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對吧?(當然如果你是歪果仁,則另當別論)你可能認為,這句話隻具有象征意義。但是翻翻史書,你就會發覺,這件事其實是可以證明的。


    比方說我姓葉(不是岱啊)。祖上某一代從湖北遷往東南。再往前追溯,湖北葉氏得姓始祖為葉公(就是好龍的那位)。這位葉公他本來姓什麽呢?姓沈,叫沈諸梁。


    這位沈諸梁的五世祖叫熊侶。看,又姓熊了。這個熊侶是誰呢?哈哈,就是大名鼎鼎的楚莊王。一鳴驚人、問鼎中原(這個後麵得講講)都是說的他的故事。


    不要笑啊!不是我故意攀龍附鳳啊!實在是這事太好考證了。你去考證的話說不定比我還高貴。


    好了,現在我的祖先姓熊,得姓始祖為鬻熊,周文王的老師。他本姓羋(楚王你也可以說姓羋,我們這裏先不討論男氏女姓的規矩)。


    再向上追溯,羋姓始祖叫做季連。他的祖先是祝融吳回。對,就是南嶽頂上供奉的火神祝融。聲明一點,吳回是人,不是神哦!而吳回呢,他是顓頊高陽氏的曾孫。那麽顓頊大家都知道了,是黃帝的孫子。


    繞了這麽一個大圈子,你看出來了吧!我完全可以證明,我確實是黃帝的後人。你也一樣,十多億國人中的絕大部分都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證明自己是黃帝或者炎帝的後人,抑或是他們外孫的後人。


    現在如果說我們的共同祖先是十萬年前的某個人,大家可能還會接受。但是說我們的共同祖先在五千年前,是不是就太近了。


    當然五千年的時間,讓兩家人繁衍出十億之眾,在理論上還是可行的。但這裏麵顯然還有一個邏輯問題。當時華夏大地上隻有他們兩家人嗎?他們的奴隸沒有留下後代麽?好,就算當時是原始社會,所有的戰俘都被他們殺光了(史書上記載的黃帝可是非常仁慈的)。那麽他的子民呢?都沒有後代?


    好了,咱們不爭辯這個。我講到這些無非是說,我們的正史就是從這種論證開始的。


    現在的主流觀點(或者說課本上)一般是這麽說的。傳說中的五帝時期,是處於部落聯盟的原始社會。那時流行禪讓製。直到禹的兒子啟破壞了這一規則,把盟主一位變成了可以繼承的私有財產。從而開創了四千年的君主製。


    那麽史書上又是怎麽說的呢?我們來看看《史記》。之所以選擇《史記》,不是因為它最早、最全、最權威,而是因為它裏麵的這一段故事最有意思。


    《史記-五帝本紀》是這麽說的:黃帝的頭兩個兒子叫玄囂和昌意。黃帝臨死,將帝位傳給了昌意的兒子顓頊,顓頊又傳給了玄囂的孫子帝嚳,帝嚳傳給自己的兒子摯,摯又傳給弟弟堯。


    好,就此打住。看到了吧!標準的王朝世襲製。不過這裏有個小小的意外。顓頊把帝位傳給侄子而不是兒子,那麽顓頊有沒有兒子呢?有,不僅有,而且有兩打二十四個,其中一個叫窮蟬,另外一個叫鯀(史記就是這麽寫的)。


    那麽堯有沒有兒子呢?有,叫丹朱。但他沒有傳位給他,而是傳給民間一個受氣包老農叫舜的。這位平民舜是誰呢?他是窮蟬的五世孫。


    堯應該管窮蟬叫叔叔或者大爺對吧!就是說這個舜也不是外人,是咱家的實在親戚。隻是這輩差得多點。不過既然堯幹了七十年才提拔的舜,差這麽多輩也就不奇怪了。


    當然後來舜又變成了堯的女婿,長了兩輩。


    堯還有一位重要的叔叔鯀。這位鯀如果真是顓頊的兒子,他起碼應該比堯大。不過史記正文中並沒有寫帝嚳和帝摯的任期,也沒有寫堯繼位時的年齡,但索引裏有,帝嚳在位七十年,帝摯九年,堯繼位時二十歲。


    好了,堯在他九十歲的時候,做了一個重大決定,派他至少一百四十九歲的老妖精叔叔鯀去治水(我們還得假設他是九十八歲的顓頊的遺腹子)。


    你可能說了,那根本不是一個鯀,度娘說顓頊的兒子是鯀曾,中間還有鯀祖、鯀祖、鯀父三代呢!(唉!你怎麽這麽沒意思啊?那麽認真幹嘛?)


