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那一夜的演唱會後,第二天鄧麗筠就離開紐約回了洛杉磯。
不過這一切和顧驁沒什麽關係。
他隻是帶著小弟們,見識一下林肯中心和大都會,哪怕沒有鄧麗筠,他也會隨便找個美國歌手聽一聽。
因為音樂會的亢奮,一群本來精力都焉不拉幾的家夥,好歹是撐到了晚上10點才上床睡覺,順利把時差倒了過來。
第二天一早,其他人都還沒起,顧驁和蕭穗已經精神抖擻地吃了早餐,他們坐慣了飛機,所以飛機上休息得不錯,精力自然恢複得也比別人好。
用完餐,他們就打車去哥倫比亞大學——因為顧驁依然得穿正裝,坐地鐵會流太多汗,有損形象。
畢竟是第一次去哥大,還要找管理部門打聽消息,穿得太寒磣被人趕出來就不好了。
另外,顧驁還得帶上所有可能用到的證件。當然,能不用的還是盡量不用。
跟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等其他常青藤八盟校裏的大學相比,哥大的布局風格實在是很有特色——其他七所學校,幾乎都可以說是“園林大學”,要麽沒有圍牆,綠化優美、要麽占地極為奢侈,走老遠才能看見一幢樓。
而哥大的校園布局嚴謹、建築林立,還有羅馬柱雕塑的巍峨正殿,搞得跟聯邦最g法院一個德行。整個校園圍牆從東到西隻有200米,占地局促得一逼。不過卻也因此最符合中國人對大學的審美和認知。
誰讓它蓋在最寸土寸金的曼哈頓呢。
顧驁稍微打聽了一下,找到訪客接待處。他衣冠楚楚,倒也沒讓人懷疑。
亞裔在美國隻有不到4%的人口,但因為黃種人讀書吊,21世紀時在美國頂級大學一度逼近20%人口比例,超出其他族裔5倍。即使是在1980年代,10%還是妥妥的。所以長一張亞洲臉,在大學裏是不會被人注目的,大夥兒都覺得習以為常。
“您好,先生,有什麽可以幫你的嗎。”
“我能檢索一下,貴校是否有一名姓陸的中國籍學生。我是他在大陸的親戚,失散多年了。據我所知1978年時他還在貴校求學,不知道如今是否已經畢業。”
“抱歉先生,這不符合規定,您必須提供更多的消息。”女接待員很禮貌,但也油鹽不進。頂級大學是很規範的,也沒法塞小費。
“他父親叫陸北伐,是我uncle。”
女接待員依然狐疑地看著他。
“我的意思是,maternal的uncle。”顧驁艱難地解釋。
誰讓英語這些蠻夷語言沒有人倫序列呢,伯叔舅乃至姨夫姑父都特麽是uncle,出了五服的長輩男性也這麽叫。他隻能強調是“母係那邊的uncle”,也就是“舅舅”,不是什麽遠親。
費了一番口舌,對方終於答應按留學生國籍和緊急聯係人幫他查一下。
“先生,隻有一個人符合你的描述——陸光複,不過他是法學院的新生,國際商法方向。哦,此前他在本校商學院讀的本科,金融專業。”女接待員終於理出了一條有用的消息。
美國的大學,法學院是沒有本科的,隻從其他專業的本科畢業生裏跨專業招人。招到之後就碩博連讀,一般至少要四年,出來後拿到的就是sjd/dl的學位(法學/法律博士)
哥大是常青藤盟校裏唯一地處紐約的,又毗鄰華爾街,所以這裏的金融係非常有名。
看起來,陸光複還是個學霸……
“謝謝你,小姐。”顧驁禮貌的與女接待員告辭。
離開接待處後,蕭穗嘖嘖稱奇:“你表哥好像讀書比你還厲害啊,居然能在哥大讀金融係,還考研讀國際商法。”
“那是他起點高,我要是當年有那個條件……讀書不重要,真才實幹才重要!”顧驁很是不服。
一想到自己穿越後還是撿漏上的國內頂級名校,顧驁就不想在讀書的問題上多聊。
成就不在學曆!
