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沿著大街漫無目的地走著。在一個十字路口,她望著一條人車稀少的岔路,“我們往那邊走吧!”
“算好時間,我們得及時趕回來。”我說。
她並沒有回答我的話,而是說:“我有一種直覺,那邊有什麽東西……”
不遠處有一個古樸的院落,寫著“文化館”的字樣,門口的廣告板上寫著:“著名攝影家玄柳影展”。“玄柳”?這個名字我在什麽地方看過?
“進去看看!”她說。
展廳的麵積不算大,觀眾也不多,但顯然為影展作了充分的準備,還配備了講解員。開篇是攝影家的介紹。“蘭,這攝影家……”但蘭卻無心聽我說話,而是直接向展廳中部走去。“蘭!”
我感覺並不是我跟著蘭在走,而是和她一樣,是被展廳中部的一幅放大作品“吸”過去的。
“媽媽你看!”照片旁邊一個小女孩手指著蘭,“這不是照片上的阿姨麽!”
觀眾的目光都像我們投來,連講解員也停下了。
一瞬間,我也以為那真的是蘭的照片。那容貌、側身回望鏡頭的表情,甚至穿著都與此刻的蘭相似,同樣戴著白色的遮陽帽,隻不過衣服的顏色搭配正好與蘭相反,是牛仔夾克和白色短褲。所不同的是,那女子懷中抱著一個熟睡的幼兒。而她的身後恰是一片紫色的楓丹花。
“小朋友,這不是照片上的阿姨。攝影家拍這張照片的時候,恐怕這位阿姨還沒出生呢!”她向我們笑笑,隨後領著觀眾去看別的照片。
蘭怔怔地看著我,像是想從我的眼中找到答案。而她的身後那照片中的另一個,也在用同樣的眼神看著我。她們實在太相似了,天下怎麽會有這樣的巧合?
我逐漸清醒過來,告誡自己不要被奇跡所迷惑。我找到講解員,試圖找到關於這張照片的更多信息。
“你知道這張照片是什麽時候照的嗎?”
“據攝影家所說,應該是在九十年代初,大約二十年前吧!”
“攝影家是本地人嗎?”
“不,他是山東人,曾經多次來這裏采風。現在他已經回去了!”我看了一下蘭,“是你的老鄉。”
“真巧,”講解員說,“據攝影家說,照片上的這位姑娘是從內地來支教的小學老師,他們在鄉下偶遇,就拍了這張照片。”她看看蘭,“這位姑娘不會是她的親戚吧!”
“我沒聽說有這樣的親戚,”她否認了,“那她現在還應該在這裏吧!”
“哦,十分不幸,就在拍攝這張照片的一個月後,這位老師在前往山間上課的途中遭遇了不幸,據說年僅二十六歲……”講解員還未說完的時候,蘭已經背過身去。
“你的同伴……”。
“那照片上是在什麽地方?”我問。
“是白山南坡的k村。”
我拍下了牆上的照片,然後在門外的牆邊找到蘭,她的眼裏噙滿淚水。
“蘭!”
“我覺得心裏好難受!那一定是我的前世!”
“時間不早了,我們現在去k村。”
回到住處,蘭脫下夾克,卻換了長褲。“不耍酷了麽?”我問。
“不知道山上的路好不好走,我怕棗刺紮腿。”
麵包車行駛在山路上。我很快在窗外的山坡上發現了第一株楓丹花。“蘭,你看!”
她沒有搭話,也沒有看我。隨著越來越多的楓丹花出現在窗外,她緊緊地抓住我的手。最後幹脆把我的手放在她的腿上,兩手把玩我的手指。
“去往k村的路要穿過一個峽穀,路邊開滿了當地人稱為楓丹的小花。”
我想起在網絡上看到的這篇博文。心裏在想,我們該以什麽身份前往k村呢?總不能說是尋找前世吧!
兩個小時之後,我們站在了k村的村口。“你看!”她指著村子背後的遠處。那不正是照片背景中的山峰麽?看到真實的景象,感覺遠比照片上的深遠和雄偉。
“你覺得這裏熟悉嗎?”