    當然,這個時候,堯的從弟,舜的曾叔祖禹應該已經成年。不是一百多歲,而是二十來歲。


    上個世紀中東有一個敢於挑戰美帝的獨裁英雄sdm。西方人閑著沒事研究他的繼承人問題。把他們分成太子黨、兄弟黨和夫婿黨。這件事情最後無法驗證,因為這三撥人在他之前全掛掉了。


    現在我們聖明的先帝堯周圍也有這麽三撥人。太子丹朱、賢婿舜、年長的叔叔鯀和年輕的兄弟禹。


    其實除了那個把帝位讓給他的兄長摯外,堯還有兩個有名的兄弟,契和棄。至於他們什麽時候冒出來並成為堯的兄弟並使堯的老母成了帝嚳的三老婆,恐怕連堯都不知道。但他們必須得這時候出來,要不然後麵有兩撥人沒地方認祖歸宗了。


    無疑,最終的勝利者是舜。舜代理政務之後,立馬做了幾件大事情,讓一百多歲高齡的堯去考察,趕走礙眼的丹朱,還有一件就是在視察期間弄死了老妖精高叔祖鯀。然後讓他的兒子曾叔祖禹繼續幹那個高危職業,治水。


    於是禹帶著伯益(禹的親表侄,他姓嬴)和後稷(就是堯的兄弟棄,這時也應該一百多歲了吧)一起治水。因為畏懼舜以雷霆手段整死了自己的父親(再不是民間那個受氣包,看來大家都看錯他了),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注意,不是三過家門而不入,而是過家門不敢入。《夏本紀》就是這麽寫的。


    好在朝中有一位鐵杆哥們皋陶一直罩著他,免得他被抓了小辮子。這樣,十三年後,終於功成名就,回到京城。與伯夷(就是推薦他們爺倆去治水的那個炎帝後人)、皋陶一起去朝見舜。


    於是已經年老的舜與他年輕的曾叔祖來了一番很有意思的對話。


    先是皋陶介紹自己的司法經驗,少不了自己的鐵杆盟友禹與他一唱一和。整個弄得跟說相聲似的。


    然後舜帝對禹說了:“你也說說!暢所欲言。”禹什麽反應呢?拱拱手,“我有什麽好說的呢?勤勤懇懇幹活罷了!”


    皋陶一聽,別啊!給你機會你不說,竟讓我給你兜著。於是揪住禹的話頭,“解釋解釋,什麽叫勤勤懇懇?”於是禹就把自己治水的辛苦簡要介紹了一番。皋陶馬上讚美:“這很了不起啊!”


    後麵的對話就沒有這老哥什麽事了,和那個伯夷一起當電燈泡去了。後麵他恐怕也不敢說話了。


    因為禹冒出來這麽一句:“您老這位置可不好坐啊!可要謹慎對待您的臣子。他們有德行,您才能坐得安穩。”


    啥意思?老頭聽到這話,估計汗都下來了。忙說:“你可是我的股肱之臣哪!”於是決定,把這件大事教給他管,把那件大事也教給他管,把所有大事都教給他管。最後,還說了這麽一句話:“我有做得不對的地方,你可要給我指出來。不要當麵奉承我,背地裏說風涼話。”接著又說:“我可是敬重你們這些輔佐大臣的。至於那些搬弄是非的佞臣,隻要我們自己德行足夠,他們自然就滾蛋了。”他可沒許諾去收拾他們。


    禹什麽反應呢?我自己品德高尚,那些品德低下的自己就滾蛋了?玩我呢?於是他不依不饒,“要是您連好壞人都分不清,那可不能成就大事。”


    舜呢,這時揪出了手到擒來的擋箭牌,他們共同的競爭對手丹朱。“可不要像丹朱那樣荒唐……(具體的話就不說了)像那樣的,我絕不饒他。”


    禹呢,開始自訴拋家舍業的辛苦(別拿丹朱和我比哦),然後話鋒一轉,反正四方我都已經替您收拾服了。隻有三苗不大聽話,希望您記得。


    舜說:“以後我唱紅臉,你唱白臉,他們都會馴服的。”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皋陶號召大家都向禹學習。不想學習?刑罰伺候。於是禹的威望越來越高,終於蓋過了舜。最後舜老老實實把位置讓了出來。


    這便是《史記》中記載的禪讓故事。美好的傳說能給寫成這樣也是沒誰了。不過還是挺有意思的是吧?


    對於後世的帝王來說,讓來讓去,也沒跑了我們一家子。對於維護王朝的家天下來說,還是可以接受的。


    好了,禪讓的故事就說到這裏。下一次我們解讀一個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故事《愚公移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心靈之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岱之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岱之鄰並收藏心靈之間最新章節