……
顧驁一路按圖索驥找到法學院的宿舍,被告知國際商法專業研究生們、正在上國際關係的大課,不在寢室。
顧驁隻好再找到課堂。
結果還在走廊上,倆人就被驚到了,因為學生太多,教室後麵已經站滿了人,都排到門口了。
“這麽多人?!哥大生都這麽好學的嗎?”蕭穗暗暗咋舌。
顧驁也覺得奇怪,不過他的分析更加理性:“對於國際商法專業的學生來說,主修應該是法律,國際關係隻是次要的選修課,怎麽會這麽熱門呢?莫非還有國際關係專業的人來旁聽?”
瞎想無用,顧驁稍微觀察了一下,看到後牆邊門口有一個黑人學生站在那兒,就過去輕聲打招呼聞訊。
之所以挑黑人,是顧驁覺得黑人受到的壓製比較多,好說話一點。如果找白人,說不定人家不搭理他。
“同學,這課怎麽這麽多人上?不是研究生課程嗎?”
那個黑人一驚,回過頭來,還以為顧驁是學校的管理人員:“我……我雖然是本科,但我是國際關係專業的,我仰慕布熱津斯基顧問的水平,所以才來聽的。自從他辭去教授公職、當了總統顧問後,這三年回校上課的機會很難得了。”
顧驁立刻意識到,這個黑人小夥是誤會了,還以為別人要清場、不讓他旁聽呢。
但顧驁的疑惑,在黑人小夥的這一句自辯中,也成功解開了。
原來在裏麵講課的,是美國總統的國家安全顧問。
布熱津斯基這家夥,在扶持卡特總統之前,隻是個學者,正是在哥倫比亞大學當了15年的國際關係教授,所以如今出現在哥大課堂上也是正常的。
他當教授之餘,還為大衛.洛克菲勒服務,幫後者的財團組建了一個“三邊委員會”,是專門協調美國、曰本和歐洲老牌財團之間的利益分配、以遊說總統、影響政策的。
甚至可以說,77年卡特總統之所以被推上總統寶座,也是洛克菲勒財團和三邊委員會運作推手的。幾年後財團們之所以可以跨國斡旋、讓曰本和德國接受《廣場協議》,也是這個神秘組織遊說的結果。
卡特當上總統後,布熱津斯基也搖身一變,從哥大的國際關係教授、成了總統的國家安全顧問。不過他還保留了哥大的名譽教授身份,偶爾會回來提攜後進、開一堂公開課,也算是為自己將來任期結束留一條後路(總統的幕僚最多幹八年,幹完後還沒到退休年紀,就要回大學發揮餘熱)。
在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已經是外交領域非常高級的高官了,甚至可以說是僅次於國務卿——以上一屆的先例為鑒,71年基辛格第一次來中國、拜訪周首相的時候,就是尼克鬆的國家安全顧問。
而正因為促成了次年的尼克鬆訪華、立了“緩解中美關係”的功勞後,72年大選換屆時,基辛格就又被提拔了一級,當上了國務卿。
可以說,在相當長的時間裏,如果總統能連任幹滿八年,那麽前一個四年裏的國家安全顧問,隻要不犯什麽錯誤,後麵四年就會變成國務卿,這是60到80年代美國政壇比較慣例的安排。
如今距離大選還有4個月,因為兩伊戰爭還沒爆發、美國對油價暴漲應對乏力這些事兒也還沒發生。所以大家都不看好毫無從政經曆的李根,覺得卡特雖然爛,連任還是有很大希望的。
因此,哥大校園裏,幾乎人人都把布熱津斯基視為“準國務卿”,這些靠攀關係出頭的特定文科專業研究生們,自然巴結非常,想撈到一個讓未來國務卿提問、答疑、留下印象的機會。
“可笑,再過四個月,這廝就牆倒眾人推了,還在做國務卿的美夢呢。”顧驁不由得感到很是諷刺。
他懶得再費神,就逮住剛才那個黑人小夥,不抱期望地隨口問了最後一個問題:“同學,你認識國際商法專業的‘陸光複’麽?”