“我不知道。”
“我們該往哪裏走?”
“我不知道。”
我問得多傻,她又沒有來過,她怎麽會知道呢。難道我真的相信她的前世之說麽?
我們找到了村委會。村主任長得頗年輕。他用一種很特別的眼神看著我們,“什麽事?”
我給他看我在影展上拍的照片,告訴他我們從北京來,想了解照片上那位老師的事跡。
他笑了,“這不是這位姑娘的照片麽?”
“不是的,這是以前你們村裏的一位老師。大概二十年前吧。”
他又拿起手機,仔細看了半天,然後又看看蘭。最後他放下手機,“剛才開個玩笑。這位老師我見過。你們真的很像。不過更多的事情你們得去問老書記。我帶你們去。”
村支書的辦公室在村委會的另一側。這是一個滿臉皺紋但精神矍鑠的老人。旁邊還有一位大嬸,看來正在和他閑聊。他接過我的手機,戴上花鏡,仔細端詳了半天。“這是梅,是從內地來支教的老師……梅老師人可好了。真可惜,年紀輕輕就去了。紅顏薄命啊!”
“大叔,她是什麽地方的人?”我問。老支書看看我,“大概是……唉,歲數大了,記不清了。”
“這張照片上梅老師抱的孩子是誰?”我問。
老支書拿起手機,戴上老花鏡,又拿給旁邊的一位大嬸,“這是四喜家的孩子吧。”
大嬸點了點頭。
“我們能見他麽?”
“這可不太好辦。”
“怎麽?”
“他們家已經搬走十年了。”大嬸說。
老支書歎息一聲,“都二十年了。沒想到還有人記得她。”他轉向蘭,“你們不是想排個劇什麽的吧!如果演梅老師的話,這位姑娘挺合適。”
“我們正有此意。”我說。
“我們真的很像麽?”蘭問。
“豈止是像,簡直是一模一樣。”
“你們肯定要住幾天吧。村委會後院正好空出兩間房,你們可以住下。既然來了,我們一定把你們招待好。”
“算好時間,我們得及時趕回來。”我說。
她並沒有回答我的話,而是說:“我有一種直覺,那邊有什麽東西……”
不遠處有一個古樸的院落,寫著“文化館”的字樣,門口的廣告板上寫著:“著名攝影家玄柳影展”。“玄柳”?這個名字我在什麽地方看過?
“進去看看!”她說。
展廳的麵積不算大,觀眾也不多,但顯然為影展作了充分的準備,還配備了講解員。開篇是攝影家的介紹。“蘭,這攝影家……”但蘭卻無心聽我說話,而是直接向展廳中部走去。“蘭!”
我感覺並不是我跟著蘭在走,而是和她一樣,是被展廳中部的一幅放大作品“吸”過去的。
“媽媽你看!”照片旁邊一個小女孩手指著蘭,“這不是照片上的阿姨麽!”
觀眾的目光都像我們投來,連講解員也停下了。
一瞬間,我也以為那真的是蘭的照片。那容貌、側身回望鏡頭的表情,甚至穿著都與此刻的蘭相似,同樣戴著白色的遮陽帽,隻不過衣服的顏色搭配正好與蘭相反,是牛仔夾克和白色短褲。所不同的是,那女子懷中抱著一個熟睡的幼兒。而她的身後恰是一片紫色的楓丹花。
“小朋友,這不是照片上的阿姨。攝影家拍這張照片的時候,恐怕這位阿姨還沒出生呢!”她向我們笑笑,隨後領著觀眾去看別的照片。
蘭怔怔地看著我,像是想從我的眼中找到答案。而她的身後那照片中的另一個,也在用同樣的眼神看著我。她們實在太相似了,天下怎麽會有這樣的巧合?
我逐漸清醒過來,告誡自己不要被奇跡所迷惑。我找到講解員,試圖找到關於這張照片的更多信息。
“你知道這張照片是什麽時候照的嗎?”
“據攝影家所說,應該是在九十年代初,大約二十年前吧!”
