樣,兩位大人都在文書上署名簽字了。
看到了他們的批複,我有些感慨的歎了口氣,突然有些不明白自己此時心境為何了。
……
結束了今日應該處理好的工作事項,我拖著有些疲憊的身子走出了刑部大門,卻看到衛王蕭昭背對著大門,在附近負手而立,似在等候誰一般。
出於禮節,我主動走上前去同衛王行禮問好,言道:
“衛王殿下,可是在此處等候哪位大人麽?”
衛王回過身來,也向我回了一禮,言道:
“本王所等候的,便是高大人了。不知道高大人能否借一步說話?”
說完,便對我做了個請字狀。
我想著上次我與衛王因“風聞言事”而意見相左,以至於最後不歡而散。而之後衛王雖有繼續回來審查此案,可對我的態度也是不冷不熱,一副公事公辦的樣子。
我覺得,自己大概是被這位忠廉耿直的衛王殿下給討厭了吧。
他有他的處事原則,而我也有自己的立場,所以這件事很難說清到底是誰對誰錯。
政見不同,意見相左之事在朝堂之上是屢見不鮮的,若是雙方都是心懷寬廣坦蕩之人,自然不會為了這暫時的爭論而弄得彼此反目成仇。
可若是過於斤斤計較,逐漸勢成水火,那便會分門而立,彼此攻訐,無法同心同德,最終便會導致朝堂黨派林立,互相傾軋,繼而黨爭迭起,朝政便會昏暗。
故而一個官員,不僅要做到清廉自守、心胸開闊,更應該做到可以聽得進逆耳之言。
對於衛王,我是極為敬重的,雖然我這人吧,也算不上是胸襟寬廣,但是這點容人之量還是有的。
“衛王客氣了,請!”
我也回了一禮,隨即兩人並肩而走,直言不諱。
“說句小人之語,本王原本以為你要借此機會爭權奪利,為攀高位,不惜殺人害命,無所不用其極,可今日當我看到那份祈願文書之時,不得不有些感慨,你真是個奇特之人啊。”
文韜與武略並濟,殺心與仁厚並存,這般相輔而又矛盾的性子,這樣的人,他蕭昭還是第一次遇見。
我淡淡一笑,隨即有些慚愧的言道:
“衛王殿下所言,倒也不全是假的,我確實動過這番心思呢。”
衛王怔怔地看了一眼,隨即似慶幸一般地歎了口氣,正聲言道:
“你可以如此直言不諱,可見也是個心懷坦蕩之人啊。”
“衛王過譽了,其實高辰也十分欽佩衛王,可以做到秉持公義,執法嚴明,就這一點,高辰就無法做到啊!”
衛王聞言,反而一陣沉默。
“你不是做不到,隻是顧慮太多而已。你是一族之長,如今又是琬兒的夫婿,朝廷的大駙馬,肩頭重擔可想而知,所以你的顧慮與擔憂,本王不是不清楚。”
衛王拍了拍我的肩膀,給予我一定的理解和鼓勵,這讓我頗為感念。
“雖然有些事情可以理解,但是對於一些觸犯法紀之事,本王無法接受。所以啊,高家小子你聽好,若是今後膽敢作奸犯科,以權謀私,罔顧人命,禍害朝堂,即便你是琬兒的夫婿,本王也絕不會手下留情的,聽明白了未?”
衛王這番轉變倒有些意料之外,我有些發愣地點了點頭。
隨即衛王突然哈哈大笑起來,沒了方才的嚴厲,反而顯露出長者的和藹來,言道:
“好啦,公事言畢,咱們再來說說家事兒。小子,你可有欺負我們家琬兒啊?”
衛王突然問罪,難道與那晚千秋盛宴我與琬兒用音律鬥氣有關?
我嚇得連忙擺手搖頭,解釋道:
“絕無此事,我哪敢欺負公主啊!我就算有那個賊心,也沒那個賊膽啊!”
“哈哈,就算你有賊心也沒用,不也被琬兒那丫頭治得服服帖帖的麽?”
衛王捏著胡須,臉上掩飾不住的驕傲神色來。
我聞言不禁紅了臉,各種意義上來說,我確實被公主給治得服服帖帖的了。
“等這案子塵埃落定之後,找個時間,帶著琬兒到衛王府來,告訴琬兒,她嬸娘想她想得緊,近些日子時常念叨她呢。”
我聽琬兒說過,她小時候有一段時間是寄養在衛王府的,所以從小便於衛王和衛王妃最為親近,而王爺與王妃更是待她如同親女一般,足見疼愛憐惜之意了。
“?g,一定,一定。”
我傻笑著,忙點頭應承下來,心裏突然有點放虛,怎麽有點像嶽父嶽母看女婿的感覺了?
<a href="https://m.biquge.name" id="wzsy">biquge.name</a>
“有琬兒在你身邊,我也可以稍微安心些了啊!”
衛王邊走邊說出這句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