那個黑人上下打量了顧驁一眼:“你算是問對人了,我在少數族裔的聚會派對上見過陸學長——呐,倒數第二排,坐在窗邊過道的那個小平頭。”
看來,這就是大學規模小的好處了。哥大每個年級也就一千多號學生,有那麽多院,以至於每個院所有年級加起來,總共也就兩三百人。
而搞外交和國際關係的人,都是些社交狂魔,把全院所有人都記住,也不奇怪。
“非常感謝,有空請你吃飯。你能認識這麽多人,將來有希望成為一個好政客的。”顧驁隨口應付客套,然後順著指引望去,找出了他表哥。
黑人很友善:“謝謝,我叫奧黑馬,大二,你是哪個專業的?”
顧驁:“不客氣,我叫顧驁,是陸光複的表弟,從大陸來找他的。”
顧驁觀察了一下教室裏的情況,然後從教室的另一扇門繞過去,以便過會兒下課的時候堵人。
他還沒貿然到影響課堂秩序的程度,那樣太傻了。
而且,就在顧驁觀察環境的時候,他赫然看到教室角落有一個錄像師,用三腳架搭著一台錄像機,在那兒錄製布熱津斯基的講課內容。
錄像機,不是攝影機,也就是用錄像帶的,不是膠片。
這種情況,在頂級大學非常常見,因為大學者和政要來講課的機會不多,要盡量錄製課件錄像,以備重複聽講。
看到那台錄像機後,顧驁眉頭一皺,計上心來。
先定個小目標,比如1秒記住:書客居手機版閱讀網址:
不過這一切和顧驁沒什麽關係。
他隻是帶著小弟們,見識一下林肯中心和大都會,哪怕沒有鄧麗筠,他也會隨便找個美國歌手聽一聽。
因為音樂會的亢奮,一群本來精力都焉不拉幾的家夥,好歹是撐到了晚上10點才上床睡覺,順利把時差倒了過來。
第二天一早,其他人都還沒起,顧驁和蕭穗已經精神抖擻地吃了早餐,他們坐慣了飛機,所以飛機上休息得不錯,精力自然恢複得也比別人好。
用完餐,他們就打車去哥倫比亞大學——因為顧驁依然得穿正裝,坐地鐵會流太多汗,有損形象。
畢竟是第一次去哥大,還要找管理部門打聽消息,穿得太寒磣被人趕出來就不好了。
另外,顧驁還得帶上所有可能用到的證件。當然,能不用的還是盡量不用。
跟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等其他常青藤八盟校裏的大學相比,哥大的布局風格實在是很有特色——其他七所學校,幾乎都可以說是“園林大學”,要麽沒有圍牆,綠化優美、要麽占地極為奢侈,走老遠才能看見一幢樓。
而哥大的校園布局嚴謹、建築林立,還有羅馬柱雕塑的巍峨正殿,搞得跟聯邦最g法院一個德行。整個校園圍牆從東到西隻有200米,占地局促得一逼。不過卻也因此最符合中國人對大學的審美和認知。
誰讓它蓋在最寸土寸金的曼哈頓呢。
顧驁稍微打聽了一下,找到訪客接待處。他衣冠楚楚,倒也沒讓人懷疑。