“攝影家是本地人嗎?”
“不,他是山東人,曾經多次來這裏采風。現在他已經回去了!”我看了一下蘭,“是你的老鄉。”
“真巧,”講解員說,“據攝影家說,照片上的這位姑娘是從內地來支教的小學老師,他們在鄉下偶遇,就拍了這張照片。”她看看蘭,“這位姑娘不會是她的親戚吧!”
“我沒聽說有這樣的親戚,”她否認了,“那她現在還應該在這裏吧!”
“哦,十分不幸,就在拍攝這張照片的一個月後,這位老師在前往山間上課的途中遭遇了不幸,據說年僅二十六歲……”講解員還未說完的時候,蘭已經背過身去。
“你的同伴……”。
“那照片上是在什麽地方?”我問。
“是白山南坡的k村。”
我拍下了牆上的照片,然後在門外的牆邊找到蘭,她的眼裏噙滿淚水。
“蘭!”
“我覺得心裏好難受!那一定是我的前世!”
“時間不早了,我們現在去k村。”
回到住處,蘭脫下夾克,卻換了長褲。“不耍酷了麽?”我問。
“不知道山上的路好不好走,我怕棗刺紮腿。”
麵包車行駛在山路上。我很快在窗外的山坡上發現了第一株楓丹花。“蘭,你看!”
她沒有搭話,也沒有看我。隨著越來越多的楓丹花出現在窗外,她緊緊地抓住我的手。最後幹脆把我的手放在她的腿上,兩手把玩我的手指。
“去往k村的路要穿過一個峽穀,路邊開滿了當地人稱為楓丹的小花。”
我想起在網絡上看到的這篇博文。心裏在想,我們該以什麽身份前往k村呢?總不能說是尋找前世吧!
兩個小時之後,我們站在了k村的村口。“你看!”她指著村子背後的遠處。那不正是照片背景中的山峰麽?看到真實的景象,感覺遠比照片上的深遠和雄偉。
“你覺得這裏熟悉嗎?”
“我不知道。”
“我們該往哪裏走?”
“我不知道。”
我問得多傻,她又沒有來過,她怎麽會知道呢。難道我真的相信她的前世之說麽?
我們找到了村委會。村主任長得頗年輕。他用一種很特別的眼神看著我們,“什麽事?”
我給他看我在影展上拍的照片,告訴他我們從北京來,想了解照片上那位老師的事跡。
他笑了,“這不是這位姑娘的照片麽?”
“不是的,這是以前你們村裏的一位老師。大概二十年前吧。”
他又拿起手機,仔細看了半天,然後又看看蘭。最後他放下手機,“剛才開個玩笑。這位老師我見過。你們真的很像。不過更多的事情你們得去問老書記。我帶你們去。”
村支書的辦公室在村委會的另一側。這是一個滿臉皺紋但精神矍鑠的老人。旁邊還有一位大嬸,看來正在和他閑聊。他接過我的手機,戴上花鏡,仔細端詳了半天。“這是梅,是從內地來支教的老師……梅老師人可好了。真可惜,年紀輕輕就去了。紅顏薄命啊!”
“大叔,她是什麽地方的人?”我問。老支書看看我,“大概是……唉,歲數大了,記不清了。”
“這張照片上梅老師抱的孩子是誰?”我問。
老支書拿起手機,戴上老花鏡,又拿給旁邊的一位大嬸,“這是四喜家的孩子吧。”
大嬸點了點頭。
“我們能見他麽?”
“這可不太好辦。”
“怎麽?”
“他們家已經搬走十年了。”大嬸說。
老支書歎息一聲,“都二十年了。沒想到還有人記得她。”他轉向蘭,“你們不是想排個劇什麽的吧!如果演梅老師的話,這位姑娘挺合適。”
“我們正有此意。”我說。
“我們真的很像麽?”蘭問。
“豈止是像,簡直是一模一樣。”
“你們肯定要住幾天吧。村委會後院正好空出兩間房,你們可以住下。既然來了,我們一定把你們招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