亞裔在美國隻有不到4%的人口,但因為黃種人讀書吊,21世紀時在美國頂級大學一度逼近20%人口比例,超出其他族裔5倍。即使是在1980年代,10%還是妥妥的。所以長一張亞洲臉,在大學裏是不會被人注目的,大夥兒都覺得習以為常。
“您好,先生,有什麽可以幫你的嗎。”
“我能檢索一下,貴校是否有一名姓陸的中國籍學生。我是他在大陸的親戚,失散多年了。據我所知1978年時他還在貴校求學,不知道如今是否已經畢業。”
“抱歉先生,這不符合規定,您必須提供更多的消息。”女接待員很禮貌,但也油鹽不進。頂級大學是很規範的,也沒法塞小費。
“他父親叫陸北伐,是我uncle。”
女接待員依然狐疑地看著他。
“我的意思是,maternal的uncle。”顧驁艱難地解釋。
誰讓英語這些蠻夷語言沒有人倫序列呢,伯叔舅乃至姨夫姑父都特麽是uncle,出了五服的長輩男性也這麽叫。他隻能強調是“母係那邊的uncle”,也就是“舅舅”,不是什麽遠親。
費了一番口舌,對方終於答應按留學生國籍和緊急聯係人幫他查一下。
“先生,隻有一個人符合你的描述——陸光複,不過他是法學院的新生,國際商法方向。哦,此前他在本校商學院讀的本科,金融專業。”女接待員終於理出了一條有用的消息。
美國的大學,法學院是沒有本科的,隻從其他專業的本科畢業生裏跨專業招人。招到之後就碩博連讀,一般至少要四年,出來後拿到的就是sjd/dl的學位(法學/法律博士)
哥大是常青藤盟校裏唯一地處紐約的,又毗鄰華爾街,所以這裏的金融係非常有名。
看起來,陸光複還是個學霸……
“謝謝你,小姐。”顧驁禮貌的與女接待員告辭。
離開接待處後,蕭穗嘖嘖稱奇:“你表哥好像讀書比你還厲害啊,居然能在哥大讀金融係,還考研讀國際商法。”
“那是他起點高,我要是當年有那個條件……讀書不重要,真才實幹才重要!”顧驁很是不服。
一想到自己穿越後還是撿漏上的國內頂級名校,顧驁就不想在讀書的問題上多聊。
成就不在學曆!
……
顧驁一路按圖索驥找到法學院的宿舍,被告知國際商法專業研究生們、正在上國際關係的大課,不在寢室。
顧驁隻好再找到課堂。
結果還在走廊上,倆人就被驚到了,因為學生太多,教室後麵已經站滿了人,都排到門口了。
“這麽多人?!哥大生都這麽好學的嗎?”蕭穗暗暗咋舌。
顧驁也覺得奇怪,不過他的分析更加理性:“對於國際商法專業的學生來說,主修應該是法律,國際關係隻是次要的選修課,怎麽會這麽熱門呢?莫非還有國際關係專業的人來旁聽?”
瞎想無用,顧驁稍微觀察了一下,看到後牆邊門口有一個黑人學生站在那兒,就過去輕聲打招呼聞訊。
之所以挑黑人,是顧驁覺得黑人受到的壓製比較多,好說話一點。如果找白人,說不定人家不搭理他。
“同學,這課怎麽這麽多人上?不是研究生課程嗎?”
那個黑人一驚,回過頭來,還以為顧驁是學校的管理人員:“我……我雖然是本科,但我是國際關係專業的,我仰慕布熱津斯基顧問的水平,所以才來聽的。自從他辭去教授公職、當了總統顧問後,這三年回校上課的機會很難得了。”
顧驁立刻意識到,這個黑人小夥是誤會了,還以為別人要清場、不讓他旁聽呢。
但顧驁的疑惑,在黑人小夥的這一句自辯中,也成功解開了。
原來在裏麵講課的,是美國總統的國家安全顧問。
布熱津斯基這家夥,在扶持卡特總統之前,隻是個學者,正是在哥倫比亞大學當了15年的國際關係教授,所以如今出現在哥大課堂上也是正常的。
他當教授之餘,還為大衛.洛克菲勒服務,幫後者的財團組建了一個“三邊委員會”,是專門協調美國、曰本和歐洲老牌財團之間的利益分配、以遊說總統、影響政策的。
甚至可以說,77年卡特總統之所以被推上總統寶座,也是洛克菲勒財團和三邊委員會運作推手的。幾年後財團們之所以可以跨國斡旋、讓曰本和德國接受《廣場協議》,也是這個神秘組織遊說的結果。
卡特當上總統後,布熱津斯基也搖身一變,從哥大的國際關係教授、成了總統的國家安全顧問。不過他還保留了哥大的名譽教授身份,偶爾會回來提攜後進、開一堂公開課,也算是為自己將來任期結束留一條後路(總統的幕僚最多幹八年,幹完後還沒到退休年紀,就要回大學發揮餘熱)。
在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已經是外交領域非常高級的高官了,甚至可以說是僅次於國務卿——以上一屆的先例為鑒,71年基辛格第一次來中國、拜訪周首相的時候,就是尼克鬆的國家安全顧問。
而正因為促成了次年的尼克鬆訪華、立了“緩解中美關係”的功勞後,72年大選換屆時,基辛格就又被提拔了一級,當上了國務卿。
可以說,在相當長的時間裏,如果總統能連任幹滿八年,那麽前一個四年裏的國家安全顧問,隻要不犯什麽錯誤,後麵四年就會變成國務卿,這是60到80年代美國政壇比較慣例的安排。
如今距離大選還有4個月,因為兩伊戰爭還沒爆發、美國對油價暴漲應對乏力這些事兒也還沒發生。所以大家都不看好毫無從政經曆的李根,覺得卡特雖然爛,連任還是有很大希望的。
因此,哥大校園裏,幾乎人人都把布熱津斯基視為“準國務卿”,這些靠攀關係出頭的特定文科專業研究生們,自然巴結非常,想撈到一個讓未來國務卿提問、答疑、留下印象的機會。
“可笑,再過四個月,這廝就牆倒眾人推了,還在做國務卿的美夢呢。”顧驁不由得感到很是諷刺。
他懶得再費神,就逮住剛才那個黑人小夥,不抱期望地隨口問了最後一個問題:“同學,你認識國際商法專業的‘陸光複’麽?”
那個黑人上下打量了顧驁一眼:“你算是問對人了,我在少數族裔的聚會派對上見過陸學長——呐,倒數第二排,坐在窗邊過道的那個小平頭。”
看來,這就是大學規模小的好處了。哥大每個年級也就一千多號學生,有那麽多院,以至於每個院所有年級加起來,總共也就兩三百人。
而搞外交和國際關係的人,都是些社交狂魔,把全院所有人都記住,也不奇怪。
“非常感謝,有空請你吃飯。你能認識這麽多人,將來有希望成為一個好政客的。”顧驁隨口應付客套,然後順著指引望去,找出了他表哥。
黑人很友善:“謝謝,我叫奧黑馬,大二,你是哪個專業的?”
顧驁:“不客氣,我叫顧驁,是陸光複的表弟,從大陸來找他的。”
顧驁觀察了一下教室裏的情況,然後從教室的另一扇門繞過去,以便過會兒下課的時候堵人。
他還沒貿然到影響課堂秩序的程度,那樣太傻了。
而且,就在顧驁觀察環境的時候,他赫然看到教室角落有一個錄像師,用三腳架搭著一台錄像機,在那兒錄製布熱津斯基的講課內容。
錄像機,不是攝影機,也就是用錄像帶的,不是膠片。
這種情況,在頂級大學非常常見,因為大學者和政要來講課的機會不多,要盡量錄製課件錄像,以備重複聽講。
看到那台錄像機後,顧驁眉頭一皺,計上心來。
先定個小目標,比如1秒記住:書客居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